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2015年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上传: 刘建萍更新时间:2013-2-17 20:32:32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目录

专题一列强侵华史(1840—1953)-----------------------

一、列强侵华史

二、百年巨变的启示

专题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史和近代化问题-------------

一、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史

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

专题三中国共产党86年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

二、军队建设------纪念建军80周年----------------------------------------

三、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认识和纠正自身的错误

四、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十月革命中俄关系/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中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70周年

专题四祖国统一大业--------------------------------

一、对国共关系的认识

二、祖国统一大业

1、香港问题

2、澳门问题

3、台湾问题

专题五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一、主要人物活动及评价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专题六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睦邻外交--------------------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三、中美关系

------------------------------------------------

四、中日关系

------------------------------------------------

专题七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和大国崛起--------------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

二、美国

-------------------------------------------------

三、日本

四、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

五、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

-------------------------------------

六、改革(开放)是一把双刃剑

-------------------------------

专题八三次科技革命与创新型社会-------------------

一、三次科技革

二、科技是柄双刃剑

专题九国际关系与和谐世界的建立-------------------

一、国际关系演变概况

二、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三、国际格局的演变/中国地位的变化

-------------------------

四、和谐世界、和谐中国

五、争取和平和发展经济仍是当今世界两大课题

六、欧盟50年和经济全球化

----------------------------------

基本线索

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中国现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以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标志,分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和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以后)两个阶段。

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以新航路的开辟和文艺复兴为近代史的开端,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现代史的开端。

专题一列强侵华史(1840—1953)

一、列强侵华史实

列强侵华手段包括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1、军事侵略----中国近代六次侵华战争:

①、鸦片战争:1840.6—1842.8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⑤、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⑥、美国发动朝鲜战争(1950—1953)

2、政治侵略------三大不平等条约:

①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②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①中俄《爱珲条约》割地最多

②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开放通商口岸最多

③中日《马关条约》最能反映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特点

④《辛丑条约》中国赔款最多《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⑤《二十一条》:灭亡中国的条约。

3、经济侵略

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

②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方法: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

日本对沦陷区的掠夺:抢劫银行、滥发纸币、掠夺炼铁资源、掠夺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

4、文化侵略-------通过设立教堂、传播宗教、学校教育、办慈善机构等方式推行殖民主义奴化教育。

二、百年巨变的启示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

一部中国近代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巨变。

专题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史和近代化问题

一、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史

(一)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3、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击退法军,冯子材领导取得镇南关大捷。

4、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国。

(二)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和探索

1、三元里抗英斗争(1841)

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3、义和团运动(1898—1900)

启示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地主阶级探索强国之路的主张和实践

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面向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2、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四)资产阶级的探索和实践

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中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1、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1898、6、11—9、2)

2、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1911)

失败根本原因: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

3、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

(五)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

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中国的近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陆续研制多种舰艇充实海军,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又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海军扩展为多兵种部队。解放后,在陆军基础上建成了人民空军,改革开放后,空军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1957年,我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不断壮大发展,装备多种导弹核武器,筑就现代化国防的钢铁长城。

言之有理即可,如:在当今世界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仍然威胁和平的情况下,我国应大力加强现代化国防力量,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部队。科技在各国国防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认识和纠正自身的错误,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与近代所有其他政党的不同之处。

1---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出现挫折与失误的认识

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逐步纠正自身的错误走向成熟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工人运动失败后,认识到中国人民面对的敌人十分强大,单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必须走联合的道路,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大革命失败后,认识到革命要想成功,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建立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立革命武装,开展独立的武装斗争;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失利后,认识到俄国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留了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犯了那些严重的错误?这些错误是在哪次会议上得到全面纠正的?有何意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3)在纠正上述错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树立起一面新旗帜。这面旗帜是什么?在这一旗帜指引下,祖国统一大业有何突破性进展?

邓小平理论;成功的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

(4)20世纪末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的挫折,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历史教训,这一“严重挫折”指什么?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

3-----1949年3月23日上午,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的时候,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我们进京赶考的日子。”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50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摘自胡锦涛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

(1)50多年的时间,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哪些成绩?

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实现港澳回归等。

(2)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我们党将怎样努力才能交出优异答卷?

政治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文化上: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体育、文化、卫生事业。

(3)通过上述问题的回答,你有何启示?

中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及伟大成就。我们要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我们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本领,在中共领导下,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四、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1、简要说明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内容结果

(1)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

(2)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了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农村)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废除农民借地主、富农的债务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2)、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建国初期

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4)、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运动,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中央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

(6)、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进程

(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2)近代以来,伴随着列强的侵华活动,中国的农村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落后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商品化程度提高;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农村日益贫困、破败。

(3)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对此,孙中山、毛泽东分别提出了什么对策?结果如何?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但未落实;

毛泽东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

(4)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如何成功地指导了划时代地中国农村改革?

在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5)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实行上述政策的相同主旨是什么?

立足国情,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4、针对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建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5.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减轻农民负担;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工业支持农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保障机制等。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移风易俗,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农村教育和医疗,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依法行政;民主管理;保护农村耕地,注重环保等。

6、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示

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于冲破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

7.对农业合作化的看法。

农业合作化是必要的,但合作必须根据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结合农民的思想认识,循序渐进,追求发展,凭主观搞瞎指挥,势必损害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生产。

8.对1958年总路线的认识

从主观上讲,它反映了人民普遍的良好愿望,从客观上讲,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速度,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实际上是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使左倾思想更加膨胀。

9.如何看待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与现实相比,你得到怎么样启示?

