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产要素流动性变迁及其效应探析(一)

生产要素流动性变迁及其效应探析(一)

生产要素流动性变迁及其效应探析(一)
生产要素流动性变迁及其效应探析(一)

生产要素流动性变迁及其效应探析(一)

【摘要】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的贡献不可或缺。本文首先阐明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对生产要素的影响,指出了增强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制度保障——制度创新,最后针对生产要素地域性弱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生产要素地域性效应

一、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对生产要素的影响

1、生产要素地域性特征变迁的发展路径溯源

在古典经济学中,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低下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三类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均很低,生产要素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此时的区域经济处于近似封闭状态,地区(包括一国之内的地区或国家)之间大规模生产要素流动基本不存在。即便存在,也往往驱动原因较为特殊,如以英法等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对于新大陆的开发,其主因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于殖民地的瓜分,而且新航路的开辟与新大陆的发现都是航海技术进步,增强了劳动力与资本流动性的结果。

自18世纪中叶至今的三次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飞跃与社会的明显进步。与此相伴随,经济发展的要素数量多少及其作用的大小也在不断演变。随着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爆发及发展,传统的生产三要素论并不能全面解释经济的成长。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将科技进步因素导入生产要素理论之中,以致生产三要素变为四要素。科技的日新月异与生产力的极大飞跃以及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更刺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劳动力的流动能力,扩大了劳动力的流动规模。信用制度体系的创立与信用关系的规范加快了资本的流动速度,扩大了资本的流动规模并使其流动井然有序,进一步削弱了劳动力和资本的地域性限制,增强了流动性,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当地资源的依赖性也因此日益削弱。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急剧放大,并在构成经济成长的诸要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信息被作为第五个导入生产要素理论之中。信息作为经济资源之一,既高度共享,又高度分割。共享的信息资源不需支出成本或成本很低,而分割的信息资源则必须支付成本,有些情况下成本很高。目前一般的情况是,发达地区信息资源丰富,而不发达地区则较为贫乏,似乎信息资源地域性特征较明显,但实质上信息的流动性极强,已很少受地域的限制。

一般而言,生产要素的地域性是与其流动性相对应的,某种要素的流动性越强,则其地域性限制愈弱。若一地区生产要素均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则意味着该地区经济成长对区域性资源的依赖性较弱,而发展的变数则较大,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也较强,利用区域外部经济资源发展本区经济的可能性也越大。

产业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科技进步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主导产业发展会依次交替发生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渡,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各类生产要素流动性的提高。区域经济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变,生产要素由劳动相对稀缺演变为资本相对稀缺,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客观地促进了区域劳动力与资本流动性的增强,即区域发展的非地域性因素增强。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变,意味着技术相对稀缺。每一次主导产业的更替并不意味着该产业所赖以发展的生产要素功能的丧失或弱化,只是表明其相对贡献有所下降。

2、生产要素地域性限制弱化的载体——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增强与地域性的削弱是建立在要素市场成长的基础之上的,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被称为三大产业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信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货币借贷从双方直接借贷的初级作用形式逐步发展为以银行为中介的借贷形式,这种间接融资形式的出现,又促进了以债券、股票为内容的直接融资形式的发展,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大大增强,而地域性则大为削弱。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进行流动和交流的场所,其作用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为劳动力的区内、区际合理流动创造了条件。

房地产市场包括房产市场和地产市场,是指进行土地使用权交易和转让的市场,我国的地产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相比有自己的特性,土地市场上流通的是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土地所有权的让渡。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使得土地这种生产要素的使用者不必局限于区域之内。

除以上三大产业生产要素市场之外,在现代高技术和信息化的时代,技术和信息更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其所组成的市场也是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技术和信息是市场的发展对经济成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信息的生产、储存、分配和交换日益成为一个专门的部门与行业。信息市场提供的商品是信息,信息的使用价值最终表现为通过信息的使用,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其效益远大于信息自身的价值。信息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它的生产需要大量知识、技术,要消耗人们大量的劳动,技术和信息产业市场的发展为技术和信息的流动与转移创造条件。

总之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丰富了生产要素的内涵,增强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弱化了要素的地域性限制。

二、增强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制度保障——制度创新

经济发展中的制度理论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维持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两大难题,而问题的根源必须从基本制度框架中去探寻。如寻租行为,权力过于集中、市场制度不完善等制度结构方面的缺陷影响了资源的配置和人力资本的发展。制度安排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其表现首要是制度通过影响区域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塑造动力以及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划而扩展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选择。其次,制度结构决定着“矫正价格”的努力成效。如大量的研究表明,欠发达区经济制度的弱点导致了大量的价格扭曲,造成其要素流动受阻,经济增长缓慢。因此通过制度创新矫正价格可以为区域为区域政治发展作出基本的、长期的贡献。再次,技术创新能推动经济增长,但如果区域要素市场欠发达并存在大量寻租活动,那么技术创新将会十分缓慢,而要促进区域制度创新,就必须在产权界定和契约关系及分担外在性风险等方面作出合宜的制度安排,以促进要素市场的建立,消除寻租活动,加快要素流动,弱化要素的地域性限制。

