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知识要点复习资料

国际贸易知识要点复习资料

国际贸易知识要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泛指国际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2.对外贸易: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3.贸易差额: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

4.贸易平衡: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

5.贸易顺差: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6.贸易逆差: 出口额小于进口额。

7.对外贸易额: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之和。

8.国际贸易额:专指世界各国出口贸易额的总和。

9.对外贸易量: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反映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后的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

10.贸易条件:又称为国际商品交换比率, 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通俗地表现为,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 100。

1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的状况,即指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1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世界贸易额的国别分布或洲别分布状况,这一指标反映了各国(地区)或各洲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13.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各类进出口商品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14.贸易依存度:一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用对外贸易额在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表示。

15.出口贸易:又称输出贸易,指一国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和加工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

16.进口贸易:又称输入贸易,指一国从国外市场购进用以生产或消费的商品。

18.总贸易:以国境作为划分进出口的标准。

19.专门贸易:把关境作为划分进出口的标准。

20.有形贸易:指那些有形的、可以看得见的物质性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活动。

21.无形贸易:指一切不具备物质自然属性的商品或称无形商品的国际贸易活动。

22.直接贸易: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23.间接贸易:商品生产国通过第三国同商品消费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

24.转口贸易: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

25.自由结汇方式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以货币作为清偿工具的。

26.易货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以经过计价的商品货物作为清偿手段。

27.水平贸易:指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的贸易活动。

28.垂直贸易: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

二、思考题:(答题要点)

1、国际贸易的特点

答:(1)困难大;(2)复杂;(3)风险多。

2、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的发展情况

答:(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3)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国际贸易。

3、本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答:(1)国际贸易的理论;(2)国际贸易的政策及宏观协调;(3)国际贸易实务;(4)国际贸易营销。

4、国际贸易的类型划分

答:(1)按商品流向划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

(2)按国境和关境划分:总贸易,专门贸易;

(4)按贸易是否有第三者参加划分: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

(5)按清偿工具划分:自由结汇式贸易,易货贸易;

(6)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水平贸易,垂直贸易。

第二章国际分工(上)

一、名词解释:

1. 国际分工:指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水平型分工:生产力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部门内的国际分工,即产品、零部件生产和工艺的专业化。

3. 垂直型分工:生产力水平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补性国际分工,即前者主要从事高资金、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生产,后者主要从事农矿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

4. 绝对利益: 亚当?斯密(Adam Smith)创立的古典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所消耗的劳动成本绝对地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继而进行自由交换,则彼此都会获得绝对利益的好处。

5. 比较利益: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创立的古典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出口有最大比较利益的产品、进口其最小比较利益产品,则该国就能在贸易中获利。即使一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生产率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仍有与他国发生贸易的可能,而且可以通过贸易获得好处。

6. 机会成本:为获得生产一单位追加的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数量或价值。

7.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资源在不同产品生产中的分配所形成的替代关系,即在一定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不同产品组合的产量。

8. 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在既定收入与消费偏好下。消费者所选择不同商品组合可使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情况。

二、思考题:(答题要点)

1、简述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因素

答: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自然条件等三类因素所决定的。(1)生产力因素,它对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在生产力因素中,科学技术进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2)生产关系因素,即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内部社会生产关系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或生产的国际关系);(3)自然条件因素。有利的自然条件为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可能,但在自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能否形成现实的国际分工,则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与实际的生产力。

2、简述李嘉图比较利益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性

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旨在说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其核心思想是:国际分工中若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都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商品,而应集中生产在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商品,相应地,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要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间的自由交换,在资本和劳动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生产率,节约参与交换的国家的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李嘉图的上述思想可简单概括为: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比较利益学说的局限性在于:(1)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因而其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简单、苛刻的假设前提基础上的,把复杂、多变的经济抽象为静态、凝固的状态;(2)该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全面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3)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即国际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

3、什么是比较利益理论的现代说明?

答:比较利益理论的现代说明,是以边际分析、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等分析工具的一般均衡分析,以此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及利益。以上述经济学工具对比较利益学说进行图解,把语言表述变为几何图形,使理论表述更为形象、精炼和直观。这种均衡分析方法和工具,对于其他国际贸易理论和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也同样适用。

第三章国际分工(下)

一、名词解释:

1.赫-俄模型:又称要素禀赋理论,一种由赫克歇尔(E?Heckscher ) 和俄林(B?Ohlin ) 创立的贸易理论。该理论把相同产品的国际价格差异作为出发点,指出各国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及商品生产中利用各种要素的强度差异才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2.要素价格均等化(赫-俄-萨定理):即H-O-S定理。按照赫-俄模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 萨缪尔逊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故被称为H-O-S定理。

3.三要素论:劳动、土地和资本是一切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商品价值是有三要素共同创造的,赫-俄模型便是建立在三要素论基础之上的。

4.列昂惕夫反论:列昂惕夫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的一种质疑,基于实证分析,认为美国作为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其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

5.人力资本说:由凯能(Kennen)等人提出的一种解释列昂惕夫之谜的理论,认为:高劳动生产率是人力

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和影响。

6.研究开发说:格鲁伯(Gruber)、麦赫塔(Mehta)、弗农(V ernon)等人提出的贸易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R&D的多寡可以改变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R&D活动是影响工业品对外贸易格局与对外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7.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Vernon)提出的一种将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同国际贸易理论相结合、对比较利益进行动态分析的理论。其核心是解释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贸易流向的变化,并进一步揭示贸易、投资(FDI)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

8.技术差距贸易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Posner)提出的一种贸易理论。它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的解释原因。认为,技术也是国家的一种资源,在一定阶段,国家之间会出现技术差距,在技术上处于领先的国家在出口技术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9.产业内贸易:一国即出口又进口某种产业产品的贸易现象。具体主要指的是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差异化产品的交换和中间产品的交流。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

10.国际产品同质性:又称相同产品,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分为水平差异产品、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属于该类产品。

11.国际产品异质性:又称差异产品,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

二、思考题:(答题要点)

1、赫-俄模型的主要理论含义:

答:该理论把相同产品的国际价格差异作为出发点,提出要素禀赋的差异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其主要观点是:(1)各个地区生产要素赋予不同,是地区间或国家间开展贸易的前提;各个地区生产要素赋予不同,决定了各个地区要素价格的不同;要素价格的不同,导致各地生产成本的不同;生产成本所决定的商品价格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2)国家间商品交换的结果,会使各国要素报酬(如工资、地租和利息)的国际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3)萨缪尔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故被称为H-O-S定理。

2、何谓列昂惕夫反论?如何理解其理论意义?

答: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在对美国的国际贸易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美国的贸易模式赫-俄模型相悖,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故被称为列昂惕夫之谜。

解释列昂惕夫之谜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契机。在“解谜“过程中,出现了国际贸易的新要素学说,诸如:基辛(Keesing)的熟练劳动说,凯能(Kennen)的人力资本说,格鲁伯(Gruber)、麦赫塔(Mehta)、弗农(Vernon)的R&D说。

列昂惕夫将经济理论、数学方法和经验统计相结合,运用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做法,给后人提供了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方法论的指导。同时也表明,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下,基于多种假设的简单抽象的赫-俄模型难以全面揭示多样化的国际贸易现象。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由弗农(Vernon)提出的该理论,运用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概念,解释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贸易流向的变化,揭示产品从国内生产到出口、从出口转向投资(FDI)的过程、动因和条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阶段,国家间比较利益的变化如下:在第一阶段,美国等产品创新国拥有垄断优势,新产品在满足国内消费的同时,出口到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在第二阶段,外国开始仿制,产品创新国出口竞争力逐步下降;在第三阶段,外国厂商开始出口该产品,并在第三国市场逐步取代创新国,经由直接投资创新国进行生产线外移;在第四阶段,产品创新国由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同时发展中国家开始逐步具备该产品的生产能力。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的梯度分工格局。

4、产业内贸易如何量度?

