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希金的抒情诗2020

普希金的抒情诗2020

普希金的抒情诗2020
普希金的抒情诗2020

普希金的抒情诗2020

普希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

《自由颂》

去吧,从我的眼前滚开,

柔弱的西色拉岛的皇后!

你在哪里?对帝王的惊雷,

啊,你骄傲的自由底歌手?

来吧,把我的桂冠扯去,

把娇弱无力的竖琴打破……

我要给世人歌唱自由,

我要打击皇位上的罪恶。

请给我指出那个辉煌的

高卢人的高贵的足迹,

你使他唱出勇敢的赞歌,

面对光荣的苦难而不惧。

战栗吧!世间的专制暴君,

无常的命运暂时的宠幸!

而你们,匍匐着的奴隶,

听啊,振奋起来,觉醒!

唉,无论我向哪里望去——

到处是皮鞭,到处是铁掌,对于法理的致命的侮辱,

奴隶软弱的泪水汪洋;

到处都是不义的权力

在偏见的浓密的幽暗中

登了位——靠奴役的天才,和对光荣的害人的热情。

要想看到帝王的头上

没有人民的痛苦压积,

那只有当神圣的自由

和强大的法理结合在一起; 只有当法理以坚强的盾

保护一切人,它的利剑

被忠实的公民的手紧握,

挥过平等的头上,毫无情面。只有当正义的手把罪恶

从它的高位向下挥击,

这只手啊,它不肯为了贪婪或者畏惧,而稍稍姑息。

当权者啊!是法理,不是上天给了你们冠冕和皇位,

你们虽然高居于人民之上,但该受永恒的法理支配。啊,不幸,那是民族的不幸,

若是让法理不慎地瞌睡;

若是无论人民或帝王

能把法理玩弄于股掌内!

关于这,我要请你作证,哦,显赫的过错的殉难者,在不久以前的风暴里,

你帝王的头为祖先而跌落。在无言的后代的见证下,

路易昂扬地升向死亡,

他把黜免了皇冠的头

垂放在背信底血腥刑台上; 法理沉默了——人们沉默了,罪恶的斧头降落了……

于是,在带枷锁的高卢人身上覆下了恶徒的紫袍。

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

专制的暴君和魔王!

我带着残忍的高兴看着

你的覆灭,你子孙的死亡。人人会在你的额上

读到人民的诅咒的印记,

你是世上对神的责备,

自然的耻辱,人间的瘟疫。当午夜的天空的星星

在幽暗的涅瓦河上闪烁,

而无忧的头被平和的梦

压得沉重,静静地睡着,

沉思的歌者却在凝视

一个暴君的荒芜的遗迹,

一个久已弃置的宫殿

在雾色里狰狞地安息。

他还听见,在可怕的宫墙后,克里奥的令人心悸的宣判,卡里古拉的临终的一刻

在他眼前清晰地呈现。

他还看见:披着肩绶和勋章,一群诡秘的刨子手走过去,被酒和恶意灌得醉醺醺,

满脸是骄横,心里是恐惧。不忠的警卫沉默不语,

高悬的吊桥静静落下来,

在幽暗的夜里,两扇宫门

被收买的内奸悄悄打开……噢,可耻!我们时代的暴行! 像野兽,欢跃着土耳其士兵! 不荣耀的一击降落了……

戴王冠的恶徒死于非命。

接受这个教训吧,帝王们:

今天,无论是刑罚,是褒奖,是血腥的囚牢,还是神坛,全不能作你们真正的屏障; 请在法理可靠的荫蔽下

首先把你们的头低垂,

如是,人民的自由和安宁

才是皇座的永远的守卫。《致克恩》

我记得那神奇的瞬间:

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

就像昙花一现的幻像,

就像纯洁之美的精灵。

在无望忧愁的折磨中,

在喧闹生活的纷扰里,

温柔的声久久对我回响,

可爱的脸庞浮现在梦里。

岁月飞逝。骚动的风暴,

吹散了往日的幻想,

我淡忘了你温柔的声,

和你那天仙般的脸庞。

幽居中,置身囚禁的黑暗,我的岁月在静静地延续,

没有神灵,没有灵感,

没有眼泪、生活和爱情。

《致一位希腊女郎》

你生来就是为了

点燃诗人们的想象,

你惊扰、俘虏了那想象,用亲切活泼的问候,

用奇异的东方语言,

用镜子般闪耀的眼睛,

用这只玉足的放浪……

你生来就是为了柔情,

就是为了激情的欢畅三

请问,当莱拉的歌手…,怀着天堂般的憧憬,

描绘他不渝的理想,

那痛苦的可爱的诗人,

再现的莫非是你的形象? 也许,在那遥远的国度,在希腊那神圣的天幕下,那充满灵感的受难者,

见到了你,像是在梦乡,于是他便在心灵的深处,珍藏起了这难忘的形象? 也许,那魔法师迷惑了你,把他幸福的竖琴拨响;

