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遥感数据的西藏自治区土地沙漠化监测分析研究_段英杰

基于遥感数据的西藏自治区土地沙漠化监测分析研究_段英杰

基于遥感数据的西藏自治区土地沙漠化监测分析研究_段英杰
基于遥感数据的西藏自治区土地沙漠化监测分析研究_段英杰

第28卷第1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8No.1 2014年1月Journal of Arid Land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an.2014

文章编号:1003-7578(2014)01-055-07

基于遥感数据的西藏自治区土地沙漠化监测分析研究*

段英杰1,2,何政伟2,王永前1,刘军峰3,黄纲4

(1.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资源环境学院,成都610225;2.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1;

3.中铁七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西安710032;4.长江宜宾航道局,宜宾644000)

提要:西藏高原是我国沙漠化发生发展较为强烈的地区之一,沙漠化的监测和防治非常重要。文中以整个西藏自治区为研究区域,首先根据野外考察的样本数据、照片、对应Landsat TM/ETM图像,目视解译获取

各地类样本,然后利用NDVI数据集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待分类影像,最后采用监督分类和决策树等分类方

法,完成了2011年最新的西藏土地沙漠化现状图:西藏自治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为218286.60km2,占全区土地

总面积的18.18%,程度以中度为主,地区主要分布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和日喀则地区。

关键词:西藏自治区;遥感;沙漠化

中图分类号:TP79;X513文献标识码:A

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土地面积120.04万km2,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寒冷干燥,整个自然环境状况非常独特[1]。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西藏高原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沙源丰富。强烈的风积和风蚀作用,加上人类不合理的采矿、伐树和过度放牧,导致了西藏不同地区面积不等、程度不同的沙漠化[2,3]。

早在90年代初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沙漠化研究工作中得到应用[4-7]。西藏地处高原,大气洁净,透明度高,晴空日数多,是最有利于卫星遥感观测的地方。利用遥感监测技术结合地面观测对西藏地区草原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查[8-10],以先进、科学的综合评价模型为基础,全面评价西藏草原生态环境沙漠化的动态变化,将会对西藏地区以农牧业结构调整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合理解决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等宏观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中以MODIS250m中分辨率遥感影像16天NDVI最大值合成数据,TM/ETM遥感影像和辅助地形地貌数据,以及野外考察数据为基础,建立西藏沙漠化遥感监测评价体系,对西藏自治区进行土地沙漠沙化监测,分析不同行政地区和重点区域的沙漠化时空动态特征,彻底掌握西藏土地沙漠化最新、最全面的本底资料。

1材料与处理方法

1.1遥感图件资料

文中拟选取能够反映沙漠化特征的遥感监测数据以及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取沙漠化土地信息,进而做出全面的分析评价。EOS/MODIS提供了16天最大值合成的植被指数NDVI产品,产品是以HDF-EOS文件格式来存储的,其投影为桑逊投影(Sinusoidal),它是一种伪圆锥等面积投影。其MOD13Q1产品是以分块形式存放和读取,全球分成36?18块,每块为10度?10度。青藏高原幅员辽阔,至少需要下载5块才能覆盖整个区域。由于大多数软件都不支持该投影,故采用USGS EROS数据中心开发的MRT几何纠正软件,对西藏自治区2011年每个时相所涉及的5景影像都进行了几何纠正、镶嵌和投影转换。

*收稿日期:2012-10-18;修回日期:2013-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314)资助。

作者简介:段英杰(1975-),男,汉族,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生态遥感研究。

TM /ETM 遥感影像设有七个波段,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地表信息,为了弥补MODIS 数据分辨率低,某些

区域沙漠化信息提取不易的缺点。因此,

文中的研究同时采用了TM 遥感影像。不同波段对应不同地物在波段内的反射和辐射特性,可根据不同应用要求,进行多种波段组合和专题信息的提取。近红外,红,绿

标准假彩色合成的图像中植被信息表现明显,

有利于植被覆盖的监测,因此适合土地沙漠化分类解译。文中对西藏自治区的沙漠化分类体系参考已有的沙漠化划分标准与方法[11-13]

,将研究区划分为非沙

漠化、严重沙漠化、中度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对非沙漠化区域,将其分为林地、疏林地、灌木林、草地、农田、水体、沼泽、冰川及永久性积雪、裸露山地及丘陵8种地表类型。严重沙漠化包括流动沙丘地和重盐碱地,中度沙漠化包括半固定沙丘地和裸露沙砾地,轻度沙漠化包括固定沙丘地和半裸露沙砾地。为了有较好的参考与对比,扫描中国科学院寒旱所完成的90年代1:100万的西藏自治区沙漠化土地图,通过对扫描图进行几何校正,矢量化,并输入属性,形成90年代1:100万西藏自治区沙漠化现状图。此图作为2011年西藏沙漠化遥感解译的参考(图1)

图190年代1:100万西藏沙漠化现状图

Fig.1Desertification map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in the 1990s

另外还收集了90m 分辨率西藏自治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1:400万中国植被类型图西藏自治区部分。

1.2野外考察数据

文中研究共采用了项目组三次野外考察的数据。2009年7月进行了西藏北部草地资源与沙漠化考

察,

获取了大量草地类型与植被覆盖度的实测资料。对考察结果与NDVI 建立对应关系(表1),NDVI 与草地覆盖度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从表1可以看出,重度退化草地对应NDVI 最大值图像上的NDVI 值均小于0.3,而覆盖度较高的草地其NDVI 值均大于0.5。