从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看,根本问题是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产权界定、人力资本积累的供给、支配交易和风险分担的法规等。正是由于存在这样一些制度方面的限制性因素,阻遏了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要素流动,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促进要素流动的制度建设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三、生产要素地域性弱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简要分析

目前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要素流动性是有差别的,这是与区域要素市场体系是否成熟和完善相联系的。如果市场制度健全,五大要素市场交易规则规范,市场比较成熟,那么生产要素流动性就较强,反之亦然。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强弱对区域经济发展可谓是一柄双刃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一国之内的区域角度看,经济发达区有可能更多地获“利”,而经济欠发达区则更有可能遭其“害”。

1、生产要素地域性限制弱化对发达区经济的影响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区生产要素的综合禀赋较强,劳动力素质较高,流动能力较强;房地产市场活跃,土地使用权乃至所有权流动顺畅;资本市场相对发达,融资十分便利;科技发展水平较高,专利制度完善,产权制度比较健全,技术市场比较成熟,技术交易量较大;信息产业相对发达,信息量大且流通迅速。所有这一切都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流动性较强的生产要素使得区域经济更具活力,区域经济成长不仅可以依赖区内资源,也可以利用区外资源。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佩鲁在其“增长极”理论中谈到的“极化效应”与此类似,

缪尔达尔在“区域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所论及的“回流效应”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况。在缺少非经济(非市场)手段干预的情况下,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增强在一段时间之内更有可能使区域经济“富者愈富”。

主要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

主要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 (一)流动性比例 流动性风险指标是指银行一个月内到期的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的比例。流动性比例要求不低于25%。 流动性比例=一个月内到期流动性资产余额/一个月内到期的流动性负债余额×100% 其中: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黄金、超额准备金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轧差后资产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应收利息及其他应收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合格贷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国内外二级市场上可随时变现的证券投资和其他一个月内到期的可变现资产。 流动性负债包括:活期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应付利息和各项应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中央银行借款和其他一个月内到期负债。 (二)流动性覆盖率 流动性覆盖率是指银行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除以未来30日的资金净流出量。流动性覆盖率要求不低于100%。 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性资产/未来30日内资金净流出×100% 其中:流动性资产=∑各类流动性资产金额×折算率 未来30日内净现金流出=现金流出量-min(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的75%)。 (三)净稳定资金比例

净稳定资金比例是计算银行一年以内可用的稳定资金与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之比。净稳定资金比例要求不低于100%。 净稳定资金比例=可用的稳定资金/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100% 其中:可用稳定资金=∑各类权益和负债×相应的稳定资金比例系数 所需的稳定资金=各类资产和表外风险暴露×相应的所需稳定资金系数。 (四)流动性缺口率 流动性缺口率是指银行90天内到期的资产负债间缺口与同期到期的资产余额之比。流动性缺口率要求不低于-10%。 流动性缺口率=90天内到期的期限缺口/90天内到期表内资产和表外收入×100% 其中:90天内到期期限缺口为90天内到期的表内资产和表外收入减去90天内到期的表内负债和表外支出。 (五)核心负债依存度 核心负债依存度是指银行的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的比率。核心负债依存度要求不低于60%。 核心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总负债×100%。 其中:核心负债包括剩余期限在3个月以上的定期存款和发行债券加上过去12个月活期存款的最低值。 (六)存贷款比例

第4章--生产函数习题(含答案)

第四章生产理论 一、名词解释 生产函数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产量线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等成本线生产要素最优组合规模报酬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减 二、选择题 1.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水平的关系称为( )。 A.生产函数B.生产可能性曲线 C.总成本曲线D.平均成本曲线 2.生产函数表示( )。 A.一定数量的投入,至少能生产多少产品 B.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最多要投入多少生产要素 C.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D.以上都对 3.当生产函数Q = f (L,K)的AP L为正且递减时,MP L可以是( )。 A.递减且为正B.为0 C.递减且为负D.上述任何一种情况都有可能 4.在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总产量最先开始下降D.平均产量首先开始下降 C.边际产量首先开始下降D.平均产量下降速度最快 5.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只要平均产量减少,边际产量就减少 B.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就一定为负值 C.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就减少 D.只要平均产量减少,总产量就减少 6.劳动(L)的总产量下降时( )。 A.AP L是递减的B.AP L为零C.MP L为零D.MP L为负 7.在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过程中,首先发生变化的是( )。 A.边际产量下降B.平均产量下降C.总产量下降D.B和C 8.如果一种投入要素的平均产量高于其边际产量,则( )。 A.随着投入的增加,边际产量增加 B.边际产量将向平均产量趋近 C.随着投入的增加,平均产量一定增加 D.平均产量将随投人的增加而降低 9.总产量最大,边际产量( )。 A.为零B.最大C.最小D.无法确定