一阵不由自主的颤抖,

掠过你自尊的胸膛,

于是你便靠向他的肩膀……

不,不,我的朋友,

我不想怀有嫉妒的幻想;

我已久久疏远了幸福,

当我重新享受幸福的时辰,

暗暗的忧愁却将我折磨,

我担心:凡可爱的均不忠诚。

《康复》

我见到的是你吗,亲爱的朋友?

莫非这只是一个模糊的幻想,

是不真实的梦,是剧烈的病痛

在欺骗地搅动着我的想象?

在这不祥之病的阴郁时刻,

是你站在我的床前,温柔的姑娘

笨拙、可爱地穿一身军装?

是的,我见到了你;我无神的视线

透过那戎装看到了熟悉的美丽:

我用软弱的低语呼唤我的女友……但我的意识里又聚起阴暗的幻想,我用软弱的手在黑暗中把你寻觅…突然,在我滚烫的额头,我感觉到你的眼泪、湿润的亲吻和你的气息…这不朽的感觉!生命的火,

带着无比激动的愿望从我心头掠过! 我在沸腾,我在颤抖……

你则像个美丽的幻影消失了!

狠心的朋友!你在用陶醉使我痛苦:来吧,让爱情使我灭亡!

在美妙夜晚的寂静中,

出现吧,神奇的女郎!让我再次看到威严的军帽下你蓝天一样的眼睛,看到斗篷,看到武装带,

看到被军靴装饰着的双脚。

别迟疑,快来,我美丽的军人,

来吧,我在等你。诸神再次

用健康给我送了厚礼,

还给了我甜蜜的烦恼,

这便是那隐秘的爱情和青春的游戏。

泰戈尔诗集 泰戈尔优美诗句40句

泰戈尔诗集泰戈尔优美诗句40句 泰戈尔诗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画像1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2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创造出天堂的力量。 3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4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5 你的完美,是一种债,我终身偿还,以唯一的爱。 6 我的存在,是一个永久的惊奇,而这,就是人生。 7 我们辨识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8 上帝对人类说道:我治愈你,所以要伤害你。 我喜爱你,所以要惩罚你。 9 你默默微笑着,不对我说一句话,但我感觉,为了这个,我已期待很久了。 10 忧愁在我心中沈寂平静,正如黄昏在寂静的林中。 11 愿我的爱像阳光,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12 把灯笼背在背上的人,有黑影遮住前路。 13 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 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14 有一次,我们梦见彼此竟是陌生人;醒来后,才发现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 15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16 根是地下的枝,枝是天空中的根。 17 当我们爱这个世界时,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18 不要因为你胃口不好,而抱怨你的食物。 19 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藏在你心里呢,花呀。 20 使大地保持著青春不谢的,是大地的热泪。 21 樵夫的斧头向树要柄,树便给了它。 22 白云谦卑地站在天边,晨光给它披上壮丽的光彩。 23 尘土承受屈辱,却以鲜花来回报。 24 不是鎚的敲打,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於完美。 25 采撷花瓣得不著花的美丽。 26 上帝喜爱人间的灯光甚於他自己的大星。 27 生命因为失去爱情而更丰盛。 黑云受到光的接吻时,就变成了天上的花朵。 28 小花睡在尘土里,它寻求蝴蝶走的路。 29 当我们极谦卑时,则几近於伟大。 30 休息隶属於工作,正如眼睑隶属於眼睛。 31 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 32 今天,大地在阳光下向我低语,像一个织布的女人,用一种已经被遗忘的语言,哼着一些古老的歌曲。 33 乘着第一缕晨光的车辗,我穿过尘世的广漠,在星月争辉的天穹上留下我的踪迹。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17世纪文学)【

