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圣签解签

孔子圣签解签

孔子圣签解签
孔子圣签解签

孔子聖籤解籤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共72簽)

文:臺灣、日月潭文武廟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一簽

詩:力穡應逢大有年、春風鼓浪百花鮮、多栽佳樹巢黃鳥、高起層樓看遠山。注:積極進取者大吉

Δ我國儒家思想,是以人類的生存意義為基礎,作向上、積極、進取的探索與發展。其基本精神,是行動的、活潑的、求真求善求美的。它賦有情的本體,理的範疇,誠的成用,化的功能。它如春風化雨、秋陽皓月,和煦溫馨,清瑩明潔。它是與天地合其德,與萬物同其心;一方面講求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一方面肯定只要耕耘必有收穫。即所謂佳樹茂密,黃鳥來巢;高樓巍峨,遠山可望。它更是盡己以求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之所欲,亦施於人。擇乎中庸,不偏不倚。博大精深,涵蘊無限。凡能知之而行者,必大必成。

Δ謀事有成,前途光明。

日月潭文武孔子聖簽、第二簽

詩:人生之本孝為先、身體發膚父母傳、知本方能近正道、坦坦蕩蕩心安然。注:知本者大吉

Δ孝經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父母是生我者,恩德之大,無法說明,我國歷朝歷代,無不以孝道來作治理天下根本。因為一個人能孝順父母,然後才能行為正當,為社會盡力,為國家盡忠。時代雖然進步,但要想追求人生真正的幸福,篤行孝道,仍是根本的課題。

Δ能孝必忠,功業得成。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簽

詩:木有本來水有源、本源為根理當然、人生若不知源本、自負天心命運艱。注:知本者大吉

Δ在自然界中,可以看到樹有本而得生,水有源而流長。以此可知自然界中的萬象必有其為本為源的根。無根也即無萬象。人是自然的產物,當然也要有根。人有超自然的根。無根也即無萬象。人是自然的產物,當然也要有根。人有超自然的根,這個根是倫常。其中父子之倫最重要,其次為夫婦、為兄弟、為君臣、為朋友。倫常的精髓是情是理。情按理來表達;理由情來充實。這才是人生本有源的幸福生活。

Δ幸福無疆

根深者柢必固,源遠者流必長。故能知本源之人,謀事則事必成,謀財者則必財源滾滾。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簽

詩:己所不欲勿施人、為人推己恕中行、能知正道修持重、終身一言大德成。注:能得正道則大吉

Δ子貢問孔子,有一個字丁一生照著做的嗎?孔子說,那就是一個恕字吧!就是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加於別人身上。孔子認為任何人如能認清恕字的意義,而能深切體察力行,就可以為一生的立身之道。因為能為別人想,就是能愛別人。人人能互愛,自可不爭不奪,互敬互重,仁至義盡,心安理得。社會自然祥和,人生自是幸福。

Δ心安理得,吉祥如意。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簽

詩:逆水行舟事為難、不進則退勢必然、千般忍耐萬般苦、能得蒼天愛與憐。注:知進不退者吉

Δ“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凡有志求學的人,不可知難而退。要具有極大的耐心與吃苦的決心,勇往直前,努力鑽研,學而時習,終必有成。至學成之後,即可胸藏偉業宏猷,身寄重責大任;展淩雲之壯志,建輝煌之基業。來者勉之。

Δ學業有成。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六簽

詩:至誠唯能格天地、唯誠則靈事則通、反身而誠樂無比、光明大道自由行。注:誠則靈者大吉

Δ誠者靈,不誠無物,這是“誠”字在人生價值普遍標準上的說明。而“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這是“誠”人生價值極高境界的作用。凡是真正知道人生道理的人,一定要有誠的修養。從歷史上看,所有成功立業的人,都是把誠字作為他人生的根基。時代在變,但這個根基永遠不會變。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七簽

詩:正直當道民心悅、反是而行人不服、勢重位高可取捨、能持此理保權符。注:正則吉

Δ人類社會的進步,有唯新唯喜的趨勢。這雖是由整個人群的力量所促成,但是它的中心力量,是靠許多正直為人為骨幹,起著領導作用,而得到萬千大眾的裞服與擁戴,才能有口此的結果。所以:好人當道,民慶升平;小人在位,雞犬不寧。聖人以為爭取民心的關鍵,在於用人的得失。在位者能知此理,守之不渝,自可永保權位了。

Δ功成名就。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八簽

詩:事難然後識君子、歲寒始知松柏堅、勁草藉得疾風顯、忠良可在亂中看。注:能識忠奸則吉

Δ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筍子大略篇: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古人又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這些話是說明君子忠臣與小人奸的不同之處,更可以從危難艱困中,體察出何者為君子忠臣,何者為小人奸佞。這些事實中得來的寶貴經驗,足為對人觀察與判斷的說明。

Δ能明辨,能識人,能成功。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九簽

詩:世間事事果與因、因果相循理最真、善惡到頭終有報、遠及後代近及身。

注:知因果者吉

Δ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諺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些話是說明了種善因必有善果,種什麼樣的因就結什麼樣的果。綜觀人類歷史,可知朝代的禍福,世道的興衰,事業的成敗,無不是因果相循的結果。就是某因造成某果,又由某果造成某因,其間因果之報,絲毫不爽。至於報應的時間,或及于後代,或及於本身。

Δ能看得遠,必有厚福。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簽

詩:人生誰能無過錯、知過能改志足欽、假若執迷不覺悟、將使大過伴終身。注:不能改過則不吉

Δ顏回不貳過。就是在第一次犯過以後,永不再犯這種過錯。這種知過能改而不貳過的精神,值得效法。人的過錯可分為幾類:在意念上:分有心之過;無心之過。有心者不可原諒;無心者尚可原諒。在性質上:分理念之過,即人獸之別;情感之過,乃意之爭;利害之過,系利己害人之行。孔子說觀人之過即知其人之行,乃為至理名言。

Δ執迷不悟,災害無窮。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一簽

詩:光陰有如東逝水、不舍畫夜作長流、人生苦短數十載、能知惜陰樂事稠。注:惜陰則吉

Δ孔子在一條溪流的旁邊說:“逝者如斯天,不舍畫夜”。意思是說,歲月的消逝也就是這樣吧!畫夜一息不停。人的一生不過數十寒暑,在一部人類歷史的過程中,為時是微乎其微。而且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中的歲月有去無回。所以每一個人都應當愛惜光陰,努力進取。尤其在這個進步神速的時代,更要愛惜光陰,然後才有成就。