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

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 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祝培钫 北京金科奥赛技术研究中心cnjinke@https://www.doczj.com/doc/f85071175.html, 1.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生产,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和社会的创造财富的活动(包括生产人自身)。生产的能力,简称生产力productivity,productive powers或productive force。 任何社会的生产或生产力,均须考虑、具备或包含的必要条件、资源或因素,简称为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或生产力要素elements of productivity或factors of productive force。 对生产要素和生产力要素的定义,国内外哲学、经济学界有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是一回事,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徐斌等对此做了对比分析,结论之一是:“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现”②

要素包含那些内容?更有多种说论。 其实,辩证地看: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既不是一回事(广义的生产五要素),又是一回事(生产力七要素,即有些文章采用的狭义的术语“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指的是广义的生产。生产包含五要素:生产/生产力(供给)、流通、市场(需求)、价格(成本与利润)、竞争(胜败与双赢)。 生产力是指广义的生产的第一个要素。生产力包含七要素:生产者(传统称劳动者)、生产资料、生产对象、环境、标准、时间、竞争(含竞赛、创先争优活动)。即:生产者利用生产资料(工具、管理、能源、原料、场地、资本等),在一定的生产环境下,按照好、省、快、多的标准,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行竞争机制,消耗一定的生产时间,生产出对象(产品)。 下图示各末层的元素,多仅举例。2.《国富论》讲的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

流动性风险监管

流动性风险监管:国际监管潮流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商业银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最根本特征就是吸收存款同时发放贷款,通过“杠杆化运作”和“期限转换”完成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对接,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天然存在着发生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流动性风险管理也因此一直是商业银行日常营运中所关注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均出现了全局性的流动性危机,更使得在全球范围内强化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成为国际共识。受G20和金融稳定委员会委托,巴塞尔委员会在2009年12月发布了对全球银行业流动性监管的建议性文件《流动性风险的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文件在进一步修改定稿后于2012年付诸实施。 在此背景下,中国银监会及时启动“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标准化工作”,对此前的流动性管理指标和报表进行改善和优化,这对于未来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大意义。 巴塞尔委员会流动性风险监管发展 巴塞尔委员会对国际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关注由来已久。自1989年推出第一版巴塞尔协议以来,巴塞委员会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发布过三份文件,分别在1992年、2000年和2009年。 而作为此前监管思想的系统更新和本轮金融危机的教训总结,体现巴塞尔委员会最新流动性监管思想的文件,是其在2009年12月完成的《流动性风险的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建议稿)》。虽仍为建议稿,但各方已就其原则和指标基本达成一致,预计未来正式文本较此不会出现根本变化。 该建议稿在简要提出五项流动性风险管理稳健框架的关键要素之后,主要详尽、系统、力求可操作性地提出了两大流动性监管指标和四个方面的监测工具。其中,两大流动性监管指标是未来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核心。 监管指标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两大流动性监管指标,一个是流动性覆盖率(LCR),另一个是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前者的目标是通过确保机构拥有足够的优质流动性资源来提高银行应对短期(3个月以内)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后者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让银行运用更加稳定、持久和结构化的融资渠道来提高其在较长时期内(1年以内)的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所谓流动性覆盖率(LCR),是指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与未来30日的资金净流出量之比;该比率的标准是不低于100%,即高流动性资产至少应该等于估算

将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化生产力及生产函数20111103baidu

将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化生产力及生产函数 ——两化融合与信息化效益评价理论基础 大庆油田王权 2011.11.3