答:可以用巴拉萨指数和格鲁拜尔和劳埃德指数来量度产业内贸易。迄今为止使用最多的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方法,是格鲁拜尔和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公式为:

Bj=1-|Xj-Mj|/Xj+Mj

其中X和M分别表示对一种特定产业和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式子上的两条竖线表示对x和M 的差取绝对值。通过这个公式得到的指标在0到1之间变动。当一个国家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时,Bj=0,当对某一商品的进口等于出口时(即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Bj=1。

例题:

某国2001年纺织服装出口100亿美元,同时进口纺织服装40亿美元,试测算该国本该国本年度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

解:Bj=1-|Xj-Mj|/Xj+Mj

=1-?100-40? /100+40

=1-60/140

=0.57

5、如何评价产业内贸易理论?

答:(1)该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其假设更符合实际。它不以完全竞争为前提,而是基于不完全竞争的现实背景,从供给(即存在规模经济利益)和从需求(即存在需求偏好重叠)两个方面来揭示产业内贸易的诱因;(2)它是对比较利益学说的补充;(3)仍属于静态分析。

第四章国际市场的结构和特点

一、名词解释

1.国际市场: 国际市场是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并进行资源配置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市场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组成。

2.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内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消除歧视,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有机体。

二、思考题

1. 国际市场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给西欧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使世界市场进入萌芽阶段。从18世纪60年爆发了第一次产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取得了胜利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这种生产方式使生产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世界市场进入迅速发展的时代。在此之后至20世纪初,爆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输出,殖民统治,金融寡头的巨大的经济实力与产业革命形成合力,从根本上推动了统一的国际市场的最终形成。

2.用图说明国际市场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

↗有形国际商品市场

↗国际商品市场→无形国际商品市场

通过国际分工↗国际金融市场

↗联合起来的各→→→国际劳务市场

国间市场↘国际信息市场

↘其他市场

国际市场

通过国际分工↗进口商

↘联合起来的各→→→ 批发商

国国内市场↘零售商

3.企业进入世界市场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 企业进入世界市场,大约要经过三个阶段:

1.产品出口阶段一般先间接出口,即通过代理人出口,其好处是投资少,风险小。缺点是需拿出佣金,容易被中间商控制和垄断。待间接出口到一定阶段,取得经验,就转为直接出口。其优点是直接面向市场,能及时了解、掌握市场信息,获得较多利润。缺点是投资较多,风险较大。

2.到国外生产阶段企业到国外生产时, 一般采取以下三种方法:⑴合资企业;⑵国际分包即外国控制的承包商将其承包工程的一部分分包给承包商;⑶按照许可制造即外国持有人(许可人)给予买方(被许可人)该产品的制造和在当地市场及制定的出口市场的专有权。

3.跨国经营阶段在此阶段,企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从事国外生产、销售活动;母公司对子公司具有直接控制能力,以全球为出发点考虑全企业的经营管理。

4.国际市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

1. 国际市场具有全方位开放的特点,又具有集团化的强烈趋势;

2.国际市场有着很大的盲目性,但国际协调已开始介入;

3.国际市场有着较大的动荡性,但又呈现出以较快速度增长的趋势;

4.国际市场上激烈的竞争与很强的垄断性并存;

5.国际市场上替代性与互补性并存;

6.国际市场上商品的相对过剩和结构性的供给不足并存;

7.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复杂性和风险性。

5.按照贸易壁垒撤除的程度划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及其内容是什么?

答:

1.优惠贸易安排,是经济一体化较低级和松散的一种形式,是指在实行优惠贸易安排的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优惠关税。

2.自由贸易区,通常指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之间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各成员国的商品可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持自己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

3.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贸易壁垒,并对非同盟国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而结成的同盟。

4.共同市场,是指关税同盟国家之间完全取消关税与数量限制,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并实现生

5.经济同盟,实行经济同盟的国家不仅实现商品、生产要素在域内的自由流动,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并且制定和执行统一对外的某些共同的经济和社会政策,逐步消除在经济贸易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的范围从商品交换扩大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

6.完全经济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域内各国在经济、财政、金融、贸易等方面的政策都完全统一。

第五章国际价值与价格

一、名词解释

1.国际价值: 由世界平均劳动强度或熟练程度所决定。

2.国际价值量: 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的。这个平均的劳动单位就是在世界

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

3.国际价格: 国际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围绕着国际价值上下波动。国际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国际

4.贸易条件: 参见“导论”

5.相互需求方程式: 约?穆勒提出,在由比较利益所决定的两国交换比率上、下限内,实际的国际商品交换比率由贸易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强度所决定。

6.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就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的交换比率。曲线本身是由一个国家的供给(出口)、需求(进口)曲线合成的。

7.雷布津斯基定理在要素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而另一种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其结果是密集地使用前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增加,而密集使用后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绝对减少。(这一定理的意义在于说明,如果两种要素同比率增加,则要素增长的结果是“中性”的,因为要素增长后,一国的比较优势并未因此而发生改变;若增加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此时的比较优势比原有的优势更大,这种要素变化是有利于贸易的;反之, 增加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不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不利于贸易。)

8.贫困化增长贫困化增长是某些特定发展中国家发生的情况,它的含义为:当一国由于某种原因(一般总是单一要素供给的极大增长)使传统出口商品的出口规模极大增长,其结果是不仅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而且还导致该国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

二、思考题

1.贸易条件即国际商品交换比率是如何确定的?

答:国际商品交换比率的原则有二:一是从供给角度讲,国际商品交换比率介于贸易国国内商品交换可换得的

间内,贸易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强度决定实际国际商品的交换比率。

2.贸易条件的含义、意义是什么,怎样应用?

答:贸易条件又称为国际商品交换比率,指单位出口量所换回的进口量的交换比价。它的意义在于说明,在一定时期内,若一国的一定量商品出口所能换得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即出口价格相对上升,该国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反之,则恶化。实际应用中,往往用出口价格指数去比进口价格指数,其结果表明净贸易条件。其计算方法是:

N=(Px / Pm)?100

式中: N——净贸易条件;

Px——(当年)出口价格指数;

Pm——(当年)进口价格指数;

100——基期年的价格指数

应用举例

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1995年为基期是100, 2000年时出口价格指数下降4%,为96;进口价格指数上升8%,为108, 那么, 这个国家2000年的净贸易条件为:

N=(96 /108)× 100 =88.88

这表明该国从1995年到2000年间, 净贸易条件从1995年的100下降到2000年的88.88,

2000年与1995年相比, 贸易条件恶化了11.12。

3.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因素以及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国际市场价格是由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即供求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1)垄断垄断组织为了获得最大限度利润,采取各种办法控制世界市场价格。

