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炎痛(贝诺酯)的合成
- 格式:doc
- 大小:246.00 KB
- 文档页数:8
贝诺酯片剂制备方案(供参考)一、阿司匹林的制备1、制备原理阿司匹林为解热镇痛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发烧、神经痛、关节痛及风湿病等。
近年来,又证明它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其治疗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预防血栓形成,治疗心血管疾患。
阿司匹林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化学结构式为: OCOCH 3COOH 阿司匹林为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mp.135~140℃,易溶乙醇,可溶于氯仿、乙醚,微溶于水。
利用醋酐在硫酸催化下形成乙酰正离子,进攻水杨酸中的酚羟基氧,从而完成乙酰化反应。
合成路线如下: H +CH 3+O +OCOCH 3COOH OH COOH(CH 3CO)2OH +CH 3+OCH 3COOH ++-2、试药及器材1)试药 水杨酸(CP )、醋酐(CP )、98%浓硫酸(CP )、无水乙醇(CP )2)仪器 (50ml 、100ml 、150ml )锥形瓶、(50ml 、100ml )量筒、40ml 布氏漏斗、250ml 抽滤瓶、恒温水浴锅3、制备步骤1)酰化在250ml 的锥形瓶中,依次加入水杨酸30.0g 、醋酐45 ml 后,滴加浓硫酸5滴,轻轻地振摇,使水杨酸溶解加塞。
再将锥形瓶放在已预热的水浴锅上加热至65~80℃,振摇,并保持温度20分钟。
冷却至室温,待结晶析出后,加纯化水250ml ,用玻棒轻轻搅拌,继续冷却直至大量的结晶完全析出。
2)抽滤将布氏漏斗安装在吸滤瓶上,选择适宜的滤纸于布氏漏斗中,先湿润滤纸,再开减压泵,滤纸抽紧后,将上述待滤结晶溶液慢慢地倾入漏斗中,抽滤,得到的固体用约30ml 纯化水分三次快速洗涤,并尽量压紧抽干,即得粗品。
反应终点控制:取一滴反应液于滤纸上,滴加三氯化铁试液一滴,不应呈现深紫色而显轻微的淡紫色3)精制将上步所得粗品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无水乙醇30ml,于水浴上微热溶解;另在100ml锥形瓶中加入纯化水80ml,加热至60℃;将粗品乙醇液倒入热水中,(如有颜色,加少量的活性碳脱色,如有固体析出,则加热至溶解。
贝诺酯的合成一药品简介别名:扑炎痛、苯乐来、解热安;化学名为 2一(乙酰氧基)苯甲酸一4一(乙酰氨基)苯酯分子式为C17H15NO5,相对分子质量为313.30;白色结晶性粉末,无味,m.p.177—181℃,不溶于水,在沸乙醇中易溶,在沸甲醇中溶解,在甲醇或乙醇中微溶;分子结构式如图l所示。
OOONHOO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神经痛、头痛、感冒引起的中度钝痛等。
该药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环加氧酶的抑制.减少前列腺素(PG 合成,并直接作用于受体部位。
因阻止了疼痛介质前列腺素的形成,可降低肾血流量和尿量,降低了肾盂输尿管内压,使肾绞痛得以缓解或消失。
此外,该药尚有抑制抗原——抗体形成,抑制组织胺、缓激肽等形成,降低炎症组织中血管通透性,消除水肿等一系列抗炎作用,故疗效显著。
贝诺酯是乙酰氨基苯酚(扑热息痛,Paracetamol)和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Aspirin)以酯键结合的亲脂性化合物,是一种非甾体抗风湿解热镇痛药,长期使用无成瘾性和依赖性,可用作治疗肾绞痛的首选药物。
其疗效类似阿司匹林,且因能避免其游离羧基对胃肠道的刺激,毒副作用很小,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特别适用于儿童。
贝诺酯是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通过缩合而得到的前药,口服后在胃肠道不被水解,以原形吸收,很快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吸收后,经酯酶作用,释放出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而产生药效。