Δ時間就是金錢,成功之道在此。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二簽

詩:禮樂生活是文明,立身怡性道得成、如無仁心為主宰、禮樂皆是假虛名。注:存仁心則吉

Δ人生的真正意義,在內在仁愛之心,外有禮樂之行。就是人在社群之中,不應自私自利,須有愛人愛群的行為,然後人生才能有真實的幸福。在表達仁愛精神之時,為使之不過也不為不及,需要用禮來節制,以求愛的情意表達適當。同時也需畏用樂來調和,以求愛的精神喜悅。可說是仁愛是人生的本體,禮樂是表達仁愛的最佳方法。〕

Δ助人為快樂之本。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三簽

詩:尊王攘夷道凜然、畏天敬地知祖先、炎黃德業昭寰宇、源遠流長億萬年。注:敬重祖先者大吉

Δ儒家的政治思想,要在尊王攘夷。就是要維護我民族的生存與尊嚴。這種思想,支配了我民族幾千年的生存觀念。它固然是畏天命,敬地神,但是最重要的是敬重自己的祖先。因此形成了孝道的倫理思想。而大孝又在於忠於國家民族。過去因之維繫了我民族的命脈,將來也必以此為我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中華身女,應知此理。

Δ開大道,成大功,立大業。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四簽

詩:人生萬事多艱難、不問焉能知當然、下問不覺身是恥、成功大道在眼前。注:不恥下問者吉

Δ孔子進入太廟,見到不明白不瞭解的事情,就向他人請教,以求真正的瞭解。這是抱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知態度。所以孔子能成為思想家、教育家、為先師、為至聖。有些人以問為恥,強不知以為知,如此則自己騙自己,而將有無限的錯誤了。為學、做事,應當不恥下問,以求真知灼見,自會成功立業。

Δ虛懷若谷,業大財多。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五簽

詩:人生求知在於學、不學難得績效卓、但學不思力枉費、亦學亦思事功多。注:學思並重者吉

Δ人類的生活,是隨著時光的演變而日趨進步。進步的因素,是人類能在日常

生活中知道學習。也知道能學習才能日新又新。但是人類更知道只知學而不知想,也是枉然。就是學而不想,那結果就會茫茫然而無所知了。同時,又知道只知想而不學習,那就得不到確實的知識。孔子乃教人要學也要想。譬之飲食,學是進食吞咽,思是消化吸收。

Δ再思而定,善道而行;美景良辰,萬事亨通。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六簽

詩:巧言令色尋常見、易惹他人中計謀、應知為言心難測、慎防可免禍臨頭。注:慎察則吉

Δ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是好聽的話,令色是好的顏色。一個人如其只說些巴結別人的好話,表現出和顏悅色的態度,這種人並不就是有道的君子。尤其是有些人心懷詭計,行為陰狠,但是卻口吐善言,面現善色,使得許多的善良人中計受騙,吃虧上當。前一種人不足以害人,後一種人則是人群中的敗類,害人的惡煞。故常人當慎之。

Δ察顏觀色,明理知人,可防小人而免災害。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七簽

詩:友朋相處貴知音、互勵互勉且率真、忠告不成斯可己、智者不作失言人。注:知交友之道則吉

Δ人各有志,亦各有其長短。處身社會,交友為重。交友之道,在知其志而明其長短。相互之間,當以率真之態度,揚其善而勵其行。但對友人經忠告而不能接受時,即須知止,否則必招怨尤。即所謂“不可與言而與之言”,乃為失言矣。故交友必須擇友,亦必須知音,以達到“友直”、“友諒”的地步,然後才可以言而能信,久而敬之。

Δ能交益友,則事成名立。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八簽

詩:血氣少年色應戒、壯而好鬥業難成、須知老去節當保、得失之間要分明。注:知戒則吉

Δ聖人說:人的一生,要有三戒。年少時要戒色;壯年時要戒鬥;老年時要戒得。所謂色,固為男女之色,但五光十色的環境,也要戒而遠之的。壯而有力,

力用於正,則可謀幸福;否則用之鬥狠逞強,那就是危險了。人到老年,每感來日無多,往往取捨不當,以致晚節不保,十分可惜。聖人提示的三戒,來者為少、為壯、為長,當有珍重了。

Δ能忍則安,又不為財色所誘,可使人財兩全。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九簽

詩:求學之途有多端、食無求飽居無安、隨時頗為就有道、敏事且能慎於言。注:能知為學之道則吉

Δ學習是人生的大事。不學不能知;不知不能行。至於求學的道理,可謂論說紛紜,眾理分陳,一部論語的卷一,首先就是謀道為學的問題,孔子又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於言;可謂好學也矣。”由此可知今時代雖然不同,但對求學重視的態度,卻是一樣的。尤以身處此一智識爆炸的時代,對求學的意義更要認清了。

Δ事事能學,功可成,名可就。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二十簽

詩:君子小人格不同、立身能不判分明、近則不遜遠則怨、策己觀人慎重行。注:能識小人則吉

Δ孔子說:“唯小人為難養也。”因為小人“近之則不遜”,而“遠之則怨”。就是接近他,他有不情不理的表現;疏遠他,他就對你怨恨。孔子這句話,是提供人對觀察判斷的標準與方法;同時也是告誡人不要作近則不遜遠則怨的小人,而要作一個坦坦蕩蕩光明正大的君子。

Δ善察明斷,正道而行,逢凶化吉,安祥無憂。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二十一簽

詩:人生貴有自知能、自知始得事功成、子貢稱回何敢聖、知十知二是賢明。注:能自知則吉

Δ孔子曾問子貢,你和顏回誰比較優秀,子貢說:我那敢希望和顏回一樣。因為顏回聽到一項道理,就能觸類旁通的知道其他十項道理,我只能聞一知二。孔子贊稱稱子貢有自知之明。子貢是孔門中的一位大賢人,他的能力很好,善於經營。他的成功,就是因為他能自知。我們求學問、學技能、認識人、處理

事,必須先要自知。

Δ心平氣和,進退得宜。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廟聖簽、第二十二簽

詩:修德講學一大功、過改義從為善行、倘若能明此中理、人生當無憂患生。注:修德改過則吉

Δ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講者習也,徒者從也。人生若能:修德、講學、改過、從義,當可充實本身生命的良知、良能,然後必可取得源頭活水,清澈見性,光明現身,則無往而不得其宜也。因為:見善可以思齊,即聞義能從;見不善可以省察。即不善能改。如此,當可無憂患之生也。

