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课设计

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课设计

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课设计
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课设计

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课设计

1 活动背景

1)《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并给出了活动建议: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提出合理建议。

2)学习乡土地理,要体现新课标中的“学习生活中地理”的课改理念,让学生在熟悉的地理环境中,以活动课的形式,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方法,增加学习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3)荆州乡土地理最具有区域特色的是荆州古城墙,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调查古城墙的损坏情况,探究古城墙的保护策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使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体。

4)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荆州古城墙将和南京、西安、辽宁兴城3座明清城墙一起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荆州市政府以此为锲机,号召全体市民以主人翁精神,为“申遗”活动作出贡献,宣传荆州,保护古城墙,争做文明市民。

2 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调查古城墙的损坏情况,探究古城墙的保护策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荆州古城墙的历史知识和文物保护知识。

2)通过参加调查古城墙的损坏情况、探究古城墙保护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理调查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存储、运用信息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知识分享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走近洣水河关注水环境 一、主题的确定 1、主题的来源 偶尔看到一片学生的作文: 我是一名从小在攸县洣水河边成长的男孩,我的家就在株洲市攸县大和村靠近洣水河边,所以一直以来对家乡的那片热土,那片山水有一种难言的情感。记得从小的时候洣水河段有着美丽的沙滩,有着秀丽自然的容貌,而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沙滩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原本的模样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大堆沙石淘尽后的残留,工业、农业废水,河流里漂浮的鱼。 我读后,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所以让他在班上把看到的情形说给同学们听。同学们对此非常惊奇,也很感兴趣,都想针对这种现象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并把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确定为——走近洣水河,关注水环境。 2、设计理念 洣水河是湘江三大支流之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先祖的安息之地炎帝陵,同时也是中国革命的摇蓝,所以洣水河有"历史长河"、"红河"的美称。洣水河发源于罗霄山脉西麓的炎陵县枝山。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源炎陵,绕茶陵,穿攸县,于衡东新塘镇洣水河口流入湘江。对于洣水河,无论从其情感方面还是历史价值以及经济价值方面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然后如今环境的破坏已经使得洣水河满目疮痍。因此需要呼吁人们更加重视和关注那条曾经养育我们的清澈如眸的河流。 二、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当前水资源的污染情况。 2.了解水污染对生活造成的危害。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思维能力等。 2.培养学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三)情感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 第三章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功能和基本原则 (1)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现状分析 (1) 三、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2) 第二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和策略 (3) 一、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理念 (3)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 (4) 三、地理教学目标陈述新策略 (6) 第三节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 (7)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与学生发展 (7) 二、地理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理论依据 (7) 三、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基本策略 (7)

地理教学目标是对地理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的描述。有人说“一位优秀的教学工 作者应用至少 60℅的时间来从事教学目标的设计”。显然,教学目标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出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功能和基本原则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教学系统设计的方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教师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自觉控制其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导向功能。 2.评价功能 教学过程是一个控制过程,而调控矫正的参照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描述具体的行为表现,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过于抽象,教师无法把握客观、具体的评价标准,使教学评价的随意性很大。用全面、具体、可测量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可以保证评价的效度、信度。 3.激励功能 “学习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所谓学习需要系指学习者学习成绩现状与社会或教育者所期望达到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习者要缩小自身学习成绩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实质上就是学习者的需要。在教学开始之初,向学生明确而具体地陈述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反馈功能 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的过程。根据控制论原理,教学过程必须依靠反馈 进行自动控制。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以此为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提问、 讨论、交谈、测验和评改作业等各种信息反馈教学目标达成度,从而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现状分析 (一)目标体系不全面 , 偏重认知目标。目前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并没有完全体现“促进学生

第二课堂精彩活动实施方案设计

实用文档 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适应学校全面、持续、科学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防流控辍”工作效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综合考虑师生实际,决定在学校全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现拟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体现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丰富和发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和创建学校特色,进一步强化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努力实现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二、遵循原则 1、特色性和校本性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要努力挖掘学校多年来的文化底蕴,拓展课程体系,增设特长生训练班、兴趣班、选修课等,拓展教学与活动形式,进一步丰富学校内涵。 2、实践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课堂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筋,多思考,多想象,多动口,勤动手,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立性和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参加自已喜欢的强项,教师要认真安排活动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指导好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4、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课堂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爱学、自觉学、乐于学的好习惯。 5、参与和竞争意识相结合的原则 活动课上,力求学生要有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要求教师把活动内容安排的合理化,新颖化、创新化,让学生学起来感到有趣、乐学、有益。 6、全员参与和责任到人的原则 倡导每一位学生都参加一项活动,指导教师做到精心组织,认真落实训练计划,保证效果,力争每个学期推出至少一次的成果展示或表演。