第4章17世纪文学 4.1 复习笔记 一、历史背景 1.社会状况 17世纪的欧洲历史舞台,揭开了近代史的帷幕。但是在英、法两国之外,欧洲的封建势力却加强了它的反动统治,以西班牙和意大利为害尤甚。17世纪天主教反动势力的猖獗,给欧洲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而出现在17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的新现象是巴罗克风格和古典主义的兴起。 2.巴罗克文学 (1)巴罗克文学于17世纪初期从意大利、西班牙兴起,后来流传到英、法等国。“巴罗克”原是葡萄牙语,是珍奇和奇妙的意思。在文学上是指夸张、繁艳的藻饰,花团锦簇的风格。巴罗克风格文学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的残酷威严面前无能为力;常用极端混乱、支离破碎的形式,表现悲剧性的沮丧;用夸张、雕琢的词藻,冷僻的典故,谜语似的词汇来玩弄风雅。 (2)意大利巴罗克文学的代表马里诺以诗句轻松简练、韵律铿锵著称,以夸饰的词句散布人生的悲哀情绪。西班牙巴罗克文学的代表贡哥拉提倡一种与晦涩思想结合的华丽雕琢的诗歌语言。在英国以神秘主义诗人约翰·多恩为代表,他把神秘的宗教情绪和色情、好战等内容交织在一起。卡尔德隆的《人生如梦》为西欧巴罗克文学的代表作品。17世纪的德国比较杰出的作品是格里美尔斯豪森的《痴儿西木传》。 (3)巴罗克文学的影响很广,17世纪最杰出的法、英大作家如高乃依、拉辛、弥尔顿、马

维尔等人的作品中也有巴罗克的痕迹。 3.古典主义 (1)古典主义产生于17世纪初期的法国,影响到欧洲其他各国,持续到19世纪初。(2)古典主义的特点 ①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王权服务,语言要规范化,文学样式程式化或格律化。还设立“法兰西学士院”,并制定了如“三一律”等文学规范。 ②注重理性。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 ③模仿古代,重视格律。古典主义者依托模古,提出了著名的戏剧“三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单一:一出戏只演一件事(情节单线索),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点,一昼夜之内。 二、英国文学 17世纪的英国是欧洲最先进的国家,曾与王权合作的资产阶级,已经逐渐转向和王权对立。发展到40年代,便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揭开了欧洲近代史的第一幕。 1.17世纪初期 本·琼生为代表作家,他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英国的风俗,熟练地刻画人物性格,而且提出一系列道德问题,表现了进步的倾向。他的重要贡献是喜剧,《福尔蓬涅》《炼金术士》《巴托罗缪市集》等作品,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嘲笑了腐朽淫靡的贵族,鞭挞了贪得无厌的资产阶级。 2.40、50年代革命时期 约翰·弥尔顿和安德鲁·马维尔为主要代表。其中安德鲁·马维尔在50年代写过抒情诗,在散文方面也久享盛名。

普希金简介

普希金简介 导读: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俄罗斯文学的鼻祖。他出身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教养。在皇村中学学习时,受到当时爱国思潮和进步思想的影响,结交了一些未来的十二月党人(俄国的贵族革命家)为朋友。毕业后到彼得堡进外交部任职。在此期间写出了《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政治抒情诗,歌颂自由、进步,反对封建农奴制,抨击暴君专制,表现了开明贵族的理想,对当时的革命者曾产生过巨大影响。 1820年普希金被沙皇流放到高加索。不久又以他的无神论思想为借口,把他幽禁在他母亲的领地米哈伊夫斯克村。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沙皇为了拉拢他,把他召回莫斯科,企图使他成为宫廷诗人。终因普希金的进步思想和创作活动与统治阶级利益格格不入,引起了沙皇宫廷贵族集团的仇视。1837年在沙皇及其党羽策划的决斗中,普希金受重伤而死。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这个世界容不得我活下去。” 普希金是俄罗斯语言文学的创始者。他的创作奠定了近代俄罗斯文学的基础,宣告了它的黄金时代的到来,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俄罗斯优秀作家,因此被称为“近代俄国文学之父”。果戈理说:“他的作品,像一部辞典,包含了我们语言全部的丰富、力量和灵魂。” 亚历山达·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Пушкин,1799年5月26日/俄历5月16日出生于莫斯