将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化 生产力及生产函数 ——两化融合与信息化效益评价理论基础 大庆油田王权 2011.11.3 □前言 信息化建设的效果评价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定量评价一般都难以进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曾经说过,“你无法看到信息化的影子,除了在经济统计年鉴上”。这说明信息化的效益一般是隐性的,但它却常常是巨大的。索洛只给出了问题,没有给出答案。其实,最佳的答案就是“两化融合”。正是因为融合,才会出现信息化效益不能直接反映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融合,信息化才具备了改造传统、突破创新的能量。信息化能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从根本上提升生产力,这是内功。直接计算信息化的经济效益难以做出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只有定性与定量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的评价才更科学。我们当然要看信息化的经济效益,但更要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即便如此,尝试用更加严密的数理模型进行定量分析,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当前,在“两化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信息化生产力的作用已经逐步显现。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生产力内涵、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将信息资源以独立的生产要素来考虑,进而构建新型的生产函数,在理论层面对信息化生产力加以较为严谨的思考。 □信息化生产力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入地应用到各行各业,信息正在成为一种最具活力、代表先进、永不枯竭、革命性的全新形态的生产力。信息化生产力的本质特点是以信息资源为主体,有别于传统生产力以物质和能量资源为主体。信息化生产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通过智能化生产方式,能够满足人的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将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带到信息文明。 信息资源正在成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从没显现出今天可以看到的效力。正是它的突出作用促使我们应该把信息资源放入生产力系统中,并给予它比传统要素更重的权。不仅应该把信息资源独立出来,作为一个与传统的土地、资金、人力等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甚至可提高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即将原有生产要素视为传统要素,而将信息资源视为新型要素。这样,信息化生产力才能得以突出,才能从传统的生产力系统中分辨出来。 信息化生产力将长期保持活力。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第二条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第三条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对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监管的基准,是评价、监测和预警商业银行风险的参照体系。第四条商业银行应按照规定口径同时计算并表的和未并表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第五条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各项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进行水平分析、同组比较分析及检查监督,并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采取监管措施。第二章核心指标第六条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第七条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第八条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一)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二)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三)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第九条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一)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不应高于4%。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一个二级指标;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应高于5%。(二)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一个二级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0%。(三)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50%。第十条市场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

生产函数

第6章生产函数理论 一、选择题 1、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水平的关系称为()。 A 生产函数; B生产可能性曲线; C 总成本曲线; D平均成本曲线。 2、劳动(L)的总产量下降时()。 A AP L是递减的; B AP L为零; C MP L为零; D MP L为负。 3、如果是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 A 与纵轴相交; B经过原点; C 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D与横轴相交。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规模报酬递减规律造成的; B 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造成的; C 规模报酬递减是边际报酬规律造成的; D 边际报酬递减是规模报酬递减造成的。 5、在边际产量发生递减时,如果要增加同样数量的产品,应该()。 A 增加变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B 减少变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C 停止增加变动生产要素; D 同比例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6、如果等成本曲线在左标平面上与等产量曲线相交,那么要素生产等产量曲线表示的产量 水平()。 A 应增加成本支出; B不能增加成本支出; C 应减少成本支出; D不能减少成本支出。 7、等成本曲线平行向外移动表明()。 A 产量提高了; B 成本增加了; C 生产要素的价格按同比例提高了; D生产要素的价格按不同比例提高了。 8、等成本曲线围绕着它与纵轴的交点逆时针移动表明()。 A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上升了; B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上升了; C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 D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 9、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划分取决于()。 A 时间长短; B 可否调整产量; C 可否调整产品价格; D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二、名词解释 1、生产函数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3、等产量曲线 4、边际技术替代率 5、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三、简答题 1、比较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 2、为什么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U形曲线? 四、论述题 运用生产理论分析说明理性的厂商应如何确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五、计算题 已知生产函数Q=LK,当Q=10,w=4,r=1时,求: (1)厂商的最佳要素组合 (2)最小成本是多少? 1

西方经济学第六版第四章答案-生产函数

第四章 生产函数 1.下面是一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短期生产函数的产量表: (1) 在表中填空。 (2) 该生产函数是否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如果是,是从第几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开 始的? (2)该生产函数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是从第5个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开始,此时,平均 产量开始大于边际产量。 2.用图说明短期生产函数Q =f(L ,k )的TP L 曲线,AP L 曲线和MP L 曲线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1)总产量线TP ,边际产量线MP 和平均产量线AP 都是先呈上升趋势,达到本身的最大值以后,再呈下降趋势。参考第4题图。 (2) 首先,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① MP=TP ′(L, K),TP= ∫MP 。 ②MP 等于TP 对应点的斜率,边际产量线是总产量线上各点的斜率值曲线。斜率值最大的一点,即边际产量线拐点。 ③MP =0时, TP 最大;边际产量线与横轴相交。MP >0 时, TP 递增; MP <0 时, TP 递减。 其次,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关系。 2 1 ()()()TP TP L TP AP L MP AP L L L '-''===-

