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师范大学英才培养计划实施细则试行

南京师范大学英才培养计划实施细则试行

南京师范大学英才培养计划实施细则(试行)

为规范和加强南京师范大学英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英才计划”)项目的管理,指导各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依据宁师大[2011]16号文件《关于下发<南京师范大学英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制定本实施细则。

本实施细则以《南京师范大学英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试行)》为依据,着重对项目的申报、立项、培养、考核、管理以及验收等有关规则和程序加以说明。

一、英才计划项目的申报与立项

1、英才计划项目申报以学院为单位,时间为每年的10月份,以在校的二、三年级本科学生为选拔对象。各学院依据《南京师范大学英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试行)》和本细则自行制定选拔办法,遴选本学院的优秀学生,并确定导师组成员,填报《南京师范大学英才计划项目汇总表》和《南京师范大学英才计划项目申报书》,连同支撑材料提交学校教务处。

2、每个学院可以申报1-2个项目,有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的学院或本科人才培养教学特区可将申报数放宽到3-4个。每个项目可包括1-3

名学生,项目负责人为英才计划第一导师,第一导师可根据英才培养的需要,聘请第二导师和其他指导教师,共同组成英才计划项目导师组,指导教师可以是本学科的,也可以是相关学科或其它学科的。第一导师原则上需要有海外学习或进修的经历。

3、申报结束后,学校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聘请校内外专家对申报的英才计划项目进行遴选,遴选将主要从导师组的学术水平和教书育人成果;学生的学术兴趣和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学习情况、所具备的发展潜质;导师组为学生制定的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遴选结果将在学校公示后给于立项。根据各年具体的申报情况确定最终立项项目数,一般为每年10-15个项目。

二、英才计划学生的培养与考核

1、英才计划实行学院、导师组和学生共同负责下的项目管理制度。导师组的主要职责:(1)根据学生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应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修读计划等三方面内容;(2)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指导学生跨专业、跨学段选课,并至少为学生开设一门学科基础课程或专业主干课程;(3)定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指导学生的课业学习和科研实践;(4)在项目中期检查时向学校提交学生的综合测评报告。(5)负责英才计划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学院应配合导师组完成项目的培养工作。

2、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有计划的参加科研训练、工程训练、社会调查等可获得自主学习学分。学生通过学术活动和学科竞赛独立完成的实验设计、调查报告、工程设计、学术论文、创造发明、竞赛获奖等,每项成果由导师认定后可获得

1-3学分的自主发展学分。

3、学校将给英才计划学生办理等同在校博士研究生同等权限的借书证,为英才计划学生优先提供参加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学校各实验室、资料室免费开放使用。同等条件下,英才计划学生可优先申报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或优先申请赴国内外知名大学参加各种形式的联合培养或校外交流访学。英才计划学生在保研中享有优先权。

4、英才计划项目进行1-1.5年后,导师组需提交培养工作阶段性总结报告和学生的综合测评报告,学生需提交阶段性学习总结。学校将组织专家组对英才计划项目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将根据导师组的总结报告、综合测评报告和学生学习情况总结,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竞赛表现情况和项目现场答辩情况给出中期考核评价。中期考核通过的项目将继续进入下一阶段的培养;中期考核不合格者,学校将取消立项。考核内容主要有:(1)学生的培养方案是否按学习计划实施;(2)是否有阶段性成果,学生的学术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是否有优异的竞赛表现;(3)项目所在学院是否为学生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4)项目经费是否真正用于学生培养工作,开支是否合理。

三、英才计划项目的管理和保障

1、成立“英才计划项目班”,聘请班主任老师,定期召开学生的学术论坛、研讨会和各种学习交流活动,所有英才计划学生必须参加。

2、入选英才计划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学籍等仍在原学院,其思想政治教育由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与导师组共同进行。

