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部编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部编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部编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部编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我下面侧重和大家分享 6 个阅读单元,先把全册的整体框架和阅读目标让老师们做一个了解;接着就阅读这一块儿分单元和老师

们做一个单元内容的重点解读。

一、教材概览

首先我们一起看来教材

本册教材共八个单元,包括两个识字单元共 8 课和六个阅读

单元共 21 课,识字部分安排在教材的第一和第五单元,穿插在

阅读单元之间。本册有四次口语交际,每个单元后面都有一个语

文园地,在第一单元之后,安排了一次“快乐读书吧” 。在全书最后,安排了几个附表:识字表、写字表和常用偏旁名称表。

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 我的发现 / 展示台、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大家已经使用过部编一年级上册的教材了,对教材编排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对全册的整体框架只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下面我们具体看六个阅读单元,在假期我看了电子版的一下教材,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方面对这六个阅读单元进行了梳理。

第一单元的识字略过,我们看第二单元,有两篇传统的课文《吃

水不忘挖井人》和《四个太阳》,新增了两篇课文《我多想去看看》和《一个接一个》,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心愿,语文要素

是找出课文中的明显信息。

第三单元中《小公鸡和小鸭子》这个故事大家可能比较熟

悉,新增的课文是《树和喜鹊》、《怎么都快乐》,一看题目,《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我们就能就猜出了小公鸡和小鸭子可能是好朋友,树和喜鹊可能也是好朋友,所以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就是伙伴,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

第四单元体裁多样,有思念亲人的古诗《静夜思》,儿童诗《夏夜》,《端午粽》是一篇关于传统习俗的散文,《彩虹》是一篇想象奇特的散文,表达了一个小女孩对家人的关心。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人,语文要素是读好长句子。

第六单元有两首古诗和两篇传统的课文都是描写夏天的诗

文,人文主题是夏夜,语文要素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

第七单元由《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和《小猴子下山》这四篇文章组成,编者是想让孩子们学完一篇课文就明白自己应该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所以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习惯,语文要素是: 1、读出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2、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

第八单元由《棉花姑娘》、《咕咚》和《小壁虎借尾巴》三

篇课文组成,其中《咕咚》是旧教材的选读课文,三篇文章大家都不陌生,这三篇文章想要让孩子们他通过根据课文中的明显信息

进行推断后学习一些科普性的知识,养成爱思考会质疑、不盲目跟从的好习惯。所以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问号,语文要素是找出课文中的明显信息。

这六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我给大家列了一个表格,

我们来看一下,教学时我们可以一一对照,每个单元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这个单元就要一以贯之的来落实,不要以为一个单元学完了,这个语文要素就结束了。后面进行新的要素训练的同时也要

把前面的要素给予落实。

过度:我结合课程纲要、各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梳理出

了本册的阅读目标,分为朗读、阅读理解和语言积累三部分。下

面我们一起来看本册的阅读目标:二、本册的阅读目标

1、朗读

(1)学习朗读比较长的句子。重点在( 2、3 单元)落实

(2)学习读好感叹句和疑问句,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

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重点在这些单元落实(2、3、6、7 单元)

(3)学习对话比较多的短文,能读好人物间的对话,学习分角

色朗读。重点在这些课落实( 5、11、13、14、17、19、21 课)2、阅读理解

(1)读懂课文,学习提取明显信息。( 2、3、6、7 单元)

(2)根据课文信息作出简单推断。( 7、 8 单元)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从第 6 课开始就应给予关注了)

(4)训练学生愿意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 3、5、6、11 课)

(5)读好连环画课文。( 20、21 课)

其中( 1)读懂课文,学习提取明显信息。( 2)根据课文信息作

出简单推断。(4)训练学生愿意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是本册阅读

教学的重点。

3、语言积累

(1)用扩词法积累一些词语。(每课)

(2)积累偏正短语( 2、19 课)、 AABB 式词语( 6 课)、积累

意思相对的词语( 6 课)、和动宾短语( 7 课)。

(3)分类积累表示地点、颜色等词语( 4 课)。

(4)积累“×来×去”的词语。(11 课)

(5)

(6)积累课内 7 首古诗( 8 和 12 课、语文园地 2、3、 4、8)、课外 15 首古诗。

过度:以上这些阅读目标如何落实到每个单元的每一课呢?下

面我就分单元地给老师们进行单元内容的重点解读。

三、单元内容的重点解读

我们看第二单元,两篇传统的课文我就不说啦。我们看新增

的课文《我多想去看看》,在过去是一首小诗现在部编教材改编为

一篇散,这篇课文用两个孩子的视角写出了这两个孩子不同的愿望,大家可以打开书十九页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是住在天山的孩子想去

北京看看升旗仪式,另一个是写住在北京的孩子想去新疆的天山去

看看的美好愿望。课文的两个段落结构相似,我们

就可以引导孩子学好一段放手让学生自学下一段的方法来教学。

《一个接一个》这篇课文写了一个非常乐观向上的小孩儿,文章每一个小节的特点都是当他玩儿的正高兴的时候突然被打断,有些遗憾,不过?又转回来,想到了做??也很高兴。通过对这个单元的简要分析,我给这个单元订了四条目标。

第二单元心愿教学重难点

1.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想象画面、句子删换、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语气词)

2.读懂课文,学习提取明显信息。(句段、篇章、相似构段)

3.训练学生积极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

4.利用相似段落的特点,通过“讲、扶、放”让学生自主感受儿

童的美好愿望。

语言积累我就不读了,在后面具体讲。

第一个目标: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主要有三种途径,分别是:1、想象画面、句子删换2、联系生活实际。3、借助语气词。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途径:想象画面、句子删换。

例如在《我多想去看看》这一课,老师们可以一起看一下,这篇

文章有两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结尾都反复出现了两次“我多想去看看” 而且句尾带有一个感叹号,我们如何引导学生读好这个

带有感叹号的句子呢?

