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高中生物学模型分类的再认识

对高中生物学模型分类的再认识

对高中生物学模型分类的再认识
对高中生物学模型分类的再认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89418017.html,

对高中生物学模型分类的再认识

作者:钟静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5年第04期

教版的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模型和模型种类很多,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提出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目前对模型的分类主要有两种结果,这两种分类共同的不足体现在:因各层次的模型分类依据不清晰,体现为分类结果较混乱。本研究尝试从模型借助的工具、模型的功能和模型的表现形式三个角度对模型进行分类。

一、根据模型借助的工具分类

根据模型借助的工具分类可分为概念模型、图解模型、实体模型、软件模型和数学模型。

1.概念模型

用文字、符号等组成的流程图形式对事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和机理进行描述和阐明的方法。是把各类对象的关系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述,用文字和符号突出表达对象的主要特征和联系,概念图就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包括概念、关键词和箭头三个部分组成。如酶、激素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中心法则、基因和等位基因、相对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之间的关系。

2.图解模型

包括图解和示意图,如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以DNA为模板转录RNA的图解、蛋白质合成示意图、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组调节示意图、三倍体西瓜的产生等。

3.实体模型

也叫实物模型,是“具体化形式的模型”。包括教材中的模式图,如生物体结构模式标本、实验室里的“心脏”模型、内质网、叶绿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到的结构模式图、氨基酸和蛋白质等到分子模型、动(植)物有丝分裂模型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形态和位置变化模型等。

4.软件模型

“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能够反映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应用了生物程序的模型”称为软件模型。

如弗里斯特等根据他们对人口增长、粮食增长、环境污染、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以及工业发展的研究,将这些作为互相联系的变量组成了一个模型,借助计算机进行各种运算,一方面

生物学分类门科整理

一 简介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来历:近代分类学诞生于18世纪,它的奠基人是瑞典植物学者林奈。林奈为分类学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建立了双名制,每一物种都给以一个学名,由两个拉丁化名词所组成,第一个代表属名,第二个代表种名。第二是确立了阶元系统,林奈把自然界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界,在动植物界下,又设有纲、目、属、种四个级别,从而确立了分类的阶元系统。生物分类阶元从大到小:界——门——纲——目——科——属——种,详细分类为:界(K i n g d o m)门(P h y l u m) 亚门(S u b p h y l u m) 总纲(S u p e r c l a s s) 纲(C l a s s) 部(C o h o r t) 总目(S u p e r o r d e r) 目(O r d e r) 亚目(S u b o r d e r) 总科(S u p e r f a m i l y) 科(F a m i l y) 亚科(S u b f a m i l y) 族(T r i b e) 属(G e n u s) 亚属(S u b g e n u s) 种(S p e c i e s) 亚种(S u b s p e c i e s)。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各级的分类依据是:1、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地球上现生的物种以百万计,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如果不予分类,不立系统,便无从认识,难以研究利用。分类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种类,都是进化的产物。因而从理论意义上说,分类学是生物进化的历史总结。分类学是综合性学科。生物学的各个分支,从古老的形态学到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新成就,都可吸取为分类依据。分类学亦有其自己的分支学科,如以染色体为依据的细胞分类学,以血清反应为依据的血清分类学,以化学成分为依据的化学分类学,等等。动物、植物和细菌,作为三门分类学,各有其特点;病毒分类则尚未正式采用双名制和阶元系统。生物分类学的历史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能识别物类,给以名称。汉初的《尔雅》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4类:虫包括大部分无脊椎动物;鱼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级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等,鸟是鸟类;兽是哺乳动物。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动物分类,四类名称的产生时期看来不晚于西周。这个分类,和林奈的六纲系统比较,只少了两栖和蠕虫两个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采取性状对比的方法区分物类,如把热血动物归为一类,以与冷血动物相区别。他把动物按构造的完善程度依次排列,给人以自然阶梯的概念。17世纪末,英国植物学者雷曾把当时所知的植物种类,作了属和种的描述,所著《植物研究的新方法》是林奈以前的一本最全面的植物分类总结,雷还提出“杂交不育”作为区分物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 2、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 3、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 4、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5、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6、什么是分子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选择题 1、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 A舌下片给药 B口服胶囊 C栓剂 D静脉注射 E透皮吸收给药 正确答案:ACDE 2、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是 A空腹与饱腹 B药物因素 C药物的组成与性质 D药物的多晶体 E药物的油水分配系统 正确答案:ABC 3、以下哪几条具被动扩散特征 A不消耗能量 B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 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D 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 正确答案:AC

4、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有部位特异性 B需要载体 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转运 E无部位特异性 正确答案:A 5、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 A小肠 B盲肠 C结肠 D直肠 正确答案:A 6、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 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B粒子大小 C多晶型 D解离常数 E胃排空速率 正确答案:E 7、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 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 B胃肠道蠕动 C循环系统 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E胃排空速率 正确答案:D 8、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速率的大致顺序 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 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 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 正确答案:A