这些失误后来成为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教训,成为**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要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0、土地改革的认识

中国农民两千年来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实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农民才能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因此,我们要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11、建国后经济建设取得成就及挫折的原因及认识

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本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挥。党的领导干部及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建国以来经济工作失误的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经济建设缺乏经验且急于求成;理论根源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经验教训: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注意综合平衡,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改善人民生活;既要反右,又要防“左”,主要是防“左”。

五、十月革命中俄关系

1、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中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A、有哪两件?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这两国革命的基本模式有什么不同?(两国取得革命胜利所走的革命道路分别是什么?)

俄国:首先在城市发起暴动,最后夺取政权。

中国:首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

C、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革命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国情符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D、两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最终的结果是怎么样?

结果:苏联无法克服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根据中国国情,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分)

E、它给你我们哪些启示?

启示:①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②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新时代的曙光”出现. 材料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材料三:中俄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尤其不会忘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俄罗斯人民伸出友谊之手,为中国人民建设新国家提供了多方援助.这种用鲜血和真诚凝结的友谊,牢牢铭记在两国人民心中,成为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2006年3月21日胡锦涛主席在“俄罗斯年”开幕式上的致辞

?材料一中“新时代的曙光”的“新”指什么?(2分)

“新”指①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以及半殖民地.殖民地人民解放斗争的新时代。

?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二中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②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从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向一个新时期③五四爱国运动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中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越来越多.

?材料三中所说的新中国成立之初,俄罗斯人民为中国提供的多方援助是指什么?有何积极影响?

㈠援助:是指我国一五期间苏联帮助我国兴建的156个项目

㈡积极影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70周年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西电视台在2007年“五一”黄金周举办了“五一放歌井冈山”活动,用红色经典点燃激情,吸引了几千名选手参赛,红色歌声响彻井冈山,活动最终决选出7名红歌手前往莫斯科参加“红场唱红歌”的活动。材料二:莫斯科红场是俄罗斯著名的建筑物,是俄罗斯的精神家园。为纪念十月革命和卫国战争胜利,苏联每年都在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2007年5月9日,俄罗斯在首都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请回答:

(1)2007年是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多少周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有什么意义?(2分)

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70周年;意义: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2)江西电视台在2007年“五一”黄金周举办了“五一放歌井冈山”活动目的是为了弘扬“井冈山精神”,你心中的井冈山精神是什么?举办这活动这对今天江西的崛起有何现实意义?(3分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答2点即可)

意义:弘扬了井冈山精神,促进了红色旅游经济的发展,为江西的崛起提供了精神动力。

(3)在苏联卫国战争初期,斯大林在红场举行了一次著名的阅兵仪式,当时苏德战场正进行什么战役,结果如何,有何重大意义?(2分)

正进行莫斯科保卫战;苏联获胜;意义: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使德国法西斯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

(4)“莫斯科红场唱红歌”也是中国青年重温社会主义革命历史的活动,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这次革命对中国有何重要影响?(2分)

影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理论基础。

(5)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与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C )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走群众路线

C.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D.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专题四国共关系(台湾问题)祖国统一大业

一、对国共关系的认识

1924—1949年,国共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围剿”,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最终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

“合则两利”: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再次合作,进行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它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但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以成功运用,而后运用它又解决了澳门问题。

运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后,台湾和香港、澳门的区别在于: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香港问题

1、香港问题的由来

(1)1842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2)1860年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把九龙司地方一区割让给英国;

(3)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2、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标志着香港回归了祖国的怀抱,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了,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

3、香港问题的解决有什么现实意义

香港问题的解决,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战略方针的成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必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清朝的落后,使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

澳门问题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强行占据澳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台湾问题

1、历史上的台湾地区

古代:①三国时吴国派卫温到达夷州,夷州即台湾。

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流球,流球即台湾。

③台湾与祖国的第一次分离和回归:1624的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④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近代:⑤1885年,清朝正式在台湾设省,刘铭传为清朝台湾督办军务大臣,在1883~1885年中

法战争中率领台湾军民奋勇击退法国侵略者。

⑥台湾与祖国的第二次分离与回归: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二战结束后,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罗宣言》,从国际法角度证明了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波茨坦公告》重申了这一点。

现代:⑦台湾与祖国的第三次分离——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⑧60-70年代台湾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2、历史上三次收复台湾

①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②1683年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清政府设台湾府,开始管理台湾。

③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把台湾交还给中国。

3、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的区别:前者是内政问题,后者是主权问题

4今日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国民党退到台湾,美帝国主义派海军第七舰队到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中国解放台湾,造成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对峙。

5、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律依据

国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国际法:①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必须把台湾归还中国。②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波茨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必须得到实施。③世界上已有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④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6、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基本方针、基本原则):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①近代史上,侵占台湾的国家有哪些?英国、美国、日本、法国

②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是什么?“一国两制”

③二战中有一个国际文件规定台湾必须归还中国,该文件的名称是什么?这在当时有何作用?对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开罗宣言》。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必须归还。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台独”的主张分列国家,危害人民,完全是非法的。

⑤1950年,美国用什么方式阻止我国解放台湾?

派海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⑥举出历史上国共关系的两个典型事例说明“合则两利”。再举出国共关系史上两个典型事例说明“分而两伤”。

合则两利/两次国共合作/两次国共握手

?1924年,国共两党开始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1937年,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胜日本法西斯。

分而两伤:?1927年,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形成了十年内战的局面;?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给全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形成海峡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

⑦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

坚决拥护和积极宣传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热爱祖国,努力学习;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同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的言行作斗争。

⑧面对今天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日益猖獗的态势,对如何完成我国的统一大业,谈谈你的看法.