分解前tm约为lh,作用时间较阿司匹林以及扑热息痛长,主要以水杨酸及对酰氨基酚的代谢产物自尿中排除,极小量自粪便中排除。
贝诺酯很少引起胃肠出血,不良反应小。
贝诺酯口服后吸收较阿司匹林或扑热息痛慢,从口腔黏膜吸收较快。
贝诺酯的作用特点是开始退热时间较阿司匹林慢,一般在服药后1.5—3h开始,体温下降缓慢,作用温和,持续降温时间较阿司匹林长,体温复升率也较阿司匹林低。
本品既具有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又保持了扑热息痛的解热作用。
由于体内分解不在胃肠道,口服易被小肠吸收,因而克服了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了阿司匹林用于抗炎引起胃痛、胃出血、胃溃疡等缺点。
贝诺酯的合成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酸催化下的酯化反应,合成贝诺酯,并对其合成过程进行分析
和总结。
实验原理,酯是一类具有醚键的有机化合物,通常由醇和酸反应生成。
在本实
验中,我们将使用苯甲醇和乙酸作为原料,通过酸催化下的酯化反应来合成贝诺酯。
酸催化下的酯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其反应机理是醇和酸在酸性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缩合反应,生成酯和水。
实验步骤:
1. 将苯甲醇和乙酸按摩尔比例混合,并加入少量的硫酸作为催化剂。
2. 将混合物在搅拌下加热至反应温度,保持一定时间进行反应。
3. 反应结束后,用水洗涤产物,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4. 最后,用蒸馏法对产物进行提取和纯化。
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贝诺酯,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贝诺酯的合成反应在酸性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生成了目标产物。
通过对产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测试和分析,确认了产物的结构和纯度。
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成功合成了贝诺酯,并对其合成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酸催化下的酯化反应机理,掌握了有机合成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
同时,实验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反应条件的控制和产物的提取纯化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注意和改进。
结语:
贝诺酯的合成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验经验和技术积累,对我们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实验操作的熟练度和实验技术的水平,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贝诺酯的制备贝诺酯的制备⼀.实验⽬的1.了解贝诺酯的性质和⽤途。
2.熟悉贝诺酯合成中酰化、卤化、成盐、成酯修饰的原理及应⽤。
3.掌握贝诺酯的制备原理和实验⽅法。
⼆.实验原理1.性质和⽤途⼄酰⽔杨酸对⼄酰胺苯酯(贝诺酯)为⽩⾊,⽆臭,⽆味稳定结晶性化合物,⼏乎不溶于⽔。
为⾮甾体类抗炎、抗风湿、解热镇痛药,不良反应⼩,患者易于耐受。
是对⼄酰氨基酚与阿司匹林的酯化物,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作⽤,其作⽤机制基本与阿司匹林及对⼄酰氨基酚相同。
疗效与阿司匹林相似,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少。