药物制剂的分类

药物制剂的分类 按形态分类 1.液体剂型(如溶液剂、注射剂等) 2.固体剂型(如片剂、胶囊剂等) 3.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凝胶剂等) 4.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喷雾剂等) 按分散系统分类 1. 溶液型 2. 胶体溶液型 3. 乳状液型 4. 混悬液型 5. 气体分散型 6. 固体分散型 按给药途径分类 1.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2.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1)注射给药如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和皮内注射等。 (2)呼吸道给药如吸入剂、喷雾剂、气雾剂等。 (3)皮肤给药如外用溶液剂、洗剂、搽剂、软膏剂、糊剂、贴剂等。 (4)粘膜给药如滴眼剂、滴鼻剂、含漱剂、舌下片剂、栓剂、膜剂等。一般把直肠给药也归于粘膜给药一类,如灌肠剂、栓剂、直肠用胶囊栓等。[1] 药物制剂化学分解与稳定 药物在制剂中的化学分解有氧化,水解异构化、脱羧、裂环或环重排,聚合等分解途径,其中以氧化和水解最为常见。 水解 (一)水解反应引起的药物稳定性水解反应可分为离子型水解和分子型水解两大类,离了型水解是强酸一弱碱型盐或强碱一弱酸盐等具有离子键的药物与水的瞬时反应速度一般比较缓慢,在H+或OH-催化下,反庆加速并趋于完全。分子型水引起分子结构的断裂,可使药物失效或减效。例如(用通式表示)

1、酯类药物的分解;很多含有酯的药物,在溶液中容易被水解生成有机羧酸和醇的混俣物。这种水解主要是碳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即酰一氧键之间的共价键的。虽然个别酯类(主要是低分子量的伯醇酯类药物)在单纯的水中也能产生明显的水解,但大多数酯??解酶)的催化下才能加速其反庆,使反太进行完全。酯的酸或碱催化水解的动力学方程式通式:d【酯】/dt=-k【酯】【H+】 d【酯】/dt=-k【酯】O【H-】 故为二级反应。但如【H-】或【OH+】>>【酯】,或用缓冲盐保持【H -】或【OH+】于几乎不变,则:d【酯】/dt=-k【酯】【酯】故为伪一级反应。酯的水解常为一级或伪一级动力学反庆但有时是二级反应。琥珀酰氯化胆碱较氯化乙酰胆碱稳定,注射液(PH3-5)可以98-1000,30分钟灭菌粉剂安瓿为宜。琥珀酰氯化胆碱溶液在PH3.7左右时最为稳定,在 P0.9-8.5不解反应是一级反应,反应速度常数可用嗵式K=1.36×10”exp (-17230/RT)计算。本品水解酸一碱催化,例如醋酸盐缓冲液(600,离子强度=0.2,PH=4.69,3.98)分解为二级反应,反应速度数为5×10(升/克分子小时)。故该注射液不应含有缓冲剂;。羧酸酯(R-C-OR)的水解程度与R的结构关系很大,R基愈大或碳上的烷基或其他基团占据的间愈大,则阻碍H或OH对酯寒攻的作用愈大,故该酯尖药物愈不易被水解所以溴本辛、普鲁本辛就比较稳定,但要制成可以以久使用的水溶液还是困难的,制成片剂时水分也应注意,普鲁本辛片剂的水份如果超过3%,贮藏一年以后咕吨酸的含量将超过药典规定(>2%)。 2、酰胺类药物的水解本类药物比相应的酯类药物可稳定,例如盐普鲁卡因胺比盐酸普鲁卡因要稳定。但有些酰胺药物,由于结构上的特殊原因。也比较容易被水解。现举常见的几种药物为例子以说明: ① 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分屯结构中的B内酰胺环是四节环,内部存在张力,在H、OH影响下易于裂环而失效。例如青霉素G钾,水溶液室温贮藏7天,效从下降80%左右,因此只能制成灭粉针安瓿。根据实验青霉素G钾在PH6.5时最稳定。用枸椽酸盐缓冲液(PH6.5)制成的溶液至多也只能用三天。PH2,24℃时的半衰期仅18.5分钟,故不可口服。 ② 巴比妥类钠:巴比妥类是六节不的酰胺类药物,不易水.在溶解度小,通常用钠盐作注射液可被空气中的CO2作巴比妥类分子结构中的亚酰基酸的性比碳酸还弱,故其钠墁溶液可空气中的CO2作用生成巴比肝的沉淀,故灭菌粉针宜用无CO2的注射用水溶解。钠盐水溶液(灌注于安瓿中,无CO2)在加温(灭菌时的湿度)或室温贮藏一个朋,约有22%分解。用60%的丙的二醇为溶剂电的注射泫则甚为稳定,至少可用一年。 ③ 氯霉素:氯霉素的化学性质比较,干燥粉末闭密保存二年,其抗菌效力几乎不变。溶液(水中溶解度:1:400)煮沸五小时,效价几首无显著变化。在显著碱性(PH>8)时或酸性时水解较。氯霉在PH=6时最稳定.

