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哲学试题汇总

西方哲学试题汇总

名词解释200-350;简答500-600;论述1200以上

简答要点:问题来源的年代(相关年代);谁的思想,谁提出的(相关人物);相关理论渊源(哪本著作提出的)——论述题的话+前后思想渊源和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后世哲学家对其评价(辩证看,优缺点全面分析)

外国哲学

名词解释

米利都学派【武汉大学2000】

答:

米利都学派出现于公元前六世纪。

代表人物: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等,他们都是古希腊伊奥尼亚的米利都人,该学派因此而得名。

该学派在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认识万物的始基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并以之来解释万物的发生和变化。泰勒斯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一种无固定形态和性质的物质,即“无定形(无限)”;阿纳克美尼认为是“气”。

这些具有朴素和直观特征的观点,成为以后欧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点评】古希腊第一个哲学流派,其观点具有很强的自然主义色彩。这三个代表人物都非常重要,其各自的哲学观点要掌握。

水是万物的本原【北京大学2008】

答:

这是米利都学派泰勒斯关于万物的本原的主张。

泰勒斯宣称“大地漂浮在水面上”,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即万物从那里来,毁灭后又回到那里去,一切皆变唯它不变的始基,它是宇宙最原始的开端和主宰。泰勒斯这么认为的理由是:万物都要靠水分来滋润;同时远古推崇水的神话和习俗也对其思想有影响。

这一命题涉及了早期希腊哲学最重要的问题。“水”一方面是自然中的一种因素,体现了自然哲学家以自然说明自然的原则,另一方面则具有普遍性和流动性,体现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朴素、直观、辩证的有机自然观。

同时,这种哲学思维使他超越了神话的解释,开始用具体的物来说明世界的起源和本质,并且第一次提出了世界的同一性问题。由此,这里包含了一与多、一般与个别、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一系列哲学范畴的萌芽。

【点评】莫要用今天的验光嘲笑古人的智慧。关于万物本原的问题,要注意“本原”这一概念与所对应的始基元素之间的关系。推荐阅读“论尼古拉库萨的‘有学问的无知’一文”

水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米利都学派泰勒斯关于万物的本原的主张。

泰勒斯宣称“大地漂浮在水面上”,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即万物从那里来,毁灭后又回到那里去,一切皆变唯它不变的始基,它是宇宙最原始的开端和主宰。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的理由在于:1他通过观察发现,“一切种子皆滋生于湿润,一切事物皆营养于湿润,而水实为湿润之源”。(万物都靠水滋润)2另外,亚里士多德认为他的这个观点可能是受远古推崇水的神话和习俗的影响。

这一命题涉及了早期希腊哲学最重要的问题。“水”一方面是自然中的一种因素,体现了自然哲学家以自然说明自然的原则,另一方面则具有普遍性和流动性,体现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朴素、直观、辩证的有机自然观。

泰勒斯的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非常幼稚可笑,但他在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提出问题,而且还表现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却是可贵的。这种哲学思维使他超越了神话的解释,开始用具体的物来说明世界的起源和本质,并且第一次提出了世界的同一性问题。由此,这里包含了一与多、一般与个别、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一系列哲学范畴的萌芽。在这个意义上,他被称为第一位哲学家是当之无愧的。

———————————————————————————————————————

本原

“本原”(arche又翻译成基始)是自然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可以说是希腊哲学中提出来的第一个哲学范畴。后人根据辛普里丘的记载,认为这个范畴是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的。亚里士多德对它的解释是:“所谓本原就是万物从它那里来,毁灭之后又回到它那里去,万物生灭变化,唯独它不变的东西。”从这一解释中可看出,“本原”是事物的最初状

态或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不过希腊人认为的这个“本原”产生了万事万物,但其自己并不消失,仍在其中,仍是主宰。“本原”的两层意思分别译作“基质”(Urstoff—德)和“原则”(principle).早期哲学家对于本原解释的侧重点不同,又

分别为后来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

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和探讨了世界本原这个重要的哲学问题,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形(无定形者)”,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开创了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后来希腊哲学家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哲学家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如水、火、气,以及原子,另一部分哲学家认为本原是抽象的原则,如毕达哥拉学派认为是数,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等。本原一词为以后西方哲学家所沿用,和哲学基本问题相联系。主张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称为一元论,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即是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本原是精神的,即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种互不依赖、彼此独立的本原的称为二元论。恩培多克勒他首次把二分法引入了本原理论,既运动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彼此相对的两个。留基波和德谟克里认为,充实和空虚,既存在和非存在才是事物的本原。差别也是事物的本原,既形状,次序和位置。———————————————————————————————————————无定形

“万物的本原是无定形”这是由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据说本原(arche)这一概念就是由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的。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泰勒斯把水作为本原,是由于水的“无定形”的性质;但任何单一的或单纯的自然物均不能成为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看出了老师的水本原说的局限性,世界万物及性质的多样性不能被归结为某一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属性。他认为只有“无定形之物”所构成的原始混沌体,才是万物的本原。虽然“无定形”过于笼统,没说清楚到底是什么,但他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具体事物背后的东西,且意识到否定的问题,以否定作为新的起点,这意味着哲学思维层次的提高。

“无定形”(apeiron,即无定形者)有着不同的理解。或理解为名词“无定形者”,或理解为形容词“无定形”,前一种理解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记载。后一种理解的根据在于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如果从字面的意思上解释,apeiron的字冠“a”,本来是“无”、“没有”、“不是”等否定的意思,说明它不是什么,是一种在种类上没有任何规定性的东西。这可能是阿那克西曼德最先和主要考虑的意思。无论哪种理解,阿那克西曼德都深化了泰勒斯的思想:或用“无定形者”取代水,克服了水的直接性,从而避免了任何事物都可以互相转化的任意

性;或以“无定形”的性质规定了本原的属性,从而提升了本原的说服力。

尽管阿那克西曼德并没有具体说明“无定形”究竟是什么,但是他却明确地表示它不是任何一种具有固定形态的东西,因为任何单纯的和有形的东西都是有生有灭的,而只有无定形的东西才是不生不灭的,一切生灭变化的东西都是从中作为结果而产生出来的。如亚里士多德所揭示的:“它作为本原,是不生不灭的。凡是产生出来的东西,都要到达一个终点,然而有终点就是有限(有定形)。所以说,无限者(无定形者)没有本原,它本身就是别的东西的本原,包罗一切,支配一切。”

我们可以看出,阿那克西曼德似乎要将万物的本原引向具体事物形态背后之中。虽然这背后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他没有表达出来,但他已经意识到了否定的问题,并用了一个否定的表达方式,将否定作为新的起点。这意味着哲学思维层次的提高。

另外“无定形”作为一种原始混沌体,包含着一些对立的东西于自身之中,这些对立物就是冷与热、干与湿,由于它们的作用,从原始混沌的“无定形”中分离出万事万物。与泰勒斯不同,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事物的产生不是由于某种基本元素的转化,而是由于永恒的运动把对立物从“无定形”中分离出来,因此,所谓产生即是对立物的分离。辛普里丘在介绍阿那克西曼德的哲学思想时写道:“万物由之产生的东西,万物又消灭而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因为万物在时间的秩序中不公平,所以受到惩罚,并且彼此互相补足。这是他以颇带诗意的语言说出的话”这种以朦胧的诗意语言表达的哲学思想,与表现“命运”主题的希腊悲剧具有内在的相似性,都反应了一种由神秘的“命运”所主宰的对立面冲突和因果报应思想。这种关于“命运”的决定论思想,似乎在与阿那克西曼德有过师承关系的毕达哥拉斯那里也能看到。

气本原

气本原说由阿那克西美尼提出的的,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记载:“阿那克西美尼和第欧根尼认为气先于水,是一切单纯物体的本原。”这一观点显然是对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思想的一种综合,“气”一方面是一种与水一样的自然物质,另一方面却比水更加具有无定形的特点;它一方面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另一方面却不可测量和无边无际,无孔不入也无所不包。因此将气说成万物的本原似乎更加顺理成章,即超出了泰勒斯的局限性,也克服了阿那克西曼德“无定形”的笼统性。

有观点认为阿那克西美尼的气,相对于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似乎是一种倒退,是由比较一般又倒退为比较个别的本原。但根据辛普里丘的记载,阿那克西美尼也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限,不过他不像他老师那样说它是无规定性的,而认为他是又规定性的,它就是气。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只有否定的意义,说它既不是这又不是那。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这是一个进步,但这种进步并不成功,因为它只有否定没有做出肯定。而阿那克西美尼注意到了这点,吸收了无定形的性质,但不是完全否定,而是给了它某种规定性,某种肯定。虽然这种肯定又使本原从抽象回到比较具体,但这是退中有进。所以如果说泰勒斯的“水”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肯定性表述,而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定性的表述,那么阿那克西美尼的“气”则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表述。

另外,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具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凝聚和稀散两种运动:气稀散为火,凝聚则依次为云、水、土、石。冷和热的性质依凝聚和稀散的程度逐渐上升。这种转化生成观,与阿那克西曼德的分离生成观形成鲜明对比。可以看出后来赫拉克利特“火本原”的提出似乎也与这种转化顺序有着某种联系;而冷热的程度决定了万物的变化这一思想蕴含着量变质变的关系,这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多少有些殊途同归。

阿那克西美尼的气不仅仅是指一种自然物质,有时候它也指呼吸、灵活或者某种神圣性的东西(“精气”)。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意义上的气,都不具有一种独立的精神性含义。早期希腊人缺乏关于独立的精神实体的观念,同时也缺乏脱除了精神性的纯粹物质的观念。他们很难想象和理解完全脱离肉体的灵魂或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被解散。是一个以毕达哥拉斯为创始人,集政治活动,宗教信仰和学术研究为一体的团体。该学派在古代希腊活动范围大,涉及领域广,影响时间长。