Δ吉人天相,財福盈門。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二十三簽

詩:世事多艱古今同、好謀遠慮計得行、若能深解此機趣、近憂可除功大成。注:好謀遠慮則吉

Δ遠慮是周密的思慮,近憂是隨時發生的憂患。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的生活行為,所涉及的問題,有寬度性的,有深度性的。若遇事不能深察熟慮,往往不能顧及到寬度的相互關係,不能體察到深度的彼此利害,容易造成無限的近憂。所以在臨事時,內心的意念,辭色的表達,方法的選擇,都必須從深處遠處切實考慮取捨。

Δ深謀遠慮,必操勝券。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二十四簽

詩:日日求新知所亡、月月無忘己所能、此乃知新溫故義、好學功夫得大成。注:溫故知新者吉

Δ子夏說一個人每天能夠學得一些不知道的東西,每月能夠溫習已學到的東西,如此可以說是好學了。人類生活的需要是多方的,生活的問題是複雜的,只要努力學習,並在已有的智慧上加以溫習以為求新的基礎,然後才可以滿足生活的需要,解決生活的問題。尤其是時代在急速進展,更應該努力學習,切實溫故,以求完成寶貴的生命價值。

Δ建立基礎,謀求發展。鴻運當頭,前途光明。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二十五簽

詩:智慧聲貌自天生、無語無言事不成、發而當求皆中節、應知言是心中聲。注:言中節則吉

Δ語言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人的內心志趣,是由語言來表達的。如不能語言則謀事不成;如不善於語言則影響觀感。對語言的表達,應該注意的;大者是內容,是否合乎道理,合乎人情,合乎法令。其次是條理,是否分明,再次是措詞,是否完整優美。最後是語調語音,是否和順清晰。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可見語言的基本條件學問。

Δ能說得體的話,可以推銷自己,足以造福致富。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二十六簽

詩:君子能窮小人難、固窮守道心必安、貨財聲色雅足戀、大節千秋志不凡。注:能持志節者吉

Δ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爛矣。”人的生活,在物質上都願得富裕而舒適。但每個人的條件不同,際遇不同,因而有的窮,有的富。在貧富之間,有的人能安於貧,可稱為君子;有的人不能安于貧行為敗壞,而是小人。社會上聲色貨利,固足留戀,但如志不堅行不檢,取之無道,用之不當,則易為小人。至於君子,行為端正,雖然貧困,但能安貧,其志節可以永保。

Δ有守有為,前途光明。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二十七簽

詩:人謂孔門七二賢、六七五六名皆傳、自然美景留連處、沂畔歸來樂無邊。注:欣賞自然樂則吉

Δ現在一般人多愛好自然,從事旅遊,這是一種好現象。孔門弟子,也有這種愛好,而在暮春之天,游浴于沂水之濱。由此吾人應知人生於自然界之中,必須觀察自然之美景,體會自然之道理,以求曠達開闊幸福愉快之生活。明潭風光,美不勝收,來此者,必得覽湖山之勝,深體自然之妙;心曠神怡,其樂也融融矣。

Δ生活愉快,財運亨通。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二十八簽

詩:身正不言自可行、不然雖令亦不從、風行草郾先求已、默化潛移事功成。注:身正者吉

Δ在茫茫的大地上,可以看到一陣風來,吹得地上的青草隨著風向而偃仆。在芸芸的人群中,可以看到有人受到上級操守的影響,改變了本身的行為。由於這兩種現象,可以得到一個道理,凡是在位的人,要想推行自己的理想,必須先求本身的正直無私,光明磊落,然後才能服人,才能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見,否則就難以得到他人的擁護了。

Δ事業有成,前途光明。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二十九簽

詩:支朋原為第五倫、直諒益深又多聞、明見子張勝子夏、尊賢容眾理常新。注:善擇友則吉

Δ我國所講求的五倫,朋友是其中之一。這一倫是著重在社會生活中的需要。人右沒有朋友,就難在社會中生存。朋友分好壞,好的是正直的、誠信的、見聞廣博的。因正直而可就止,因誠信而可得助,因多聞而可受教。子夏對交友的看法是:可者與之,不可者拒之。子張更以為:尊賢而容象,嘉善而矜不能。這些道理,吾人當深予體察。

Δ多一個好朋友,多一條路。路多業大事通。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十簽

詩:人生貴為大丈夫、萬丈氣度意扶搖、能將三不成壯志、立地頂天品格高。注:守三不則吉

Δ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我們知道,大丈夫是有人格、有氣節的人。孟子對他具體的詮釋,是行三不才能配稱。因為一般人,富貴易淫,貧賤易移,威武易屈。反之者必有其特立獨行之道,故名之為大丈夫。為求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在人群中,必須有很多的大丈夫,然後才會成功。

Δ大事業,是大丈夫創造出來的。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十一簽

詩:作風鄉原易得名、那知浮名惹罪行、是非不分淆善惡、可憐受騙是蒼生。注:不分是非善惡則不吉

Δ孔子說:“一鄉原德之賊也”。萬章問孟子:“鄉皆稱原人焉,無所位而不為原人,孔子以德之賊,何哉”?孟子說:“同乎流俗,合乎汙世,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因鄉原是同流合污的假好人,只是敷衍,無好與不好,不分是非,不辨善惡,以致正義不張,公理難明,他人易被蒙混。故為德之賊。

Δ不能分是非,明善惡,前途多艱。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十二簽

詩:後凋松柏耐歲寒、應知心物理一般、艱難然後知君子、大節昭昭志氣堅。注:堅貞者吉

Δ天寒地凍之時,百花不放,萬樹凋落,只有松柏能於冰雪之中,枝葉不墜,傲然挺立。待寒冬去而陽替回,仍依然無恙,欣欣向榮。為人應能體察萬物之理,曉喻自然之道,遇艱險而不移,逢困頓而愈強,自可克服困難,而達成功之境。證之中外歷史,凡是能成大功,立大業者,多自艱困中奮鬥而來。吾人當知此道理,而愈益奮勉。

