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总则》“民事权利章”的得与失

《民法总则》“民事权利章”的得与失

《民法总则》“民事权利章”的得与失
《民法总则》“民事权利章”的得与失

《民法总则》“民事权利章”的得与失

一、问题的提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民法典总则编业已公布并即将施行,其隐于幕后的虚拟制定者自有其短长判断。此一政治推动的法典大计,勃勃雄心之下,能否成就千秋功业,尚待世人评说。其中的“民事权利章”,虽系沿

袭《民法通则》体例而来,但因二者背景迥异,已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了。比较法视野之下,民法典总则设“民事权利章”

实乃新创之举。[1]不同于《民法通则》,民法总则编将与分

则各编共同组成民法典,法典各分则编会对各项民事权利作详尽的规定,那么,《民法总则》仍设“民事权利章”意欲何为?立法者在《民法总则》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时的说明中指出:“草案第5章规定了民事权利。这一章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要求,凸显对民事权利的尊重,加强对民事权利的保护,为民法典各分编和民商事特别法律具体规定民事权利提供依据。”[2]而学界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有学者认为,设第5

章规定各种民事权利,透露出立法机关的三项立法意图:立法意图之一,不采纳学者关于专章规定民事权利客体的建议,因为本章规定了各种民事权利,其权利客体也就包含在其中;立法意图之一,将来编纂的民法典不设人格权编;立法意图之二,编纂民法典将不设置债权总则编。[3]有学者批判《民

法总则》的此种安排,认为《民法总则》沿袭《民法通则》对待民事权利的立法技术,肯定费力不讨好,一是这不符合能够进入《民法总则》的民法规范的两项资格条件,不伦不类;二是若规定物权则无论如何都会差于《物权法》,若规定合同债权则无论如何都难以与《合同法》比肩,若规定侵权责任则无论如何都简陋于《侵权责任法》;三是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在现行法上过于概括,缺乏可操作性,亟待丰富,其远离总则,科学的《民法总则》不应规定它们。[4]另有学者认为,《民法总则》的此种安排,可以称之为“权利宣示模式”,即直接将民法典涉及的全部权利,以正面的方式规定出来,让人一看到该章,就对民法典的全部权利一目了然。[5]这里的问题是,“民事权利章”能否像立法者所言,可以为民法典分编和民商事特别法具体规定民事权利提供依据?民

法典分编和民商事特别法规定民事权利,需要由总则提供依据吗?“民事权利章”为法典分编和特别法提供依据了吗?此外,立法者的三项意图本身是否妥当以及是否适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并且,应以什么样的标准将权利规则切分于总则和分则之中呢?宣示权利、显现民事权利之全貌,是否需要以一章之篇幅为代价?“民事权利章”共计24个条文,这些条文实际上做了些什么,对这些具体条文以及这样的整体性安排,可给予什么样的评价,以及相关规定的规范意义何在,是本文拟探讨的主要问题。二、权利立法与权利宣示民

法是权利法,以权利为核心。民法典作为体系化的规范集合,以各类民事权利为基础构建了分则各编,由此也展现了权利在私法领域中的基础性地位。民法典物权编以物权为中心,合同编以合同债权为中心,婚姻家庭编以身份权为中心,继承编以继承权为中心,形成了基本的民事权利体系。侵权编则专司权利之救济,而知识产权应也可以纳入民法典,作为民法典的一编,[6]知识产权的发展变动属性及由此而来的修订需求,可以通过民法典分编修订方案来实现。[7]民法典的制定过程,正是权利立法之过程,权利立法是实现分配正义的基本方法,分配正义理念通过立法程序塑造出一定的权利结构,进而透过权利实践实现于社会生活之中。分配正义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分配利益或负担,分配正义之运行由三个要素构成:被分配的利益或负担、接受分配之人、分配之标准。[8]整个民法典编纂,主要便是围绕这几个要素来确定权利规则。民法典确立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侵害时,侵权法规则显身,矫正被破坏的利益格局,以实现矫正正义。作为权利法的民法典,其权利立法主要应是由各分编完成,民事权利体系也是在对分编鸟瞰式的观察之下形成的。所谓的权利宣示,应是权利立法的附带效果,权利规则的规范效力,即已宣示了权利的神圣与不可侵性,权利规则之外实不宜浪费大量条文作非规范式的宣示性表达。当今时代,权利观念已沁入我们的内心深处,让每一个人有所敬畏,空洞的

宣示性条文已显得非常不合时宜。现有法律体系中,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单行法构筑了我国民事权利体系,并已架空了《民法通则》“民事权利章”。按照现有的立法方案,这些单行法最终修订后构成民法典的各分则编。这样,《民法总则》之中还有什么必要对各项民事权利作出规定。宣示性规定充其量用一个条文即已足,而若是规范性的规定,必然会导致同一权利规范分立于总则和分则,从而肢解了权利立法,这从立法技术角度来看,必定是十分糟糕的选择。《民法通则》制定之时,我国尚未制定物权法、合同法、侵权法等基本规则,通则类似于一个简明民法典,其“民事权利章”完成了基本民事权利体系的构建。而今,民法典编纂之际,《民法总则》制定之外,已预设有法典分则各编的权利立法,此时持“通则思维”仍设“民事权利章”,只能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了。而且,并非如立法者所言,《民法总则》“可以为各分编和民商事特别法律具体规定民事权利提供依据”,分则权利编并不需要这样的依据,“民事权利章”也没有任何条文可以为分则制定提供依据。故此,《民法总则》“民事权利章”中的大部分条文应予删除,具体容后详述。比较特殊的是人格权法,因现行人格权规则主要规定于《民法通则》之中,而民法典分则若拟不设人格权编,则《民法总则》必须完成人格权之权利立法任务。现《民法总则》中涉及人身权的有四个条文,其中第111条列举了生

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而《民法通则》中是分条规定了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婚姻自主权权利。[9]比较而言,对于确定有分则编支持的各项权利更适合以单一条文列举之方式完成硬要完成的所谓权利宣示,而立法计划之中尚没有单编设计的人格权编,则总则宜做更为细致的规范设定。《民法总则》的做法实际上正好相反,该详未详、该略未略,可能形成人格之权利立法不足,财产权之宣示与列举有余。这样的设计还会导致将来各类具体人格侵权案件均引用第111条,从条文引用中看不出来是哪项人格权被侵害,并增加了案例检索的难度。二、人身权益及个人信息保护(一)人格利益保护的一般条款《民法总则》在设立具体类型人格权之外,还规定了自然人一般性人格利益的保护规则,其第109条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

格尊严受法律保护。”有学者指出,该条款具有抽象概括性,可以作为人格权保护的兜底条款使用,为未来新型人格权益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10]这样,结合第111条之规定,《民法总则》构建出了人格利益保护一般条款加具体人格权之模式,比较而言,应是较为妥适的立法选择。同时,这里将人格利益保护的一般条款适用主体限定于自然人,也十分合理,盖法人人格利益多具财产性,较稳定、易穷尽,伦理位阶较低,完全没有必要通过概括性条款提供开放性的保护。比较

法上,德国民法制定阶段侵权立法主动放弃了法国大一般条款模式,而采三个小一般条款的方案,[11]并且民法典中仅

列举了生命、健康、身体、自由、姓名等法益,人格利益保护范围非常狭窄。例如,根据《德国民法典》,过失损害他

人名誉不会受到制裁,故意损害名誉者才会经由刑法对侮辱、诽谤的规定,结合其民法典第823条第2款保护性法规而构成侵权。[12]因法典的有限保护无法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为顺应人格利益的保护需求,法院结合大量侵权案件通过判例发展出了一般人格权制度,创造出一种框架性权利。有学者指出,这里所走的并不是大陆法系传统的“规范化”的路径,而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个案判断”的思路,[13]系经由案例累积发展出新的规则。一般人格权制度保护的范围非常广泛,德国学者指出,我们使用“一般人格权”这样的称谓仅在于标示

