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2、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3、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你喜欢读中国诗吗?它有怎样的特点呢?

?诗?(湿)其实是?干?的,即它首先是凝练的。读它就像吃压缩饼干,非要用水融一融才能吃得下去,这“水”就是你的思想感情,你的直接京历或间接经历,你的思考,你的品味。那么,除此之外,它还有哪些特点?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像压缩饼干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看中国诗和西方诗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记录)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背景资料】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三、整体初读

1、理清文章脉络也对理解此文大有帮助。因此,我们首先来理清文章思路:文章总共有8个自然段。

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各个段落大意:

1、说起中国诗和外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

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2、抒情诗——戏剧诗,没有史诗。是早熟的,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

楼阁。(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规律。)

2、总体把握文章主题(教师阐述)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3、要求学生根据上述阐述,再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标志性语句,回答教师提问:(教师应注意多启发学生)

问题: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中国诗的特征。这篇演讲稿面对的对象是外国人,所以,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

追问:是从文章的哪个语段看出来的?

(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导引:这篇文章作者开头就表明了是从比较文学的立场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迅速筛选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教师进一步概括,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问题:钱先生认为中国诗与外国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有。在文章第十一段,?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问题:通过我们的梳理,我们发现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层次很清楚。那么文章的结论是什么?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问题:如果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

导引:请你根据我们的探究,归纳本文的主旨。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四、布置下节课思考题(预习)

想读懂这篇文章,仔细品味一些有丰富内涵的句子是关键。而这些句子要么是用了反语的修辞格,具有幽默的效果;要么是用比喻的手法,须细细领会方可。请大家先找一找这样的句子,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学生可能对下述句子感兴趣,教师可做出预案)

预设:

1、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话?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很幽默很诙谐,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中国诗小而精美的特征了。

2、我印象最深刻的第9自然段说,?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一语就道出了两种诗歌语言上的不同之处。前者高亢雄壮,后者低沉斯文。

3、第三自然段?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谈诗体、诗心互相制约的关系是?雅?事,鞋和脚却是?俗?物,?雅?事居然凭?俗?物说明白了。如此妙喻,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导引:同学们谈的都非常好。我也发现了一段文字很有趣味,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咱们一起交流一下,这句话要说明什么呢?

【课件出示】“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点评。)

这段文字出现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应该是证明自己的结论的。但联系上下文我有一句话不明白。?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点拨:你能感觉作者对“哈巴狗儿”的态度吗?(应该是嘲讽的。)

问题:这个“哈巴狗儿”运用的是什么修辞呢?

(比喻,讽刺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作者在阐述了中国诗的特征后,得出了反对中西方文化本位的结论,提倡中西方文化的兼容并包。)小结:作者用幽默的语言含蓄地告诉我们中外诗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

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

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二、深层探究

(一)钱钟书在比喻方法论上有哪些突破?

提示: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在比喻方法论上,已陷入一种彼此相沿、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千篇一律,毫无新意。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指出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使比喻这一惯闻常见却又被人们习而想忘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

①比喻的谜底

钱先生在《读<拉奥孔>》一文中指出:?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衬得一般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形见绌、空洞浮泛。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佳譬妙喻的?谜底?有理可依,有法可循。对这段白话钱先生还引用唐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和宋诗?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予以提纲和浓缩,并说这?十八个字把比喻的构成和诱力综括无遗了?。在《管锥编》中钱先生又引释书常言?不即不离??非一非异?,说可通比喻之理,引旧诗?落花飞絮两无情,仗千尺游丝作合?说可明比喻之法。

②博喻

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时人所重的。什么是博喻的呢?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土比亚式比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容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笔下?。如苏东坡在《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飞流直下的情景。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曾用?喷薄欲出的朝日?、?看得见桅杆的航船?、?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这些

描写用的都是博喻手法,极为形象生动,如果只设一喻,不仅不能表现该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没有气势和力量。

③曲喻

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文学的,这是一个创造新奇比喻的妙法。所谓曲喻,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如李贺《天上谣》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一句,?水?和?云?只有在?流动?这一点上相似,既然流云似流水,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闻了。再如李商隐《天涯》中有?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二句,也用了曲喻。莺啼好像人啼哭一样,因而有了眼泪,联络到了沾湿最高花。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意境丰富。