①若MP >AP ,则AP 递增;平均产量上升的部分,边际产量一定高于平均产量; ②若MP <AP ,则AP 递减;平均产量线下降的部分,边际产量线一定低于平均产量线。 ③若MP =AP ,则AP 最大。MP 交AP 的最高点。 最后,总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 ①AP=TP/L ②原点与TP 上一点的连线的斜率值等于该点的AP 。 ③从原点出发与TP 相切的射线,切点对应AP 最大。 3. K =10,求: (1)写出在短期生产中该厂商关于劳动的总产量TP L 函数、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 函数和劳动的边际产量MP L 函数。 (2)分别计算当总产量TP L 、劳动平均产量AP L 和劳动边际产量MP L 各自达到极大值时的 (3)什么时候AP L =MP L ?它的值又是多少? 3. 解:(1)把K=10代入生产函数得短期关于劳动的总产量函数为: () 22,2100.50.510L TP f L K L L ==?--?2200.550L L =-- 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为:2200.55050 200.5L L TP L L AP L L L L --===-- 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为:()( )2 200.550 20L L MP TP L L L ''==--=- (2)当0L MP =时,即20L=0L=20-?时,L TP 达到极大值 。 当L L AP MP =时,即50 200.5L 20L L -- =-,L=10时,L AP 达到极大值。 ()()L MP 20-L 1''==-,说明L MP 始终处于递减阶段,所以L=0时,MP 最大。 (3)L L AP MP L 10=?=,把L 10= 代入AP 和MP 函数得: 50 200.5=2055=10L AP L L =-- -- ,20=2010=10L MP L =-- , 即 L=10时,L AP

银行风险监管指标及算法

银行风险监管指标及算法 银行风险监管指标及算法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一览表指标类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值风险水平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比例大于等于 25% 2.核心负债依存度大于等于 60% 3.流动性缺口率大于等于 -10% 信用风险 4. 不良资产率 4.1 不良贷款率小于等于 4% 小于等于 5% 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 5.1 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小于等于 15% 小于等于 10% 6.全部关联度小于等于 50% 市场风险 7.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小于等于 20% 8.利率风险敏感度操作风险 9.操作风险损失率风险迁徙正常类贷款 10.正常贷款迁徙率 10.1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 10.2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不良贷款 11.不良贷款迁徙率 11.1 次级贷款迁徙率 11.2 可疑贷款迁徙率风险抵补盈利能力 12.成本收入比小于等于 35% 13.资产利润率大于等于 0.6% 14.资本利润率大于等于 11% 准备金充足程度 15. 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 15.1 贷款准备充足率大于 100% 大于 100% 资本充足程度 16. 资本充足率 16.1 核心资本充足率大于等于 8% 大于等于 4% 拨备覆盖率=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信用风险资产应提准备×100% 风险资产利润率 =(净利润 +少数股东损益) / 风险加权资产×100% 净息差 =(利息净收入 +债券投资利息收入) / 生息资产×100% 非利息收入占比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投资收益 -债券投资利息收入)/(利息净收入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投资收益 ) ×100% 一、风险水平(一)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比例流动性比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12号:流动性风险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12号: 流动性风险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4) 第三章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 (10) 第四章流动性风险监管 (11) 第五章附则 (1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保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低监管要求,建立流动性监管指标和压力测试制度,防范流动性风险,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所称保险公司,是指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批准,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和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 第三条本规则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保险公司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及时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支付到期债务或履行其他支付义务的风险。 第四条本规则所称现金流压力测试,是指保险公司在基本情景和压力情景下,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流动性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价。 第五条保险公司应当按照本规则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以保持合理安全的流动性水平。 第六条保监会依照本规则对保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及流动性风险管理行为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七条保险公司应当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明确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管理模式和主要政策。 第八条保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 (二)流动性风险偏好、容忍度和限额; (三)日常现金流管理; (四)业务管理; (五)投资管理; (六)融资管理; (七)再保险管理; (八)流动性风险监测; (九)现金流压力测试; (十)流动性应急计划。 第九条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下设的专门委员会、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并建立考核及问责机制。 第十条保险公司董事会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指标

“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指标”专题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颁布,存贷比在当时作为我国商业银行调节银行信贷和控制流动性风险方面简洁且较为有效的指标,使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获得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 2014年7月1日,银监会对存贷比考核口径进行了调整。然而,存贷比近年来受争议的一些缺点仍旧存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中国商业银行存贷款的期限、性质、类型都已高度多元化,存贷比已经无法全面反映流动性结构。第二,存贷比将加剧银行的存款波动,提高银行的付息成本,并不利于利率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最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到今天,金融“脱媒”已经开始,存款增速下降更为明显和不可逆;而贷款规模和存贷比则受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法律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等),并非微观主体自身能够改变。 2010年底通过的巴塞尔协议III的一揽子监管改革框架中,除了大家熟悉的一系列资本监管指标外,还包含了两项流动性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比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引入这两项监管指标的意义非比寻常,标志着金融监管史上第一次拥有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监管指标。2014年2月,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借鉴了2013修订后的巴III流动性覆盖率标准。而且,待巴塞尔委员会完成对净稳定资金比例的修订后,《办法》会再适时将其纳入。 “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指标”专题,首先分析了今年7月存贷比完善的短期经济效果以及改善商业银行经营条件的长期目标,并提出了未来改革方向;然后介绍巴塞尔协议III流动性监管内容,调整原因,对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的可能影响,以及各国的实施情况;随后基于对英国流动性监管经验的总结,提出对我国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启示及对我国流动性监管的建议;最后,对照《巴塞尔协议III》,对今年初颁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了详细解读,并梳理了我国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三个主要指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R)、流动性覆盖比(LCR)和存贷比(LD)的相互关系。 “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指标”专题目录: 1.【问题思考】存贷比计算口径调整需兼顾长短期目标 2.【地区差异】存贷比地区差异研究:基于商业银行分行数据的研究 3.【规则修订】巴塞尔协议III 流动性监管新规 4.【新规探究】巴塞尔流动性要求大幅放宽的影响 5.【国内政策】流动性新规与资产负债管理 6.【国际经验】我国与英国银行流动性监管比较研究 7.【指标比较】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RRR、LCR和LD

