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

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

万方数据

周向频唐静云

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

展和大规模建设中。城内许多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先后遭到破坏与损毁,使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风韵日趋衰减。认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成都市政府于2003年出台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由城市格局保护、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和传统文化保护组成的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图1)。其中的历史文化片区包括了古城区核心范围内的大慈寺、文殊院、宽窄巷子3大历史街区。它们是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或许是受特有的地域文化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影响,成都历史街区的保护并没有采取博物馆式的冻结保存或是拼贴式的异地重建。而是将商业开发作为主要手段,通过重新规划设计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导的历史文化商业区。

案例比较分析

继“最佳人居城市”之后.成都在

2007年又获得了“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桂冠,历史街区的修缮与重建工作有

108

条不紊地开展。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虽然对旅游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和影响,但在灾后重建的规划策略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商业开发更进一步被作为了震后振兴旅游的突破口.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以下选取已完成规划建设并投入使用的锦里民俗文化街、文殊坊历史文化街区、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3个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分别探讨其开发模式及规划方法。

2.1开发内容与方式

严格地说。锦里算不上是历史街区的改造案例,但它却在成都市内首次以“历史文化”为主题进行开发。成功地创造了全城瞩目的商业奇迹。为之后的大慈寺、文殊院、宽窄巷子等片区的改

造提供了先例和启发。锦里古街由旧民

房改造而来.紧邻三国胜迹武侯祠。全长350余米,呈南北走向,北临锦江,东望彩虹桥。该民俗文化街与武侯祠博物馆一体规划.以蜀汉三国文化为背景,川西民风民俗为内涵.明清建筑风

费料来源:http:llwvcw.cityup.org/case/general/20070704/32297.shunl

貌为外表,并融入当下时尚生活元素.将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创造了崭新的休闲、体验、互动式旅游形态.形成了一条体现成都特有休闲文化氛围的旅游休闲街区(图2)。区内设有茶坊、餐厅、酒吧、四川特色产品、风味小吃等经营项目。定期举行民俗特色表演和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是目前成都市休闲旅游的代表品牌。

文殊坊位于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与千年古寺文殊院仅一墙之隔.目

前已完成的一期工程包含成都会馆和成都庙街两大部分,占地面积33hm:。街区以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传统川西街院建筑群为载体,力图保留老成都人文历史精髓(图3)。规划提出了打造以文化休闲旅游为主的城市“游憩商务区”(RSD)。与其南侧的城市中心商务区(CBD)相融合的想法,尝试区别于成都已有的武侯祠、杜甫草堂等纯历史文化旅游景点,而以古建筑、古遗迹、民俗景观为核心,开展可参与的现代体验式旅游。在继承传统建筑风格、

圈3文殊坊民居

万方数据

2009年第5期总第183期白鼬锄魄制学硝

保留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寻求创造与时

代发展同步的新城市建设的途径。目前

已初步形成集宗教、餐饮、休闲、购

物、古玩鉴赏、康体养生、艺术交流等

多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都市旅游商业文

化区。

位于成都西部原老皇城片区内的宽

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3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唯一孤本(图4)。规划控制区面积32hm2,核心保护区7.2hm2。从2003年开始,历时5年完成的改造工程在保护老成都原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改造和一定的拆迁、重建,努力寻求历史街区与现代商业成功结合的经营模式.以“成都生活精神”为线索。汇聚街面民俗生活体验、公益博览、高档餐饮、宅院酒店、特色策展等旅游、休闲项目。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和“成都城市怀旧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目前已经成为“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①。

图4宽窄巷子内的胡同

2.2构成要素分析

2.2.1文化特色

锦里曾经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而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在秦汉、三国时期闻名全国⑦,但由于遗迹原有建筑、街巷已荡然无存。改造重建后的锦里主要依托的还是相邻的武侯祠所承载的三国蜀文化。三国文化作为中国独有的特色文化.对国内外游客有着极大的吸引

