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历史著名人物

河南历史著名人物

河南历史著名人物
河南历史著名人物

河南历史著名人物

一、古代名人

1.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开天鼻祖”。

河南淮阳城的太昊陵,是中华子孙祭祀朝拜伏羲的圣地。2.治水神工大禹

为治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留下了千古佳话。他是我国原始社会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奴隶制社会第一个元朝--夏朝的开国君主。主要活动区域在河南。

3.商朝创始人汤

一位政治上有远见,事业上有作为的国王,能知人善任,人唯贤,他推翻了腐朽的夏王朝,建立了商朝。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商丘虞城一带。

4.政治改革家子产

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5.哲学大师老子

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叫李聃,春秋晚期楚国(今河南鹿邑)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6.志行高洁的庄子

原名庄周(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战国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我国道家学派的

一个主要人物,后人称“老庄哲学”。他的文学造诣也很高,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早期代表。

7.军事家吴起

(约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前期卫国左氏(今河南濮阳)人,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著有《吴子兵法》。

8.功成身退的范蠡

字少伯,春秋时期宛(今河南南阳)人,任越国大夫,在吴越争霸中为越国打败吴国立下了大功。

9.变法图强的商鞅

姓公孙,名鞅(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中期卫国(今河南汲县)人,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变法措施使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独霸天下,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0.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

又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主要区域在河南省)人,著名法学家,他的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运用的基础。他的文学功底深厚,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11.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字涉,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人,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12.辅佑秦王统一中国的李斯

(公元前280年——前208年),楚国上蔡县(今河南上蔡

县)人,著名的政治家,辅佐秦王统一了中国。

13.历算学家张苍

(公元前256年——前152年),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人,是西汉初年历算学方面的突出代表,为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4.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张衡

字平子(公元78年——139年),东汉南阳西鄂(今河南召县石桥镇)人。杰出的科学家,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测验风向的候风仪等,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5.医圣张仲景

名和,字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16.英年早逝的才子贾谊

(约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17.汉字字典创造者许慎

字叔重(约公元58年——147年),东汉汝南召陵万岁里(今河南郾城县东15公里许庄)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词汇学家,著有《说文解字》等。18.古代才女蔡琰

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尉氏县西南蔡庄)人,是汉朝著名

学者蔡邕的独生女儿,所著五言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有名。

19.军事谋略家司马懿

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统帅,以谋略著称,是晋王朝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20.邓艾

字士载(公元197年——264年),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将领,协助司马氏东征西讨,屡建奇功。

21.汉史专家范晔

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后汉书》等。

22.狂狷而秀慧的阮籍

字嗣宗,东汉陈留郡(今河南尉氏)人,著名诗人,被称为“竹林七贤”。

23.山水诗人谢灵运

生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24.志怪小说创始人干宝

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东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志怪小说的创始人。

25.东晋帅星谢玄

字幼度(公元343年——388年),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典范——淝水之战。

26.反佛斗士范缜

字子真(约公元450年——515年),南朝舞阳(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著名的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等。

27.文学理论批评家钟嵘

字仲伟(约公元480年——552年),南朝梁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人,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诗品》等。

28.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翟让

东郡韦城(河南滑县东南)人,隋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军——瓦岗军的创始人。

29.“开漳圣王”陈元光

河南固始县人,字廷炬,号龙湖。他治理漳洲42年,勤于吏冶,政绩显著,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和百姓的爱戴,被尊为“开漳圣王”。

30.百代文宗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和散文具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1.诗豪刘禹锡

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祖籍洛阳,

是唐代中期的优秀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留下了《陋室铭》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32.一代名相姚崇

一代名相姚崇:原名元崇(公元649年——721年),唐代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东南)人。三朝为相,一生清谦,为唐王朝的“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

33.唐代高僧玄奘

唐代高僧玄奘:俗姓陈,名炜,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缑氏镇)人,是我国佛教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高僧,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翻译家,被后人尊称为“唐三藏”。

34.“画圣”吴道子

“画圣”吴道子:武则天执政初年(公元686年)出生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是中国山水画的祖师,素有“吴带当风”的美誉,他的人物绘画更是“冠绝于世”,被后人尊称为“画圣”。

35.诗圣杜甫

诗圣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770年),号少陵,祖籍襄阳,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创作了“三吏”,“三别”等大量优秀诗篇,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千古绝句。36.诗鬼李贺

诗鬼李贺:字长吉(公元790年——816年),唐代福昌(今河南宜阳)人,英年早逝,但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37.凌云诗才李商隐

凌云诗才李商隐:字义山(公元813年——858年),唐代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唐代千余名诗人中极富才华的一位,留下了600余首诗,均属佳品。

38.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公元772年——846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留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处曾相识”等许多不朽诗句。

39.建筑学家李诫

建筑学家李诫:字明仲,北宋时期郑州市管城县(今河南新郑县)人。他篇著的《营造法式》一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建筑学著作。

40.民族英雄岳飞

民族英雄岳飞:字鹏举(公元1103年——1142年),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华民族一代英杰。