(2)经济周期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商品的市场价格和利润率会有所不同。

(3)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对世界市场的价格有很大影响。。

(4)商品的质量与包装(5)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

(6)自然灾害、政治动乱、战争以及突发重大事件等。

答: 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按形成条件、变化特征可分为两类:

(1)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它是指在国际间不受垄断或国家垄断力量干扰的条件下,由独立经营的买者和卖者之间进行交易的价格。国际供求关系是这种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

(2)世界“封闭市场”价格这种价格是买卖双方在一定的约束关系下形成的价格。商品在国际间的供求关系,一般对它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此类价格包括:调拨价格、垄断价格、区域性经济集团内的价格、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

第六章国际贸易利益与价值转移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的产品利益:国际贸易的产品利益是一种使用价值的利益。通过国际贸易,一国生产获得了新的生产资源、机器设备,消费获得了不同于本国传统的商品,一国也因此得到更丰富、品种更多的使用价值,总体福利水平有所提高。

2、国际贸易的资源配置利益:国际贸易的资源配置利益是指通过国际贸易,克服了资源在国际间流动的障碍,贸易参与国等于利用了对方充裕(而本国稀缺)的资源,调整了本国资源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使得资源在更合理的结构上得到利用,最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3、国际贸易的竞争利益:国际贸易的竞争利益是指国际贸易向国内外市场引入了竞争机制,只有竞争的市场才能有效分配资源和组合资源使社会生产向前发展。

4、国际贸易乘数:国际贸易乘数是指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1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5、贸易利益分配理论:新古典学派主张,贸易条件线是分配国际贸易利益的关键,它越贴近哪一个国家的国内交换比率,该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利益就越少;反之,越远离某一国家的国内交换比率,该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利益就越多。

二、思考题:(答题要点)

1、阐述为什么国际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引擎。

答:

1、国际贸易的产品利益

2、国际贸易的资源配置利益

3、国际贸易的竞争利益

4、国际贸易的示范和技术传导作用

2、论述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及其政策意义。

答:

1、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当商品服务出口时,从国外得到的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它必然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多,收入增加……。如此反复下去,收入增加量将为出口增加量的若干倍。当商品服务进口时,必然向国外支付货币,于是收入减少,消费随之下降,与储蓄一样,成为国民收入中的漏洞。因此,得出结论:只有当贸易为出超或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的收入。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为贸易顺差的若干倍。这就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涵义。

2、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政策意义

首先,一国应积极努力扩大出口,扩大出口除了有乘数效应推动经济发展的好处外,扩大出口取得贸易顺差,可以为一国带来所需的外汇,扩大支付手段,压低利息率,刺激物价上升,有利于投资增长,从而进一步有益于增长和发展。其次,扩大出口所增加的国民收入中,应有较大部分用于购买本国产品,努力实现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国产化,防止有效需求转移到其他国家去。再次,扩大出口所增加的收入只有在能引起投资、提高生产能力和增加供给的情况下,才能促使经济增长,否则出口的扩大意味着需求增长,在供给变化很小时,其结果只能是推动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进而导致通货膨胀。最后,实现扩大出口推动本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是世界贸易额应平稳增加,否则一国只能降价以求扩大销路,这时出口数量的扩大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的刺激作用将被大大降低。因此,那种认为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就可以扩大出口,带动本国经济起飞的观点是有片面性的。

3、阐述与传统观点对立的贸易利益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1、普雷维什对于传统贸易利益分配观点的批评

(1)旧的国际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原则是不合理的,它不利于、也不适用于相对落后国家。(2)旧的国际贸易关系不仅不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反而是造成相对落后国家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上述两点批评,普雷维什提出:相对落后国家应适当采用保护贸易政策,以便在保护下发展本国工业,实现工业化,纠正目前国际贸易中存在着的不公平现象。

2、萨米尔?阿明的依附理论

依附论的内容是:世界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由出口部门、群众消费部门、奢侈消费部门和设备部门组成,其中群众消费与设备部门居再生产的中心,这两个部门是再生产的基本动力。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发达国家的结构以这两种部门为主,故处于体系的中心,而发展中国家因其生产结构(以出口部门和奢侈部门为主)不同而处于体系的外围,外围对中心有很强的依附性。外围依附中心的基础是这两类国家间存在着的不等价交换。,使得外围国家的利润向中心国家转移,久而久之,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收入的差距日益加大,外围国家日益贫困。据此,阿明主张,应加强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同时要实行工业化并努力使收入尽量平均化。

3、埃曼纽尔的不平等交换理论

(1)广义不平等交换是指交易两国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而工资率相同时,由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时引起的不等价交换。(2)狭义不平等交换是指在两国资本有机构成和工资率都不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不等价交换。埃曼纽尔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只有工资的不平等才是引起不平等交换的唯一原因(穷国的工资水平持续地低于富国,是历史和制度因素造成的),因此,只有狭义不平等交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等价交换。埃曼纽尔主张,在其他条件一样时,工资水平决定剩余价值率。只要穷国工资低,就可提供高剩余价值率,国际交换就可能使部分剩余价值转移到高工资的发达国家去,国际间的不平等主要源于此。不等价交换实际是富国的劳动者剥削穷国的劳动者。

4、帕罗伊克斯的不平等交换理论

帕罗伊克斯认为,国际交换中并不是等量劳动之间的交换,而是在特定制度下国家的工作日的交换价值之间的交换,这就使得国际商品交换中存在着平等之下的不平等情况。正如马克思提到过的一国的3个工作日可能同另一国的1个工作日相交换。

4、阐述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产生的原因。

答:

1、不等价交换源于垄断

2、不等价交换源于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

3、不等价交换源于劳动生产率差异

第七章国际贸易政策

一、名词解释:

1.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取消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的各种特权和优惠,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

2. 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法规与措施、限制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保护本国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给予本国出口的商品和服务以优惠或补贴,以鼓励出口。

3. 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是保护国内高度发展或出现衰退的垄断工业,保护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并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向国外市场实施进攻性的扩张。

4. 贸易保护论: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贸易保护使本国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

5. 生产力论: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主要并不是向萨伊所相信的那样决定于它所积蓄的财富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它的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企业竞争,这样的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7. 穆勒标准:穆勒对于幼稚产业确定的判断标准是,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企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这样的企业就是幼稚企业。提供暂时的保护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

8. 巴斯塔布尔标准:巴斯塔布尔在确定幼稚产业时,引进了经济分析的现值概念,他认为,保护、扶植幼稚产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如果某一产业符合这一标准即可认为是幼稚产业。

9.肯普标准:肯普所确定的幼稚产业标准,除了包含穆勒—巴斯塔布尔标准的全部内容外,又加进了产业在保护期间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应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标准。

10.进口替代:是以国内产品来代替主要的进口品,有意识地努力促进国内工业的成长与扩大。

11.出口替代:是以非传统的出口商品代替传统初级产品的出口。

12.初级外向:是通过扩大初级产品的出口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思考题:(答题要点)

1.李斯特的对外贸易政策理论的内容。

答:李斯特的对外贸易政策理论的内容主要有:

1、反对世界主义,主张因地制宜的国家经济学

2、李斯特的观点基础——生产力论

3、建立保护关税制度是必要的

4、关于幼稚(新生)产业的划分标准

2.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重点把握战后政策的发展特点。

答:对外贸易政策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1、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随各国资产阶级内部集团的实力对比而变化

2、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反映各国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及其在世界市场上