特点是较少引起胃肠道出⾎,患者易于耐受,作⽤时间⽐阿司匹林或对⼄酰氨基酚长。
国外资料认为,⼄酰⽔杨酸对⼄酰胺苯酯不⽐其他⾮甾体抗炎药更优越,且不良反应可能超过它的好处。
2.合成原理贝诺酯的制备课⽤下列化学反应⽅程式表⽰:COOH OH OH 3CCO H 3CCOH 2SO 4COOHOOCCH 3CH3COOH +50-60℃+COOH OOCCH 3SOCl 2COCl OOCCH 3SO 2HCl ++DMFH 3CCONHOH NaOHH 3CCONHONaH 3CCONH ONaCOClOOCCH 3COO OOCCH 3NHOCCH 3贝诺酯是⼄酰⽔杨酸(阿司匹林)与对⼄酰氨基苯酚(扑热息痛)通过拼合原理以酯键结合的亲酯性化合物,是⼀种⾮甾体抗风湿解热镇痛药,贝诺酯是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通过缩合⽽得到的前药。
该制备⽅法分三步完成;第⼀步是阿司匹林的制备,第⼆步是⼄酰⽔杨酰氯的制备,第三步是贝诺酯的制备。
反应涉及酰化、卤化、成盐、成酯。
三.主要仪器与试剂仪器:250ml三颈瓶,250ml圆底烧瓶,搅拌器,量筒,烧杯,锥形瓶,玻璃棒,温度计,球形冷凝管,抽滤瓶,布⽒漏⽃,漏⽃,电热套。
试剂:⽔杨酸,⼄酸酐,⽆⽔⼄醇,95%⼄醇,浓硫酸,⼆甲基甲酰胺(DMF),氯化亚砜,20%氢氧化钠,对⼄酰氨基酚,蒸馏⽔,活性炭。
四.实验内容1.阿司匹林的制备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和滴液漏⽃的250ml三颈瓶内,加⼊⽔杨酸20克,⼄酸酐28ml,搅拌,缓慢升温⾄50℃。
贝诺酯的制备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及答案贝诺酯的制备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及答案贝诺酯实验报告贝诺酯的合成一药品简介别名:扑炎痛、苯乐来、解热安;化学名为 2一(乙酰氧基)苯甲酸一4一(乙酰氨基)苯酯分子式为C17H15NO5,相对分子质量为313(30;白色结晶性粉末,无味,m(p(177—181?,不溶于水,在沸乙醇中易溶,在沸甲醇中溶解,在甲醇或乙醇中微溶;OOOOHO分子结构式如图l所示。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神经痛、头痛、感冒引起的中度钝痛等。
该药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环加氧酶的抑制(减少前列腺素(PG合成,并直接作用于受体部位。
因阻止了疼痛介质前列腺素的形成,可降低肾血流量和尿量,降低了肾盂输尿管内压,使肾绞痛得以缓解或消失。
此外,该药尚有抑制抗原——抗体形成,抑制组织胺、缓激肽等形成,降低炎症组织中血管通透性,消除水肿等一系列抗炎作用,故疗效显著。
贝诺酯是乙酰氨基苯酚(扑热息痛,Paracetamol)和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Aspirin)以酯键结合的亲脂性化合物,是一种非甾体抗风湿解热镇痛药,长期使用无成瘾性和依赖性,可用作治疗肾绞痛的首选药物。
其疗效类似阿司匹林,且因能避免其游离羧基对胃肠道的刺激,毒副作用很小,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特别适用于儿童。
贝诺酯是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通过缩合而得到的前药,口服后在胃肠道不被水解,以原形吸收,很快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吸收后,经酯酶作用,释放出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而产生药效。
分解前tm约为lh,作用时间较阿司匹林以及扑热息痛长,主要以水杨酸及对酰氨基酚的代谢产物自尿中排除,极小量自粪便中排除。
贝诺酯很少引起胃肠出血,不良反应小。
贝诺酯口服后吸收较阿司匹林或扑热息痛慢,从口腔黏膜吸收较快。
贝诺酯的作用特点是开始退热时间较阿司匹林慢,一般在服药后1(5—3h开始,体温下降缓慢,作用温和,持续降温时间较阿司匹林长,体温复升率也较阿司匹林低。
苯乐来(扑炎痛)的合成一、【药物概述】贝诺酯又名扑炎痛、苯诺来、解热安,化学名:2一乙酰氧基苯甲酸对乙酰氨基苯酯[1-2]。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神经痛及术后疼痛,感冒发烧及其他发热引起的疼痛,特别适合于儿童[3]。