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内容

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内容 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总目(超目)、亚目、次日、总科(超科)、亚科等等。此外,还可增设新的单元,如股、群、族、组等等,其中最常设的是族,介于亚科和属之间。 列入阶元系统中的各级单元都有一个科学名称。分类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把研究对象归入一定的系统和级别,成为物类单元。所以分类和命名是分不开的。 种和属的学名后常附命名人姓氏,以标明来源,便于查找文献。变种学名亦采取三名制,分类名称要求稳定,一个属或种(包括种下单元)只能有一个学名。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对象(或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对象者,便是“异物同名”,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对象,而其他的同名对象则另取新名。这叫做“优先律”,动物和植物分类学界各自制订了《命名法规》,所以在动物界和植物界间不存在异物同名问题。“优先律”是稳定学名的重要措施。优先律的起始日期,动物是1758年,植物是1820年,细菌则起始于1980年1月1日。 鉴定学名是取得物种有关资料的手段,即使是前所未知的新种类,只要鉴定出其分类隶属,亦可预见其一定特征。分类系统是检索系统,也是信息存取系统。许多分类著作,如基于区系调查的动植物志,记述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动植物种类情况,作为基本资料,都是为鉴定、查考服务的。 物种指一个动物或植物群,其所有成员在形态上极为相似,以至可以认为他们是一些变异很小的相同的有机体,它们中的各个成员间可以正常交配并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元。 物种概念反映时代思潮。在林奈时代,人们相信物种是不变的,同种个体符合于同一“模式”。模式概念渊源于古希腊哲学的古老的概念,应用到整个分类系统,概念假定所有阶元系统中的各级物类单元,都各自符合于一个模式。 物种的变与不变曾经是进化论和特创论的斗争焦点,是势不两立的观点。但是,分类学的事实说明,每一物种各有自己的特征,没有两个物种完全相同;而每个物种又保持一系列祖传的特征,据之可以决定其界、门、纲目、科、属的分类地位,并反映其进化历史。 分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区分物种和归合物种,前者是种级和种下分类,后者是种上分类。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 2生物因素 3.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因素、解离度、脂溶性和分子量2、溶出速率3、药物 4.影响体内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制的影响。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 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7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8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是小分子水溶性的药物转运吸收的通道。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 9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①.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吸收.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

药剂学分类

药剂学分类 分类《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药)附录收载了26种剂型,二部(化学药)附录收载了21种 剂型,三部(生物制品)附录收载了13种剂型。这些剂型基本包括了目前国际市场流通与临床所使用的常见品种,但是还没有包括一些发展中的剂型,如脂质体、微球等。药物剂型的种类 繁多,为了便于研究、学习和应用,有必要对剂型进行分类。剂型分类的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 几种: (一)按形态分类 可将剂型分为固体剂型(如散剂、丸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 糊剂等),液体剂型(如溶液剂、芳香水剂、注射剂等)和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吸入剂等)。一般 形态相同的剂型,在制备特点上有相似之处。如液体制剂制备时多需溶解,半固体制剂多需熔 化和研匀,固体制剂多需粉碎、混合和成型。起效时间方面以液体制剂最快,固体制剂较慢。这种分类方式纯粹是按物理外观,因此具有直观、明确的特点,而且对药物制剂的设计、生产、保存和应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制剂的内在特点和给药途径。(二)按分散系统分类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相)分散于另一种物质(分散介质)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统。此法将剂型看作分散系统,以便于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说明各种剂型的特点。根据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直径大小及状态特征,可作如下分类:1.分子型 是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均匀地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剂型。通常药物分子的直径 小于1nm,而分散介质在常温下以液体最常见,这种剂型又称为溶液型。溶液的分散溶媒主要是水、乙醇、丙醇、丙二醇等药用有机溶剂或液体分散复合溶媒。分子型的分散介质也包括 常温下为气体(如芳香吸入剂)或半固体(如油性药物的凡士林软膏等)的剂型。所有分子型的 剂型都是均相系统,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2.胶体溶液型 胶体溶液型是指固体或高分子药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不均匀(溶胶)或均匀的(高分子溶液)分散系统的液体制剂。分散相的直径在1~100nm之间。如溶胶剂、胶浆剂、涂 膜剂等。胶体溶液型制剂具有丁达尔现象等一切胶体溶液的特征。其中,高分子胶体溶液仍属于均相的热力学稳定系统,而溶胶则是非均相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3.乳状液型 乳状液型是指液体分散相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组成的不均匀分散系统的液体制剂。分 散相的直径通常在0.1~50μm之间,如乳剂、静脉乳剂、部分滴剂、微乳等。 4.混悬液型 混悬液型剂型是指固体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组成的不均匀分散系统的液体制剂。 分散相的直径通常在0.1~50μm之间,如洗剂、混悬剂等。 5.气体分散型 气体分散型剂型是指液体或固体药物分散在气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不均匀分散系统的制

植物分类学

2011年植物分类学复习提纲 植物分类学考试100分 题型:1.填空(25分)2. 选择(15分,保护区专业分)3. 区别相近植物属或种(20分)4. 简答(草坪专业20分,保护区专业30分)5. 拉丁(10分,草坪专业必答)6.编制检索表(20分) 复习重点:(本复习提纲涵盖考试85%左右内容,欲得高分请按照课堂和实习讲授内容全面复习) 总论、植物形态变异 植物分类学的概念和和重要性 植物分类学就是探讨植物亲缘关系和进化,将具有相同或相似形态结构、遗传特性等植物类群进行分类集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科。 植物分类学的重要性: 1植物分类是植物各分支学科研究的基础,也是开拓研究视野,实现研究交叉的基础; 2植物分类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3植物分类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是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实现的主要基础。 真花学说和假花学说 假花学说认为首先演化出来的单性花,两性花是由单性花演变来的。 认为柔荑花序类植物是现代植物的原始类群。 认为被子植物的花和裸子植物的球花完全一致,每个雄蕊和心皮,分别相当于 1个极端退化的雄花和雌花,因而设想被子植物是来自裸子植物麻黄类的弯柄麻黄真花学派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原始裸子植物两性孢子叶球演化而来。 设想被子植物是来自裸子植物中早已灭绝的本内苏铁目 木兰目植物被认为被子植物较原始类群 被子植物形态演化规律 根初生的、原始性状次生的、进化性状主根发达(直根系) 主根不发达(须根系) 茎乔木、灌木多年生或一、二年生草本直立藤本 无导管,有管胞有导管 叶单叶复叶 互生或螺旋排列对生或轮生 常绿落叶 有叶绿素,自养无叶绿素,腐生,寄生 花花单生,有限花序花形成花序,无限花序 花的各部螺旋排列花的各部轮生 两被花,雌雄同株单被花或无被花,雌雄异株花的各部离生花的各部合生 花的各部多数而不固定花的各部有定数(3、4或5)