实力地位的变化

3、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而变化

4、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变化的两种倾向:一是20世纪50年代

到70年代中期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二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贸易保护政策倾向

3.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型式及其优缺点。

答: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型式主要有三种:

1、初级外向的贸易型式。这种型式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扩大初级产品的出口促进经济的发展。这种贸易型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总的来说,一国出口产品集中在少数初级产品上是不利的,出口收入极易受国际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的影响,甚至会成为国内经济政治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二由于工业品主要依靠进口,发展中国家要受发达国家的控制,也影响了本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2、进口替代的贸易型式。其主要特点是以国内产品来代替主要的进口品,有意识地努力促进国内工业的成长与扩大。其目的是要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进口,扶植新建的本国工业、减少外汇支出和改善国际收支。(需进一步说明)但这种贸易型式也带来一些严重问题,在保护政策下建立起来的工业往往成本高、效率低,资源分配也不够合理;保护措施还会使出口工业因竞争力弱或汇价不利而受到打击,影响工业的发展。

3、出口替代的贸易型式。从实际来看,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采用出口替代贸易型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特别是制造业发展迅速,经济结构由单一经济向多样化、现代化发展,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外汇储备增多,外债偿还能力也相对提高。但在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以及加强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剥削的基础上实现的,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需进一步说明)

第八章关税措施

一、名词解释:

1.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赋税。

2.海关:是设在关境上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它的任务是监管货物、查禁走私等。

3.关境: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

4.财政关税:以征收本国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5.保护关税:以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和国内市场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6.进口税:是一个国家的海关在国外商品输入时,对本国进口商征收的一种正常税。

7.出口税:是指一国海关在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时对出口商征收的关税。

8.普惠制:它是发达国家对于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商品,尤其是制成品和半制

9. 从量税:按进口商品的重量、数量、容量、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关税。

10.从价税:按进口商品的价格征收一定比例的关税,其税率表现为货物价格的百分率。

11.海关税则:是一国对进出口商品征收关税的规章和对进出口商品系统分类的一览表,又称关税税则。

12.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

13.进口配额制:又称进口限额,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里,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的限制。

14.进口许可证制:指商品进口必须事先领取许可证,否则一律不准进口。进口许可证必须注明有效期与进口商品名称、来源、数量及金额等。

15.外汇管制:指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进行管制,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种制度。

16.出口信贷:指发达国家政府为了鼓励商品出口,通过银行对本国出口商、外国进口厂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优惠贷款。

17.外汇倾销:是垄断组织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市场的一种特殊手段。

18.自由港:又称自由口岸。在自由港的港区内输出输入商品可以免征关税,或者只对少数商品征收关税。一般准予在港区内自由进行改装、加工、装卸买卖和长期储存,但必须遵守港口所在国的法律规章。

19.保税区:又称保税仓库,它是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的特定地区和仓库。国外商品存入这些区内,可以暂时不交纳进口税,如果再出口,不交纳出口税。

20.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国家特别划定的准许国外商品进出的区域。进入自由贸易区的货物可以自由存储,重新分类、分级、加工、包装和装配、制造,然后免税再出口,但从自由贸易区运入所在国海关管制区时,则需交纳关税。

二、思考题:(答题要点)

1.关税种类、关税征收方法和标准以及海关的相关作用。

答:关税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进口税、出口说、过境税、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税、普遍优惠税。(需进一步解释)

关税征收方法和标准:从量税、从价税、选择税、混合税。(需进一步解释)

海关的相关作用:海关的任务是根据本国有关的进出口政策、法令和规章,对进出口商品、货币、金银、邮件、行李、运输工具等进行监督管理,征收关税,查禁走私物品,临时保管通关货物和统计进出口商品等。海关有权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进出口货物不予放行、罚款、没收或销售。(需进一步说明)

2. 非关税壁垒措施的种类与内容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答:非关税壁垒的主要措施有: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外汇管制、进口押金制、进口和出口的国家垄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征收各种国内税、最低限价和禁止进口、采取苛刻繁多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需进一步解释)

3. 世界各国鼓励出口的主要措施与内容。

答:鼓励出口方面的主要措施: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商品倾销、外汇倾销、促进出口的组织措施、出口管制方面的措施、经济特区措施。(需进一步解释)

第九章世界贸易组织

一、名词解释:

9.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 TT):一项规范关税与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也是一个非

正式的国际组织。其目的是通过实施多边最惠国待遇、削减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与歧视,提高各国生活水平,扩大就业,使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发展商品生产与交换。

10.世界贸易组织(WTO):

1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了促进国际货币金融稳定和国际贸易均衡发展而建立的国际

性金融机构。

4. 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金融机构之一,为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协助会员国复兴经济和开发资源,鼓励国际投资,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

5. 最惠国待遇:指缔约方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和豁免,也给予缔约方对方。

6. 国民待遇:指缔约国相互保证给予对方自然人、法人和商船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自然人、法人和商船同等的待遇。

7. 反倾销:被倾销的国家和企业因利益受损害而采取报复性的抵制或反击行为。

8. 反补贴:由于补贴对另一缔约国国内生产造成重大损害或产生重大威胁时,该国采取的报复性抵制或反击行为。

9. 乌拉圭回合: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主持的第八次多边贸易谈判。1986年9月在乌拉圭埃斯特角开始,故名乌拉圭回合。该谈判历时7年之久,参加谈判的成员广泛、议题内容多样,谈判的成果显著,在原有国际货物贸易问题上,制定新规则、规范和贸易有关的新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和投资措施;确定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GATT的产生、发展、终结及其作用。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经济关系面临混乱局面,亟待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经过各国努力,重建国际经济秩序有所进展。二战后初期,美国在经济上处于领先地位,为了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中建立霸权地位,美国从国际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各个领域进行对外扩张。在贸易方面,美国提出了“贸易自由化”口号,首先提倡建立一个制约和减少国际贸易限制的多边公约,用以确定国际贸易所有方面的规则,并拟建立国际贸易组织。(进一步解释)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1947年10月30日,经有关国家签字的临时适用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并于1948年1月1日起生效。《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始终作为一个临时性条约而存在,它是关于减少贸易壁垒、商定国际贸易政策的共同准则,是调整各国贸易关系的国际多边协定。它本身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也不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但是在世界贸易组织没有正式成立之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一直在国际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一套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并对缔约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做了具体规定,经过近50年发展,演变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为后来世界贸易组织的产生打下了良好基础。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存在着局限性,各缔约方普遍认为有必要在其基础上建立一个正式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来协调、监督、执行乌拉圭回合的成果。1993年11月,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前,各方原则上形成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并获得通过,经参加方政府代表签署,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作用:1)通过制定国际贸易规则和逐步限制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等措施,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一套国际贸易的规则体系。

3)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有效解决各成员间贸易争端的机制。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

2.WTO的产生、与GA TT的主要区别。

答: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存在着局限性,各缔约方普遍认为有必要在其基础上建立一个正式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来协调、监督、执行乌拉圭回合的成果。1993年11月,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前,各方原则上形成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并获得通过,经参加方政府代表签署,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它不是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简单扩大,相反它完全代替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

世界贸易组织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区别:

1)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正式生效的国际组织,而不是临时实施的国际协定。

2)世界贸易组织第一次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与投资措施纳入多边贸易体制之中,比