银行监管指标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附件二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口径说明 一、风险水平 (一)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比例 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币及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

●指标释义: 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黄金、超额准备金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资产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应收利息及其他应收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合格贷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在国内外二级市场上可随时变现的债券投资、其他一个月内到期可变现的资产(剔除其中的不良资产)。 流动性负债包括:活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负债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已发行的债券、一个月内到期的应付利息及各项应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中央银行借款、其他一个月内到期的负债。 2、核心负债依存度 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币和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核心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总负债×100% ●指标释义: 核心负债包括距到期日三个月以上(含)定期存款和发行债

券以及活期存款的50%。 总负债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总计的余额。 3、流动性缺口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缺口/90天内到期表内外资产×100% ●指标释义: 流动性缺口为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减去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负债的差额。 (二)信用风险 4、不良资产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不良资产率=不良信用风险资产/信用风险资产×100%

●指标释义: 信用风险资产是指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承担信用风险的资产。主要包括:各项贷款、存放同业、拆放同业及买入返 售资产、银行账户的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承诺及 或有负债等。 不良信用风险资产是指信用风险资产中分类为不良资产类别的部分。不良贷款为不良信用风险资产的一部分,定义与“不 良贷款率”指标定义一致;贷款以外的信用风险资产的分类标准将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下同)另行制定。 4.1不良贷款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指标释义: 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及《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 (

生产理论与生产函数

生产理论与生产函数 生产理论与生产函数 第四章本章学习目的: 生产理论Theory of the Firm and Production 1、了解厂商的短期和长期生产函数2、掌握厂商均衡的条件与原则、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生产函数第二节短期生产函数第三节长期生产函数第四节规模报酬重点难点第一节生产函数? 一、生产和生产函数? 1、生产生产是一切能够创造和增加效用的活动。生产生产活动需要消耗各种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2、生产函数生产理论研究的是生产者(亦称厂商)的行为。生产理论研究的是生产者(亦称厂商)的行为。在经济学我们假定,厂商总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上,我们假定,厂商总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为了追求利润,厂商运用生产要素从事生产。利润,厂商运用生产要素从事生产。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四种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四种要素。四种要素生产函数: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与其产出量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与其产出量之间的关系。精确地说,生产函数是表明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一组投入所精确地说,能生产的最大数量的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Q=f(L、E),能生产的最大数量的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Q=f(L、K、N、E),一般分析两因素,Q=(L、一般分析两因素,即Q=(L、K)3、生产函数分类? (1)按生产要素是否可变分为:? 短期生产函数Q=f(L,K)和长期生产函数长期生产函数Q=f(L,K) 短期生产函数长期生产函数只有可变资本变动全部要素可变在生产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有一个标准,在生产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有一个标准,就是看在这个时期中是否所有的投入都可以变动。这个时期中是否所有的投入都可以变动。短期: 短期:是厂商不能根据它们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产要素的时期。只能调整可变生产要素(劳动力、原料等)只能调整可变生产要素(劳动力、原料等),不能调整固定生产要素(厂房、设备、管理人员等)固定生产要素(厂房、设备、管理人员等)长期: 长期:是指厂商能根据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一切投入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 要素的时期。一切投入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第二节短期生产函数? 研究可变生产要素(L)投入与产出量(Q)之间的函数关系。?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总产量、? 1、总产量Total product)是指投入一定的生产要素所总产量(总产量生产的产品总量,简称TP。? 2、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 是指平均单位生产要平均产量(平均产量素产量,简称AP。AP=TP/L? 3、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是指每增

银行风险监管指标及算法

银行风险监管指标及算法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一览表 指标类别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值 风险水平 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比例 大于等于25% 2.核心负债依存度 大于等于60% 3.流动性缺口率 大于等于-10% 信用风险 4. 不良资产率 4.1不良贷款率 小于等于4% 小于等于5% 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 5.1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 小于等于15% 小于等于10% 6.全部关联度 小于等于50%