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界定和基本划分

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界定和基本划分 -------以现行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为例 朱晓林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生物教研室北京101149 摘要作为学科知识教学核心的生物学核心概念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界定。本文通过对中外课科学和生物学程标准的分析提出,生物学核心概念是教师或学生对生物学核心问题的相对本质的认识或看法。在此基础上,作者根据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尝试提出了一系列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及部分教学建议。 关键词生物学; 核心概念;界定;划分; 高中教材 高中生物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从培养适应未来人才的能力迁移角度,还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整体把握学科思维的角度,甚至从引领关键性核心建构以减轻学生过繁的课业负担的角度,加强核心概念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问题的提出 1.1问题提出的背景:知识爆炸的年代要求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它既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我国正在进行较大规模的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研究,但究竟什么是生物学核心概念,大家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这就给核心概念的教学带来较大的困惑。 1.2目前对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几种较为普遍的认识:通过查阅各种资料,特别是网络资源,我们发现,国内最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概念即名词或定义,核心概念就是重点概念或名词。因此蛋白质、核酸、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心法则、生态系统等等,都被视为核心概念,这种认识被许多一线教师认同。按照这一观点难免将核心概念和一般概念混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核心概念即重点知识或核心知识,例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光合作用作为核心概念,不只是简单的名

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

第四节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1 、内容分析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经过漫长的演化孕育了生命,从冰封的北极雪原到炎热的赤道,从喜马拉雅山之巅到大西洋的深层海底,地球上到处充满着生命,展示着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可是至少400 万种的生物,如果不将它们加以分类,人类就无法研究它们并加以利用,所以说本节课很关键,只有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及比较抽象的分类等级,才能为以后了解各种生物的特点打下坚定基础。 2 、教学重点 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 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 3、教学难点:描述种的概念。 4、本节内容的地位 本节内容包括“生物分类的依据”和“生物分类的单位”两部分,是对以前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的总结和延伸,通过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和实践,尝试根据一定的生物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同时生物的分类等级是将各种生物在整个生物界加以“定位”的关键,也是判断各种生物相互亲缘关系远近的依据。通过本节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为终身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1 、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经验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她们对于生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己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时就浅显的接触了生物的分类例子,又因学生对生活实际中商店中的东西分类摆放情况很了解,这对学生接受本节课内容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2 、难点及其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常看到和接触到不少动物,但生物分类的等级是将各级生物在整个生物界加以“定位”的关键,也是判断各种生物相互亲缘关系远近的依据,特别是最小的分类单位,它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只有了解它的特点才能更好的了解其它分类单位,而它的概念却很抽象,所以把“种的定义”作为难点,并通过观看短片,小游戏拼图和讨论方式来抓住种的基本特征,尽而引出种的概念。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生物分类的必要性、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 ②尝试对植物和动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生物的主要类群。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能力。 ②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植物分类学概述

植物系统分类学部分 一、生物的分类及分类系统 不同的分类系统对生物划分是不同的 二界系统包括:植物界、动物界 三界系统包括: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 四界系统包括: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 五界系统包括: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真菌界)六界系统包括:植物界、动物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非胞生物界 二界系统 由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18世纪提出和应用。 建立最早,沿用最广、最久。 对初学者更适用。 二、植物界各类群的已知种数(引自长治学院电子教案) ?藻类植物——3万种; ?菌物植物——10万种; ?地衣植物——0.25万种; ?苔藓植物——2.3万种; ?蕨类植物——1.2万种; ?种子植物——23.5万种 三、二界系统中植物界包括的类群:

四、高等植物与低等植物的主要区别: 五、植物的分类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每个等级下面还可设亚级单位、族、组等。种下还可设品种、变种、变型等。(例:亚门、亚纲、亚科、亚属、亚种) 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种内成员有共同的祖先,基本一致的共同遗传基因库,有极相似形态特征 生理特征,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没有生殖隔离。 藻类 菌类 地衣 苔藓 蕨类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细菌 粘菌 真菌 低等植物 高等植物 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 颈卵器植物 维管植物

六、植物命名法规和双名法 为了避免一名多物和一物多名造成交流的不便,对植物命名特别作出的国际通用的规定,以法律的形式来保证。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定:植物的学名须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一种植物只能有一个学名,其它非正规的名字作为地方名、俗名等。 中名是在中国的某权威植物志等书刊上统一使用了的中国地方名,一种植物的中名也只有一个。 拉丁学名包括2个词,属名和种加词,属名为所属的上级单位—属的拉丁名词,种加词是表示此种的某个特征的形容词,或拉丁化了的形容词。正规的种的学名后面还须附上命名人姓名或姓名的缩写。 例如: 银杏的学名为Ginkgo biloba L.(或Linn.) 稻的学名为Oryza sativa L. 鹅掌楸的学名为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 Sarg. 大白菜的学名为Brassica pekinensis (Lour.) Rupr. 芥菜的学名为Brassica juncea (L.)Czern. et Coss. 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加词的第一个字母要小写,命名人的姓、名的第一个字母都要大写。