毕达哥拉斯熟悉米利都学派的哲学,游历过埃及,巴比伦,学到了那里的天文学和几何学知识,也深受东方灵魂不死观念的影响。他中年时来到了克罗顿,招徒结社,创立了自己的学派。由于他本人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所以后人把他的思想与学派其他思想家的思想统称为毕达哥拉斯学派。

在哲学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重要的思想有三点,即数本原论,和谐观念和灵魂理论。

数是万物的本原(毕达哥拉斯)【北京大学2009】

答:

这一命题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事物本原的观点。

毕达哥拉斯学派在从哲学上探讨万物本原时,发现了数量关系乃是事物的共同属性,因而将这种不具形体的、普遍的、抽象的“数”看做万物的本原。数作为万物的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质料,而且也是事物的属性、状况和模型。

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为本原说明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1是最基本的数,既不是奇数也不是偶数,其他所有数都由1生成。奇数是完满的,偶数是不完满的。自然万物的本原是“一元”,从一元产生出二元,从完满的一元和不完满的二元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目产生出点→线→面→体,从体产生出水,火,土,气四大元素和一切物体。同时,数也被用来解释“真理”,“意见”,“正义”,“婚姻”,“友爱”,“和谐”等。

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有两种交织在一起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认为,数字先于事物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一切事物的形状都具有几何结构,几何结构则与数字相对应:1是点,2是线,3是面,4是体。世界生成过程是由点产生出线,由线产生出面,由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可感形体,产生出水火土气四元素。在这点上1作为的是一个物理的“点”,数没什么抽象意义,“数”不能完全脱离“形”。亚里士多德批评这种观点混淆了抽象的数字单元和有体积的物理质点。

第二种则通过象征说,模仿说的方式解释数。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1象征真理;2是意

见;第一个奇数和第一个偶数的平方4和9代表正义;5象征着雌雄的结合,婚姻;8是爱情和友谊;10是和谐、完满(关于这些数象征什么,毕达哥拉斯学派内部略有分歧)。在这里毕达哥拉斯虽然没有明确地表述,但他似乎已经意识到了具体事物都是对“数”的模仿。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后世柏拉图“理念”的雏形。

(曾问学于阿那克西曼德,后者以数量变化以说明万物生成的思想可能影响到他)

对于数本原思想黑格尔认为毕达哥拉斯派的哲学形成实在论哲学到理智哲学的过渡;而罗素则认为西方哲学和神学中各种错误的形而上学倾向是从毕达哥拉斯开始的,而这些错误

极大地有碍于自然科学和经验科学的发展。(总之从毕达哥拉斯哲学开始,哲学才真正摆脱了广义自然科学,具有了形而上学特点。)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评价:毕达哥拉斯学派代表了一种与米利都学派完全不同或相反的思维倾向,除了从感性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原则之外,他们还抛开了“无定形”的做法,通过数的确定性第一次建立起一种在思维意义上“有定形”的最高原则,这一原则对后世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毕达哥拉斯学派从奥尔弗斯宗教那里继承并发展了关于灵魂不死和轮回转世的思想,这种强调灵、肉分离甚至相互对立的思想突破了希腊人传统的灵肉一体观念,构成了源远流长的西方唯灵主义的雏形。它后来通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而融入基督教中,成为基督教神学的理论抵住。总之从毕达哥拉斯哲学开始,哲学才真正摆脱了广义自然科学,具有了形而上学特点。

【点评】古希腊人的数学思维已经很精密,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力也是在这个时期被发现的。在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可以对比中国先秦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推荐阅读北大编写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相关部分。

赫拉克利特思想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柏拉图:“他把存在的事物比作一条河流,声称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1万物处于流动状态之中

2变化是根据一种不变的规律(logos)发生的奠定了西方哲学的核心理念

3这种规律包含了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4这种对立而相互作用的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构造出了和谐

永恒的火(赫拉克利特)【北京大学2007】

答:

关于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宣称:“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分寸熄灭。”

与前人的思想相比,赫拉克利特不仅公开否定神创世界说,而且从一开始就明确强调了本原的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秩序性。火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与万物互相转化,而且在其燃烧和熄灭的过程汇总,火本身也要受一定原则的限制或支配。

由此可见,赫拉克利特继承和发展了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之无定和流动性的思想,一方面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从而以“活火”为象征,说明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真正不变的东西恰恰是“变”本身;另一方面他也认识到,虽然只有变化是不变的,但是这变化亦是有尺度的。这个规范万物运动变化的尺度就是逻各斯。

【点评】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精神集中地在赫拉克利特哲学思想中得到了体现。理解逻各斯精神,可以对比“努斯”(nous)精神来理解。推荐阅读北大编写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相关部分。

论述,简答

赫拉克利特在留存的著作残片中记载“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在这段话里,本原有两层意思:一是火的活动状态(活火),即火的燃烧和熄灭;二是决定火的活动的分寸,这是永恒不变的原则,在所有事物之中保持着自身的同一。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的创新意义并不在于提出一个不同的具体事物来说明万物的及其转化,而在于强调了这种转化是按照“一定的分寸”进行的,亦即在不断变化转化的“无定形”原则中加入了“有定形”的原则。火是变化无常的,始终处于不断转化的过程中,但其“分寸”、“必然性”却是永恒不变的,是世界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而这种普遍的法则又被赫拉克利特称为“逻各斯”

另外,赫拉克利特还说,“一切转化为火,火又转化为一切,有如黄金换成货物,货物又转换成黄金”。他认为火通过浓厚化而变成气,进一步浓厚化则依次变味水和土,这是“下坡的道路”;泛指,土通过稀薄化而变成水,进一步稀薄化则依次变为气和火,这是“上升的道

路”。而“上升的道路和下降的道路是同一条道路”,他们表现的都是火与万物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他用“生”与“死”这两个概念来形容火、气、水、土之间的互相转化:“火死则气生,气死则水生。——土死水生,水死气生,气死火生;反过来也是一样。”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本原观比米利都派或毕达戈拉斯派的思想更加复杂,它没有简单地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具体事物或变化状态,而是在一与多、永恒和变化的关系中把握本原。进而实现了米利都派和毕达戈拉斯派的两种对立哲学原则的综合。

逻各斯【复旦大学2008】

答:

基本含义:言说,话说,据此派生出道理、理由、理性、考虑、比例、规则等含义。

逻各斯(logos)就是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和比例、普通原则或必然性,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规律。

逻各斯是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万物根据逻各斯而生,它永恒存在着,谁不认识并服从逻各斯,谁就无法获得智慧,把握真理。

斯多亚学派也把逻各斯当作宇宙力量,当作知识原则和因果原则。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逻各斯主要有两种含义,即灵魂的理性部分,以及一种说明,更恰当地说是一种表述事物本质特征的说明,即定义。

【点评】古希腊很多哲学家都使用逻各斯这一概念,所以解析这个概念的时候要注意全面地分析各个主要哲学家对这一概念的使用。推荐阅读《“逻各斯”辨误》一文。

逻各斯

逻各斯(logos)一词的原意是“话语”,进而引申为规律、命运、尺度和必然性等意思。“赫拉克利特说神就是永恒的流转着的火,命运就是那循着相反的途程创生万物的‘逻各斯’。”

在赫拉克利特那里,逻各斯不仅具有客观规律的含义,同时也具有主观理性的含义,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主客观统一的。逻各斯的客观含义与主观含义在赫拉克利特这里也是统一的,所谓理性或智慧就在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他还极力推崇理性思维,认为“逻各斯”是唯有思想才能把握的对象,“眼睛和耳朵对于人们乃是坏的见证”,这表现出某种后世所谓的“唯理”的倾向。

赫拉克利特使用“逻各斯”这一本义为“话语”的词汇,他似乎已经隐约认识到语言和事物的概念、本质有着某正关系。“逻各斯”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哲学中语言学精神的出现,语言及其规律和逻辑从此成了哲学家们离不开的一个参照维度,这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由于逻各斯的介入,亦使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具有了某种二元式的结构:始终处于燃烧—熄灭的火,和永恒不变的逻各斯。这些在后来的巴门尼德,阿那克萨戈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多为哲学家)的哲学中,都有或明或暗的反映。

更重要的是,在后来西方哲学,神学和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逻各斯概念及其衍生的“逻辑”(logic)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既然逻各斯适用于一切事物的运动,赫拉克利特为什么将其归之于火,只把它与火的本性相联系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他把一事物转化为另一事物的原因视为这一事物的不足和另一事物的多余。这个道理与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补偿原则”相同。在火,气,水,土诸现象中,只有火的性质(形状,亮度,温度等)的变化最剧烈,最明显,就是说,火的“不足和多余”的程度是直接可见的。事物转化的原因呈现于火的本性。他明确地说:“世界的构成是不足,焚烧则是多余”;“火在升腾中判决和处罚事物”“判决和处罚”暗示着万物要偿还他们生成时对火的损害之意。根据以上的解释,逻各斯就是因火的不足和多余而造成事物之间转化的原则。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辩证法)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确实最早见于柏拉图的对话《克拉底鲁篇》:“据说赫拉克利特说过:万物都在运动中,没有静止和东西;他将它们比作河流,说过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中去”赫拉克利特把存在的东西比作一条河,声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概括他关于运动变化的思想的话,就是:“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对此恩格斯做出了高度评价:“这个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灭。”

