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 最终版

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 最终版

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 最终版
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 最终版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1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 火星 和 木星 之间。 2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3、八大行星运动的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4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

②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内部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发展

②地球体积质量适中——适当的引力,形成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层

③地球的物质演变——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致热和重力收缩,使水汽逸出又冷凝降落,形

成海洋

④自转周期适中--白天升温和夜晚降温不强烈,保证生命物质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

的主要能源。

4、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 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剧烈的显示

(大气层) 太阳活动 影响

日 冕 太阳风 磁暴、极光

色 球 耀斑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 球 太阳黑子 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行星地球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力: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转。(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o26′。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

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地球的赤道

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23.5°。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

之间约成66.5°的夹角。

3、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运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

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

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

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

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昼长=昼弧所跨经度数÷15°/时夜长=夜弧所跨经度数÷15°/时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

(1)“”的应用:东加西减

(2)经度差: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西经:经度差=大的经度数-小的经度数;

两地一处于东经,一处于西经,经度差=经度数+经度数)

(3)时差=经度差×4分钟

2、 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

T 1一T 2=N 1一N 2 (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 为区时,N 为时区序号。 时区的中央经线=15°×N (N 为时区序号)

4 、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

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 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 减少。一般把 2000~3000 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 圈 由 液态 水、 固态 水和 气态 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 海洋 水、

陆地 水、 大气 水和 生物 水,其中 陆地 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二、 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纵波(P 波):能在 固体、液体 中传播,速度较 快 横波(S 波):只能在 固体 中传播,速度较 慢

2 、划分界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 17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增加 。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 下降 ,横波则突然消失 。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约 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 厚 ,约 33 千米,海洋较 薄 ,约 6 千米地壳。

海拔 越高 ,厚度 越大 。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 、Si 、Al ; 硅酸盐类 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 上层为 硅铝 层,相对密度较 小,分布不连续。 下层为 硅镁 层,相对密度较 大 ,分布连续。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 上地幔 具有 固态 特征,主要由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组成。 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地壳 和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 岩浆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铁 和 镍 。 结构: 外核 呈 液态 或 熔融 状态 内核 呈 固态 态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部 三 大

地壳 1 、划分依据:地震波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

吸收:具有 选择性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 无选择性 ,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具有

选择性 ,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太阳暖大地”)

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大地暖大气”)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大气还大地”)。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3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根本原因:由于地面间冷热不均

直接原因:由于水平气压差异的存在,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 平行 2、风向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大气逆辐射 1、风的形成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2)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3)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3、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

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五、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1、季风环流的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

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详细成因:

冬季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东亚——西北季风

亚洲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南亚——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夏季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亚——东南季风

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南亚—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六、常见的天气系统

(二)

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

(三)锋面气旋:气旋常常与锋面结合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

1、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2、锋面气旋控制下的天气: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造成暴雨、雷雨、大风降温

等天气。

(北半球的锋面气旋示意图) (南半球的锋面气旋示意图)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水循环:

1、水循环概念: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随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 太阳能和重力势能。

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 陆地 、 海洋和 大气 间通过吸收 热量 或放出 热量,以 固、 液、 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 地表形态 。

3、类型:包括 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示意图:

4、主要环节:包括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等。

例子:台风登陆属 水汽输送 环节,江河入海属 地表径流 环节,它们都属于 海陆间循环。 5、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6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

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7、(1)地球水体的种类 海洋水 、 陆地水 、 大气水 ,其中海洋水占地球水体的 96.53 %。

冰川水占陆地淡水的 2/3 。

(2)陆地水的最主要的补给水源 大气降水,内流河的最重要的补给水源 冰雪融水 , 东北河流春季汛期主要由 积雪融水 补给,夏季汛期主要由 降水补给。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存在互补关系。黄河下游 河流水 补给 地下水。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二:洋流

1、洋流的概念:海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现象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北半球:

顺时针 旋转 大陆东岸为暖流

中低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

南半球: 逆时针 旋转 大陆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 逆时针 旋转。大陆东岸为暖流,大陆西岸为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 顺时针 ;冬季自东向西流, 逆时针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沿岸寒流对澳

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 日本暖流 和 千岛寒流 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 墨西哥湾暖流 和 拉布拉多寒流 交汇处)

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 和 东格陵兰寒流 交汇处)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秘鲁寒流 )

(3)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4)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