一个给予不同强度保护的利益综合体。[14]这里,德国经由

实践发展出来的此种模式,与一般条款加具体人格权模式尚有一些差异,一般人格权虽具开放性,但已被承认为是一项绝对权。[15]并且,一般人格权制度因其法官法的特质,也

是直接在救济阶段实现利益保护范围的扩张,而不是先有权利立法上的弹性规范,后有侵权法实践跟进。19世纪初制定的《法国民法典》未对人格权作任何规定,但因其作为侵权一般条款的第1382条对侵权行为的规定富有弹性,所以19世纪中叶之后的判例,将各种侵害人格利益的行为,都通过

侵权行为法来实现救济。[16]《瑞士民法典》原第28条规定了人格关系的保护,1982年瑞士民法修订,将人格关系修

正为人格,于其第28条第1项规定:“人格受到不法侵害时,为寻求保护,得向法院起诉加害人。”其最大特色及贡献在于对人格保护设概括的规定,此种概括条款式的规定,具有开放性,备受肯定,并影响及于德国一般人格权的发展。[17]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追随瑞士法,采行了相似的框架。我国

民法学界对一般人格权理论有着深入的讨论,[18]但德国特

有制度背景生发出来的此一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其与我国侵权法模式不相契合。学者指出,在采取大的一般条款的侵权行为法结构中,本来就不存在“兜底”保护的必要性。[19]这从侵权法的视角来考虑,有一定的道理。《民法总则》之前,

我国人格利益保护的开放性,是透过《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实现的;[20]前者中的“人身”以及后者中的“民事权益”,在解释上均包含了人格权益,如此,人格权益之保护获得了开放性的架构。此种解释方法与法国法十分相像,《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所保护的范围也未设限制,解释中将人格利益包含进去。[21]不过,此种

模式之中暗含的基本问题是:未被人格权覆盖的人格利益之应受保护性是如何获得的?是否需要一种规范性的安排?

对此,德国一般人格权制度虽为判例发展出的规则,但已被视为一项绝对权的一般人格权尚可视为一种规范性安排,此

种框架性权利于“框架”内所形成的弹性,为发展中的人格利

益保护提供了空间。而人格利益保护一般条款加具体人格权之模式,通过人格利益保护的一般条款为侵权法实践提供了规范基础,权利立法与侵权法区分较为清晰,人格权法内是一般条款加具体人格权,侵权法则透过人格保护一般条款形成开放性。我国现行法与法国法一样,是直接由侵权法大一般条款来实现一般人格利益的保护,而不是采上述人格权立法加侵权法的路径。权利立法与侵权法的界限原本是比较清晰的,权利立法是侵权法的起点,侵权法是要去实现权利法所确立的利益分配,恢复被破坏的利益格局。但是,在人格利益保护领域二者之间却存在着模糊。这主要是因为人格权法所具有的特质,由于人格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人格权赋予的平等性,不像物权、知识产权等的类型规则本身一般并不含有分配属性,人格权类型规则中往往即含有分配属性,分配与类型设定同时完成。而且,人格利益具有精神属性,精神世界空灵而又变动不居,使得人格权即使类型化了,类型描述也非常困难,更难于用规则建构出复杂、精细的结构,只能停留于类型名称的给定。这样,人格权法多表现为类似“公民享有名誉权”这样的简洁表达,人格权法本身变得“简单”了,人格权的展开与发展,将更多地仰赖于侵权法实践,展现为人格权法为“判例法”的现象,[22]这也是比较法中人格权规则和侵权法合一的原因之一,早期人格利益保护不足阶段,

透过侵权一般条款来实现人格利益的充分保护,也是合理之举。而今,《民法总则》改变了原有的人格利益保护之开放性直接透过侵权法规则达成的格局。《民法总则》第109条属于广义人格权之权利立法范畴,通过“人身自由”“人格尊严”这样的彰显人格利益核心要素的表达,确立了具体人格权保护范围之外的一般人格利益的应受保护性,使其成为《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民事权益”之中的法益,实现了权利立法与侵权法的结合。这样的安排值得肯定,其于人格权法内形成人格利益保护之一般条款加具体人格权的模式,在具体人格利益之外为发展变化中的其他人格利益提供了开放性的空间,相应人格利益再置于侵权法的保护之下,结构清晰,逻辑上也更为顺畅,堪称人格权立法模式的新典范。“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之语义、内涵本身存在的可能约束,不会成为障碍,具体个案中基于实质性价值判断所确定的应受保护的其他人格法益,将会被纳入第109条进而导入侵权法的轨道,人性尊严、人格自由发展所需要的全部人格法益,由此可获得妥适的保护。综上所述,人格利益的开放性保护的三种模式已隐约可见:一是法国模式,透过侵权一般条款实现一般人格利益的开放性保护;二是德国模式,经由实践发展出一般人格权这样的框架性权利,利用框架性权利的弹性来为一般人格利益提供开放性保护;三是中国模式,由人格权法中的人格利益保护一般条款,确立一般人格利益的应受

保护性,进而透过侵权法实践实现一般人格利益的开放性保护。(二)个人信息保护的行为规制模式《民法总则》之中,实实在在的规则主要集中在人身权利和个人信息保护部分。二者分别采取了权利化模式和行为规制模式。总则并没有设定“个人信息权”,而是以行为规制的方式,为个人信息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利益保护可采权利化模式、也可采行为规制模式,前者给予全面的更高强度的保护,后者则限定于一定的范围,保护力度也相对较弱。权利化模式,设定具体权利类型以涵盖相应利益,并将相应利益划归权利人享有,赋予权利人一般性的排他可能性。行为规制模式则是从他人行为控制的角度,来构建利益空间,通过他人特定行为的控制来维护利益享有者的利益。为此,有学者区分了对权利之侵害和以特别应受谴责之方式致害,认为权利享有者对特定利益的追求和实现之权能的排他性非常高,以至于故意或过失致害本身就足以构成侵权行为,后者则仅针对特定的损害方式提供保护。[23]行为规制规则与权利规则一样,同样具有利益分配的功能,并且,所分配利益也具有排除功能。行为规制方式相当于在整体利益空间之中,通过行为控制切割出利益享有者的利益空间,使其成为受法律保护的法益;其有限的保护格局系基于冲突利益的权衡,行为控制的实际效果是将部分利益划归利益享有者,同时对行为人行为自由给以适度的保障,为行为人留下的自由空间比权利化模式更为宽

广一些。[24]对于财产性的利益而言,采权利化模式会便利

相应利益的流转,例如,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制度至少有一个好处,可通过注册登记制度使其成为可转让资产,因此回收资金的方式更多。[25]《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该条确立了行为人“依法”取得个人信息的义务,即其信息取得应有合法的基础并应遵循适当的程序、采取妥当的方式为之;对依法取得的信息则负有信息安全保障义务,应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信息的泄漏等;[26]同时,

禁止非法收集、加工、传输、买卖、提供、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这里,通过对行为的控制,为个人信息利益支撑起一片天空;同时,不同于权利化模式之下的一般性不作为义务,行为人的行为约束也相应有所限定,限定于立法列举的方式。权利化模式保护力度更大,行为规制模式通常是在全面保护之网中截取一小部分加以规定,保护的范围与力度均相对弱一些。对于个人信息保护而言,个人信息利益也许还“未达到权利的分配密度”(Zuweisungsdichte),[27]不采权利化模式

而采行为规制模式,立法政策上属谨慎之举,值得肯定。《民法总则》第111条将个人信息利益确定为应予保护的法益,司法实践中,侵害个人信息行为可根据《民法总则》第111