首先要发展经济,国家昌盛富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和平统一,不放弃使用武力等.

⑨正如林肯要维护联邦保留一样,我国现在正面临完成祖国统一的历史重任,请你分别对中国大陆.台湾当局和美国政府说一句话.

A对中国大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B对台湾当局:台独不得人心,分裂祖国没有出路

C对美国政府:我们以林肯为榜样,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国家统一,请不要干涉中国内政

⑩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谈谈这一变化的原因。

变化:由交往隔绝发展为人员、经济和文化等的广泛交流。

原因:①党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②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③反对分裂,促进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7、阻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

一是“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二是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破坏。

8、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才能取得进一步发展。

9、中国的完全统一能够实现吗?

中国的完全统一必将实现。原因如下: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等相同;

(2)“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3)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4)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统一方针和政策,如“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本原则确保完全统一;

(5)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统一并以统一为历史主流的伟大民族,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渴望祖国完全统一,岛内分裂势力不得人心;

(6)港澳顺利回归,繁荣稳定,成为“一国两制”的范例。

10、热点链接

(1)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连会晤,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的首次握手,是两党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胡连会晤的意义:开启了两岸对话的大门,有利于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两岸关系的缓和和发展,有利于推动两岸经济和贸易往来,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2)美日等多次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均遭失败。

失败原因:国际社会公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不是主权国家;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3)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驳斥“台独”分子言论,阐明我国政府的立场。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我们坚决反对任何有关“台独”、“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言行;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支持“台独”、阻止中国统一大业的行为,都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是对中国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中国政府将予以坚决反击。

(4)结合美国德意志统一的历史谈(我国不放弃使用武力的理由)。

美国南北战争中通过使用武力打败南方奴隶主分裂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打败外国干涉势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说明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只要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统一,采用政治手段或军事手段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我们有权采取一切手段捍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不放弃武力,主要是针对台湾独立和外国干涉而言。)

专题五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一、主要人物活动及评价

1、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①辛亥革命前:a、1894年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b、1905年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c、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d、领导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c、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③辛亥革命后坚持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a、1913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b、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发动护国运动,1916年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c、1917年发动护法战争,反对段祺瑞的独裁统治;d、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没有广泛发动群众,而只依靠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屡次革命大多以失败告终。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a、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b、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d、1925年孙中山逝世。

2、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①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②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参与指挥淮海战役;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或: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于探索和创新,追求真理敢于反传统,个性解放、宣扬个性等。

2、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3、长征精神——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5、延安精神——①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坚定信念;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延安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心是在( A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6、西柏坡精神——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

7、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8、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9、铁人精神——“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

10、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11、“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12、抗非典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舍生取义、自觉奉献。

13、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14、近代化精神——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追求民主的精神。

15、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

专题六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睦邻外交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 、史实

①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③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在近代史上由于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压迫之苦,人民渴望和平,所以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宣布我们决不去侵略别的国家来发展自己,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建国初期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②成就:?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70年代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②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中日建交?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的建交的热潮

4、改革开放后

①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②成就?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5、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6.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7.今后我们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之路

1、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

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8.针对某些国家散布的“中国军费增加”“中国威胁论”等言论,如何驳斥

1、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还未完成统一大业,台独势力猖獗,加强国防力量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而不是为了称霸世界

2、中国军费开支虽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及一些国家,如只占美国的七十份之一,也远远不及日本

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的传统

9、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新中国与旧中国的不同)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旧中国的“开放”则建立在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的,是为外国侵略中国服务的。

10、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认识与感想

这些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新时期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方针,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中国也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

1、中美关系的发展

19世纪中期追随英法侵略中国:走私鸦片,签订《望厦条约》和《天津条约》,19世纪60年代企图侵略台湾。

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一战”期间扶植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20世纪20年代起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

“二战”期间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抗日,中国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二战”结束后,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控制中国,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新中国成立后,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后,出现了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局面;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2、问题分析

(1)中美建交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美国方面: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再也不能不承认新中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考虑改善对华关系对美国有利。

中国方面:a、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b、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

(2)目前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问题、台湾问题、人权问题。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0年10月,尼克松在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谈话:“如果我在死之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让我的孩子们去。”

材料二2006年4月,胡锦涛访美期间指出,中美建交27年来,两国关系虽历经风风雨雨,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美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

材料三胡锦涛指出,我们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同台湾同胞一道,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是,我们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尼克松发表谈话后不久,一帮“孩子们”用“小球推动大球”先访问了中国,这一事件是指什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2)尼克松是中美交往史上第几个访问中的美国总统?他访问中国是在哪一年?有何重大历史意义?第一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中美建交27年”走过“风风雨雨”,试举一例进行说明。“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两国都加入了一些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试举二例说明。

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撞机事件等;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4)结合材料三,思考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问题?中国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四、中日关系

1、日本发展简史及启示

(1)古代:学习中国隋唐,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2)近代:向欧美学习,进行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

(3)现代: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植下,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重视培养人才,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到70年代初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日本的成功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a、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进来;

b、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c、要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技;

d、发展经济的时候要保持社会的稳定。

2、近代史上的两次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

(1)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因为: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驰,指挥失误,而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因为: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2)不同的结局对中国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2亿两,增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负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灾难,亚洲人民应时刻警惕日本的右翼势力。

(4)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教训与启示?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使我国迅速强大起来);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启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和平发展始终是硬道理,以和平促发展,以发展护和平,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国策;必须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与自信气概;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领导核心。

(5)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并走向胜利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什么?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3、当前中日关系的发展