41.宋代大儒程颢和程颐

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42.元代大学者许衡

公元1209年,出生在先后由金、元统治的怀庆河内(今河南沁阳市),是元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和政治家,和郭守敬

一起修订完成了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

43.明代乐律家朱载育

大约明朝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出生于明郑恭王府(今河南沁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我国明代伟大的音乐理论家、教学家和天文学家,被西方赞誉为“东方百科艺术全书式的人物”。

44.抗清名将史可法

字宽之,河南祥符县(今开封市)人,一生刚正清廉,忠心报国,他的抗清事迹和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为后人所颂扬。

45.书法家王铎

字觉斯,号痴庵,河南孟津县人,是明末清初蜚声中外的大书法家。

46.抗英保台的曹谨

字怀朴,河南沁阳人,在台湾淡水县和凤山县任职期间,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台湾,立下了卓著功勋。

47.台北知府陈星聚

字耀堂,河南临颖县陈台乡陈村人,清朝光绪年间率领台湾人民抵御法国侵略者,取得了台北保卫战的胜利。

48.张仲瑞喋血汴城

河南许昌人,同盟会成员, 1911年12月在开封策划武装起义时,被捕入狱,英勇不屈,慷慨就义。

49.中州第一个女学创办人刘青霞

河南安阳人,同盟会成员,著名社会活动家,创办了河南第一所女校——华英女校。

50.民族英雄吉鸿昌

南扶沟县人,著名的抗日将领,共产党员,1934年月11月24日被反动派杀害。

51.共产党人好榜样彭雪枫

河南镇平县七里庄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位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优秀军事家和政治家,1944年牺牲在豫东抗日前线。

52.人民英雄杨靖宇

河南确山县李湾村人。东北抗日联军的著名将领,优秀共产党员,英勇牺牲时年仅35岁。

53.狼牙山壮士宋学义

河南沁阳市北孔村人。在狼牙山阻击战中,和另外四名英勇的红军战士一起牵制了日军主力,保证了大部队安全转移,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

54.巾帼巨星邓颖超

祖籍河南光山县,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现代妇女运动的先驱和领导人。在中国所有的女性中,能像邓颖超那样为世人所熟知、受世人所敬爱的实在是屈指可数。当她出访世界各国时,几乎受到所有国家元

首和政府首脑的接见和陪同。她的名字永远响彻在古老的中国大地,回荡在五湖四海,如同一颗炫耀在宇宙太空的灿烂明星,熠熠生辉。

55.传奇将军许世友

河南新县许家龛人,一生极负传奇色彩,领导并指挥了许多著名战役,战功卓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将领。

56.从放牛娃到将军的李德生

河南新县陈店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一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多次负伤,屡建战功,有“骁将”之称。

57.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

河南唐河县祁仪镇人,是20世纪中国对传统哲学文化的现代化做出了最突出贡献的哲学家。国家一级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的哲学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印度德里大学的名誉文学博士,一生著述甚丰,90高龄时仍撰写出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

58.当代毕升王永民

河南南召县人,享誉世界的“五笔字型”的发明者。

二、近现代名人:

1、邓颖超(河南光山县人,原全国政协主席);

2、曹刚川(河南舞钢市人,现中央和国家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

3、许世友(河南新县人,开国上将);

4、李德生(河南新县人,原党中央副主席);

5、侯镜如(河南永城市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6、张思卿(河南洛阳市人,现全国政协副主席);

7、袁宝华(河南南召县人,原国家经委主任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8、崔琦(河南宝丰县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9、王永民(河南南召县人,当代毕升,五笔字型发明者);

10、王富洲(河南西华县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者);

11、冯友兰(河南唐河县人,著名哲学家,重要著作《中国哲学史》);

12、曹靖华(河南卢氏县人,著名翻译家);

13、袁家骝(河南项城市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袁世凯之孙,东方居里夫人吴健雄之夫);

14、白寿彝(河南开封市人,著名史学家,重要著作曾总主编了《中国通史》);

15、时乐蒙(河南伊川县人,著名音乐家);

16、穆青(河南杞县人,当代新闻工作者的楷模,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成名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7、柏杨(河南辉县市人,著名作家,成名作《丑陋的中国人》);

18、李季(河南唐河县人,著名诗人,成名作《王贵和李

香香》);

19、刘知侠(河南卫辉市人,著名作家,成名作《铁道游击队》);

20、白桦(河南信阳市人,著名作家,成名作《今夜星光灿烂》);

21、叶楠(河南信阳市人,著名军旅作家,成名作《巴山夜雨》,白桦之弟);

22、魏巍(河南郑州市人,著名作家,成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

23、姚雪垠(河南邓州市人,著名作家,成名作《李自成》);

24、李准(河南孟津县人,著名剧作家,成名作《李双双》);

25、宗璞(河南唐河县人,著名作家,成名作《宗璞小说散文选》,冯友兰之女);

26、卧龙生(河南镇平县人,著名武打小说家,与金庸齐名);

27、常香玉(河南巩义市人,著名表演艺术家);

28、葛新爱(河南长垣县人,著名乒乓球世界冠军);

29、巫兰英(河南滑县人,著名射击世界冠军);