条及《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之规定,认定为侵权行为。个人信息侵权的构成判断,需运用规范目的说,通过规范的目的论解释,就法规所保护的人之范围、保护的法益范围、法规所阻止的致害方式等,[28]结合个案来确定责任。由于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存在交叉关系,而隐私利益已被权利化并被赋予了更高强度的保护,故个人信息之中的隐私信息遭受侵害时,可透过隐私权获得保护,可见广义个人信息之中“分配密度”高的部分,已拥有其权利化的保护方式,这也为个人信息保护采行为规制模式提供了支撑。(三)荣誉权的存废继《民法通则》第102条及《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了荣誉权之后,《民法总则》第110条以列举的方式再次确立了荣誉权。但是,荣誉权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权利?其可以受到什么样的侵害?这些均不清晰。有学者指出:荣誉是根据一定程序或者由国家机关给予特定人的评价;荣誉权是对于自己的荣誉称号获得利益而不受他人非法剥夺的一种民

事权利。[29]另有学者认为,荣誉权为获得荣誉的主体保持、支配荣誉的权利。[30]而《民法通则》第102条禁止的侵害荣誉权的典型形态为“非法剥夺公民、法人的荣誉称号”。对于荣誉权,学界早有质疑之声,[31]近年有学者做了深入的专题研究,认为自罗马法以来比较法上未曾有将国家或组织授予的荣誉称号作为一种单独受保护的权利或者法益,学界对荣誉权比较法的认识,均建立在对right to honour一词望

文生义的基础之上。[32]司法实践中被归于“荣誉权纠纷”项下的案件是多种不同法律关系的混合体,《民法通则》确立荣誉权导致了司法实践的混乱和高昂的制度成本,荣誉这种“评价性利益”并不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33]笔者基本同意上述观点,民法中不应规定“荣誉权”,现有的荣誉权规定应予删除。荣誉是由特定机构授予的肯定性评价,授予机构根据一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在特定人群中遴选出可授予荣誉的主体,并授予相应的荣誉。对于此等荣誉的可能“侵害”,可区分为来自授予者和来自非授予者两种类型。授予者的“侵害”主要是所谓的不法剥夺。对此,荣誉享有者应依行政或准行政程序寻求救济,主要的评判标准也是授予者的剥夺行为是否有正当基础,是否符合授予荣誉所依据的规范文件的规定。另一类可能的“侵害”是所谓应授予而未授予,其救济途径和评判标准同上,也非民事案件。例如,在“明哲诉深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龙岗大队荣誉权纠纷案”中,[34]法院认为:荣誉的获得在于有关组织的授予,而有关组织授予荣誉是行政行为、组织行为或者有关单位的内部管理问题,不属民事诉讼审查范围。在“张勤读不服安福县人民政府取消其荣誉证书案”中,[35]原告对被告取消其造林绿化一级荣誉资格、收回已颁发的荣誉证书的决定不服,提起诉讼,法院将该案作为行政诉讼案件,认为被告撤销原告荣誉的行政行为并不违犯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亦未违犯有关程序,故维持

了被告的撤销行为。可见,授予者与被授予者之间并非民事法律关系,相应的救济途径也非民事程序。那么,非荣誉授予者对“荣誉权”可能的“侵害”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呢?日常生活中与此有些关联的常见形态主要有:否认荣誉取得的事实,表示剥夺荣誉享有者的荣誉称号,声称荣誉享有者不配获得相应的荣誉,声称荣誉享有者系采取不当手段获取荣誉称号,侵占荣誉证书、奖杯、奖章等物品,损坏荣誉证书、奖杯、奖章等物品。这里,非荣誉授予者对取得荣誉之事实的否定以及荣誉称号剥夺之表示等,对荣誉享有者荣誉之享有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民法通则》第102条规定的“非法剥夺公民、法人的荣誉称号”的行为,非授予者无权实施也无法实施。而声称荣誉享有者不配获得相应的荣誉或采取不当手段获取荣誉者,则可能涉及人格的贬损等侵害名誉权行为。至于对荣誉证书、奖杯、奖章等荣誉标示物的侵占或毁坏,侵害的是相应物品的所有权,与荣誉的“侵害”无关。例如,在“张自修诉横峰县老干部管理局损害赔偿纠纷案”中,被告为了举办老干部功绩展,收集了原告所获得的朝鲜民主共和国三级勋章、全国解放奖章、战斗英雄奖章等,后被遗失,原告提起诉讼,原审法院因存在意见分歧而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最高人民法院在回函中明确表示被告在收集原告所获得的奖章及证书等纪念物后,因遗失不能归还,起诉到人民法院,不应定为荣誉权纠纷,也构不成对原告荣誉权的侵害,

但对原告所遭受的损失应予赔偿。”[36]上述可见,荣誉授予者应授予而未授予、不应剥夺而剥夺荣誉的,涉及的是行政或准行政法律关系,不存在民事侵权的可能;荣誉的非授予者无法撼动荣誉享有的事实,陷于剥夺不能,非授予主体无法影响荣誉的享有,而围绕荣誉的相关不当言论多与名誉侵害相关,其他涉及到荣誉标示物的侵害行为,可构成物权侵权,也不存在荣誉侵害的问题。故现行法中所谓的荣誉权,至多只是一种虚幻的存在,民事权利体系中无“荣誉权”存留空间,《民法总则》中的“荣誉权”应予删除。四、财产权部分的修正路径有学者认为,“民事权利章”现有条文应全部删除,改造为“民事权利之行使与保护”。[37]至少针对财产权部分而言,该观点可予赞同。“民事权利章”之中的财产权规定,若具有规范属性,则可能导致财产权规范最终分置于民法总则和分则,法典的体系化、便于找法等功能反会被破坏;若不具有规范属性,则如前文所言,至多需要一个条文来全面列举各项民事财产权利。对于其中的定义性条文,也如学者所言,即便需要立法定义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格权、身份权等概念,亦分别是相应各法域的内容,自以分拆编入为宜。[38]这样,“民事权利章”可以在保留前四个关于人身权的条文和最后一个权利不得滥用条文之外,增加一个全面列举财产权利的条文,然后删除全部财产权的规定,从而实现全面痩身,恢复健康的体态。下面针对总则之中规定财产权的

诸条文,作一简要的评析。《民法总则》第113条财产权“平等”保护的规定,第117条公益征收、征用的公平、合理补

偿规定,均有其积极意义,只是这样的规定应放置于法典何处,可进一步思考。《民法总则》第114、115、116、118、119、120、123、124、125、128条,可直接予以删除,让其回归到相应的分则编之中。第121条不当得利和第122条无因管理的规定,系《民法通则》原文照搬。虽然,有学者认为:如果分则编中包括债法总则,那么作为与合同、侵权并列的另外两大产生债的原因,从结构清晰、体系完整的角度看,也应当规定在分则之中的债法总则编;如果不另外制定债法总则,那么这两项重要的民法制度在分则中就无安身之地,只能放置于总则了。[39]但其实,即使分则不设债法

总则,将这二者放置在分论的任何部分,均比现在上挂于总则更为合理。再有就是,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制度无疑需要更为细致的规定,这些规定将来是放分则中来规定,还是修订总则来补充?这里存在着两难,放分则,则再次形成规范分置于总则和分则的格局,而修订总则来细化这两项制度,则会使总则更加难看。第126条之规定纯属多余之举,法律规定的其他民事权利和利益,民事主体当然可以享有,为此再设条文完全没有必要。第127条之规定被严重高估了,近期的解读中视其确立网络虚拟财产权的观点比比皆是,但从该条条文中完全看不出这样的意蕴;该条只是说“法律对数据、