赫拉克利特强调运动变化,并没有否定静止。在他的思想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可是,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变的哲学。克拉底鲁认为人连一次都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样,克拉底鲁就完全否定了静止的存在。但如果没有相对静止,世界上不会有确定性质的事物了。我们既不能认识事物,也不能解说一个事物是什么了。

因为,当我们还没有说完“这是一张桌子”时,桌子已经变成其他东西了。对此,克拉底鲁主张用手指一指就行了,说也别说。十分明显,克拉底鲁把老师的正确辩证法思想变成极其错误的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

按照逻各斯的原则,一切事物都像火那样变动不居,出于永恒的生成变化状态。而当一事物变成另一事物时,例如A变成B时,A既不是A,又不是B,而是出于A与B之间;或者说即是A,又是B。赫拉克利特的残片中充满了这种“即是...又不是”的格言。他用许多例子说明事物具有如下的关系。

1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运动变化与互相转化之中。事物无时无刻不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这种变化。当我们肯定一事物是如此这般时,它已经变成另外一个事物。所谓“万物皆流,无物常驻,如同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2运动变化的根据是对立面的冲突,对立面同时又保持和谐。赫拉克利特明确表示,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导致了和谐,相反者才能相成。“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疾病使健康舒服,坏使好舒服,饿使饱舒

服,疲劳使休息舒服”

3强调事物的相对性质和不同的评价标准。赫拉克利特说“海水最干净,又最脏:鱼能喝,有营养;人不能喝,有毒”“驴爱吃草料,不要黄金”“最美的猴子同人相比也是最丑的”

对此,巴门尼德否认了这一的变化观,柏拉图认为其只适用于不可靠的感觉对象,亚里士多德则以形式逻辑的矛盾否定了它的可能性,但后人却从中发掘出辩证法的源头。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哲学的理念第一次以它的思辨形式出现了”

当然,辩证法与诡辩之间只有一步之差,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度。赫拉克利特关于运动变化的辩证思想如果向前推进一步,就会变成一种诡辩。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就用绝对的运动来否定相对的静止,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就偏离了赫拉克利特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利亚学派

爱利亚学派是早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意大利南部爱利亚城邦。主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爱利亚学派开始转变哲学研究的重心,变本原的追溯为存在的探讨,从而为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首次使用了逻辑论证方法,为哲学思想的表述确定了基本的话语方式,最终演变为整个西方哲学主要的表达方式。

爱利亚学派的思想先驱是色诺芬尼,创立者和主要代表是巴门尼德,辩护者是芝诺,论证者是麦里梭。

色诺芬尼的神

色诺芬尼认为,并非神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并让神穿着衣服,说着人的语言。因此不同的民族就有各自不同形态的神,这样的神不值得人们去崇拜。

色诺芬尼提出:“神是全视、全知、全听的”,他以“自己的心灵思想力左右一切”

色诺芬尼认为神的特点:1唯一的;2无处不在,不动;3不生不灭。

神不仅不具有人的形体,而且也不具有任何形体,只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其是统摄世界万物、非人格的原则、原因或实体,是人的理智所能认识的最高对象。同时,色诺芬尼的神也不是纯粹的精神,而是整个有生命的自然,他的神(deism)区别于有神论的(theism)。

色诺芬尼之所以要否定与人同形同性的多神教,是由于他在哲学上总结米利都学派的“本原”、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学本原的“一”、赫拉克利特的“一切是一”的逻各斯,而提出了万物的本原是“一”。唯有“一”才是“神”,神则是唯一的。这个神超越了人的特殊性和有限性,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的特点。

巴门尼德的存在

作为色诺芬尼的学生,巴门尼德将其老师的神表述为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存在(toeon),而与此相对的,一切处于流变运动之中的事物则被他称为“非存在”。巴门尼德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区别,他由此明确地指出了“真

理之路”与“意见之路”之间的分歧:“第一条是:存在物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理。另一条是:存在物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走这条路我告诉你,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因为不存在物你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说出来”(存在存在,非存在

不存在,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

巴门尼德的“存在”有如下特点

1存在是永恒的,它不生不灭

2存在是唯一的,它是不可分割的

3存在是完整的,它静止不动

4存在不是抽象原则,而是空间实在,是个有边界的圆球

5存在可以被思想、被诉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存在在时间是无限,空间上却是有限。那么时空上有限意味着其外面还有东西限制它,如果外面有东西就会涉及到谁为先,谁在后的问题。

另外,巴门尼德对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否定了“存在”和“非存在”之间的联系和转化。

巴门尼德的“存在”的提出,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石,在以后的西方哲学中,关于“存在”的学问就被称为本体论(Ontology),另一方面,巴门尼德通首次建立起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也开了西方认识论从语言中寻求线索这一做法的先河。

简答

如何理解巴门尼德的存在与思想是同一的思想

巴门尼德认为,非存在是不能被思想和表达的。因为“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存在是同一个东西”这句话通常被缩写成“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

巴门尼德说,“所谓思想就是关于存在的思想,因为你决不可能找到一种不表达存在的思想。在存在以外,没有也绝不会有别的东西。因为命运将存在作为一个不动的整体栓在一起了。因此,凡人们在他们的语言中加以固定的,自以为是真的东西不过是空的的名称,如生成或毁灭、存在又不存在位置的改变、色彩的辩护等”

巴门尼德的理由是,既然思想内容需要由“是”(einai)来表述,那么思想的对象就是存在物,因为“是”就是表示存在。他以“是”具有表达思想和指示存在双重功能为理由,进而把“是”的两种功能归结为同一意义、同一对象,得出了上述结论。

此外,他这样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巴门尼德不懂得变和不变、个别和一般、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他认为个别的、感性的、变化着的东西没有固定的内容,命运之神并没有将它们牢牢地固定在一起,因此不能对它们进行思想和命名。我们所思想、所命名的东西必须有固定的内容,否则便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或记号。巴门尼德在这里接触到一个很重要的哲学问题,即词语(概念)和物的关系问题。在巴门尼德以前,早起希腊哲学家斌没有意识到这两者之间的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他是第一个触及这一问题的哲学家。

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 (09北师)

这是爱利亚学派主要代表巴门尼德提出的哲学的两条研究途径。在《论自然》的开头,巴门尼德以哲学诗的形式,借正义女神之口,提出了两条研究途径:一条是“真理之路”,另一条是“意见之路”。真理之路告诉人们:“存在物是存在的,是不可能不存在的”,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通向真理;而意见之路则是:“存在物是不存在的,非存在必然存在”。在后一条路上不会有任何收获,因为“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

巴门尼德认为,凡是存在的,就可以思想;凡是不存在的,就不能思想。因为所思的东西与所是的东西是同一的。既然思想的内容需要由“是”来表述,那么思想的对象就是存在物,因为“是”就是表示存在。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种东西。

希腊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为最高的理想,而自然哲学却难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它不仅局限于感性经验的领域,而且崇尚本原的无定形或流动性,这就使以普遍性和稳定性为基础的知识成为不可能。“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区分实际上体现了巴门尼德对自然哲学的批判态度,其目的就是要把人们关注的目光从纷繁杂乱、变动不居的现象引向常住单一的本质,因为只有常住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性认识的对象。

飞矢不动(芝诺)【复旦2009】

答:——学术版

飞矢不动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中的一个。

芝诺提出,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为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是静止的。这个悖论的实质是将运动经历的时间无限微分为不连续、不可超越的静态“瞬间”,以此论证,就世界本性而言,运动时表明的假象。对此,亚里士多德批评道:“这个说法是错的,因为时间不是由不可分的‘瞬间’组成的。”

就芝诺的论真本身而言,他向人们提出了连续和间断、无限和有限、整体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一和多、不变和变之间关系的讨论;他的论证揭示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矛盾方面。

【点评】好像在动,其实没动。光有感觉经验还不行,你需要在道理上证明它动,却证明不出来。古希腊人就是这么“闲得没事干”,所以他们才搞出了几何学,不服不行,埃及人有着丰富的测量技术,却没有几何学,整个西方科学都建立在希腊人这种精神之上。希腊人注意到,感觉到得东西不一定是真的。感觉的世界是流变的,“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本质不是感觉世界的,于是巴门尼德说“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芝诺的二分法

二分法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中的一个。人们通常把这些悖论称为芝诺悖论。

芝诺提出,运动是不可能的,因为物体在到达终点之前必须先到达路程的二分之一,而在到达二分之一之前必须到达路程的四分之一,无穷无尽。

亚里士多德对此从两个方面进行批驳:1芝诺错误地认为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越过无限的点,虽然事物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数量上无限的东西相接触,却能同可分性意义上无限的东西相接触。因为从可分性意义上讲,时间本身也是无限地可分的;2在将连续的距离分为两半时,将一点当做两点了,使它成为一个点和一个终点...如果以这种方法来分,无论是距离或运动就都不是连续的了。

就芝诺的论真本身而言,他向人们提出了连续和间断、无限和有限、整体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一和多、不变和变之间关系的讨论;他的论证揭示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矛盾方面。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简要介绍芝诺悖论的内容

芝诺本人在哲学思想上并没有什么新建树,但是他却运用色诺芬尼开创的归谬方法,系统地论证了其师的基本观点。芝诺用归谬法来说明,作为感观对象的运动和多在理论上是自相矛盾的,从而反证巴门尼德的观点。芝诺的论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运动的否定,二是对多的否定。

否定运动的论证:

二分法:物体在到达终点之前必须先到达路程的二分之一,而在到达二分之一之前必须到达路程的四分之一,无穷无尽。

飞矢不动: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为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是静止的。