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最伟大的诗人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始创人。 【意义】 普希金的诗和剧作为通俗语言进入俄罗斯文学铺平了道路,他的叙述风格结合戏剧性、浪漫主义和讽刺于一体,这个风格对许多俄罗斯诗人有深刻的影响,是继他以后俄罗斯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与他同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有乔治·戈登·拜伦和约翰·沃尔夫岗·哥德,他本人受伏尔泰和威廉·莎士比亚的悲剧的影响很大。 【生平】 出生于莫斯科,从1805年到1810年他每年夏天都在他祖母处在莫斯科附近的一个村庄里度过。他童年的这些生活经验后来都体现在他早年的诗中。 普希金在帝国学院中就学六年,这是一个1811年10月19日成立的优秀学院。今天,这个学院被称为普希金学院。在这段时间里普希金经历了1812年对抗拿破仑的战争。1815年普希金的第一首爱国诗被发表。虽然他当时还是一个学生,他被彼得堡的一个文学协会阿尔扎马斯接纳为会员。这个协会反对当时盛行的保守的、硬板的语言文字,提倡俄罗斯语言。普希金早年的诗充满了生机。 1816年他的诗的风格突然转变了,哀歌成为他最主要的作品。 1817年普希金毕业,他在彼得堡的外交协会任秘书。他经常去剧院,参加阿尔扎马斯的会议。他还加入了一个称为“绿灯”的文学和剧作团体。这个团体与当时贵族中反对沙皇专制的团体有一定的

咏物抒情诗

咏物抒情诗 [标签:栏目] ,咏物抒情诗 1、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2、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3、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李清照《懈恋花》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5、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李白《杨叛儿》 6、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7、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8、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李白《长相思·其一》 9、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10、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李商隐《夕阳楼》 11、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1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3、千里暮云平,南楼催上烛,晚来晴。——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4、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15、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16、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17、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18、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 19、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20、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汉》 2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2、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卢梅坡《雪梅·其二》 23、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 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 一、诗人情况 1、创作队伍 50、60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 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 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 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 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 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 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年代的诗坛。 由于政治抒情诗的兴起和风行,60年代的诗歌与50年代的诗歌相比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4、本时期诗歌发展存在的问题:

外国文学试题及答案

外国文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古代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古希腊最早的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是()。 A.《工作与时日》B.《胜利颂》 C.《神谱》D.《牧歌》 2.古希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是()。 A.《长征记》B.《神谱》 C.《工作与时日》D.《胜利颂》 3.古希腊古典时期文学成就最大的是()。 A.抒情诗B.散文C.寓言D.戏剧 4.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诗人是()。 A.维吉尔B.贺拉斯C.萨福D.奥维德 5.品达最著名的诗作是()。 A.《胜利颂》B.《日神颂》C.《酒神颂》D.《少女颂》6.《伊索寓言》主要反映的是()。 A.个人情感B.贵族与奴隶主的情趣 C.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D.市民的思想感情 7.古希腊被称为“历史之父”的作家是()。 A.希罗多德B.修昔底德C.色诺芬D.苏克拉底 8.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西塞罗D.卢克莱修 9.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代表作品是()。 A.《理想国》B.《伊安篇》C.《诗学》D.《诗艺》10.“希腊化时期”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是()。 A.米南德B.阿里斯托芬C.普劳图斯D.泰伦斯 11.泰伦斯的代表作品是()。 A.《双生子》B.《一罐黄金》C.《婆母》D.《恨世者》12.哲理长诗《物性论》的作者是()。 A.西塞罗B.卢克莱修C.维吉尔D.贺拉斯 13.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被称为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史诗。 A.文人B.英雄C.民族D.悲剧 14.贺拉斯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是()。 A.《诗学》B.《诗艺》C.《讽刺诗》D.《颂歌集》15.奥维德的代表作品是()。 A.《爱经》B.《变形记》C.《讽刺诗》D.《颂歌集》16.《伊利昂纪》是一部描写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开篇写的是()。 A.阿喀琉斯的愤怒B.希腊联军节节败退 C.阿喀琉斯重上战场D.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耳 17.《奥德修纪》是一部()。 A.描写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 B.反映氏族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对自然和社会斗争的史诗C.悲剧史诗D.英雄传说

即景抒怀诗、借景抒情诗鉴赏

即景抒怀诗、借景抒情诗鉴赏 即景抒怀诗 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那么,这类诗该如何欣赏呢? 首先,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明。 且看下面这首唐诗: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故乡,立马在西域路上。回望长安景色,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中偶遇奉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切地托他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所引起的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这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诗作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其次,我们还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 我们来看唐人崔护具有传奇色彩“本事”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此诗的“本事”是这样的:“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叩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发不胜情

