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太平天国练习题(有答案)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太平天国练习题(有答案)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太平天国练习题(有答案)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太平天国练习题(有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1845年至1850年发生的反清起义次数示意图,这张图片

反映的核心问题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B.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使得民不聊生

C.鸦片战争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D.第二次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基本矛盾

2.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又直接引发了

A.太平天国运动B.民族工业兴起

C.新思想的萌发D.维新变法运动

3.在永安整顿建制时,洪秀全规定:“凡一切杀妖取城,所得金宝绸帛宝物等项,不得私藏,尽缴归天朝圣库,逆者议罪。”这一规定在当时

A.激发了太平军作战积极性B.激化了太平天国内部的矛盾C.使太平军具有严明的纪律D.为太平天国的失败埋下祸根4.1853年6月,太平军由天京溯江而上,意欲夺取皖赣,进图湘鄂,控制安庆、九江、武汉等军事要地,以屏蔽天京。这一历史事件是

A.定都天京

B.天京变乱

C.北伐

D.西征

5.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田亩制度并未见诸事实……最大的原因,是阻力太大,农民并不欢迎此一改革”。“农民并不欢迎此一改革”是因为《天朝田亩制度》

A.要建立圣库制度B.提出“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思想C.不代表农民阶级利益D.不主张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6.“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

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方案出自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

C.《天津条约》D.《北京条约》

7.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A.平均分配土地B.产品上交国库

C.建立民主政治D.兴办学校教育

8.定都天京后,洪秀全颁布法令:“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说明洪秀全

A.背叛了农民革命事业

B.没有摆脱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

C.害怕得不到尊重

D.为了完善农民政权的法律

9.太平军士兵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

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这一歌谣反映了

A.天京事变的影响

B.石达开出走使士兵绝望

C.农民反对《资政新篇》

D.农民反对平均分配土地

10.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

中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为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南京条约》

D.《北京条约》

11.下列文字是时人或后人对太平天国运动一些现象的描述。其中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是

A.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

“或一见即杀”

B.“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十指无茧”

C.鼓励兴舟楫之利、兴车马之利、兴邮亭、办银行

D.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

(洪仁玕在)供词中说:我朝祸害之源,即洋12.太平天国失败后,“

人助妖之事…如洋人不是力抵我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意在谴责列强干涉中国内政B.企图推卸失败的责任C.企图向清政府摇尾乞怜D.总结了失败的客观原因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初至江宁,

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必有大喜事,

方设朝会。如杨逆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拟定时日……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递减,至两司马舁夫八人

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

——摘编自(清)《贼情汇纂》

(1)根据材料,指出材料反映的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存在的问题。(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作者的阶级立场。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

琢精巧,金碧辉煌……初至江宁,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诸贼深居

不出,妄拟垂拱而治,必有大喜庆事,方设朝会。如杨逆有事要见,

亦必请伪旨拟定时日,……届时杨逆率各伪官毕集,舆马填塞衙市,

伪天朝门洞开,大门外立伪引官,传呼各官进,惟杨、韦、石、秦各

剧贼得进见,虽宠任如伪天侯,亦不得望见颜色。……伪天王舁夫(轿

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递减,到两司马舁夫八人

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

——摘编自《贼情汇纂》

材料二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

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设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

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所述情景是否

矛盾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选材角度分析材料是否相对客观并简

要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运用史料进行研究时,要

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人教版必修 1 第4单元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答案】C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难度】一般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所述的

蝴蝶效应出现在广州地区,时间为鸦片战争之后,失业大军带来阶级矛盾激化,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广东出现太平天国起义,A项正确。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南京条约》引起的失业问

题无直接关系,B项排除。失业无法引发新思想的萌发,C项排除。维新运动出现在甲午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排除。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难度】一般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洪秀全的一番话是典

型的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的体现,但这也是太平天国前期能够取得初

步胜利的重要原因,因此C选项说法正确;A选项不符合材料的含义,

平均主义并不能够足够激发军队作战积极性;B选项与历史现象不符;D选项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此时的特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难度】一般

4. 【答案】D

【解析】结合时间信息判断,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随后进行

了北伐和西征等军事行动。材料反映的是定都天京后的军事行动,故不选AB两项。根据材料所述军事行动路线,是从天京出发,向西进军,故选D项,不选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军西征

【难度】一般

5.【答案】A

【解析】圣库制度实行劳动产品上缴国库,企图将农民的劳动产品通过圣库进行再次分配,体现的是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