首先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第一段,让学生初步熟悉这个语段的

表达。

第二、分句读。可以分句同桌可以分句读,也可以开火车读,这样就让孩子们疏通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第三、换成诗行读,体会诗歌的韵味。

第四、想象画面读。因为我们可以借助图片想像雄伟的天安门、

壮观的升旗仪式,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一些描述性的话语让学生

想象画面来读这一自然段。

第五、对比体会读。这一段最后一句反复两次出现“我多想去看

看”,我们把去掉结尾带有感叹号的的那句“我多想去看看” ,让

学生对比读,在对比当中感受小作者想去天安门看升旗仪式的强

烈愿望,我们通过句子删换让学生明白了带有反复修辞手法的感

叹句所蕴含的强烈的情感,从而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第二种

途径是:联系生活实际

比如《一个接一个》这一课。

第一小结的后两个句很短,“哎,我好想再多玩一会儿啊。不过,回家睡着了,倒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呢!”但是她的语气完全不同。前一分句是说当我游戏被打断后的无奈,有些遗憾;后一句

中“不过”是心里的一个转折,虽然不能玩了,但是回家睡觉还

能做各种各样的好梦呢!这时孩子的心里很高兴,也很期待。但

是小朋友不容易作出这样的体会,那我们老师怎么办呢?

1.联系生活,换位体验。

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我们在给他们一些小提示:同学们生

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类似的经历呀?读的时候你的心情一样吗?

现在把自己换位当成文中的我练着读一读来体验一下,一会儿老

师来采访。这样我们就把孩子自己带进去了。

2.采访体会

学生读完后我们就采访,当你读第一句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哎,

还想玩呢,有点无奈。”你带着这种理解再来读一读。让学生把

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们分享。当你读到第二句的时候又是什么心情啊?“我还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好梦呢!心里很高兴,也很期待!”

经过我们的提示孩子们就会体会到了前面还很无奈-----哎,但是

后面还可以干什么什么呢!又很高兴。

3、同桌练读这个句子,一个读出无奈,一个读出高兴、期待。

4.同桌转换心情合作读,然后给同学们展示。

这样就把朗读句子读活了,先给一个揣摩的过程,在揣摩时通过

老师的采访以及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感叹句所表

达的情感。

第三种途径是:借助语气词

我们来看单个的感带有感叹号的句子,学生已经能够读得很好了。

如果我们把带有不同语气词的句子拿出来,放在一组让学生再来读

一读。比如说:不过,回家睡着了,倒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呢!

不过,去了学校,就能见到小伙伴,多么开心哪!

不过,?虽然是三个不同的语气词,但是他们表达的情感却是一

样的 !所以我们老师可以借助语气词进一步的体会感叹句中不同

的语气词能表达同样的情感。

过渡:朗读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那么,读了之后,学生读明白了吗?我们需要训练他们读懂课文,学习提取明显的信息。

第二个目标:读懂课文,学习提取明显信息,可以用下三个方法

进行训练。

(1)句段中训练( 2)篇章中训练( 3)相似构段中训练

具体来看第一个

(1)句段中训练:如《我多想去看看》

第一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我多想去看什么?学

生圈划的可能都是一些词或者短语。第二步我们可以再让学生用

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我多想去看什么。这样学生就把第一自然段的

信息提取出来了。

因为这篇文章的两段结构相似,所以呢我们重点讲第一自然段,

后面第二自然段我们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

(2)、篇章中训练如

《吃水不忘挖井人》

第一步:结合题目,提取简单信息。在初读的基础上,我们结合

题目提取简单信息。“挖井人是谁?谁不忘挖井人?”

第二步:在深入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来提取暗含的信息。“为什么吃水不忘挖井人?” 让孩子从全文去寻找答案,一下就把文章的主线拎起来了。由此体会毛主席为百姓着想心系百姓的

品质;同时把暗含的信息提取出来。不忘挖井人是一种感恩,百

姓们现在已经喝上自来水或纯净水,可是这口井为什么依然屹立在那里,说明百姓毛主席对他们的关时刻记在心里。永远“饮水

思源”。

(3)相似构段中训练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相似段落来提取信息。

《四个太阳》这一课的特点是构段相似,但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信息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在《四个

太阳》这一课我设计了这样问题“我画了个太阳,因为。”这个时候学生需要有一种甄别,同时还有一种表达在里面,即把提取信息整合成一句通顺的话,让孩子在这样提取的过程中练习语言

表达。

3.训练学生积极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要有两个途径:(1)借助课后题训练(2)拓展延伸训练

首先我们看( 1)借助课后题训练

我们以第 3 课《一个接一个》的课后题为例:朗读课文,想一

想你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和同学说一说。

学生说时可能只停留在相似经历上,不说转折后又想到什么高兴的事情,如看电视---写作业。

仿照课文的形式,用上下面的提示词说一说:

正?

就?

哎,要是?

不过,?

由这个例子我想大家一定明白了在处理这类课后题时,我们不是让学生回忆一下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和我们今天所学的语言文字做一个链接。让孩子既联系生活,有使用规范的语言。第五课

和第十课课后也有这样的问题,意在训练学生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那么课后题没有出现这样提示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训练。

(2)拓展延伸训练

例如:第 6 课《树和喜鹊》

我设计的问题是:想一想 :一棵树和一只喜鹊会怎么交谈;后来

很多树和很多喜鹊,它们在叽叽喳喳地聊什么?

4、利用相似段落的特点,在讲、扶、放的教学过程中,让

学生自主感受儿童的美好愿望。

《我多想去看看》《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这 3 篇课文都适合用这种策略,前面已经说过,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5、积累词语

积累偏正短语

拓展:

弯弯的()宽宽的()?

变换

小路弯弯的公路宽宽的?

