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复习(修改版)
- 格式:doc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4
卫星通信的相关基本概念及基本特点基本概念: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的通信。
卫星通信属于宇宙无线电通信中的第三种方式,是地面微波中继通信的发展,是微波中继通信的一种特殊方式。
基本特点:1.覆盖范围大、通信距离远、服务范围宽:例如一颗静止卫星覆盖全球表面的42 % ,最大通信距离可达18000k m;2,具有多址联接能力;3.可用频段宽、容量大;
4.网络路由简捷;
5.卫星通信质量好,可靠性高;
6.网络建设速度快:除建站外,无需地面施工;
7.成本与距离无关;
8.系统均匀服务,易引入新业务:统一的业务提供商,利于系统为各地区提供均匀的服务;
9.机动灵活,不受地理条件限制;
静止卫星的相关概念如满足条件、覆盖参数等满足条件:1.卫星的运行轨道在赤道平面内;
2.卫星运行的轨道形状为圆形轨道;3卫星距地面的高度约为35786.6km;4卫星运行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同,即自西向东;5卫星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恰好是24h,和地球的自转周期相等。
覆盖参数:一颗卫星对地球表面的覆盖区域面积达到全球表面的42.4%,因此只需设置彼此间隔为120°的三颗卫星。
大气吸收损耗的基本内容大气对电波有吸收作用,从而造成大气吸收损耗。(吸收电波的大气成分:电子,氧分子,水汽)水汽、氧分子对电波的吸收衰减起主要作用1. 大气吸收损耗与使用频段关系1-5GHz:大气损耗小,5-10GHz:大气损耗开始增加,30-50GHz:大气损耗急剧增加(无线电窗口: 0.30.3--10GHz10GHz)
2.大气吸收损耗与地球站天线仰角相关
天线仰角大,则电波穿过大气层距离减小,大气损耗小;天线仰角应大于5 °
3. 大气损耗大与坏天气有关
开普特三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卫星运动的轨道一般是1个椭圆,1个椭圆有2个焦点,双体系统的质量中心称为质心,它始终处在其中1个焦点上。质心与地球中心是重合的,及地球中心始终位于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开普勒第二定律:卫星与地心的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开普勒第三定律:卫星绕地球公转周期的平方与椭圆半长轴(a)的立方成正比T2/a3=K
摄动的相关概念,产生原因,克服方法等。
在地球卫星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主要受到地球的引力,还要受到其他一些较次要因素的影响,使卫星实际的运行轨道逐渐偏离开普勒定律规定的理想轨道,这就是所谓的摄动。
产生原因:1. 地球非球形即扁圆度的影响:地球赤道的半径大于两极,为非理想的圆球体;地球表面起伏不平。2. 太阳和月亮引力的影响:主要针对高轨道卫星3. 地球高空大气层阻力的影响:主要针对地轨道卫星4. 太阳辐射压力的影响:针对表面积大的卫星
克服方法:1.采用卫星位置稳定技术:安装喷射推进技术2.地球站自动跟踪卫星技术
同步静止卫星的发射技术的相关内容•将卫星射入静止轨道的某一特定位置的技术比较困难和复杂。•为节省燃料和成本,静止卫星需用多级火箭和远地点发动机•卫星需经几次轨道的变换,才能完全进入同步轨道。霍曼变轨技术:初始轨道——转移轨道——漂移轨道——静止轨道
卫星姿态控制的相关内容1.姿态控制的目的:保持卫星天线波束指向地球中心或某覆盖区中心;使卫星太阳能电池表面始终朝向太阳。2.姿态控制的方法:自旋稳定控制——采用陀螺的定轴性原理;三轴稳定控制——通过过质心的三个轴确定(更优:精度高,节省燃料,发电功率大,星体结构设计形状不受限制);滚动轴:卫星轨道的切线方向;俯仰轴:卫星轨道平面的垂线方向;偏航轴:卫星轨道的法线方向(指向地心)。3.姿态测量的方法:借助各种传感器:地球传感器,太阳传感器等。