2009年10月进行了藏东综合考察。获取了大量不同类型的综合数据。将采集的照片与遥感图像进行对应,这对训练样区的选择和目视解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2010年7月进行了藏南综合考察,获取了大量不同类型的综合数据。这些考察对土地沙漠化的遥感监测、

尤其是利用冬季遥感影像进行土地沙漠化目视解译提供了很好参考依据。·65·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8卷

1.3西藏自治区沙漠化遥感分类方法

利用多源数据,包括水文、气象资料,多时相遥感资料,以及高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对西藏自治区的沙漠化进行遥感分类,图2给出了技术路线图

图2西藏自治区土地沙漠化遥感分类技术路线

Fig.2Technology roadmap for remote sensing classification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是反映地表植被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削弱太阳高度角及地形阴影的影

响,

对植被检测灵敏度较高。基于时间序列的NDVI 能反映植被生长的物候特征,从而可以有效地监测不同地物的季节变化。根据已有的

数据分析,

NDVI 时间序列序数据展现出了不同地表覆盖随季节变化的明显模式。草地的NDVI 值从五月份开始增加,十月份开始下降。高覆盖度草地NDVI 值能达到0.7,中覆盖能达到0.3,而低覆盖草地NDVI 值在0.2以下。沙漠化地类NDVI 值很低,全年变化幅度不大。而裸地全年NDVI 值都在0附近。

表1西藏北部野外考察数据及其对应NDVI

Tab.1Field survey data of North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NDVI

序号观测时间经度纬度类型目测覆盖度(%)对应NDVI 值(图像)109/09/0791.23430.518沼泽草甸90以上0.7122209/09/0791.65030.977退化草甸50(中度退化)

0.3727309/09/0791.94031.370高寒草甸85以上

0.6765409/09/0891.77031.596高寒草甸85以上0.5958509/09/0991.80931.863高寒草甸85以上0.6890609/09/0991.64531.585高寒草甸80以上0.6657709/09/0991.09831.502高寒草原80以上0.5062809/09/0990.75931.388高寒草原60(重度退化)0.1983909/09/0990.25231.386高寒草原30(重度退化)

0.20811009/09/1089.73531.521高寒草原50以上0.22741109/09/1089.10031.551荒漠草原盐碱化

100.223112

09/09/10

89.075

31.497

荒漠草原

10(重度退化)

0.2995

植被覆盖度(Vegetation coverage )通常是指植被冠层垂直投影面积占基准地表单位面积的比例或百

分数。由于沙漠化往往发育在植被稀疏的地区,

因此利用植被覆盖度将西藏分区,植被覆盖度大于60%为高覆盖植被区,认为该区为非沙漠化区域;植被覆盖度小于60%为沙漠化的可能发生区域。研究表明,

植被覆盖度与NDVI 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直线相关关系[14-16]

。因此,在遥感监测植被覆盖度中,多依据式

(1)所建立的植被覆盖度与NDVI 之间关系进行植被覆盖度估算:

V C =NDVI -NDVI S

NDVI V -NDVI S

(1)

式中:V C 为植被覆盖度,

NDVI S 为研究区裸土最小NDVI 值,NDVI V 为纯植被像元NDVI 值或最大NDVI 值。

监督分类,决策树分类以及目视解译等方法都在本文的研究中被采用。在文中研究中训练区选取时根据野外考察的样本数据、照片、对应Landsat TM /ETM 图像上目视解译获取的各地类样本,及其他土地

利用类型分类结果,作为先验知识,在待分类影像上选取每一类地物对应的训练区,并采用最大似然法作为监督分类的分类器[17]

。时间序列的NDVI 、植被覆盖度和辅助高程数据,在决策树方法下进行了部分类型的分类。

·

75·第1期段英杰等基于遥感数据的西藏自治区土地沙漠化监测分析研究

目视识别遥感图像时候主要是根据目标地物的特征进行的,包括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大小、位置、图型、相关布局。文中TM 影像遥感目视解译标志(表2和图3)。沙丘地主要分布于河流谷地和滨湖平原,而沙砾地主要分布于山前冲洪积平原、冲洪积扇等部位

图3沙漠化解译标志

Fig.3Desertification interpreting marks

对2011年所有的NDVI 数据集用ENVI 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可以将所有数据所包含的大部分信息量集中到前几个主分量中,大大压缩了数据量,便于分析。文中选取包含了全

年物候特征信息量最多的第一主成分,

与研究区DEM 及由DEM 计算出的坡度、坡向进行波段合成,得到待分类影像。由于低覆盖地物容易混淆,监督分类不能很好将其分出,因此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根据野外采样数据和高分辨率的Landsat TM /ETM 影像,及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选取训练区,统计不同地物类型的物候特征及高程、坡度、坡向分布,选取合适的阈值,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待分类影像进行分类,提取出水体、沼泽、农田、冰川及永久性积雪、裸露山地及丘陵,对分类结果进行分类后处理及目视修正。

表2沙漠化解译标志

Tab.2Desertification interpreting marks

沙漠化地类编码沙漠化地类名称TM 影像解译标志111流动沙丘地黄白色112重盐碱地白色,略发蓝121半固定沙丘地黄白色,略有红色斑点122裸露沙砾地青灰色131固定沙丘地黄白色,有红色斑点132

半裸露沙砾地

青灰色

对于草地和沙漠化地类的NDVI 特征相似,且不同沙漠化类型之间的NDVI 值及植被覆盖度有交叉,

利用250m 的NDVI 数据不易将其准确分类,因此文中采用30m 的TM 数据进行沙漠化的目视解译。

将以上分类图像进行去除小图斑等分类后处理,最后进行矢量化,得到西藏地区沙漠化土地分布矢量图,并对各级沙漠化土地面积进行统计。

2结果与分析

经解译得到西藏自治区沙漠化土地分布图(图4),并分地区统计沙漠化面积(表3)。

·85·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8卷

图42011年西藏自治区沙漠化土地分布图

Fig.4Decertified land map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in 2011