分类积累 p25

与地点有关:高山果园田野

与颜色有关:碧绿金黄火红

(像什么一样红)拟物式的词语丰富:梨黄、葡萄紫、橘红、玫粉

与感觉有关:清凉香甜温暖

(提示:一阵微风吹来,我感到很清凉。)

第三单元由三篇课文组成,《小公鸡和小鸭子》这一课老师们一定很熟悉,我在这里主要介绍新增课文《树和喜鹊》、《怎么都快乐》。首先看《树和喜鹊》,大家打开书我们看到了三幅图,其实这三幅图正好是三个场景,一二自然段对应的第一个场景,

一棵树和一只喜鹊很孤单;第二幅场景树和喜鹊都有了邻居朋友;第三个场景是树和喜鹊有了伙伴很快了,也让让我们感受到有伙伴才快乐,正好切合了这个单元的主题。再看《怎么都快乐》这

篇课文从小朋友游戏的角度来写一个人玩好,两个人、三四个人玩儿也很好,不管怎样只要有伙伴就很快乐。这首儿歌非常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学完以后还可以引导孩子积累一些表示游戏活动的短语,好下面我们来看这个单元的目标。

第三单元伙伴教学重难点

1.继续训练提取明显信息。

2.读好人物的对话,读好并列式语段。

3.学习联系上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孤单、快乐、有劲”等

词语)

第一个目标在二单元我们已经做了具体分析,请老师们在这个单元继续落实。下面我们看第二个目标:

2.读好人物的对话,读好并列式语段。

(1)读好人物的对话

我们以《小公鸡和小鸭子》的第 3 段为例。

1、画出对话练读。

用横线画出小鸭子的话,用波浪线画出小公鸡说的话,同桌练读。

谁来读读小鸭子?你会怎么和小公鸡说呀?你为什么要这么

说呢?你为什么要这么苦口婆心的说呢?我们通过学生练读、教师采访体会到劝说的语气。

2.采访换位读

第二我们教师可以进行采访:小鸭子你为什么不让小公鸡下

水呢?你会怎样对小公鸡说这些话呢?小公鸡你为什么不听小

鸭子的话偷偷地跟在它的后面也下水了呢?通过采访知道小鸭

子苦口婆心的劝说语气就能体会到了。把自己想象为文中的人物

换位来读一读。

3.分角色体验读。

4.同桌合作展示读。

(2)读好并列式语段。

例如《树和喜鹊》

1.引读——关注重点词语,发现并列式语段。

第一自然段,“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三个“只有”她在反复强调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关注

到了这个重点词语,老师进行引读,让学生来感受树和喜鹊都很

孤单。

比如老师读前面“从前这里只有”,学生接读“一棵树” ?

进而引导学生会接读第二段“树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很孤单。” 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类似的语段?发现并列

式语段。大家看 2、4、6 这三个自然段在段落上是并列式的,但

在在语气上却是递进的。

我们从“树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很孤单。”入手,只要引读好这

一段,下面的两个并列的语段学生自然也会接读了。

2. 对读——读好并列式语段,感受(孤单-快乐)

第二部步就进行男女生的对读。男生读前半句,女生节对读后半句,在对读的过程中他们就能把并列式语段读好,会体树和喜鹊由孤单到有了邻居后的快乐,这种情感每次都是在强化在递进。

3.学习了解词语的意思的方法。

主要有三种, 1、联系上下文理解2、换词法联系生活实际,

借助经验理解。

(1)联系上下文理解

《树和喜鹊》中“孤单”是什么意思?

第一步:先联系上文让学生读一读第 1 自然段,圈一圈这一

段里面都写到了谁?,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出示: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

一棵树让我们感到树很孤独、寂寞,一个鸟窝一只喜鹊让我们感到喜鹊很孤单、寂寞。

把1 、2 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体会“孤单”的意思。

《怎么都快乐》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了解“有劲”一词的

意思是“有趣” 。

(2)换词法:

《树和喜鹊》“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的快乐是什么意思?

想一想我们与快乐相近的词语是什么?开心。换到句子中行不行?“树很开心,喜鹊也很开心。”两句话意思基本相同,这就是换词法。

(3)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经验理解:

如“空气很潮湿”中的“潮湿”一词,先关注偏旁,两个字都是三点水,说明与水有关,空气很潮湿,说明空气里有很多小水珠。

在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阴雨天的时候在哪些地方会看到小水

珠呢?瓷砖上、玻璃上冒的“汗” 。

《要下雨了》中的“闷”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经验来理解:夏天,天快下雨了,教

师里会怎么样啊?很闷,透不过气来。在看课文,要下雨了,水

里透不过气来,所以小鱼要又出水面。

3、积累词语

词句的积累和运用是本单元的另一个学习重点。

(1)积累意思相对的词

语例如《树和喜鹊》课后题

横着读你有什发现?

竖着读,你又发现什么了?

在对比中读词,引导学生积累意思相对的词语。

(2)积累 AABB式词语“拓展”

开开心心红红火火冷冷清清仔仔细细明明白白干干

净净漂漂亮亮来来往往结结实实高高兴兴

(3)积累动宾短语

《怎么都快乐》积累表示游戏、活动的词语。让学生先说一说,

我们在给这些词语分分类,分层出示哪些是一个人活动的词语,

哪些是多个人活动的词语。这样既让孩子积累了词语,又与课文的主题相结合,有了伙伴怎么都快乐。

第四单元《夜色》(44 页)是一首儿童诗主要讲了一个一

个小男孩儿有怕黑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从此不在怕黑的故事。我们看最后一句:“”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

在月光下睡觉?”这一句大家也许会产生质疑,说不符合逻辑。但是我们从要知道这是诗歌,是从孩子的视角进行的诗意的表达,就说明他胆子变大了,不在害怕黑夜了。《端午粽》是一篇关于传统习俗的散文,《彩虹》也是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想象奇特,

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这三课里出现了很多长句子,长句子的教学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好下面我们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第四单元家人教学重难点

1.读好长句子。(词语连读、学习停顿、抓关联词读好各分句)

2.主动搜集端午习俗的相关信息和小伙伴交流。

1、读好长句子。(词语连读、学习停顿、抓关联词读好各分句)(1)培养学生养成连词读的习惯

首先我们看培养学生词语连读的习惯。

在教学时我们要求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可是有些学生总是一字一顿的读,当我们提醒“要连起来读你的时候” ,学生又会一连到底。所以我们应该示范朗读,提出词语连读的要求。

如《夜色》这一课:

1、听读感受

听老师范读,想一想这个长句子中哪些没有标点的地方是

老师做了自然的停顿,自己试着通过读把它们找出来做上标记。

2、学生模仿老师练习朗读

3、练习标记

4、对照练读出示画停顿线的句子,让学生对照朗读。

他们会发现画停顿线的地方多是词或词组。老师示范的多了,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也用这样的方法来做标记。养成连词读的习惯,