高中地理活动创新设计

《高中地理活动创新设计》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研究报告 高中地理实践和实验活动的创新设计研究 一、课题的缘起 二、研究概况 三、地理实验实践教学之功能 四、高中地理活动自主创新设计的基本原则 五、主要设计思想 六、高中地理自主创新活动的主要类型 七、实例——调查和设计农业生态系统 八、结语 参考资料 第二部分创新活动设计 观测某地的太阳高度变化 利用正午太阳光线测算某地纬度 本地区气象谚语的收集与阐释 温室效应实验二则 用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 模拟锋面的形成和密度流 探究洪水的发生 掌握水质评价的简易方法 水体富营养化实验 模拟火山爆发 模拟地震 海底扩张小实验 板块运动的演示实验 土壤侵蚀与植被保护 测定宜农土壤的机械组成 土壤的流水侵蚀实验探究 “农田科学施肥问题”的讨论 生物多样性的野外测定 怎样调查一家工厂(企业) 商业网点的调查 人口问题的探究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论坛 城市生活垃圾调查 “通走黄浦江”综合地理考察 从合作方块到全球环境保护 酸雨监测DIY 酸雨的形成与影响

废旧电池对水体的污染及水生植物的净化效果实验 室内空气的植物净化效果实验 模拟捕鱼游戏——可持续发展探究活动 第三部分拓展研究成果示例 不同植物滞尘能力的初步研究 废旧电池掩埋处理方法初探 竹炭对自来水中余氯的吸附性能及其再生方法的研究 序言 经过近6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已经初步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国际闻名的示范性品牌高中。很多国内外著名学校的师生、校长来复旦附中交流访问,在听课、座谈、参观之后,都提出希望能得到一套复旦附中的校本教材,以深入研究“复旦附中现象”。确实,通过教材,可以了解我们的办学思想、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的设计、结构、内容与要求等等。在2005年,我们曾经出过一套六本“校本课程选辑”,受欢迎的程度还是比较乐观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计划在2008-2009年里再出一批。其目的主要有三:一、编写的过程就是笔者学习思考的过程,可以提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研究教学的能力,把他们个体手中的备课笔记整合成教研组集体的“讲义”(学校不可能出版“教材”),同时可以解决上课时多媒体技术使用日益频繁给学生记笔记带来不便等新问题,更方便他们自主学习(如预习和复习等);二、在提倡对通用教材二次开发的今天,各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五花八门、千姿百态,为便于同兄弟学校交流、分享教改成果,我们也应该出版一些基本成型的“讲义”;三、我们认为,这也是在记录我校教育发展的历程,透过这些书面的资料,促使我们自身理性地观察和对待学校近年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动高中素质教育的振兴,帮助我们不断迈向卓越。 后记 当前,新一轮课程与教材改革正在深人推进,但据课程标准编写组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与国外学生笔试地理知识成绩不相上下,而若把学生带到校外或野外转一圈,回来写调查报告,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一个地理问题,分析并提出适当的建议,我国中学生能力明显逊于国外中学生。这表明我们在对学生地理实践活动和实验能力的要求上,与国外存在明显的差距。“高中地理实践和实验活动的创新设计研究”课题就是希望能通过一线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设计的一系列可行的实践和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使高中地理成为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高中地理实践和实验活动的创新设计研究”课题的成果之一,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本书可作为高中地理教师丰富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而非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本编写的配套用书。我们编写在书中的内容高于现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难以讲清的问题,或者希望组织一些对学生能力发展有利的课内外活动时,可以参考此书,看看其中是否有可以利用的观测、实验和实践。如果这样,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2.本书中的创新地理活动设计,始终坚持简易、自制、科学的原则,尽量选择那些最节省、最简便、最可行的方法,除个别观测和实验外,一般无须使用很现代化的观测和实验仪器。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本书面向全体高中学校,特别是教学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绘制学校平面图”教学案例 设计人:刘振兴 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