3、学校根据专家组的评价意见,酌情为每个英才计划项目提供5-10万元的经费支持,经费由英才计划项目负责人管理。主要用于入选英才计划学生的培养(不少于总经费的70%,可用于学生校际交流学习、参加学术研讨会、购置图书、参与课题经费等)和导师组的工作经费(其中用于与英才计划项目相关的劳务费用不多于总经费的20%)。

四、附则

本实施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案例一:美国政府的人才战略

案例一:美国政府的人才战略 1、结合美国的国情,分析美国政府人才战略有哪些特点? 答: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一直把争夺世界各国优秀人才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几十年来,美国采取多种手段从别国引进大批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美国吸引外国人才主要释放的有以下几块“磁铁”: 一、不断修订的移民法。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多次修改移民法。1965年制定了新移民法,每年专门留出2.9万个移民名额给来自任何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吸引外国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0年,布什总统又签署新的移民法。2001年美国出台《加强21世纪美国竞争力法》,其核心就是要吸纳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人才,计划3年内,每年从国外吸收19.5万名技术人员。这些规定,能使真正有本领、对美有用的人留在美国。 二、将留学生作为人才的后备力量。美国实施留学生政策始于二战后不久,通过提供奖学金接受各国学生及学者赴美学习。一些名牌大学通过提供优厚的助学金、奖学金和优惠贷款来吸引国外留学生就读,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25%的外国留学生在学成后定居美国,被纳入美国国家人才库;在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中,外来人士占22%;在美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35%出生在国外。 三、“绿卡”政策为外籍人才提供方便。美国吸引人才的一项重要政策,就是授予非美国籍专业工作人士在美永久居留权,俗称“绿卡”。 四、打造优越的社会环境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是同等重要的,甚至留住人才会更难。那么美国又是凭借什么长久地留住人才的呢?首先,让“高薪”充当最具诱惑力的诱饵;其次,为科研活动提供充足经费。近几年,美国科研经费不断增长,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2.52%。最后,设立各类奖励。为了鼓励中青年科研人员的创造发明,美国科学基金会设立了各类奖励。如果获奖者是外国人,美国政府会主动为其办理“绿卡”或入籍手续,劝说获奖者继续留美效力。每年有14%~20%的获奖者是外籍青年科学家,他们大多被美国留用。 此外,美国拥有十分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退休金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再加上比较成熟的住房市场,可确保移民美国者生活无忧。这种生活水平的差距加上工作机会的差距成为众多外国人才移居美国的主要因素。 2、你认为美国的人才战略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答:1、重视人才的培养。自80年代以来,历届美国总统几乎都宣称要成为“教育总统”。美国的全民教育投资每年的增长额都在几百亿美元以上,对各所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扩建,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增加招生数量。一些大学还通过提供优厚的助学金、奖学金和贷款来吸引国外留学生就读,通过这些方法美国提升了自身汇聚人才的能力。 除了大学,美国还通过众多科研机构吸引并造就精英人才。美国很多大企业都设有研究开发和创新机构,这是吸引国外人才的重要举措。美国著名的贝尔实验室,自1925年创建以来一直是世界上研究开发和创新最多的研究机构,是全世界科学家们向往的地方。美国有近1000个联邦研究开发实验室,形成了美国吸引国外人才的重要部门,而这些研究室每年都会产生大量极具市场价值的研究成果。 2、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战略。据美国官方统计,在1949-1973年期间,世界各国迁居美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达16万人;进入20世纪80年代,每年仍有6000名以上的科学家、工程师进入美国,这与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奉行人才引进

中科大英才训练计划

中科大英才训练计划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在“十一、五”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启动了“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该计划项目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加大了大学生创新教育项目的力度,在科研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三方面全方位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 能力。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学校,我们将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以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规范、成果显著。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顺利完成。 一、组织保障: 为了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领导,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委员会”(简称“专家委员会”)。“领导小组”是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领导机构,负责研究、制定有关政