第四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使

地表趋向平坦。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 火山、地震 。

(3) 板块张裂常形成 裂谷或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

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 海沟-岛弧 或 海沟-海岸山脉 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 褶皱山

2 、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

(2)海洋生物

(1)气候

(二)岩石

1、岩石的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1)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典型的喷出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2、分类:(2)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

如砾岩、白岩、石灰岩、砂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

(3)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

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1、地质循环的概念: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2 、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3、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

消失。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

2、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3、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4、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 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 、(1)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土质疏松 、 缺少植被保护 、 降水集中

。 (2)整体性的表现:

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 、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 2、 自然带的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3、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 有序 性和 普通 性。 地域分异包括以下几种规律,它们的定义如下: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随之引起自然地理要素和

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2)经度地带分异规律:由于水分条件不同而导致的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沿海向内陆有

规律地更替。

(3)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脚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

(4)地方性分异规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

4、地域分布规律类型: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掌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规律,有利于我们在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上实现因地制宜。

(*^__^*) 哈哈!终于到最后一页了,祝你这次考试旗开得胜!加油!

高中地理必修一提纲解读

1.1宇宙中的地球 ● 知识结构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2、天体包括 天体,如 ;也包括 天体,如 3、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P4读图思考)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 2、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是一个 、 、 的天体。 3、公转运动共同点: 、 、 。 综上所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 的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 1、外部条件: 2、自身条件:(1) (2) (3) ● 课堂反馈 1、下列全部属于天体的一组是( ) A .地球和运行中的通信卫星 B .太空中的云雾状物质和天空中飘动的云朵 C .陨落地表的流行体残骸和“神舟七号的返回舱” D .等待发射的卫星 2、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天文学家投票“驱逐”了冥王星。使太阳系中只保留八大行星,同时明确了行星的概念。 下列关于太阳系内行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 B .质量比太阳小 C .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三类

D.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3、2004年3月,美国“机遇号”火星车找到火星可能有过适合生命栖居环境的依据。主要是在火星表面发现了( ) A.显示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化石 B.大量被流星体撞击的坑穴 C.曾被水浸润过的迹象 D.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 课后练习 1、下列关于天体、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天体形态多样、是物质的、孤立存在的 B.总星系即为宇宙 C.太阳系是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D. 只有相邻的天体才可以构成一个天体系统 2、凌日是指地内行星(运行轨道在地球轨道和太阳之间的行星)在绕日运行时恰好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日面上有一个小黑点缓慢移动。当金星与太阳、地球排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发生金星凌日现象。在2012年6月6日,便发生了金星凌日现象。假若发生金星凌日现象,则下列四图能正确表示凌日的是() 3、关于金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金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B.金星的左邻右舍分别是水星和火星 C金星属于类地行星 D. 金星属于巨行星 4、有关下列天体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星云闪闪发光 B.行星不断移动 C.恒星圆缺变化 D.彗星一闪即逝 5、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 ( ) A.太阳 B.月球 C.金星 D.水星 6.与河外星系同一天体系统层次的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7.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是是 ( ) A.银河系 B.地月系 C.宇宙 D.总星系 8.下列各行星中,属于类地行星且距日由近及远排序正确的是 ( ) A.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 B.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C.天王星、木星、火星、地球 D.金星、水星、火星、木星 9.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看,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 A.地球表面温度适于液态水存在 B.地球具有0℃以上的温度 C.地球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D.日地距离适中 10.关于地球宇宙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 B.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C.人类用肉眼可以观测到太阳系所有的天体 D.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应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11.关于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八大行星自转方向相同 B.黄道面与其它各行星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很大 C.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轨道面是正圆 D.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章 ★课标: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1)天体系统的级别:『填空』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适宜(有大气层),有液态水(有原始的海洋) ★课标: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活动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化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和两极的极光。 ★课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3、(1 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自转自西向东 南顺北逆 一个恒星日 一个太阳日 除两极点外, 都是15°/小时 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的 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1/2 公转自西向东 逆时针 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 大约1°/天。大约30km/s 规律: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 (2)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3)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加减)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min 。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不偏。 (5)黄赤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或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的 分布规律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 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 到全年最大值;南半球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 最小值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 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 到全年最大值;北半球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 最小值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 递减赤道地区正午 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 大值 昼夜长短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全球昼夜等长 出现极昼范围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 现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 现极昼 全球昼夜等长)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 气候划分: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时间太阳直射点方向 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 北半球南半球 12月22日至次年 6月22日 向北移动 昼渐长,夜渐短,6月22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 昼渐短,夜渐长,6月22日 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6月22日至 12月22日 向南移动 昼渐短,夜渐长,12月22日 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 昼渐长,夜渐短,12月22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3月21日 9月23日 全球昼夜平分 ★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上地幔顶部) 第二章 ★课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的现象 现象成因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人造烟雾的防冻效果可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晚秋或寒秋,霜冻出现在晴朗夜晚 及“十雾九晴” 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低,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 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3月21日赤道向北 B 夏至6月22日北回归线向南 C 秋分9月23日赤道向南 A 冬至12月22日南回归线向北 D A C B D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提纲)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天体系统的层次(P3)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及顺序(P4)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创新设计P3反思归纳) 3.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产生的影响(P8)、太阳的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P10)、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P11)(创新设计P4) 4.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量多的主要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弱)气温低的原因?(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 5.地球自转的方向(北逆南顺)、周期、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地球公转的方向、 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P14)6.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更替、时差、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南左北右)地球公转的意义(昼 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 7.黄赤交角产生的影响: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四季。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永远昼夜平分,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变,没有四季 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创新设计P10反思归纳) 9.晨昏线的特点和判读(创新设计P12反思归纳) 10.日界线、今天和昨天的范围(创新设计P14) 11.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计算(创新设计P17) 1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变化规律和应用(创新设计P18) 13.横波、纵波的特点以及地球圈层的划分(P21 图1.25和图1.26)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的受热过程(创新设计P26) 2.热力环流成因及几种常见形式(创新设计P27) 3.等压线的弯曲规律(高低低高—气压变高,等压线向气压值低处弯曲) 4.等压线图中风力和风向的判读(创新设计P28) 5.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P34 图2.10)、每个气压带的成因(创新设计P31)、气压 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P35 图2.11 北半球夏半年向北移) 6.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名称(P37) 7.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及气候类型(创新设计P34) 8.气候类型分布范围、成因、气候特征(创新设计P34) 9.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概念、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创新设计P36)、冷暖锋的判读(创 新设计P38) 10.气旋和反气旋的定义、方向、天气情况(创新设计P36) 11.等压线图中高压脊和低压槽的识别(P43)、锋面气旋的判读(创新设计P39)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 2.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注: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同向性、公面性、近圆性 2.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 ·地球位于太阳系,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 ·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使其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大气) 2