为后面读好长句子做铺垫。

(2)学习停顿,读好长句子。

1、拆分句子提短语

如:《端午粽》“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看到这个长句子我们先不要急于一下子教会学生读好,首

先我们看这里面有三个偏正短语,所以我第一步就把句子拆分这

三个偏正短语单独呈现,先让学生从短语入手,练读。

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2、理解内容来分解

然后用内容分解法来对这个长句子的内容进行分解。

读一读,想一想,粽子是什么样子的?(用粽叶包的,里面有

糯米,中间有枣)

3、理清顺序做标记

再想一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粽子的样子的?由外到内

最后,把这三个分句连起来整体读一读。

如果这样学困生还是不能读好,我们就出示做好标记的句子

帮助他再练习。

(3)抓关联词读好各分句

我们一起看《彩虹》中的这个长句子:

“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去,把水洒下来,那不是我在下雨吗?”前三个分句是陈述句,后面是一个反问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最后一句也在陈述,(举例读)因为他们不知道前后分

句是有的关联的。怎么样能够让学生把前面的陈述句和后面的反

问句连贯的读出来呢?我用这样三个步骤来进行训练。

1、练读暴露问题

让学生自己练习读一读这句话,他们会发现问题,读不通。

2、对比感受语义

第二步让学生通过对比来感受语义,出示句子“我提着它,走到

桥上去,把水洒下来,我在下雨。”

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再和原文进行对比,他们会发现第二句前面的三句和后面的一句话语意上没有关联。

3、巧借关联词语

那怎么办呢?我们借助一组非常神秘的关联词来把他们连起来。出示“如果??那不是?吗?”,现在请你把这个关连词加入到这个句子当中,再来读一读,学生就会很容易的把这句话读得连贯了。

课文中还有几个也是这样前面是陈述后面是反问的句子,也可以让学生巧借关联词语来读好长句子。

2.主动搜集端午习俗的相关信息和小伙伴交流。

《端午粽》这一课安排正好是端午节前后,我们可以布置一些任务,比如让学生搜集端午习俗;也可以拍一些自己参加端午习俗的活动的照片,比如说包粽子,编五彩绳等等,让学生把图

片发在班级微信群里进行交流,第二天在全班交流。我们通过这

样的活动就能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3、积累“来去”的短语形式,发展语言。

11 课课后有“来去”的短语练习,建议老师们最好在

拓展短语后,让学生用上短语来说句子。比如“蜜蜂在花丛中飞

来飞去。”就比单说短语“飞来飞去”有画面感,而且积累短语

的最终目是在运用。

“来去”,其实他也ABAC式的词语,所以呢我们也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在来积累一些ABAC式的词语,比如“人山人海”等词语。

第六单元,三篇都是传统课文,我就不介绍了,直接看这

单元的教学目标。第一个目标读好对话,第二个目标继续训练从课文中提取明显信息,这两条目标用前面的方法继续落实,下面这段看后两个目标。

第六单元夏天教学重点

1.读好对话。 (角色体验、抓感叹句)

2.继续训练从课文中提取明显信息。

3.体会用词的丰富、准确。

4.把句子说具体、准确运用句号、问号、叹号。

3.体会用词的丰富、准确。

13、如《荷叶圆圆》和 21 课《小壁虎借尾巴》在构段方面特点明显,都是采用并列式的构段方法来组织材料的。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相似语段,从课文中提取不同的信息,来感受到作者用

词的丰富和准确。

1、初读提取

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用圆圈圈出文中有哪些小伙伴,他们把荷叶都分别当成了什么?这样对课文的信息进行简单地提取。

2、再读圈画

因为荷叶再不同的小伙伴的眼中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

那么这些小伙伴儿在荷叶上的动作也是不一样的,请你圈出小伙伴儿在荷叶上的不同动作。

3、比较体会小水珠躺在、小蜻蜓立在、小青蛙蹲在中“躺、立、蹲”这三个字,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做动作,理解字意,再通过词语互换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1、《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当中的“摇着、甩着、摆着”这三

个动词,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丰富。

4、把句子说具体。

我们全册只安排这一次把句子说具体的训练,而且是安排在

语文园地六学整学期快结束的时候,那说明这时学生的语言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不能简单的说谁在干什么了。我们要把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以及他怎么干的都要说清楚。那么这些

句子意在做这样的训练,我们在训练的时候可以这样来进行。

(1)对比读一读,说说哪句好。

(2)带动作演一演,小结规律。

(谁怎样在哪里干什么。)

阅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三

阅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三 (三)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圣经";,教师是主角,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灌输给学生,教学活动完全按着教师预设的路径推进,无视课堂生成。新课程要求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材不再是"圣经";,而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凭借。于是,有些教师在预设中更多地关注教学设计多样化,生生互动、多媒体运用、学科整合、拓展延伸等,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导致语文课堂上,教学形式花样翻新,语文的本体地位淡化甚至失落。更有些教师,误认为"预设";就是"牵引";,课前不作充分的预设,课上又缺少对生成的调控意识与能力,课堂成了一盘散沙,把"自主学习";与"放任自流";混为一谈。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学生是能动的、活跃的人。教师的预设很重要。但只关注教路,或只注重学习形式的预设都是有失偏颇的。教师的预设要力求充分、科学。由于教学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把握生成,及时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 1. 充分、科学地预设。 (1)目标预设--以人为本,发展语文素养。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预设的立足点。每一堂课的预设,教师不能仅仅考虑让学生读懂什么内容,体会什么情感,用什么形式学,而应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尤其结合文本特点,思考本课可以侧重发展学生哪些语文素养:知识能力还是情感态度,语感培养还是学习方法的获取 (2)文本预设--深入研读,挖掘文本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尽管不是"圣经";,但它仍然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资