(1)目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台湾问题。

(2)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说南京大屠杀是谎言等言行说明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说明右翼势力不能正视历史,否认、美化侵略战争,歪曲历史,开脱战争罪责,企图复活军国广义。

日本右翼言行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日本有军国主义传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处罚不力,没有使日本人民充分认识到军国主义的危害;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随着实力的增强,日本野心也更加膨胀。

(3)最近日本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反映了日本近年来在外交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你是什么态度?谈谈日本政府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a、支持: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应该在维护世界和平上发挥更大作用。

b、反对:联合国安理会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机构,而日本右翼势力猖獗,不能正视二战中的侵略历史,军国主义复活,不能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

日本政府应持有的态度:

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中犯下的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

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

(4) 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也是卢沟桥事变70周年。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称之为“融冰之旅”。

(A)请你列举中日古代人员之间友好交往的一个事例。鉴真东渡

(B)说出近代以来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并试举一例其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1945年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等

(C)你认为近年来中日之间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D)你认为面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日军侵华史实的做法,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学好历史,以史为鉴,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反动嘴脸,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民族忧忠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4、材料一:200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材料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华人民到了最危险的时侯……”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回答,60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去,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现实意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是为了悼念先烈,更是为了教育我们和子孙后代,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2)材料二是那首歌的歌词?其中“最危险的时候”出现的标志性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或《义勇军进行曲》,日本进攻华北。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国共两党团结合作,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和配合。

(4)举出这场战争中你最感兴趣的一次战役,并说明你的理由

百团大战,它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他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5)从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故事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

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专题七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和大国崛起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

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近代历史的进步潮流,但因各国实际情况和环境的不同,各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道路也就明显不同。主要有四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例如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第二种途径: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例如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第三种途径: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例如俄国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

第四种途径:通过王朝统一战争,逐步清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例如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

美国

一、美国的建立——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评价:①民主性——确立了联邦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原则。②局限性——存在种族歧视,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保留了奴隶制度;

第一届联邦政府的成立:1789年组成,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二、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美国内战

1、评价“西进运动”:①印第安人遭到屠杀,被称为“血泪之路”。②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原料和市场)③开发了西部。

2、内战局限性——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三、工业强国地位的确立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07年富尔顿发明汽船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主要发明:爱迪生(电灯泡、留声机和电影放映机)、莱特兄弟(1903年飞机)

(2)经济发展

四、一战前后的美国

1、一战中

1917年,美国参战(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债权和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成为主要战胜国之一;一战削弱了欧洲列强,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

2、一战后

(1)代替欧洲,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对外关系:巴黎和会上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但由于未达目的而没有参加;在东亚特别是中国,美国同日本争夺势力范围,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压制日本。

五、二战前后的美国

1、二战前

(1)罗斯福新政

(2)纵容法西斯侵略

纵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2、二战中

(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重大战事:中途岛海战、诺曼底登陆、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

(3)参与并主导四次国际会议

3、二战后——确立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推行霸权政策

(1)美国的“冷战”政策和对亚洲的侵略

(2)美苏争霸

六、两极格局瓦解后的美国

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表现: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干涉别国内政,严重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如海湾战争、波黑冲突(北约轰炸南联盟)、伊拉克战争等。

日本

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

1、成功原因:日本的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政府改革措施全面、行之有效;国际环境相对宽松。

2、影响

(1)积极方面:①使日本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消极方面:①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②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临国进行侵略扩张。

二、“一战”前后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经济的发展

原因:①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③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本控制了朝鲜;从中国勒索2.3亿两白银;取得在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和开设工厂的特权。

2、日本的军国主义政策

日本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对外侵略扩张(主要侵略朝鲜和中国):如19世纪70年代侵略台湾;1894—1895年挑起甲午战争;将中国福建划为其势力范围;1899年支持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破坏中国革命,支持袁世凯;1914年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上参与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并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华盛顿会议上由于中国人民的斗争和英美的压力,日本归还山东主权,胶济铁路赎回,放弃“二十一条”中的部分条款。(通过华盛顿会议,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的膨胀:《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四国条约》拆散了有利于日本在东亚地区扩张的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使日本的主力舰吨位受到限制。)

三、“二战”期间

1、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2、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日军由进攻转为防御;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四、二战后的日本

1、对日本法西斯的处理:日本在美军占领下实行非军事化政策,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开始扶植日本。

2、日本经济的发展

影响:①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希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②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③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

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

名称演变:莫斯科公国→沙皇俄国(16世纪中期—1917年“二月革命”)→苏维埃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苏联(1922—1991)→独立国家联合体(俄罗斯)

一、彼得一世改革

①积极性: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巩固了专制统治,为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局限性:没有触动农奴制的基础,没有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

二、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

三、16—19世纪的侵略扩张

四、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沙皇专制

3、对外:①对中国的侵略(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机强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强租旅顺和大连,划长城以北和新疆为其势力范围;1912年煽动外蒙古“自治”并加以控制。)②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

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原因:沙皇专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初中中考历史最常考知识点重点难点汇总

年中考历史最常考知识点汇总 年中考历史最常考知识点汇总 1、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商朝司(后)母戊鼎 2、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武的《孙子兵法》 3、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时出现用麻做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5、《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成书于东汉 6、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剂,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东汉华佗发明的“麻沸散” 7、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南朝祖冲之 8、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隋朝大运河 9、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 10、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 11、唐朝时期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朝长安城