植物分类学试题

植物分类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有菌类的特征是() A、孢子生殖 B、异养 C、菌丝 D、产生担子果 2.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孢子体均为二倍体,它们的胚乳分别是() A、1N和2N B、2N和3N C、3N和1N D、都是3N 3.藓类体型小的主要原因是() A、它们生长在非常潮湿处,不能得到足够的氧以长成大的植物 B、它们不能给自身制造食物,而必须从其生长的环境中获得食物 C、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不能供应足够的矿物质以使它们长成大的植物 D、它们没有在体内转运水分、矿物质和食物的特化的组织 4.植物的配子体是由什么产生的() A、卵细胞与精细胞的受精作用 B、孢子体细胞的有丝分裂 C、单倍体孢子经有丝分裂而产生 D、雄性和雌性的孢子体细胞的融合5.高等植物大概是由下列哪一类植物演化而来的() A、绿藻门 B、红藻门 C、褐藻门 D、蓝藻门6.下列哪类植物属于维管植物,又属于隐花植物,生殖器官又有颈卵器,胚胎发育过程有胚() A、地衣植物 B、苔鲜植物 C、蕨类植物 D、裸子植物 7.下列藻类生活史中,具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占优势的是() A、水云 B、多管藻 C、海带 D、石莼 8.苔藓植物的孢蒴又称() A、配子囊 B、孢子囊 C、卵囊 D、精子囊 9.苔藓植物的生活史中,减数分裂发生在() A、合子分裂产生胚时 B、产生精子、卵细胞时 C、原丝体发育成配子体时 D、产生孢子时 10.下列中柱类型中,最原始的是() A、具节中柱 B、原生中柱 C、管状中柱 D、网状中柱 11.从栽木耳的木头上采摘下来的新鲜木耳,其菌丝是() A、单核菌丝体 B、双核菌丝体 C、多核菌丝体 D、无隔菌丝体 12.异形世代是指在植物的生活史中,下列哪项在形态构造上显著不同() A、孢子囊和配子囊 B、孢子体和配子体 C、孢子和配子 D、精子和卵细胞 13.松柏纲植物的可育大孢子叶又可称为() A、种鳞 B、珠鳞 C、珠托 D、苞鳞

高中生物常见的生物分类

高中常见生物分类 一、生物的分类 1、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①病毒 ②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特点:与病毒相比结构不完整,仅由核酸或者蛋白质构成生命体,如引起疯牛病的阮病毒就是蛋白质构成的机体) 按照宿主细胞将病毒分类: ①动物病毒: RNA类(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H1N1、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口蹄疫病毒、脑膜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狂犬病毒、麻疹病毒、) DNA类(痘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虹彩病毒、乙肝病毒、天花病毒) ②植物病毒:RNA类(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X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大麦黄化病毒等) ③细菌病毒:噬菌体(DNA) 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1>真核生物: ①动物:高等动物(人等);低等动物:疟原虫、变形虫、草履虫等 ②植物:高等植物(玉米等);低等植物:黑藻、团藻、小球藻、水绵等 ③真菌 a、酵母菌; b、霉菌(毛霉、根霉、曲霉、青霉、赤霉菌、白僵菌、脉胞菌、木霉等) c、食用菌:(香菌、蘑菇、平菇、金针菇等 <2>原核生物:(具细胞结构,但细胞内无核膜和核仁的分化,也无复杂的细胞器) ①细菌:名字中含有杆、酸、球、螺、线、弧等的细菌) ②蓝藻(包括蓝球藻、颤藻、念珠藻、鱼腥藻) ③支原体、衣原体、立细菌克次氏体、螺旋体。 4、微生物代谢类型: 微生物的分类范围:所有原核生物、真菌、原生生物(指由一个细胞构成一个生物体的动物和植物的总称)、病毒 同化类型: ①光能自养:光合细菌、蓝细菌(水作为氢供体)紫硫细菌、绿硫细菌(H 2 S作为氢供体,严格厌氧) 2H 2S+CO 2 →(CH 2 O)+H 2 O+2S (备注:紫硫细菌和绿硫细菌光合作用中不产生O2) ②光能异养:以光为能源,以有机物(甲酸、乙酸、丁酸、甲醇、异丙醇、丙酮酸、和乳酸)为碳源与氢供体营光合生长。阳光细菌利用丙酮酸与乳酸用为唯一碳源光合生长。 ③化能自养: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硝化细菌、产甲烷菌(厌氧化能自养细菌)CO 2+4H 2 →CH 4 +2H 2 O ④化能异养:寄生、腐生细菌。