西藏自治区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可分为严重沙漠化、中度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3级,其中中度沙漠化土

地面积最大。区内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为8866.58km 2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74%,占全区沙漠化土地

面积的4.06%,主要分布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和日喀则地区,其中流动沙丘地面积为3224.94km 2

,重盐

碱地面积为5641.64km 2;中度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10915.29km 2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9.24%,占全区沙

漠化土地面积的50.81%,

主要分布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和日喀则地区,其中半固定沙丘地面积为10075.61km 2,裸露沙砾地面积为100839.68km 2;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为98504.73km 2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21%,占全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的45.12%,主要分布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和日喀则地区,其中固定沙

丘地面积为4177.84km 2,半裸露沙砾地面积为94326.89km 2

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和日喀则地区的土地沙漠化现象比较严重,分析其原因,首先是沙漠化土地扩展,程度升级的原因,部分潜在沙漠化土地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向沙漠化土地转变,升级为沙漠化土地;部分是原有的沙漠化土地由轻度到中度再到重度沙漠化土地发展。通过分析三个地区时间序列的NDVI 发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NDVI 值总的发展趋势都为下降趋势。其次这三个区域都处于青藏高原地势

高峻的区域,

气候寒冷,干旱,多风,地表土壤沙质丰富,植被稀疏低矮,生态环境具有十分脆弱,易损的特点,是西藏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典型地区,区内沙漠化土地具有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程度较高,区域分异较明显等特点。

3讨论

文中利用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考察调查数据,建立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土地沙漠化遥感解译指标和阈值设置,完成了2011年西藏土地沙漠化现状图。西藏自治区土地沙漠化遥感解译指标包括:利用年最

·

95·第1期段英杰等基于遥感数据的西藏自治区土地沙漠化监测分析研究

大值合成的NDVI 植被指数计算的植被覆盖度,能反映植被的物候特征的对应月份的月最大值NDVI ,根

据DEM 提取的地形坡度、

坡向、能反映草地、水体、沼泽、农田、裸露山地及丘陵、冰川及永久性积雪的影像光谱波段。西藏土地沙漠化遥感信息提取的方法综合应用了主成份分析法、监督分类法、决策树分类法遥

感以及目视解译方法,

多源数据、多种方法保证了分类的结果可靠性。表3西藏自治区沙漠化土地类型与面积

Tab.3Type and area of desertification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地区(市)严重沙漠化中度沙漠化轻度沙漠化111112小计121122小计131132小计总计面积(km 2)780.643168.743949.381350.3244381.9345732.25353.0639183.8039536.8689218.48阿里

百分比1(%)0.230.941.180.4013.3313.640.1111.6811.7926.61百分比2(%)0.873.554.431.5149.7551.260.4043.9244.31面积(km 2

)885.682145.693031.37

5639.6347569.4053209.041329.6636029.6837359.3493599.74昌都

百分比1(%)0.250.610.861.6013.4915.090.3810.2210.5926.54百分比2(%)0.952.293.346.0350.8256.851.4238.4939.911面积(km 2)1142.32310.961453.39

2609.788642.6111252.392121.5016111.7418233.3430938.92那曲

百分比1(%)0.640.170.811.454.826.271.188.9810.1617.25百分比2(%)3.691.014.708.4427.9336.376.8652.0858.93面积(km 2)96.550.0096.55192.4893.59286.07192.72982.761175.481558.09拉萨市

百分比1(%)0.320.000.320.650.310.960.653.313.955.24百分比2(%)6.200.006.2012.356.0118.3612.3763.0775.44面积(km 2)70.780.0070.7828.9837.8266.802.26333.39335.55473.13林芝

百分比1(%)0.060.000.060.030.030.060.000.290.290.41百分比2(%)14.960.0014.966.137.9914.120.4870.4470.92面积(km 2)248.9716.25265.22198.59106.21304.80171.23510.00681.231251.25日喀则

百分比1(%)0.320.020.340.250.130.390.220.650.871.59百分比2(%)19.901.3021.2015.878.4924.3613.6840.7654.44面积(km 2)0.000.000.0055.838.1263.957.411175.621183.031246.98山南

百分比1(%)0.000.000.000.050.010.060.011.071.071.13

百分比2(%)0.000.000.004.480.655.130.5994.2894.87

面积(km 2)3224.945641.648866.5810075.61100839.68110915.294177.8494326.8998504.73218286.60总计

百分比1(%)0.270.470.740.848.409.240.357.868.2118.18

百分比2(%)

1.48

2.58

4.06

4.62

46.20

50.81

1.91

43.31

45.13

注:百分比1指各沙漠化类型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百分比2指各沙漠化类型占该区沙漠化总面积的百分比。

目前其他的沙漠化解译方法多采用比较单一的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进行解译,这类方法虽然也获

得了比较好的结果,

但是文中所采用多源遥感集合的沙漠化解译方法无疑更具有优势,因为本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到不同源的遥感数据所具备的优势,比如说TM 数据的高空间分辨率,MODIS 的高时空覆盖率,以

及野外调查数据的客观准确,多源数据的集合使得本文西藏自治区沙漠化解译结果具有更高的精度。2011年最新的沙漠化解译结果也很有意义,文中的结果也可用于和以往的不同时期的沙漠化遥感解译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对西藏自治区沙漠化的动态变化能够有充分的了解,掌握第一手的西藏高原沙漠化的数据资料。