12、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朝时期印制的《金刚经》 13、我国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毕升 1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1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1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君王:禹 17、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桓公 18、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秦赵之间)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长平之战 19、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 20、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商朝的甲骨文 2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2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秦王嬴政) 2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24、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60年) 25、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的《史记》 26、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27、“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 28、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开放于:元朝 29、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元朝(行省制) 30、中国古代抗击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戚继光抗倭

2015中考历史复习重点:大国崛起

2015中考历史复习重点:大国崛起 一、英国的崛起 1、原因: (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2)英国是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英国最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2.英国崛起的表现 (1)18世纪后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建立起"日不落"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2)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 二、日本的崛起: 1.日本的崛起过程 (1)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打败了中国。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 (4)巴黎和会上,日本成为五个决策国之一 关键提示: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弱国变为强国的转折点。日本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和掠夺,是日本崛起的主要途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世界大国,日本在巴黎和会上的地位是其标志。 2.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对日本的抑制 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发生严重的冲突,同时也威胁到英国。在华盛顿会议上,《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受到抑制。 3.日本法西斯的崛起 (1)1931年,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

(2)1936年,日本建立了军事法西斯专政,对外扩张。 (3)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4)1941年12月,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日本法西斯势力达到鼎盛。 4.战后日本的再次崛起 (1)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在当前的联合国改革中,日本为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三、西欧的崛起: 1、原因:(1)战后美国的经济援助。 (2)制定符合本地区的发展政策。 (3)重视科技,培养人才。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 (4)走区域经济联合之路。 (5)良好的经济、科技基础。 2、表现:(1)1967年成立欧共体。 (2)1993年创立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和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一极。 四、美国的崛起: 1.美国崛起的过程 (1)经过独立战争,美国摆脱了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通过南北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为经济的起飞扫清了道路。 (3)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力量强大的工业国。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2020中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分类归纳汇总

2020中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分类归纳汇总 一、最早类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 3.商朝的司(后)母戊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早期)之一。 5.东汉华佗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麻沸散)。 6.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北魏时期)。 7.隋朝李春设计、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8.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9.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10.唐朝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1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2.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400年。 13.泉州是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14.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15.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 二、“开始”类 1.北京人已经开始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2.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牛耕。 3.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4.西域都护的设置是今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公元前60年)。

5.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得到广泛使用。 6.北宋时,开始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 7.元朝时,回族开始形成。 8.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西藏开始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的一个行政区域。 9.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第一”类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 3.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 4.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时期)。 5.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正式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1689年,康熙)。 6.鸦片战争是近代西方列强第一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战争(1840—1842年)。 7.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 8.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9.第一次攻占北京的西方列强是英法联军(1860年)。 10.曾国藩开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1861年)。 11.李鸿章开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1872年)。 12.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 13.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1894年)。 14.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 15.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 16.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1918年)。 17.中共“一大”的胜利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1921年)。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1. 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2.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 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 4.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5. 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6. 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的这样一种集体。 7.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采集、狩猎懂得爱美氏族 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9.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房子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10.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11. 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12. 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13. 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14.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15.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汤战胜桀,建立商朝。 16. 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17. 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逐步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18.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19.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20.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我国成都平原盛行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2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早期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

广东省2015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含答案)

2015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B ) A.盘古开天B.炎黄传说 C.禅让传说 D.大禹治水 2.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右图)记载:周成王封克 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 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A ) 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C.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 D.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 3.“盖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与“非常之功”是( A ) A.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 D.华伦发明麻沸散 4.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B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据史书记载,从1407年到1422年短短十多年间,有南洋多国使者多次搭乘船只访华。 与南洋使者访华有关联的事件是( C ) A.马可·波罗来华 B.荷兰人抵达台湾C.郑和下西洋 D.葡萄牙人到达澳门 6.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D ) A.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B.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C.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7.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中国人却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 收到了一份“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这份“礼物”指的是( D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8.下列表格归纳了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四次重大探索。请接提示在题8表的①、②、③处填写最佳答案( A )

2014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历史试卷 第1页(共18页) 历史试卷 第2页(共8页) 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14年5月18日,集展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该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群是 (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居民 D .河姆渡居民 2.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丢尽。为此,秦孝公 ( ) A .实行分封制 B .任用商鞅变法 C .推进大一统 D .推行汉化政策 3.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 A .削弱中央军事力量 B .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C .皇帝亲自控制军权 D .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4.民族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段佳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进步。吐蕃位于下图中的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1684年,沙俄政府给盘踞在雅克萨城的侵略头目颁发了一枚盾形城徽,图案是一只张开翅膀的鹰,一只爪抓着一张弓,另一只爪抓着一支箭。为抵挡这只“鹰”的进攻而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 ) A .康熙帝 B .雍正帝 C .乾隆帝 D .道光帝 6.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水利工程有 ( ) ①都江堰 ②长城 ③大运河 ④赵州桥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7.了解历史事件,常常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要素。综合下图中的要素,这页笔记记录的事件是 ( ) A .虎门销烟 B .鸦片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他的译著很快传遍全国,“天演”“物竞”“天择”等词,逐渐成为报刊上的常用词语。“他”是 ( ) A .魏源 B .严复 C .康有为 D .陈独秀 9.1911年10月15日,法国报刊刊载了一篇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题目是《中国的革命,崛起的国家》,其中图片有剃头店铺、起义者和武昌风光鸟瞰等。报道中的“中国革命”指的是 ( )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北伐战争 D .解放战争 ------------- 在--------------------此 -------------------- 卷 --------------------上 -------------------- 答 -------------------- 题 --------------------无 -------------------- 效------------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1839年6月 地点:广东虎门 人物:林则徐 意义: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 族尊严。