中世纪文学

骑士叙事诗:又称为骑士传奇。骑士叙事诗分为三个系统: ①古代系统:根据古希腊罗马故事改写而成,主要作品有《亚历山大传奇》、《特洛伊传奇》和《埃涅阿斯传奇》等。这些传奇虽然写古希腊罗马故事,但他们的英雄却具有中世纪骑士的爱情观和荣誉观。 ②不列颠系统:一般是围绕亚瑟的传说发展起来的,主要写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西欧国家流传非常广,法国诗人克里蒂安·德·特鲁瓦和德国行吟诗任沃尔夫拉姆·封·埃森巴赫(1170年-1220年)是这一类型传奇的代表作家。在15世纪的英国,出现了《亚瑟王之死》,是这一系统中成就最高的著作,全书包括八个故事,由诗人托马斯·马洛里(?-1471)依照亚瑟王与圆桌骑士法文版的传奇翻译编纂而成。 ③拜占庭系统:根据拜占庭的历史和传说故事写成,主要作品有法国的《奥卡森和尼柯莱特》。 骑士叙事诗对后来欧洲小说发展的影响: 中世纪骑士文学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盛行时期,很多诗人作家都从中汲取养分。尽管骑士文学中包含了种种宗教和封建礼法的因素,但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神话般的浪漫情愫仍使得这些文学作品本身对后世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雄史诗:(歌颂封建时代理想英雄人物的长篇史诗)与谣曲。 中心主题: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诗中的英雄具有忠君爱国、英勇善战的高尚情操。 英雄史诗特点:(1)民族遭难、民族英雄拯救民族,脱离苦难。(2)风格庄严、激越。 前期英雄史诗:较浓的神魔色彩、巫术气氛、异教色彩。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芬兰的《卡勒瓦拉》(又译《英雄岛》)、冰岛的《埃达》和《萨加》。 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流传至今最完整的一部早起英雄史诗)。英国的一部英雄史诗,是英国文学中第一部重要作品。它用古英语写成,是继希腊、罗马史诗之后欧洲最早的一部用本民族语言写成的史诗。全部古英语诗歌现在保存下来的不过3万行,其中有英雄诗、宗教诗抒情挽歌、格

咏物的诗句大全

咏物的诗句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咏物的诗句大全,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白居易《望驿台》 2、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曹雪芹《菱荇鹅儿水》 3、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4、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李商隐《赠荷花》 5、竹叶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6、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8、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9、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10、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1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梅》 12、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1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袁宏道《满井游记》 14、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秦观《点绛唇·桃源》

15、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16、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白朴《天净沙·夏》 17、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18、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戎昱《桂州腊夜》 19、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20、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2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22、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佚名《庭中有奇树》 23、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24、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25、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何逊《咏早梅/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26、可有梅花寄一枝?雪来翠羽飞。——吴锡麒《长相思·以书寄西泠诸友即题其后》 27、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秦观《画堂春·春情》 28、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29、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黄升《南乡子·冬夜》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浅析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浅析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浅析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到屈原的《离骚》,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名家辈出,精彩纷呈。同样,古诗也成了高考的热点。从1998年到2007年的古诗鉴赏高考题来看,所选的诗歌,从题材上,以唐诗为主,其次是宋词、元曲;而从内容上看,写景抒情诗是入选率最高。所以我们在备考中必须重视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能很好鉴赏写景抒情诗对考生极为重要,那么鉴赏写景抒情诗要注意那些事项呢? 首先,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两个原则: (1)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雨过后,秋山如洗,天气清爽宜人,青松如盖,皓月当空,甘泉清澈,流于石上,一切都是那么的清幽洁净,一句一景,一幅空灵而清静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而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平静朴素生活的向往之情,而高洁的情操也从中透露出来。 (2)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虽然也抒写羁旅相思之情,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抒写离愁别恨的小令,词作上片写景,虽抒写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毫无衰飒情味。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绮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描写的景色却阔远而绮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情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其次,把握写景抒情诗最关键就是把握好景与情的关系。 诗人写景是为了衬托(包括正衬、反衬)情,具体关系为: 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写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 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落叶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如,“劳歌一曲斛行舟,