源。教师要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深入研读文本,做文本的知音,经历反复阅读教材、仔细查阅资料、由冥思苦想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凭借自己广泛的阅读和丰厚的积淀、修养,对文本作准确、深刻、独到的解读,唯其如此,教师才能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创造性使用文本,精心设计,寻找到教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适当有效的结合点。 (3)学路预设--了解学情,确立学习路径。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预设时,心中始终要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已有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等),以"蹲下来";的心态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与文本充分对话,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后,还需以童心(站在儿童的角度)去阅读、去感悟,将心(师)比心(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而后,细细揣摩学生喜欢学什么?喜欢怎样学?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的学习路径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怎样的实践平台才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科学地预设与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相适合、切合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路径和阅读思考的话题等。 (4)生成预设--充分预测,有效引领学习。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课堂是动态的过程,在师生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可能生成的状况、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生成的个性化体验等进行充分的、富有前瞻性的估测,预设不同的学习路径和不同的应对方案。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在检查学生初读情况时作这样的设计:相机教学生字新词。① 依草附木:可用移序法,变成"依附草木";,用语境解词法教学,补充"惊天动地";等动宾式词语。② 拨草寻蛇:可让学生上台表演"拨";和"拔";的动作,用动作表演法教学。③ 踉跄: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据形旁以动作演示来解词。而在引导学生精读体悟时,教师又作如下设计: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林冲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的林冲。请同学在括号内填上有关词语。(能填一个词,不错;能填两个词语,不简单;能填三个词语,了不起。学生可能填:谦虚、礼让、机智、勇敢、武艺高强、含而不露、刚正不阿、镇定自若)学生每填一个词后,即让学生讲出填这个词的原因,然后通过感情朗读相关的句子来强化印象。这部分教学的设计,一方面突显了多元解读,教师紧扣文本,以"什么样的林冲";这样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透过文本语言,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而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逐渐有了丰富的、立体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学设计又体现了教师预设的包容性与科学性。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

新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部编版最新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力求搞好低幼衔接、稳步推进。从一年级上册开始适当加大改革力度。依据这个编写设想,本册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有了更大改进。(一)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没有设置专题,而是识字和课文穿插着。但是,每个单元内涵都比较广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每组教材把语文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体现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每组包括“识字”“课文”“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和“快乐读吧”。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形式多样,包括四字词语组成的韵语、新三字经、对子歌、儿歌、谜语、数量词组成的韵语、谚语等多种形式。 “语文园地”面貌一新,包括五个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最后是两个生字表。(表一是要求会认的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 本册教材中汉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会写2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练习里标明。此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 (二)教材特点 1、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充分体现整合。 2、安排独立的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3、大幅度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 4、改进呈现形式,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 5、体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三)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策略 下面就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各项内容提出具体建议。 一、识字教学 本册教材安排了400个要求认识的字,200个要求写的字。 要求认的字,均选自常用字表。

要求写的字,优先选择构词率高的字,力求每次写的几个字有一定的规律。写的都是本课出现的字,其中有的是本课新认识的字,有的是以前认识并在本课课文中出现的字,便于学生记忆,也便于教师指导。 识字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准确把握识字要求。 (1)要求认的字,与以前所理解的识字,要求有所不同。“多认少写”是为了扩大初入学儿童的认字量,提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所以,只要儿童能够把所学的汉字运用于阅读,就可以了,既不要求书写,也不要求对汉字的结构做过细的分析。教师不要对认字提出过高的要求,模糊识记;在字形的指导上要从整体出发,不要进行繁琐的字形分析,可以考虑字形的结构特点,但切忌细致到指导每一个笔画,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见面,让儿童从整体上把握字形,并通过大量阅读来复习和巩固识字。 (2)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个个清。一篇课文十几个生字,不一定要全部过关后再学下一篇。要认识到,汉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创造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增加学生与汉字见面的机会,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相信所有学生最终都会成功地完成识字任务。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发现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恰当运用识字方法。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尽相同,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尽快地认识汉字。如,可以让学生交流这些字你认识哪些,是怎么认识的?不认识的字该怎么记?要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学习生字。 3.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要鼓励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依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如,认姓氏字,认各种标牌上的字,从电视、广播中认字,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使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形成对识字的浓厚兴趣,并提供机会让学生交流课外认的字。 4.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我们不反对采用单独的生字卡认记汉字的办法,但建议不把学生认记字卡作为衡量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生字的尺度。对识字的要求,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就算认

浮力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浮力》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忻州市第十二中学马志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浮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 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拟分两课时讲解)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

“平面向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平面向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内容与要求 (一)本章内容 向量这一概念是由物理学和工程技术抽象出来的,反过来,向量的理论和方法,又成为解决物理学和工程技术的重要工具,向量之所以有用,关键是它具有一套良好的运算性质,通过向量可把空间图形的性质转化为向量的运算,这样通过向量就能较容易地研究空间的直线和平面的各种有关问题。 向量不同于数量,它是一种新的量,关于数量的代数运算在向量范围内不都适用。因此,本章在介绍向量概念时,重点说明了向量与数量的区别,然后又重新给出了向量代数的部分运算法则,包括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法则等。之后,又将向量与坐标联系起来,把关于向量的代数运算与数量(向量的坐标)的代数运算联系起来,这就为研究和解决有关几何问题又提供了两种方法——向量法和坐标法。 本章共分两大节。第一大节是“向量及其运算”,内容包括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平移等。 第二大节是“解斜三角形” 。这一大节可以看成是向量知识的应用,内容包括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和实习作业等。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关于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两个重要定理,教科书通过向量的数量积把三角形的边与角联系起来,推导出了这两个定理,并运用这两个定理初步解决了测量、工业、几何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特别在这一大节中,还安排了一个实习作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本章中还安排了两个阅读材料,即“向量的三种类型”和“人们早期怎样测量地球的半径”。 本章重点是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和坐标表示,向量的线性运算,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平移公式,解斜三角形等。本章的难点是向量的概念,向量运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等。 (二)本章教学要求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能利用计算器解决斜三角形的计算问题,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继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教材的特点在本章的体现 (一)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相结合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编排要符合逻辑顺序的要求,即后面的概念要用前面的概念来定义,后面的命题要用前面的命题来证明。不允许有循环定义,也不能有循环证明,只有这样的逻辑严格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和确定性。 1.以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几何内容为背景,直观介绍向量的内容。例如,在引言中用小船的位移引入向量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又如,一开始就介绍向量的几何表示 有向线段,并将几何表示贯穿向量运算的始终。再如,利用物理中功的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一、“部编本”教材的特点 (一)内涵: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从语文课程的内容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因此,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要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为己任,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注入精神营养。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从汉语言文化、节日民俗等方面,反映中华传统文化。 (二)梯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这套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每个单元语文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清晰,在教材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加以呈现,努力做到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 这种梯度,在一年级上册和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有所安排和体现。以阅读能力训练这条线索来看,一上要求“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学习借助图画阅读”,一下在继续学习“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基础上,发展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的推断”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是对阅读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实现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同步。“借助图画阅读”的目标,一上主要是借助图画猜读生字、了解意思,到了一下程度加强,发展到利用形声字特点、依靠上下文来猜字、认字,并根据图文一一对应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三)选文:营养与趣味并重坚持选文的典范性和适切性。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大多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新编选的课文,接近全部课文的一半。 一下教材的选文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与考验,深受学生和老师喜爱的经典老课文,也有新选编的、内涵与语言皆美的新课文。新课文中,有表现自然之美的《春夏秋冬》,有反映现代儿童生活的《怎么都快乐》,有体现家人关爱的《夜色》,有介绍传统节日的《端午粽》,有培养好习惯的《文具的家》,等等。 (四)弹性:注重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尊重客观存在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学生个体差异,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材加大了选做题和开放性题目的比重,以增加教材的弹性和适应性。这类题目,有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如,“你知道关于端午节和粽