中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比较: 19世纪60、70年代国家体制的改革和革命

14—19C欧洲4次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比较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比较: 近代中国的屈辱 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不同点:百日维新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光绪),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三大改造: 内容:对手工业、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途径:农业:建立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 结果: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1.爆发的背景不同: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而导致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二战是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再加上英法美的绥靖政策而导致的。 2.性质不同:一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二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建立的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建立的是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对侍) 4.战后建立的国际和平机构不同:一战后建立的是国际联盟;二战后建立的是联合国。 5.战后对中国问题的处理不同: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在《九国公约》中,肯定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使中国处于列强的共同支配之下;在二战中,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开罗会议上明确规定日本所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6.影响不同: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二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和壮大。 比较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异同: 20C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及三位人物

2019中考历史重要时间知识点记忆

2019中考历史重要时间知识点记忆 一、中国历史部分 (一)古代部分 王朝更迭: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统一)、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统一)、唐、北宋(局部统一)、南宋、元(统一)、明、清 战国铁器与牛耕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秦统一前221年 西汉初年文景之治 西域都护设立前60年(西汉)西汉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东汉初年光武中兴 东汉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魏晋南北朝经济重心南移开始 隋统一589年 唐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代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北宋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元朝行省制度设立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明初(1405―― 1433)郑和七次下西洋八股取士明中期戚继光抗倭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初设立驻藏大臣康乾盛世闭关锁国 (二)近代部分 晚清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60年火烧圆明园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公车上书 1898年戊戌变法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年武昌起义 民国(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黄埔军校1926年北伐战争 1927年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1928年井冈山会师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5年遵义会议吴起镇会师 1936.10 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年卢沟桥事变 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1938年台儿庄战役 1940年百团大战 1945年4月中共七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1947.6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8.9-1949.1 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三)现代部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1953 -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中印谈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956年三大改造 1954年第一部宪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提出 宪法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5年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八大1958年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第一枚导弹试爆成功 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1年10月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1978年年12月十^一届三全会改革开放1979年1月中美建交 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

2014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2014年5月18日,集展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该馆点介绍的原始人群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 A.实行分封制 B.任用商鞅变法 C.推进大一统 D.推行汉化政策 ()3.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削弱中央军事力量 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C.皇帝亲自控制军权 D.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4.民族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段佳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进步。蕃位于题4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5.1684年,沙俄政府给盘踞在雅克萨城的侵略头目颁发了一枚盾形城徽,图案是一只张开翅膀的鹰,一只爪着一张弓,另一只爪抓着一支箭。为抵挡这只“鹰”的进攻而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道光帝 ()6.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水利工程有:①都江堰②长城③大运河④赵州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页脚内容1

页脚内容2 时间:1839年6月 地点:广东虎门 ()7.了解历史事件,常常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因素。综合题7图中的要素,这页笔记记录的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8.他的译著很快传遍全国,“天演论”、“物竞”、“天择”等 词语逐渐成为报刊上的常用词语,他是 A.魏源 B.严复 C.康有为 D.陈独秀 ()9.1911年10月15日,法国报刊刊载了一篇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题目是《中国的革命,崛起的国家》,其图片有剃头店铺、起义者和武昌风光鸟瞰等。报道中的“中国革命”指的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解放战争 ()10.状元实业家张謇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的情况下,历经艰辛创办大生纱厂。该厂的创办体现的主张是 A.变法图强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 )11.观察题11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曹汝霖等免职令拒签和约的报道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12.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某校学生编排课本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 甲:长征,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爬雪山、过草地,挥师北上。

2014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时间:1839年6月 地点:广东虎门 人物:林则徐 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 )1.2014年5月18日,集展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该 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群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 )2.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 A.实行分封制 B.任用商鞅变法 C.推进大一统 D.推行汉化政策 ( )3.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削弱中央军事力量 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C.皇帝亲自控制军权 D.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 )4.民族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段佳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 进步。吐蕃位于题4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 )5.1684年,沙俄政府给盘踞在雅克萨城的侵略头目颁发了一枚盾形城徽,图案是一只张开翅膀的鹰,一 只爪抓着一张弓,另一只爪抓着一支箭。为抵挡这只“鹰”的进攻而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道光帝 ( )6.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水利工程有: ①都江堰 ②长城 ③大运河 ④赵州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7.了解历史事件,常常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因素。综合题7图中的要素,这页笔记记录的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 )8.他的译著很快传遍全国,“天演论”、“物竞”、 “天择”等 词语逐渐成为报刊上的常用词语,他是 A.魏源 B.严复 C.康有为 D.陈独秀 ( )9.1911年10月15日,法国报刊刊载了一篇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题目是《中国的革命,崛起的国家》, 其中图片有剃头店铺、起义者和武昌风光鸟瞰等。报道中的“中国革命”指的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解放战争 ( )10.状元实业家张謇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的情况下,历经艰辛创办大生纱厂。该厂的创办体现的主张是 A.变法图强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 ( )11.观察题11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 曹汝霖等免职令 拒签和约的报道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2015中考历史总结与备考