本品利用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经化学法拼合制备而成[4-5]。
本品经口服进入体内后,经酯酶作用,释放出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而产年药效。
本品既有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又保持了扑热息痛的解热作用。
由于体内分解不在胃肠道,因而克服了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克服了阿司匹林用于抗炎引起胃痛、胃出血、胃溃疡等缺点[7]。
二、【实验目的要求】1.了解拼合原理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了解酯化反应在药物化学结构修饰中的应用[6]。
2. 通过本实验,掌握无水操作的技能及反应中产生有害气体的吸收方法。
3. 通过本实验掌握无水操作的技能及反应中产生有害气体的吸收方法。
三、【实验原理】扑炎痛以阿司匹林和和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苯酚)为原料合成[10]。
阿司匹林与氯化亚砜反应制备乙酰水杨酰氯时以DMF (N —N 二甲基甲酰胺)为催化剂[9]。
氯化亚砜过量时可采用减压蒸馏除去。
在用乙酰水杨酰氯制备贝诺酯时采用5%相转移催化剂PEG1000[8]。
合成线路如下: 1. 乙酰水杨酰氯的制备COOHOCOCH 3SOCl 2DMFCOClOCOCH3+22..贝诺酯的制备COClOCOCH 3OHCH 3COHNCOOOCOCH 3NHCOCH 3NaOH,PEG+NaCl四、【仪器与试剂】1.试验仪器仪器名称数量/个仪器名称数量/个仪器名称数量/个搅拌器 1 电热套 1 250℃温度计 1 100ml锥形瓶 1 直形冷凝管 1 四孔恒温水浴锅 1 球形冷凝管 1 250ml单颈瓶 1 玻璃棒 110ml量筒 1 20ml量筒 1 量筒50ml/100ml150ml烧杯 1 100ml烧杯 1 1000ml烧杯 1 80ml布氏漏斗 1 1000ml抽滤瓶 1 水泵 1 红外灯 1 熔点测定仪 1 恒压滴液漏斗 1 三颈烧瓶150nl2.原料规格及配比原料名称规格用量摩尔数摩尔比阿司匹林药用9.0g 0.050 1.00氯化亚砜CP,bp.78.8℃,d=1.638 5.0ml 0.050 1.00扑热息痛药用9g 0.570 1.13氢氧化钠CP 50ml 0.078 0.155 DMF 5mlPEG 6.0ml蒸馏水50ml冰块数块95%乙醇五、【实验内容】1.乙酰水杨酸氯的制备在装有搅拌器、回流冷凝管、温度计的150ml三颈烧瓶(上端附有氯化钙干燥管、排气导管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中,加入阿司匹林9g,在0~5℃下滴加氯化亚砜5ml和DMF5ml,缓慢加热至70℃,反应约2h。
扑炎痛(贝诺酯)的合成一、【药物概述】扑炎痛,又名贝诺酯、苯乐来、解热安, 化学名:2一乙酰氧基苯甲酸对乙酰氨基苯酯,是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环氧酶抑制剂。
本品经口服进入体内后,经酯酶作用,释放出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而产生药效。
本品既有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又保持了扑热息痛的解热作用。
由于体内分解不在胃肠道,因而克服了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克服了阿司匹林用于抗炎引起胃痛、胃出血、胃溃疡等缺点。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神经痛、头痛、感冒引起的中度钝痛等。
【1】其副作用较阿司匹林小,病人易产生耐受;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阿司匹林过敏者禁用。
扑炎痛CAS登记号:5003-48-5二、【实验目的要求】1.通过乙酰水杨酰氯的制备,了解氯化试剂的选择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2.通过本实验了解酯化在药物化学结构修饰中的应用及拼合原理的应用。