30、张蓉芳(河南新蔡县人,排球奥运世界冠军,有世界“怪球手”之称,现为国家体委体育训练局副局长);

31、刘国梁(河南新乡市人,乒乓球奥运世界冠军,现国家乒乓球男队总教练);

32、陈中(河南焦作市人,跆拳道奥运会冠军);

33、郑海霞(河南柘城县人,世界著名篮球运动员,奥运会世界团体亚军);

34、李瑞英(河南清丰县人,中央电视台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

35、海霞(河南郑州市人,中央电视台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

36、张泽群(河南郑州市人,中央电视台著名青年节目主持人);

37、沙桐(河南郑州市人,中央电视台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

38、陈鲁豫(河南人,香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

39、张武(河南杞县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组组长);

40、张海(河南开封市人,健力宝集团总裁);

41、朱保国(河南新乡市人,太太口服液集团总裁);

42、关牧村(河南新乡市人,著名歌唱家,成名曲《吐鲁番葡萄熟了》);

43、程琳(河南洛阳市人,著名歌手,成名曲《风雨兼程》);

44、陈明(河南洛阳市人,著名歌手,成名曲《快乐老家》);

45、李娜(河南郑州市人,著名歌手,成名曲《青藏高原》);

46、张丰毅(河南唐河县人,著名演员,成名作《骆驼祥子》);

47、向梅(河南巩义市人,著名演员,成名作《女篮五号》);

48、赵雅芝(河南开封市人,著名演员,成名作《上海滩》);

49、小香玉(河南郑州市人,著名豫剧演员);

50、马艳丽(河南周口市人,世界名模,现为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师)。

河南籍名人还有

河南籍名人还有:1、赵紫阳(河南滑县人,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2、吴桂贤(河南巩义市人,原国务院副总理)。3、张皓若(河南巩义市人,原国务委员、内贸部部长)。4、段君毅(河南范县人,原中央***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5、赵长军(河南开封市人,曾多年获得全国武术冠军)。6、周鹤洋(河南洛阳市人,全国围棋冠军)。7、汪见虹(河南洛阳市人,著名围棋选手)。

8、杜威(河南郑州市人,现为中国足球国奥队队长)。9、范运杰(河南郑州市人,曾获奥运会和世界杯女足团体亚军)。10、贺璐敏(河南焦作市人,曾获世界女子跆拳道冠军)。

拥有五千年厚重文化历史底蕴的河南

关注河南历史文化建设,推动河南教育发展 论文摘要:河南历史悠久,资源丰厚,河南是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拥有五千年厚重文化历史底蕴的河南,该如何充分利用自己本身的历史文化资源,迈向文化强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是一个值得人思考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教育。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能够体现河南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各种深刻而独特文化风貌的资源。河南的每一寸土地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河南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河南历史文化开创和构建了整个中华文明体系。河南历史文化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中华五千年的发展中,河南作为源头,并且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早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教育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来发展河南省的教育事业,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南文化,也认同河南的教育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原崛起,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必须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任务。 在徐光春同志代表七届省委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具体目标,在出席省八次党代会的代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金秋十月是收获季节,河南也正在收获着文化发展的硕果。一批精品力作屡获全国大奖;一批文艺大家走向全国;“河南文化现象”、“宝丰文化现象”引起广泛关注;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05年,全国仅有九个省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河南跻身其间。 代表们一致认为,我省文化发展势头良好,此时提出文化强省的目标可谓正逢其时,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动力,坚定了信念。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和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任务,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关于挖掘地方历史资源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关于挖掘地方历史资源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摘要】廊坊是一片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热土,打造廊坊的文化软实力,会更 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前,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 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应当抓住廊坊区位优势,充分调动一切力量,通过相应举措,光大 地方历史文化,提升廊坊地区文化软实力及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文化软实力挖掘利用廊坊 【论文正文】 一、文化软实力与廊坊 自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观点后,世界各国、各地区在 谋划新世纪的发展战略时,无不极力挖掘如文化等影响自身发展的因素。的确,文化作为软 实力的重要内核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为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增强内驱力”[1]。历 史作为文化载体之一,在发展经济、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1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2]受此影响,全国各地纷纷探 讨提升本地区“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问题。 近年来,廊坊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众所周知,这些成绩主要 是依靠邻近京津的区位优势来获得的。每当言及廊坊的文化、历史时,人们则多持怀疑态度,认为廊坊的经济、科技等“硬实力” 较强是事实,但欠缺“文化软实力”。 那么,廊坊究竟有没有自身的历史文化,能否通过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呢?答案是: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拥有许多挖掘这些资源的有利条件。而且,上述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和一些学者的关注,廊坊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已开 始起步。 二、廊坊的历史及其历史文化资源 人们不了解廊坊悠久历史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是受行政区频繁变动的影响。如, 而今的廊坊市区十九世纪末还只是一个小村庄,1897年京山铁路建成通车,并在此设站后才渐成集镇。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设廊坊镇。1982年3月,廊坊镇改为廊坊市,受廊坊地区辖。4月,廊坊地区改称廊坊市省辖,下辖两个区、两个县级市及六个县。此外,廊坊现辖境内的各区县行政隶属多次改变,也造成了很多人“廊坊无历史“的错觉。例如:永清县在建国初 期归天津专区管辖;1958年10月并入霸州;1961年7月恢复永清县建制;1967年11月属天津地区;1973年12月属廊坊地区;1988年9月改属廊坊市。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 的几十年里,现在廊坊辖区的各县分属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3个省直辖市级单位,通 州地区、天津地区、廊坊地区廊坊市、保定地区、唐山地区5个地级单位。行政隶属和行