Δ頂天立地,前途光明。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十三簽

詩:謙恭無禮易為勞、慎而無禮葸乃高、勇而無禮終必亂、直而無禮即成絞。注:無禮者不吉

Δ人類的生活,是由野蠻而文明,由低劣而高雅。這一軌跡的演進,是由聖人制定禮儀來規範人的行為,以促進人類的進步。謙、慎、勇、直,本來是人的美德,假如行之不當,則為幣病。即謙而無禮則易辛勞,慎而無禮則易畏懼,勇而無禮則易暴亂,直而無禮則易急切。由此可見,為人的本質固然要好,而表現本質的方法就必須守禮了。

Δ人而無禮,事業難成。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十四簽

詩:人生熟能無過錯、能改求新稱賢良、子路超人聞過喜、不隱缺失是豪強。注:聞過喜者吉

Δ人的生活,是千變萬化經緯萬端的。在複雜的情況中,錯誤實難以避免。如有過不知,是為愚蠢;知能不改,是為剛愎。反之,如能求自我之過,可說是明智;知過之後而能求改,可說是賢良。子路的性情,雖然有好勇或至失當之處,但能聞過則喜,而不隱諱,以求改進,實在是他的偉大之處。這正是他為賢人的人條件之一。實當效而從之。

Δ能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才能走更遠的路。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十五簽

詩:前事不忘後事師、文明進步在能新、知新必須能知新、為思為學兩相因。注:思學並重則吉

Δ人類的智慧是與生俱來的;而學習是後天得來的。在生存的過程中,無智慧不足以發揮學習的效果,不學習不足以啟發智慧的發展。這兩者有相輔相成的作用。這個作用,正足以促使社會有文明進步的現象與成果。不過在學習時,必須注意溫故。因溫故是思考,能溫故才更能求新。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學者當知此。

Δ手腦並用,發財發福。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十六簽

詩:滄浪之水清又清、用之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只可濯足不濯纓。注:自愛自重者吉

Δ人的生命價值,可貴可賤,可高可低。不論貴與高,賤與低,都是由人自取的。如取自前者,則必為貴為高;如取自後者,則必為賤為低。孔子有此論斷,而孟子又加引申。以“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也曾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番道理,是值得我們深切體察。

Δ眾人尊敬的是好人,眾人喜愛的是好物。人好物好,業廣財多。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十七簽

詩:終日飽食心不用、那知生命不輪回、一勤天下無難事、要得成功須有為。

注:懶惰者不吉

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次過去永不再來。所以古人警戒我們,要愛惜生命,要珍惜光陰。努力的想,切實的做。然後才能使得生命充實,而獲得成功的人生。絕不可以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那就難有任何成就了。凡是只知飽而不用心的人,主要的是懶惰。所以古人又勉勵我們說,一勤天下無難事。人能知此道理。當奮發圖強,努力創造。

Δ要奮鬥,要努力。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十八簽

詩:古來士稱人中強、社會列名第一行、乃因行仁任務重、畢生弘毅不彷徨。注:弘毅則吉

Δ我國古代把人群分為四類,而為士、農、工、商。如此分法,蓋以我中華文化,為高境界。而士為智識份子,較有理想,有操守,有學能,足以表率群倫,造福社會,為行仁的中堅份子。因此曾子說,為士的人,要講求弘毅之道,以求仁為己任,以畢生的精力為行仁而鞠躬盡瘁,因為這是任重道遠的事。時代雖變,此理當永恆存在。

Δ功成名就。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十九簽

詩:君子三畏理實然、天命大人聖者言、反是小人行為異、乖離世道危難安。注:知畏者吉

Δ孔子認為一個有修養的人,有三種要畏懼而不敢違背的事。一是天命;二是大人;三是聖人之言。所謂天命,可說是時代的潮流。如違背了潮流,必然會被淘汰。所謂大人,是賢明的領袖。如違背了賢明的領袖,必陷於災難的深淵。所謂聖人之言,是哲人學者的言論。足以指引人生走向正確的道途。如無此三畏,則危險萬狀。

Δ行為檢點,能立事功。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十簽

詩:心存寬厚能得眾、信實不渝民認同、劍及履及功在敏、大公遠近樂得平。注:知四行者吉

Δ論語中有這樣的四句話:“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悅。”這四句話,是說出四種行為及效果。自春秋時代至現在,雖為時已兩千多年,而這些道理,還是未稍變易。凡是在社會上想立足、想得人、想成功、想立業的人,對於寬、信、敏、公四項的修養,必須切實地修持,適切的表達。時代雖然在變,而這些道理永不改變。

Δ事業有成,財運亨通。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十一簽

詩:灑掃乃是整潔事、日常生活第一功、應對必須先明理、能知進退大德成。注:行三弗者吉

Δ“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這是子夏教學的首要要求,正符合現代生活的標準。子夏另注重應對的教學。這不僅是禮貌的問題,而是須有真知灼見,才能應對得宜。至於進退的道理,更是人生一項重要的修養。它不於動作的進退,而要求在大節大操行為上的進退。因此知止的修養必須有然後才能進退得宜。

Δ機緣廣,事業成。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十二簽

詩:周公由來稱聖賢、只因才高有美行、握發吐哺久稱譽、不吝不驕功德成。注:不驕不吝者吉

Δ周公是孔子心目中最偉大的聖人,它樹立了周朝的典章制度,鞏固了周朝基業。孔子反說雖有休的才美,如既驕且吝,其餘者即不足以,可見驕吝二字對人影響之大。所謂驕,可說是恃才、恃勢、恃財、恃位、恃齒、恃色而驕。所謂吝,可說是吝才不肯誨人,吝勢不肯教人,吝財不肯濟人,吝位不肯近人,吝齒不肯親人,吝色不肯娛人。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十三簽

詩:修養徑途可謂多、聖人指示乃明確、二事不忘為要道、立禮興詩:成于樂。注:三事不忘者吉

Δ禮是人類生活的良好規範、守禮,然後才能建立良好的家庭和社會秩序。詩:足以啟發人生情感,狀述人生善惡,促進人生關係,鼓勵人生向上。樂足以調

和人生情感,激勵人生志趣,提高人生素質。這三項道理,是人生應當瞭解、體認、踐履的修養。由此足以完成人生的品格,而達成善與美的人生。否則是低劣的、愚昧的人生。

Δ品行端正,前途光明。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十四簽

詩:人生為善事豈難、與人為善識大端、樂取於人以為善、進德修業意陶然。注:為善則吉

Δ善是人生所要追求的結果。它是由善念而善言,再進而為善行。為善難嗎?其實如想求得美滿的人生,為善就不難了。為善最好的方式,是要和他人共同為善,更要取他人的善以為自己的榜樣。這種修養,就是以擴大為善的範圍,提升為善的境界,達成為善的最大效果。人人要此認識與行為,社會就是一個充滿了溫馨與幸福的天堂。