·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源(液态水源)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能量产生为H原子的核聚变,只有1/2亿到达地球,却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 2.对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动和生物活动·它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 3.全球总分布趋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或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地势高低、天气状况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结构:光球→色球→日冕(由内向外) 2.太阳活动类型: ⑴黑子:光球上某块地方温度较低,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⑵耀斑:色球上某块地方突然增大增亮,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与黑子的出现相关常出现 3

在耀斑之后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以11年为周期的异常变化,形成了水旱灾害和乔木生长年轮的疏密变化。 第三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1、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和速度)(a): 特 点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 意 图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①恒星日(真正周 期23时56分4秒 ②太阳日(昼夜更 替周期):24小时 恒星年,365日6 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日5 时48分46秒 4

高一地理必修一提纲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认识过程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 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 银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99.86% 地月系: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组成地球和月球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总星系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4~0.75为可见光波段 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2分 太阳辐射→能源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与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 概况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周期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9’所需的时间。 速度角速度为15°/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①导致 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地理意义 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 右偏,南半球向左 偏。 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12 时, 经度 位置相同的 地方, 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 大 。西经反之。经度每相 差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 有 15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 区 时 ,又称 标准时 。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3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 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 180°经线穿行的 折 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 球形而导致的 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 方日期相同。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转) 概况 是一个 椭圆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焦点上,每年1 月初位于近日点, 7 月 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 西 向 东 角速度约为每天59’ ,近日点时较 快 ,远日点时较 慢 周期为 1年 ,约为 365 日 6 时 9 分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 赤道 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 黄道 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 黄赤交角,约为 23.5°。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 66.5°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以及四季 的更替、五带 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 热 带、 北温 带、 南温 带、 北寒带、 南寒 带 五带 划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 、 南北极圈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 黄赤交角 存在,地球的 公转 (自转或公转)运动。 2 (对应点选填右图) A