文中的研究工作主要基于的数据为MODIS 遥感数据,由于植被指数比波段组合图像对植被信息灵敏性更高,该数据对地表景观变化和土地沙漠化状况的表现将有比较明显体现。MODIS 成像面积大,利于

获取宏观同步信息,减少了数据处理容量;同时,MODIS 数据时间分辨率高,有利于捕捉地面快速动态变

化信息,实现对沙漠化的动态监测。但是在具体应用中,需要对如何有效消除各种因素给MODIS 数据带来的各种误差(如大气影响,几何误差),才能保证后期数据应用时的精度。MODIS 数据空间分辨率不足,因此,在研究中,将MODIS 数据与其他的各种数据相结合,充分利用其他数据的高空间和光谱分辨率,达到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对沙漠化的有效监测。

西藏高原具有十分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其沙漠化特点,成因,发展趋势和防治途径,措施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另外,西藏自治区面积大,跨越多个水平和垂直生物气候带,使得地表沙漠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活跃的自然驱动力,加上人为的驱动力,使得西藏自治区的沙漠化过程旺盛,另外由于沙漠化驱动力之间具有的激发-响应关系,使得沙漠化过程中,冻融作用和干旱作用也参与其中,使得高原沙漠化面积极易扩大,程度也极易加重。

·06·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8卷

基于如此复杂的西藏高原地表环境,根据野外考察数据的验证,文中结果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是,对于低植被覆盖区域,以及沙漠化程度不同的区域,地表物候特征类似,对结果还是有一定的影响,野外考察的数据有限,验证方面还有待加强。另外,如果能结合其他的辅助数据,如地表温度等,会对分类结果的精度有很大帮助。

4结论

文中算法的结果显示,截止2011年,西藏自治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为218286.60km 2

,占全区土地总面

积的18.18%。西藏自治区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可分为严重沙漠化、中度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3级,其中中度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区内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为8866.58km 2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74%,占全区

沙漠化土地面积的4.06%,

主要分布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和日喀则地区。文中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可靠的结果,但是结果是基于2011年的遥感数据,缺乏时序分析结果。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形成于自然驱动力与人为驱动力综合作用,相互耦合的过程之中,要考察沙漠化的发展态势,沙漠化演变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是研究沙漠化形成演变的驱动力与驱动机制以及防治战略对策的依据。因此,期望下一步工作能更进一步,在时空数据的支持下,预测将来西藏自治区沙漠化的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向波,缪启龙,高庆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植被指数的关系研究[J ].四川气象,2001,21(1):29-36.[2]李森,董玉祥,董光荣.青藏高原沙漠化问题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3]林振耀,吴定祥.青藏高原气候纵横谈[M ].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7.[4]李成尊,孙勃.土地沙漠化环境遥感调查研究[A ].中国地质学会环境地质灾害地质遥感学术讨论会[C ],1988.[5]庄晨辉,陈铭潮.遥感技术在土地沙化监测中的应用[J ].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26(4):324 327.[6]樊亚辉,塔西甫拉提,王宏.艾比湖地区土地沙漠化遥感动态监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7):161 167.[7]姚正毅,王涛,朱开文.内蒙古阿拉善盟2000年土地沙漠化遥感监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5):47 51.[8]姬秋梅.应用VEGETATION /SPOT4遥感数据监测西藏草地变化[J ].西藏科技,2007(10):53 61.[9]李森,杨萍.近10年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动态变化与发展态势[J ].地球科学进展,2004,19(1):63 69.[10]徐瑶,何政伟,陈涛.藏北申扎县植被退化的遥感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2012(4):76 78.[11]高尚武,王葆芳,朱灵益.中国沙质荒漠化土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J ].林业科学,1998,34(2):1 10.[12]王葆芳.国内外沙漠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概述[J ].林业科技通讯,1997(7):4 8.[13]牛宝茹.基于遥感信息的沙漠化灾害程度定量提取研究[J ].灾害学,2005,20(1):18 21.[14]顾祝军,曾志远.遥感植被盖度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2):18 21.[15]牛宝茹,刘俊荣,王政伟.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遥感信息提取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30(1):27 30.[16]马志勇,沈涛,张军海.基于植被覆盖度的植被变化分析[J ].测绘通报,2007(3):45 48.[17]Ediriwickrema J ,Khorram S.Hierarchical 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 for improved accuracies [J ].IEEE Trans on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1997,35(4):810-816.

Monitoring land desertification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DUAN Yingjie 1,2

,HE Zhengwei 2,WANG Yongqian 1,LIU Junfeng 3,HUANG Gang 4

(1.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Science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610225,P.R.China ;2.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1,P.R.China ;

3.Second Engineering Co.,LTD ,of China Railway Seventh Group.PRC ,Xian 710032,P.R.China ;4.Chang Jiang Yibin Waterway Bureau ,Yibin 644000,P.R.China )

Abstract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as a main body of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has speci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unique resources ;therefore ,it is one of the regions suffering from severe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In the current study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was chosen as the research area.Desertification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was extracted by using MODIS and TM /ETM data ,with DEM data.The setting of threshold value and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keys were built based on multi -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outdoor survey data.Finally ,the 2011desertification thematic map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was made and the type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desertification for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were also analyzed.Key words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remote sensing ;desertification