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若现行法中无规定网络虚拟财产之法律,则该条也是空的,其自身没有任何规范意义。第129条之规定同样没有意义,民事权利各项取得方式均会有其相应的规范基础,权利如何取得不需要总则在这里作学理性归纳。第130条之规定是没有必要的重复,权利内含着自由,并具有排除他人干涉的效力,何需再言。第131条之规定也是完全没有必要,义务履行之约束来自于义务之效力,且并非行使权利“时”均得履行义务;在债法对待给付关系中,抗辩权的存在可达到促使权利人得履行义务的效果,相应的规范已解决了这里的问题,不需要该条规定支援;在其他领域,如价值实现上需要,可将相应义务履行设置为权利发生或行使的条件,这也是透过基于具体考量设定的具体规范来实现。实践中,不可能直接援用第131条来阻止权利人的权利行使,一般性的适用会形成“兜底”效果,但此种“觉底”有害无益。五、结论法典具有体系化功能,学者指出:体系不仅储存了大量规范,而且通过统一的概念和规范逻辑的排列组合,体系可内化规则间的矛盾,便于推论出规则适用的优先次序,大量减少找法过程中的搜寻、比较、权衡、记录成本,其效益十分宏大;[40]体系的效益又不以找法、用法为限,必然还惠及立法和专业教育。[41]这里,以民法典为最终目标的《民法总则》,其“民事权利章”的规定,多是在破坏法典的体系性,财产权规定中的非规范性条文无

甚意义,规范性条文则将导致财产权规则分置于总则和分则,形成体系上的混乱。《民法总则》在人格利益保护方面,创

立了人格利益保护一般条款加具体人格权的新模式,其区分权利立法与侵权法,由权利立法确立应受保护的法益,进而导入侵权法规则,实现法益的侵权法救济。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上,《民法总则》采行为规制模式,通过设定具体的行

为义务,来实现个人信息利益之维护,也是妥当之举。而“荣誉权”在私法中没有存留空间,应将《民法总则》及《侵权责任法》中的“荣誉权”规定予以删除。

民法考研题库 经典教材课后习题 (第七章 民事权利)【圣才出品】

第七章民事权利 一、概念题 1.民事权利 答:是指民事法律规范赋予民事主体满足其利益的法律手段。权利人可以在法定范围内享有某种利益或实施一定的行为。权利人可以请求义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保证其享有或实现某种利益。权利人因他人的行为而使其利益受到侵害时,可以请求有关国家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予以保护。 2.形成权 答:是指权利人依自己单方的意思表示,就能够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属于形成权的主要有承认权、选择权、撤销权、抵销权、解除权及继承权的抛弃权等。 3.相对权(清华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答:相对权是指请求特定人为一定行为或不行为的权利,它是相对于绝对权而言的,是将民法上权利按其效力划分而得的权利之一种。其特征在于义务人是特定的,所以又叫做对人权。 4.抗辩权 答:是指对抗他人行使权利的权利。根据抗辩权作用的不同,抗辩权又可分为永久性抗辩权和延期性抗辩权。永久性抗辩权。是指权利人有永久阻止他人行使请求权的权利。延期性抗辩权,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可以提出抗辩,而不是永久可以抗辩。

二、简答题 1.以民事权利的内容为标准,谈谈民事权利的分类问题。(北京大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答:根据内容,民事权利可以划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 (1)财产权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是通常可以以金钱衡量其价值的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按照权利内容又可以分为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 (2)人身权指与权利主体的人格、身份不可分离并不直接具有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人身权一般不具有可让性,在受到侵害时首先应当以非财产的方式予以救济。人身权包括人格权与身份权。 2.形成权在我国法律上是怎么规定的?(清华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答:(1)概念 形成权是依权利人单方意思表示使既存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 (2)类型 ①使法律关系发生效力的形成权; 使法律关系发生效力的形成权,我国法律上的相关规定主要有,法定代理人对于被代理人(被监护人)行为的承认权,被他人无权处分之物的权利人对无权处分的承认权,本人对无权代理的承认权,以及债权人对债务人与第三人债务承担的同意权。 ②使法律关系效力变更的形成权; 使法律关系效力变更的形成权,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主要是债权的选择权。 ③使法律关系效力消灭的形成权。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的区别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的区别 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相关内容。在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之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中涉及到民事权利能力这个概念。我们都知道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参与者、当事人。而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还取决于能力,因此,民法将此能力分解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是能够参加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如:“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民事权利“是民法赋予民事主体实现其利益所得实施行为的界限。权利在本质上是行为的限度,民事权利是权利人意思自由的范围,在此范围内,有充分的自由,可实施任何行为,法律对此给予充分的保障。反之,行为超出法律划定的界限,不仅得不到保障,反而要被追究责任。如“财产权”、“人身权”。 民法上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的区别? 1、法律效果不同。处分行为发生使相对人取得权利的法律效果,而负担行为的效力则在于 使行为人承担给付义务。2、处分行为以行为人具有处分权为生效要件,负担行为则不需要行为人具备处分权。3、处分行为适用标的物特定化原则,即处分行为的标的物必须是特定的。负担行为则没有这样的限制。4、处分行为适用公示原则,负担行为没有这一要求。 1、平等保护原则 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2、物权法定原则 物权种类法定:当事人不得自由创设法律未规定的新物权 物权内容法定:当事人不得在物权中自由创设新的内容(如法律规定动产质押必须移转占有,当事人就不能创设不移转占有的动产质押) 3、一物一权原则 (1)一个所有权的客体仅为一个独立物,集合物原则上不能成为一个所有权的客体,而应为多个所有权的客体。 (2)一个独立物上只能存在一个所有权,但一物之上的所有人可以为多人,多人对一物享有所有权,并非多重所有权,所有权仍然是一个,只不过主体为多人。 (3)在按份共有中,各共有人根据其份额对财产享有相应的权利,但份额本身并非单独的所有权。 (4)一物之上可以存在数个物权,但各个物权之间不得相互矛盾。一物一权主要是指一物之上只能设定一个所有权,不是指一物之上不能设置多个物权,如在一物之上可以有多个抵押权的存在。 (5)一物的某一部分不能成立单个的所有权,物只能在整体上成立一个所有权。 4、公示、公信原则 (1)公示原则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由此可见,不动产的权利状态通过“登记制度”表示,而动产的权利状态则通过“占有”表示。 (2)公信原则 所谓公信,是指当物权依据法律规定进行了公示,即使该公示方法表现出来的物权存在瑕疵,对于信赖该物权存在并已从事物权交易的人,法律承认其法律效果,以保护

第四节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

第四节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 一、民事权利 (一)民事权利的概念 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依法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例题: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依法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 ( )。 A.可能性 B.必然性 C.偶然性 D.可靠性 答案:A 解析: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依法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二)民事权利的分类 1.财产权与人身权 根据其中有无财产内容,可将民事权利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 (1)财产权 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某种经济利益的权利,如物权、债权、继承权等。 (2)人身权 人身权是指以人身利益为内容,与权利人的人身不可分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人格权是指存在于权利人自己人格上的权利,如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自由权、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 身份权为存在于一定身份关系上的权利,如夫权、亲权、家长权、监护权等。 知识产权不能单纯归人财产权和人身权的范畴。 例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事权利的财产权是( )。(2006年房地产经纪人制度试题) A.生命健康权 B.肖像权 C.债权 D.姓名权 答案:C 解析:财产权是指与人身相分离的、有财产价值的权利,如物权、债权等。人身权是指以人身利益为内容的、与权利人的人身不可分离的民事权利,如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等。