GA TT仅涉及商品贸易的管辖范围更广泛。

3)世界贸易组织管辖着统一的一揽子协议,所有成员必须遵守,不能提出保留。而GATT的许多重要协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汇总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 001 引力模型 一个经济体的规模对贸易的影响距离和其他因素对贸易的影响疆界和贸易协定对贸易的影响 在引力模型的基础形式中,假设只有规模和距离对于贸易来说是重要的,并以如下形式表示Tij = A x Yi x Yj /Dij where Tij is the valu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y i and country j A is a constant Yi the GDP of country i Yj is the GDP of country j Dij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country i and country j 002 机会成本 嘉图模型运用了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衡量这样一种成本:资源因被用于生产该产品而放弃生产的其他产品。 当一个国家用其资源生产产品和服务时就面临机会成本。 003 比较优势与嘉图模型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也可以说,当某一个生产者以比另一个生产者以更低的机会成本来生产产品时,我们称这个生产者在这种产品和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 以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模型。嘉图国际贸易模型是最简单的贸易理论模型之一,它的两个核心含义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贸易模式取决于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004 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理论是一个旨在阐明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的理论。这种贸易通常是出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005 课后习题 1、本国共有1200单位的劳动,能生产两种产品:苹果和香蕉。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3,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2。a.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b.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c.贸易前,苹果对橡胶的相对价格是多少?为什么? a.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苹果时,苹果的产量=劳动总供给/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1200/3=400;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香蕉时,香蕉的产量=劳动总供给/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1200/2=600 边界如下所示:

2020年整理国际贸易知识点大汇总.doc

国际贸易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国际贸易的分类 对外贸易: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是各国(地区)之间分工的表现,反映了世界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互相依靠。 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存在交换行为。从根本上说, 2.国际贸易常用术语: ①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值)(VFT):一国或一定地区一定时期IM(G+S)+EX(G+S)构成,是反映一国对外贸 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用国际上通行的货币表示。 ②世界货物贸易额: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的CIF(FOB)1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到世界货 物进口总额(世界出口货物出口总额)。为把货物贸易额中的服务项目剔除,通常以世界货物出口贸易额代表世界货物贸易额。2 ③世界服务贸易额:各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中的服务额(包括政府服务 和商业服务)减去政府服务额代表。商业服务包括运输、旅游和其他服务。 ④对外贸易量(QFMT):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得到 的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⑤总贸易体系(GTS):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法。凡进入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 的一律列为总出口。 ⑥专门贸易体系(STS):以关境3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法。以货物经过海关办理结关手续作为统计进出 口的标志。 ⑦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与进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之间的差额称为总贸易差 额。一般有三种情况:①贸易顺差(出超):出口额>进口额;②贸易逆差(入超):进口额>出口额;③贸易平衡:出口额=进口额。 ⑧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占总 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 1离岸价格(FOB):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到岸价格(CIF)=FOB+运费+保险费。 2由于CIF>FOB,所以前者总是>后者。 3关境(关税领域):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①国境内设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则关境<国境;②有些国家组成关税同盟,成员方对外实行统一关税政策,形成共同关境,则关境>国境;③关境=国境。我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采用总贸易体系,而德国、意大利、法国采用专门贸易体系。

国际贸易复习知识点

《国际贸易》第一章绪论 1、对外贸易依存度:它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与该国同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对比关系。 解析: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和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额/GNP*100%;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 /GNP*100%;进口依存度=进口总额/GNP*100% 2、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状况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系数表示。其经济学的含义是,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解析:(TOT=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如果该系数大于1,则说明该国的当年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如果该系数小于1,则说明该国的当年贸易条件恶化了。 3、贸易差额: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 BT=总出口—总进口=∑ex-∑im(一年或半年)>0顺差,<0逆差 评价: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解析:顺差:(利)表明竞争能力强、对外支付能力强、有利于吸收外资、币值稳定、对外谈判地位高(不利)本币升值导致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资金积压、外汇占款增加易导致通货膨胀、外贸关系紧张。因此,顺差应适度,不同国家区别看待。 4、转口贸易、过境贸易的区别P7 转口贸易(价值增长角度):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直接买卖商品,而是通过第三国参与进行的商品买卖。第三国对此类商品的买进,时专门为销往商品消费国的。第三国参与了这笔买卖的商品价值转移活动,但不一定参与商品的实体活动,即这批货物可以运往第三国的口岸,但不能入境,也可以直接运往商品消费国。 过境贸易(运输角度):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其实物运输过程必须穿过第三国的国境。第三国要对此批货物进行海关监管,并把此类货物作为过境贸易额加以统计。 国际贸易额:是计算和统计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指标。即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把各国和地区的出口额相加而得。 对外贸易额:是用货币金额表示的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进出口的数量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经济指标。 *在计算对外贸易额时,出口额以FOB价格计算,进口额以CIF价格计算 对外贸易量:是为了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并准确反映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变化而制定的一个数量指标。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复习点总结 1.新中国成立前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 级所控制和垄断;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帝国主义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贸易对象集中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贸易长期入超和不等价交换。 2.新中国成立后对外贸易——通过没收对外贸易中官僚资本、建立过硬对外贸 易企业、改造私营进出口企业等三个步骤,全面建立起中国的社会对外贸易。3.1978年以后:对外贸易占有重要战略地位,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与支柱力量。 *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写入我过新宪法。 *对外开放政策--P5 4.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主要问题? (1)容易引起贸易摩擦(2)加大了人民币值的压力(3)增大经济的对外依存度(4)出口产品竞争力单一、利润薄(5)加剧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5.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 答:(1)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2)支援国内市场(3)提高科 学技术水平(4)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5)增加外汇储备(6)扩大社会就业(7)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开展(8)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6.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的原因: 答:(1)低成本优势;极度富裕的劳动要素禀赋(2)鼓励出口措施(3)限制 进口的政策(4)西方发达国家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5)汇率低估(6)外贸环境改善(加入WTO) 7.“六五”计划——(1981-1985)内容:发挥我国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矿产品和农副特产品;发挥我国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艺品和传统的轻纺 产品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发挥我国现有工业基 础的作用,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 “七五”计划----(1986-1990)内容:提出以实现“两个转变”为核心的出口商品战略——(1)实现逐步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2)实现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的转变。 “八五”计划——(1991-1995)机电产品在各类商品贸易中增长最快,成为贸易额最大的一类商品。 “九五”计划——(1996-2000)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增长更快。这时期我国制定了“以质取胜”为核心的出口商品战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实现外贸出口增长由主要依靠数量和速度转向依靠质量和效益。【引进先进技术,适当提高高新技术、设备及原材料产品的进口比例】 “十五”计划——(2001-2005)继续贯彻“以质取胜”战略,重视科技兴贸,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基本实现外经贸发展从主要 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向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根本性转变。 “十一五”计划——(2006-2010)内容: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由以数量增加为主向以质量提高为主转变;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 有品牌的商品出口。 “十二五”计划——(2011-2015)内容:加快培养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学说课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学 说课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教材名称:《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版本:高教京版、第3版 主编:肖文、应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分析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一书是由肖文、应颖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该课程是商贸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2.教材处理 由于本节课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教材本身并没有做很多的解释。鉴于这种情况,我在实际教授过程中对教材内容作如下安排:由于采用纯教师讲授,学生死记硬背,效果势必不理想,故利用任务导向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结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归纳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是建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引入任务驱动机制和竞赛机制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实现教学过程的“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师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学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整合。使学生获得广泛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让学生动口、动