策,组织项目申报、负责监督计划项目的实施情况。“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验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相关工作。 “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副书记任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专家委员会”由各学院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院长、书记和各学科科研水平高、德高望重的教师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教务处,具体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日常管理工作。各学院成立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院长书记担任组长。这样就在组织机构上有了充分保障,形成了学校重视,职能部门联动,学院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 二、制度保障: 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健全的基础上,制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对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创新教育环节,将其与我校的“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统一管理。 同时制订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 练计划”项目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开设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和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 地质学系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力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得当的管理手段,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1.教学体系突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为总原则,在教学体系中,坚持加强基础,放宽专业,强调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体现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追踪学科发展动态,立足学科前沿,注重多学科渗透,重视实践课,加大教学实验条件和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建立了以地质学基本理论为主导、以新技术为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地质学前沿动态的课程体系。删减了内容陈旧、重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增加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跨1级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增加富有特色的选修课程。全面改革了实践教学构架,赋予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实践、科研实践、毕业实践新的内涵,构成了全新的、科学完整的地质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新教学计划与原计划相比,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以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学科优势和地域特点开设特色课程,使科研、师资、地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2.教学实验实习体系实践教学是地质科学人才培养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认识与方法的锻炼,具有明显的单科性和验证性,启发学生自主思维不足。针对地质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对原有体系的改造,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与创新性,打破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单课独进的教学过程,使不同课程内容互相交融。高水平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奠定了教学的高起点和高标准。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自我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形成了实践教学从理念到形式全面改革。我系实验实习体系由野外教学实习和课程教学实习两个模块组成。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按照教学

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人才战略

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人才战略 沈荣华 胡锦涛总书记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讲话时指出:“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纵观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人才。现代科技激烈竞争,知识经济高速发展,作为战略资源的人才因素,更广泛地表现在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必然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人才需求特征 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看,中国的人才需求主要有以下四大特征: 1.结构多样性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教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中国正在同时致力于完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的创新任务。这一特征,决定了中国对于创新人才的结构需求具有多样性。我们不仅需要加强原始创新方面的人才,即掌握各种现代科技基础和源头方面的人才;而且需要大量集成创新方面的人才,即把很多技术创新集成在一起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还需要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人才。上海一家由留学生回国创办的企业,经过几年努力,不仅掌握了2.5G芯片的核心技术,而且攻下了三代的芯片,如果进一步产业化,将对我国在手机领域提高国际竞争力、占领国际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从三个维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直接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 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看,我国正在同时完成工业化和赶上信息化的双重任务。这一国情,也决定了中国对于人才结构的多样性,我们不仅需要适合于现代知识经济要求的人才,即掌握各种现代科技的专门人才;而且仍然需要大量适合于工业化的人才,即加工制造业中的各类专门技术人才。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方案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方案 (中组发【2011】24号) 为贯彻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6号),培养造就大批优秀青年英才,根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任务分工方案》(中组发[2010]10号)安排和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着眼于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提升我国未来人才竞争力,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重点学科领域,重点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按照严入口、小规模、重特色、高水平的原则,选拔一批拔尖大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培养造就未来国家所需的高素质、专业化管理人才,从应届高中、大学毕业生中筛选若干优秀人才送到国外一流大学深造,进行定向跟踪培养。该计划分为三个子计划,一是“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二是“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三是“未来管理英才培养计划”。 二、实施原则 1、公平公正原则。在制定标准、选拔程序、确定人选等环节始终体现公平公正,做到标准科学合理,程序公开透明,人选优中选优,反对和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为青年拔尖人才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竞争择优原则。健全青年拔尖人才选拔的能力和业绩评价机制,健全人才遴选和淘汰机制,完善社会化、竞争性人才选拔机制,充分依靠同行专家和社会力量,及时发现和推荐优秀青年拔尖人才,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循序渐进原则。根据该工程实施创新性较强的特点,采取先试点、后展开的方式推进。针对各子计划的不同要求,分别选取不同单位开展试点,培养对象选拔由少到多,先行积累经验,逐步完善扩大。 4、分类指导原则。根据各项子计划作为完整项目独立实施的实际,加强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完善各子计划实施的评估监测办法,定期对整体计划进行评估、监测,加强社会监督,确保工程实施质量。 三、内容和措施 (一)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医院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旨在选拔一批优秀青年医务人员,通过重点资助扶持,促进青年学术骨干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在本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优秀青年人才,并为国家、省等各类人才计划储备力量。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科建设为平台,加速培养一批医德高尚、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杰出的学术能力、临床、教学和科研业绩显著的优秀青年人才,从而加快提升我院学科建设水平和医疗质量,增强医务人员队伍科研整体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坚持德才兼备的方针和人才选拔的高标准、重业绩的原则,既考虑过去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又注重未来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 坚持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选拔时既注重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又兼顾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和基础相对薄弱学科的发展需要,与我院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划相协调。 坚持突出重点和分层次培养原则,把培养学科带头人、市级、区级、院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作为重点,同时注重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等其他层次人才的培养。 坚持择优选拔的原则,把竞争机制引入人才的遴选、培养、管理等环节。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培养的公平竞争、科学考评、动态管理等运行机制。注重人才潜能的发挥,