在:(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为此,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我尝试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 二、案例描述: 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河流中学鸟瞰图》和《河流中学平面图》(见附录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绘制学校平面图。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 ⒈确定绘图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学校平面图的范围以校园为主,可适当兼顾学校附近的道路及周边的主要建筑物;图幅大小可定为16开纸等。 ⒉用什么工具:指南针(罗盘)、卷尺等 ⒊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应绘制的内容:如比例尺、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 ⒋确定工作计划: (一)明确分工:分小组进行实地丈量并记录实物名称、方位和距离。

高中地理等值线教案

等值线图的判读 一 等值线的特征 1、明确等值线概念 同一等值线上地理数值是相等的,同一图上两条相邻的等值线间数值差是相同的; 虽然学生都明白在同一等值线(面)上的地理数值是相同的,但常常也会犯错误,如在 下左的等压面图中(图一),要求将图中①-⑤点气压排序,学生常错误地认为②点气压是最高的。如果让学生先明确②③④点由于在同一等压面上数值相同,再根据同一垂直方向,低空气压高于高空气压,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应是⑤>②=③=④>①; 再如在上右等压线分布图中(图二),对A 、B 两处的风力大小关系,学生常认为,因为B 处的气压值比A 处大,风力也自然比A 处大。如果能明确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而两处等压线疏密一致,气压差一致,气压梯度也一样的,就可知两处的风力也是相同的; 2、等值线的特征共性 对于等值线明显凹凸处的地理特征,学生往往难以弄懂,且易混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共性,可加深其理解。 如右边等值线图中(图三),a>b>c ,若该图为等高线,则l 应为山谷; 若为等压线,则l 应为低压槽;若为海洋上因洋流影响引起的等温线, 则l 应为寒流。就l 作一垂直的辅助线进行分析,将该线上中心点o 与两侧的m ,n 点数值比较,显然,o 点值要比两侧小,以上理解难点 就可迎刃而解了。 二 等高线、等温线和等压线相关问题分析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分析 等高线反映地形的起伏状况,众多的问题多可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得到较为集中的反映,所以它也是各种等值线图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它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形部位:根据等高线分布特征判断山顶、盆地、脊线、谷线、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 (2)坡度大小: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根据坡度选择交通线路(创新设计P3)、 500hpa 1000 单位: hpa 图二 1006 1012 A B 图三 a c l b m n o

地理教案长江教学设计

地理教案-长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清楚长江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使学生知道长江的主要支流及长江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3.使学生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学生认识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5.通过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三峡水利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分为四部分,包括“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和“黄金水道”。其中“中国第一大河”这一框题介绍长江的长度、年径流量及流域面积,通过详实的数据证实长江不愧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条重要河流。“巨大的水能”一标题分析了长江水能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并明确了长江水能最丰富的地段以及在长江干流上重要的两座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与“三峡工程”。“防洪与灌溉”一标题分析了长江洪涝灾害的发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黄金水道”一标题分析了长江在航运方面的优越自然条件,介绍了长江在我国内河航运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长江的源流状况;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的划分;长江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 难点:长江水能巨大的原因;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法建议 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在介绍河流概况时可以借助影像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例如新课的引入,可以结合本节最开始摘录的《长江之歌》,配上音乐和长江的录像,展现长江雄浑、波涛汹涌、奔流入海、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在介绍长江水能资源时,可以播放长江主要峡谷地段水流湍急的影片,让学生认识到长江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地区。关于长江洪涝灾害给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的案例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的案例 观察我身边的月亮 一、本年度综合实践课活动目标 1 .探究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性规律,深刻理解月相产生的机理; 2 .培养通过观察法研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技能,掌握科学的地理研究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初步的实验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4 .培养同学养成坚持不懈观察的毅力,热爱科学、寻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5.通过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帮助同学们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6.热心参与研讨,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一)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月相的变化。 2.通过描绘月相的形态,得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3.分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 地理词汇:月相、上弦月、下弦月、满月、新月。 (三) 活动工具与资料: 1.工具:绘图纸、记录本、铅笔。 2.资料:课本、书、报刊等。 (四) 活动过程: 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教师在活动前再次向学生讲清楚月相的的基本知识,如月相的概念、月相的成因、月相变化的规律,利用月相计量时间、确定地理方位等,指导学生根据有关图表完成表一: 同时将各个不同时期的月相图片(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再次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将每个教学班级分成十个小组,成立“月相观测”小组,并推荐一名学生为组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表二、表三进行观测。再次教师要求学生在观测的同时完成下列任务: ①每个小组在观测的时间里准确的绘出月相在空中某位的简图并附上月相的名称。