Δ功德圓滿,前途光明。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十五簽

詩:己立己達為大願、立人達人志超然、有涯生命價無限、奉獻犧牲堪稱賢。注:主人達人者大吉

Δ語雲:生耶有涯。意思是說,人的一生只有幾十年寒暑。就大自然而論,固無法比擬;就人類的歷史而論,也是極為短暫的時間。以這個短暫的生命,若不能發揮人生的真正意義,實在是一件可惜可悲的事情。聖人為使人能發揮本身的生命力,要在己立之後而求立人,已達之後而求達人。如此,才足以發揮生命的意義,完成生命的價值。

Δ犧牲奉獻,事業成功。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十六簽

詩:兩軍列陣待交鋒、鼓聲填然判輸贏。棄甲○兵逃去也、五十百步一般同。注:過小不改者不吉

Δ孟子是闡揚孔子思想,提倡仁義,而厭惡爭利的一位聖人。他遊說諸候,希望能推行愛民的王道仁政,而消除霸道的暴政。他常用諷諫諸侯,曾以戰敗跑五十歲而笑百步的人,指諸侯未能真行仁政。這也暗示做壞事者,常以過小不

知反省,反而傲於人。社會上如此之徒,可能為數不少,知恥者當能自我省察,不以五十而笑百步之人了。

Δ有過不知,進步困難。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十七簽

詩:為政理民有四功、聰明才智首須行、守仁莊重得人敬、善美結果在禮成。注:有四功者吉

Δ凡理事為政,要先有相當的智能,進一更要有仁民愛物的胸懷。再進一步,雖然有知有仁,但語言舉止不能莊重,而表現出輕率隨便的態度與行為,就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另外,即令對以上的修養都有了,但不能依應有的禮節來作適當的表達,還是未能達到盡善的地步。故知求人生善美,必須要有禮修養,來完成整體人生的價值。

Δ行為健全,功德圓滿。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十八簽

詩:老少友信少者懷、斯志能得位崇階、兩千年前高格調、義垂現代理難衰。注:能安信懷者吉

Δ人類的政治理想,是以解決人生的生活問題,提高人生的生活品質為目的。使得社會上的人,能大安逸的生活環境,信實的日常行為,並且有感德懷恩的心意。如此自可得到人生的美滿,而不至於爭與亂了。孔子在兩千年前,即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政治理想。這與當前的政治設施與社會環境,實有極為吻合的需要之處。

Δ功成名就,事業亨通。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十九簽

詩:曾子名言三省身、為人而謀盡忠心、不汽守信交友道、得傳時習可日新。注:自省者吉

Δ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種對自身從三方面作自我反省的功夫,應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因為:忠於人,就必能得人;對人守仩,咱可得到他人的信賴;每日所得于師長的教導,而能注意學習,必有進步。尤以“無信不立”必須為人所信服,自可立於

社會,生於社會。勉之!勉之!

Δ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十簽

詩:人生處處求通達、事業有成樂無涯、忠信敬篤為正道、善言四字理不差。注:行四字善言者吉

Δ忠是盡己,信是真實,篤是誠厚,敬是慎恭。這是人生四種美德。子張問孔子,如何才可以處處通達?孔子告訴他:“言忠信,行敬篤”,就可以了。有了這種美德,不論處於任何環境,也都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而可言通事通。反之,即令是身處自己的鄉里,也不能通達了。享受是奉獻的代價,成功是犧牲的成果,此理是永遠存在的。

Δ犧牲奉獻,當是贏家。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十一簽

詩:為山惜未成一簣、平地可得簣土成、能知機宜明進取、到頭終是人中龍。注:能進取則吉

Δ人生的成敗,因素固然很多,但是能不能有進取的志趣與行為,當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為能進取,則能有成;不能進取,則必不能成。至於進取的成效,是累積的;必須行之不懈,持之以恆,不可半途而廢。孔子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聖人之言,簡而賅矣;比喻之切,義至明矣。

Δ大步前進,成功可期。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十二簽

詩:為政固難亦不難、舉賢重任事當先、賢才得近小人遠、事業成功理必然。注:近賢才小人遠則吉

Δ為政二字,表面上看是指的作官秉政的意思。如按、國父孫中山先生的解釋,政者眾人之事也。所以為政就是辦理眾人之事。為政府首長,固然是為政;政者眾人之事也。所以為政就是辦理眾人之事。為政府首長,固然是為;而各行各業之中,所有的各級負責人員所執行的管理工作,也都是為政。為政最要者,是講公道,去私心,辨是非,明賞罰,重用賢而有能之人,就是知人善任。則

事無不成,功無不立。

Δ事業成功。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十三簽

詩:己之所欲亦施人、心性善良福德存、善惡到頭終有報、事事能求反諸身。注:善念善行則吉

Δ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人世因果相循的鐵定法則。假使己之所不欲者,反施之於人,則其心不良,其理不正,到頭來終必有報。所謂:遠在兒女近在身。故人之立身處世,一言一行,必須要深自省察,存善念,行善事,己之所欲亦施於人。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此,必能福澤綿綿,子孫昌盛。

Δ平安幸福。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十四簽

詩:祭神當如神祇在、神祇只在一心中、心中孝意神能察、身外行為神自明。注:知神之義者吉

Δ宇宙間有神無神,是一個難知難明的問題。但人生的心靈深處,卻難免有神的存在。這個神可說有兩種:一是所謂能掌管生死與善惡罰惡的神。一是超越意識型態而為靈的感應的神。前一種神,是可以擺脫的。為了求得安祥的生活,善惡之報也罷,自我裁量也罷,神應是與我同在。

Δ光日正大,事業成功。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十五簽

詩:娶妻必似未之子、食魚當求河之鯉、意切情真且敬諒、姻緣自可樂無比。注:重德之婚則吉

Δ古代的社會,是以男子為中心。所以講到婚姻,則是以男子的立場來作衡量的標準。本詩:雖依舊習為之,但推而衍之,可作男女兩者之參考。娶妻娶德,不必重色。如只重色,以色美者為優,待人老珠黃,或遇更美者,當因婚姻基礎不佳,而生變化。美滿二字,必不存在了。古代宋國風俗純正,多以宋女為佳。女子選偶,亦當以品德為重。

