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教案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教案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一、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1.根据刺激性质不同分为: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电磁感受器;化学感受器
2.根据分布部位不同分为:内感受器;外感受器

二、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tion):感受器电位;发生器电位
(三)感受器的编码(coding)功能:专线原理(labeled line principle)
(四)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现象:快适应感受器;慢适应感受器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光学介质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
(二)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reduced eye):
光在眼内的折射极其复杂。简化眼是一个人工假象的模型,其光学参数和其它特征与正常眼等值。利用简化眼可方便地计算出不同远近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据此可检测眼对像的分辨能力,建立视敏度(visual acuity)的检查方法。正常人眼辨别视网膜上像的大小的能力即视力或视敏度:5μm,约相当于视网膜中央凹处视锥细胞的平均直径。
(三)眼的调节(accommodation)
当眼看远处(6米以外)物体时不需调节,看近处(6米以内)物体时需要调节才能使物体成像于视网膜上。
1.晶状体的调节:睫状肌的舒缩活动控制;近点(near point of vision)
2.瞳孔的调节:
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视网膜 视神经中脑顶盖前区 双侧动眼神经核 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 瞳孔括约肌

3.双眼球会聚
(四)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1.近视(myopia);

2.远视(hyperopia);

3.散光(astigmatism);

二、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色素细胞层、感光细胞层(含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盲点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视杆系统 视锥系统
对光敏感性 高 低
分辨力 差 强
辩色力 无 有
主要空间分布 视网膜周边 黄斑区
感光色素 一种 三种
逐级聚合 多 少
(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1.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视蛋白(opsin);视黄醛(retinal);夜盲症
2.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视杆细胞的静息电位为-30~-40 mv, 比一般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小,这是由于在暗处外段膜上有相当数量的Na+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
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四)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蓝色视锥(blue cone);绿色视锥(green cone);红色视锥(red cone)
三原

色学说:视网膜上存在三种视锥细胞和相应的感光色素,其最大吸收峰为分别在560nm、530nm、430nm处,正好相当于红、绿、蓝三色光的波长。当某一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时,使三种感光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传入中枢后产生不同颜色的视觉。
三、视网膜的视觉信息处理:中心-周围(center-surround fashion)
1.感光细胞的感受器电位是超级化型慢电位而不是去极化型慢电位。
2.在视网膜上,只有神经节细胞和少数无长突细胞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3.神经节细胞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感受野较小,对物体的形状和表面特征进行编码;第二类:感受野较大,与物体在感受野内的定位信息有关;第三类:对移动物体反应较强。
四、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一)视力(visual acuity)

(二)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和暗适应(dark adaptation)
(三)视野(visual field)
(四)视后像和融合现象
(五)双眼视觉(binocular vision)和立体视觉


第三节 耳的听觉功能



耳的听阈(hearing threshold)和听域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一)外耳的功能:耳廓和外耳道的集音作用和共鸣腔作用;

(二)中耳的功能: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

咽鼓管调节鼓室内压力的作用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 气传导

2. 骨传导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一)耳蜗的结构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1.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基底膜振动由靠近卵圆窗部开始,向蜗顶以行波的方式扩布,不同频率的声音在不同的基底膜部位形成最大振幅,然后消失。最大振幅所在部位的毛细胞和听神经受到最大刺激,传入中枢引起听觉。耳以此辨别不同频率的声音。

3. 毛细胞兴奋与感受器电位

(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1.耳蜗内电位(endocochlear potential)或内淋巴液电位(endolymphatic potential)为 +80mv。毛细胞内电位为-70~-80mv。

毛细胞顶端膜内外电位差为160mv左右,而在毛细胞的底部膜内外电位差为80mv。

2.耳蜗微音器电位(microphonic potential)
特点:电频率和幅度与刺激声波完全一致,无真正的阈值,潜伏期极短(小于0.1ms),无不应期,对缺氧和深麻醉不敏感。
三、听神经动作电位

(一)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二)听神经单纤维动作电位



第四节 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和适宜刺激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

1.毛细胞:其顶端有多条静纤毛(stereocilia)和一条动纤毛(kinocilium)。当纤毛处于自然状态时,毛细胞的静息电位为-80mv,同时与毛细胞相连的传入神经上有一定频率的持续性放

电。当静纤毛倒向动纤毛时,毛细胞的静息电位去极化,传入神经上的放电频率增加。当动纤毛倒向静纤毛时,毛细胞的静息电位超级化极化,传入神经上的放电频率减少。
2.半规管
(二)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生理功能

椭圆囊和球囊囊斑上毛细胞位置及排列特点
(1)在这两个囊斑上,每个毛细胞的排列方向都不完全相同。
(2)椭圆囊的囊斑平面与地面平行,可感受水平各方向的加速运动。
(3)球囊的囊斑平面与地面垂直,可感受头在空间的位置。
二、前庭反应
(一)前庭姿势调节反射

(二)自主神经反射

(三)眼震颤:慢动相(slow phase)和快动相(quick phase)



第五节 其他感受器的功能



一、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

二、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一般性质
三、皮肤感觉感受器的功能
(一)触-压觉(touch-pressure)

(二)温度感觉(temperature sense)

(三)痛觉(pai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