·

16·第1期段英杰等基于遥感数据的西藏自治区土地沙漠化监测分析研究

论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

论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策略 外国语学院英语四班 201505010401 徐艺玮根据课上所讲以及所播放的视频资源,由此探知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其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同时,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也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等是解决沙漠化的关键,并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由此,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一、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为荒漠化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异常的气候,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容易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而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都造成荒漠化加剧。 2、气候因素: 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3、人为因素: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在最大程度上影响了沙漠化的形成。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 二、土地沙漠化的危害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尹时芳12级金融二班 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成因;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1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16]。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气候湿润时, 荒漠化就逆转。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 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京西北沙化发展区) [22]。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 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蓝皮书———《气候》,明确指出了我国北方近年干旱化的趋势,列举了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证据:一是干旱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二是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甚至干涸;三是河川径流量减少;四是冰川后退、变薄,雪线上升;五是荒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扩展;六是指示性植被的衰退死亡等。在论及近10 a华北地区的干旱特点时又指出,这一地区降雨量愈来愈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加大,干旱的发生也愈来愈频繁。 1.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1?2?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1?2.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

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研究

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研究 【摘要】土地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已经成为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又以民勤县土地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绝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已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心声。通过对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的研究,探索土地荒漠化发生的原因,探讨土地荒漠化的解决办法,提升国民对土地荒漠化的重视,为当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做点尝试。 【关键词】民勤;土地荒漠化;成因;防治 一、研究地概况 民勤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干旱荒漠区,位于甘肃河西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石羊河流域的下游,其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沙漠、戈壁和盐碱滩地占据全县总面积的94%,只有沿石羊河一条绿色通道与武威绿洲相连;民勤县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植被稀少,水源匮乏,常年忍受干旱和沙尘暴的影响;石羊河可供民勤的用水量逐年下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5.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1亿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1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了2640毫米;目前全县有机井12000眼,年开采地下水5.6亿立方米,而允许的地下水开采量仅为1.5亿立方米;民勤县人口达到32万,而可供居住的绿洲面积仅为878公顷。由此可见,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人与环境之间矛盾突出,荒漠化问题的解决非常迫切。 二、土地荒漠化现状 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类型有三种,分别是风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和水蚀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是最严重的一类,除了大面积戈壁,流动沙丘外,固定、半固定沙地普遍存在;盐渍荒漠化的土地地表有白色或灰白色盐结皮,植被以耐盐的盐爪爪、碱蓬、芦苇为主,距地表0~30厘米的土壤盐分在0.5%~1%之间,部分土壤盐分在1%以上;水蚀荒漠化所占比例最小,主要分布在干河床、河滩漫地、山前沟谷冲击洪积扇等,其地表层分布有少量的破碎砾石及其他冲积物。在红崖山水库建成后,石羊河下游河床断水,植被覆盖率不高,仅有沙枣、怪柳、芦苇和其他禾本科植物。 三、原因分析

西藏自治区实施土地管理办法

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1999年11月25日西藏自治区第七届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所有城乡土地。 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本办法。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贯彻实施“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第四条自治区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第五条自治区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培育、完善和规范土地市场。 第六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区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在乡(镇)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土地管理员,负责本辖区内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七条下列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一)城市市区的土地; (二)农村和城市郊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 (三)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四)国家未确定为农民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河滩地及其他土地; (五)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 (七)国有基础设施用地和军事用地; (八)县级以上水利部门直接管理的水库、渠道等水利工程用地; (九)法律、法规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其他土地。

如何解决中国土地沙漠化

如何解决中国土地沙漠化,干旱,水土流失,沙尘暴,空气污染等问题 解决中国土地沙漠化,干旱,水土流失,沙尘暴,空气污染等问题,唯一途径就是全国各地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运动,严禁乱砍乱伐,破坏森林,草原,湿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全国各地植树造林运动,经过几代乃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提高中国森林覆盖率,北方宜种植榆树,胡杨,梭梭等耐旱植物,南方适合种植各类乔木。一旦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中国土地沙漠化,干旱,水土流失,沙尘暴,空气污染等问题随之解决,中国必将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自然灾害日益减少。 生态专家指出,目前,中国荒漠化面积有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每年还新增2460平方公里,遍布东经74度到119度、北纬19度到49度的广阔空间,涉及18个省、471个县(尤以西北及内蒙古6省区最为严重,占全国荒漠化面积的71.1%)。受荒漠化影响,全国40%的耕地在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800万公顷危在旦夕,1.07亿公顷草场也是命若游丝。荒漠化深重地影响着4亿人的现在和未来,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有541亿元之巨,相当于西北5省3年的财政收入。 未来土地资源、粮食、水资源、能源、森林资源等均是制约我们中华民族腾飞的重要因素。过去由于乱砍乱伐导致暴雨泥石流、高温、干旱、沙尘暴等气候灾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已经超过2000亿人民币了。要使降水趋于均匀和谐变害为利,只有仰仗足够量的森林、湿地、灌丛和草地等天然植被的庇护。 我们爱护森林应该象爱护人类自己一样。森林植被具有水土稳固的作用,就好象一个大型的绿色水库,把水份吸收在树木的身体中和根系上。通过森林的蒸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论文摘要】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分布和表现,以及我们采取怎样的积极有效措施解决西部荒漠化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论文关键词】土地荒漠化原因,土地荒漠化分布表 现,治理西部荒漠化土地的策略。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一.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全新世以来,我国气候曾发生过周期性的变化。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干旱的西北地区,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 从社会方面来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大加速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西部开发的活动基本上没有停止,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有些王朝在进行西部开发时,不考虑西部各地经济社会的差异。或只注重军事控制,不注意经济效益。对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方,进行过度开发,甚至竭泽而渔;对其他地方则视而不见或很少过问。而滥垦滥牧、毁坏森林和粗放的耕作方式则直接影响着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对西部土地荒漠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对水资源使用不当也曾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展。目前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面积由686万亩减至150万亩,下游地区60年代开垦的45万亩良田仅存18万亩。著名的罗布泊已经干涸,荒漠化的发展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使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渍化发展,源流输往干流水量减少。 二.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和表现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这些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 在茫茫沙漠和漫漫戈壁的周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随处可见,不少地方的耕地和草场已经完全沙化。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最多,;其次