2021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提纲加练习

知识点一:水循环 1,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3,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4,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5,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 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6,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练习题: 1.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有 A.海洋水、冰川 B.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C.河流水、大气水 D.淡水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2.下列关于河流径流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A.我国大多数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较大 B.所有河流的流量都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C.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河流,流量无季节变化 D.雨水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很大 3.目前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人工降雨,促成大气中水汽输送 B.改造沙漠,增加蒸发量,加速水循环 C.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水循环 D.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面径流 4.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海陆间大循环使陆地水资源得以再生,所以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或使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使水资源枯竭 C.水循环实现了海陆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D.水循环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5.下列属于动态水资源的是 A.河流水 B.内陆湖泊水 C.深层地下水 D.冰川 6. 目前世界上普遍感到用水紧张的原因不是由于 A.世界上淡水资源总量不足 B.全球气温趋升,蒸发量大,江河径流下降 C.人口急剧增长,工农业、生活用水增加 D.环境污染严重,水质下降 7.读图回答: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水循环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运动,转化,使地球上各水体不断________ 从而维护全球水量的________。 (3)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大循环.________循环和海上内循环,成都的河流主要参与的是________循环,塔里木河参与的是________。 答案:1—6:BADAAB 7,(1)①大气输送②大气降水③地表蒸发④植物蒸腾⑤地表经流⑥地下径流 (2)更新动态平衡 (3)内陆循环,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知识总结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总结编辑:南山中学辛宇晨 2012年暑假作业 必修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 宇宙的概念: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组成的,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 2. 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自然天体和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人造天体。还有星际空间的物质:气体和尘埃等。 3.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4. 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 八大行星的位臵(按距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绕着走。 7. 行星特点: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为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为远日行星。 8.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的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9.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1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2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O 、 N 等;(3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二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 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 11年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公转、地轴 (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 (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 (365天 6时 9分 10秒恒星日 (23时 56分 4秒 角速度:平均 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 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 30千米 /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 赤道 1670KM/小时,两极为 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完整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复习提纲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 2.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注: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同向性、公面性、近圆性 2.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 ·地球位于太阳系,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 ·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使其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大气) ·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源(液态水源)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能量产生为H原子的核聚变,只有1/2亿到达地球,却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 2.对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动和生物活 动·它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 3.全球总分布趋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或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地势高低、天气状况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结构:光球→色球→日冕(由内向外) 2.太阳活动类型: ⑴黑子:光球上某块地方温度较低,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⑵耀斑:色球上某块地方突然增大增亮,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与黑子的出现相关常出现在耀斑之后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以11年为周期的异常变化,形成了水旱灾害和乔木生长年轮的疏密变化。 第三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高中地理必修一提纲(广东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稳定的太阳辐射和安全的行星运转轨道;(由于日地距离适中) 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由于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周围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由于有适宜的温度)地球表面有液态水存在。 影响 因素 纬度地势天气季节 日照 时数 极圈以地区有极昼 极夜现象,极圈以外 地区夏季日照时数 多于冬季 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 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 盆地 多阴雨天气的地 区,日照时数少; 多晴朗天气的地 区,日照时数多 夏季,日照时数 长,获得的太阳 辐射量多,冬季 相反 太阳 辐射 强度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 度角大,获得太阳辐 射多 地势高,大气稀薄,透 明度高,固体杂质、水 汽少,到达地面的太 阳辐射多 晴天多,到达地面 的太阳辐射多 夏季,正午太阳 高度角大,获得 的太阳辐射多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②扰乱地球磁 场,产生“磁暴”现象;③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四、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 4.2时间与日期的计算 (1)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四分钟,东加西减。 公式:T求=T已知±经度差×4分钟 一定向: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同为东经,度数大者在东;同为西经,度数大者在西;地跨东西经,东经在东,西经在西。 二定差: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同为东经或者同为西经,经度差为两个经度数之差;地跨东西经,经度差为两个经度数之和。 区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5度一小时,东加西减。 公式:T求=T已知±时区差 一定向: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同为东时区,度数大者在东;同为西时区,度数大者在西;地跨东西时区,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 二定差: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者同为西时区,时区差为两个时区数之差;地跨东西时区,时区差为两个时区数之和。

2017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 2.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 银河系其它行星系 太阳系其他 地月系 月球 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巨行星:木、土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注:火星→小行星带→木星 同向性、公面性、近圆性 2.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 ·地球位于太阳系,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 ·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使其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大气) ·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源(液态水源)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2.能量产生为H原子的核聚变,只有1/2亿到达地球,却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 3.对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动和生物活动·它是人类日常 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 4.全球总分布趋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或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地势高低、天气状况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结构:光球→色球→日冕(由内向外) 2.太阳活动类型: ⑴黑子:光球上某块地方温度较↓,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⑵耀斑:色球上某块地方突然增大增亮,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与黑子的出现相关常出现在耀斑之后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⑵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b): 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以11年为周期的异常变化,形成了水旱灾害和乔木生长年轮的疏密变化。 第三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6、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和速度)(a):