对当前政治抒情诗的思考

对当前政治抒情诗的思考 桂兴华 政治抒情诗,决不能排斥个人情思。做“思想觉悟大提高”的“押韵传声筒”不行,“文学工具论”早已废弃。从“我们”到“我”,是新时期诗歌的重大转折。这些年来总的感觉:该领域压力大,起色却不大。政治抒情诗的作者姿态没有放低,也没有在意象的高坡上张扬青春之旗。有所作为者不多。好多人凡见政治抒情诗,均斥之为“口号诗”,都不愿读具体作品,还在一旁冷言冷语。 1.90 年代以来的诗歌面貌与猛进的中国不相称。 国家战略和大众生活被不少诗人漠视。诗人的时代责任感过去被过分夸张,现在却以远离政治为荣,以鄙视崇高为乐。小情调、小思想、小境界走俏,特别私人化的东西太多,缺乏对重大事件的关怀。诗人是民族的一员,很难超越具体的政治。政治题材怎么与诗歌艺术紧密融合,怎么大踏步进入大众话题,难题重重。理论界有些混乱。政治抒情诗的阵营里,审美标准又远离了艺术,平庸之作被吹捧的现象屡屡发生。这样,就加剧了有心人的冷笑。 2.政治+抒情并不等于诗。 大题材的诗歌,往往失败于空泛。政治术语频频入诗,直露而少“诗美”。如何将大题材与小细节结合,是一个大课题。将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结合得越巧妙,越容易打动人。军旅歌曲《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对我们有启发“其实我有铁骨也有柔肠,/只是那青春之火需要暂时冷藏。/你的纤手离开我的肩膀,/我不会低下头泪流两行,/也许我们走的路不是一个方向,/我衷心祝福你啊亲爱的姑娘。/如果有一天我脱下这身军装,/不怨你没多等我些时光”。 作者抓住了一瞬间,文章却做大了。有画面,有十分开阔的背景,更有人情味。揭示了内心活动,切入点巧,感人。而靠概念生产出来的“政治抒情诗”是短命的,充其量是配合形势的产物。何其芳早就认为“诗究竟还是不能走标语口号化的道路”。“万山红遍,繁花似锦,战旗飞卷,鼓角震天”,那是诗的悲剧。但是,有些作者抱着自己拥有的重大题材不放,听不进尖锐的批评。殊不知:专门为革命创作的作品,不一定是好作品。 3.很多人总以为:政治抒情诗质量不会高。 有些诗人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但长期对这个品种不屑一顾,有些著名评论家

外国文学常识汇总

外国文学常识 1.英国: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老古玩店》;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雪莱《西风颂》 拜伦《唐璜》 2.法国: 莫里哀《伪君子》、《悭吝人》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贝姨》、《邦斯舅舅》等(90多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 司汤达《红与黑》;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左拉《小酒店》; 莫泊桑《羊脂球》、《项链》、《漂亮朋友》; 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 小仲马《茶花女》; 都德《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3.俄国及前苏联: 普希金《自由颂》《致恰达耶夫》、《叶甫盖尼·奥涅金》;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罗亭》、《贵族之家》、《前夜》; 陀斯妥耶夫斯基《被欺凌与侮辱的》、《罪与罚》、《白痴》、《白夜》; 赫尔岑《谁之罪》; 冈察洛夫《奥勃洛莫夫》; 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 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第六病室》、 《樱桃园》(剧本); 果戈理《死魂灵》、《钦差大臣》(剧本);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安列卡列宁娜》《战争与和平》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 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两姐妹》、《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 绥拉菲莫维奇《铁流》; 富尔曼诺夫《日日夜夜》; 法捷耶夫《毁灭》、《青年近卫军》; 马卡连柯《教育诗》; 马雅可夫斯基和《列宁》(诗)。

第十四讲 浪漫主义与普希金

第十四讲浪漫主义与普希金 一.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1.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转折时期,而且也是文学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浪漫主义得到了辉煌的发展,它席卷全欧,并且在一些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文艺运动。 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是由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法国革命后的现实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在广大社会阶层中引起一种普遍的失望情绪,浪漫主义正是这种失望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也对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产生了影响。另外,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个时期流传甚广,他们的思想对浪漫主义思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浪漫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以前文学的一些经验。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卢梭对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的宣扬,对想象的崇尚,以及返回自然的主张,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浪漫主义是在对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泥古倾向和理性教条的束缚,强调创作自由,强调情感和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作为一个有着共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基础的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如浪漫主义作家强烈地不满现实,对庸俗丑陋的现实极为反感,而对一些非凡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他们一般不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而偏爱表现主观的理想。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枯燥而冰冷的“理性”,而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他们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在内容上,有抒发对大自然的强烈的爱,也有对民间文学的重视;在体裁上,经常采用的是那些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如抒情诗、抒情叙事诗、以神话为题材的戏剧和历史剧等。 二.普希金和他的诗歌 普希金(1799-1837)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杰出代表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者。俄国文学之始祖,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在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 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双亲赋闲,伯父是名著名诗人,父母也爱好文学,家里沙龙经常高朋满座。在家庭教师的照料下,普希金自幼熟读古典著作,8岁开始写诗。到12岁,进入彼得堡专为贵族子弟开办的高级法政学校——皇村学校读书。这里号称“自由