②每个小组说明在观测时间里看到月相不同的原因(重点说明日、月、地三者位置关系。) ③第1-5小组把傍晚时观测到的月相放到一起组成一幅在农历上半月傍晚时,月相随每天而变化的动态图;第5-8小组把观测到的月相粘贴在一起,组成一幅在农历下半月日出前月相随每天而变化的动态图。 ④第9小组把观测到的月相粘贴在一起,组成一幅下弦月不同时间月相位置的变化图; 第10小组把观测到的月相图粘贴在一起组成一幅上弦月不同时间月相位置的变化图。 表一

地理第二课堂活动设计方案[修订]

地理第二课堂活动设计方案[修订] 地理第二课堂活动设计方案 “欢迎到我家”——旅游线路设计大赛一、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主人翁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人生价值观。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会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与事物,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二、活动形式 小组合作探究,课外实践调查,成果汇报。 三、活动时间: 准备阶段时间较长,暂定为国庆期间,汇报时间另定。 四、活动准备阶段--课外调查 1、原则上将班上的同学按地区分为几个小组,小组以5至8个人为准可适当的调整,并确定小组调查的主题与方向。 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对自己家乡本地区的乡土地理情况进行调查活动,可以通过各个途径获得资料,可以进行实地调查,也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帮助与指导。 3、根据小组调查的成果制作一个演示文件与设计一个“旅游路线”,并选定一个代表作“导游”向班上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 五、“欢迎到我家”活动要求与安排 1、每个小组推选的“导游”都要在本市行政区划图上指出所以述地方的地理位置,并对自己家乡作简单的介绍。 2、“导游”要根据小组设定好的“旅游路线”带着班上的同学进行“观光旅游”,即是调查成果的展示。

3、当“行程”结束后,全组成员都要上前接受班上同学或者老师的提问,回答作为评分的参考。 4、班上的同学与老师根据小组的表现与回答,进行评分。 5、最后要进行观众投票 六、“最受欢迎的家乡”评选活动 各小组介绍结束后由同学与老师进行评分,并选出我市“最受欢迎的家乡”作为第二课堂的尾声,并由老师进行简要的点评结束活动。 七、活动小结 本活动是以乡土地理为知识背景的第二课堂。先让学生在课前对自己家乡做调查,并在课堂上以“导游”这样主人翁的角色向班上的同学介绍自己家乡,可以是人文方面的,如民俗风情,当地小吃,风景名胜古迹,也可以是自然环境、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介绍。 通过这次活动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家乡,了解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八、乡土地理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 地理第二课堂,即地理课外活动,是与地理课的课堂教学相对而言的,它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两者相辅相成,不能互相代替。乡土地理是新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开展一系列的乡土地理教学活动实践是很有必要的、意义深远的。 地理学科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综合性很强,而乡土地理的教学,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实践性,因而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从而为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绘制学校平面图”教学案例 设计人:刘振兴 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

活动方案应定位在:(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为此,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我尝试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 二、案例描述: 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河流中学鸟瞰图》和《河流中学平面图》(见附录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绘制学校平面图。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 ⒈确定绘图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学校平面图的范围以校园为主,可适当兼顾学校附近的道路及周边的主要建筑物;图幅大小可定为16开纸等。 ⒉用什么工具:指南针(罗盘)、卷尺等 ⒊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应绘制的内容:如比例尺、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 ⒋确定工作计划:

2020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案

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适应学校全面、持续、科学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防流控辍”工作效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综合考虑师生实际,决定在学校全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现拟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体现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丰富和发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和创建学校特色,进一步强化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努力实现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二、遵循原则 1、特色性和校本性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要努力挖掘学校多年来的文化底蕴,拓展课程体系,增设特长生训练班、兴趣班、选修课等,拓展教学与活动形式,进一步丰富学校内涵。 2、实践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课堂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筋,多思考,多想象,多动口,勤动手,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立性和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参加自已喜欢的强项,教师要认真安排活动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指导好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4、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课堂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爱学、自觉学、乐于学的好习惯。 5、参与和竞争意识相结合的原则 活动课上,力求学生要有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要求教师把活动内容安排的合理化,新颖化、创新化,让学生学起来感到有趣、乐学、有益。 6、全员参与和责任到人的原则 倡导每一位学生都参加一项活动,指导教师做到精心组织,认真落实训练计划,保证效果,力争每个学期推出至少一次的成果展示或表演。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学校经纬度测量的实验设计 [字体:大中 小] 一、活动目的 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成就感,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对学校经纬度的测量,掌握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培养地理观测能力和时间能力,并且可进一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差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 二、活动内容 依据杆影法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测量出学校的地理纬度;依据地方时差和经度差的对应关系,测算学校的地理经度。 三、理论依据 1、测量纬度(杆影法):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之中会作有规律的周期运动,在这过程中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而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不仅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有关,与当地的纬度也有直接关系。 各小组确定好标杆并且量出标杆长度L1(大致1m左右),先通过早上6点日出时的杆影确定方向坐标,接着在中午时标杆的影子与所画的正北线重合时(即石狮当地地方时为十二点时),量出标杆影子L2,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出石狮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再通过已知该日(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纬度——赤道(0°),最后利用公式(H=90°—纬度差)求出学校的纬度δ。 2、测量经度(时差法):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区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

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秒钟,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差。 确定好标杆的正北方向之后,当北京时间12时后(通过校正后的手表或收音机确定),按下秒表;当杆影和正北方向重合时停止秒表,记录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到学校地方时十二点的时间差ΔT(由于石狮经度比北京时间所在经线(120°E)偏西,因此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之后再过一小段时间,才到石狮当地地方时的十二点),最后通过所得时间差换算经度差,得出学校经度Φ(该地经度=120°E-ΔT/4min) 四、活动准备 1、人员准备 分六个小组,每组6-7人。 2、器材准备 标杆、皮尺或拉尺、手表(与北京时间校准)、计算器、粉笔、实验记录本、相机等记录媒体。 3、天气情况 秋分日前后,天气晴朗(正午十二点时立竿见影)。 五、活动过程 2010年9月23日(秋分日)前后,天气晴朗,学校高三年的同学们在中午放学后兴致勃勃地来到学校校标周围的操场进行“学校经纬度测量实验”的地理课外测量活动。 ①取一根长度约1m的标杆,找一块水平地面,将圆杆垂直竖立在地面上,量出标杆长度L 1; ②通过早上6点日出时的杆影确定方向坐标; ③当北京时间12时后(通过校正后的手表或收音机确定),按下秒表; ④当杆影和正北方向重合时停止秒表,记录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到本地地方时十二点的时间差ΔT,量出标杆影子L2; ⑤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出石狮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再通过已知该日(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纬度——赤道(0°),利用公式(H=90°—纬度差)求出学校的纬度δ; ⑥通过所得时间差换算经度差,得出学校的经度Φ(校园经度=120°E-ΔT/4min)。 六、实验结果 实际测量的结果各组平均值(24.88°N,118.56°E)与GPS卫星测得校园经纬度(24.60°N,116.69°E)虽然存在一定的误差,但作为使用简单工具测量的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七、实验遇到的问题 1、实验的器材不够精确:如皮尺、拉尺易偏移,存在微小误差,测量的标杆太粗或者不够垂直等;

地理实践活动报告

地理实践活动报告 地理研究报告篇一:乡土地理调查报告——乡土地理调查报告 学校:杏坛中学 班级:初二班 指导老师:廖淑清老师 组长:苏志聪 成员:苏佳乐,苏志聪,何冠卓,胡海刚,曾志成,粱俊贤, 陈志康,黄智鹏,粱兆基 一、调查目的 更好地了解家乡经济情况,希望能用在学校里学的知识为未来家乡的建设出一分力.希望能通过这次调查能有更多的人更好的认识这真实的杏坛.希望人民以后能实施一些更好的措施来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给我们. 二、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上网查资料 三、成员分工: 前线工作者:苏佳乐,苏志聪,何冠卓,胡海刚,曾志成,幕后工作者:粱俊贤,陈志康,黄智鹏,粱兆基 四、调查时间安排 五、调查报告