市场风险 7.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小于等于20% 8.利率风险敏感度 操作风险 9.操作风险损失率 风险迁徙 正常类贷款 10.正常贷款迁徙率 10.1正常类贷款迁徙率10.2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不良贷款 11.不良贷款迁徙率 11.1次级贷款迁徙率11.2可疑贷款迁徙率 风险抵补 盈利能力 12.成本收入比 小于等于35% 13.资产利润率 大于等于0.6% 14.资本利润率 大于等于11% 准备金充足程度 15. 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

15.1贷款准备充足率 大于100% 大于100% 资本充足程度 16. 资本充足率 16.1核心资本充足率 大于等于8% 大于等于4% 拨备覆盖率=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信用风险资产应提准备×100% 风险资产利润率=(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 风险加权资产×100% 净息差=(利息净收入+债券投资利息收入)/ 生息资产 ×100% 非利息收入占比=(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债券投资利息收入)/(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 ) ×100% 一、风险水平 (一)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比例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 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黄金、超额准备金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资产方净额、应收利息及其他应收款、合格贷款、债券投资、在国内外二级市场上可随时变现的债券投资、其

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的定义: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用一个数理模型、图表或图形来表示。换句话说,就是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不仅是表示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对应,更是一种生产技术的制约。例如,在考虑成本最小化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技术制约,而这个制约正是由生产函数给出的。另外,在宏观经济学的增长理论中,在讨论技术进步的时候,生产函数得到了很大的讨论。 假定X1、X2……Xn顺次表示某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n 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Q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以下的形式: 该生产函数表示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组合 (X1,X2…Xn)在每一时期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为Q。在经济学分析中,通常只使用劳动(L)和资本(K)这两种生产要素,所以生产函数可以写成:Q = f(L,K)。 生产函数:每个时期各种投入要素的使用量,与利用这些投入所能生产某种商品的最大数量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表明了厂商所受到的技术约束。

Q= f(L,K,N,E)式中,各变量分别代表产量、投入的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其中N是固定的,E难以估算,所以一般的简化为,Q = f (L、K) 生产函数的特点: 1、生产函数反映的是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果技术条件改变,必然会产生新的生产函数。 2、生产函数反映的是某一特定要素投入组合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且只能产生的最大产出。 生产函数的分类: 1、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 2、多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我了解到,生产函数对企业来说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它使企业的目标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它又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生产函数核心要素的演变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关关系。生产函数核心要素不是固定不变的,其演变的内在机制是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函数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核心要素,它像一面明镜照耀的经济生活的各种演变和发展。

生产与经济发展生产要素

消費、生產與經濟發展 姓名: 班級: 座號: 消費 1. 消費的定義: (1)直接滿足欲望的行為 (2)生產及發展經濟的驅動力 (3)經濟行為的最終目的 2. 消費者主權 -- 3. 量入為出 – 必要消費可以借錢,但是必須事先規劃還債能力 (1)使用自有的金錢消費 → 損失原存於銀行中可獲得的利息 → 機會成本概念,消費行為必須 付出代價。 (2)使用借貸的金錢消費 → 消費行為付出的代價通常大於使用自有的金錢消費。 生產 1.生產的定義: 2. 3.產品的種類: (1)依有無體形分為 (2)依用途可分為 (3)依使用方式可分為 消費 ≠ 浪費 消費者在選擇消費商品的行為中,有能力展現自我意識,進而影響生產者 配合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廠商組織 1.廠商組織型態--就出資人數及持有股份可分為:

2.公司股票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特點) 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有「法人」資格、股東責任「有限」特性外,還有兩個特點: (1) 股東可以大眾化:公司可以公開募款,達到一定條件的公司,股票可以上市公開 買賣,使股東大眾化 (2)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股東組成董事會, 由董事會聘請專業者來經營,將所有權 與經營權分開,達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結果。但也有其弊端,如出資者不參與經營,難有效監督、持多數股份的股東將公司掏空、股票容易成為炒作的工具等。 經濟發展要素 1.定義:為增加【 平均每人產量 】,增加「勞動以外」的生產要素。