阿克琉斯追不上乌龟:阿克琉斯和乌龟赛跑,乌龟先爬一段距离,当阿克琉斯跑完这段距离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距离,于是阿克琉斯又要先赶上这一段路程,而此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点...如此推论,阿克琉斯只能无限地接近乌龟,却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运动场:两排由大小相等、数目相同的物体,一排从终点开始排到中间,另一排从中间排到

起点,当它们以相同的速度作方向相反的运动时,就会出现时间上的矛盾。芝诺认为,这可以证明“一半时间等于一倍时间”。

否定多的论证:

“多的论证”

如果存在是多的话:无限,有限?有体积,无体积?有体积的话则无限大,无体积的话则无限小。

如果是有限多,或连续,或间断。如果连续的话其中又能插入无限多的;如果间断的,那么任何事物都可被无限分开。

“谷粒的论证”

芝诺认识到运动的内在矛盾,即运动的东西即不在它所在的地方运动,又不在它所不在的地方运动。由此他向人们提出了连续和间断、无限和有限、整体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一和多、不变和变之间关系的讨论;他的论证揭示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矛盾方面。黑格尔高度评价芝诺:“他是爱利亚学派的大事,在他那里,爱利亚学派的纯思维成为概念自身的运动,成为科学的纯灵魂,——他是辩证法的创始者”

四根说

爱恨

同类相识

种子说

努斯

异类相知

原子论

影像说

幸福论

伟大综合

有学问的无知(库萨的尼古拉)【北京大学2009】

答:

“有学问的无知”是库萨的尼古拉认识论思想的高度概括,其实质就在于强调认识永远不能绝对精确地把握真理。

库萨的尼古拉认为,在把握真理方面,认识的增长是永无止境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个既定水平上,它是不断接近真理的无限进程。因此,“有学问的无知”是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库萨藉此高度肯定了人类理性的无限性,为人的理性和科学的发展展现了一个广阔无垠的前景,体现了近代哲学的启蒙精神,并为近代注重认识论研究的哲学主流开了先河。

【点评】参照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来理解

斯多亚学派【北京大学2008】

答案:

斯多亚学派是希腊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哲学流派

斯多亚学派通常比伊壁鸠鲁学派更怀疑我们有能力控制外在的善,因此斯多亚学派建议人人都能独立于外部因素。如果我们想要确保我们的幸福,我们必须学会尽可能独立于这些无法控制的外部事物,学会生活于我们能够控制的内在自我之中。斯多亚学派认为幸福实际上并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善。他们采取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同样的立场:一个人幸福的唯一条件是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而德性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斯多亚学派完全前后一致地坚持这个立场。有德性地生活是一个人唯一的善,而不去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时唯一的恶。任何其他外部情况,注入生命、健康和富裕与此都不想干。我们生活中是遭遇不幸,还是取得成功、获得荣誉,都无关紧要;我们是主人还是奴隶,是贫穷还是富裕,也没有关系。知识、德性和幸福都独立于所有外部境况。

斯多亚学派存在的时间很长,一般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斯多亚学派(公元前308年-公元前2世纪中叶),代表人物有芝诺、克雷安德和克吕西波。它的特点是在自然哲学和认识论中有较多的唯物主义因素。中期斯多亚学派(公元前2世纪中叶-公元1世纪末),代表人物有巴内修斯和波塞唐纽斯。它的特点是抛弃了早期斯多亚学派的唯物主义成分,引进了相当多的柏拉图主义的理论。晚期斯多亚学派(公元1世纪- 2世纪),代表人物是辛尼加、爱

比克泰德和奥里略。它的特点是着重发展了宿命论和金鱼主义的伦理学。

【点评】斯多亚学派的哲学贡献主要在伦理学方面,其伦理学思想与伊壁鸠鲁学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对斯多亚学派做了很高的评价。

流溢说【北京大学2007】

答案:

古希腊哲学中的一种本体论思想。

该命题表达了一生万物的方式。一由于自身充盈,故而自然要溢出。一首先流溢出“理智”,“理智”流出的影像是“灵魂”。“灵魂”是能动的、不朽的,它可以轮回,也可以流溢。“灵魂”的流溢物是可感世界。灵魂进入人的肉体后,就因为受到了污染而堕落了。人的使命就是改造自己,使自己和他人的灵魂经由理智达到与“一”结合。这个过程就是灵魂的回归或者上升之路。“一”向下的流溢过程和灵魂向上的回归过程,构成了普罗提诺哲学的完整框架。

【点评】灵魂的堕落和拯救,这多少有些基督教色彩,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就利用了这种哲学思想,而且基督教哲学思想产生和形成与此也有很大关系。

智者【北京大学2007】

答:

“智者”对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报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公元前5世纪,智者泛指聪明并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后来,自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乃至政治家,也被称为智者。到公元前5世纪,特别是倒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智者虽然有上述含义,但多指专门教授青年而获得报酬的职业教师。

由于智者能言善辩及晚期智者的末流堕于诡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智者看成是歪曲真理、玩弄是非的智慧的人,因而智者在历史上有成为诡辩论者的同义语。

智者最早期的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格拉和高尔基亚,他们的思想奠定了智者学说的基础。其他代表人物有:普罗狄克、安提丰等。

【点评】智者学派中,普罗泰格拉和高尔基亚是重点,他们各自主要的哲学命题是什么?四因【北京大学2007】

答:

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术语

他认为事物的形成变化又4种原因:①质料因,即构成事物的材料、元素或者基质,例如砖瓦就是房子的质料因;②形式因,即决定事物“是什么”的本质属性,或者说决定一物“是如此”的样式,例如建筑师心中的房子样式,就是房子形式因;③动力因,即事物得以形成的动力,例如,建筑师就是建成房子的动力因;④目的因,即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例如“为了安置人和财产”就是房子的目的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凡感性实体,包括自然物和人造物,都具备这4种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从以前哲学家的学说中概括出来的。他认为过去的哲学家各执一端。米利都派只讲质料因,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等只讲形式因,恩培多克勒讲的“爱”和“恨”是动力因,苏格拉底讲的“善”是目的因。他区别这4种不同的原因、本原,将它们调和起来。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因就是动力因,同时也就是目的因,这样,四因也就只有质量和形式两种,任何事物都是由形式和质料组合而成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与质料关系的学说,上承柏拉图,下启中世纪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构成了西方哲学刘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点评】亚里士多德列举的“四因”一定掌握,这四因之间关系也要弄清,比如四因其实归纳起来就两因,即形式因和质料因。有时间可以读读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相关章节。

原子(德谟克利特)【北京大学2005】

答:

原子是德谟克利特哲学本体论的概念。他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被从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在原子的下落运动中,较快和较大的撞击着较小的,产生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从而形成万物并发生着变化。一切物体的不同,都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造成的。原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

根据这样的理论,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他的天体演化学说,即在一部分原子由于碰撞等原因形成的一个原始漩涡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漩涡的中心,较小的被赶到外围。中心的大原子相互聚集形成球状结合体,即地球。较小的水、气、火原子,则在空间产生一种环绕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外面的原子由于旋转而变得干燥,最后燃烧起来,变成各个天体。

德谟克利特是这样用原子论解释认识论问题的: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了“影像”,而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这就是他的“影像说”。他还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级阶段,人的感官不能感知一切事物,例如原子和虚空就不能为感官所认识,当感性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内不能再看、再听、再嗅、再摸的时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因为理性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点评】对比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与后来的伊壁鸠鲁的原子论。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专门谈了这一问题,可以看看马克思说的有没有道理。

理念(柏拉图)【北京大学2005】

答:

“理念”一词源于古希腊文eidos,原义是见到的东西,即形象。柏拉图派出这个词的感性意义,用来指理智的对象,即理解到得东西。他认为变化不定的个体事物,其所以相对地具有某种性质,只是由于模仿或分有离开个体事物而绝对存在的理念。如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有“美”本身,即“美”的理念。全部理念构成一个常住不变的理念世界,存在于事物世界之外。理念有不同的等级,“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他认为存在着一个由形式和观念组成的客观而普遍可靠的是在世界,即所谓“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

由于柏拉图的理念是指一种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的精神实体,并非主观的意念,所以又有一些学者把它改译为“理式”、“理型”、“相”。亚里士多德继承柏拉图的理念学说,但认为客观的理念并不与事物分离,而与质料相结合,存在于事物之中。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之一。

【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是重点中的重点。回答这个问题,要注意柏拉图对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划分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与发展。推荐阅读叶秀山《理念与神——柏拉图的理念思想及其神学意义》。

皮浪主义【北京大学2006】

答:

皮浪主义是晚期古希腊哲学的一个怀疑主义流派,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皮浪。

皮浪主义并不否认感觉现象的存在,因为这是人不由自主地要加以承认的,但其否认现象的真实性和我们关于现象所作出的判断。

在伦理方面,皮浪主义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因而否认事物具有美或丑、公正或不公正的性质,认为知识风俗和习俗指导着人们的行为。

皮浪主义既然主张现象是不真实的,所以我们就无权作出关于现象的判断,那么最好的

办法就是保持沉默,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

皮浪主义揭示了客观现象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发现了认识本身所包含的矛盾,破事哲学进行自我反省,促进理论思维的提高和哲学思考的深入。但它的结构是消极的、破坏性的,对希腊哲学理性基础的瓦解也是致命的,从而在客观上主张了神秘主义等非理性思潮的流行。

【点评】皮浪主义是古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怀疑主义流派。解答时要说明其怀疑主义思想在认识论和伦理学方面的主张。另外可以对比近代哲学中休谟的怀疑主义思想。关于皮浪主义思想,可阅读《悬疑与宁静——皮浪主义文集》