试论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试论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沙漠化是一种环境退化现象,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它不仅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能力降生物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而且能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已使不少国家遭致连年饥荒。文章主要阐述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土地沙漠化所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有效的土地沙漠化防治策略。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成因;防治策略 近年来,土地沙漠化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土地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水的减少、作物产量下降、土壤侵蚀以及过度土地利用等引起的土地退化现象。目前,全球土地沙漠化面积以每年6万km2的速度增加。土地沙漠化正影响着世界上36亿hm2的土地(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5%)。每年消失的土地可生产2000万t的粮食,威胁着大约100个国家的10亿多人的生活;每年由于土地沙漠化和土地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420亿美元之多。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防治策略,以提供大家参考。 1 土地沙漠化现象的成因 沙漠化现象可能是自然的。作为自然现象的沙漠化是因为地球干燥带移动,所产生的气候变化导致局部地区沙漠化。不过,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数归纳于人为原因: (1)人口急速增长,所居土地被过分耕种以及牧畜,导致土地

枯渴不适合更耕种。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地区是世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地域之一,从而发展成世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壤本来甚为肥沃,不过由于过度的农业活动、人们不理会土地长期枯渴,更开发河段上流、采伐森林,上流土地从而不能吸收降雨,雨水一气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 (2)干地(定义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稳定、时间短、强度大的风暴造成的那些地区)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总干地面积。这对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2土地沙漠化的危害 2.1 土地退化严重,农牧业减产 (1)土地沙漠化造成的草场退化使得草场载畜量下降,畜产品产量和质量随之降低。同时,林地退化不但使木材蓄积损失,还减少了当地农牧民的薪柴来源,农牧民在薪柴不足的情况下采伐灌木作为燃料,进一步加剧了土地沙漠化,破坏了农业生态屏障,加重了农业的灾害程度,从而在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土地沙漠化不仅造成了耕地、草地、林地等可利用土地的减少和退化,也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骤减。土地沙漠化一方面使得生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摘要:治理措施土地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7%。当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沙漠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樊胜岳对此颇为关注。他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久治效不显,措施要反思,应拓展沙漠化治理的新思路,努力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危害;引言: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 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为必须和可能, 因而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在许多情况下, 这是人类在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进步。但也因不合理利用的方式, 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 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 如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大河断流、火灾、库区地震、水土流失等, 而土地沙漠化则是更为明显的一例。

1 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危害 1.1现状。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其中沙漠面积为48.32万平方公里,戈壁面积为71.07万平方公里,风蚀残丘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12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西藏自治区。 1.2危害。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存条件,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据测算,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入的3倍,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受风沙危害,全国每年少养5000多万只,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吨,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风沙危害,有些甚至成为诱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沙漠化还威胁大中城市、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工矿企业 。 2 土地沙漠化产生原因 2.1自然因素。在自然状态下,主要有水蚀和风蚀两个方面。由 于一些省份气候干旱、大风频繁,这是沙化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西藏自治区村庄规划技术导则(试行)

1 总则 1.1 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强我区村庄规划与管理,加快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村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西藏自治区村庄规划建设指导性意见》等法律、法规和规范,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城市、镇规划建设用地外的行政村。 1.3 本导则所称村庄,是指农牧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 本导则所称村庄规划是做好农牧区各项建设工作的先导和基础,是村庄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1.4 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结合起来,坚持把政府引导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坚持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我区开展的“强基惠民”活动结合起来,适度提高规划编制的起点和标准,促进农牧区又好又快发展。 1.5 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统筹项目、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以及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尊重农牧民意愿和农牧区实际情况,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合理配置村域内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统筹安排规划区内各类生产及服务设施用地布局,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农牧民安居定居建设需要。 1.6 村庄规划在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村庄所在地的 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重点村庄的规划还应当报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备案。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1.7 各地(市)行署(人民政府)应当将所辖村庄的规划编制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1.8 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符合城乡统筹的总体要求,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村庄所在地的县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为依据,妥善处理近期建设项目安排和远期规划发展的

中国沙漠及土地沙漠化图

中国沙漠及土地沙漠化图 一、编图原则、内容及表示方法 本图属小比例尺全国性图件,主要反映我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并突出其危害现状,提示其形成环境及发展趋势。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确定了该图的编图原则、内容及表示方法如下: (一) 编图原则 1. 编图的资料依据,力求全面、翔实,以最新研究资料为基础,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对资料较缺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等地),可从略表示; 2. 根据该图的用途和比例尺,对上图的专业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与概括,制图单元繁简适中; 3. 重点反映我国沙漠、沙漠化土地的分布特征及规律,突出表现其危害类型及程度; 4. 对影响或促使沙漠、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地理、地质、气候和其它与之相关的要素,如戈壁、绿洲、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的底垫层、地貌、气候条件等,视图面载负情况酌情表示,提高该图的系统性、全面性; 5. 对有争议的专业概念及研究内容,应依循我国多数学者所公认的基本意见。在以收集资料为主进行综合分析编图的情况下,对专业概念问题一般不做重大的修改。如沙漠化,就是“砂质荒漠化的简称”[1]。因此,本图所反映的沙漠化即砂质荒漠化。 (二) 编图内容 根据此次编图的原则和要求,考虑到1:600万比例尺图件的负载能力,本图主要表示了以下几项内容,现就其主要内容作扼要说明。 1. 沙漠 沙漠是沙漠化恶性发展的最终结果。就其危害来说,沙漠区流动速度不同的沙丘,所造成的危害及治理的难易程度亦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将沙漠区沙丘的年平均移动速度和植被覆盖度作为主要划分指标,把沙漠分为快速移动沙丘区,慢速移动沙丘区和半固定、固定沙丘区三种类型(表1)。 表1 沙漠分区类型表