《少年闰土》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 【教材解读】《少年闰土》是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文本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尤其是文中前后照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表达了“我”对闰土的赞扬与羡慕之情。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策略的课程。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认认真真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在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椯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习得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默读课文,椯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2、会写七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等词语,区 分多音字“正、佛、供、畜的读音。 3、利用文中前后照应的词句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学习作者通过 外貌表现人物的方法,练习用几句话来人物的外貌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且背诵。 教学过程

课件导入,明确目标。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去认识一位朋友,他就是——(齐读课题)(1)“闰土“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2)“五行”是什么? (3)通过预习,闰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机智、勇敢、活泼、知识丰富、能干——)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抓住了闰土的特点,作者是怎样来写出人物特点的呢?,想一想,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回忆——相识——相处——分离) 2、思路理清了,接下来,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朗读。出示: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3、生字教学,提醒同学们最容易写错的字。 三、引导质疑 生字写得不错,我们回头再读读这三段话,你发现了什么?

三角函数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三角函数》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基本初等函数。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有一定的应用。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传统内容,因此,本模块的内容属于“传统内容”。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较,本书在内容、要求以及处理方法上都有新的变化。 1.以基本概念为主干内容贯穿本书,削枝强干,教材体系更显合理。 “标准”设定的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学习目标是: (1)通过实例,学习三角函数及其基本性质,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问题中的作用; (2)运用向量的方法推导基本的三角恒等变换公式,由此出发导出其他的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并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根据上述学习目标,在编写教科书过程中,特别注意突出主干内容,强调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三角函数”一章,突出了三角函数作为描述周期变化的数学模型这一本质。即通过现实世界的周期现象,在学生感受引入三角函数必要性的基础上,引出三角函数概念,研究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并用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与传统的处理方法不同,这里把三角恒等变换从三角函数中独立出来,其目的也是为了在三角函数一章中突出“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这条主线。 为了实现削枝强干的目标,教科书除了将三角恒等变换独立成章外,还在具体内容上进行了处理。在三角函数部分删减了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以及符号x , arccos arcsin等内容。任意角、弧度制概念,同角三角函 x arctan , x 数的基本关系式,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三角函数的奇偶性等内容都降低了要求。三角恒等变换中,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余弦、正切公式由原来的掌握减弱为能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都作为三角恒等变换基本训练的例题,不要求用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作复杂的恒等变形。 根据上述考虑,本模块先安排三角函数,再安排平面向量,然后再把三角恒等变换作为平面向量的一个应用,安排在第3章,紧接着再安排解三角形的内容(放在数学5的第1章)。这样的教材体系的合理性在于: (1)以已有的集合与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知识为基础,三角函数置于其上位概念(即函数)之下,使三角函数的学习有一个好的“先行组织者”,找到一个有力的“固着点”。三角函数的学习是一种“逐渐分化”式的学习。 (2)三角函数的学习为平面向量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因为平面向量的某些