图5武侯祠大门

力。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和蜀文

化的中心.而武侯祠是蜀汉皇帝刘备和

丞相诸葛亮君臣合祀的柯宇,在海内外

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图5)。借助于如

此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文化氛围。锦里极

力发扬三国蜀文化。将客源市场从市内

扩大到全国甚至海外。使其成为在成都

体验三国文化的必到之地。

文殊坊号称“都市第一禅林”.依

托中国四大丛林之一的佛教胜地文殊

院,与保护片区内的金沙庵、白云寺、

五岳宫等10座庙宇一道,着力在闹市

中心创造出一片清宁祥和的佛禅文化氛

围。同时。历史上的文殊院庙会又与成

都休闲社交的民俗文化有关,明清时候

文殊院是寺庙民俗生活的中心。其庙会

是当时不受约束、最为开放的社交、休

闲、娱乐和交易场所之一,寺院祈福、

放生许愿、庙会赶街等活动成为成都人

“休闲社交”的最初起源。在此。佛学

禅宗所倡导的空灵淡静的宗教哲学理念

和天府沃土滋养出的闲逸悠哉的世俗生

活观念产生共鸣.造就了一处独特的佛

禅文化与民俗文化交融的城市核心休闲

区。

宽窄巷子是成都独一无二的休闲、

市井文化的代表。虽然其最早是清朝官

兵驻留的满城.但自1980年代末开始。

这里的许多居民利用自家房屋、院落相

继开起了茶馆、小吃店、旅社,营造出

独特的文化气息.吸引了许多文人、艺

术家、怀旧者和“驴友”(户外旅游爱

好者)的光临.使这几条隐于繁华闹市

之中的老街成为了最受成都人青睐的都

市休闲场所之一。改造后的宽窄巷子引

入了大量外来高端商业,取代了原有自

发形成的民间经营形式。使街区的市井

文化让位给精英文化.逐渐成为以地方

传统为外在包装的城市高档休闲区。展

示着城市生活的现代感和时尚气息。

2.2.2活动项目

锦里围绕三国民俗文化旅游主题。

开展活动项目包括:民间工艺展示(木

器制作、丝绸布艺、皮影工艺品、酿

酒、蜡染),民间游戏参与(木马、诸

葛弩机),民间艺术欣赏(三国题材石

刻、川戏),民俗交通体验(人力三轮

车),特色饮食品尝(张飞牛肉、三国

宴),酒吧休闲娱乐等,具有较突出的

历史典型性和代表性。

文殊坊的活动开展与锦里类似。也

以传统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为主,包括:

民间工艺参观、体验(羌家刺绣、蜀锦

纺织、竹艺编制),民俗演出欣赏(四

川皮影戏、川剧、茶艺表演)。古玩品

鉴收藏(珠宝、木雕、门窗、家具、书

籍)。饰品、工艺品选购(挂件、灯饰、

瓷器)。特色饮食品尝(芙蓉豆花、宜

宾燃面、天主堂鸡片)。茶馆、酒吧休

闲等;此外另有少量与禅佛文化相关的

活动项目。如佛教绘画、饰品欣赏、选

购.禅茶艺术展示。素食斋菜品尝等。

宽窄巷子的活动项目主题定位于闲

适、时尚,包括:老成都生活体验(龙

门阵、木偶戏、即兴书法),老宅院落

住宿(青年旅社、精品酒店),特色商

品选购(异域珠宝、南亚风情家具、熊

猫形象产品),西式餐饮品尝(西餐厅、

甜品店、咖啡吧),茶馆、酒吧休闲,

婚恋活动庆典等,更趋向于现代都市的

多种生活体验。

2.2.3空问环境

作为历史古街的缩影,锦里的空间

格局相对简单:临街建筑围合成2-4m

宽的线型空间。街道从入口处由南至北

延伸。在中部集散广场处分为平行两

路.于街区北端交汇.形成套索状的总

体平面(图6)。为了营造古时街道尺度

宜人的亲切感。临街建筑以二层居多,

呈现出统一的川西风格,以灰、白为主

色调,选用薄片青砖砌墙。木料装饰门

109万方数据

周向频唐静云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于扫型

圈6锦里的空间格局

窗,配以小青瓦和白石灰勾缝.运用马

头墙、歇山顶、飞檐角、二楼飘廊、木

板墙裙等语汇真实地再现了成都明清时

期的古朴建筑风貌。与武侯祠博物馆及

园林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文殊坊规模较大。由新老建筑、院

落和街道共同组成。其街巷格局比锦里

复杂得多.空间变化也更为丰富。街区

北部保留的成都会馆经修复和改迁。形

成了平行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L

形拐尺和大院套小院等传统形式院落。

通过2—3m尺度宜人的道路纵横相联、

院院相接:南部新建的成都庙街采用丁

字型街道组织方式。形成富有趣味的转

角空间,不同形态、功能的节点由4—

6m宽的道路串联。南北结合重现了老

成都“九街十庙、庭院艺坊”的街坊结

构,塑造出走大街一穿小巷一进院落一上

堂屋一入居室的空间序列体验(图7)。

但两大区域之间宽达12m的主要道路显

得尺度过大,削弱了空间的围合感。且

因人车混行.在造成交通混乱的同时也

110圈7文殊坊的空间格局

阻碍了南北两区的紧密联系。在建筑风

貌方面。文殊坊同样保持了川西民居小

巧亲切的体量,采用穿斗结构,深色柱

梁粉白墙。风格统一、古色古香。建筑

细部的刻画尤为精致:线条简洁流畅的

的磉蹬、挑枋、撑弓、挂落。精雕细刻

的照面枋、连珠板、拴马桩、抱鼓石,

各式镂花门窗、屋脊装饰等等,给人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着“千年少城”最后遗存之称的

宽窄巷子是古代城池和兵营格局的完美

结合,有中轴线和城墙。为我国极罕见

的特殊形态的城中城。宽、窄、井巷子

三条老街宽4—6m.形成东西向主轴。

33条l一2m的南北向胡同沿其次第排

列。形成极具特色的鱼脊骨形道路结

构。改造后在街区东西两端新增的入口

节点增强了区域的可识别性和吸引力,

丰富多变的庭院与街道结合呈现出以线

串点的总体空间结构,营造出休闲、惬

意的历史文化氛围(图8)。改造后的宽

窄巷子内部新旧建筑混杂,约有20%的

老建筑得以保留,40%进行更新,其余

40%均为新建。保留建筑为明清时代所

建,多属合院式。青砖墙、高门楼、花

墙裙,既体现了南方川西民居的的特

色,也包含了北方满蒙文化的内涵。新

建建筑以青砖、灰瓦、棕木为主要材

料。在总体上呼应了原有老建筑的特

色:但有部分店铺出于商业需要设置了

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和钢结构支撑,虽

然具有现代感,但在清雅、淳朴的民居

风貌中稍显突兀。

2.2.4总结与评价

三处历史街区因其所处区位、周边

环境、原有格局和发展定位的差异。在

改造建设中采用了不同的操作处理方

法。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在文化特色的展现方面,锦里的三

国古蜀文化是三者之中国际知名度最高

的。准确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客源市场定

位使其商业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功。而文

殊坊的禅佛、民俗文化和宽窄巷子的休

闲、市并文化的国际市场号召力相对较

弱.但对国内游客特别是成都市民来说

图8宽窄巷子的空间格局

图9宽窄巷子的咖啡店

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虽然两大街区也

在一些方面实现了较好的效益,但前者

对佛禅文化的挖掘不够充分。没能体现

出“都市禅林”的宗教意味;而后者以

上海“新天地”为范本,过多植入外来

商业店铺以取代原有的民居和休闲场

所.丢失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图9)。

活动项目的策划与文化主题定位有

密切关系。虽然三者都以传统民俗文化

旅游活动为主,但锦里在项目策划中重

点考虑了三国文化的引入,通过一系列

相关活动的强调.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

色:而文殊坊对如何体现佛禅文化的思

考显得不足.仅通过民俗文化活动项目

的设置难以营造宗教氛围且易与别处产

生重叠,削弱了区域的独特个性。宽窄

巷子的活动项目由于其文化主题指导下

服务对象、价格标准的改变,导致历史

街区的本土性减弱、国际性增强,虽然万方数据

2009年第5期总第183期囊鼬免勾∽目学蹦

表1三处历史街区构成要素分析

※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构成要素\

文化特色i国古蜀文化佛禅、民俗文化休闲、市井文化

民间T艺、游戏.特民间工艺。民俗演出,商业活民俗体验、住宿,西式餐活动项目

色饮食.洒吧休闲动.特色饮食,酒吧休闲饮.酒吧休闲’

空间1街巷格局线型的街道空间道、院结合的街坊肌理鱼骨状的道路结构

环境建筑风貌体现古朴民风凸显典雅、精致的群体风貌传统中透露出现代气息

精英式的休闲消费成为了城市时尚生活

的风向标.但一些原生态的地域文化也

在改造的过程中一去不复还。

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上.锦里的

街巷布局相对简单。主要以线型空间序

列的延伸和局部节点的放大来组织游

线:文殊坊以成都传统的丁字型街道转

角空间为特色,串联起不同规模、形式

的各个节点,恢复昔日老街坊格局;宽

窄巷子则以其独特的鱼骨状结构为框

架,增设出入口节点和街道内部院落。

进一步强化、突显了3条东西向轴线。

点线结合创造出变化丰富的空间形态。

3处街区的建筑风貌整体格调比较相近.