Δ婚姻有成,其樂無窮。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十六簽

詩:生生息息道自然、鬼神有無實難言、合當敬謹存心意、如在神祗一念間。注:敬神如在則吉

Δ孔子不詿怪、力、亂、神,但是他也不否定鬼神的存在,而只要人能對鬼神心存敬意,而有祭神如神在的態度就可以了。如此,可以不忘祖先的恩德,而知有所本,以敦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同時也可以使人在言行上知所戒勉。然後可使人的行為端正,力求上進,以達幸福美滿的境地。並能免於想入非非,而陷人生於虛無縹緲之中。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十七簽

詩:處世待人事豈難、理情表露不必偏、推己盡己應持守、一念敬誠義為先。注:潔矩則大吉

Δ儒家對人生的處世侍人之道,提出一套周延而崇高的理念與做法,就是所謂的“潔矩之道”。它的內容是:“所惡於上,勿以事下;所惡於下,勿以事上;所惡於前,勿以事後;所惡於後,勿以事前;所惡於右,勿以交于左;所惡于左,勿以交於右。”這是推己盡己,以義為先,而具有高度的敬意與誠意的處世待人之道,能知而行者必成。

Δ左右逢源,前途光明。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十八簽

詩:花言巧語淆是非、損德敗行功易虧、不忍小節亂大謀、為學處事慎選擇。注:忍者吉

Δ人的缺點,是愛聽悅耳之言。雖然大時覺得說者的動機不良,但是總覺得有一時的快意。本身對於他人,有時也容易說些好聽的話,來取悅他人。這種情形,容易是非不分,真偽不明,而易損德敗行,影響事功。另外,有人對小事不能忍,常常慎一時之氣,作了錯誤的處理與判斷,而壞了大事。這是最不智的行為。吾人當知所戒勉。

Δ吃小虧,得大便宜。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十九簽

詩:能敬修持第一功、再求安人為高行、如可達成安百性、人生大業乃完成。注:求安則吉

Δ孔子對人生修養的層次,說得很明確。第一要能有敬人敬事的修養;再進而能求得使他人能得到安逸的生活;最後再擴而大之,以達到社會上的人,都能達到安逸的地步。能如此,這才算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吾人常說:“安富尊榮”,是人生的理想。而這個理想,安是第一要務。能安,才能富、能尊、能榮。否則,就萬事皆空了。

Δ志大業廣,前途無量。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六十簽

詩:白圭之玷尚可磨、不慎語言災禍多、可敬南容得此意、將為千古作觀摩。注:慎言者吉

Δ一件物品有缺點,可以設法改正。改正以後,常仍不失其應有之價值。但是人的行為,就不能與物品相比。假若為人說錯了話,那就難以補救了。所以古人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故人生不可不慎言,以求免於過而利於行。慎言之道,在常有戒懼的心理,冷靜的態度,縝密的思考,多方的顧慮,木納的語言,然後也就差不多了。

Δ謀事有成。

日月潭文廟孔子聖簽、第六十一簽

詩:巧言令色心不軌、腹劍口蜜陰謀周、近則不遜遠則怨、謹察慎防禍自休。注:謹察慎防者吉

Δ世上有君子,也有小人。君子為人,守法執理,表理如一。小人的為人,則是:巧言令色,心懷不軌;口蜜腹劍,陰謀深沉;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對君子不必防範,可以坦坦蕩蕩的相處,即是絕交也不會出惡聲。對小人可大不同了。那就要隨時隨地,仔細的觀察,謹慎的提防,以免吃虧上當,而求自保。青年朋友,尤當慎之,戒之。

Δ步步為營,戰而不勝。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六十二簽

詩:謙恭失禮易為勞、謹慎無邊葸乃高、好勇逞強勢時亂、率直失節即成絞。

孔子孟子的思想孔子与孟子并称什么.doc

孔子孟子的思想_孔子与孟子并称什么 孔子孟子思想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孔子与孟子并称什么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人。早年时,孔子是道家老子的弟子,他曾在鲁国担任过官职,后来带领着一些弟子云游列国,整整十四年。之后回到鲁国,开设私人讲学,打破了当时教学垄断制度,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 晚年,孔子开始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去世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行整理成为《论语》。孔子被后世尊奉为圣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孔

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儒家学派的思想,在政治上,他主张列国君王推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在学术上,他推崇孔子,反对道家和墨家。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杰出的宗师。他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向列国君王游说儒家仁政的思想。但最终无人采用,他回到家乡,和弟子一起著述讲学。著有七篇《孟子》传世,南宋时期《孟子》称为四书五经之一。死后,后世人称他为亚圣。 孔子仁的现实意义_孔子仁的思想概述 孔子仁的现实意义 孔老夫子的仁学,对当代有什么价值意义,或是实用价值,就是往人上活,这是孔老夫子指出的人生道路,活成人,才能活出人的尊严来,体验到人生的情趣,才能实现人生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这就是孔子的仁学对我们当代人的实用价值和现代意义。只有往人上活,才能活出人的尊严,才能体验到人生的情趣,才能实现人生的根本意义。拿夫妻来说,丈夫走正确的夫道,妻子走正确的妇道,各尽各的职责,真诚相爱,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夫妻情感,夫妻的真情,反之,都讲各自的权利,男的在外面撒欢找,女的也自由开放,这样的夫妻,注定一辈子也不会体验真正的夫妻情义。兄弟之间要兄良弟悌,当哥哥的要善待弟弟,弟弟要敬让哥哥,才会体验到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否则就认得钱,为了爹妈留下的几间房,吵吵嚷嚷,甚至闹上法庭,钱有了房子有了,可兄弟的血缘手足之情却没了。 朋友之间要真诚相待,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醇,按照非正道去交朋友,以利益为核心为标准,一辈子也交不下真正的朋友,患难之时,也就别指望有真正的朋友帮你的忙。像管仲和鲍叔牙那样的友谊,是千古佳话,管仲说,我和鲍叔牙一起当兵,一交火我就往后撤,但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 1、鸣鼓而攻: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2、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3、不舍昼夜:舍:放弃。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4、从井救人: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5、呆若木鸡: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6、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7、金人三缄: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8、孚尹旁达: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 9、成仁取义: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10、夏虫不可以语冰: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11、表里如一: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12、彻上彻下:彻:贯通。贯通上下。 13、目无全牛: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