高一地理新课程人教版必修一复习提纲(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复习 行星地球 1、(1 河外星系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 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 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 火 和 木 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运动有序、安全;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 日地 距离适中, 质量、体积 适中,原始大洋形成, 即具备 温度 、 大气 、 水 等条件。 2、(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为6000K , 太阳能量的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聚 变反应 ;其能量以 电磁波 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 逐渐减少 。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拉萨 ,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 成都(重庆) 。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 黑子 和 耀斑 。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 光球 和色球 ,其活动周期为 11 年, 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 整体 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干扰电离层、扰动地球磁场、极地出现极光 、 产 生自然灾害 。 (2) 晨昏线(圈)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___0_____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_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白天走向黑夜叫 昏线 。 (3)时间计算:东 加 西 减 。(加减) 地方时:因 经度 而不同的时刻。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 。 600E 为10时,则800E 为 11 时 20 分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 15° 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 中央经线 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相邻时区相差 1小时 。 本初子午线为8时,则北京时间为 16时 ,纽约为 3时 。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 左 偏,北半球(5)地球自转的平面叫 赤道面 如 3 (选填地球公转的平面叫 黄道面 。如 2 黄赤交角为 23°26′ 。如 b (选填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 66°34′ ,如 2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

高一地理必修1笔记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

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填空)分解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主要知识点 1.宇宙环境是由、、、、、等天体和弥漫于星际空间的物质(气体和尘埃)组成。 2.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 成。 3.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级的天体系统是_______________, 最低级的天体系统是____________。 4.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排列 是、、、、、、 、。 5.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共同特征是、、。 6.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有:、、。地球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与地球在中的位置,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 为。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的,是促进地球上 的、运动和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的提供能 源。 2、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①纬度高低②天气状况③海拔高低④日照时 间长短 3、我国太阳能最丰富地区:青藏高原。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气少,尘埃少,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4、我国太阳能贫乏地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原因:阴雨天多,云雾大,较多地削弱了太阳辐射。5.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为层、层和层。 6.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周期约为年,其重要标志是和。7.当黑子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进入地球电离层,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受到影响;太阳大气抛出的,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出现“”现象;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进入地区的高空大气,与之碰撞产生美丽的。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主要知识点 1.地球自转方向为______;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时针方向旋转,从 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时针方向旋转 2.昼夜交替成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由于 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 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周期为________小时,叫做。自转的真正周 期是日,时间长度为。 3.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_。而线速度_ 处最大,随纬度增大 而。 4.地球绕日公转的轨迹叫做轨道,又称________。地球公转方向是,每年月初,地球运动到近日点的位置,速度,每年月初,地球运动到远日点的位置,速度。 5.地球上昼夜半球分界线称为___________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变为昼的分界线称_____,由昼变夜为的分界线称_____。

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必修一提纲

高二地理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天体: 1、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都是 天体。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如图1 图1 二、太阳及太阳系: (一)太阳系 1、组成:如图2。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小行星带位于火与木之间。 2、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上。 水、金、地、火是类地行星(离太阳近,体积、质量都较小)——结构特征; 木、土是巨行星(体积、质量巨大); 天王、海王是远日行星(距太阳远,体积、质量中等)。 3、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 ②安全的宇宙环境(各行星各行其道); ③日地距离适中→地球温度适中(有介于0—100℃的温度)→有液态水存在; ④地球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也是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的原因。 (二)太阳: 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太阳大气的分层:从外到内依次为日冕层(厚度大,亮度小)、色球层(厚度较小,亮度 较小)、光球层(厚度小,我们看到的太阳光都是从光球层发出的); 3、各层的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其中黑 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周期是11年。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 ②是地球上大气、水的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 图2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一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 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口冕一太阳风 ------------------------- 廳暮搜光 色球耀班---------------- 干扰无线电麵枚通塔 日璋 内匕光輕一太阳黒子/ 对地球上气假的影罚 1.3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 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0。如果黄赤交角 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提纲复习课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一提纲

地理必修一提纲 第一单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 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 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2)判断节(3)确定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