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至2020年,培养一支10名左右由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组成的、能够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在国家、省医药卫生领域中起骨干作用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其中1-2人成为省青年学科带头人或进入省“121人才工程”序列,1-2人成为院重点学科带头人,2-3人成为院学科建设中重点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3-5人成为院重点学科带头人。 (二)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目标:使其成为我院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医德高尚、业务精湛、在本学科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学术造诣、能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的学术攻坚人才,对学科团队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在我院今后的临床、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部分优秀者能够入选省“121人才工程”序列。 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目标:使其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对本学科的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且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取得较丰富研究成果,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带动所在学科临床、教学与科研的发展。 三、选拔条件 选拔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热爱医药卫生事业,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攀登科学高峰的高尚品格及学术发展潜质,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年龄

公司人才战略规划[1]

公司人才战略规划 一、人才战略规划指导思想: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提升人力资源职业能力为目标,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缓解人才短缺的状况,为集团公司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人才战略规划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化中条人才理念,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与企业发展相协调。 2、能力建设为先导的原则。加快人才能力建设,做到高端拉动,引领发展。 3、实施终身教育和培训的原则。推进实施多层次、多样化的终身教育和培训,不仅满足数量上的供需平衡,并在人才结构方面实现协调和优化。 4、以职业能力为标准进行培养、认证、使用的原则。通过职业培训,实现人才职业能力由弱势向强势转变。 5、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激励、保障的衔接和相互作用,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中条特色的高效运行机制和高质量工作模式。 三、集团公司2015年人才发展预测 2009年-2015年集团公司人才开发处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人力资源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资源,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集团公司“做优做精做强,打造百年铜企”

的发展目标,必须增强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职工素质,变人力资源为人才资源,这是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应该牢牢把握住的战略方向。 随着产能扩大、产业调整,集团公司将面对劳动力转移安置、人员年龄老化等深层次问题,人力资源工作不仅要加大内部劳动力的消化,加大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要加大所需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加快人才结构优化的进度。要对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专业结构的不平衡问题有一个根本性的扭转,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工作形势严峻,人才工作任重道远。 到2015年,集团公司人才规划的目标任务是:在职职工总数控制在13000人左右,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0人左右,高技能人才350人左右(现有110人)。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达到300人左右(现有246人),中级职称达到1300人左右(现有1048人),初级职称达到1400人左右(现有1026人),较大幅度地优化职工队伍,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为完成目标任务,在现有的基础上,需引进招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0人左右,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00人左右。要培养出100名左右高级经营管理人才,100名左右高级工程技术人才,50名左右优秀政工工作人才,200名左右高技能人才,800名左右的年轻技术工人。 到2015年,各类人才的主要来源有以下五个途径: 1、高校毕业生。 2、自主培养。集团公司将成为各类人才培养的主体,依托职业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篇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XX科技有限公司质量人才教育培训计划为了提高公司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保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特制定如下《XX科技有限公司人才教育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以弘扬五种作风、提升五种能力为核心、按照不间断学习、全员培训的思路,构建符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训新格局,培训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20**年底,通过培训争取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达到20%及以上、企业经营者比例达到70%及以上、管理人员比例达到40%及以上、技术人员比例达到20%及以上,全员培训率达到95%及以上。 二、培训对象 公司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新招聘工作人员。 三、培训内容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公司文化、工艺艺流程、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培训形式