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14、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很不一致。 1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喻目光短浅,仅视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 16、唇亡齿寒: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17、盗亦有道:即使是当贼的,也有他们的所谓“行为规范”。 18、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19、浸润之谮:指中伤他人的谗言逐渐发生作用。 20、大而无当:原意为“东西很大但没有什么用处或者用处不大不适合”,后引申为“夸大而不合实际,‘形容不着边际’”。 21、名正言顺: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22、披发左衽: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23、鼓盆而歌:后以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 24、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25、出何典记:诘问见于何书,有何根据。借指无稽之谈。 26、蜗角之争:成语释义比喻为了极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争执。

孔子德政和孟子仁政的异同

在儒家学说中,孟子向来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嫡传,孟子对孔子的思想有继承也有发展,在治道观上也是如此。治道即治理之道,为政之道。在治道观上,孔子主张施行德政;孟子主张施行仁政。 孔子德政与孟子仁政的异同。 相同点: 1、孔子德政和孟子仁政的目标都是重建社会伦理秩序。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讲“正名”; 孟子讲不“遗其亲”、不“后其君”, 讲“尧舜之道, 孝弟而已矣”。《中庸》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伦为“天下之达道”。在儒家理念中, 五伦既是每个人, 也是家、国、天下共同的存在方式, 从个人到家、国、天下, 离开这五种伦理关系都不能生存, 更谈不上发展。因此, 社会伦理秩序的建 构和维护从孔孟开始就是儒家治道一贯的根本问题。 2、在孔孟思想中,仁即德的内涵,因此二人都把仁德视为“为政”的根本要素,这是二者之所同。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之以政”的“政”是指法制禁令, “刑”指刑罚, “政”、“刑”都是强制性的规范, 只能制约民众外在的行为,不能养成内在的羞耻心、价值观, 人们不违背规范, 只是规避可能受到的惩罚, 并不认为违背规范是可耻的,“道之以德” , 是通过为政者道德人格的魅力与其德行的感召, 兴起民众为仁向善的心志, 在内在心志的驱动下,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效法为政者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齐之以礼”是通过礼乐的教化、规范功能, 使社会推崇的道德伦理潜移默化地植入人们的内心, 养成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孟子说: “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他认为“以力服人”只能是暂时的, 并且还会在人们心中积聚不满情绪, 一旦有机会, 就会爆发为反抗行为, 破坏社会秩序。“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无论力之大小强弱, 都会自觉自愿地效法为政者的价值导向, 遵循社会伦理规范。 孔孟一致认为社会伦理秩序的建构和稳定不能靠外在强制, 只有在人们内心道德意识的自觉驱动下养成的、自动自发的行为习惯才是最可靠的, 在位者的德行则是全社会道德意识自觉和伦理行为习惯养成的价值之源。 不同点: 1、在为政方法上,孔子强调一个字“正”,他说:“政者,正也。”“正”主要表现在“正名”和“正己”两个层面。“正名”是对社会规范的明确和恪守, 即明确社会秩序中不同角色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 同时按“名”的标准和要求选择、规范处在相应名位中的人及其行为, 尤 其要求为政者本人的资格和行为要符合相应角色的规范。孔子认为为政的第一步是正名, 但要实现正名的目标, 为政者先要正己。为政者“正”, 才能“名正言顺”地发号施令, 才有令行禁止之效, 所“正”的伦理规范才能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和遵循。遵循礼的规范既是为政者自身仁的自觉和充分展现的根本途径, 也是激发全天下人仁德自觉的根本方法。 孟子最为看重的为政之德是“居仁由义”, 仁德主要体现为“义” , 他说: “仁, 人心也; 义, 人路也。”“居仁由义”在为政活动中的表现就是“发政施

和孔子有关的成语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 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 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 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 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 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 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 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 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来自《中国图书商报》 孟子的儒家 首先,三纲五常中的三纲,也就是规定君臣、父子、夫妻主次关系的三纲在孔子思想里是找不到的。因为孔子思想符合人性的绝对光速宇宙观。在这样的宇宙观中,空间是完全相对的,没有哪一个空间比另一个更特殊,也没有哪一个空间可以主宰其他空间。于是,没有哪一个人比另一个更特殊,也没有哪一个人可以主宰其他人。而儒家的三纲却在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中规定了一方主宰另一方的关系。从表面上看,这君为臣纲似乎来源于孔子思想中的“忠”,但是通过对《论语》里“忠”的分析,可以看出《论语》里的“忠”并不是忠君这样狭隘。《论语》中有一段话可能与儒家的三纲有些瓜葛,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有意思的是,这段话不是描写君臣、父子关系的。这段话出自于《论语》第十二章: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如何从政。孔子说:“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对啊!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然有足够的粮食,我又能给谁吃呢?” 可见上面这段对话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很显然属于“礼”的相对性,它在强调每个人尽管社会角色不同,但都有约束自己的准则。孔子在这里没有涉及到君臣、父子的关系。但是100年后的孟子和荀子将这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演化成了君臣、父子。如《孟子·滕文公上》中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孟子·尽心上》中的“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于是孔子思想在孟子手里转了个弯,从孔子重点强调“君、臣、父、子”各有自身的界限到孟子重点研究君与臣、父与子的关系,历史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发生这样的偏离。尽管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对父子、君臣的关系描述得不清不楚,但是,这种对父子、君臣、夫妻之间关系的关注最终导致了儒家“三纲”的诞生。 儒家的“五常”来源于孟子的脉络则更为清晰。《孟子·尽心上》中的一段话就可以看到孟子对“仁、义、礼、智”排比。有意思的是五常之中唯一具备基本道德特点的“信”并不在孟子所列的基本道德之列,孟子仅举“仁义礼智”四德,而“信”被

有关孔子的经典名言

有关孔子的经典名言 孔子思想是中国人民的道德标准,它形成于人的善良本性,表现为人的处事行仁,无论是读过书还是没读过书的人,都会用孔子思想衡量一切人,衡量一切事;要求一切人,要求一切事。下面是为您整理的有关孔子的经典名言,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处:论语 2. 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处:论语 3.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4. 故君子居易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作者:孔子 5.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处:论语 6.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处:论语 7.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出处:论语 8.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9.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10.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作者:孔子 11.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2.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13.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4.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出处:论语 15.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出处:论语 有关孔子的经典名言【热门篇】1.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出处:论语作者:孔子 2.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5. 未知生,焉知死? 6.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7.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作者:孔子 8. 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9.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出处:论语 11.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2.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3.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作者:孔子 1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处:论语 15.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出处:孔子家语 有关孔子的经典名言【经典篇】1.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出处:论语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解读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 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 (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上之风必偃。”①孔子主张的“礼治”与“德治”并无不同,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统治者,领导者要重德轻政即要通过自身为榜样作用和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其德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惠民的方式巩固统治权,要求“为政者正身”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②其要求“正身”的思想最终是为了达到“德治”的效果。孔子考虑政治问题基本精神理念就是“德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典型的“德治主义”,故而和孔子政治主张完全一致。他们两人的政治思想都是道德的延伸,都想使政治手段和目的都是以道德为依归,而他们的道理思想又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其“仁政”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与孔子相同即用“仁政”、“德治”,来教化人民,用道德理念使人们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比如他提出的“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等,看到了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这些都是他“德治”的表现。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都主张“德治”。