脑、动手和各种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演练、尝试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实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 教学方法 本次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任务导向教学法等。 教案纸 课题第六章非关税壁垒措施第二节非关税壁垒—进品配额制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掌握非关税壁垒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非关税壁垒的种类 理解非关税措施的影响 全面理解非关税措施对贸易的意义 教材分析(包括教学重点、教学难 点)重点:1、进口配额制定义及相关概念 2、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的分析难点:进口配额的效应与关税的效应 教学方法 (包括教法、 学法) 案例讨论、多媒体辅助、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时间 安排 主要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及 教法运用 备注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5’ 10’ ’ 非关税措施的含义 非关税措施的特点 2009年4月20日,美国钢铁 工人联合会申请对中国产乘用 车轮胎发起特保调查。9月12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对 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 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 罚性关税。白宫发言人说,在 现行进口关税(3.4%-4.0%)的基 提问学生 分组讨论,分析 问题,发言表达 观点 1、美国为什么 提出“特保”? 2、“特保”为 什么针对中国? 3、“特保”为 什么选择轮胎行

最新国际贸易学知识点归纳

国际贸易学 第一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 1、国际贸易(世界贸易):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 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对外贸易:指从单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 注: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进口:当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购进商品和服务用于国内生产或消费时,由此而产生的全 部贸易活动称为进口。 出口: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称为出口。 注:在一定时期内,当某种商品的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则为净出口;反之则为净进口。 出口部门:是一国能够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各类产品的总和。 进口竞争部门:是一国与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各类产业的总和。 3、国际贸易值(额):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它是一定时期内各 国出口值之和。(对外贸易总值:指一国的出口值与进口值之和。) 国际贸易量: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值。(对外贸易量:是一国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出口值之和。) 4、贸易差额: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的差额。若出口值大于进 口值则为出超(贸易顺差),反之为入超(贸易逆差)。 5、总贸易:以国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总贸易额为一国的总进口额加上总出口额。 专门贸易:以关境作为统计外贸的标准。专门贸易额为一国的专门进口额加上专门出口额。 注:过境贸易计入总贸易额但不计入专门贸易额。 6、货物贸易:指物质商品的进出口,也称有形贸易。 服务贸易:指服务的进出口,也称无形贸易。 7、直接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生产国直接到商品的消费国去销售商品,后者也乐于 从前者购买,即出口国为生产国,进口国为消费国。 间接贸易:商品的生产国与消费国不能直接进行交易,而只能通过第三国商人转手来间接地进行交易。 转口贸易:指从商品的生产国进口商品,不是为了本国生产或消费,而是再向第三国出口的贸易形式。 过境贸易:从商品生产国购货之后,需要通过第三国的境界才能进入本国市场,对于第三国来说,这就是过境贸易。 8、自由结汇贸易:以货币作为清偿手段的,称为自由结汇方式贸易,或叫做现汇结算贸易。 易货贸易: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工具,称为易货贸易。 9、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 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情况,通常以各种商品在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10、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通常是用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贸易 额或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商品的来源和出口商品的去向,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 001引力模型 一个经济体的规模对贸易的影响距离和其他因素对贸易的影响疆界和贸易协定对贸易的 影响 在引力模型的基础形式中,假设只有规模和距离对于贸易来说是重要的,并以如下形式表示 Tij = A x Yi x Yj /Dij where Tij is the value of trade betwee n country i and country j A is a constant Yi the GDP of country i Yj is the GDP of country j Dij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country i and country j 002机会成本 李嘉图模型运用了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衡量这样一种 成本:资源因被用于生产该产品而放弃生产的其他产品。 当一个国家用其资源生产产品和服务时就面临机会成本。 003比较优势与李嘉图模型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 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也可以说,当某一个生产者以比另一个生产者以更低的机会成本来生产产品时,我们称这个生产者 在这种产品和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 以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模型。李嘉图国际贸易模型 是最简单的贸易理论模型之一,它的两个核心含义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占据 重要地位,贸易模式取决于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004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理论是一个旨在阐明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的理论。 这种贸易通常是出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一一劳动时, 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005课后习题1、本国共有1200单位的劳动,能生产两种产品:苹果和香蕉。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 3,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2。a?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b?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 会成本是多少? c.贸易前,苹果对橡胶的相对价格是多少?为什么? a. 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苹果时,苹果的产量=劳动总 供给/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1200/3=400 ;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香蕉时,香蕉的产量=劳动总供给/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 投入=1200/2=600 ;以香蕉的产量为纵轴,以苹果的产量为横纵,可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总汇

第一章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一、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货物、服务和知识交换的活动,是各国或地区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并且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的关系。总贸易: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国际贸易。 二、简答题 1、按货物移动的方向分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2、按国境和关境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三、论述题 国际贸易的产生 1、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国家)之间进行的产品交换。 2、典型标志:三次社会大分工 国际贸易的发展 1、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这两个时期的国际贸易主要是为满足奴隶主、封建君主对奢侈品的追求而进行的,因此贸易的范围和商品的种类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具有真正的世界性。(比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郑和下西洋用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去换取宝石、香料等) 2、资本主义社会的国际贸易:对外贸易为资本主义生产提过了劳动力(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资本(建立殖民地进行掠夺性贸易所得)和市场(通过商业战争占领市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又进一步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效率高、产量大超出了国内市场的需求、成本低存在超额利润的实现可能以及对原材料的需求超过国内的供给能力) 3、当代国际贸易的新发展:国际贸易功能的多元化(担负着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效率、改进技术、加速资金积累等功能)、区域经济一体化(EU,APEC,NAFRA,ASEAN)、国际贸易方式的多样化(除了货物贸易外,出现了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加工贸易等形式)、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服务贸易的平均发展速度一直高于货物贸易)、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力军地位

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点汇总汇编

国际贸易实务题型和重点 ?复习原则 基本概念(富有专业色彩) 题型 单项选择 多项选择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计算题 案例题 一、商品的品名与品质 (一)表示品质的方法 凭实物表示商品的品质 复样 凭文字说明表示商品的品质 对等样品 良好平均品质(一定时期内某地出口货物的平均品质水平,一般是指中等货而言) 品质的机动幅度(特定质量指标在一定幅度内可以机动) 品质公差(工业制成品中加工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为人们所公认的误差)二、商品的数量条款 ?公量 公量=商品干净重×(1+公定回潮率) 公量=商品净重*(1+公定回潮率)/(1+实际回潮率) ?数量的机动幅度 允许货物多装或少装的条款即为溢短装条款(More or less clause)?溢短装条款(在国际货物买卖中,有些商品受本身特性、生产、运输或包装等条件的限制,在实际交货时不易精确计算。为了便于合同的顺利履行,减少争议,买卖双方通常要在合同制定时规定数量机动幅度条款,这种条款又称为"溢短装条款"(more or less clause)。所谓溢短装条款是指在规定具体数量的同时,再在合同中规定允许多装或少装的一定百分比。卖方交货的数量只要在允许增减的范围内即为符合合同有关交货数量的规定。例如在合同中规定"装运数量允许有5%的增减"(Shipment Quantity5%more or less allowed)。 ?(1)明确规定(明确规定数量的机动幅度) ?(2)没有规定(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溢短装条款.按《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规定,可以有5%的幅度.个数,件数计件的商品除外)?(3)大约(合同中有“大约”(Approximately or About)的字样是按《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规定有10%的机动幅度) 三、包装条款 ?运输包装(大包装、外包装) 便于仓储,便于运输,便于搬运) ?唛头(通常是由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和一些字母、数字及简单的文字组

