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衡阳八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湖南省衡阳八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衡阳八中(第一模

拟)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卷共47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考生领取到试卷后,应查看试卷是否完整,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影模糊等有碍答题的现象,如有请先监考老师通报。考生禁止提前交卷。

第I卷选择题(每题4分,共140分)

12.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中国了”。他强调的是

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C.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

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13.《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并指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这说明

A.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

B.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

C.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

D.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

14.1842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96.94万英镑,1845年就上升为239.48万英镑。但以后却开始下降,1846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跌到120万英镑,其后大多年份在160万英镑左右徘徊,1854年还降至100万英镑以下,外国商品大量积压在口岸仓库中。这一现象的出现

A.导致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开始出现逆差

B.刺激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C.表明传统的经济结构仍没有发生变化

D.是中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的必然结果

15.“作为现代宪法的基础的一些普遍原则,即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已在新英格兰的法律上得到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这些原则是:人民参与公务,自由投票决定赋税,为行政官员规定责任,个人自由,陪审团参加审判。所有这些,都未经讨论而在事实上确定下来。”该材料反映A.《权利法案》确立了现代社会的自由原则

B.英国式的民主自由在空间上的延伸

C.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现代法治原则

D.英国的宪政走在时代的前列

1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尝试。列宁一度认为,旧的俄罗斯经济,可以直接过渡到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国家生产和分配。但实践使列宁认识到这是行不通的,于是列宁领导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这种新政策

A.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危机

B.利用市场规律恢复和发展经济

C.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主要特点

D.完成了农业向集体化的转变

17.玉在战国以前曾经是礼的载体,史书有“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瑞”;“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等记载,还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的说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玉器在商周时成为王赐给诸侯的一种主要礼物形式

B.玉器被“道德化”、“人格化”,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C.商周时玉器被赋予神秘主义色彩,有助于巩固王权

D.玉器制作精美而昂贵,从而成为贵族阶层专用礼器

18.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B.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以下哪种对东南互保事件的评价更符合当今史学观点

A.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最终酿成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

B.列强在华势力空前膨胀,清廷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张之洞等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境安民,为国家保存势力的作用

D.地方势力从此不再听从中央调配

20.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可见

A.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C.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21.某时期中,道教开始盛行「神仙须下凡,历经劫难」的想法,神仙须在人世行善立功,造福庶民,才能修得正果,重返天庭,位列仙班。这类故事反映道教因应当时社会变迁,因此强调参与、改善社会。这种社会变迁是指

A.汉末工商濒临破产,故太平道要救济生民

B.唐代门阀制度即将崩溃,故道教重视立功

C.宋代庶民社会崛起,故道教强调入世苦行

D.明清社会贫富不均,故道教提倡行善济民

22.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罗代尔强调的是

A.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B.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23.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体现出

A.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

B.个人崇拜是十年动乱的主题

C.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

D.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

39.(本题满分21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汉学家或中国学家,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这个意义而言,一部世界汉学史或中国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形象不断被重构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潮”的潮涨潮落

17、18世纪,中国产品丝绸、瓷器、茶叶和漆器等充斥欧洲。一股追求“中国时尚”的“中国潮”在欧洲蓬勃兴起……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已经从崇拜中国器物和制度转向了崇拜中国儒家文明……然而,这种“中国潮”并没有能够在欧洲长期地维持下去……为贸易利润而歌颂,为生产利润而贬低的这种现象在中国茶被印度茶和锡兰茶所取代的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制文化权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材料二从法国汉学到美国中国学

法国汉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欧美中国研究的中心。……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传教士的贡献远比法国重要得多。但是,这个局面很快就被改变和超越了……而大西洋彼岸的新大陆(美国)却乘势而起,成为继法国之后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中心。

——《制文化权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材料三“唱衰中国”与“唱盛中国”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中国学研究中,尽管仍陆续出版了《中国即将崩溃》一类“唱衰中国”的著作,但这种声音已远不如先前那样强势。与此相反,一批被称为“唱盛中国”的著作相继问世,并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这些著作包括《中国的天才:三千年的科学发明》、《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等等。

——《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典范转移》(1)结合所学,从世界贸易的角度分析材料一中“中国潮”在欧洲兴起的原因是什么?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崇拜中国儒家的哪些文明内涵?(5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欧洲为“生产利润而贬低”中国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二战后美国成为西方世界中国研究中心的原因。为什么“唱盛中国”著作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8分)