动物学分类

原生动物门 鞭毛纲:眼虫、团藻、利什曼原虫 肉足纲:大变形虫、痢疾内变形虫 孢子纲:间日疟原虫 纤毛纲:草履虫 腔肠动物门(刺胞动物门) 水螅纲:水螅、桃花水母 钵水母纲:海月水母、海蜇 珊瑚纲:海葵 扁形动物门 涡虫纲:三角涡虫 吸虫纲:华枝睾吸虫、血吸虫 绦虫纲:猪带绦虫 假体腔动物 线虫动物门:人蛔虫、秀丽线虫、十二指肠钩虫、班氏丝虫环节动物门 多毛纲:沙蚕 寡毛纲:环毛蚓 软体动物门 无板纲:龙女簪 单板刚:石鳖 腹足纲:中国圆田螺、鲍、钉螺、福寿螺、织锦芋螺后腮亚纲:蓑蜗牛、蛞蝓、蜗牛 掘足纲:大脚贝 双壳纲:无齿蚌 瓣鳃亚纲:贻贝、珍珠贝 头足纲:乌贼 四鳃亚纲:鹦鹉螺 二鳃亚纲:中国枪乌贼、章鱼 节肢动物门 甲壳亚门:中国对虾 鳃足纲:蚤状溞 软甲纲:螯虾、中华绒螯蟹、三疣梭子蟹 螯肢亚门:蝎目:东亚钳蝎 蜘蛛目:大腹园蛀、络新妇、蝇虎 蜱螨目:人疥螨 多足亚门:唇足纲:蜈蚣、蚰蜒

倍足纲:马陆 六足亚门:昆虫纲:缨尾目:栉衣鱼 等翅目:白蚁 直翅目:东亚飞蝗、中华蚱蜢、蟋蟀 半翅目:棉蚜、荔枝蝽 翘翅目:瓢虫、米象、金龟子 双翅目:库蚊、伊蚊、按蚊 鳞翅目:小菜蛾 膜翅目:蜂、蚁 蜻蜓目:蜻蜓、豆娘 蜚蠊目:澳洲大蠊 螳螂目:螳螂 棘皮动物门(后口动物) 海盘车 海参纲:刺参纲 脊索动物门 尾索动物亚门:柄海鞘 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 圆口纲 七鳃鳗 盲鳗目:盲鳗 鱼纲 板鳃鱼亚纲:虎鲨目:宽纹虎鲨 鲭鲨目:噬人鲨 须鲸目:鲸鲨 鲼形目:鸢鲼 辐鳍亚纲:鲟形目:鲟科:中华鲟 鲤形目:鲤科: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团头鲂、鲤鱼、鲫鱼、抗浪鱼鳅科:泥鳅 鲑形目:大嘛哈鱼 合鳃目:黄鳝 鲈形目:科:鲈鱼 石首鱼科:大黄鱼、小黄鱼 丽鱼科:罗非鱼 带鱼科:带鱼 金枪鱼科:金枪鱼 蝶形目:褐牙鲆 鲀形目:东风鲀 两栖纲

植物分类学

《植物分类学》课程复习题 1 名词解释 植物分类学,双名法、同功器官、同源器官、无限花序、花、完全花、两性花、单性花、两被花、单被花、雌雄同株、雌雄异株、开花、传粉、自花传粉、异花传粉、受精、双受精、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真果、假果、世代交替; 2林奈的两界系统指的是哪两界? 3生物多样性主要有哪4个层次? 4植物分类学的内容包括哪三个方面?并分别解释一下 5按照植物分类系统的性质和时期,将植物分类学的学科史划分三个时期? 6自然分类的概念? 7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包括? 8简述哈钦松系统建立的原理? 9双名法的优点? 10植物检索表的类型?请写出鹅掌楸、白玉兰、紫玉兰、木莲、含笑和观光木几种植物的检索表 11植物各级分类单位有哪些?什么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12植物界分为哪几个基本类群? 13低等植物的一般特征怎样?包括哪几个类群? 14高等植物的一般特征怎样?包括哪几个类群? 15根、茎、叶各有哪些主要生理功能? 16按发生部位不同,植物的根可分为哪几种? 17根系的概念? 棉花、水稻的根系分别属于何种类型? 18根据茎的生长习性可划分为哪几种? 19什么叫完全叶和不完全叶?完全叶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0叶序的概念?常见的几种类型? 21复叶的类型? 22叶裂的概念?常见的几种类型? 23变态器官的概念?根、茎、叶变态各有哪些主要类型? 24属于根状茎的植物请举例? 25花序的概念?花序着生的位置通常有哪几种? 26无限花序的概念?按照结构形式又可划分哪几种花序类型? 27花的概念及被子植物典型的花由哪些部分组成?为什么说雌、雄蕊是花的重要组成部分? 28雄蕊类型? 29花程式概念? 30从生物学意义上说,为什么说异花传粉比自花传粉较进化? 31简述被子植物双受精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32果实有哪些主要类型? 33种子的基本结构分为哪几部分? 34何为无孔材? 35以茶为例说出山茶科的主要特征 36蔷薇科有哪些主要特征? 并简述桃、李、梅的区别。 37锦葵科有哪些主要特征?主要有哪些代表植物? 38芸香科有哪些主要特征?举出几种常见植物