各章的知识点

国际贸易学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 重点难点: 1、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国际贸易的各种基本概念。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有何特点? 4、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 1.出口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 3.转口贸易:是间接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方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属转口贸易。即使有些商品是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的,但只要两国之间并未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商人分别与生产国和消费国发生的贸易关系,这种活动仍然属于转口贸易。 4.贸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历史与现状,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 讲授重点难点:1、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2、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知识点: 1.国际贸易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经济条件,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发展,能提供交换用的剩余产品;第二是政治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发展到奴隶社会之后,才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是指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既表现出了开拓性,也表现出了掠夺性。 3.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这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确立。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提高,社会产品快速增加,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4.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虽然还不断爆发地区性的局部战争,但总体上看,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与发展时期。这期间尽管也规律性地出现世界性经济危机,但其破坏性已大大低于30年代大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了贸易结构变化第新特点。 第三章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 重点难点:1、何为外贸发展战略,它是如何分类的?2、全面了解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3、一国不应照般某种外贸战略,而应依据国内外条件选择恰当的外贸战略。 知识点: 1.出口导向:指一国经济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让外国竞争者较广泛地进入本国市场,并努力把自己的企业推向国际市场。 2.出口导向战略的配套政策有哪些?(1)降低贸易壁垒。(2)汇率政策由以前的高估本币币值转为低估本币币值,并逐渐过渡到单一的市场汇率。(3)放松外汇管制,刺激企业和个人相对自由的持有、兑换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归纳学习资料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归 纳

国际贸易学 第一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 1、国际贸易(世界贸易):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 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对外贸易:指从单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 注: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进口:当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购进商品和服务用于国内生产或消费时,由此 而产生的全部贸易活动称为进口。 出口: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称为出口。 注:在一定时期内,当某种商品的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则为净出口;反之则为净进口。 出口部门:是一国能够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各类产品的总和。 进口竞争部门:是一国与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各类产业的总和。 3、国际贸易值(额):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它是 一定时期内各国出口值之和。(对外贸易总值:指一国的出口值与进口值之和。) 国际贸易量: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值。(对外贸易量:是一国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出口值之和。) 4、贸易差额: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的差额。若出口值大于 进口值则为出超(贸易顺差),反之为入超(贸易逆差)。 5、总贸易:以国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总贸易额为一国的总进口额加上总出口 额。 专门贸易:以关境作为统计外贸的标准。专门贸易额为一国的专门进口额加上专门出口额。 注:过境贸易计入总贸易额但不计入专门贸易额。 6、货物贸易:指物质商品的进出口,也称有形贸易。 服务贸易:指服务的进出口,也称无形贸易。 7、直接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生产国直接到商品的消费国去销售商品,后者也乐 于从前者购买,即出口国为生产国,进口国为消费国。 间接贸易:商品的生产国与消费国不能直接进行交易,而只能通过第三国商人转手来间接地进行交易。 转口贸易:指从商品的生产国进口商品,不是为了本国生产或消费,而是再向第三国出口的贸易形式。 过境贸易:从商品生产国购货之后,需要通过第三国的境界才能进入本国市场,对于第三国来说,这就是过境贸易。 8、自由结汇贸易:以货币作为清偿手段的,称为自由结汇方式贸易,或叫做现汇结算贸 易。 易货贸易: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工具,称为易货贸易。 9、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 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情况,通常以各种商品在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 001 引力模型 一个经济体的规模对贸易的影响距离和其他因素对贸易的影响疆界和贸易协定对贸易的影响 在引力模型的基础形式中,假设只有规模和距离对于贸易来说是重要的,并以如下形式表示 Tij = A x Yi x Yj /Dij where Tij is the valu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y i and country j A is a constant Yi the GDP of country i Yj is the GDP of country j Dij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country i and country j 002 机会成本 李嘉图模型运用了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衡量这样一种成本:资源因被用于生产该产品而放弃生产的其他产品。 当一个国家用其资源生产产品和服务时就面临机会成本。 003 比较优势与李嘉图模型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也可以说,当某一个生产者以比另一个生产者以更低的机会成本来生产产品时,我们称这个生产者在这种产品和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以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模型。李嘉图国际贸易模型是最简单的贸易理论模型之一,它的两个核心含义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贸易模式取决于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004 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理论是一个旨在阐明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的理论。这种贸易通常是出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 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005 课后习题 1、本国共有1200单位的劳动,能生产两种产品:苹果和香蕉。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3,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2。a.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b.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c.贸易前,苹果对橡胶的相对价格是多少?为什么? a.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苹果时,苹果的产量=劳动总供给/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1200/3=400;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香蕉时,香蕉的产量=劳动总供给/

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点总结

国际贸易术语 1 国际贸易术语: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产生的,用一个简短的概念或三个字母的英文缩写来表示商品的价格构成,并说明在货物的交接过程中,有关交货地点,风险,责任,费用划分等问题的专门术语。 2 国际贸易惯例的性质:国际贸易惯例本身不是法律,它对交易双方不具强制约束力,因而,买卖双方有权在合同中做出与某项惯例不符的规定,只要合同有效成立,双方均要遵照合同的规定履行;国际贸易惯例对国际贸易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 《2000通则》保留了《1990通则》中包含的13种术语,并将这13种术语分成了E,F,C,D四个组。 4 六个重要的国际贸易术语: (一)FOB术语:指卖方在约定的装运港按合同规定的装运时间将货物教导买方指派的船上。(适用范围:海运和内河运输) FOB术语中,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基本义务: 1)卖方义务 (1)在约定的装运期间内和指定的装运港,将个同规定的货物教导买方指派的船上,并及时通知买方。 (2)承担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之前的一切费用和风险。 (3)自负风险和费用,取得出口许可证或其他官方批准文件,并办理货物出口所需的一切海关手续 (4)提交商业发票和自费提供证明自己按规定交货的清单单据,或具有同等作用的电子信息。 2)买方义务 (1)自费签订从指定装运港装运货物的运输合同,并将船名,装货地点和装货日期及时通知卖方 (2)承担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之后发生的各种费用以及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3)根据买卖合同规定受领货物并支付货款

(4)自负风险和费用,取得进口许可证或其他官方证件,并负责办理货物进口和必要时从他国过境所需的一切海关手续 3)在具体业务中,使用FOB术语时应注意的问题, 船舷为界问题:表明货物在装上船之前的一切风险,如在装船时货物跌落码头或海中所造成的损失,均由卖方承担。 船货衔接问题:在FOB术语成交的合同中,卖方的一项基本义务是按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装运。 (二)GIF术语:(成本加运费,保险费,指定目的港)也是在装运港交货,只适用海运和内河运输,采用GIF术语成交时,卖方的基本义务是自负费用办理货物的运输及海运保险,并在规定的装运期及装运港将货物装船。 采用GIF术语时,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基本义务如下: 1)卖方义务 (1)自负费用签订运输合同,按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在指定装运港将合同要求的货物装船,并及时通知买方 (2)承担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之前的一切风险和费用 (3)按照合同的规定,自负费用办理货物运输保险 (4)自负风险和费用,取得出口许可证或其他官方证件,并办理货物的出口手续 (5)提交商业发票和在目的港提货所需的运输单据,或具有同等作用的电子信息,并向买方提供保险单据 2)买方义务 (1)接受卖方提供的有关单据,受领货物,并按合同规定支付货款 (2)承担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之后的一切风险和费用 (3)自负风险和费用,办理货物进口和必要时从他国过境所需的一切的海关手续 (4)负担除正常运费和保险费以外的货物在海运过程中直至目的港为此所产生的额外费用4)使用GIF术语应注意的问题