在锦里所体现的川西民居风格基础上.

文殊坊以其规模的优势和细部的考究显

得大气而精致,宽窄巷子则因新的建筑

材料和设计手法的运用透露出更多的现

代气息(表1)。

2.3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于2004年lO月正式开放的锦里.

是成都首个古街旅游项目.创造了独具

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四川模式”.被

评选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十

大商业步行街。据2006年统计数据显

示。锦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接待游客

近1000万人次,销售额3000余万元@,

统一的产业平台让进驻的商家收益颇

丰.扩展的文化氛嗣使周边商业楼盘价

格一路攀升.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不

言而喻;而民间工艺、习俗等活动项目

的开展与武侯祠互为功能补充。复原、

强化了三国古蜀文化.把非物质文化遗

产融入现代生活。作为成都独有的地域

资源,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了城商业定位和操作手法无疑改变了该历史街区的使用人群,使其变为城市高价地段内的高档消费区。虽然通过大量外来游客和本地精英阶层的消费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对过去来此地享受休闲、市井文化的普通百姓来说,却是一种权利的剥夺和记忆的中断。社会效益并不积极。

市整体形象,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的3开发模式与规划方法思考双赢。

2006年10月.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商业街区文殊坊建成并开始运营。客观地说,文殊坊在历史底蕴、投入资金和建造规模方面都具有赶超锦里的优势.然而其文化主题定位和活动项目设置却模仿锦里,没有深入研究自身的地域特色和使用者的特殊需求,以至没有达到预期的开发效果。除去刚开街时和节假日.每日一两千的人流量使占地30余公顷的街区显得空旷、冷清,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而与文殊院缺乏紧密联系、对佛禅文化没有充分强调义使文殊坊的自身特色不够鲜明.不具备足够的社会影响力以担当城市核心游憩区的重任。

同属i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宽窄巷子.将其街区开放时间定在了中国文化遗产日,并作为2008年5?12震后四JiI推出的首个旅游新景点,引发了极高的社会关注。吸引了大量游人到访,对恢复四JlI旅游的信心、重振四Jll旅游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图lo)。由于引入了时尚生活的主题概念.宽窄巷子的招商项目中外资所占比例达到了10%,已签约的豪华酒店也将投入运营。这样的

图10宽窄巷子开街时人潮熙攘

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代表了成都现有的历史街区商业开发的3种典型模式。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对规划设计的方法改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1开发模式比较

3.1.1“神形兼备”的锦晕模式

锦里从遗产保护过程中的操作方法来说.是利用历史遗存的内在灵魂进行重建、恢复,将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寓于物质性的空间环境之中。辅以相关活动作为载体。使其得到充分体现。在物质层面上.锦里街道两侧的客栈、茶坊、商铺全属新建,几乎不具备作为遗产的历史价值:但在精神层面上,通过对街巷尺度、建筑风格的准确把握和民俗活动的积极强调,与相邻的武侯祠相辅相成,复兴、发扬了三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蜀文化。使遗产的内涵得以传承、延续。因此,锦里的开发模式可归纳为:恢复历史之“形”,重塑历史之“神”。简言之即“神形兼备”。3.1.2“有形无神”的文殊坊模式虽然文殊坊在开发之初有意将锦里作为参考范本.但由于遗产资源本身条件的差异。其在实际操作中与锦里存在很大不同。采用的是改造与重建相结合的方式。在保护区内,规划一方面对清末时期的木质老建筑、老院落通过就地落架进行维修、回复,重新梳理街巷空间.整合物质环境;另一方面原庙宇建筑的宗教功能、院落建筑的居住功能,均得到了完整的保留,使得物质载体有了文化内涵.同时继承了传统街坊的格