④一喻多意

这是钱钟书在《管锥编?太平广记卷四八八》中拈出,周振甫先生又在《文章例话》中加以进一步阐发总结而来的一种比喻方法。?一喻多意?有两层意思:(一)一个比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二)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同时兼具多义。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喻之二柄与多边?的具体运用。前者已在?二柄与多边?谈过,兹不赘述。我们只举例解释后者,如卢仝《自君之出矣》:?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用同一玉环作比,以玉环的冰清玉洁喻男方的坚贞之德,以玉环的周转无休喻女方的情思不断。(明心按:?环是妾之心?一句,用谐音,环同还也,意为盼男方早归。云峰之解不妥。)?一喻多意?这种手法便于设譬,含义蕴藉。

⑤分喻

?分喻?是?多边?说在方法论上的应用。?分?就是?部分?的意思,以彼喻此,二者部?分?不同,非全体浑同。换句话说,?分?就是?边?的意思,如我们用?雪山?比?大象?,只取其?鲜洁?这一点相似,不可责怪雪山没有尾牙;我们用?满月?喻面貌,仅择其?圆润?这一?分?的契合,不能苛求月亮没有眉目。这种方法提高了比喻手段的灵活自由度,为?本体?扩充了?喻体?之源。不过,凡是比喻必定都是?分喻?。这里标出这一名目,可使设譬造喻者更趋于自觉而已。

⑥反喻

反喻是以本体反过来譬喻体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使寻常比喻亲切新奇。钱先生在《管锥编?全流汉卷五六》中,点出这种方法。如《国语?周语》上召公谏厉王时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比喻在贾让《秦治河三策》中反其喻而用之:?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新颖别致,顿生新意。

三、布置作业

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引发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原文资料)

(提示:《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异:《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但包容着深远的意味。《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

作用。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钱钟书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文艺随笔的阅读理解及比喻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2.明确古典诗歌的特征,提高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比较差,本文又有许多诗歌在里面,学生理解起来更难 学习重点: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学习用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关于诗歌特征等问题的独特论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文艺随笔。本单元的课文多为论述式、阐发式的,有一个核心议题,更具有议论化的特点,学习本课时一定要把握作者缜密的构思,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解读本课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还原作者思路的过程,明晰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找出了重点难点问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高一阶段。已学习过一定量的议论文,掌握了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流程: 一、导语设计 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 (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 (比较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

最新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精选范文合集

最新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精选范文合集 《谈中国诗》是钱钟书所写,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精选范文合集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 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导学案

纠错归纳 及反思 谈中国诗 钱钟书 【使用说明】 1、课前,通读教材,搞好勾画,初步掌握重点内容,写上提示语。独立完成预习案 部分,规范书写。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3、课堂上,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合作,互相探讨交流,共同解决探究案部分的 问题,高效展示点评,达成目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通过抓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2、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预习案】----课前自主学习 助读资料 《谈中国诗》出自钱钟书的作品《钱钟书散文》,属于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本文根据 钱钟书自己的一篇演讲稿节译而成。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和内容等方面 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 1.学贯中西。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是中国现 代著名的作家、文学研究家。钱先生博学多才,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 面均取得了卓越成绩。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善用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 幽入微,提要钩玄,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 2.著作等身。钱钟书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 西班牙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管锥编》对经、史、子等古籍进 行了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进行了阐发和辨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妄自尊大;而一些西方人由于无知而 以欧美文化为中心,为此,钱钟书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作了一次演讲。演讲中,他既深 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当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 科上成绩极差。钱先生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 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此之后,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 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他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 同龄人,因而最终成为文化大家。 预习指导 结合《助读资料》认识作者,了解背景。带着老师提供的问题阅读课文,借助课下 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问题,标注容易误读和误解的字词。明确问题答案,对于把握 不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理清思路,全面把握文章结构和主题。 1.仔细阅读课文内容,基本理清文章思路。 2.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3.文中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梵.文( ) 轻鸢.( ) 颦蹙 ..( ) 精髓.( ) 桴.鼓( ) 槛.栏( ) 命运多舛.( ) 数.见不鲜( ) 遥思远怅.( ) 一蹴.而就( ) 5.查字典,积累下列词语。 (1)回肠荡气: (2)凌风出尘: (3)吞言咽理: (4)拔木转石: (5)穷边涯际: 我的疑问与收获: 【探究案】---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理清文章思路,探究文章主旨 指导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并查找相关资料,熟知课文内容。提供讨论问 题如下: 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 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 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 纠错归纳 及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剖析文本内容。 3、鉴赏文章语言。 4、引导学生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抓段落的关键句入手,了解中国诗的特点。 2、引导学生鉴赏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 3、阅读拓展延伸。 教学难点1、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2、中外诗歌的比较阅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可见他们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和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板书)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其夫人杨绛曾说其名由“抓周”而取。 他一辈子“钟情于书”。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很多中外著名人士评价他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三、剖析文本内容 1、学生大声诵读课文,找出每段的关键句。 2、学生准确筛选相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教师点拨。(分组讨论回答)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3、教师归纳小结:钱钟书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的散文以思想和睿智见长,《谈中国诗》可用一个“通”字来概括,一是通古今,一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板书)