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旅游管理 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张红珍 随着中原大文化建设脚步的加快,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缺乏健全组织和科学分工,缺乏深入研究和资源整合,品牌意识不强等。对此,本文提出应列出根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顺序,建立一个“根亲文化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做到统一部署,共同做好寻根文化旅游品牌的研究整合、开发利用、宣传保护工作;要把寻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放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制定长远的工作规划及目标,把根亲文化活动的开展与招商引资、对外经贸、科技交流、文化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等对策。 作者简介:张红珍(1974- ),女,汉,河南新密人,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影响。 引言 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形象不够独特鲜明,资源的特色以“古(古文化)”、“河(黄河)”、“拳(少林和太极)”、”根(中华民族之根)”、“花(开封菊展、洛阳牡丹花会)”等为整体特征。这使得河南省文化旅游缺乏鲜明的旅游主题形象,因为这些特征并非都是河南独有的。特色是衡量一个地区对游客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有特色才有吸引力和竞争的优势。选择与树立适度的具有高度代表性的省级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对河南文化旅游的大发展来说显得非常迫切。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赋予了河南厚重的

“根文化”旅游资源。河南的“根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之根和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民族之根体现的是血脉之根,中华文化之根体现的是文化纽带与精神维系。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何将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建立健全,形成优化机制,把河南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推向新的高度,进而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河南根亲旅游品牌塑造的现状 (一)河南发展根亲旅游的重要意义 广大华裔与中原地区有着血缘、地缘、史缘上的联系。海外华人寻根的起点是海外,中转地是闽粤东南沿海地区,终点是中原河南。对客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而言,河南是其寻根祭祖的首选之地。根文化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寻根旅游是河南省文化旅游的优势所在,寻根旅游是侨居国外的移民及后裔或国内旅居异地的居民及后裔因眷恋故土和亲朋回到祖籍地寻根的一种旅游。寻根旅游是按旅游主体的出游动机划分的一种旅游类型,其特点重在“寻根”。河南具有丰富的根文化旅游资源,这是发展寻根旅游的重要基础。 寻根旅游作为一种媒介,可以通过展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激发人们内心的“根”情结,通过“根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和中华民族紧紧连在一起,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进中原人民与海内外华人的亲情和友情,促进海内外华人的团结和共同发展加快祖国的统一大业建设,因此寻根旅游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寻根旅游已成为河南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着重点,并在国内外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河南根亲旅游品牌塑造现状:品牌开发初见端倪

[河南,旅游业,历史文化]关于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

关于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 论文摘要:河南历史悠久,资源丰厚,对于那些研究东方文化和华夏文明源流的旅游者来说,河南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河南也充分利用自己本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以历史为载体的旅游活动。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旅游 一、历史文化资源在河南旅游业中的作用 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基本要素,也是旅游业的基础和主要内容,随着旅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上,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历史文化资源就成了这些游客情有独钟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也成了旅游业的支柱之一。目前的历史文化旅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都文化旅游 从公元前21世纪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到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北宋王朝,形成了以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四大古都为中心,以炎黄文化、河洛文化、黄河文化、殷商文化、汉、唐、宋文化为标志的中原古都文化荟萃之地。 (二)古遗址文化旅游 河南地处中原,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方,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就已经在这里活动居住,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遗址,在河南已经发现数百处之多,河南省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分布密集,规模之大,遍及全省,包含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商周文化,中间毫不间断,各文化在中州的大地上、在各个时期绽放异彩留下了丰富的遗迹遗物。 (三)历史名人及陵墓文化旅游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名士在中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由此也衍生除了许多旅游景点,如诗圣杜甫故里杜甫墓,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的始祖鬼谷子王禅,南阳市的张衡墓和医圣祠,纪念老子的太清宫等。中原地区独特的山水优势,历来就是古代帝王将相理想的寝陵之地,中原地区著名的皇陵墓葬群有安阳殷墟商王陵区,洛阳一带的邙山历代帝王陵,巩义北宋皇陵区、袁世凯墓、关林等。 (四)宗教文化旅游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上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域,宗教文化发展早,类型多样,积淀深厚,宗教旅游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在河南旅游文化资源中占有特殊地位。河南是中国原始宗教之源,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龙为图腾的原始宗教现象和崇拜形式,逐渐发展成中华龙文化。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登封中岳庙是历代皇帝祭祀中岳神的地方,是我国