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接受了赫拉克利特关于万物流变的思想,认为变动不居的感觉现象是真实的,万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但是他从这种素朴的感觉论走向了相对主义和怀疑论。断言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因此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由此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他根据这种观点,对传统宗教神学提出了怀疑:"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象什么东西"。

普罗泰戈拉把感觉看成是真理的标准,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不过他的本意并不是要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与后来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有区别。他看到了不同人的感觉有对立与差异,触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表现了人类认识的深入。

他强调人在现实中的地位,在当时有破除传统神学观念的启蒙作用。他把人作为重要的哲学研究对象,这是古希腊自然哲学时期向后一阶段过渡的重要标志。

『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提出的著名命题。(时间地点人物)

完整表述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意思是,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怎样;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因人因时而异,这些不同的感觉并无真假是非之分。(内容)后来皮浪把这一观点推向极端的怀疑论。19世纪前,大多数思想家将普罗泰戈拉的这个命题看作是诡辩论,直到黑格尔,才从认识史发展的角度,肯定这个命题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影响)

显然,这个命题带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将事物存在及其性质视为个人主观感觉的产物,否定了它们的客观性。(局限)

但也有其积极意义,它一反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人、物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可以看作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具有一定的批判传统、解放思想的作用。(结合当时背景阐述其意义)

精神产术(苏格拉底)【复旦大学2004】

答:

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dialektike)。辩证法本义就是“对(dia-)话(logos)”。就是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按对象的种属加以辨析。

这种方法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之问题

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正确认识,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儿。一般被总结为如下四个环节

反讥:是助产术的第一步,指通过反问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或漏洞。之所以首先要反讥,是为了打掉对方自以为是的傲气,迫使他承认对原以为十分熟悉的东西实际上一无所知。因为只有以“自知我无知”的心态出场,才有可能接受手术。

归纳:是助产术中引导方向的重要步骤。它通过对答问者具体而片面的意见的否定,一步步地将其导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

诱导:是助产术的实质,也可以看作是狭义的助产术。它通过启发、比喻等方式,帮助对方说出蕴藏在头脑中的思想,进而考察其真伪。这是苏格拉底助产术的精髓所在,即不把观点从外面强加于人,不盛气凌人地宣旨颁诏,而是让对方自己去领会和体悟。

定义:是助产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即通过对所论德性的共同性质作出说明,获得确切的概念性认识,并牢牢掌握它。

【点评】苏格拉底的母亲是接生婆,父亲是石匠,苏格拉底与别人通过对话获取真知的过程即如同石匠把石雕刻成型,又如同孕育并接生出真理的孩子。可以多看看苏格拉底对话录,这是原始也是最纯粹的哲学。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本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要的意义。

促使苏格拉底提出这一宣言,有早期自然哲学家和智者运动两方面的背景。

在苏格拉底看来,自然哲学家们在哲学对象,目标,途径,方法等问题上的看法都是错误的,他们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而去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作原因,因而自以为是,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实际上,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他的内在目的,亦即“善”(agathon)。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因而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

另一方面,智者们虽然注重社会和人生问题,扭转了哲学研究的方向,但是却高扬个体,推崇感觉,导致了对普遍,理性和确定性的贬低和否定,由此走向了诡辩论或怀疑主义,因而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更违背了哲学爱智慧求知识的初衷。

所以苏格拉底以“认识你自己”作为其哲学的座右铭。

“自知我无知”

智者自称是有智慧的人,而与之相对苏格拉底却一向以无知自居。据说有人到德尔斐神庙求神谕,询问是不是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神谕说没有比他更聪明的人了。苏格拉底对此大惑不解,因为他自认为自己是无知的。于是,他便到处寻找有智慧的人,以期证明神谕错了。结果他发现,那些自认为有智慧的人其实是无知的,因而神谕说他有智慧是因为他自知自己无知,所以始终在追求知识。

简答德性即知识

对苏格拉底而言,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

所谓“德性”(arete)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而人的德性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德性是人的本性,由神平均分配给了每一个人,因而人人都具有德性。但是说人人都有德性,并非指现实的拥有,而是潜在的拥有。换言之,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和真正的善。所以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由德性的人。因此,他把德性

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在苏格拉底看来,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没有人志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恶的东西,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

关于“德性是什么”,早期“苏格拉底”与中后期“苏格拉底”又有略为不同的说法。早期对话以《拉刻斯篇》为例,可概括为“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勇敢、节制、虔敬诸德都是知识或智慧;而在中后期对话中,不同之处主要有三:1、随着“四德论”的建立,智慧与勇敢、正义、节制一起并为“四德”,不再是其他德性的共性;2、正义的重要性提高了,而早期“苏格拉底”谈论正义的时候远少于其他德性、尤其是智慧;3、在包括智慧在内的四德之上,是“善”。

苏格拉底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的观点,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第欧根尼.拉尔修因此而称他是“伦理学的创始人”。然而,将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而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差别毕竟有失偏颇。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分析的,“他在把德性看做知识时,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同时,知识并不是德性的充分条件,有知识不意味着有德性,“因为知道公正的人不会马上变得公正,其他德性的情况亦相同”。

精选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完整复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1.布拉德雷的“事物的关系是不真实的”。 布拉德雷继承并阐发了格林新黑格尔主义的观点。他以事物只能在相互关系中存在为论据来“证明”事物的不存在。他认为事物无不处在相互关系之中,但他断言,事物这种关系正好证明了他们的不真实性,即他们是人的主观幻想(现象)。他以同样的诡辩手法否定时空的客观性,否定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及经验的对象不真实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 2.尼采: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影响下,人尽管被描绘为宇宙的建造者,周围世界的决定者,历史进步的核心,实际上人却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从而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前景和价值。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绪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几乎所有概念(如主体、对象、实体、意识、认识、真理等)都是虚构和谬误,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它们不仅不能达到、反而掩盖了人的生命和本能。后者是人的深层存在,赋于了人生以意义和目的。因此,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束缚,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为理性派思想家所制定和神圣化的旧概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并把它当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观念。 3.新实在主义作为一个反对唯心主义的派别,其不同于唯物主义之处有哪些? ⑴他们主张认识的对象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的。他们既反对一元论,又反对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物”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⑵肯定本质或共相的独立存在,从而表现出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4.怀特海的哲学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他既肯定科学,也肯定宗教,认为宗教是人类经验之中不断表现出向上的一个因素;他为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基本宗旨的分析哲学运动提供了工具(数理逻辑),却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曾致力于数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却对数学的精确性持怀疑态度,对烦琐的语义分析也持异议;他关注科学,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奠基于科学之上,却又笃信宗教,充满着宗教感情,力图使科学与宗教融合起来。

西方哲学史---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试从“有定形”和“无定形”的角度来说明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思想的发展脉络。 2、为什么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创了西方形而上学之源端? 2、说明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火与逻各斯的关系。 4、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所指称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古代最早提出唯理论思想的人? 5、试分析芝诺的诡辩论与高尔吉亚的诡辩论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6、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是如何导致了自相矛盾的后果? 7、梳理从“四根说”、“种子说”到“原子论”的内在逻辑线索。 8、根据“原子自动”的思想,总结古希腊自然哲学在质料与动力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发展。 9、为什么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10、说明苏格拉底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11、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它如何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根基? 12、试述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柏拉图“理念论”之间的根本对立和内在同一性。 13、根据“理念论”与“回忆说”的关系,说明形而上学本体论与先验论之间的逻辑联系。 1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实质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5、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如何对古希腊哲学关于本原问题的思考进行总结的? 16、简述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基本内容? 17、说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差异及其意义。 18、比较伊壁鸠鲁主义与斯多葛主义的异同之处。 19、试说明古代怀疑主义“悬置判断”的思想观点。 20、分析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精神联系。 第二章思考题 1、说明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在对待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上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2、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如何表现了一种神秘主义决定论思想? 3、波菲利提出的“共相”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4、唯名论与实在论在“共相”问题上的根本差异是什么?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在神学上将可能导致什么结论?梳理二者各自的发展演变情况。 5、分析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6、分析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7、托马斯·阿奎那是如何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学说来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 8、试论作为英国自然实验科学思潮之开创者的罗培尔·培根的主要哲学思想。 9、简述邓斯·司各脱的意志主义神学观。 10、什么是“奥卡姆剃刀”原则?它的哲学意义何在? 第三章思考题 1、说明经验论与唯理论在知识的来源、过程和真理性等问题上的根本差异。 2、简述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象”理论。 3、培根创建的科学归纳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试比较霍布斯与洛克在社会契约论方面的差异性与连续性。 5、洛克是如何批判“天赋观念说”的?他所提出的“白板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6、试分析洛克的实体学说与经验论原则之间的深刻矛盾? 7、贝克莱是如何利用洛克的实体学说和两种性质学说而得出了否定物质实体的结论? 8、试说明贝克莱从“存在就是被感知”走向“自然实在论”的思想过程,并分析贝克莱哲学的内在矛盾。

2015——2016学年上期西方哲学史试卷B卷

郑州师范学院 2015——2016学年上期期末试卷 西方哲学史(1510107B)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四年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2013 年级共 2 班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各题均有四个答案, 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1.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是()。【】A.爱非斯学派 B.爱利亚学派 C.米利都学派 D.毕达哥拉斯学派 2.第一次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的古希腊哲学家是()。【】A.巴门尼德 B.克塞诺芬尼 C.赫拉克利特 D.阿那克西曼德 3.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是一个()。【】A.唯物主义者 B.二元论者 C.主观唯心主义者 D.客观唯心主义者 4.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家是()。【】A.泰勒斯 B.普罗泰戈拉 C.苏格拉底 D.巴门尼德 5.被称为“精细博士”的是()。【】A.罗吉尔·培根 B.安瑟尔谟 C.威廉·奥卡姆 D.邓斯·司各脱 6.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是哪个因?()。【】A.质料因 B.形式因 C.动力因 D.目的因 7.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经院哲学家是()。【】A.安瑟尔谟 B.托马斯·阿奎那