最新高中《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最新高中《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1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_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_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范文

人教版髙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范文 【导语】《谈中国诗》被编排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髙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五册第二单元,当属文艺学论文学习单元.厘淸文艺学论文的特点,把握文艺学论文在髙中阶段的学习要求,明确文艺学论文在第五册教材中所承担的学习任务,是实施教学之前的蓄势.心中有教材,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会沿着教材铺展开来的脉络,水到渠成?同时,要关注《谈中国诗》的文化特性,毕竟它是学者文化随笔中的经典,而且所谈论的对象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因此.抽离《谈中国诗》的文化内涵,教学注泄会是一个干巴巴的过程?借助于作者提供的文化解读之梯,升登中国文化的髙处,在中外文化共同营造的场效应里,欣赏领悟《谈中国诗》的深度和温度,将是一个愉快的精神桑拿的过程?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课文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泄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岀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髙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脳”,中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髙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彎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附,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髙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四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而的轻莺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稱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需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四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岀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而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蟹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朿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徳、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四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五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学案学生版

编写:姜宗华审订:高玉强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重点难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课前预习】 1.注音 一蹴()而就梵()文轻鸢()剪掠精髓() 数()见不鲜颦蹙()吞声咽()理 2、识记成语 (1)一蹴而至: (2)数见不鲜: (3)自相矛盾: (4)轻鸢剪掠: (5)回肠荡气: (6)凌风出尘: (7)拔木转石: 。 (8)空中楼阁: 【课堂探究】 1、浏览全文,从文中划出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 (1)关键句: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段) 大意: 第二部分(第段) 大意: 第三部分(第至段) 大意: 第四部分(第段)大意: 2、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 发展史篇幅韵味风格内容 外 国 中 国

3、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试结合文章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3)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4)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狂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5)“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而增添了甜蜜。” (6)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7)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课时测评】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羡妒(xiàn)嫉恨(jí)会稽(huì)精髓(suǐ) B.颦蹙(cù)内疚(jiù)皮夹(jiā)深挚(zhì) C.无垠(yíng)熬夜(áo)瞭望(liào)混沌(dùn) D.桃核(hāi)侈谈(shē)尽快(jǐn)睿智(r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叫嚣回长荡气数见不鲜 B.混沌聊以慰籍斩钉截铁 C.亵渎卧薪尝胆必恭必敬 D.寡陋惊天动地义愤填赝 3、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静默沉默 ①证券公司或者散户厅就像一个舞台,开盘的时候热闹,收盘之后______,即使在行情低迷时期也一样。 ②张晖没有______,他选择在论坛上发帖,揭露事实真相,还行使了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力,毫不犹豫地把

人教版-语文-高三必修五《谈中国诗》教学设计4

人教必修五《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 (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 (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比较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文章。(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先生,江苏无锡人,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长篇小说《围城》大家都熟悉。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

10谈中国诗教案设计(一等奖)

10 * 谈中国诗教案设计(一等奖) 1.了解钱钟书及其主要作品; 2.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4.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感受钱钟书生动、机智的语言。 5.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6.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谈中国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学评论单元,高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形成了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学理论知识,因此有条件从感性到理性,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学习这篇文章,但是要由现象抽象到理论,这是比较难的,需要教学上引导恰当,实现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3.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感受钱钟书生动、机智的语言。 4.了解钱钟书及其主要作品; 5.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6.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一、故事导入 (多媒体展示钱钟书与长城)同学们,你们知道钱钟书这个人吗?(学生回答)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有关钱钟书的故事:据说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到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一天,西方一位女学者来到中国想要约见钱老。可是钱钟书先生却婉言谢绝,他说:“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何必非得找到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说话的幽默与机智由此可见一斑。那么钱钟书的学术论文语言又有怎样的特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著作书目:《写在人生边上》