河南概况

河南概况: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与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有中原、中州之称。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从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商丘建都起,河南又孕育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等闻名海内外的古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其四。全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 地理位置: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接陕西,南临湖北。河南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省区市第17位,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在全省面积中,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013年末户籍人口为1.06亿人,常住人口为9413万人 云台山简介: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景区面积240平方公里,含百家岩、红石峡、子房湖、泉瀑峡、潭瀑峡、猕猴谷、叠彩洞、茱萸峰、万善寺、峰林峡、青龙峡等主要景点。山区地形复杂,气候随海拔与山势山形变化各异、差异明显。这里泉源丰富、植被茂盛,原始次生林覆盖了整个山峦,各种树木和奇花异草种类达四百多种。 云台山整个景区山峦连绵不断,主峰茱萸峰海拔1304米,登上茱萸峰顶,北望太行深处,群山层峦叠嶂,南望怀川平原,沃野千里、黄河如带。云台山有落差314米的云台天瀑,坐落在景区泉瀑峡的尽端,是中国发现的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天门瀑、白龙潭、黄龙瀑、丫字瀑形成了云台山独有的瀑布景观。多孔泉、珍珠泉、王烈泉、明月泉清冽甘甜。 2004年2月13日,云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3月,“云台山”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0年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2010年度(首届)河南省省长质量奖。2011年9月,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为“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12月1日,《河南省云台山景区保护条例》正式开始实施。2014年1月,云台山景区被列入资源型城市重点旅游区自然风光旅游项目。

河南历史文化介绍(英汉对照)

河南历史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是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占了四个,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 Henan is the birthland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Chinese nation. Locatd in the center of Chinese Kyushu,which was called “Yuzhou” at that time, Henan was called briefly “Yu” , Nakasu and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before 4000 years,. Henan is a main place for Chinese nation to live in the early days and also is a Ancestral home land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Chinese. The most of political movements, economic novations and cultural movements occurred in Hennan ,.There are more than 20 dynasties which was settled down in Hennan from the first dynasty-Xia dynasty in Chinese history which was built in henan province,such as Xia, Shang and Western Zhou dynasties (into ZhouLuoYi), EasternZhou dynasty (early), and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Cao Wei, Western J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Sui and Tang (including WuZhou), the Five Dynasties , and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Gold dynasty. There are eight famous ancient capitals in China and four of them are in Henan, namely Luoyang—thirteen dynasties ancient capital, Kaifeng—seven dynasties ancient capital, Anyang—Shang dynasty ancient capital and Zhengzhou—Xia and Shang dynasty ancient capital. 河南不仅被称为“中原”和“中州”,在历史上还曾被称为“中国”和“中土”。今天的“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但历史上最早的“中国”却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一带,这是史学界的共识。“中国”一词,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在3000多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在洛阳附近)用土圭测度日影(今登封嵩山有周公测影台遗址),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并在附近营建了成周洛邑。洛阳也因此被历代文人认为“居天下之中”。

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第59卷第3期2006年5月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y Sciences) V ol.59.No.3 May2006.331~336 收稿日期:2005-11-30 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向志学1,向东2 (1.沈阳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044; 2.江苏张家港市凯悦公司文化中心,江苏张家港215633) [作者简介]向志学(1935-),男,湖南衡山人,沈阳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授,主要 从事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向东(1968-),男,湖南衡山人,江苏张家港市凯悦 公司文化中心秘书,主要从事文化资源研究。 [摘要]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遗存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它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应该受到保护。国人需借鉴现代资源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创建科学的历史文化资源概念,探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途径。这是一个历史学、文化学和经济学交叉融会的自主创新的新型学科。 [关键词]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弘扬;现代途径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1X(2006)03-0331-06 培育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已经成为举国上下魂牵梦萦的大课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突破成规,探寻新的运作模式。当代资源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机制、架构,,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师法借鉴的上佳选择。下面想就此略陈浅见。 一 资源的历史其实比人类自身的历史更久远。早在人类远祖诞生前,地球上就有了原始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这些生命物质经历了以亿万年计的漫长演化历程,才形成原始动、植物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整个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发展进程都在毋庸置疑地证明着:资源对于原始人类的极端重要性,它们甚至决定着某一分支族群的繁衍或灭绝。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0[1](第167页)这就是说:没有地球)))自然,人类不仅不能生存,/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0[1](第167页),而且也不可能诞生。在远古,人类/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0[1](第168页)当然它还有能力/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0[2](第551页)。但是,原始人群的依赖性受动性,远远大于它的能动性。正是这种依赖型经济培植着依赖型意识;加上原始宗教迷狂,无法解释宇宙、天地的许多奥秘;于是,图腾崇拜、日月崇拜、土地崇拜,,应运而生,巫术和占卜也十分盛行。这与科学的资源观显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资源成为一个相对成熟和科学的概念,应该是在工业时代或大工业时代。这时,/在异化范围内活动的人们0已经把/通常的、物质的工业0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和人的类活动0[1](第127页)的一部分。大工业生产每时每刻都需要新式生产工具和各式各样的生产资料(如动力机械、原料、土地、水源、电力、厂房,,),这一切几乎都是自然资源的派生物。至于适应现代生活,更离不开可再生的农业