例题2:根据权利的作用,以下民事权利中属于形成权的是()。(2005年房地产估价师制度试题) A.物权 B.知识产权 C.人身权 D.撤销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权利的作用,民事权利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和抗辩权。支配权是指对权利标的直接进行支配而不受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如物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等。形成权是指权利主体依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如撤销权、解除权、追认权、选择权等。 例题3:根据( ),可将民事权利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 A.其中有无财产内容 B.民事权利的相互依赖关系 C.民事权利是否已经具备全部成立要件 D.权利效力所及的范围 答案:A 解析:根据其中有无财产内容,可将民事权利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 2.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按民事权利的作用,可以将民事权利分为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和抗辩权。这是传统民法对权利的最重要分类。 (1)支配权 支配权,又称管领权,指权利主体可以直接支配权利标的物而具有排他性的权利。这类权利的作用有两方面:于积极方面可直接支配标的物,不需他人介入;于消极方面可禁止他人妨碍其支配,而具有排他性。物权为典型的支配权,其他如准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也属支配权。 (2)请求权 请求权指权利人得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权利人不能对权利标的物直接支配,只能对义务人请求。请求权由基础权利产生,因基础权利不同,可分为债权上请求权、物权上请求权、人身权上请求权、知识产权上请求权等。债权是典型的请求权。但债权和请求权并不等同,请求权只是债权的主要内容,除其外,债权还包括其他权利内容,如变更权、撤销权、解除权等。 (3)形成权 形成权指权利主体仅凭自己的行为,即可使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形成权的主要功能,在于权利人得依单方意思表示,使已成立的法律关系的效力发生、变更或者消灭。撤销权、追认

2017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定分止争依法有据3.1民法保障民事权利第2框民事活动基本原则习题含解析粤

《民事活动基本原则》习题 1、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最低是_____周岁。() A.14B.16C.18D.20 2、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法律规定的民事活动基本原则的是() A.平等、自愿B.公平、诚信C.团结、友善D.公序良俗 3、小军今年12岁,在春节时,迷恋上了网络直播,瞒着父母把自己的压岁钱2000元打赏给了一个网络主播。对小军的这一民事行为,你认同的观点是() A.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打赏行为无效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打赏行为无效 C.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打赏行为有效 D.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打赏行为有效 4、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包括() ①平等原则②公平原则③自愿原则④诚信原则 ⑤公序良俗原则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原则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5、民法中的平等原则是()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男女平等 C.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地位平等D.民事活动的结果平等 6、下列不属于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行为的是() ①在愚人节时与某人开玩笑②家庭暴力行为 ③在公共场所发放产品宣传单④串通投标的行为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7、公平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民事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②当事人的关系上利益应均衡,合理分配义务 ③当事人合理地承担民事责任 ④根据自己的意愿享有民事权利与承担义务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8、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中,体现了民事活动的基本特征,______是民事关系区别于行

政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的特有的原则。() A. 自愿原则 B. 平等原则 C. 公开原则 D. 合理性原则 9、在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中,兼有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双重特性的是_____原则。( ) A.自愿 B.公平C.等价有偿 D.诚实信用 10、王某经常在公寓住宅中和朋友聚会至深夜,大声喧哗、播放音乐。王某的行为违背了() A.平等原则 B.诚实信用原则 C.自愿原则 D.公序良俗原则 11、刘某在服装市场上询问了一件衣服价格之后,摊主强迫其购买;李某知道他手中一幅名画不值钱,但是当做真迹卖给王某。刘某和李某的行为分别违背() A.平等原则和自愿原则 B.平等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C.自愿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D.自愿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 12、下边漫画中所反映的现象() ①违背了公平的原则②使其他人失去了公平发展的机会 ③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④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坦然接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生产假冒伪劣商品侵害消费者的行为,违反了() A.平等原则和自愿原则 B.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C.自愿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D.自愿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 (2017广东广州中考)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为法治中国立下新标杆,开启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民法典时代。回答14﹣16题。

民事权利及分类

民事权利及分类 (一)人身权、财产权与综合性权利 所谓综合性权利是指由财产权与人身权结合所产生的一类权利,其内容既包括财产利益也包括人身利益,专属性也不十分强烈。这类权利有三个:知识产权(具有财产权与人身权双重性质)、继承权(就其内容属财产权,但通常基于身份关系而取得)和社员权(如公司股东的股东权、合作社的社员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业主权等)。 (二)绝对权与相对权 这是以义务主体是否特定以及权利的特点所作的分类。绝对权是指无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实现并可对抗不特定人的权利,如人身权、物权、知识产权等。由于绝对权的义务主体不特定,故又称对世权。相对权是必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行为才能实现并只能对抗特定人的权利,最典型者为债权。由于相对权的义务主体是特定的,故又称对人权。 (三)既得权与期待权 这是以是否已经取得为标准所作的分类。既得权是指权利人已经取得且可以实现的权利,期待权是指将来有取得与实现的可能性的权利。一般的民事权利都是既得权。 (四)主权利与从权利 主权利是从权利的基础与前提,从权利依附于主权利而存在。所以,从权利随主权利成立而成立、生效而生效、变更而变更、转让而转让、消灭而消灭。权利人不能在转让主权利的情况下而单独保留从权利,也不能在抛弃主权利的情况下而单独享有从权利。 (五)专属权与非专属权 (六)原权利(合法事实引起的权利)与救济权(责任请求权)(七)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与形成权 1.支配权 支配权是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权利客体(物、人身利益与智力

成果)并实现其利益的权利,典型者如物权、知识产权、人身权。 其特点是:(1)客体是特定的;(2)权利主体是特定的;(3)义务主体是不侍定的;(4)实现不需要义务人的积极作为;(5)具有排他效力。 2.请求权 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要求他人为特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 其特点是:(1)具有相对性;(2)具有非公示性;(3)大多表现为实体权利。 请求权作为独立的实体权利,连接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权利,因为民事诉讼可以分为三种,即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变更之诉,这三种诉讼中给付之诉是民事诉讼的核心,而给付之诉的基础就是请求权。请求权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只是某权利的内容(权能)。 请求权与债权的关系是:请求权是债权的主要内容,但债权又不限于请求权,债权的权能除了请求权之外,还包括“选择、解除、终止等权能”。请求权既然可以是某权利的内容,说明它是基于基础权利而发生的,有基础权利,才能有请求权。 请求权在民法上的意义还在于,它确立了诉讼时效制度的范围,从而使诉讼时效与取得时效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认为,诉讼时效适用的对象是请求权(只适用于债权请求权和继承法上的请求权)。 3.抗辩权 又称异议权,是指对抗对方的请求权的权利。可以说.,请求权是矛,抗辩权是盾,抗辩权的功能在于延缓请求权的行使或使请求权归于消灭。 (1)抗辩权的特征: ①其行使以请求权的行使为前提,没有请求权的行使,抗辩权自无必要行使。 ②抗辩权只能由法律明确规定而产生,约定的抗辩事由只能产生合同的权利,而不是抗辩权。

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有例题与标准答案)

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有例题与答案)

————————————————————————————————作者:————————————————————————————————日期: 2

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注册税务师考试辅导】 频道:会计考试,司法考试 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注册税务师考试辅导】 第六章民事责任 第一节民事责任概述 一、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一)民事责任的概念 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合同或不履行其他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具有强制性、财产性、补偿性等特征。 (二)特征 1.民事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是一种基本的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一般包括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区别: (1)强制程度不同 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通常由国家有关权力机构追究,直接体现了国家的强制力,不存在当事人的调解或者和解。民事责任主要体现的是当事人之间承担责任的方式,可以是协商、调解和和解来解决问题。 (2)责任性质不同 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体现了国家对某种行为的否定性评价,属于惩罚性责任。民事责任以弥补受害人所受损失为目标,属于补偿性责任。 (3)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 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为刑罚,如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等。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表现为行政拘留、罚款等。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为停止损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2.民事责任是一种以财产为主要内容的法律责任