谈中国诗 经典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⑤必修 10 谈中国诗 钱钟书 教案 A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理清本文思路,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3.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清本文思路,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熟知中国诗歌特点(主要是暗示性),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一、作者、作品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二、整体把握 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关键句: 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1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 教学目标: 1. 把握钱氏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2. 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4.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教学重点: 1.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2. 通过比喻把握段落构成,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教学难点: 1. 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并试图通过比喻把握文章主体内容。 2.。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教学构想: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品味,反复吟诵。 2. 从局部文句开始挖掘,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3. 通过文句分析,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钱钟书著名的母鸡和鸡蛋的比喻。“围城”名称的由来。“婚姻好比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人生、事业大抵如此。”投影相关的比喻句例。那么,今天我们就看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如何用比喻说理的。 比喻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手法,前人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深入浅出的说明事理,为文章增添情致与趣味。钱钟书先生以他渊博的知识,睿智的目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冷静的哲学思考,使比喻在她的文章中焕发出异常夺目的光彩。我们不能不承认,钱钟书赋予了比喻这一古老的修辞手段以充满智慧的新生命。钱的比喻形式多样,构思新颖,内涵深远,作用重大,富于人生哲理,并

《谈中国诗》教案doc

课时编号: 谈中国诗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本文主要内容是谈中国诗的特征;全篇结构表现为“总—分—总”式,主体结构则为并列式;主要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和例证法。 2、学会对比论证。 3、理解文中重要词句。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深刻的语言内涵。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教学方法】 自读、研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读诗的感受、对诗的印象、对诗人的评价等均可作为导入的素材。 2、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二、钱钟书夫妇简介 (一)钱钟书 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

谈中国诗学案附答案

《谈 中 国 诗》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熟读课文,积累基础知识; 3、理清作者的思路和行文脉络,把握全文。 4、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的方法。 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和行文脉络;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高妙。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1、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2、钱钟书著作: 散文集 、短篇小说集 、长篇小说: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 《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3、了解背景(见《成才之路》p68)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主要谈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和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 二:积累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l ǒng ( )统 精su ǐ( ) 一c ù( )而就 sh ùo ( )见不xi ān ( ) 逻ji ( ) 叫xi āo ( ) 轻yu ān ( )剪掠 眉眼颦c ù( ) 凑b ó( ) 遥思远ch àng ( )k ǎi ( )叹 h ǎ( )巴狗 了不足q í( ) 2、 注音 摩挲.( )毋宁..( )篇什.( )一蹴.而就( ) 数.见不鲜( )颦蹙..( )混沌..( ) 咻.咻然( ) 精髓. ( ) 3、解释、积累词语 一蹴而就: 居高临远: 空中楼阁: 回肠荡气: 数见不鲜: 遥思远怅: 凌风出尘: 轻鸢剪掠: 穷边涯际 吞言咽理: 拔木转石: 三: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通读全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 段):作者先指出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 第二部分( 段)谈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形式上的区别。对照课文,完成下表。 第三部分( 段)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 第7段: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内容上 。 第8段:总结全文,总说 ,并告诫听众不可轻信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四:深入探究 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一)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谈中国诗》导学案4

《谈中国诗》导学案4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本文的字词成语。 2、通过比较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明确中国诗歌的特点。 3、理解分析本文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4、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知识储备】 1、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有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2、题目解说: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 1/ 1

《谈中国诗》市竞赛课一等奖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提炼并概括中国诗歌的特征。 2、通过比较,了解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筛选信息,梳理文章思路结构,把握中国诗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了解中外诗歌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课件出示图片,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那位意气风发、英俊儒雅的学者是谁吗?对,他就是被誉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 1939年,钱钟书先生来到当时的国立师范学院,任外文系主任。后来,先生以国师作为三闾大学的原型创作了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围城》。先生的这尊铜像及国师旧址现在就位于涟源一中校园内,欢迎同学们有机会来涟源一中探寻国师遗迹,领略先生风采。钱钟书先生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力,过目不忘。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被誉为玩转中西方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著作等身,享誉世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围城》,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 :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2、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中国诗》,领略先生的风采。 3、明确学习目标。 请大家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文本探究 (一)明确谈诗立场 1、请同学们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①,钱钟书先生是在给什么人做演讲? 明确:美国人 2、先生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是以一个什么样的来立场谈中国诗的?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第一自然段,我们从第一自然段中来找答案。 3、明确:比较文学 钱钟书先生是站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以“比较文学”的立场来谈中国诗的。(二)抓关键句,筛选中国诗的基本特征 1、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在谈中国诗的特点? 明确:2—7自然段。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2—7自然段,划出关键句,筛选出中国诗与外国诗的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