C.阿贝拉尔 D.邓斯·司各脱 8.《利维坦》一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A.罗吉尔·培根 B.弗兰西斯·培根 C.霍布斯 D.洛克 9.下列命题中,哪一个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A.知识就是力量 B.物是观念的集合 C.我思故我在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0.智者学派观点的积极方面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A.强调知识的作用 B.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C.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 D.创立了逻辑学 11.文艺复兴的性质是()。【】 A.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宗教神学的发展 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人文精神的张扬 12.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命题()。【】A.知识就是力量 B.“最好世界”理论 C.我思故我在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3.马克思说,启蒙运动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14.德国古典哲学中唯物主义哲学家是()。【】A.康德 B.费希特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15.以下属于唯理论的哲学家是()。【】A.弗兰西斯·培根 B.斯宾诺莎 C.洛克 D.休谟 16.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是:()。【】 A、都批判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B、都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C、都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利属于人民 D、都赞同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治体制 17.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是因为:()。【】 ①提出了理性批判哲学②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 ③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④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西方哲学智慧考试2019试题

?西方哲学智慧 题量:85 满分:截止日期:2019-05-20 23:59 一、单选题 1 《存在与时间》出自以下哪位哲学家?() A、 胡塞尔 B、 列夫托尔斯泰 C、 海德格尔 D、 萨特 我的答案:C 2 灵魂和肉体结合就被污染了,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摆脱肉体的限制这个牢笼是哪个学派的观点?() A、 犬儒学派 B、 伊壁鸠鲁派 C、

斯多亚学派 D、 麦加拉学派 我的答案:C 3 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的观点是()。 A、 自然 B、 和谐 C、 流变 D、 冲突 我的答案:B 4 “我”是一个心灵实体,这个心灵实体的本质乃是“思想”,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A、 费尔巴哈 B、 胡塞尔 C、 黑格尔 D、 笛卡尔 我的答案:D

5 学习哲学的核心是()。 A、 了解哲学家的问题 B、 熟悉哲学家的术语 C、 沿着哲学家的思路 D、 理解哲学家的思想 我的答案:A 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体论的三个因素的是?() A、 实体 B、 属性 C、 样式 D、 内在 我的答案:D 7 以下对于知识,观念,经验三者范围大小表示正确的是()。 A、

观念>知识>经验 B、 经验>知识>观念 C、 经验>观念>知识 D、 知识>观念>经验 我的答案:C 8 公元20世纪的西方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中又称为()。 A、 古代哲学 B、 中古哲学 C、 近代哲学 D、 现代西方哲学 我的答案:D 9 以下哪一项是对“我思故我在”中的我理解正确的?()

思想对象 B、 思想主体 C、 思想实体 D、 物质实体 我的答案:C 10 《逻辑学》的作者是以下哪一位?()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康德 D、 黑格尔 我的答案:D 11 休谟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哪个内容?() A、 认识的根据问题 B、 现象本质问题

西方哲学智慧期末考试

西方哲学智慧》期末考试 单选题(题数:50,共50 分) 1 下列著述属于叔本华的作品的是? 1.0 分A 、 《谈谈方法》 B、 《判断力批评》 C、 《逻辑学》 D、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体系中的第几原理?1.0 分A 、 B、 C、 D、四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3 “伦理学”研究的是人,“政治学”研究的是1.0 分

A 、 社会 B、 国家 C、 民族 D、 个人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 本体论的研究对象是?1.0 分A 、我 B、 存在者 C、 存在 D、 真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 以下哪项不属于哲学产生的条件 1.0 分A 、 人们开始关注终极关怀的问题 B、 人们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

C、必须有思想的自由的条件 D、 生产力必须得到发展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 黑格尔哲学最关键的地方是什么命题?1.0 分A 、实体即主体 B、意志自由 C、上帝存在 D、意志不朽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7 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的是?1.0 分A 、 奥古斯丁 B、 托马斯?阿奎那 C、安瑟尔谟 D、 罗吉尔?培根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8 黑格尔的否定论唯独有一种东西在毁灭中保持生命,那就是、 1.0 分A 、 知识 B、 物质 C、 精神

上帝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 哲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大约有多少年的历史? 1.0 分A 、 一千多年 B、 两千多年 C、 三千多年 D、 四千多年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0 以下选项中,具有独立性且必然发生作用的是?1.0 分A 、道德律令 B、自由 C、自然法则 D、国家法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1 洛克的经验论属于什么范畴? 1.0 分A 、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汇总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一、名词解释 1.始基 “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2.无限(阿那克西曼德) “无限”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如果我们要从本身永恒、超越变化的某物获得经验世界中的种种变化,就必须假定万物始基的现实性,这万物始基具有一切必须的特征——即使这样的始基在经验中也是不可能的。在此,他假定了“无限”这个概念作为真实的来解释经验,并且赋予“无限”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这些规定性。“无限”包罗一切,决定一切,另外还赋予这个概念以“神性”。 3.数 “数”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的一个本体概念。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的、不变的特征。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逻各斯是就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理由”,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规律”。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认识“逻各斯”,思想要求在变化着的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 5.存在(巴曼尼德) “存在”被巴曼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者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必定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在存在与思想的关系中,他把存在与思想等同,认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即思想内容需要由“存在”来表述,思想对象即“存在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通过思辨,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的性质: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个滚圆的球形。 6.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尔雅西方哲学智慧 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尔雅西方哲学智慧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智慧 选择题(60 分) 1、莱布尼茨的哲学学说又称为:(C) (2.00 分) A.光照说 B.自因说C.单子论 2、斯宾诺莎研究哲学从什么开始?(C) (2.00 分) A.被造物 B.心灵C.神 D.人 3、谁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B) (2.00 分) A.泰勒斯 B.赫拉克 利特 C.毕达哥拉斯 D.巴门尼德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2.00 分) A.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者 和开创者 B.笛卡尔是近代经验论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C.笛卡尔的二元论孤立、静止、片面,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2.00 分) A.西方哲学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B.公元 2 世纪到公元 16 世纪叫做古代哲学 C.20 世纪叫做近代哲学 6、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实体即什么?(B) (2.00 分) A.自因 B.主 体 C.他物 D.理念 7、人之所以逃避自由是为了:(C) (2.00 分) A.追求个性 B.逃避责 任 C.逃避死亡 8、不属于巴门尼德在哲学上的贡献的是?(D) (2.00 分) A.思维与存 在的同一性 B.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 C.在哲学中开始了推理论证 D.运用象征 和比喻论证哲学问题 正确答案:D、运用象征和比喻论证哲学问题 9、不属于康德对“空间与时间”的认识的是?(C) (2.00 分) A.感知 事物的先决条件 B.先天直观形式 C.概念 D.不是感知的结果 10、下列不属于 17、18 世纪社会政治思想核心概念的是:(C) (2.00 分) A.社会契约 B.自然状态 C.民主法治 正确答案:C、民主法治

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复习要点: 通过本章了解西方哲学的起源,理解古希腊罗马时期重要哲学家的主要哲学著作和重要哲学思想。 1、了解古代希腊和罗马社会和哲学起源发展的关系。 2、掌握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内涵。 3、了解古代西方各主要哲学流派和主要哲学家的基本思想。 4、准确理解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 复习内容: 第一节早期希腊哲学 一、伊奥尼亚学派 二、南意大利学派 第二节中期希腊哲学 一、智者和原子论先驱 二、原子论 三、理念论的起源和发展 四、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及对哲学历史的批判总结

第三节晚期希腊哲学 一、晚期苏格拉底学派 二、晚期原子论和伊壁鸠鲁哲学 第四节古代罗马哲学 重点内容: 1、基本概念 1.1 本原或“始基” 1.2 原子 1.3 理念 1.4 数与和谐 1.5 “四因” 1.6 “存在”与“非存在” 1.7 “四根” 1.8 “形而上学” 2、基本命题或基本思想 2.1 “水是万物的始基” 2.2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2.3 “美在和谐” 2.4 “飞矢不动” 2.5 “认识你自己” 2.6 “学习就是回忆” 2.7 “实体是不表述主体并存在于主体之外的”

2.8 “美德即是中道” 2.9 “幸福是肉体的无痛苦和精神的无纷扰” 3、综合理解 3.1 哲学本体论的起源,自然哲学的历史价值 3.2 原子论与理念论的对立及其实质 3.3 先验论哲学对教育学的影响 3.4 亚里士多德对哲学史的批判和总结 3.5 “原子论”的起源和发展 3.6 “伊壁鸠鲁主义”对伦理学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第二章基督教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复习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基督教和基督教哲学的发生和发展的大致线索,理解经院哲学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实质,理解文艺复兴运动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质。 1、理解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教义。 2、初步理解哲学和宗教的联系和区别。 3、明确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实质,理解人本主义的思想实质。 4、明确中世纪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858西方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专业课考试试题