3.應用練習: (B )1.富士比雜誌的2007年富豪榜,比爾?蓋茲連續高居世界首富,資產總額560億美元。 比爾?蓋茲手下的員工人數並不多,資本、設備、廠房也很少,但是卻連續13年勇 奪世界首富,請問他依賴的是下列哪一項經濟發展要素? (A)人造資本(B)人力資本(C)社會資本(D)自然資本 ( D )2.企業才能和人力資本不同的地方,在於企業才能的哪項特徵? (A)屬於短期間無法改變的生產要素(B)又稱為物資成本 (C)必須建立在社會上的互信基礎上(D)負有企業盈虧的最後責任 4.經濟發展的過程 ◎羅斯托(Walt W. Rostow, 1916~2003 (1)小規模市集(1)工業技術引進(1)經濟快速成長(1)重工業出現(1)製造業人口減少 (2)有限資本(2)小規模、低技術工業出現(2)領導部門出現(2)農業萎縮(2)中產階級穩固 (3)原始勞力(3)知識和教育受到重視(3)對外貿易發展迅速(3)農業人口轉入製造業(3)典章制度明確 (4)無現代知識技術(4)政治維持穩定、經濟發展(4)大量儲蓄和資本形成(4)高所得水準 5.經濟成長 (1)定義:維持【國民生產毛額成長率】和【每人生產毛額成長率】大於0, 社會的生產可能線會不斷的向外移動。 : 額 前一期實質國民生產毛 前一期國民生產毛額 當期國民生 產毛額 ×100% 當期人口數 國民生產毛額成長率 ×100% 6.經濟成長理論 生產函數 1.功能:描述廠商各種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係。 2.定義:假設生產技術不變,一定期間內,廠商生產財貨或勞務時,所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第二条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对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监管的基准,是评价、监测和预警商业银行风险的参照体系。 第四条商业银行应按照规定口径同时计算并表的和未并表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第五条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各项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进行水平分析、同组比较分析及检查监督,并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采取监管措施。 第二章核心指标 第六条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 第七条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 第八条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 (一)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和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 (二)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和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 (三)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和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 第九条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 (一)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资产和资产总额之比,不应高于4%。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一个二级指标;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和贷款总额之比,不应高于5%。 (二)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和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一个二级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和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0%。 (三)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和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50%。 第十条市场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和利率风险敏感度。 (一)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为累计外汇敞口头寸和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20%。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可同时采用其他方法(比如在险价值法和基本

第七章 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

第七章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

第七章 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收入 分配 一、选择题 1、生产要素的价格,是 A .指支付一个生产要素在某段时间内所提供的服务的代价; B .购买生产要素本身所需要支付的支付; C .固定不变的; D .取决于厂商的看法。 2.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 A .派生的需求; B .联合的需求; C .最终产品的需求; D .A 、B 两者。 3.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求得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 A . Pb MPb Pa MPa = B . P x =M C x ,且MC x 上升 C . Pb MPb Pa MPa = =x 1MC D . Pb MPb Pa MPa = =x 1MC =x 1P 4.若某厂商处于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经营,其生产要素中唯有A 是可变要素,则该厂商对A

要素的需求曲线可由以下何者推出。 A.MPPa曲线B.MFCa曲线 C.VMPa曲线D.以上都不是5.为了获得在完全竞争情况下,某厂商多个可变要素中对某一可变要素的需求曲线,必须考虑 A.要素价格变化的内部效应; B.要素价格变化的外部效应; C.垄断剥削; D.垄断购买剥削 6.要素变化的外部效应将使该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 A.垂直; B.比其他情况具有更大的弹性; C. 比其它情况具有更小的弹性; D. 对要素市场需求曲线的弹性没有影响. 7.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 A.要素生产的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B.要素的边际收益产量递减; C.要素参加的生产规模报酬递减; D.以上都是. 8.某种生产要素的市场(或行业)需求曲线,与单

保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报告

XX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流动性风险管理半年度报告(模板) 201X年X月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与履职情况 参考示例: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及时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支付到期债务或履行其他支付义务的风险。公司目前主要面临……等流动性风险。 公司按照分工明确、相互制衡原则,已建立由董事会承担最终责任,董事会风险 管理委员会、总裁室、计划财务部、投资管理部、产品精算部、战略企划部等相关部 门构成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其中,计划财务部负责定期评估公司流动性风险水平 及管理状况,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汇报公司流动性风险状况,及时汇报流动 性风险的重大变化或潜在转变。计划财务部与产品精算部负责执行公司的相关政策、 策略和程序,组织实施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并定期将测试结果向总裁室、风险管理 委员会及董事会汇报,推动压力测试成果在战略决策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与改进情况

参考示例: 公司于201X年X月至X月期间,拟定了《XX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和《XX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明确了流动性管理总体目标和管理原则,并制定了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满足客户支付结算、公司日常经营、偿还债务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水平,科学配置资产负债,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流动性原因产生的支付风险及突发事件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维护广大客户的利益,确保公司稳健发展。公司根据业务规模、产品结构、风险状况及场环境等因素,在充分考虑其他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和公司的整体风险偏好的基础上,确定了201X年度流动性风险偏好和容忍度。 (三)当期的重大流动性风险事件描述、成因分析与应对措施(如有) 参考示例: 公司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新业务保费每年流入较多,即使不考虑存量资产的到期现金流以及通过回购融入现金的能力,也足以支持保险赔付支出,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较小。在基本情景下的压力情景测试结果显示,公司的净现金流无论现在或未来都为正值,公司可以保证现金的流动性,满足业务量的持续上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