遥感对土地沙漠化处理

遥感图像处理课程设计项目报考书 题目(不超过20字) 1.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包括气候变异与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与亚湿润干地区的土地退化。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情况就是有效防止与治理土地荒漠化的基本前提。目前遥感技术在土地荒漠化监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用遥感影像数据可以提取土地荒漠化信息,通过遥感影像所表现的不同信息,可以判断土地荒漠化的发生与否以及发展程度等。在进行土地荒漠化信息提取时,常用的方法有人工目视解译方法、监督分类方法、非监督分类方法、决策树分层分类方法、神经网络自动提取方法等。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选择其中的一种或结合几种方法进行分类提取。 研究意义如下: 1、通过处理后的遥感图像更清晰地了解土地荒漠化情况

2、使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存在荒漠化问题的地区 3、便于对土地荒漠化地区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理 2.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沙漠化即沙质荒漠化,就是我国荒漠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中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6、7%,其中,干旱区沙漠化土面积87、6万km[2],半干旱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约49、2万km[2]。有关专家研究表明,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年均扩大1560km[2],年均增长率为1、01%,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扩大面积2100km[2],年均增长率为1、47%,而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这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危害。依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全球荒漠化损失的评价标准,我国土地沙漠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17、4亿~20、4亿元,全部经济损失可达近900亿元。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就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沙漠、戈壁与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

西藏自治区村庄规划技术导则【正式版】

西藏自治区村庄规划技术导则(试行) 1总则 1.1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强我区村庄规划与管理,加快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村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西藏自治区村庄规划建设指导性意见》等法律、法规和规范,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城市、镇规划建设用地外的行政村。 1.3本导则所称村庄,是指农牧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 本导则所称村庄规划是做好农牧区各项建设工作的先导和基础,是村庄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1.4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结合起来,坚持把政府引导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坚持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我区开展的“强基惠民”活动结合起来,适度提高规划编制的起点和标准,促进农牧区又好又快发展。 1.5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统筹项目、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以及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尊重农牧民意愿和农牧区实际情况,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合理配置村域内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统筹安排规划区内各类生产及服务设施用地

布局,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农牧民安居定居建设需要。 1.6村庄规划在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村庄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重点村庄的规划还应当报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备案。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1.7各地(市)行署(人民政府)应当将所辖村庄的规划编制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1.8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符合城乡统筹的总体要求,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村庄所在地的县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为依据,妥善处理近期建设项目安排和远期规划发展的关系,统筹安排各渠道资金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引导农牧民逐步向县城和集镇集中,有效实现城乡统筹。 1.9村庄规划应当与农牧、国土、交通、水利、电力、环保、林业等相关部门的扶贫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公路规划、中小河流水能资源开发规划、灌溉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农村小水电规划、林地保护规划以及自然保护区规划等相衔接。 1.10编制村庄规划,应当委托具有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编制任务,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遵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2编制内容 2.1基本内容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就全世界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样,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从亚太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地退化的影响构成来看,植被破坏占37%,过度放牧占33%,不可持续农业耕种占25%,基础设施建设过度开发占5%。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过度放牧、过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村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相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恶果,在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大量生态难民。在1984-1985年的非洲大饥荒中,至少有3000万人处于极度饥饿状态,1000万人成了难民。据199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估算,荒漠化在生产能力方面造成的损失每年接近200亿美元。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进一步估算了防止干旱土地退化工作失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在未来20年总共约损失5200亿美元。199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由于全球土地退化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23亿美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如果在下一个20年里在防止土地退化方面继续无所作为,损失总共将高达8500亿美元。从各大洲损失比较来看,亚洲损失最大,其次是非洲、北美洲、澳洲、南美洲、欧洲。从土地类型来看,放牧土地退化面积最大,损失也最大,灌溉土地和雨浇地受损失情况大致相同。从1980年和1990年所作估算的比较来看,由于世界各国防治土地荒漠化的进展甚微,在1978-1991年间,全世界的直接损失约为3000-6000亿美元。这尚不包括荒漠化地区以外的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责任编辑:扎西)

土地沙漠化案例分析2

案例分析2:土地沙漠化 “1989年以前,中国森林资源始终是采伐量大于生长量,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也是森林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森林破坏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资源短缺,珍稀野生动植物濒危灭绝,还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重了水土流失,加速了全球性气候变暖和水库的淤塞等,使陆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草原退化是草原开发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目前有0.87×108 hm2退化,占中国草原总面积的1/5。且每年仍有133×104 hm2的草原继续退化。草原退化原因主要是牲畜的发展与草场的生产能力不适应,草原建设和管理落后以及滥垦过牧造成的。另外,草场的病、虫、草、鼠害加重了草原的退化,草原退化又进一步导致这些灾害的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中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土地沙化最严重。据调查,“三北”地区11个省区有15.8×104 km2的土地存在沙化的潜在危险。 问题: 1、分析经济发展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 经济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居住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人口增长迅速。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在经济发展初期,人类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开垦荒地、过度放牧、乱砍乱伐,造成草被覆盖度降低,地表裸露增多,为风蚀提供方便。而且,早期的工业化国家走着“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发展模式,导致土地破坏严重,引发干旱草场的荒漠化进程加快,对降水量依附性强。在年降水量低的年份,这些压力会造成草场急剧退化,不仅植被的生产力在当年降低,还会造成翌年更新困难,所以极度干旱年份往往荒漠化日趋严重。 2、分析土地沙漠化的根本原因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较为缓慢的,而人类的各种活动的刺激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和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从而引起荒漠化。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 牛栏山一中 凌霄 一.土地荒漠化定义 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土地沙漠化。”顾名思义,我们可以从名字中简单的了解到原本湿润的可被利用的因为种种原因退化为类似沙漠的无法有效利用的土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首次提出土地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问题之一。 二.土地荒漠化的分布 1.世界范围内 1996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