、杏坛的概况 杏坛镇位于顺德区西南,西江之滨,距广州区约50公里,香港80海里,澳门108公里。境内为冲积平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 达,水陆交通非常顺畅,杏坛镇距顺德港客运码头15公里,距货运码头17公里,客货运码头分别有快速喷射式客轮和集装箱货船直达香港。邻近杏坛-7公里的勒流海关办事处为集装箱进出口业务提供方便。镇区内公路四通八达,顺番公路横贯东西,百安公路纵穿南北,直通澳门、香港、佛山、广州等地。新涌大桥、百丈大桥和七滘大桥的相继开通,使杏坛一改“孤岛”的历史,由古老的水乡变成水陆交通畅旺是广东省的工业卫星镇之一。 杏坛镇向来重视经济发展,坚持以工业立区,科技兴镇的宗旨,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塑料包装、纺织制衣、五金家电、饲料及食品加工等五大区域性支柱产业,初步显示出产业聚集效应的优势,其中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有德冠包装公司、康宝电器、威和电器、东方罐头、昌宝电缆、金丰漂染、粤星饲料、恒业化工、华丽宝公司和盈通公司等企业,在我区乃至全国均有较高的知名度。 、杏坛近年经济发展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杏坛镇委、镇政府带领全镇人民,认真

高中地理《旅游活动设计》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旅游地理( 选修三) 导学案班级: 姓名: 三、做文明的旅游者 1.遵守旅游文明行为公约 【活学活用】设计一条从北京到山东的自驾车“七日游”线路。说明沿途打算停留的旅游城市,游览的主要景点。 【合作探究二、设计旅游线路】(十五分钟) 如何评价一条旅游线路的设计是否合理?设计旅游线路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2)偏远地区的旅游资源由于经济距离过大,对游客吸引力都不大。( ) (3)旅游地的选择,常见的倾向是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 ) 3.制定旅游活动计划 ④旅游活动计划一般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 【小试牛刀】判断正误 (1)经济距离过大,会降低旅游者的出游能力。(

2.文明旅游应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 【当堂达标】(五分钟) 下图是西安碑林和华山的游客文化程度调查统计。读图,回答1~3 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西安碑林是历史 文化景观,华山是地质 地貌景观②文化程度高的游客参观碑林,文化程度低的游客游览华山③影响游客兴趣的主观因素 是学历的高低④历史文化景观所吸引游客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关于此图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由旅游者的主观愿望不同产生的 B.是由旅游者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C.是游客年龄和职业等因素决定的 D.是偶然形成的,与任何因素无关 3、除旅游偏好外,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观因素主要是( ) A.旅游动机B.闲暇时间【作业布置】 1、完成市编学案第35 页至38 页的题目 2、预习旅游安全防范 【教学反思】 A.经济条件B.兴趣爱好 C.身体状况D.年龄 5、下列旅游线路中,最可能是其选择的线路的是( ) A.开封——洛阳——西安游 B.青岛——烟台——威海滨海游 C.长江三峡游 D.安徽黄山——天柱山——九华山游 【课堂小结】 ) 4、影响小张此次暑假旅游目的地、旅游内容的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 C.经济承受能力D.游客居住地的自然条件 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小张,在2011 年的暑假期间进行了一次历史文化的实地考察旅游。据此回答4~5 题。

第二课堂活动方案

第二课堂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团结合作信任” 二、活动意义: 1、走出课堂教条式的教育,通过户外游戏,培养同学们的团体协助意识,提高集体荣誉感。 2、在活动的过程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让大家彼此增进了解,以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发挥团队精神,把班级建设得更好! 三、活动流程: 1、班主任做活动目的介绍,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各组选出组长一人。 2、各小组集合在一起,小组负责人简单介绍游戏流程。 3、开始第一个游戏“我信任你”。游戏结束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进行交流,交流刚才游戏的体验和在学习生活中对“信任”的理解。 4、进行第二游戏(“解手结,化心结” ),之后进行第三个游戏(“分工不分家”)。第三个游戏结束后大家第二次围坐在一起进行交流,交流刚才游戏的体验和心得,xx谈谈对班级建设的看法和建议。 5、进行第四个游戏(“找东西”),游戏结束后大家第三次围坐在一起进行交流,交流刚才游戏的体验和在学习、生活、工作