违背了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故选 A 项。“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是要平均分配土地,农民是欢迎的,不选BD两项。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运动,不选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天朝田亩制度》

【难度】较难

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方案出自”太平天国时期《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故选A项,不选BCD三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天朝田亩制度》

【难度】较易

7.【答案】A

【解析】产品上交国库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但是超越了农民小私有者的本性,成为一种空想,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建立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兴办学校教育在《资政新篇》中提到,但是超越了农民阶级的认识,只能说明洪仁

玕等农民领袖愿意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当时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广大农民最迫切的愿望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故A 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法令体现了洪秀全在定都天京以后强化等级制度,开始由农民运动的领袖向地主阶级统治者转

化的过程,摆脱不了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所以选B项,不选ACD 三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

【难度】一般

9.【答案】A

【解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是“天父杀天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

由此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天京事变”

,父”指洪秀全、“天兄”指韦昌辉。

故选A项。石达开出走是“天京事变”的影响,不选B项。《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推行的一项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与题意无关,不

选C项。《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太平天国推行的方案,反映了

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不选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

民的反抗斗争?天京事变

【难度】较易

10.【答案】B

【解析】结合时间概念1861年和赵烈文的身份,可判断“贼”指太平天国。材料指出此书内容的特点是“效法西人所为”,故应是《资政新篇》,故选B项,不选ACD三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

民的反抗斗争?《资政新篇》

【难度】一般

11.【答案】C

【解析】“兴车马之利、兴邮亭、办银行”出自《资政新篇》,属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有利于近代化,故选C项。“谓田皆天王之田”说明封建君王意识严重,不选A项。“或一见即杀”体现封建社会血腥性,

不选B项。“特权的森严”体现等级特别,不选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

【难度】一般

12.【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观原因也是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所以材料反映出洪仁玕比较正确地总结了失败的客观原因,所以选D项,不选ABC三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难度】一般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答案】(1)问题:生活奢侈腐化,脱离群众,等级森严。(2)阶级立场:在材料中称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为“逆”“伪”“贼”,可见其对运动的憎恶,因此,作者代表地主阶级的立场。

(3)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解析】(1)阅读材料时注意对材料中所述现象进行概括并正确认识

它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2)回答本问时注意判断作者阶级立场,要从作者对运动的态度出发,而材料中不断出现的杨、洪等运动领导者的称呼中所加限制词是

关键,并且材料的出处《贼情汇纂》中亦有“贼”称。

(3)根本原因一般要结合历史阶段特征来分析内部原因或主观原因,

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不可能由农民阶级来完成。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

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的失败

【难度】一般

14.【答案】(1)洪、杨等领导人革命意志逐渐衰退,生活上日益腐

化,洪秀全大兴土木,深居简出,严重脱离群众,封建等级森严。

(2)不矛盾。都应当是当时作者的所见所闻,因为作者的阶级立场不

同,观察和记叙历史事件的角度会有所不同。

(3)客观。理由:材料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实录,且材料作者与清政府

和太平天国都没有利益上的利害关系。

(4)方法或原则: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选取客观、正确的史料;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等。

【解析】(1)要从材料中归纳出太平天国领导人的腐化变质、脱离群

众和强化封建等级等问题。

(2)注意分析材料出处,认识观察者的不同立场所造成的影响。

(3)要注意材料的性质及作者的身份(与清政府、太平天国之间的关系)。

(4)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必须保证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强调甄选、

辨别等,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难度】较难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 .财产C.信仰B.地域D.血缘 2.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 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 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 A .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 D. 三儿子 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 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 皇帝任命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 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6.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 .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D .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 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 参加科举考试C. 投笔从戎戍边 B.等待朝廷察举D.投做官吏幕僚 8.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 A. 扩大了官吏来源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 尚书-中书-门下 B. 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 门下-中书-尚书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 .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1.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 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 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与皇帝“共治国事” C. “事无不总”,负 责执行政令B.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D.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高一人民版必修一历史教学计划

