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教育对象:提倡“有教无类”

春秋以前是王官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本意是说,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个“平民”只是相对于贵族而言的,对下层平民阶层而言,恐怕仍属于相对富裕的阶级。事实上,在孔子时代,是不可能达到“普及教育”的程度的。从这一角度看,孔子招收学生并非真的“无类”,因此,对孔子的“有教无类”亦不宜过分拔高,须作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他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第一,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差别,不论贫贱,人生来应该是平等的。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也为他的“有教无类”提供了依据。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性差异,这种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不全是先天命定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当然,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

三、教育内容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发展了“六艺”教育,创设了新学科,充实了教育的内容。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者为重心。《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而“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他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

孔子所谓的道德教育内容丰富,其道德条目已初步形成体系。不同的条目有其不同的地位,对整个道德修养起不同的作用。仁是核心,礼是标准,孝悌是根本,忠信是实施仁的原则、方法等等。不同道德条目之间有着不同的结构方式,例如礼表仁里,这是内外结构,孝与悌,忠与信,又是纵横结构。总之,这些处于不同地位、具有不同作用,结构方式各异的道德内容,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伦理道德教育的体系。这是我国伦理道德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的重要标志。在孔子的基础上,孟子又归纳为三套系统:“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后又有“三纲”、“五常”、“四维八德”(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体系产生。这些体系的形成,说明我国古代道德教育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成熟,其导源都在孔子。

四、教学原则

孔子教育思想中包含着不少深刻的教学方法理论或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

1、启发诱导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启发一词即从此来。朱子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意即: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心求通但未得,然后可以启发他;经过思考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此时可以开导他。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然后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孔子认为,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将孔子的启发式原则与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作比较,共同点:反对对学生施以灌输式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同之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由教师设问,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运用已

知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再通过教师的层层反问,来启发学生,暴露学生原有知识的不足。这一方法是以教师的教为核心,始于教师的设问,终于教师的结论。而孔子的启发式原则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既以学为依据,又以学为归宿。让学生于无疑处有疑,从而达到启发思维的效果。这也是中国传统教育“以学代教”的重要特点。

五、历史贡献

1.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思想和经验,大多可以追朔到孔子。他的贡献有:

2.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3.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4.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

6.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7.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