(1)实行“4个1”优秀人才培训。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公司培养选拔1名优秀经营人才、1名优秀管理人才、1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名优秀技能人才。 (2)实行创新型人才培训。在化验、检验、经营、知识产权、机电设备运行控制等重要领域,重点培养1-2名后备人才,培养3-5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建设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3)实行紧缺性人才培训。每年积极引进和培养造型、化验、熔炼、热处理和财务审计等高级专业人才各1名,以满足公司业务拓展需求。 (4)实行人才拓展培训。根据昱工耐磨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人才拓展培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年内滚动开展10人次的经营管理、化验、检验、安全生产、维护、行车等专业人才培养。 (5)实行学习型班组建设培训。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昱工”为载体,积极培育昱工文化,建设学习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习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五、培训时间 (1)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每季度培训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2)新招聘工作人员初训不少三天。 篇二: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

集团公司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方案

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推进《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人才强企战略实施,为集团公司“十三五”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特编制《集团公司“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一、人才发展现状 截止2015年底,集团公司共有正式员工17421人,员工平均年龄31.38岁,其中男员工12163人,占比69.8%;女员工5258人,占比30.2%;少数民族员工3266人,占比18.74%。本科以上学历1967人,占员工总数的11.29%;大专学历4153人,占员工总数的23.84%。 三支队伍占比情况 注:集团公司现有管理人员671人,技术人员2131人,技能人员14619人。

管理人员队伍现状 注:管理人才队伍现有集团公司级管理人员120人,子公司级管理人员551人,其中女性82人,少数民族39人,80后管理人员(35岁以下)238人。 技术人才队伍各层级占比情况 注:集团公司现聘用高级技术人员3人,副高级12人,主任级37人,副主任219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2.71%。 技能人才队伍各层级占比情况

注:集团公司现有高级技师7人,技师50人,高级工197人,中级工1485人,初级工1818人,高级工以上的高级技能人才占技能人员总数的1.74% 二、“十二五”期间人才发展取得的成绩 人才队伍作用发挥显著。“十二五”期间,在集团公司党委的领导下,推动人才发展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实现第二次腾飞,提供了强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集团公司的三支人才队伍的总量不断增大,高端人才领军人才不断增多,人才的年龄、知识、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人才在管理经营、新产品开发、重大项目建设、科技公关、技术改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少数民族各类人才数量逐年增长,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不断完善。集团公司加快各类人才培养、选聘、使用等方式和机制创新,建立了培养引进的开发机制、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科学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在“十二五”期间,建立了集团公司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创建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集团公司有1人获得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得自治区有突出优秀专家,32人入选自治区级以上各类人才选拔培养工程。 人才规范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集团公司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企业生产工艺设备情况,组织228位相关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方针 (二)战略目标 (三)总体部署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三、体制机制创新 (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四、重大政策 (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三)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五)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 (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五、重大人才工程 (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五)文化名家工程 (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九)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十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人才规划纲要》。 序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清华大学段远源张文雪 发布时间:2009-02-11 当今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创新人才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持之以恒地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需要研究和更新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教育教学组织形式,都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得到集中反映。一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说到底,就是培养什么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推动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无须讳言,长期形成的专业教育模式、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在大学本科教育中仍然占据主流。旧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一是以继承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注重演绎,忽视归纳;二是在当今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专业对口教育根深蒂固;三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教学中基本处于被动和从属的位置;四是单向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习者的个性和主动性都得不到发挥,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素的缺失。显然,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清华大学不断优化培养过程,完善培养环节,大力推进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更好更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造就符合时代需要的各方面的领军人物。