2017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教学指导进度安排

精心整理 第一册教材分析 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最大的变化是先识字再学拼音。“现行的语文教材,一年级的目录顺序是: 我上学了、汉语拼音、识字一、课文、识字二、课文。而新教材的目录顺序为我上学了、识字一、汉 语拼音、课文、识字二、课文。一年级学生先认识一部分常用常见字,能把孩子的生活融入学习中, 这样更关注孩子的需求了。” 第一册识字量由400减少到300,第一单元先学40个常用字。新增“快乐阅读吧”和“和大人一 起读”。两个栏目主要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课外阅读。 语文园地新增“书写提示”。写字是有规律的,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写法,笔顺都有自己的规则。新 教材要求学生写字的时候,就要了解一些字的写法。 部分课文被替换,新增儿童诗,例如台湾作家方素珍的《明天要远足》选入,这些名家名篇都很 经典,而且文字少但意境不少,适合一年级孩子理解。 口语交际不光是听和说,还要发挥想象力。新课本的“口语交际“栏目,不是新增的,但内容有 些变化,增加了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比如“传话游戏” 这套教材格外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材料的选择,集中识字课的编排,以及专门设置 的《日积月累》栏目,处处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使教材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为儿童留下共同的 文化记忆。 教材以儿童为本,给儿童以充分尊重。例如,教材的开篇,从平等的学生视角出发,以“我上学 了”为主题,采用参与式和体验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和“我爱学 语文”三个活动板块,引导学生顺利进行角色转换和身份认同,同时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激发语文 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内容同时实现国家认同、身份认同、角色转换、情感 激发、习惯培养等多重目标,以“我是中国人,我很骄傲”“我是小学生,我很自豪”“我爱学语文, 我很快乐”的心情,奠定了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情感基调。 教材努力处理好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拼音、识字和阅读的关系。考虑到汉字的重要地位,以及 初入学儿童的语文基础,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单元的集中识字,集中学习一批简单的常用字,然后再 系统学习拼音,由熟悉的语言带出拼音的学习,使拼音与识字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教材为学生打好口语和书面语基础,做好起步阶段的启蒙工作,使初入学儿童受到全面的语文启 蒙教育。教材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做好奠基 工作。 教材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在重视积累的同时,强化运用,体现语文学习 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语文要素的具体呈现,避免单调枯燥的机械操练,而是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引 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活动设计以运用为导向,同时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指导他们将语文学习成果运用于生活,不断 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教材设置了不同的栏目,引导学生发现语言学习的规律,鼓励探究学习,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 示交流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不断激发学习动力。久而久之,使主动发现规律、主动展示 交流学习成果成为一种习惯,不断增强自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材强化阅读,提供了丰富多彩、功能各异的阅读材料。《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 吧》等栏目,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对教材中的课文是极其有益的补充,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教材 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保证学生的阅读总量,以期通过大量阅读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将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使课内 阅读与课外阅读紧密衔接,充分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书香社会。 教材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配有不同风格的插图。教材的设计除了满足审美的需要,还充分 考虑低幼儿童的阅读心理,关注儿童的阅读体验。例如,以不同颜色的对比和字号大小的对比突出主 体内容:拼音阶段的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选用不同的颜色;拼音音节的拼读过程作了灰度处理, 更加突出音节这一主体内容;课文中汉字和拼音的大小对比非常鲜明,强调视觉优先选择汉字,以引导 学生及早进行汉字阅读。这些基于儿童阅读心理的版式设计,能有效地突出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学生 的视觉记忆,提高学生的识记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Unit 2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表达“频率”。Section A通过“谈论做运动的频率”,通过听力、对话练习、小调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询问及表达有关频率的内容(做运动的频率,日常活动的频率,学习的频率等);Section B通过讨论饮食及其它生活方式,通过听力、阅读、做调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用频度副词综合表达信息;Self Check部分通过填空帮助学生复习所学词汇,通过开放式的写作帮助学生巩固对频度副词的掌握。 这一单元的重点在于“表达频率”。 重点词汇: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 how often, once, twice, three times a week, every day, milk, junk food, health, unhealthy, habit 重点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How often do you ...? 二、教学建议 结合学生生活设计活动,例如调查学生日常活动的频率,如运动、吃蔬菜、看电视、看电影、听歌、读小说、上网等的频率,与学生探讨做某件事情什么样的频率最合适等。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图片等方式开拓学生思路,帮助学生记忆。如 vegetables 三、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学生生活设计活动,使学生在谈论自己生活的过程中掌握频度副词的用法及其它知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 1. 掌握如何恰当地使用频率副词及短语: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

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分类与整理”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数据,突出分类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基础。 “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根据本册教材的内容特点,教材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加强了对探索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因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比的应用》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比的应用》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and teaching sugg estions of "Application of comparison"

《比的应用》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内容,但教材中没有给出这个名称,目的有两个。第一,由于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一定的解题方法,教材担心引入这个名称后,在教学时又把这一问题归成一个类型,会很快引入解这个类型问题的方法,学生也会把解决问题变成套用方法。而学生通过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完全可以自己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教材鼓励学生根据比的意义解决这一问题。第二,如果引入“按比例分配”的名称,学生可能会询问什么是比例,于是又要引入比例的概念。这样一来,在学生刚刚接触比的学习,就引入了比、比例、比值等概念,将会使学生将大量精力放在区分这几个概念上,而忽略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因此,教材没有引入“按比例分配”的名称,而把这节课定位于比的应用。 教材创设了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首先引入一个讨论,怎么分合理,使学生体会到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的比去分比较合理。

部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材分析17346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这是本册第一个识字单元,编排了《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猜字谜》4篇识字课。内容丰富,有看图识字、韵语识字、字族文识字、字谜识字等,体现了识字的多样性。课文编排充满传统文化色彩,富有童趣,有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在这个单元中《春夏秋冬》是看图识字;《姓氏歌》是根据《百家姓》改编的韵语识字,将识字与生活紧密结合;《小青蛙》是字族文识字,集中体现了形声字识字的特点;《猜字谜》的内容和前一课的《小青蛙》有密切联系,教学时可以联系前面的内容开展学习,巩固识字效果。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44个生字和8个偏旁;会写28个字和1个新笔画。(重点) 2.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感受形声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重点) 3.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插图、字谜、形声字规律等识字。(重点) 4.朗读课文。背诵《姓氏歌》。 5.感受大自然四季的美好,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了解传统姓氏文化,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喜欢之情。(难点) 6.口语交际要求能认真听故事,听明白故事内容;能借助图片讲故事,做到声音响亮。(难点) 7.学习音序表,为学习音序查字法打好基础。 8.朗读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 三、课时安排(合计12课时) 1《春夏秋冬》-----------------2课时 2《姓氏歌》-------------------2课时 3《小青蛙》-------------------2课时 4《猜字谜》-------------------2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语文园地一--------------------3课时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心愿”这一主题编排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4篇课文。这些课文题材丰富,《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述的是革命岁月的故事。后3篇课文则表达了儿童美好的愿望,这3篇课文具有反复的表现方法,语言浅显,节奏明快,易于学生诵读,所描述的内容能唤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儿童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本单元的重点是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一任务贯穿于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在朗读上,要继续学习读好词语和句子的节奏,注意不要连读、唱读、读破句。根据课文不同,朗读也应有不同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认识57个生字和6个偏旁,读准一个多音字;会写27个字和3个笔画;学习一组数量词短语。(重点) 2.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能读好带有感叹句的句子。(难点) 3.积累词语,鼓励学生能将积累到的词语运用到表达中。 4.读懂课文,能提取明显信息,乐于和小伙伴交流阅读感受。(难点) 5.复习巩固《字母表》,能将大小写字母一一对应。(重点)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为什么要开这两门课? 所谓教材,是指教学的材料。而教科书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历史教材还有许多种类,如原始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画、历史照片、文物及模型、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图册、历史练习册、声像资料等。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用教材”的起点是教材分析,终点是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教材分析的意义 1、清理知识障碍 2、制定教学目标 3、确定重点和难点 4、拓展教学内容 5、选择教学方法 讲课的关键是组织好教学内容,体现在文字上就是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的第一步就是做历史教材分析,它是备课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案的前提。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二、历史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我们不能把历史等同于历史教材,不能把历史教学等同于教历史教材。 历史教学要以历史教科书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应该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复述历史教材中的文字。 三、分析历史教材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一)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 (二)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 历史教材分析的重点是梳理知识结构。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代典章制度、历史发展线索等历史概念组成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只有清楚地认识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的逻辑关系,才有可能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经验,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在分析教材时,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入手,先掌握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再深入钻研每部分教材。也可以先分析每一节课的结构,再分析单元结构和整本书的结构。 1、分析、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结构 两步:第一步是阅读课文,搞清楚这节课讲了那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步就是要具体分析这几个问题,分析每个“目”内部的关系及“目”之间的关系。 一课书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并列关系的结构;因果关系的结构;专题类型的结构。 2、分析、梳理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个单元一般讲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单元的知识结构取决于整本书的编写体裁。历史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通史或专题史形式。也有通史与专题史并用的。分析单元结构的方式和前面讲过的课的分析相似。 3、分析、梳理一本书的知识结构 一本书的知识结构就是由几个单元构成的历史纵向发展线索。目录呈现了全书的知识结构。只要了解每一课在纵向线索中的位置,教材的分析就能够到位。