3.学习搅拌、同时回流、滴加液体及吸收气体的化学反应操作,巩固重结晶和熔点测定等基本操作。
4.通过本实验了解Schotten-Baumann酯化反应原理。
5.通过本实验掌握反应中产生有害气体的吸收方法。
三、【实验原理】扑炎痛是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与乙酰氨基苯酚(扑热息痛)以酯键结合的亲酯性化合物,是一种非甾体抗风湿解热镇痛药,扑炎痛是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通过缩合而得到的前药。
本合成法以扑热息痛、阿司匹林为原料,阿司匹林经氯化,扑热息痛成钠盐,二者以PEG(聚乙二醇)作为相转移催化剂酯化而得。
本法总收率可达92% ,且适用于工业生产。
【2】四、【仪器和试剂】1、实验仪器:三颈瓶,转换头,直行冷凝管,球形冷凝管,干燥管,恒压滴液漏斗,锥形瓶,量筒,玻璃棒,烧杯,温度计,抽滤瓶,布氏漏斗,磁力加热搅拌器,铁架台。
2、试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氯化亚砜吡啶聚乙二醇(PEG6000) 氢氧化钠蒸馏水3、主要物理性质:五、【实验方法和步骤】图11.乙酰水杨酰氯的制备2.扑炎痛的制备精制六、【其他合成路线及方法改进】◆ 合成路线1COOHOCOCH 3 SOCl 2DMFOCOCH 3COCl NHCOCH 3HONaOHH 2ONaONHCOCH 3NHCOCH 3COO OCOCH 3该法是阿司匹林与氯化亚砜生成阿司匹林酰氯,后者再与对酰氨基酚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酯化生成贝诺酯.反应中生成的阿司匹林酰氯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时,由于酰氯未立即酯化而发生水解,收率较低,只有40% ~50%。
【1】 ◆ 合成路线2该法在合成乙酰水杨酰氯时以DMF 为催化剂,然后使用溴化四丁基铵作为相转移催化剂,应用PTC (相催化剂转移)法,使乙酰水杨酰氯和扑热息痛的钠盐在醋酸正丁酯中进行反应,避免了乙酰水杨酰氯的水解,缩短了反应时间,总收率可达90.8%。
本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且提高了反应收率。
【1】 ◆ 合成路线3COOHOCOCH 3HONHCOCH 3DCC THF 吡啶NHCOCH 3COO OCOCH 3该法是利用二环己基碳二亚胺时,同时加入THF 和少量的吡啶保持在0℃以下过夜搅拌,滤去沉淀物N, N’ - 二环己基脲,真空蒸发掉溶剂。
用乙醇重结晶,可得到较纯的贝诺酯,理论收率可达68%。
该法优点是步骤少,一步即可,而且产品分离较容易。
缺点是利用了价格较贵的DCC,而且反应时间较长。
【4】 ◆ 合成路线4COOHOCOCH 3HONHCOCH 3NHCOCH 3COO OCOCH 3COOCOCH 3OCOCH 3苯,吡啶该法是苯和吡啶混合物中加入浓盐酸使乙酰水杨酸成酐,乙酰水杨酸酐再与对酰氨基酚进行酯化生成贝诺酯。
这类方法优点是避免了酰氯的制备,改成制备酸酐,但其制备酸酐这步浪费大量的浓盐酸,而且后处理,以及酸酐的提取比较复杂。
【4】 ◆ 合成路线5NHCOCH 33OHCOONO 2COONH 2该法是利用含水杨酸的酯与相应的酸或酐酰化生成贝诺酯。
利用Raney 镍通氢气催化水杨酸对硝基苯酯生成水杨酸对氨基苯酯,然后再利用乙酐吡啶作催化剂酯化生成贝诺酯。
该法的优点是将原本两步乙酰化反应在一步反应中完成。
【4】 ◆ 合成路线6OHCOO COONHCOCH 3NHCOCH 3OCOCH 3CH 3COClEt 3N ,丙酮该法使用乙酰氯为酰化剂,丙酮和三乙胺为溶液,一步使水杨酸对乙酰氨基苯酯酰化为贝诺酯。
该法优点是一步反应即可得到产物,收率尚可,但是反应物水杨酸对乙酰氨基苯酯不稳定,生成后应马上进行反应。
【4】 改进方法:当乙酰水杨酰氯直接滴加到扑热息痛的NaOH 的碱性溶液中时, 由于分子中存在一个不稳定的酯基, 使乙酰水杨酰氯部分水解而使总收率较低。
酰氯化反应用吡啶为催化剂,常导致反应不完全,用DMF 代替吡啶作为催化剂,用逐渐升温控制反应进程,可获得满意的结果,收率近理论量。
故生产贝诺酯较理想的反应条件是,在合成乙酰水杨酰氯时以DMF 为催化剂, 在70℃左右制得乙酰水杨酰氯。
在NaOH 的甲苯溶液中, 用聚乙二醇(PEG6000) 为相转移催化剂酯化,可得到质量和收率都很高的贝诺酯。