开封历史文化

开封城市介绍 开封市,是位于河南省豫东大平原的地级市,历史上曾用名有“大梁”、“汴州”、“东京”、“汴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城市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5平方公里。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市区分布着包公湖、龙亭湖、西北湖、铁塔湖、阳光湖等诸多湖泊,水域面积达145公顷,占老城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享有“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盛誉。 开封古称东京位于河南省东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全市总面积62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3.4千公顷市区面积546平方公里辖尉氏县、兰考县、杞县、通许县、开封县五县和鼓楼区、龙亭区、禹王台区、顺河回族区、开封新区金明区五区。开封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旅游城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开封享有七朝都会、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开封拥有众多旅游景点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中国纪录获得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历史上开封凭借河湖纵横、灌溉发达、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地区其城垣宏大文化灿烂古人曾有“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的诗句。特别是北宋时期开封作为都城东京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其建设规划思想独特宏大的城垣分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郭三条护城河。城内交通水陆兼容畅通无阻。在布局上、打破了封闭性的坊里制代之以商住开放的街道形式实行坊市合一扩大市民阶层使其人口达到150余万。 2地理位置 开封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省中东部东经113°52′15"—115°15′42"北纬34°11′45"—35°01′20"东与商丘市相连距黄海500公里西与省会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市北依黄河与新乡市隔河相望。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东距亚欧大陆桥东端的港口城市连云港500公里西距省会郑州72公里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3自然气候 开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四季分明。年均气温为14.52℃,年均无霜期为221天,年均降水量为627.5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8月份。

新乡历史文化传统

新乡历史文化初探 摘要:新乡---- 一座历史文化悠久,响彻中原乃至华夏的文明城市。其地处豫北平原,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环境,浑厚的文化底蕴,给新乡留下了丰富的物产文化和旅游资源。本文从新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和科教经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传播新乡历史文化,体悟一个别样的风采的新乡。 关键词: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科教经济 新乡古称庸国,春秋属卫,战国属魏,汉为获嘉,至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乡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古老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哺育了许多历史名人,留下了大量的古时印迹,可谓是名符其实的历史名城。 一、地理位置 中原大地自古以来就是群雄必争之地,而新乡地处中原,也就决定了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它地处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与省会郑州、古都开封隔河相望;北依太行,与鹤壁、安阳毗邻;西连煤城焦作,与晋东南接壤;东接油城濮阳,与鲁西相连,是豫北的经济和交通中心,中原城市群城市之一。辖4区及新乡、封丘、获嘉、延津、原阳、长垣6县及卫辉、辉县2市,面积8169平方公里,人口482.96万;其中市区面积187平方公里,人口59.35万。 二、历史文化 新乡是个历史文化名城,蕴含浑厚的文化底蕴。其丰实文化知识的乳汁,膏腴山川的摇篮,培育一批不拘一格的历史人物——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及诗人、文豪、画家等。他们在成就国家大事或科研成就或文学艺术业绩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千秋功名. 他们留在这片中原大地上的古老印迹、历史典故和为民族、为国家、为正文、为探索科学艺术和健身之道的奥秘呕心血,献生命而所不辞的精神,使我们倾心仰慕,世代相传,永世不忘。 (一)牧野大战 牧野大战是西周灭商的著名战役.当时周武王率5万大军从孟津渡过黄河,会八百诸侯于获嘉县同盟山,造成威逼朝歌之势,殷纣王仓促筹集17万人迎战;双方交战于牧野,商军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杀向纣王,纣王逃回朝歌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它这次战役不但决定了一个延续555年的殷商王朝的灭亡,一个近800年的大周王朝的诞生,而且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借鉴。抛开政治的,军事的大话题不论,单是成语或掌故就有长长的一串。比如小心翼翼、天作之合、黄钺白旄、白鱼入舟、赤鸟流屋、叩马阻谏、不食周粟、爱屋及乌、助纣为虐、百夫致师、前徒倒戈、血流漂杵、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等等。 (二)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直接攻打魏国的

河南省人文旅游资源概况

河南旅游资源概况指导老师:吕连琴 3-8周周二班 姓名 学号 院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河南省人文旅游资源概况 摘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河南省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到河南旅游,就是去探访源远流长的东方古国文明。 正文:河南地处黄河流域,是远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早在新石器时期,文明的曙光就已在河南升起,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精美陶器以及八千多年前的文字契刻符号和乐器等都足以震烁古今。 河南位于中国的中原腹地,长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从元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到公元11世纪的金代这3500多年间,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夏商的遗址、战国的青铜器、两汉的石刻、三国的古战场、北魏的禅林、隋唐的石窟、北宋的古城、明清的祠庙,漫漫的历史长河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文物,使历代王朝的文化精髓凝炼、积淀下来,在河南16万7千平方公里大地上筑起一座浩瀚的历史实物博物馆。 河南在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量的史书记载和多年的考古发掘证明,至少在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这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留下了难以尽数的名胜古迹。堪称"国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96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馆藏文物130万件,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中国八大古都中的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四大古都都在河南,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商丘、浚县等。郑州新郑黄帝故里、登封少林寺、巩义