药剂学考试大纲.doc

《药剂学》考试大纲 参考教材:《药剂学》第五版(本科教材)崔福德编人卫出版 第一章绪论 1、药剂学、剂型与制剂的定义 2、药剂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 3、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按分散系统分类的类别 4、药典的定义和历史演化 5、处方的定义和类型 6、GMPGSP的含义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 1、介电常数与极性的关系及代表溶剂 2、溶解度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与增加溶解度方法 4、药物溶解速度的定义,Noyes-Whitney方程的概念 5、粒径的表示方法与粒度分布图 6、粉体密度的概念 7、粉体流动性的表示方法及影响因素 8、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剂的概念 9、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常见的表面活性剂品种) 10、HLB的计算,不同HLB表面活性剂的用途 11、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性质和用途 12、制剂稳定性的研究范围 13、影响稳定性的处方因素和外界因素,增加稳定性的方法 14、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方法(各方法的实验条件) 第三章液体制剂 1、液体制剂的分类和特点 2、液体制剂常用溶剂的类型 3、液体制剂常用辅剂(防腐剂、矫味剂和着色剂) 4、芳香水剂、糖浆剂的定义与制备 5、高分子溶液剂的性质 6、高分子溶液剂的制备过程 7、溶胶剂的双电层结构和性质

8、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Stokes方程) 9、增加混悬剂稳定性的方法及原理 10、乳剂的定义和特点 11、乳化剂的种类、选择对乳剂类型的影响 12、乳剂的不稳定性的表现和原因 第四章注射剂与滴眼剂 1、注射剂的分类、特点和质量要求 2、热原的定义、组分、性质及去除方法 3、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 4、注射剂常用附加剂 5、等渗、等张的概念及调节方法(冰点降低数据法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 6、注射剂的生产环境特点和要求 7、注射剂容器的种类和处理方法 8、制备注射剂的工艺流程 9、Vc处方分析及实验步骤 10、输液的临床应用、分类和质量要求 11、输液的生产工艺流程 12、冷冻干燥的定义、流程图及存在问题 13、滴眼液的质量要求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第五章散剂、颗粒剂、胶囊剂、滴丸剂与丸剂 1、散剂的定义、分类和制备工艺流程 2、粉碎的机理和混合的方法 3、颗粒剂的定义与特点 4、颗粒剂湿法制粒的主要步骤 5、胶囊剂的概念和特点,制成胶囊剂的限制 6、空胶囊壳的成分与规格 7、硬胶囊剂的制备过程 8、软胶囊剂的定义、特点与制备过程 9、滴丸剂的概念、特点和工艺流程 10、中药丸剂的定义与制备方法 第五章片剂 1、片剂的特点和分类 2、片剂的常用辅料的选用原则、分类、作用机理、主要辅料举例 3、干湿法制粒流程图 4、片剂压片前处理

生物的分类

第四章生物的分类 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分类可以弄清楚不同生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第一节生物的分类方法 1、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分类的依据是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方面的特征。 例题:下列水中生活的动物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组是(A ) A 、 涡虫、鱿鱼B 、海蜇、青蛙 C 、沙蚕、带鱼D 、鲤鱼、河蚌 解析:B 、C 、D 中的青蛙、带鱼、鲤鱼属于脊椎动物,答案为A 。 2、你能尝试对以下植物进行分类吗? 肾蕨葫芦藓油松玉米向日葵水绵 A 类植物:单子叶植物(玉米) B 类植物:双子叶植物(向日葵) C 类植物:裸子植物(油松) D 类植物:蕨类植物(肾蕨) E 类植物:苔藓植物(葫芦藓) F 类植物:藻类植物(水绵) 以上植物按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为什么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这是因为花、果实、种子在植物生活过程中出现的比较晚、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受环境影响也比较小,其形态结构特征相对比较稳定。 例题: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这三种植物在分类上分别属于(B) A、松是裸子植物,竹梅是单子叶植物。 B、松是裸子植物,竹梅是被子植物。 C、松是裸子植物,竹梅是双子叶植物。 D、松是裸子植物,竹梅是蕨类植物。 解析:松树无真正的花,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竹梅都有真正的花,种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答案为B。 4、你能尝试对下列动物进行分类吗? 蚯蚓蜜蜂蜘蛛鱼青蛙蟾蜍蜥蜴壁虎鸟猫虎

第二节生物的分类单位 1、生物分类的等级和单位有哪些?最大和最小的单位分别是什么?最基本的 分类单位是什么?生物分类单位与生物物种之间有什么关系? (1)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生物分类单位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2)最大的单位是界,最小的单位是种。 (3)分了的最基本单位是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近;不同种生物个体杂交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如马和驴的后代骡不具有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的能力。 (4)关系: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大,类群就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就越远;反之,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小,类群就越小,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少 例题:右面是豆目部分植物分类 图解,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 的是(C) A、绿豆和菜豆的亲缘关系比 绿豆和合欢更近。 B、绿豆和菜豆这两种植物 十分相似。 C、合欢和紫檀的共同点比绿豆 和紫檀的共同点多。 D、种是分类最基本的单位 2、对生物进行分类有什么意义? 按等级对生物进行分类,不但可以满足人们识别生物和利用生物的需要,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物的进化和发展。这对于人们认识生物的进化和发展,以及进行动植物引种驯化和杂交育种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题:下面有关生物分类知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分类单位越大,生物数量越大。 B、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密切。 C、植物的分类主要依据植物的形态结构。 D、动物的分类主要依据动物的生理功能。