此方法缩短了时间, 提高了产率, 降低了成本。
在制备乙酰水杨酰氯时, 加入DMF 后, 可明显降低酰氯的反应温度。
当DMF 摩尔分数为阿司匹林的5% 时催化效果达到最佳。
【5】改进后合成路线:COOHOCOCH 3SOCl 2DMFOCOCH 3COCl NHCOCH 3HONaOHH 2ONaONHCOCH 3NHCOCH 3COO OCOCH 3PEG 6000七、【思考与讨论】1.什么叫拼合原理?在药物化学中有什么意义?答:拼合原理(combination principles)主要是指将两种化合物的结构拼合在一个分子内,或者将两个药物的基本结构兼容在同一分子内,以期减小两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求得二者作用的联合效应。
2.在扑炎痛的合成中,调节PH9-10的原因是什么?答: 提供碱性环境,复杂有机物的反应在不同的条件生成的产品也不一样,而且一般有机反应都会有副产品的产生,为了促进目标产品的生产,减少副产品的生成,有机反应都会严格要求反应环境。
3.在制备对乙酰氨基酚钠时,一些同学将NaOH 加入后,溶液颜色变成了透明的 灰绿色,请问这是由于酚钠水解造成的么?答:可能该同学的操作中或者样品中代入了微量的杂质铁。
4.在将酰氯加入对乙酰氨基酚钠时,一般要求缓慢滴加,约20min滴毕,但有时酰氯液体中出现了白色不溶物,堵住了分液漏斗,请问这种物质是什么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是否与酰氯的水解产物有关?如果严格控制水分是否可以避免?)答:白色不溶物可能是酰氯水解形成酸了。
检查你体系是否无水,特别是用来溶解酰氯的溶剂是否无水处理过。
5.在由羧酸和氯化亚砜反应制备酰氯时为什么要加少量的吡啶?吡啶量若加多了会发生什么后果?为什么?答:加入的吡啶和DMF都属于极性较强的有机溶剂,能够增强羧酸的离解,进而与氯化亚砜进行反应。
吡啶加入的量可以做一个因素影响试验,考察最佳的加入量,以获得最佳的反应和最多的产物,最少的花费。
八、【注意事项】1.本反应是无水操作,所用仪器必须事先干燥,这是关系到本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酰氯化反应中,氯化亚砜作用后,放出氯化氢和二氧化碳气体,刺激性、腐蚀性较强,若不吸收,污染空气,损坏健康,应用碱液吸收。
2.为了便于搅拌,观察内湿,使反应更趋于完全,可适当增加氯化亚砜用量至6~7ml。
3.吡啶仅起催化作用,用量不得过多,否则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4.在反应过程中,注意控制反应温度在70~75℃为佳,不宜超过80℃。
反应温度太低,不利于反应进行,温度太高,氯化亚砜易挥发。
5.在减压蒸馏除氯化亚砜时应注意观察,防止水泵压力变化引起水倒吸。
若发现水倒吸进接受瓶,应立即将接受瓶取下,放入水槽中用大量水冲洗稀释。
切勿将接受瓶密封,因为氯化亚砜见水分解出大量氯化氢和二氧化碳气体。
SOCl2+2H2O→2HCl↑+SO2↑6.扑炎痛制备采用Schotten-Baumann方法酯化,即乙酰水杨酰氯与对乙酰氨基酚钠缩合酯化。
由于扑热息痛酚羟基与苯环共轭,加之苯环上又有吸电子的乙酰胺基,因此酚羟基上电子云密度较低,亲核反应性较弱;成盐后酚羟基氧原子电子云密度增高,有利于亲核反应;此外,酚钠成酯,还可避免生成氯化氢,使生成的酯键水解。
九、【参考文献】【1】.陈旭冰,陈光勇*,施贵荣,刘光明,贝诺酯的合成工艺改进,大理学院学报,2009 年6 月第8卷第6 期【2】.王文静,吕玮,卢泽,贝诺酯的合成,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06年,第25卷第1期【3】.尤启东,药物化学实验与指导,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 【4】.滕小波,钱捷. 贝诺酯的合成进展[ J ]. 山东化工, 2009, 38 (8) : 23 – 25【5】.韩立伟, 白术杰,贝诺酯合成的工艺改进,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 年4 月第30 卷第2 期【6】.姜志孟,蒋平,王卉,扑炎痛合成工艺的改进,医药工业,1985,16(11)【7】.唐赟主编.药学专业实验教程.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