目 录 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85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85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45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87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87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4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002年年华中科技大学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4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85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 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五选四,一个10分,共40分) 1.四因说 2.自在之物 3.逻各斯 4.前定和谐 5.二律背反 二、简答(三选二,一个20分,共40分) 1.简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2.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3.休谟的因果关系 三、论述(三选二,一个35分,共70分) 1.从经验论原则、实体问题和偶性问题三个方面看17至18世纪经验论哲学的发展历程 2.比较安瑟尔默上帝存在证明与托马斯阿奎那上帝存在论证明 3.通过分析康德的知性范畴相关内容看其是怎样发扬范畴的主体能动性的

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85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 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万物的原则就是数学的原则(赫拉赫利特); 十范畴(亚里士多德); 单子(莱布尼兹); 直观与演绎(笛卡尔); 本体论证明(安瑟尔谟) 二、简答题: ①简述笛卡尔的我思,上帝,和物质实体; ②简述柏拉图的美与美的事物不同的原因 三、论述题: ①试论为什么康德的知性范畴只能做经验应用而不能做纯粹应用 ②试论柏拉图的共相实体与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实体; ③试比较笛卡尔的我思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现代西方哲学考试真题及答案要点

1?尼采把苏格拉底看作理性主义传统的肇始者加以批判,在什么意义上他对理性主义的批判是恰当的?(20分) 2?分析杜威的有用就是真理”的思想,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认识实用主义真理观。(20分) 3.试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论题与自由的关系。(20分) 4?论述前期维特根斯坦与后期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性质和意义的不同理解。(20分) 5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说明我们和传统文化的关系。(20分) 答案要点: 1.答:尼采指出传统理性主义消极的意义:把某种外在的权威绝对化,苏格拉底以来由理性主义支配的思想和文化的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人的生命和本能,忘记了或有意识掩盖了它们也只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而把它们当成世界自身的本质,造成对生命本身的敌视而不是提升生活。为理性所支配的思想和文化使人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变成一架缺乏激情和创造性的机器,从而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10分)尼采并不是提倡非理性主义,而是让人们认识到知识或理性的限度,

理性主义可能本身不能证明自身的合理性。(10分) 2.答:杜威的基本观点是认为思想、观念、理论是人的行为的工具, 它们的真理性标准在于能否指引人们的行动取得成功。杜威认为任何 思想、概念、理论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是理性发明的解决疑难困境的方式和工具。工具无所谓真假,只有有效或无效、适当或不适当、经济或不经济之分。如果它们对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有用,能使他们成功便是真理,否则便是谬误。(10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认识实用主义真理观,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强调行动、实践、注重功效是实用主义的显著特点,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等价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为每一个个体的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把获得最实用、最现实的实际效果当作最终目的的实用主义被人们接纳和认同,促进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同时实用主义盲目追求“实际”、“务实”,把关注的焦点落到了物质利益和短期回报上,致使一些人从个人私利出发,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10分) 3.答:自为的存在,其本质不是既定的,没有什么先定的本性。人的存在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人成为什么样的存在,取决于他主观上的设计、筹划和选择,在这个意义上,人就是一种自我设计、自我谋划和自我造就的存在物。人总是根据自己的意向来塑造自己, 成为他愿意是的那种人。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人首先存在着,遭遇他们 自身,出现于世界之中,然后界定他们自己,成为他们自己所创 造的东西。(10分) 对于人的存在而言,说他的存在先于本质,实际上说人是自由的,人

西方哲学智慧,期末考试答案

西方哲学智慧张志伟《西方哲学智慧》期末考试(1) 考试时间:2016-06-01 00:00 至 2016-06-10 23:59 考试状态:已完成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会以允诺一个来生来世,去面对生死问题。1.0 分 A、科学 B、哲学 C、宗教

D、心理学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以下属于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回应的是?1.0 分 A、真正的批判应该是理性的自我批判 B、意志自由 C、经验哲学 D、先验哲学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康德把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称为()。1.0 分A、先验论

B、知性纯概念 C、先验分析论 D、理性概念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8观念之间的关系有()类1.0 分 A、上帝是否存在 B、上帝如何造人 C、上帝为何不允许亚当、夏娃吃智慧之果 D、上帝为什么允许恶的存在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1一切认识的先决条件是?1.0 分 A、自我在经验中被认识 B、经验先在 C、主客体统一 D、自我同一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4学科制度化产生于什么时候?1.0 分 A、19世纪下半叶 B、19世纪初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5在康德看来,人要享受幸福的首要前提是?1.0 分 A、拥有判断力 B、拥有实践力 C、实体 D、关系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8()分为理论学和政治学。1.0 分 A、社会哲学

B、公民哲学 C、自然哲学 D、伦理学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9“我不得不限制知识以便为信念留地盘。”是谁的言论?1.0 分 A、自然生物 B、自然规律 C、自然生物与人类创造 D、一切自然的大全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武汉大学845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试题真题2004-2014、2019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历年考研真题 845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 2019(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每题9分) 1.存在(巴门尼德) 2.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阿奎那) 3.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洛克) 4.人是机器(拉美利特) 5.自在与自为(萨特) 二、简答题(每题15分) 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2.简述休谟关于两类知识的区分 3.简述早期维特根斯坦关于可说与不可说的区别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试述康德的绝对命令学说 2.试述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评 2014(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说” 2.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象说” 3.霍布斯的“利维坦” 4.斯宾诺莎的“神即自然” 二、简述题 1.简述希腊化时期怀疑主义对感觉和理性的否定 2.简述对笛卡尔的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理解 3.简述对莱布尼茨实体、属性和样式的理解 三、论述题 1.试论述中世纪时实在论与唯名论的斗争及评析 2.康德对旧的形而上学批判,希望建立未来的形而上学,试论述康德论述的思路2013(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柏拉图的“知识”和“意见” 2.古代怀疑论 3.亚里斯多德的实践智慧 4.莱布尼兹的“自然从不飞跃” 5.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6.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 7.后结构主义 8.忘了 二、论述题 1.笛卡尔的第一原理和上帝存在的证明 2.康德的先验演绎 3.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 2012(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每题9分) 1.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2.柏拉图的通种论 3.普罗提诺的太一说 4.我思故我在 5.贝莱克的存在即被感知 6.尼采的权力意志 7.思维经济原则 8.逻各斯中心主义 二、论述题 1.比较康德的范畴论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 2.从费希特的自我哲学到谢林的同一哲学 3.海德格尔的理解的前结构和伽达默尔的前见论 2011(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 1.四根说 2.光照说 3.利维坦 4.绝对精神 5.皮尔士确定信念的四个方法 6.尼采的超人学说 7.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步骤 二、论述题(每题20分) 1.试述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的身心关系说的发展 2.评述康德的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及其解决 3.维特根斯坦的“可言说与不可言说”理论,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4.误解是一种理解吗?结合解释学相关理论回答 2010(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 1、比较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在存在问题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两种存在观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差异: 赫拉克利特典型的观点就是“某物存在又不存在”; 而巴门尼德观点与之相反,认为“某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没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就是“火本原论”者,她第一个提出“逻各斯”的概念,并开启了辩证法之门。“万物流转,无物常住,亦无物永为同一之物。”在经验中她观察到世界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正在发生,即变化就发生在现在。对于一个特定的事物,它正在发生着变化,正转化为她物。那么在现在的这一刻瞧来,它有它本身的这一面,也有已经转化为她物的那一面,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某物确实既就是又不就是它本身,既存在着又不存在。如同“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在这里,她并不否认变化中“河流”自身性质的保留,也就就是说,她就是主张当我踏进河流的时候,这条河流既就是又不就是这条河流,有“就是”的一面也有“不就是”的一面,两者皆有。 巴门尼德第一个把“就是者”提升为真理的对象,提出“就是者”(存在)就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与统一性。她指出“所就是的东西不能不就是,不就是的东西必定不就是”可以理解为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没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原因就是:“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就是同一的。”既然“存在者”与被思想与表达的东西同一,“不存在者”不能被思想与表达,那么这两者就截然的分开了,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的联系。在她瞧来,真理性认识表现在“存在就就是存在,不存在就就是不存在”,绝不就是赫拉克利特那种既存在又不存在,一切都向自己对立面转化。 两种存在观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合理性 赫拉克利特基于变化阐明“某物存在又不存在”,这就是很好理解的。变化就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对于此刻的某物,它既保存着自身的本性,又包含着转变为她物的趋势,因此它存在又不存在。 局限性: 赫拉克利特认为的万物都变化,事物存在而又不存在。这怎么可能?如果说能,那就就是说某种东西存在与某种东西不存在,无能生有,有能变无。或者,如果存在有变化,它一定产生于非存在或产生于存在。如果产生于非存在,它产生于无,这就是不可能的;如果产生于存在,那么它就是产生于自身,这就等于说,它同它自身就是同一的,过去一直就是同一的,没有变化。 巴门尼德受到经验的局限,巴门尼德认为“能被思维者与存在者就是同一的”,存在就是思想的对象,而不就是感官的对象。如果没有存在作为对象,思想就是不可能的。但有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空想”。 2、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的关系,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直接的关系,实体论就是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批判理念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思考与缜密论证创立的。实体论克服了理念论关于一般能够脱离个别、理念可以脱离可感事物独立存在的错误观点 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叫做“理念”,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就是idea与eidos(多数时候用的就是前者),本义指“瞧见的东西”即形状或相,转义为心灵、灵魂可以瞧见的东西。柏拉图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就是个别、相对与偶然的,而理念则就是永恒不变的,理念就是在现象界之外的,决定现象接的永恒不变的、普遍的、绝对的、必然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柏拉图关于理念可以完全脱离可感个体事物单独存在的瞧法与观点。亚里士多德指出: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就是无用的设定。她质问道: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比如:您能说人只就是人(抽象共性)而不就是动物(可感共性)不?因为人类就是从动物界演化而来。所以,在批评自己老师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的思考与缜密的论证创立了她的实体论。