中对团结力量和合作精神的看法。 6、进行第五个游戏,全部成员进行“屈指可数”游戏。 7、小组派代表简单汇报小组成员游戏心得,班主任做总结。 四、游戏规则 1、“我信任你” 带眼罩行走,两人一组,各组进行比赛,每个阶段看哪一组 最先到达目的地。 第一阶段:一个人带眼罩行走,另一人手牵手,可以提示, 但不能语言提示; 第二阶段:一人带眼罩行走,另一人在其左右,但不能身体 接触,也不能使用语言提示; 第三阶段:一人带眼罩行走,另一人与你保持一定距离,不 能使用语言提示。 游戏说明: 1.领导行为、观点的连续性、一致性,保持沟通,是信任建 立的根本保障 2.手把手教—引导—建立信任,授权,同时不断给予指导 2、“解手结,化心结” 小组的成员靠成一个圈,向中间伸出双手,每个人的左、右 手分别握住不同的人的其中一只手(左手握住别人的右手)。当每 个成员双手都握住其他人的手后,开始寻找路径揭解开“手结”,但在这过程中握着的手不能松开,最终解开“手结”后大家是手

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设计

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设计 ——体验少数民族风情 郭景友 活动内容:体验少数民族风情。 活动目标:通过学生收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风情的图片、资料,整理、制作成民族小报,在班级进行交流并从中体验到我国少数民族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而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生情分析:初中学生对我国的少数民族尤其是韶关的瑶族有一定的了解,这一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较高的参与热情,并且他们对电脑、网络等知识较熟悉,基本能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只要教师组织得当,初中生就可以顺利完成活动任务。 活动准备: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美国地理学家汤姆热衷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决定到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深入了解。中国之行,汤姆收集了许多反映中国少数民族风俗、服饰的图片和资料,这为他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下面就请同学们效仿一下汤姆,学习他的研究方法,你们将会有意外的收获。这就需要你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资料,以体验我国少数民族浓郁的民族特色。而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你们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一、确定你感兴趣的少数民族。 二、选择收集该民族资料的渠道。收集民族资料的途径多种多样,如网络、电视、广播、图书、报刊等媒体中,都包含有很多你所需要的信息。 三、将收集到的图片、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民族小报,在班级进行交流。活动过程:

一、活动方案 为了及时完成这项活动的任务,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建议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具体方案如下: 1、成立活动小组。根据所选民族自愿组合,4到6人分成一组,选出组长。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小组成员讨论协商,进行组内分工,确定实施方案。 2、加强分工与合作。按照你所在小组的分工做好自己的事,加强小组内各成员的沟通与合作,广泛收集有关的资料。 3、归纳、整理资料,制作成民族小报。请注意,民族小报的内容包括:民族的分布;民族的生活环境;民族风俗(包括传统运动项目、服饰、饮食、节日等);其他语言、历史等方面。 二、班级汇报 1、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本组的活动成果在班级中加以展示,让大家一起来体验我国少数民族浓郁的民族特色。 2、利用墙报展示学生作品,举办少数民族风情展览。 三、活动小结 2012年6月19日

高中地理——设计旅游活动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 第一节设计旅游活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者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以及旅游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闲暇时间等因素对其选择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等的影响。 2.学会从多种渠道收集旅游地的信息,包括旅游地的资源特色、时空可达性、旅游接待设施和条件及旅游费用等。 3.了解普通旅游者在选择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时,所遵循的一般性原则。 4.应用自己已掌握的自然地理知识,分析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对旅游安全的影响,并了解应该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遵循的原则以及如何保障旅游安全 难点:选择不同旅游地和旅游线路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 教具准备:各种图片、图表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与联系实际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旅游者的出游愿望和能力 (一)旅游者的主观愿望 从主观上来说,个人的兴趣(旅游动机)和爱好(旅游偏好)不同,对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旅游内容等的选择都会不同。 1.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和指导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动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们的旅游动机非常丰富和复杂,如观光、考察和研究、会议和商务活动、宗教朝拜、疗养和健身、学习、娱乐、探亲访友、购物等。每个人的旅游动机受到个人知识、经验、内心印象以及各种信息(大众媒介的宣传广告、口碑等)的强烈影响。同一个旅游者,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其旅游动机也会发生变化。旅游动机还会随着旅游地交通条件的变化、人文环境的变化,以及不断变化的信息、旅游价格等而不断更新。 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人们的旅游动机非常丰富和复杂,主要有:消遣娱乐、追新求奇、考察研究、会议、商务活动、宗教膜拜、疗养健身、学习、探亲访友、购物观光等。 讨论:(1)旅游动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同一个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是否会发生变化? 1)每个人的旅游动机受到个人知识、经验、内心印象以及各种信息(大众媒介的宣传广告、口碑等)的强烈影响。 (2)同一个旅游者,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其旅游动机也会发生变化。旅游动机还会随着旅游地交通条件的变化、人文环境的变化,以及不断变化的信息、旅游价格等而不断更新。 2.旅游偏好 因为性别、年龄、心理、兴趣、职业、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家庭结构、常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方案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方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方案 【地理实践的目的及意义】 1.目的:(1)理论联系实际,让课堂从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到现实之中去实践,从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进一步认识自然、社会,体现地理科学的奥秘;(2)体现乡土地理教育的价值观;(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4)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2.意义: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以丰富的自然、社会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接获得经验的一项生活体验性活动。在地理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感受生活、学以致用的能力。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之一。 【实践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次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校外指导学生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鉴定;识别城市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现状;调查荒废土地的演化历史,探寻其荒废的原因;了解社会对荒废土地的认知态度和期望;目前政府对荒废土地的管理、长远规划等。此外,学会判读地图,在地图上定点;绘制调查路线和简易的区域素描图;学会采访和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编写课外实践报告。 【实践时间与集合地点】 时间: 集合地点:江津二中校园 【实践人员】 指导教师: 活动学生: 【实践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考察活动路线、活动环境及安全因素估计,实地探测。