中国名镇名村名单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名单2003 第一批名单公布于2003年10月8日,共10个镇,12个村。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 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2003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3.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 4.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 5.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 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8.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 1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1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 12.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名单2005 第二批名单公布于2005年9月16日,共34个镇,24个村。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16.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 17.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镇 18.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 19.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 20.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 21.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 22.广西灵川县大圩镇 23.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 24.重庆市江津市中山镇 25.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26.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 27.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 28.四川省阆中市老观镇 29.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 30.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 31.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 32.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镇 33.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 34.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二批)名单2005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2.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 3.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4.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5.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6.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 7.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 8.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9.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10.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

河南的历史名人

河南的历史名人 学习目标: 1、认识到家乡河南自古人才辈出,从古至今一直都有优秀的河南人为华夏文明做出来卓越的贡献,培养学生身为河南人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认识河南的历史文化名人,列举一二,并能讲述他们的主要事迹和成就。 学习重点: 了解这些文人在历史上的影响。 学习准备; 挂图、课件 学习方法: 读图讲述法、课堂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介绍韩愈和程颢 1.介绍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介绍程颢: 程颢,北宋,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二、讲述岳飞和吉鸿昌的故事 1、介绍岳飞: 岳飞字鹏举,今河南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一生俭朴,岳飞治军严谨,纪律严明。人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打仗时他身先士卒,与土兵共甘苦,从不居功自傲,赢得了历代人民崇敬和同情。在一些地方人们将油条称为“油炸烩(音同桧)儿”。人们在杭州岳飞墓前铸造了秦桧夫妇等四个铁人,造象为双手反剪面,向岳坟跪着,墓阙上悬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2、介绍吉鸿昌: 吉鸿昌,抗日爱国名将,河南省扶沟人。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团长。骁勇善战,人称“吉大胆”。1934年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三、介绍邓颖超、彭雪枫和杨靖宇的故事 邓颖超,乳名玉爱,曾用名文淑。祖籍河南省光山县,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宦家庭。邓颖超一生始终遵循周总理的意愿,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生活俭朴。1992年7月11日去世。邓颖超留下了著名的“七条遗言”后与世长辞。其中第一条,就是死后把遗体捐给医疗事业。邓颖超,把自已一生和一切都献给了她所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 彭雪枫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投身革命20年,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智勇双全,战功卓著,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杨靖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汉族,河南确山人。原名马尚德,字骥生。 四、课后延伸 参观当地的劣势纪念馆,烈士陵园,写一篇小作文,抒发自己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

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

[日期:]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地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地精神文明发展史.——胡锦涛 一、寒假调查报告基本要求 .要求就家乡地富有特色地风土人情、名人古迹、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写一篇调查报告,特别是围绕闽台文化、闽侨文化、红色文化、蓝色文化、民俗文化、山海文化、方言文化、畲族文化、闽学传统等方面,可以使用文献法、访问法、调查法、观察法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开学后必须提交调查报告,充分运用所学地基础理论知识,结合自己地调查经历和调查资料,进行比较深入地分析和总结.调查要求确立读者意识与作者意识,前者强调你为谁介绍,后者强调是从你地角度来介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本次报告是我们第一次学习撰写地课程论文,是初级形态地学术论文.要求尝试整理自己地思路,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正文主体字数不少于字.本报告地重点不在于原创性而在于你地视角与材料组织,注意发挥多媒体地优势,图片要选择并说明,视频要剪辑,有重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调查报告格式要求 调查报告题目【宋体二号加粗】 作者(姓名,全学号)【楷体小四号】 摘要(字内)【楷体小四号】 关键词(个,逗号隔开)【楷体小四号】 正文(可插照片,附简短说明)【宁体小四号,无特别标注均按此要求.全文统一使用倍行距.】 一级标题【宋体三号加粗】 二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 参考文献(使用文献法地必须标注,学着做) [序号]作者.期刊论文标题[],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序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序号]作者.学位论文标题[],学校所在地:学位授予学校,年份. [序号]作者.报告名[],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网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年月日 [序号] 作者.摄氏文章名[].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 后记 后记内容主要是简要说明调查过程地体会或收获,相当于我们平时说地教学反思,有反思才会有进步Q第一次学做论文形态地材料,要认真也不要害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调查报告评定与成绩 由实践部在教师指导下组织评选并举办成果展,本报告成绩列入下学期《古代文化常识》课程成绩总评,优秀成果推荐记入综合考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附:往年学生选题例举: 关于建阳麻沙书坊地调查报告 郑和在长乐地活动痕迹 从海外交通博物馆看泉州在中西交流中地地位 安溪县地孔庙 光饼地来历及福清、福州、建瓯各地光饼地比较