111万方数据

周向频唐静云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

图11文殊坊内的院落茶铺

局与文脉(图11)。在新建区中,街巷格局、建筑风貌均与老区相仿。特别是茶馆、民间作坊等公共活动场所与原有宅院内民俗氛围的统一.总体风格十分协调。但整个规划最大的缺点就是对佛禅文化强调不足、表达不充分。与一墙之隔的文殊院联系甚微.区内古庙五岳宫因缺乏呼应显得形单影只。这一缺失削弱了其遗产资源特色。降低了其文化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文殊坊的开发模式可归纳为:虽有历史之“形”。但无历史之“神”,可称为“有形无神”。3.1.3“神形俱失”的宽窄巷子模式就遗产保存状况和现有文化积淀而言,宽窄巷子的3条老街是相当具有优势的,同样结合了改造、重建的操作方法,对保留部分的处理也与文殊坊类似,但对商业主题、消费人群的重新定位,导致街区原有功能的转变、历史文化的丧失,与许多人心目中的亲切老街渐行渐远。虽然规划提出了“追寻老成都记忆线索,营建成都人精神家园”的怀旧概念,但宽窄巷子实质上还是沿用了上海“新天地”的改造方法。没有充分考虑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模式会给这类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区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根据对街区住户改造、搬迁意向的调查数据反映,居民们对老街环境的依恋远远高于对现代化生活条件的期盼,融洽的邻里关系和强烈的归属感使他们不愿迁出。事实上.在全面改造实施前,许多居民自家经营的茶馆、青年旅社已给老街注入了新的功能

112

图12宽窄巷子改造前的露天茶铺

和活力.呈现出极富魅力的多样性生

活.地段在自然而然地进行着有机更新

(图12)。并没有出现衰落的趋势而只是

需要基础条件的改善。但新的规划却忽

视了老街传统精神,现代商铺、高档餐

厅、豪华酒店纷纷入驻.昔日百姓喝茶

聊天的市井小巷被如今精英泡吧会谈的

时尚之街所取代,原来被居民视为内部

空间的“家巷”成了专供游客通行的外

部“街道”.居民迁空的老宅零散点缀

于新建筑之间。失去了遗产最本质和珍

贵的东西。这样的开发模式既改变了历

史的“形”.又遗失了历史的“神”.是

为“神形俱失”。

3.2规划反思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

城市都面临着历史街区的改造和更新。

在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

关系方面.成都的3个例子为人们提供

了观察和参考,对全国各地纷纷在进行

的历史街区商业开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

义。

3.2-1总体思路

城市有其生长发展的规律。虽然土

地价值要提升。功能要趋向多样化,但

对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源开发要有长久而

富有远见的计划,应当意识到对于类似

宽窄巷子这样有足够活力自发生长、有

机更新的旧城区域,不一定要迫切地进

行改造、引入商业,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和发挥民间机构的作用往往更能满足改

善街区条件的需求、实现最原生态的保

护。这样的作法在欧洲和日本已有成功

的先例.通过政府和民间合作,前者提

供技术。后者投入资金,以居民自主意

愿为驱动成功地保住了的地段的历史遗

存。

而对于需要依靠商业开发复兴的历

史街区。尊重文化特色、延续历史文脉

是改造应遵循的基本思想。是遗产保护

利用的灵魂本质。在这一原则的指导

下。没有必要拘泥于博物馆式的冻结保

存.可像锦里和文殊坊一样.以不同的

方法传达遗产的精神内涵:既可结合环

境要求和功能定位全面重建.也可在保

护整体格局和重点区域的基础上拓展空

间形态。具有持续性的文化遗产是有机

进化的.因而其保护建设应具有共时

性、历时性特征,新建部分要和历史遗

存取得地域性的共通.并能反映出同一

文化不同时代的动态演进过程。

3.2.2具体方法

(1)挖掘文化特色,发扬遗产精神

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是在其发展历

程中由当地民俗传统和自然条件相互作

用、融合而成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地域

性和独特性.如展现普通老百姓日常生

活场景的北京胡同文化、富有中西合璧

风格和亲切邻里关系的上海里弄文化。

以及具有休闲、聚会、娱乐和民间调解

等综合社会功能的成都茶馆文化等等。

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或依附于街区内部

空间和周边的古建遗迹.或者是不同时

期人们生活所留下的烙印。是遗产最宝

贵的精髓。也构成了对外来者最大的吸

引力。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首先要深

入挖掘自身的传统文化。确立其之所以

与众不同的本质特征。才能最大限度发

挥遗产资源的优势并使历史精神得以传

承。

(2)设置活动项目,提供功能载体

无形的文化需要有形的行为活动来

承载和体现,变化了的时代条件也要求

历史街区相应地进行适当的功能调整。

在明确文化主题定位的基础上.活动策

划是重新组织街区功能的主要手段.可

分为餐饮、住宿、观赏、购物等多方面

内容。其具体项目设置要以市场客源分

析、行为心理研究、周边产业调查等各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