西方哲学历年考研试题及答案

通往成功之路---西方哲学史 2009年4月13日 复旦大学2009年西方哲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 飞矢不动: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芝诺的观点。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其哲学思想特点在于他进一步用逻辑论证来说明存在是“一”而不是“多”,存在是“静”而不是“动”,“飞矢不动”就是关于否定动的论证之一。因为飞矢在一定的时间里必存在于与他相等的空间里。因此,如果把飞矢在空中运动的过程分为无数个点,则它在每一点上都存在于与他自身相等的空间里。可见,箭的飞动乃是无数静止的总和而不是运动,说飞矢运动是矛盾的。 2. 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开创者普罗泰戈拉的哲学观点,按照柏拉图的解释,这一命题的含义是“对我来说,事物就是对我所呈现的样子,对你来说,事物又是对你所呈现的样子,而你和我都是人”,“因而可以说,对于每个感知者来说,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这就是说,衡量万物的尺度就是个人的感觉,事物的存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他所感觉的那个样子。那么,每个人的意见都是正确的,那么,对于同一事物就可以形成相互对立的不同的说法,形成相互对立的不同理论。这一命题表明智者运动具有明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 普罗泰戈拉的这一命题在当时是正对“神意”说的,它提高人的地位,贬低了神的地位;这一命题也有约定论的含义。 3. 唯名论:早期经院哲学内部的斗争主要是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战。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一般(概念)或贡献个是否是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 唯名论者认为,真是存在的只有给别;没有一般,一般仅仅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唯名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极端唯名论,认为不仅客观上不存在一般,而且人的思想中也没有一般的概念,所谓一般只不过是一个名词,甚至说是一种声音。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罗瑟林,另一种唯名论叫做概念论,认为一般不单是一个词,而且是人心中的一个概念,是人用来表示许多事物的相似性或共通性的概念,代表人物是阿伯拉尔。 4. 实在论:实在论者认为,一般先于个别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它们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时所依照的原型,这些原型也就是上帝所具有的“理念”。这种观点叫做“极端实在论”,实际上是柏拉图理念论的翻版,其代表人物是安瑟伦和生于香蒲的威廉。还有一种“温和实在论”,主要代表是托马斯.阿奎那,它们歪曲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的说法,把一半说成是一种“实体形式”或叫隐蔽的质,它既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又存在于上帝和人的理性之中。这种说法虽然比较巧妙,最终还是认为一般先于个别,比个别更实在。 5.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认为既然现在知识真假难辨,最明智的办法莫过于对所有的知识来一次彻底的怀疑,把稍有疑惑的只是暂时放在一边,可以看能不能找到不正自明无可置疑的东西。 于是,他果断地对知识采取了普遍怀疑的审查。他从普遍怀疑出发,首先肯定了“自我”的存在,在他看来,自我的存在完全是自明的,因为:我虽然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事我怎么也不能怀疑,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而怀疑活动时思想活动,所以说我在怀疑,也就是说我在思想;既然我在怀疑,我在

西方哲学期末考试试题

西方哲学 一、名词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 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 判浪潮中形成的。世纪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 生命哲学:生命哲学是世纪末至世纪上半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 哲学思潮。它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人的存在及其全部认识和实践,特别是人的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再由人的生命和存在推及人的历史 和文化,以至人与周围世界(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换言之,由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对整个 世界的揭示。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格森。 工具主义:广义地说,工具主义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别称,狭义地说指他关于认识和真理 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认为思想、观念、理论是人的行为的工具,它们真理性的标准在于能 否指引人们的行动取得成功。 现象学:现象学是胡塞尔开创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它对整个当代西方哲学、特别是本世纪初德国哲学和本世纪中期法国哲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广义的现象学包括舍勒、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人的哲学。现象学不是统一的学说,而是一场浪推浪的哲学运动。 此在:海德格尔肯定,任何一个存在者均有其存在。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在其存在 过程中提出和追问存在问题,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被他称为此在, 即先于主客心物之分的、没有规定性的源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此在的存在称为生存。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的意义出发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 示个人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流派。它是在胡塞尔现象学推动下对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 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理性派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海 德格尔、萨特等。 权力意志:尼采认为人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后者不是来自上帝或者其他物质和精神实体,而来自人的生命本身。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做是 生命的愿望、意志,认为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意志。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改善、增 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志”。 唯意志主义:把人的意志至于人的理性之上,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识活动意志全 部精神和物质活动,体现了一种在整体上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唯意志主义突出以情感意志为中心得本体论,而且由于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志欲望外还有其他形 式,因此唯意志主义可看作是非理性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 西方哲学的三大转向: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

(NEW)武汉大学哲学学院845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 录 第一部分 武汉大学845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 2013年武汉大学842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2年武汉大学844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0年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试题(回忆版)2007年武汉大学439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 2006年武汉大学452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 2005年武汉大学468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 武汉大学相关专业考研真题 2007年武汉大学621西方哲学问题考研真题 2006年武汉大学338西方哲学问题考研真题 2004年武汉大学331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 2003年武汉大学311西方哲学史(A)考研真题 2003年武汉大学311西方哲学史(B)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 武汉大学845西方哲学史与现代 西方哲学考研真题 2013年武汉大学842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柏拉图的“知识”和“意见” 古代怀疑论 亚里斯多德的实践智慧 莱布尼兹的“自然从不飞跃”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 后结构主义 二、论述题: 笛卡尔的第一原理和上帝存在的证明 康德的先验演绎 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

2012年武汉大学844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 研真题(回忆版) 一、(每题9) 1.巴门尼徳的存在论 2.柏拉图的通种论 3.普罗提诺的太一说 4.我思故我在 5.存在就是被感知 6.尼采的权力意志 7.思维经济原则 8.逻各斯中心主义 二、(每题26分) 9.比较康徳的范畴论和亚里士多徳的范畴论 10.从自我哲学到同一哲学 11.海德格尔理解的前结构和伽达默尔的前见论

西方哲学智慧考试2019试题

? 西方哲学智慧
题量: 85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9-05-20 23:59
一、单选题
1
《存在与时间》出自以下哪位哲学家?() ? A、
胡塞尔
? B、
列夫托尔斯泰
? C、
海德格尔
? D、
萨特
我的答案:C
2
灵魂和肉体结合就被污染了,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摆脱肉体的限制这个牢笼是哪个学派的观 点?() ? A、
犬儒学派
? B、
伊壁鸠鲁派
? C、

斯多亚学派
? D、
麦加拉学派
我的答案:C
3
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的观点是()。 ? A、
自然
? B、
和谐
? C、
流变
? D、
冲突
我的答案:B
4
“我”是一个心灵实体,这个心灵实体的本质乃是“思想”,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 A、
费尔巴哈
? B、
胡塞尔
? C、
黑格尔
? D、
笛卡尔
我的答案:D

5
学习哲学的核心是()。 ? A、
了解哲学家的问题
? B、
熟悉哲学家的术语
? C、
沿着哲学家的思路
? D、
理解哲学家的思想
我的答案:A
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体论的三个因素的是?() ? A、
实体
? B、
属性
? C、
样式
? D、
内在
我的答案:D
7
以下对于知识,观念,经验三者范围大小表示正确的是()。 ? A、

(完整word版)西方哲学史习题集

《西方哲学史》习题 一、填空 1.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他提出()是万物的本原。 2、希腊人最初也是最主要的哲学研究对象是(),因此叫做“()哲学”。它的核心问题是宇宙万物的()和生成演变过程,因而又被称之为()或宇宙生成论。 3、()提出了“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和“战争是万物之父”的说法。 4、巴门尼德的两条道路指()和()。 5、()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 6、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 7、爱利亚学派的奠基者是色诺芬尼;集大成者是();发展者是()。 8、()与()是同时代的人,两者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者强调运动和变化,后者强调静止不动。 9、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和()。 10、巴门尼德将()确定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使西方哲学从宇宙生成论转向了(),而且蔚为大观,统治西方哲学长达两千多年。 11、()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12、“晚期希腊哲学”包括()时期和()时期的哲学思想。 13、伊壁鸠鲁认为,()的快乐要高于()的快乐。 14、塞涅卡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人引向德性,而德性就是要(),顺从神意。 15、()被称为“御座上的哲学家”。 16、怀疑主义的创始人是(),他指出,()才能使灵魂安宁。 17、哲学家理解的智慧是与()联系在一起的,而智者所理解的智慧可能称之为()更合适。因为智者具有明显的()、()和()的倾向。 18、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 19、德尔菲神庙的铭句是()。 20、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 21、苏格拉底把自己使用的方法比作他母亲的()。 22、柏拉图把知识划分为四种形式,它们分别是()()()()。 23、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和()三部分组成。 24、柏拉图认为一个城邦由保卫者、武士和生产者三个政治等级组成,与这三个政治等级相对应的是三种德性,它们分别是:()、()、()。 25、柏拉图认为学习就是()。 26、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指的是()、()、()和()。 27、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起源于(),哲学是唯一的一门()的学问。 28、()()()()()()()()()(),这十个范畴所编织起来的就是存在之网,它们构成了世界的逻辑结构。 29、亚里士多德把最好的生活方式称为(),也就是合乎()的实现活动。 30、亚里士多德认为()统治的国家最好。 31、普罗提诺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改造,将理念等级变成三大本体:()、()和();将分有、摹仿变成();将灵魂回忆变成()。 32、阿格里帕怀疑主义五大论式是()()()()()。 33、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文明和()文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