统编四下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及教学建议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 寒假因为疫情,让每个人的心情都倍感沉重。同时我们期待早日战胜疫情,能重新站上讲台。当下我们能做的就是静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争取在这一学期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有同样甚至更多的收获。现在,就开始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分析。(课件1)关于教材,我们都熟知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课件2)“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因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这个凭借就是教材。这句话还有后半句是这样说的:“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那么,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先吃透这个例子,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借由这些例子引导学生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 通过对统编教材的使用,你会发现每篇课文作为例子时指向的训练点都比较明确,我们老师常常能借助单元导语、课后习题和交流平台很快理清教学重难点。这套教材让我们感到语文教学也有线可循,不再像以往那样模模糊糊一大片难以把控教学的深浅。 我常常觉得每拿到一本新教材,开始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就好像是

开启一个全新的语文学习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教材里的内容就是一个个美丽的景点;而老师就像一个导游,负责行程的安排和指导;学生一定是作为主体的游客,在这个旅程中充满兴趣地去探索去发现,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更要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精神上也得以成长。那么今天的教材分析我们就是提前到各个景点去转转,为带领学生学习做好充分准备。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让我们走近教材的第一站—走进目录第一站:走近目录 (课件3)出示目录,本册教材仍然是分组编排。全册共分八个单元。每单元都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课件4)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人文专题,并提示阅读写作学习要求。课例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0篇,略读课文7篇。 精读课文后设有思考练习题,这些思考题往往内含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备课时要格外重视。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链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 从目录来看,口语交际安排了四次,语文园地后面的各个栏目,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识字加油站和书写提示是交叉编排的。 (课件5)这八个单元,只有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其余七个都是阅读单元。阅读单元中比较特殊的单元有:第二单元承接四上第二单元的指导学生阅读策略的提问单元,继续引导学生试着解决提出的问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Unit 2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表达“频率”。Section A通过“谈论做运动的频率”,通过听力、对话练习、小调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询问及表达有关频率的内容(做运动的频率,日常活动的频率,学习的频率等);Section B通过讨论饮食及其它生活方式,通过听力、阅读、做调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用频度副词综合表达信息;Self Check部分通过填空帮助学生复习所学词汇,通过开放式的写作帮助学生巩固对频度副词的掌握。 这一单元的重点在于“表达频率”。 重点词汇: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 how often, once, twice, three times a week, every day, milk, junk food, health, unhealthy, habit 重点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How often do you ...? 二、教学建议 结合学生生活设计活动,例如调查学生日常活动的频率,如运动、吃蔬菜、看电视、看电影、听歌、读小说、上网等的频率,与学生探讨做某件事情什么样的频率最合适等。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图片等方式开拓学生思路,帮助学生记忆。如 vegetables 三、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学生生活设计活动,使学生在谈论自己生活的过程中掌握频度副词的用法及其它知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 1. 掌握如何恰当地使用频率副词及短语: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是供义务教育阶段一年级下学期使用的,下面分三部分对本册教科书进行辅导。 一教材内容安排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九个单元,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等四个领域的内容和单元安排如下: (一)数与代数(共5个单元)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结合熟悉的情景和操作,在自主尝试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习20以内的减法,会正确地进行口算。共安排了9课时。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从教学内容来说分两大部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三编排上是分三个小节进行编排的,分别是: 在十几减9和十几减8、7、6 教学内容中安排了解决问题,这样安排减缓了坡度,跟北师大教材比较来说,北师大教材跳跃性比较大,这样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比较短,不利一截学生技能的培养,而人教版的教材,是十几减8、7、6,十几减5432两部分,这样减缓了坡度,增加了的时间,从结构上来说,这样安排和一年级上册20以内加法的安排也是相对应的,这样形成一种安排上的结构美,方便老师跟学生的教学,这是本单元教学编排上的分析。 教材呈现(6个例题)从总体来说,这一单元计算的具体内容,仍然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并适当突出“想加算减”的方法。20以内的退位加法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难学习的难点教学内容,相比之下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就是难中之难了,本单元教材编排呢,都体现算法多样化,这里面体现了“破十法”“想加算减法”学生最慢时会想破十法,多数学生都喜欢用想加算减法。我们提倡想加算减法,想比之下想加算减法稍微难一些,必须有上半年学习的20以内进位加的良好的基础,加法十分熟练才能很好的计算正确,怎么样提高这部分内容的速度呢,理解算理掌握方法,重点是训练,要有一定的训练的量,打好基础,20以内加法在一年级上册,就要掌握好,有良好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就非常好了,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时行训练,在竞争中进行训练,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得训练不那么枯燥,教学要有耐心循序渐进的训练孩子, 教材呈现(6个例题) 1.十几减9(例1) (1)本个例题主题图与例题进行了整合,主题图中只呈现问题,未出现计算方法,使教学过程更为顺畅。与北大版相比是很大的不一样。在教材呈现上,是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