2.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做“地理实践活动方案”。 3.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4.安全教育、环保教育、活动纪律教育。 5.实践活动小组划分。 二.走访调查阶段 本次综合实践内容为高中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涉及地图判读、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交通、经济、国家政策等诸多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地点一:德感滨江路 第一小组: (一)活动内容 1.观察、记录废弃土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面积、形状。 2.观察、记录废弃地目前利用状况。 3.观察、记录废弃地周边土地利用状况、交通状况。 (二)作业 1.记录并整理废弃地的利用现状; 2.亲手绘制废弃地地理位置示意图; 3.采集和整理相关图片。 4. 结合自然地理要素总结该片土地废弃的原因 第二小组: (一)活动内容 1.走访当地居民,了解记录该片废弃土地利用状况、废弃时间、废弃原因; 2.了解记录当地居民对该废弃地的看法、期望或建议。(二)作业 1.记录整理废弃地利用过程及废弃原因。 地点二:德感街道镇政府 第三小组: (一)活动内容 1.走访政府相关部门,了解该片土地搁置、荒废的原因,土地管理状况及未来规划。

地理科单元教学活动设计(教案)

地理科單元教學活動設計(教案) 單元名稱 基隆河壺穴地形 班級 教材來源 基隆河壺穴地形、小地形學 人數 時間 二小時 指導老師 教材分析 能實地了解壺穴與地形坡度、河川流速的關係, 並藉由了解基隆河壺穴地形的發展,讓學生及民 眾對壺穴形成保育的意識及愛鄉愛土的情感。 教學法 教學資源 參考書目、壺穴照片、網路粢源、壺穴模型 講述、野外調查 教學目標 單元目標 具體目標 一、認知方面: 1、認識壺穴。 2、了解基隆河河床壺穴的計量研究。 3、了解臺灣其它河流壺穴的計量研究。 4、探討壺穴的應用。 二、技能方面: 1、了解壺穴地形生成的背景。 2、能利用圖表了解壺穴大小、發展與地形坡度的關係。 三、情意方面: 1、從壺穴地形的特殊,探討保育的重要。 2、由壺穴與當地景觀的結合,勾起人們與地方間的連結。 一、認知方面:壺穴調查論文.doc 1、能了解壺穴形成的原因及發展的形態。 2、能對於基隆河壺穴的由來有所了解,並了解基隆河壺穴的類型、形狀、大小與坡度之間的關係。 3、探討除基隆河之外的壺穴生成, 可以景美溪為例,探討壺穴的由來,並以壺穴的類型、形狀、大小為主題探討景美河壺穴與坡度之間的關係。 4、能確實了解壺穴地形的應用。 二、技能方面: 1、透過模形的輔助實際了解壺穴地形的演育,要能確實掌握壺穴成因與地形間的關係。 2、利用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探討壺 穴的大小、發展與地形坡度的關係。 三、情意方面: 1、 能由了解壺穴的生成原因與特 殊,產生對壺穴的重視與保育。 2、能了解壺穴地形的特殊與當地景觀的結合,為基隆河上游地區的暖暖注入一股觀光的泉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