3.民事责任主要是违反民事法律规范的人对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人承担责任 二、民事责任的种类 (1)合同责任与非合同责任。 非合同责任,包括缔约过失责任、侵权民事责任、不当得利返还民事责任等。 (2)双方责任与单方责任。 区分双方责任与单方责任的意义在于:双方责任通常为过错责任,责任的分配取决于双方的过错程度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3)共同责任与单独责任。 共同责任是指责任人为两人或者两人以上的民事责任。当事人有约定的,一般是按份责任;无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承担连带责任。 (4)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 财产责任的承担受制于责任人的财产状况,即责任人承担责任的范围以其财产为限。非财产责任主要适用于精神损害。 (5)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 承担无限责任的财产范围不受责任人的出资或特定财产的限制,更有利于保护受害人或权利人的权利。在我国,承担无限责任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 三、民事责任的方式 1、主要方式 (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修理、重作、更换;(7)赔偿损失;(8)支付违约金;(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10)赔礼道歉。 2、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合并适用。 例:以下不属于非财产责任的有()。 A、赔礼道歉 B、消除影响 C、恢复名誉

1、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权利

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权利 1、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肩并肩共同面对法律,对立面是特权)、自愿(面对面,针对意思表示,承担后果)、公平(二次调整,是针对交易结果的配置来讲的,它是对民事法律关系的二次干预,不是等价有偿)、诚实信用(遵约守信、与人为善)、公序良俗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2、民法调整平等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非法人组织之间及他们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总合。 3、民事法律关系:具有权利和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的要素:主体、客体(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和内容。主体有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和国家。 4、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的来源具有二元性,法定和约定。 5、民事权利:人格侵权包括生命侵权、健康侵权、身体侵权、人身自由侵权、肖像侵权(肖像再现,能锁定人,擅自加营利)、著作权、照片所有权,隐私侵权、名誉侵权、姓名侵权、个人信息保护。没有个人信息权这个概念。 谁创作,谁版权;谁盈利谁侵权;拍摄谁,谁肖像;交付谁,谁物权。 我无权处分给你,讨论善意取得,属于原始取得;我有权处分,讨论继受取得,不问善意恶意,有偿无偿,等价不等价。 原则上所有权转移,上面附着的著作权不转移,两个例外,约定例外,法定例外(展览权)。 名誉侵权构成要件,一是行为要件,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违背公序良俗二是后果要件,导致了他人社会评价的降低。隐私侵权要件是窥探或擅自公开。姓名侵权三要件,干涉假冒盗用,擅自加营利。商事人格权理论被用在姓名侵权上被得到了认可。 个人信息侵权有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和非法交易公开。 以作用为区分对象的权利: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 支配权是人支配于物,排除他人非法干预的权利,像物权、知识产权、人格权。支配权的义务人不特定,义务人承担不侵害他的绝对权的义务,支配权的实现不需要他人的协助,具有排他性。支配权又叫对世权和绝对权。 请求权是一个对他人发号施令的权力。义务人是特定的,又叫相对权或者对人权,请求权的实现必须以义务人的履行行为为条件。不具有排他性。请求权分三类:物权请求权、债权请求权和占有保护请求权。债权请求权是要人家东西的权利,既包括人家的财产,也包括别人的劳务。物权请求权是要的自己的东西。包括三个内容,返还原物、排除妨害、消除危险。钞票是最一般的种类物,最一般的消耗物,占有即所有。占有保护请求权要自己占有的东西。也包括返还原物、排除妨害、消除危险。抵押权和地役权不能主张返还原物。返还原物向谁要,在谁手里问谁要,即无权占有人(直接占有人和间接占有人)。排除妨碍,消除危险向谁主张,向行为妨害人(租客)和状态妨害人(业主)主张。有返还原物的效益物权仅限于具有占有权能的物权(有权占有标的物)。抵押权人和地役权人不能主张返还原物。 抗辩权是拒绝请求权的权利,是一个消极的抗辩权,双务合同抗辩权里有一个同时履行抗辩权,两个人有一个双务合同,比如买卖,约定你交钱的同时我交货,抗辩权是说不给。抗辩权承认对方有请求权,拿出请求权依据以外的其他的理由来拒绝这个请求权。否认是不承认请求权。

民事权利义务

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据民事法律取得的可以实施一定行为或获取一定利益的法律资格。民事权利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享有权利的人可以在法定范围内直接享有某种利益,或实施一定的行为;享有权利的人可以要求负有义务的人实施一定的行为或是不实施一定的行为;享有权利的人在其权利受到侵犯时,有权请求法律予以保护。 民事权利是公民在社会上存在和生活的最基本的权利,也是与公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项权利。从权利的具体内容来分,民事权利主要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是指以财产为客体、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如物权、债权等;人身权是指以特定的人身利益为客体,并不体现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有些民事权利既有财产权性质,又有人身权性质,如知识产权、继承权等。 我国的民法通则中,集中规定了以下几类民事权利: 1.财产所有权和与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包括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采矿权、相邻权、继承权等。 2.债权。包括合同债权、不当得利债权、无因管理债权等。 3.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发现权、发明权等。 4.人身权。包括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婚姻自主权等。 民事义务 “民事权利”的对称。民事主体为了使权利人实现其权利或不影响其实现权利而承担的法律约束。它与民事权利呈对应关系:有权利必有义务;有义务也必有权利。表现为一定的行为约束。这种行为既可以是作为即完成一定行为,也可以是不作为即不为一定行为。作为法律义务,它由国家强制力加以保障履行。义务人不履行义务时,权利人可以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强制其履行。义务人义务是构成民事责任的要件之一,且有一定限度,权利人无权要求义务人超过限度履行义务。

【广西专版】2021中考道德与法治九上第5单元第14课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复习

第五单元第十四课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 考点与预向 1.考点概要:民事权利;民事责任。 2.中考预向:这部分内容属于法律方面的知识,中考常以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方式呈现,重在考查学生对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的判断和运用。 思维导图 学以致用 1.根据我国民法,民事权利主要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 2.人身权利涉及我们的生命、健康、自由和尊严。作为自然人,我们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另外,我们的个人信息,以及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人身权利也都受到法律保护。而作为法人、非法人组织,则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权利。 3.财产权是与人身权相对应的,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 4.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5.所谓“债”,就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特定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按照法律的规定履行义务。债又分为合意之债(如合同、遗嘱)和法定之债(如不当得利、侵权行为、无因管理等)。 6.取得财产权利的方式有多种,包括原始取得,也包括继受取得。原始取得指的是财产所有权第一次产生或者不依靠原所有权的权利而取得的所有权。继受取得指的是通过某种法律途径从原所有人那里取得的财产所有权,例如买卖、继承、接受赠与等。 7.对于发明创造或创作成果,我们享有智力成果权,也就是知识产权。作为青少年,我们也可以享有知识产权。我们在享有该权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这项权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不购买、不使用各种盗版产品开始,逐步提高自己的知识产权意识。 8.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了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民事责任是一种民事救济手段,目的是使受害者的权益得以恢复。 9.民事责任有多种类型,包括违约责任、侵权责任(常见)等。 10.侵权行为可以分为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 11.一般侵权行为是以行为人有过错为构成要件。主要有:侵犯国家、集体、他人财产的行为;侵犯公民、法人知识产权的行为;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侵犯人格权的行为。特殊侵权行为主要有因他人行为致损的特殊侵权行为和因特定物致损的特殊侵权行为。侵权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法规课件)第七章民事身份和能

第七章民事身份和能力的法律适用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以及法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法律冲突及其解决。 一、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适用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现代各国都承认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由于各国在自然人出生与死亡的认定上不一致,特别是在宣告死亡方面的认定差异更大,因而就产生了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依各国不同的认定,同一自然人可能在一国被认定为有权利能力而在另一国被认定为没有权利能力。 对于自然人权利能力法律冲突的法律适用,在国际私法上有不同主张:一种主张认为应适用各该法律关系的准据法所属国法律。其理由在于所谓权利能力,不外乎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能否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问题,因而最恰当的做法就是针对特定民事法律关系应适用的法律其所属国的法律来认定; 第二种主张认为应适用法院地法。其理由主要在于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涉及法院地国法律的基本原则,关系到法院国的社会公共秩序; 第三种主张认为应依当事人的属人法来解决。其理由在于权利能力是自然人的基本属性,特定的人的这种属性是与其本国各方面的条件所决定的,因而应依属人法,特别是当事人的本国法来确定。 通常认为上述三种主张中依当事人属人法的主张较为合理,而且也更具实践性,因为只有这样,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才能相对稳定。 在讨论自然人的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时,对于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管辖权和法律适用问题也非常重要。在国际私法中,对于此类管辖权有不同看法,但通常认为管辖权应属失踪者本国法院,但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也可由其住所国或居所国管辖。对于其法律适用,通常认为应依属人法,特别是其