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

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 论文导读: 河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河南是民俗旅游资源大省。 关键词: 河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袭的生活事象。河南是民俗旅游资源大省,民俗文化因其传承性强、地域特点鲜明、内容丰富、影响广泛而成为河南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凭借此资源优势,河南的民俗旅游前景广阔。 一、河南民俗旅游资源概述民俗旅游资源根据其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 1(物质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例如郑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保留在这块土地上的商城遗址,与古罗马的竞技场和巴比伦的通天塔相比,意义不相上下还有巩义杜甫家乡的天井式窑院;开封的小吃夜市;洛阳的水席。 2(社会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村落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社会礼仪民俗和岁时节日民俗。例如朱仙镇的木板年画;洛阳的唐三彩、牡丹花会;开封的菊花花会;少林、太极等。 3(精神民俗旅游资源,包括信仰祭祀民俗、民间艺术民俗、民间游戏娱乐民俗等。例如二月二祭龙王、三月三黄帝祭祖、浚县正月的古庙会、淮阳太昊陵祭祖庙会、宝丰县的马街书会;春节期间的耍社火;豫西的剪纸、豫北的女红、豫南正月十五点灯盏等等。 二、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资源特点 1(传承性强。深受中原文化熏淘的河南民俗自其产生后,为人们 所承袭,具有相当的稳固性,许多民俗事象不因改朝换代或社会变革而立即中止,其间没有受到外来民俗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替代。例如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逐步演化为寻亲、合八字、订婚、换帖、传大启、下聘礼、抬嫁妆、完婚、闹房、回门等固定婚俗,并延续至今。朱仙镇的木板年画从宋代传承至今;春节期间的耍社火、豫西的剪纸、豫北的女红、豫南正月十五点灯盏等,都是从古至今一直在传承着、发展着。 2(内容丰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说过,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半在河南中国论文网。中原民俗文化在长期生产生活历史中形成许多习俗,并优化传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例如太昊陵庙会、洛阳花会、信阳茶叶节、马街书会、开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间节会至今不衰河南民俗文化,开封的盘鼓和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享誉中外。 3(影响广泛。河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据考古发掘,中原地区早在两万年前就有了葬仪,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丧葬礼仪,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礼俗。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 (二)开发现状在河南,民俗文化资源丰厚,薄薄的一卷《清明上河图》,被全世界视为瑰宝,根源在于其承载的厚重文化以及荡漾在其间的风土人情。而曾点燃中华文明火种的中原大地,那绵延数千年的民俗风情、特产风物又岂是一纸《清明上河图》能完全涵盖的, 上自三皇五帝,下至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位民俗

如何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精)

人类,请把握好历史文化 每一天,每一个地方,每一处的历史,都承受着人类带给他们的、、、、、、而事实上他们原本不需要承受这些。 (2007年 11月 14日人民网消息 2007年 10月末, 东北地区历史上最早的皇家园林——“三燕故都”龙腾苑遗址近来遭到严重破坏。经推测,可能是不法分子盗掘所致, 可悲的是直至园林被毁, 也没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单, 且遗址周围也没有设立任何保护标志。 (2007年 06月 28日安徽商报报道巢湖市区半汤街道办事处巨嶂村娄村附近,发现一处包含物丰富的上万平方米大型商周遗址 (本报曾作报道。但让人遗憾的是,因为巢湖市公路局办公楼的建设施工,该遗址在之前被修路破坏之后, 再次遭到严重损伤。文物部门几天前对该工地下达了停工通知书, 却至今仍被拒收,施工还在继续。目前初步估算被破坏的遗址面积有近 2000平方米,占遗址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现代金报 2月 16日报道由于江东区福明街道正在开展东部新城拆迁工作, 其辖区内的邵家村古建筑物———安乐遗址,便成为村民关心的话题。有人说, 安乐遗址不会拆;有人说,安乐遗址已经被破坏,即使不拆迁,古建筑物保留下来后,之前的结构肯定受影响。附近的几位拆迁工人说,村里的那古建筑物 (安乐遗址之前着过火,烧毁程度如何,不是很清楚。推开仅有的半扇门,走近院落内,满目狼藉:一些石料被撬,门窗被拆,一块破损的“ 江东区文物遗址” 木质牌匾被歪歪斜斜地挂在墙上(见右图。院里院外,到处都是被丢弃的衣物。眼下,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使得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遭到了破坏, 不管是遗址本身的破坏, 还是遗址周边环境的破坏。那么这种事情为何会屡屡发生呢?一方面是人们本身的道德素质问题, 而另一方面则是开发者的唯利是图,这实质是一场保护文化与追求利益的较量,而不幸的是, 在这场较量中,利益总是胜利者。这并不是无药可救,只要有合理的管理制度, 和人们良好的道德素质,保护并且开发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同时实现。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10年修正)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10年修正)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建设、管理。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历史文化名城,是指由国务院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保护本行政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并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以捐赠、资助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第五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当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建设的关系。 第六条历史文化名城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利用历史遗存和革命遗迹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公民爱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人文与自然资源的意识,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 第七条历史文化名城所在地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保护、管理和监督工作。 发展和改革、财政、旅游、交通、环保、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义务,有权劝阻、制止、检举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九条历史文化名城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按照批准程序报批。 第十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保护的总体目标、保护内容、保护范围、保护标准、保护规划的实施保障措施等。 第十一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风貌特征,保护文物古迹,继承传统文化;

河南简介

河南简介 河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资源丰富,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人口众多,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巨大;区位优越,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农业领先,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发展较快,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潜力很大,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 河南概貌 名称由来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称。 自然地理 河南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今天,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更加凸显了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23.2米。2007年,全省耕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