与孔子有关的常见成语

与孔子有关的常见成语 1、色厉内荏sa lì nai rěn 〖释义〗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2、言不及义yán bù jí yì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杀身成仁shā shēn ch?ng r?n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后生可畏h?u shēng kě wai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5、任重道远、死而后已:ran zh?ng dào yuǎn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任重道远 6、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见贤思齐jiàn xián sī qí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zhī zhǐ w?i zhī zhī,bù zhī w?i bù zhǐ 〖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出处〗《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解析版)

易混易错点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错因归纳:对孔子、孟子、荀子在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上的主张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 【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4·上海单科·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 B.《庄子》C.《韩非子》 D.《道德经》 【解析】此段文字是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故A项正确;《庄子》是庄子的著作,属于道教,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属于法家,故C项错误;《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答案】B 6.(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 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

有关孔子的资料

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 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 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 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 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 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 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孔姓。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 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 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有关立冬的民谚: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来自《中国图书商报》 孟子的儒家 首先,三纲五常中的三纲,也就是规定君臣、父子、夫妻主 次关系的三纲在孔子思想里是找不到的。因为孔子思想符合人性 的绝对光速宇宙观。在这样的宇宙观中,空间是完全相对的,没 有哪一个空间比另一个更特殊,也没有哪一个空间可以主宰其他 空间。于是,没有哪一个人比另一个更特殊,也没有哪一个人可 以主宰其他人。而儒家的三纲却在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中规定 了一方主宰另一方的关系。从表面上看,这君为臣纲似乎来源于 孔子思想中的“忠”,但是通过对《论语》里“忠”的分析,可 以看出《论语》里的“忠”并不是忠君这样狭隘。《论语》中有 一段话可能与儒家的三纲有些瓜葛,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有意思的是,这段话不是描写君臣、父子关系的。这 段话出自于《论语》第十二章: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如何从政。孔子说:“要做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齐景公说:“对啊!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 父,子不子,虽然有足够的粮食,我又能给谁吃呢?” 可见上面这段对话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 很显然属于“礼”的相对性,它在强调每个人尽管社会角色不同,但都有约束自己的准则。孔子在这里没有涉及到君臣、父子的关系。但是100年后的孟子和荀子将这个“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演化成了君臣、父子。如《孟子·滕文公上》中的“父子 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孟子·尽心上》中的“仁之于 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 于天道也,命也”。于是孔子思想在孟子手里转了个弯,从孔子 重点强调“君、臣、父、子”各有自身的界限到孟子重点研究君 与臣、父与子的关系,历史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发生这样的偏离。 尽管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 君臣也”对父子、君臣的关系描述得不清不楚,但是,这种对父 子、君臣、夫妻之间关系的关注最终导致了儒家“三纲”的诞生。 儒家的“五常”来源于孟子的脉络则更为清晰。《孟子·尽 心上》中的一段话就可以看到孟子对“仁、义、礼、智”排比。 有意思的是五常之中唯一具备基本道德特点的“信”并不在孟子所列的基本道德之列,孟子仅举“仁义礼智”四德,而“信”被

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 一、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二、道德论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三、政治及经济方面 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 “仁”、“义”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有关孔子的人生名言

有关孔子的人生名言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不学礼,无以立。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8.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小不忍则乱大谋。 11.匹夫不可夺志也。 12.道不同,不相为谋。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7.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9.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2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2.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6.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8.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 愚不可及也。” 2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3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经典语录wwwlzcn)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3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3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待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待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待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待,“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100句有关孔子的名言和解析

100句有关孔子的名言和解析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100句有关孔子的名言和解析。下面是摘抄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有关100句有关孔子的名言和解析,欢迎大家来阅读!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xx思想和xx思想之异同 -----来自《xx图书商报》 xx的儒家 首先,三纲五常中的三纲,也就是规定君臣、父子、夫妻主次关系的三纲在孔子思想里是找不到的。因为孔子思想符合人性的绝对光速宇宙观。在这样的宇宙观中,空间是完全相对的,没有哪一个空间比另一个更特殊,也没有哪一个空间可以主宰其他空间。于是,没有哪一个人比另一个更特殊,也没有哪一个人可以主宰其他人。而儒家的三纲却在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中规定了一方主宰另一方的关系。从表面上看,这君为臣纲似乎来源于孔子思想中的“忠”,但是通过对《论语》里“忠”的分析,可以看出《论语》里的“忠”并不是忠君这样狭隘。《论语》中有一段话可能与儒家的三纲有些瓜葛,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有意思的是,这段话不是描写君臣、父子关系的。这段话出自于《论语》第十二章: xx问政于xx。xx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xx向xx询问如何xx。xx说: “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 “对啊!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然有足够的粮食,我又能给谁吃呢?” 可见上面这段对话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很显然属于“礼”的相对性,它在强调每个人尽管社会角色不同,但都有约束自己的准则。孔子在这里没有涉及到君臣、父子的关系。但是100年后的孟子和荀子将这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演化成了君臣、父子。如《孟子·滕文公上》中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孟子·尽心上》中的“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于是孔子思想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 (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 (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3、孝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1)孝与仁的关系。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一个人只有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外才不会犯上作乱,做出悖礼的事情;只有敬爱父母,才可能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关爱他人,实现“仁”。孔子认为,“仁”是由“爱人”,即家庭的孝悌关系开始,逐步扩展的。 (2)如何做到孝?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指子女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和情感上去慰藉、尊敬和善待父母。因此,孔子在“孝养”的基础上提出了“敬”、“爱”、“顺”的观点。 “敬”指的是子女要发自内心尊敬父母,和颜悦色侍奉父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爱”指的是子女关怀、体贴父母和温暖父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异同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

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