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区别

遇到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f815292008.html, 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区别 核心内容: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有什么区别?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都是因为违法了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或者不当行使权利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是因民事关系而产生的,刑事责任是因犯罪行为而产生的。赢了网编辑为您详细介绍关于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区别。 一、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一般指因民事关系(如合同、债务、继承、婚姻等)而产生的责任,包括赔偿、给付、履约、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 民事责任的基本特征是: 1、违反民事义务是民事责任产生的前提,民事责任与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的行为有着必然的联系。

2、民事责任应当由违反民事义务的行为人来承担。 3、民事责任主体只对被侵害人承担责任,对于是否追究民事责任是以被侵害人的意志为转换。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有停止侵害、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10种。 5、民事责任主要由国家审判机关通过民事诉讼来确认,在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共同产生于同一侵害事实的情形下,还可以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来确认解决。 二、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因犯罪行为而导致的责任,是国家对犯罪者的处罚,包括徒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罚金等。 对刑事责任的认识: 1、犯罪行为是产生刑事责任的前提,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 2、刑事责任只能由行为人承担;

3、犯罪行为人是对国家承担刑事责任。在公诉案件中,无法律规定,国家不可放弃对犯罪人刑事责任的追究;在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中,国家将刑事责任追究的决定权交由受害人处理,依受害人的意愿决定是否实际地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4、刑事责任实现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是对已构成犯罪的人予以刑罚处罚,此外,还可以通过免予刑罚处罚以刑法所规定的非刑罚处罚方法实现其刑事责任。 5、犯罪人所承担的刑事责任,只能由国家审判机关通过刑事诉讼予以确定。 三、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区别: 1、民事责任重在补偿性,而刑事责任重在惩罚性。民事责任的前提是有损害发生,而刑事责任不论伤害与否,均承担惩罚性责任。 2、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而刑事责任主要是剥夺人身自由,甚至生命。 3、构成的主观要件不同:故意和过失对于刑事责任和对于民事

民法案例分类集锦(民事权利能力)

民法案例分类集锦(民事权利能力) 案例1.刘峰在市教委组织的儿童绘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市教委下属的一家美术杂志社闻讯后即来信表示,他们将出一期儿童作品专刊,希望刘峰能寄来几幅作品供他们挑选。刘峰的父亲刘洪收信后给杂志社寄去了三幅作品,但之后一直没有回音。第二年6月,刘洪在该杂志社的期刊上发现有刘峰的两幅作品但没有给刘峰署名,便立即找到杂志社,质问为何不通知他作品已被选用,而且既不支付稿酬也不署名。然而该杂志社称,刘峰年仅8岁,还是未成年人,还不能享有著作权,因此没必要署名;杂志社发表刘峰的作品是教委对其成绩的肯定,没有必要支付稿酬。 [问题] 1.根据我国法律,刘峰是否有署名的权利和获得报酬的权利? 2.杂志社发表刘峰作品的行为是否为教委对刘峰成绩的肯定? 分析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1.《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第10条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因此,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能力。著作权是一项民事权利,它包括作者署名权和获得报酬权。刘峰完全享有著作权,也当然享有署名权和获得报酬权。 2.该杂志社虽然为教委下属,但它是教委下属的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不是教委的工作部门。《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因而杂志社在没有得到教委授权的情况下,其行为仅代表自己的意志,不能代表教委,它必须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杂志社与刘峰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主体间的民事关系,适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原则,杂志社选用刘峰的作品,就应该依照我国《著作权法》为刘峰署名并支付报酬。 案例2.张某去年只有17岁,在本镇的啤酒厂做临时工,每月有600元的收入。为了上班方便,张某在镇里租了一间房。7月份,张某未经其父母同意,欲花500元钱从李某处买一台旧彩电,此事遭到了其父母的强烈反对,但李某还是买了下来。同年10月,张某因患精神分裂症丧失了民事行为能力。随后,其父找到李某,认为他们之间的买卖无效,要求李某返还钱款,拿走彩电。 [问题]

第七章民事权利客体

第七章民事权利客体 引言 民事主体之所以要参与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可见,民事主体总是为满足利益需要而基于一定的事物而形成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这一事物就是该利益的载体,也就是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民法上称之为权利客体。哪些事物可成为权利的客体?这是本章要说明的问题。因民事法律关系经常沙及物,物是极重要的权利客体,所以本章要重点说明法律上的物。 第一节民事权利客体概述 一、民事权利客体的概念和特点 民事权利客体又称民事权利的标的,是指民事权利所指向的对象,即民事权利的利益载体。因为民事权利是民事法律关系内容的主导方面,权利义务是相互对应的,权利所指向的对象也就是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权利的载体也就是义务的载体,因此,民事权利的客体也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民事权利的客体具有以下特点: (一)有益性 所谓有益性,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的利益需要。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总是为满足自己的一定利益需要的。即使义务性的权利,也是为维护和保护某种利益的,只不过该种利益不是为权利人本身而已。例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权利,是以身份利益为客体的,该种利益主要是满足未成年人需要的,但若无利益存在,也就不会有权利的存在。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民事法律关系建立的目的,总是为了保护某种利益、获取某种利益,或分配转移某种利益,因此,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所承载的利益,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联系的中介。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利益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因此,民事权利的客体可以是物质财富,也可以是非物质财富,但不具有有益性的事物是不能够成为民事权利客体的。 (二)客观性 所谓客观性,是指不依主体的意识而转移。民事权利客体是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观现象,它既可以是客观物质世界的现象,也可以是客观精神世界的现象,但是不依主体的意识而存在的。民事权利主体可以选择或决定以何种客观现象为权利客体,但该客体不依主体的意识而存在或转移。客观上不存在的,仅是主体的意识或意念中存在的事物,不能为权利的客体。 (三)法定性 所谓法定性,是指由法律规定。因为民事权利是为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它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何种客观事物可为民事权利的客体,也是由法律确认的。例如,隐私作为一种人格利益,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在法律未确认其为权利客体时,也就不为权利客体。又如,知识产品,在古代法中并不为权利的客体,而在现代社会则成为权利的客体。 除上述特点外,一些学者还提出多样性、特定性、可支配性等特点。但我们

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总复习九上第5单元走近民法第14课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习题教科版

第十四课 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 知识概要 作为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民法赋予我们每一个民事主体许多权利,主要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民法赋予我们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相应的义务,如果违反民事义务,就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我们要学习、了解我们所享有的民事权利,知道侵犯民事权利的后果, 学会用民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活。 两大民事权利:人身权和财产权。 两种侵权行为: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 思维导图 关键词:人身权 财产权 考点梳理 民事权利 1.民事权利主要包括那些?(识记)(P109) 根据我国民法,民事权利主要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 2.什么是人身权?其内容有哪些?(识记)(P110) 在民法中,有一类权利与我们的人身直接相关,这种权利叫人身权利。人身权利涉及我们的生命、健康、自由和尊严。 作为自然人,我们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另外,我们的个人信息,以及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人身权利也都受到法律保护。而作为法人、非法人组织,则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权利。 3.什么是财产权?其内容包括哪些?(识记)(P111) 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在民法上,财产权是与人身权相对应的,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 4.什么是“债”“债权人”“债务人”?(理解)(P111) 所谓“债”,就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特定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