地球站的组成单元
对于不同的通信体制,地球站的组成也不相同。主要由:天线分系统、发射机分系统、接收机分系统、跟踪伺服设备分系统、信道终端设备分系统和电源分系统等六个分系统组成。信道终端设备分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将用户终端送来的信息加以处理成为基带信号,再对基带信号进行中频调制成为中频(70MHz)信号。同时对接收的中频已调信号进行解调以及进行与发端相反的处理,输出基带信号送往用户终端。
跟踪伺服设备分系统:其主要作用是用来校正地球站天线的方位和仰角,以便使天线能对准卫星。
FDMA方式,TDMA方式,CDMA方式,SDMA方式的基本内容
多址联接:多个地球站可以通过同一颗卫星,同时建立各自的信道,从而实现各地球站相互间的通信称为多址联接。多路复用:将来自不同信息源的各路信息,按某种方式合并成一个多路信号,然后通过同一个信道传送给接收端。接收端再从该多路信号中按相应方式分离出各路信号,分送给不同的用户或终端。相同点:(1)两者都可以分为:频分、时分、码分和空分。(2)理论基础都是信号的正交分割原理。(3)都包含有多个信号的复合、传输和分离这三个过程。区别:多址联接是指多个电台或通信站发射的信号在射频信道上的复用,以达到各台、站之间同一时间、同一方向的用户间的多边通信;多路复用是指一个电台或通信站内的多路低频信号在群频信道(即基带信道)上的复用,以达到两个台、站之间双边点对点的通信。(前者多对多,通过射频信道;后者单对单,通过基带信道)
频分多址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Address)是一种常见的多址方式,是卫星通信系统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多址技术。它利用各个发送端发射信号的不同频率,将它们在发送端组合起来,在同一个信道中传送,而接收端则根据各发送信号的频率不同,把它们分离开来。为了使信道中各信号互不干扰,其信号频谱排列必须互不重叠,且应留有保护频带。
时分多址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Address)依靠极其微小的时差,把信道划分为若干不相重叠的时隙,再把每个时隙分配给各个用户(即地球站)专用,在收端就可根据发送各个用户信号的不同时间顺序来分别接收不同用户的信号。每个时隙称为分帧,一个周期称为一帧。TDMA是数字数据通信中的基本技术,我国的GSM 900就是采用这一体制。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是靠编码的不同来区别各个用户的。它将各用户信号用一组两两正交的序列编码来调制,使得调制后的信号可以同时在同一个信道载频上传输而互不干扰。在接收端,利用编码的正交性,使得只有具有完全相同的地址码的接收机才能正确解调恢复出原始信号。
空分多址SDMA(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是指在卫星上安装多个天线,这些天线的波束分别指向地球表面上的不同区域,使各区的地球站所发射的电波不会在空间出现重叠,这样即使同时、同频率工作,不同区域的地球站信号之间也不会形成干扰。即利用天线波束的方向性来分割不同区域的地球站的电波,使同一频率能复用,从而容纳更多的用户。当然,这一多址方式对天线波束指向的准确性要求是极高的。卫星上装有转换开关设备,某区域某站的上行信号,经上行波束送到卫星转发器,卫星上转换开关设备将其转换到另一区域的下行波束,传送到此区域的某站。
空分多址(SDMA)一般都要与频分多址(FDMA)或时分多址(TDMA)或码分多址(CDMA)结合起来使用,从而形成混合多址的形式。
SCPC的基本概念、信道分配,传输参数(详见P99)频分多址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单路单载波(SCPC)方式。它在每一载波上只传送一路话路信号或相当于一路话路的数据或电报,并且通过―语音激活‖技术使转发器容量提高2.5倍。1个36MHz带宽的转发器可以安排800条话路,每路载波信道占用带宽为38kHz,相邻载波信道间隔为45kHz。适合―通信站址多但各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