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使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据联合国资料,目前全球1/5人口,1/3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响。1992年6月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上,已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发展和采取行动的领域,并于1993年开始了《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政府间谈判。 各大洲具有分布,其中非洲最为严重,也是出现最早的大洲。另大洋洲、亚洲、美洲均有分布。(详见附一) 2.中国范围内 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狭义的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的标志,是环境不稳定的正反馈过程。 一、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二、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三、土地荒漠化对我国造成的危害 1、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了沙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阿拉善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下游、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河北省坝上地区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等地,沙化地区平均增加4%以上。由于风沙紧逼,成千上万的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中国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末,沙化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5年就有一个相当于北京市行政区划大小的国土面积因沙化而失去利用价值,全国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1.7亿。 2、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土壤风蚀不仅是沙漠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首要环节。风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土壤粗化,肥力下降。据采样分析,在毛乌素沙地,每年土壤被吹失5?7厘米,每公顷土地损失有机质7700公斤,氮素387公斤,磷素549公斤,小于0.01毫米的物理粘粒3.9万公斤。中国科学院测算,沙漠化致使全国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化肥2.7亿吨,相当于1996年全国农用化肥产量的9.5倍。 3、自然灾害加剧

土地沙化的原因及预防

土地沙化,是指由于土壤侵蚀,表土失去细粒(粉粒、黏粒)而逐渐沙质化,或由于流沙(泥沙)入侵,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的现象。 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 1.气候变化,有关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温度的显著升高。我国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的地带。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加剧了该区气候和土壤的干旱化。这使得该区的植被盖度降低,土壤结构变的更加松散,加速了土地的荒漠化。 2.开荒,在荒漠化相对集中的西部地区,曾今有大量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为耕地。 3.过度放牧,目前西北地区超载过牧日趋严重,过渡放牧造成了对草地地表的过度践踏,草原地表土壤结构破坏严重,经风吹蚀,大量出现风蚀缺口,牲畜放牧越多的草地,土壤裸露的也越多,形成的荒漠化面积也越大。 4.滥挖滥伐,近些年来,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西北地区大规模滥挖发菜、干草和麻黄等野生中药材的事件时有发生。 土地沙化预防 1、采取得力措施,切实保护沙区自然植被,严格执行“三禁”措施,禁止滥开垦、滥放牧、滥樵采。 2、对暂不具备治理条件以及因保护生态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化土地,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3、在沙区,合理调配江河上、中、下游及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方式和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积极发展替代燃料,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能源,有条件的地方应鼓励农牧民营造薪炭林,从根本上遏制沙区居民因生活能源需求对植被造成的破坏。 5、加强防沙治沙执法体系建设,严厉打击破坏沙区植被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6、建立健全土地沙化监测体系,强化土地沙化监测工作

西藏自治区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管理规定(暂行)

西藏自治区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管理规定(暂行)的通知 藏政发〔2001〕118号 各行署、拉萨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力、厅、局: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制定的《西藏自治区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管理规定(暂行)》,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遵照执行。二〇〇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西藏自治区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管理规定(暂行) 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村住宅用地管理,规范用地秩序,有效保护有限的耕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自治区辖区内城镇规划区外的农村(含牧区)住宅用地。 第三条农村村民建住宅,一户只能有一处宅基地;村民因农转非、人口减员或其他原因,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第四条农村村民建住宅必须节约用地,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和荒地,不占或少占耕地。 第五条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 第六条农村村民住宅用地面积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占用耕地

1.人均耕地1.5亩以下的,严禁占用耕地建造住宅。确无荒地的,由当地政府采取搬迁等其他途径予以解决; 2.人均耕地1.5亩以上3亩以下的,每户住宅用地不得超过300平方米; 3.人均耕地3亩以上的,每户住宅用地不得超过350平方米。 (二)占用其他农用地 农村村民每户人口在4人以下的(含4人),每户住宅用地不得超过350平方米;农村村民每户人口在4人以上的,每户住宅用地不得超过400平方米。 (三)占用荒地 农村村民每户人口在4人以下的,每户住宅用地不得超过400平方米;4人以上的每户住宅用地不得超过500平方米。 第七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农村村民申请住宅用地的,应当使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的土地,报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条农村村民建住宅,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农户在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地点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所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 第九条本规定发布后,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责令退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 研究课题名称: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 设计者姓名王彦岗所在学校同煤二中 所教年级高一研究学科地理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而我国又是世界上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县荒漠化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开展。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1) 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让学生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3)通过有关荒漠化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3、课题介绍 关于荒漠化的原因,教材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的,其中重点在于分析人为原因在加速荒漠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分析描述了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原因。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农恳、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插入思维导图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我校虽然是一所市一级学校,但学生都来自本县各乡镇,是本县生源最差的一间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空间想象力。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仅仅是应付式的,但更多的学生希望能从地理课堂上学到一些实用的东西。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