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按照法律的规定履行义务。 5.债发生的原因有哪些?(理解)(P112) ①根据当事人的意愿而发生的债,叫合意之债。合意之债主要有合同,此外还有遗嘱。②基于一定事实,由法律设定权利义务而发生的债,叫法定之债。法定之债主要有不当得利、侵权行为、无因管理等。 6.取得财产权利的方式有哪些?(理解)(P113) 取得财产权利的方式有多种,包括原始取得,也包括继受取得。原始取得指的是财产所有权第一次产生或者不依靠原所有权的权利而取得的所有权。继受取得指的是通过某种法律途径从原所有人那里取得的财产所有权,例如买卖、继承、接受赠与等。 7.什么是知识产权?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知识产权?(理解、运用)(P114-115) ①我们都有从事发明创造或创作文学、艺术或者科学作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发明创造或创作成果,我们享有智力成果权,也就是知识产权。②作为青少年,我们也可以享有知识产权。我们在享有知识产权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不购买、不使用各种盗版产品开始,逐步提高自己的知识产权意识。 民事责任 1.什么是民事责任?它包括哪些类型?(识记)(P115) 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了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民事责任是一种民事救济手段,目的是使受害者的权益得以恢复。民事责任有多种类型,包括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等,其中侵权责任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民事责任种类。 2.什么是民事侵权行为?(理解)(P115-116) 民事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而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并致使他人遭受损失, 因而需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侵权行为可以分为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一般侵权行为是以行为人有过错为构成要件,而特殊侵权行为则由法律另作特别规定。 3.侵权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哪些?(运用)(P118) 承担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有:①停止侵害;②排除妨碍;③消除危险;④返还财产;⑤恢复原状;⑥修理、重作、更换;⑦继续履行;⑧赔偿损失;⑨支付违约金;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典题聚焦 【典例】2018年7月,李某举家外出旅游,暴雨将至。邻居王某看见李某家的雨棚摇摇欲坠,担心李某家的雨棚被风刮掉,祸及自家,就雇人加固了李某家的雨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某初衷是为自己,故不构成无因管理 B.王某的行为是一种侵权行为 C.王某的行为构成无因管理 D.李某不需支付王某加固雨棚的费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无因管理的理解。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而进行管理或服务的行为。本题中,虽然王某在帮助李某加固雨棚的时候存在利己意思,但是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李某的利益而加固雨棚,王某的行为构成无因管理。因此,AB项错误。 另外,无因管理一经成立,在管理人和本人之间即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管理人有权请求本人偿还其因管理而支出的必要费用,本人有义务偿还。本题中,王某有权要求李某支付加固雨棚的费用,李某应支付。因此,D项错误。答案C。 2019备考原创

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地能力;

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须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4、具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5、参加政府采购活动近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注: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一、购买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专业技术检查服务的依据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川委发〔2014〕4号)、《财政部关于做好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3〕111号)精神,根据国家安监总局《依靠专家查隐患促整改工作制度》(安监总厅〔2014〕73号)、《四川省安全监管局四川省煤监局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暂行办法》(川安监办〔2015〕9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的意见》(川办发〔2014〕67号)文,更有效地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动员社会优势力量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领域提供企业安全隐患排查等专业化服务,共同参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治理,着力提升防控事故的水平,为五通桥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专业技术检查服务的主要内容 指导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投入,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完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责任制;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化工(危化企业)企业保障生产安全十条规定》和《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公告六条规定》等规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安全环保风险应急救援预案及应急装备、设施配置,开展应急救援演练等;对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意识,培育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管理人才;检查企业的总平面布置,危化品管道、危化品罐区、危险化学品关键设备精准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管理,重大危险源监管,在役装置安全诊断,相关人员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培训情况、危化品仓库和现场的安全管理,动火、受限空间等危险作业的管理,危险化学品“一书一签”、重点设备设施的“五定”(定部位、定方法、定标准、定人员、定用期)、承包商安全管理、变更管理、企业关停搬迁等管理情况;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应用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HAZOP)。 第一部分: 一、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检查服务的对象 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检查服务的对象(以下简称:被服务企业)包括: 1.涉及“二重点”的危险化学品企业; 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单位。

「精品」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单元走近民法第十四课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第2框了解民事责任教案教科版

了解民事责任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成正确的法律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讨论,学法、懂法、守法、尊法、护法的法律素养。 3.知识目标 了解民事责任的概念,民事责任的分类,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教学重点:民事责任的概念和民事责任的类型。 教学难点:什么是民事侵权行为以及发生民事侵权行为后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教师准备:查阅民法通则的相关内容,查找相关案例,选取恰当的案例充实到课堂教学中。 学生准备:查阅民法通则的内容,提前了解课本内容,整理疑问。 【呈现课件】 每年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2018年的央视3?15晚会重点关注农村消费和老年消费,曝光一批违法生产销售的山寨饮料。有不少公司在外包装上煞费苦心,外观设计、包装色调、构图、代言人形象是他们模仿的主要内容,让人难以分辨。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些企业的行为为什么是违法的行为?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交流分享】略。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新课:了解民事责任。 (设计意图:通过大家耳熟能详的消费者权益日曝光的一组图片来导入新课,能够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这种行为为什么是违法行为,调动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环节一:初识民事责任 【呈现课件】不识字的陈某到商店买酒,喝后喉咙疼痛难忍,食道被严重灼伤,造成食道下三

分之一狭窄。原因是商店老板把含有过氧乙酸的洗涤剂和白酒放在一起,天黑看不清,误把洗涤剂卖给了陈某。经过法院审理,判决该商店老板赔偿陈某5860元。 【教师提问】为什么法院要让商店老板进行赔偿? 【交流分享】因为商店老板侵犯了他人的权利,就要承担相关责任。 【教学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民法赋予我们很多权利,有权利就有义务。如果违反民事义务,就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呈现课件】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因实施了民事违法行为,根据民法所承担的对其不利的民事法律后果或者基于法律特别规定而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教师提问】法院判决商店对陈某进行赔偿,对陈某来说具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对陈某来说,是一种补偿…… 【呈现课件】民事责任,是一种民事救济手段,目的是使受害者的权益得以恢复。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情境、设置问题、不断追问的方式,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民事主体。民事主体在享有自己的权利的同时,也应该自觉履行相应的民事义务,如果违反民事义务,就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能使受害者的权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环节二:民事责任的分类 【教学过渡】民事责任有多种类型,其中包括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在这里我们主要来学习民事责任中的侵权责任。 【呈现课件】画家张某邀请中学生小杨作为其人体模特以便练习人体写生,但未告知小杨便将其画像编入相册,后小杨的画像被结集出版。小杨的亲友、邻居看到后纷纷谴责,小杨也痛苦万分。 【教师提问】材料中张某的行为侵犯了小杨的哪些人身权利? 【交流分享】小组讨论,进行作答。 【教师引导】本案中,张某侵犯了小杨的人身权中的肖像权、名誉权,张某应承担的责任属于民事责任中的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民事责任种类。 (设计意图:通过画家张某侵犯学生小杨人身权利的案例,将学生进行角色带入,体会同为学生的小杨被侵权后内心的感受,从而使学生树立学习法律和自觉维权的意识。) 【教师引导】侵权行为可以分为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一般侵权行为是以行为人直接致人损害,因而使用民法上的一般责任条款的行为。而特殊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虽然无过错,但他人的损害确系与行为人有关的行为。事件或特别原因所致。首先我们来看看一般侵权行为有哪些构成要件: 【呈现课件】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1)损害事实的存在。(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某小杨的画像被私自出版,小杨内心痛苦万分,即为非物质的。) (2)行为的违法性。(如画家张某私自将小杨的画像进行出版从而获得报酬,就违反了法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