2014年中考历史得失 总体来看,今年中招试题的难度和去年相比有所增加,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历史背景知识和史料分析能力考查,选择题延续了最近两年的材料命题趋势并最终达到成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科学历史观。整套试题所取的材料极为丰富和新颖,材料的来源多样,图文并茂。眼花缭乱的材料和叙述给考生增加了难度。试题材料中摘录了魏源,郑观应的观点,对梵高的《向日葵》进行详细的描述,这都是对学生历史知识面的考察。看书少或者对教材不熟悉的学生难免在这里失分。幸运的是我们在平时讲课的时候就特别注重对关键词的记忆,学生如果细心,就会在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几个字中确定答案是魏源,能通过改良政治四个字选出该主张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 说完了选择题,再说说主观题,今年的主观题,对材料解析、整理能力的要求提高。学生在组织答案时不是从书本中某一方面直接可以找到答案,而是需要对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重组,才能组织较为完整的答案。这种命题方式对于成绩中下的同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试题的开放性明显增强。因为开放性强,一般只要回答就比较容易得分,但想不丢分,也不容易,因为这类试题会让学生无所适从,答题时没了逻辑。这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历史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缺乏这种能力。好在重者恒重。中国的近

代化,改革开放,二战这些一向是我们复习的重中之重,应对这些题目学生还是比较轻松的。但21题考察角度偏冷,24题对小文章考察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慌了神,这两题是失分大项。总结起来,还是学生解题能力不足的问题。 2015年中考历史备考方案 面对以上得失,总结历年经验,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备战中考。 一,功夫在平时。认真讲好平时的每节课。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历史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背景知识的认知能力。 二,复习时突出重点。对于中考必考,常考,与本年度热点有关的知识点进行重点,专题复习。如古代中外的科技文化和文明交流,中国近代化,新中国的外交,改革开放,世界近代化,工业革命,社会主义运动,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世界格局等。这些知识点既要以时间顺序进行纵向整理复习,也要以地点为维度进行横向比较复习。还有美国,俄国,日本等这些重要国家的国别史,都要重点复习。 三,分析近两三年的中考试卷,做到知己知彼。有效认真地分析试卷,能让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更有目的和效率。像古代中外的文明交流,中国近代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运动,这些都是每年必考的大题,务必要细讲多练。美日俄国

2015历史中考试题和答案

2015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13.“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秦始皇统一文字 C.元世祖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D.元世祖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14.关中地区曾是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中心区域,后来由于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而丧失其主要地 位。中国的统治中心最终迁离此区域是在【B】 A.汉末三国的战乱时期 B.唐朝灭亡后的战乱时期 C.南宋定都临安后 D.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建立政权时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召开过一系列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据此回答15~16题。 15.下列对遵义会议阐述正确的有【A】①纠正了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③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④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新华社电文曾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 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决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改革大幕开启的标志性会议上所做的战略决策是【D】 A.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D.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7.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中,最能反映会议分赃性质的是【C】①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②对德国的军备实行严格控制③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④阿尔萨斯和洛林归于法国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18.下表反映了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对此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D】 A.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增长长期停滞 C.农业集体化对促进生产力发展作用不大

广东省2014年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 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上填写字迹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黑。 3.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综合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个体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2014年5月18日,集展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该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群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 A.实行分封制 B.任用商鞅变法 C.推进大一统 D.推行汉化政策 3.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削弱中央军事力量 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C.皇帝亲自控制军权 D.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4.民族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段佳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进步。吐蕃位于题4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5.1684年,沙俄政府给盘踞在雅克萨城的侵略头目颁发了一枚盾形城徽,图案是一只张开翅膀的鹰,一只爪抓着一张弓,另一只爪抓着一支箭。为抵挡这只“鹰”的进攻而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道光帝

【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史 核心考点精华版

【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史核心考点精华版 第十九单元古代亚非欧文明 【课标要求】 ⒈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⒉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⒊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⒋知道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初步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⒌知道罗马城邦,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 ⒍以建筑艺术、公历等为例,初步认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成就。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考点1 古代埃及 1.文明的发源:非洲东北角古埃及,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2.文明成果:金字塔、太阳历、象形文字。 3.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

晶。 考点2 古代两河流域 1.文明的发源: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 2.文明成果: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_。 考点3 古代印度 1.文明的发源: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_流域。 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雅利安人建立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3.创建佛教: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提出“众生”,宣扬“忍耐顺从”。 考点4 古代希腊 1.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 2.雅典城邦在伯里克利主政时期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3.公元前331-前321年,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建立。亚历山大的东征, 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考点5 古代罗马 1.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整个地中海的霸主。 2.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使罗马共和国进一步衰落。 3.罗马帝国的建立者是屋大维。2世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罗马帝国,地中海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考点6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1.建筑: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罗马的代表性建筑有大竞技场和宏大的宗教场所万神庙等。 2.雕塑: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 3.哲学: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创立了逻辑学等新学科。 4.法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中考历史复习所有知识框架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地点:云南元谋县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生产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 特点: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身体特征: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特点 生产生活情况:①使用打制石器;②使用天然火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时间:距今约18000年 身体特征: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 生产生活情况:①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②能 人工取火;③用兽皮缝制衣服。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远古的传说 河 姆 渡 遗 址 半 坡 遗 址 大 汶 口 遗 址 炎 帝 和 黄 帝 的 传 说 禅让的 传说 大禹 治水 地点:浙江县河姆渡 时间:距今约7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使用磨制石器;②种植水稻;原始农耕文 化的遗存③饲养家畜;④住干栏式房子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时间:距今约6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广泛使用磨制石器;②种植粟;③饲养 家畜;④制作彩陶,陶器上刻有符号;⑤住半地穴式房子 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时间:距今约6000-4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过原始农耕生活;②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时间地点: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 农业起源的传说:炎帝:制作耒耜、教民耕作远古的传说。 黄帝:创制历法、发明工具。 炎黄子孙的由来:黄、炎部落结成联盟,逐渐形成后来 华夏族(汉族的前身)。 更替的过程:尧、舜、禹。 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方法:疏导 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分 夏 朝 和 商 朝 夏 朝 商 朝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政治制度: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启) 灭亡:统治400多年,夏桀时灭亡 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建立商朝 都城: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都到殷 统治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北达辽河 灭亡:统治500多年,纣王时灭亡 西 周 的 兴 亡 时间: 约公元前1046年-前1600年,武王-幽王(共12位王) 建立: 牧野之战,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目的: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西周的兴亡分封制 内容: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 封 一些古帝王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 春 秋 争 霸 、 战 国 七 雄 制 东 周 春 秋 五 霸 战 国 争 雄 诸侯权利:统治和管理辖区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义务:①拥戴周王;②定期朝见;③交纳贡品;④带兵随周王出征 重要封国:鲁、齐、燕、晋、宋等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特点:王权衰落,奴隶社会走向衰落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特点:战争频繁,封建社会确立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尊王攘夷, 成为春秋首霸 晋文公:城濮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 楚庄王:邲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 吴王阖闾:用孙武为将,打败越军称霸中原 越王勾践: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争特点:①改进青铜兵器、出现铁兵器;②以步兵和骑兵主; ③军队庞大,修建工事;④参战兵力多,争夺激烈 著名战争:“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著名军事家:孙膑、白起 合纵:“合众势力以攻一强”,即六国出兵联合攻秦(张仪) 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即秦拉拢东方国家服从自己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总结