40.(本题满分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道德家们将中国声消苗绘为一个大家庭,他们的家庭价值观念延伸到社会领域。像朝廷一样,中国的家庭也是等级森严、父权至上和专断独裁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并且将家庭的领导地位传给长子。国家将对祖先的崇敬作为儒家礼教的内容加以推广,子女的孝道是家庭价值的基石。中国家庭的社会,据推测,已扩展成一个父系血缘群体,如宗族。在家庭内部,儒家的道德标准是妇女要服从男子的权威。中国的父母们重男轻女,女孩被家庭看作社会和经济的负担。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二在14世纪末24世纪初,近代学校的创办实际上表明政府已经取代家庭承担教育的责任。因此,当国家干涉家庭关系时,家族社会的政治支撑也就土崩瓦解了。在晚清和早期共和时代的新法典中,已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等。外国商品的涌入和1895年以后外国人在中国设厂生产方面享有特权,给国内手工业和农业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被剥夺饭碗的手工业者和农民离开家乡进城谋生,同时也摆脱了家族和家庭对他们的控制,旧的家庭关系瓦解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关系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试析为什么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晚清家族社会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8分)

考生请从46、47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道作答,共15分。

4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 D T.Mahan,1840~1914)是美国近代军事学家、海军战略家。他以史学家的明鉴,系统地研究了人类海上战争,1890年起总结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等一系列著述,创立了海权论学说。

马汉明确地把“海权”定义为“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成为强国,必须控制海洋,尤其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为了争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业船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地的海军基地;进而阐明了“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海权论一经提出,就立即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海洋

事业、促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催化剂”。其中,美国是海权论的最大受益国,二战前逐渐取代了英国的海洋霸主;德国、日本在海权论影响下,制定了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迅速崛起,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失败。

——摘编自程前光《马汉的海权论及对二战前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汉海权论产生于19世纪木20世纪初的美国的原因,并指明其实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海权论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中得到的认识。(7分)

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虽然四大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但盟国之间早先已达成协议对战后德国采取协同政策。各大国都同意德国应该付出战争赔款。赔款主要是支付给苏联。在战争结束时,美国人却很快有了新的主张,希望推动德国的经济重建,以此来加速欧洲的复兴,并削减欧洲对美国财政援助的依赖,英国人、法国人对此也予以支持。于是在1948年6月突然废除已严重贬值的旧德国马克,按一比十的比率发行新的德国马克。事前没有就此得到征询的苏联人予以反对,因为这样做就违反了战时达成的将德国作为一个单一经济体的协议。作为报复手段,他们(苏联)封锁了所有通往柏林的公路和铁路。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然而正是从柏林封锁这一东西方在战后第一次最为严重的冲突与较量中,人们也看到了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首次发挥了作用。苏联对柏林的封锁始终只限于水、陆交通,而开放着空中的通道,使美国的大规模空运得以施行;而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强迫苏联接触对水陆交通的封锁,双方都给对方留有余地,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避免冲突的升级。……1949年5月23日在巴黎召开四国外长会议,讨论有关德国的问题和由于柏林形势而发生的诸问题,包括柏林的货币问题在内。于是到5月12日零时,西方的车辆通过占领区的分界线,历时11个月的封锁取消。

——摘编自彭树智《世界当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柏林危机出现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苏为解决柏林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5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非选择题

39.(1)原因: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形成。(2分)

内涵:科举制的公平、公正;民本思想(仁政思想);社会和谐思想。(每点1.5分,共3分) (2)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对外开展商品输出。(2分)

影响:开展一系列侵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倾销商品,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客观上传播上西方先进思想和先进生产方式,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的探索,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起步。(每点2分,共6分)

(3)原因: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研究中国时政以加深对中国认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在亚洲实施冷战,称霸世界战略的需要。(每点2分,共4分)

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全球化;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欧美受经济危机影响,渴望寻求缓解危机的有效机制。(每点2分,共4分)

40.(1)受宗法制影响,宗族观念浓厚;等级森严、父权至上;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重视孝道;重男轻女。原因: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影响到家庭价值观念;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对女性的要求更加严格。

(2)因素:近代学校的创办,导致家族社会的政治支撑的瓦解;家庭社会的司法基础瓦解;外国经济的入侵瓦解了旧的家庭社会的经济支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进步思想的传播等。

46.(1)原因:第二次科技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攫取海洋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激烈;19世纪末,美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亟需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地

位。(6分)

实质:资本主义“强权即公理”的扩张理论。(2分)

(2)认识:海权在大国崛起中具有普遍性,是一个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要增强海权意识,维护海洋权益;反对霸权主义,走和平崛起之路;争取海权的过程是渐进性的,必须有雄厚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等。(言之有理,答出三条即得7分)

47.(1)背景:二战后四国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采取分区占领;并都同意对德采取赔款、限制生产能力等措施;美、英、法政策改变,采用复兴德国经济的政策,与苏联制裁德国修复自己的政策产生矛盾;西方国家推行货币改革,发行新德国马克;西方国家违反战时协议引发苏联不信任,于是封锁柏林交通,危机爆发。

(2)述:美苏采取谈判、对话和妥协的措施。评:双方未发生直接冲突,使局势在战争边缘取得了缓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建构现代国际关系中自我控制的机制;有利于形成以谈判和对话为主要途径的国际关系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