高一人民版必修一历史教 学计划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适应新课程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二、教材分析 历史必修一呈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世界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本书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1)中国和外国政治制度及发展特点;(2)重大的政治事件;(3)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重要政治人物;(4)重要的历史现象。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内容,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政治斗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还能更清醒的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政治特点及未来走向。 三、学生现状分析 今年任教高一历史教学工作。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及答案2套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及答案2套 期末检测(一)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是我国旧式婚礼中的惯常礼仪。这种“敬天法祖”民俗出现的制度源头可追溯到( ) A.世袭制度B.等级制度C.宗法制度 D.分封制度 2.清朝学者万斯同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小宗都存在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当时政权的纽带 3.右面的漫画作品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历史信息不准确的是( ) A.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B.秦始皇实行了分封制 C.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D.建立了三公九卿体制 4.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是列强侵华签约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与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密切相关的是( ) 5.有学者说太平天国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颁布实行《天朝田亩制度》B.建立与清政府相抗衡的政权 C.提出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D.进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6.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这表明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在于( ) A.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进步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迫使清帝退位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 7.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试题1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试题 第1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正确的。 l。周朝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内服与外服制度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该材 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A.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 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3。在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开始形成于 A。商朝 B。周朝 C.秦朝 D.唐朝 4.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都是 A。中央集权的产物 B.为巩固统治而实行 C.皇权的产物 D。仅分封同姓诸侯王 5。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地方权力进一步削弱 C,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D。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6.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开始于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7.“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 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适用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c。巩固皇权 D。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8.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A.终身制 B.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 C.集体领导的任期制 D.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9.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希腊民主制度的发展 B.有利于希腊航海业的发展 C.有利于文化交流 D.有利于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发展 lO.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多为番属关系 B.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 C.众多城邦组成独立国家 D.形成中央集权国家 11.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的政体形式是 A.贵族制和民主制 B;贵族制和君主制 C.民主制和寡头制 D.君主制和僭主制 12.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建立的法律是 A.《人权宣言》 B.1791年宪法 C。《拿破伦法典》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3。统一后的德国实际是一个 A.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B.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C.资产阶级军事专政国家 D。带有浓厚封建残余的国家 14.德意志统一的基本方式是 A.革命 B.改革 c.王朝战争 D.独立战争 15.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是 A.罗伯特·沃波尔 B.威廉 c.汉诺威 D.约翰·弥尔顿 16.根据德意志宪法,国会是 A.政府行政机构 B.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C.人民的代表机构 D.对政府有监督权的行政机构 17.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 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肯定了 A.联邦法律的多样性 B.国家的统一 C.法律的公正性 D.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18。右图昭示世人:中华民族曾经遭受列强侵略的劫难。这场侵华战争是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

【材料题】 1.(2017·海南高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但是,“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据《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毛泽东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主张的历史背景。 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危机严重;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有歧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毛泽东依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建国主张。 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出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异同,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2.(2016·浙江高考)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着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材料二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2)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事业:反帝反封建。说明: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联系材料与所学,请您用一句话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 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3.(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关键问题:台湾问题。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一、夏商社会的政治制度 1.基础知识: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其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的政治制度如何? 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官职。 地方封侯、伯,他们要定期向商王纳贡, 并奉命征伐。 二、商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1、商王的权利是有限的; 2、附属国的自主权相对大; 3、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高于皇权,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定义:又称封邦建国。 ②目的:巩固统治 ③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④内容: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另一方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影响: 积极: 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 C.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D.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⑥分封制的破坏(春秋战国时期) A.原因: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B.表现;a.楚王问鼎; b.诸侯争霸。 2.宗法制 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

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 小儿子。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④内容: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制度; 2、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⑤作用:1、宗法制度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宗法制史分封制的基础。 3、礼乐制度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实行了宗法制,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制定了礼乐制度。(表示等级制度的规定,即周礼。九鼎)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夏商的政治制度中央、地方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定义 2、宗法制定义 目的目的 对象核心 内容内容 影响作用 破坏分封与宗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