生物药分类系统

【No.2——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与溶出度试验的关系】 生物药剂学(BCS)分类系统是根据药物的(水)溶解性和渗透性,将药物划分成以下四类: 第一类药物:高溶解性高渗透性 第二类药物:低溶解性高渗透性 第三类药物:高溶解性低渗透性 第四类药物:低溶解性低渗透性 高溶解性药物:最高剂量规格的制剂能在pH值1.0~8.0的250ml或更少体积的水溶液中溶解的药物。 高渗透性药物:是指绝对生物利用度超过85%的药物。当根据质量平衡测定方法或者与静脉对照剂量相比,药物的人体吸收程度为85%或更高时,这样的活性药物成分被认为具有高渗透性。BCS指南最初建议将吸收值≥90%作为高渗透性药物分类的判定条件。然而,后来的科学研究和论文建议将高渗透性活性药物成分的吸收值判断标准放宽到85%。 一个可接受的测定活性药物成分渗透性的替代方法是进行人体内肠灌注试验(i)。当该方法用于渗透性研究时,应证明方法的适用性,包括相对于已经证明剂量的吸收比例至少达85%的参比物物质的相对渗透性的测定,以及阴性对照药品的测定。并可通过下列补充试验方法提供支持性的数据:(ii)采用用动物模型进行体内或原位肠灌注试验;或(iii)采用渗透性已知的活性药物成分及经过验证的方法,在培养的上皮细胞单层(例如,Caco-2)进行体外渗透性研究。需指出的是:方法(ii)或方法(iii)的测定结果不能被单独考虑。 综上所述,以高渗透性或吸收比例已知的药物活性成分为参照,通过以上各项实验,可对药物的渗透性进行一个综合评价。 采用Caco-2细胞膜模型时,其透过性应大于酒石酸美托洛尔。影响药物透膜性的主要因素有分子质量、亲脂性和分子中的氢键。根据“rule of 5”规则,若药物分子(转运载体底物除外)满足下列任两个条件,往往预示该药物具有较差的透膜性,这对新药设计和合成及早期筛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①含5个以上氢键供体(-OH 或-NH); ②分子质量超过500; ③logP>5【P 为正辛醇/水(在pH7.4中测定结果)分配系数】; ④含10 个以上氢键受体(N 或O)。 以下为部分药物渗透性一览表 中文名英文名渗透性水溶性 α- 甲基多巴α- Methyldopa 低略溶

世界生物学发展史

世界生物学发展史 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古代生物学时期、近代生物学时期和现代生物学时期。 生物学发展的萌芽时期是指人类产生(约300万年前)到阶级社会出现(约4000年)之间的一段时期。这时人类处于石器时代,原始人开始了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并有了原始的医术,这一切为生物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奴隶社会(约4000年前开始)和封建社会后期,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牧业和医药业,有了生物知识的积累,植物学、动物学和解剖学还停留在搜集事实的阶段。但在搜集的同时也进行了整理,并被后人叫做所谓的古代生物学。古代的生物学在欧洲以古希腊为中心,著名的学者有亚里士多德研究(形态学和分类学)和古罗马的盖仑(研究解11剖学和生理学),他们的学说在生物学领域内整整统治了1000年。中国的古代生物学,则侧重研究农学和医药学。 从15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末是近代生物学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在生物学研究中,主要的有维萨里等人的解剖学,哈维的生理学,林耐的分类学以及从18世纪末并继续到19世纪初的拉马克等人的进化学说。 19世纪的自然科学,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代。近代生物学的主要领域在19世纪都获得重大进展。如细胞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孟德尔遗传学的提出。巴斯德和科赫等人奠定了微生物学的科学基础,并在工农业和医学上产生了巨大影响。17世纪建立起来的动物(包括人体)生理学到19世纪有了明显的进展,著名学者有弥勒、杜布瓦·雷蒙、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等人。由于萨克斯、普费弗和季米里亚捷夫的努力,使植物生理学在理论上达到了系统化。 20世纪的生物学即属于现代生物学的范畴,始于1900年孟德尔学说的重新

生物分类学完整版

生物分类学 要想弄清楚生物的分类,首先要理解几个基本的名词: 1.原核细胞、原核生物: 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没有核膜,遗传物质集中在一没有明确界限的低电子密度区,故只有原核或称为拟核。DNA为裸露的环状分子,通常没有结合蛋白,环的直径约为2。5nm,周长约几十纳米。细胞结构含有:荚膜(capsule),细胞壁(murein cell wall),细胞膜(cell surface membrane),脱氧核糖核酸分子(circular DNA), 中膜体(mesosome)或间体, thykoloid, 核糖体(ribosome),鞭毛(flagellum)等,没有叶绿体(chlo roplast)、线粒体(mitochondrion)等细胞器(organelles)。没有恒定的内膜系统,核糖体为70S型,不进行有丝分裂(mitosis)和减数分裂(meiosis)、无丝分裂,脱氧核糖核酸(DNA)复制后,细胞随即分裂为二。不发生原生质流动,观察不到变形虫样运动。 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prokaryote),均为单细胞生物,原核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Actinomycete)、支原体(mycoplasma)、衣原体(chlamydia)、立克次体(Rickettsia)和植物中的蓝藻门(Cyanophyta),是现存生物中最简单的一群,以分裂生殖繁殖后代。原核生物曾是地球上唯一的生命形式,它们独占地球长达20亿年以上。如今它们还是很兴盛,

而且在营养盐的循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原核生物界至少包括4000种生物. 蓝藻细胞结构图 2.真核细胞、真核生物: 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其染色体数在一个以上,能进行有丝分裂,还能进行原生质流动和变形运动。在真核细胞的核中,DNA与组蛋白等蛋白质共同组成染色体结构,在核内可看到核仁。在细胞质内膜系统很发达,存在着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分别行使特异的功能。而光合作用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则分别由叶绿体和线粒体进行。 植物细胞模式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