国际贸易重点归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1章国际贸易发展简史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 1)战后国际分工的特征 (1)在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日益深化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格局在削弱。 2.战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及其原因 (1)科技革命引起工业生产的增长 (2)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化和扩大 (3)战后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 (4)国家加强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 (5)跨国公司的发展 3.20世纪70年代初以后国际贸易转入缓慢发展及其原因 (1)能源危机的爆发 (2)两次严重的经济衰退,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 (3)货币制度危机的爆发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发展从低速走向高速 (2)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向纵深展开 (3)服务、高科技产品与“绿色”产品贸易步入高速发展阶段(4)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新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5)经济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 (6)跨国公司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7)全球性的协调管理贸易时代出现 5.国际服务贸易: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 (1)跨境交付,是服务的提供者在成员国的领土上向另一成员国领土内的消费提供服务。 (2)境外消费,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的领土内向来自另一成员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3)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为后者领土的消费提供服务。 (4)自然人流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过的领土内提供服务。 6.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年内,一国的对外进出口总额占国内GDP的比重。 ★★第2章国际贸易理论 1.重商主义 1)两个阶段:(1)早期的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认为商品不是财富,金银才是财富。主张通过国家立法,限制进口,绝对禁止金银输出;尽量出口商品,增加金银输入。在对外贸易中要绝对多卖少买,甚至只卖不买,从而保证对每一国的每笔贸易都是顺差。(2)后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重商主义)商品与货币联系起来,不再反对货币输往国外,也不必要求对每一国的每笔贸易都是顺差,重要的是要保持贸易的总体出超。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追求尽量大的顺差,以达到增大本国货币数量的目的。 2)重商主义的理论概述: 金银是唯一财富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增加金银的数量 只有对外贸易才能真正增加金银的数量 对外贸易是一场零和博弈 2.绝对优势理论 1)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1)财富并不由货币或金银构成,而由货币所购各物构成 (2)重商主义所主张的奖出限入政策是错误的(3)一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大小不取决于贸易差额 (4)国际贸易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双赢” 2)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能够增加国家财富。 政府不要干预对外贸易。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以绝对低于他国生产成本的商品进行交换,可以享受分工带来的利益,这样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3)理论评价: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和交换中获得利益。 但是,该理论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3.比较优势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 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则总产量可以增加,而且通过交换使贸易双方 都获得利益。分工模式: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 2)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哈伯勒认为,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生产上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 国在该种商品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具有 比较劣势。 3)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分析 (1)固定机会成本下的贸易利益 (2)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利益 4.相互需求原理 约翰.穆勒认为:在由两国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所决定的界限内,国 际交换比率取决于两个贸易国家各自对对方商品需求程度的强弱。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 国际交换比率越是接近于外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对本国 就越有利。 5.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1)李斯特对流行学派的理论批判 ①无边无际的世界主义,不承认国家原则,也不考虑如何满 足国家利益。 ②只考虑交换价值,而没有考虑到国家的精神和政治利益、 眼前和长远的利益以及国家生产力。 ③混淆了私人经济原则和国家经济原则,完全抹煞了国家和 国家利益的存在。 (2)李斯特的贸易政策主张 ①对外贸易政策具有动态性 ②贸易保护必须以促进和保护国内工业力量为目的 首先,只保护幼稚工业中最重要的工业部门。 其次,根据比较落后国家在它对比较先进国家所处关系 中的特有情况以及相对情况来决定保护程度。 再次,保护期限应当以30年为最高期限 ③政府对工业的保护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 ④保护政策是大国可以采取的政策 (3)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质疑 ①保护对象的选择问题②保护手段的选择问题 6.要素禀赋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 1)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 (1)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2)要素丰裕度: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的多少。 2)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结论与推理 每个国家在那些大量使用它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较少使 用它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的商品生产上,有着比较优势。那么, 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 口的应是该国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即国际贸易的 流向应该是,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 口到劳动要素缺乏的国家去,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资本 密集型产品,出口到资本要素缺乏的国家去。 7.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 Model)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高于国内价格,随着出口商品生产的扩大,将 增加对其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丰裕要素)的需求,使 该要素的报酬提高;由于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随着 进口商品生产的萎缩,将减少对其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 国稀缺要素)的需求,使该要素的报酬降低。 赫-俄-萨定理: 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相同的生产要素 获得相同的相对和绝对收入 8.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1)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由于美国被认为是资本相对丰富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按照 要素禀赋理论进行推断,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 集型产品。而里昂惕夫的计算结果却说明,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 型商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结论完全相 反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人力技能的差异 (2)人力资本的差异 (3)对其它生产要素的否定 (4)美国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 (5)要素密集度逆转 (6)需求逆转 9.产业内贸易理论 1)产业内贸易的含义 一个国家在出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类型的产品,也常被称为 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2)规模经济与贸易 规模经济或称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一国产出水平增长的比例高于要 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 3)差异产品与国际贸易 在现实世界中,大部分商品是有差异的,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 组中的差异产品由于类似而有一定的替代性,从而互相竞争;另一 方面,这些产品又各有自己的特征,相互间不能完全替代,从而使 各种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其市场属于垄断竞争市场。 生产的单一性要求和消费的多样化要求必然发生矛盾,其最佳的解 决方案就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4)需求相似性与国际贸易 林德认为,要素禀赋理论只强调了供给方面的因素,而影响工业制 成品生产和贸易的主要因素是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因此,工业 制成品贸易的起因和格局应该从需求方面来解释。 林德还提出,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 量就越大。 10.生命周期理论 认为,产品和生物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 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不同阶段,产品的 要素密集度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比较优势将随之从一种类型的国 家转向另一种类型的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贸易中商品流向的变化。 第3章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 1.贸易条件的含义 是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贸易利益大小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国 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重要指标。 ★第4章对外贸易政策与理论 1.贸易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经济力量的强弱 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利益集团的影响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一国的外交政策 2.超保护贸易政策(理论依据是凯恩斯主义)与自由竞争时期的保 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区别是: (1)保护的对象扩大了。保护幼稚工业——保护国内已经高度发展 的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 (2)保护的目的变了。培植国内工业自由竞争的能力——巩固和加 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3)由保护转为进攻。防御性地限制进口——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 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 (4)保护的措施多样化。关税措施——各种非关税壁垒和其他奖出 限入的措施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的对外贸易政策(贸易自 由化不等于自由贸易) 1)战后贸易自由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1)美国的倡导和推动。 (2)西欧、日本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4)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 2)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1)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范围内大幅度降低关税; (2)在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取消关税; (3)普遍优惠制的实施; (4)经济贸易集团给予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有关国家优惠关税待遇; (5)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放宽进口数量限制,逐步放宽或取消外 汇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特点 (1)战后贸易自由化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 (2)战后贸易自由化是一场更广泛的贸易自由化运动。 (3)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积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4)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各种国际性经济贸易组织在世界范 围内进行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