2013---2014学年期中考试卷2013.11.08.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 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D.国家大一统 3. 中国封建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史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相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 B.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为路、州、县 C.明朝废丞相制度 D.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 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5. “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 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6. 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 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 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7. 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 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8.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 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 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曰,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 的历史)曰:“周亡矣。”周太史伯阳认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坏了() A.王位世袭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 D.宗法制 10. 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 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11. 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都察院 D.参知政事 12. 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13. 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C.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14. 元朝建立的行省中不包括 A.辽阳行省 B.云南行省 C.江浙行省 D.福建行省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 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16.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 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17. 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8. 据统计:1931年欧美在华投资中,有42.8%集中于上海,1937年上海则集中了欧美在华投资的79.2%,不久上 海还一度成了欧美在华投资的唯一中心。导致欧美列强对上海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战略转移完成,占领了广大农村地区 B.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挤压了列强投资空间 C.苏伊士运河开通,欧美与上海的距离缩短 D.列强在上海成立了“工部局”投资力度加大 19. 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 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lO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 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21.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为求得“中国之自由解放,集余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 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的这种认识出现在下面哪一时期?() A、决定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时 B、1894创立兴中会时 C、1905年组织同盟会时 D、1911年武昌起义时 22. 五四运动区别于辛亥革命之处有() ①提出了明确的反帝要求②主力军发生重要变化③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反封建的成果更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23. 1934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开始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的目的是() A、北上抗日 B、将革命推向全国 C、保存革命力量,实现战略转移 D、实现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夏朝的建立: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③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的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②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改变了大国的均势。③人民经受长期的分裂和混战,渴望统一。④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2、统一的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具备了统一的力量 3、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①内容: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右在皇帝)由皇帝控制。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解析题汇编 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三公九卿示意图 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出一些人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的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割,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地方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旨诏,地方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此外,地方官员还要定期朝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五 清朝疆域全图(1820)见右图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化过程。 秦朝由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并相互制约;明朝废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宋、清为加强专制主义采取的相应措施。 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并任用身边侍从等为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决策机构,限制三公权力。宋朝:中书门下行使宰相权力,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清朝:设置军机处。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的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根据材料三,请回答在秦朝和汉朝,地方的行政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柳宗元对这两种制度有什么不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特点? 秦朝到汉朝地方行政制度变化:从郡县制变成了郡国并行制。柳宗元认为:郡县制能使中央有效的管理地方,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郡国并行制的实行,封国的出现,使地方割据势力增强,威胁到国家的统一。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根据材料四,请回答这是什么时候的什么行政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对于当时和后世有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秦到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表现出什么趋势? 这是元朝行省制。行省制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极大,是省制的开端。趋势:中央集权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6)根据材料五,近代中国版图是在什么时期基本确立的?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实行的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设立什么机构管辖?尤其是在西南地区,清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作用?

高一历史必修一1-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历史必修一 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在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志时,有学者将其主要物化为两点:(一)金属器具被比较广泛地使用;(二)已能记载语言的成熟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一万年前B.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 2.我国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B.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C.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D.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 B.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秦朝的中央官制体现出了此“原理” 4.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对以上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基于原来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 B. 分卷录取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地区录取名额 D. 体现出科举选才既保证公平又适当照顾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此材料说明军机处()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6.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慈禧太后的责难和阻挠 D.户部的刁难和战略的失误 7.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遭遇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当时列强的主要目的是() A.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B.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C.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D.恢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8.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做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四项保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暂时占据领导地位 B. 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愿意放弃军队和根据地 C.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 D.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暂时放弃民主革命的目标9.有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和中国人民就已经“站起来了”,下列组合中,能支持该学者观点的是() ①抗战胜利洗雪了以往反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耻辱,振奋了民族精神②抗战胜利后,中国国际地位有很大提高,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五常”之一③中国收回了部分被侵占的国家权益,民族独立自主性有所增强④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势力空前壮大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0.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科试录取率也很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000名考生有800人中榜。此科举考试() A.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B.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 C.使基督教取代了儒家地位D.无法真正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 11.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斗争,先后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12.毛泽东在汉口八七会议上将国共两党的合作比喻为共同建造了一座房子。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强搬进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3课_课堂检测解析版

第一单元第三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B)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 [解析]依据材料分析,汉初中央直辖的郡和人口远远少于各王国控制的郡和人口,地方王国对中央形成了挑战,这说明王国势力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B项正确、C项错误。从材料中难以看出人口和州郡数目的增长变化,A、D两项排除。 2.据史料记载,仅从元朔二年至元朔六年(前127~前123年),封侯的数目多达121个,元鼎元年至后元二年(前116~前87年)又有44人封侯,甚至一日之内竟有24人同时封侯(注:元朔、元鼎、后元均为汉武帝年号)。武帝此举根本目的是(A) A.加强中央集权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 [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王国的实力,实行“推恩令”,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3.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种状况(C) A.加强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削弱了中央集权D.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藩镇割据的影响。据材料可知,节度使控制着地方行政权、军权、财权,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故本题选C项。 4.(2018·河南郑州一中高一期末)《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D)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解析]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