诗歌鉴赏之抒情方式

诗歌鉴赏之抒情方式 【教学目标及重点】 【教学目标】 复习古代诗词常见的抒情方式; 识记术语并能灵活应用,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 识记术语并能灵活应用,规范答题步骤。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复习课 【教学步骤】 导入:常见的诗歌鉴赏中让人头疼的术语归纳整理。(学生课前收集整理。)教学过程: 1、考点解说: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工笔、白描、动静结合、比兴、抑扬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结构特点(谋篇布局)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铺垫、承上启下、以景结情等。 2、常见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 借古讽今 用典抒情 3、考题回放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请赏析三四两句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手法,描绘了( )行为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 )

情感,达到了(表达效果。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问:三、四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赋予客观事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问: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却处境不好的凤凰自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问:简析本诗写“宫花”有什么作用。 答:以乐景写哀情。诗所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写红艳的宫花。红花那热烈的色彩,盛开的景象,往往烘托欢乐的心情,热闹的场面,生机勃勃的青春,但在这首诗中,却与“古行宫”“白头宫女”形成了反差,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让人有一种时移事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反衬凄凉的心境,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凄凉哀怨的情绪。以乐景反衬哀情,其情之哀更增。 4、方法总结 诗歌鉴赏三环节: 读懂诗歌—审清题意—答出规范 读懂诗歌:写什么(景、物、事、人等) 为何写(抒情、言志、明理等) 怎样写(技巧及其效果) 审清题意:多少问、问什么、答什么 答出规范:分几步答 (1)分析所运用的方式;(2)分析所描绘的对象(即景、事、物、古等); (3)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表达的情感,产生的效果) 5、深化扩展

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者视角上被政治化了的诗歌称为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者人民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的组织形式。并不断融入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 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吸取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运用比兴相结合的”赋”的铺陈手法,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样式。“新辞赋体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有助于增强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诗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赵树林方向:赵树理的小说以全新的视角塑造了新型的农民形象,歌颂了新的生活内容,创造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成为了大众化的艺术,1947年,延安文艺界提出了“赵树理方向”,号召作家向赵树理学习,努力创作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民族文艺。 《中国当代文学史》易考名词解释的文艺思潮,流派,作家,作品 . 一、填空题 1 、 50 年代的长篇小说 “ 三红一创 ” 中,《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 (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 《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 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 4 、中国第一代作协主席是(茅盾)。 5 、当代文学史从 1949 年开始,也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开始。 6 、《红日》的主人公,正面形象是沈振新,反面人物是张灵甫、李仙舟;《红旗谱》的主

骑士文学的特点

骑士文学的特点及影响 骑士文学的特点: 骑士文学历来便就是一种制度(骑士制度)与一种文化(基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骑士制度的兴亡直接决定了骑士文学的兴亡。骑士文学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就就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 骑士文学的产生始自骑士制度的产生。首先我们回顾中世纪欧洲的历史形态。中世纪(公元5到15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实际上处于四分五裂的混战状态,社会统治以封建领主的形态存在。抛开时间的局限,此刻的中世纪正处于礼崩乐坏的“轴心突破”时代,类似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骑士作为封建领主豢养的武力阶层,主要用于自卫与掠夺战争,鼎盛于12、13世纪,与教会相辅相成,成为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两大文化传统与精神支柱。与欧洲中世纪骑士相当的乃就是中国战国时代的“士”,产生时间则要前推至公元前3世纪。由此对比,欧洲的骑士与中国的“士”在产生时间上相差至少8个世纪。骑士文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就就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其存在形态自始至终都有相对应的社会阶层;而武侠文学却经历了不同的三大历程:产生、发展、蜕变。其产生于战国时代的“士”,而经历发展之后出现蜕变,已然升华为一种纯粹的文学审美形式,而与社会政治与历史形态无涉。 欧洲骑士文学繁盛于12、13世纪的法国,主要形式有三种:

骑士抒情诗、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其中骑士抒情诗以《破晓歌》为代表,英雄史诗以《罗兰之歌》为代表,骑士传奇则完全出于文学的浪漫想象而由文人或宫廷诗人创作,数量众多,系统繁复,可以说就是骑士文学的主要形式。 骑士的精神就是被基督教义所武装的,骑士的忠君、护教、行侠乃就是以政治与宗教利益为准则的,实际上她们不但就是封建领主所豢养的武力阶层,而且其自身也属于封建统治者。她们忠君、护教、行侠就是建立在一整套封建伦理道德与基督精神之下的,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与基督精神为最终归宿。她们符合特定社会政治与历史形态下的“正义”,却在永恒的人间善恶中表现出了邪恶反动的本质。她们充当的就是基督教会清除“异教徒”的杀伐工具,充当的就是封建领主互相杀戮与掠夺的中坚力量,充当的就是对外扩张侵略的“十字军”,充当的就是封建统治者对下层民众镇压与剥削的武力。 骑士文学描写骑士,采取传奇的题材,即非现实的叙事诗与幻想小说;以忠君、护教、行侠为内容;以英雄与美人,冒险与恋爱为题材;采用即兴的、自由的、浪漫的创作方法编纂而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英雄的最高荣誉就就是被授予骑士的头衔,而骑士也就象征着英勇与忠诚。骑士的荣誉来自封建领主的授予,换言之,以全身之英勇与忠诚换取统治阶层的认可与表彰就是作为英雄的最高价值或终极目的。骑士(英雄)已经被国家意识形态化,所以,国家意识形态化就是骑士文学最大的审美特征。英雄美

【课外阅读】普希金《致大海》赏析2

【课外阅读】普希金《致大海》赏析2 一普希金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剑击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 二《致大海》赏析之一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大海阴沉、深渊的音响,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的向往。诗人从大海得到启示,为了追求自由与解放,曾一度请求离开海岸,返回彼得堡;也曾想望“怀着狂欢之情”,向大海祝贺“自由”的胜利;还曾想出海遨游,带着颂扬自由的诗篇,顺着大海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都不能如愿。大海在召唤自由,而诗人却得不到自由,心灵的挣扎也全“归于枉然”。尽管如此,他还是执着地追求

外国文学题库1

外国文学题库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学 一、填空 1、欧洲文学史上最古老的文学是( )。 2、希腊神话包括两大部分,即神的故事和( )。 3、希腊神话的特点是( )。 4、以宙斯为中心的一组神,通常被称为( )。 5、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传说起源于( )。 6、古希腊文学中“新喜剧”的代表作家是( ) 。 7、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古希腊抒情诗人是( )。 8、古罗马作家阿普列尤斯的小说《变形记》又名《》。 二、单选 1、“奥林波斯神统”中的主神是……………………………………………〇 A卡俄斯B宙斯 C朱庇特D阿波罗 2、“奥林波斯神统”中的太阳神是…………………………………………〇 A宙斯B朱庇特 C阿波罗D阿瑞斯 3、“奥林波斯神统”中的战神是………………………………………………〇 A宙斯B朱庇特 C阿波罗D阿瑞斯 4、古罗马神话中的主神是…………………………………………………〇 A卡俄斯B朱庇特 C宙斯D阿瑞斯 5、古罗马神话中的神后是…………………………………………………〇A维那斯B赫拉 C尤诺D阿弗洛狄特 6、埃斯库罗斯流传至今的一部重要作品是………………………………〇A《盗火的普罗米修斯》B《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C《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D《普罗米修斯三步曲》 7、古希腊戏剧起源于…………………………………………………………〇 A英雄崇拜B祖先崇拜 C酒神祭祀D日神祭祀 8、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传说起源于……………………………………………〇 A英雄崇拜B祖先崇拜 C酒神祭祀D日神祭祀 9、柏拉图的文艺理论著作名为……………………………………………〇A《理想国》B《诗学》 C《诗艺》D《诗的艺术》 10、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名为……………………………………〇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本文是关于普希金《致大海》赏析,感谢您的阅读!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

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大海阴沉、深渊的音响,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的向往。诗人从大海得到启示,为了追求自由与解放,曾一度请求离开海岸,返回彼得堡;也曾想望“怀着狂欢之情”,向大海祝贺“自由”的胜利;还曾想出海遨游,带着颂扬自由的诗篇,顺着大海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都不能如愿。大海在召唤自由,而诗人却得不到自由,心灵的挣扎也全“归于枉然”。尽管如此,他还是执着地追求自由、歌颂自由,他还是留在海边接受着大海的召唤。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