2015年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答题策略 现在中考历史科命题的原则主要是探索怎样使试题更加体现开卷考试的特点,怎样通过考试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起对历史课教与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因此试题一是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纠正学生“开卷考试就是抄书”的误解,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消化知识;二是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考查,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因此坐在考场答题时面对政史试卷一定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利用答题时间。中考政史同场不同卷,造成答题时间利用的混乱。所以时间分配要合理。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两份试卷。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2、先易后难。答题时,容易的题目尽量少翻书;不能确信的,可以做个小记号;难题一定要经过思考之后再翻书,实在找不到答案的,要学会放弃,赶紧去做后面的题目,待答题完毕后再回来做它。这样可以确保两份试卷都能完成,不漏题。 3、答题规范。由于阅卷时是按点给分,每点一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尽量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段落化”就是一个问题回答完毕后要另起一行,不能把所有问题的答案挤在一块;“序号化”就是回答每一个问题时要在答案前用大小写数字符号标出这一问题在该道试题中所处的顺序;“条理化”就是按整道试题所设问的先后顺序进行答题。 4、试题全部答完后一定要检查。所有考生在时间允许时都要检查。检查选择题主要是做个确认,特别不自信的答案必须要翻书证实,做到心中有数;非选择题部分则按上述答题原则中的“三化”,逐条对照答案,查看有没有漏答项,如果有,及时解决。 开卷考试,课本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但有的同学在答题时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开卷不用记忆:平时往教材上抄题,考试时从教材中找题。有的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把老师上课所讲的例题,或自己在教辅书中做过的题目和答案不厌其烦地、密密麻麻地抄在课本的空白处,甚至把课本的原文字都遮住了。考试时,出于侥幸心理,凭着自己的印象在书中一题一题地找,或照搬照抄,或断“题”取“点”,最后写出来的答案与试题的要求“貌合神离”相距甚远,难以保证答题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2、不仔细审题,盲目抄书。这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有的同学在答题时,不是先审题,而是先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由于审题不清,缺乏对题目的整体理解,也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思路,往往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段,不得要领,最后很容易出现偏离试题要求、答案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3、每道题都翻书。有的同学对开卷考试感到轻松,认为不就是到考试时翻翻书嘛,但真到考试时,若要题题都在书中找答案,恐怕考试时间就不够用了,更何况现在实行历史、政治综合考试。这样,在规定的时间内既要翻政治书,又要翻历史书,翻来翻去,一些同学自己都翻糊涂了。所以,像选择客观性试题,一来题量大,难度较低;二来每题所占的分值较小,有关的知识应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考试时应做到不翻书就能解答,如果实在不能确定答案,再翻书查找。 4、只注重教材,不关心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许多试题都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来回答问题。一般说来,在书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如果考试时只翻阅教材,是无法满足这类试题要求的,它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关注社会生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

中考历史复习所有知识框架

地点:浙江县河姆渡 时间:距今约7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使用磨制石器;②种植水稻;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③饲养家畜;④住干栏式房子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时间:距今约6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广泛使用磨制石器;②种植粟;③饲养家畜; ④制作彩陶,陶器上刻有符号;⑤住半地穴式房子 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时间:距今约6000-4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过原始农耕生活;②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远古的传说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时间地点: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 农业起源的传说:炎帝:制作耒耜、教民耕作远古的传说。 黄帝:创制历法、发明工具。 炎黄子孙的由来:黄、炎部落结成联盟,逐渐形成后来 华夏族(汉族的前身)。 更替的过程:尧、舜、禹。 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方法:疏导 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 禅让的传说大禹治水

夏朝和商朝 夏朝 商朝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政治制度: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启) 灭亡:统治400多年,夏桀时灭亡 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建立商朝 都城: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都到殷 统治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北达辽河 灭亡:统治500多年,纣王时灭亡 西周的兴亡 时间: 约公元前1046年-前1600年,武王-幽王(共12位王) 建牧野之战,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分封制 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东周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特点:王权衰落,奴隶社会走向衰落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特点:战争频繁,封建社会确立 春秋五霸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首霸 晋文公:城濮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 楚庄王:邲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 吴王阖闾:用孙武为将,打败越军称霸中原 越王勾践: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战国七雄 战国争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