人才是一个企业单位最重要也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也最稀缺的 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也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人才资源战略管理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是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机制的竞争。竞争是企业成败的核心所在,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是由企业所拥有的人才决定的,企业80%的效益又是由最关键的20%的人才为主创造的。因而,一个企业集团人才工作创新机制如何,能不能吸引和凝聚集团各分(子)公司及社会上的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能否合理配置、管理、开发和利用好人才,将关系到企业集团生存发展。“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重点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历史上,《尚书?咸有一德》中最早提出

“任官惟贤才”,即要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三国志》中有一句名言:“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成就事业的关键因素。被称做“经营之神”的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国家的兴盛在于人,国家的灭亡亦在于人,古圣先贤,早有明训;回顾古来历史,可谓丝毫不爽。经营事业的成败,不容讳言,与治国同一道理,在于人事安排是否合宜”。以及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企业家之——原GE的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将60%以上的时间用在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管理骨干。他说:“我们能做的是把赌注押在我们所选择的人身上。因此,我们大部分工作便是选择适当的人。”(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大概有300个企业的总经理是从通用电器出来的)。鉴于人才资源及任用如此之重要性,企业集团领导应审时度势,未雨绸缪,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在集团未来发展中的基础性、决定性、战略性作用,认真研究和制定适合企业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战略。要实施机制创新,通过激励和竞争机制,创造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树人用人的良好环境;建立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双向选择的劳动人事制度;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等。使企业在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在经济全球化的渗透下,在WTO 的撞击中拓展生存及发展空间,增强综合实力,提高整体竞争力。 一、企业集团人才发展战略与人才定位 (一)人才资源

2019年江苏省中学生英才计划

2019年江苏省“中学生英才计划” 工作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使中学生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进而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并以此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衔接,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和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中学生英才计划”主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教育厅 承办部门:省青少年科技中心 指导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高校:南京大学 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金陵中学、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苏州中学、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三、组织机构 为加强工作协调,将成立由省科协、教育厅、南京大学共同组成

“中学生英才计划”江苏领导小组和管理办公室,负责江苏省项目实施的总体协调和组织实施。办公室设在省青少年科技中心。 (一)“中学生英才计划”领导小组名单 主任: 徐春生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王志林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副主任: 陆岳新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 徐骏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 (二)“中学生英才计划”管理办公室 主任: 龚一钦江苏省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副主任: 殷雅竹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 蔡颖蔚南京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陈致平江苏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成员: 朱征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蒋桂林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肖立荣金陵中学副校长 许芹江苏省天一中学副校长 汪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副校长

人才培养计划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 §1、总则第一条:目的 建立和完善公司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我们公司的人才梯队,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第二条: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第四条: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和各项目组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主要内容 本管理办法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战略人才的甄选、战略人才培养模式、战略人才的培养方法、战略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2、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公司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由“雏鹰计划”、“飞鹰计划”和“精鹰计划”和“雄鹰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第六条:“雏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有上进心、乐于学习、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为成长为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第七条:“飞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普通员工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第八条:“精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中层管理干部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公司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公司副总、总监一级的岗位储备人才。 第九条:“雄鹰计划”该计划旨在对通过对现有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领军人物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公司今后的战略扩张作好准备。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公司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公司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公司为因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公司某些中、高级岗位的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3、战略人才的甄选第十条:目的 通过科学的测评,慎重地甄选,选拔出真正具有领导或专业潜质的后备人才,以树立公司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第十一条:甄选条件 进入战略人才培养队伍的员工必须能够胜任现有岗位工作,有强烈进取精神,有一定的培养潜质。

2020年公司人才培养方案

XX公司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被选拔的人才一般都需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成为各种职业和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提供到的公司人才培养方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一、背景 根据新一年的工作需要,公司共招收了12名08级新员工,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团体。但是,由于刚进入公司不久,及员工的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大家的优势并没有达到最大化发挥,工作能力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积极性也有所欠缺。 因此,计划开展公司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展现员工的才能,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目的 1.通过鼓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公司的工作; 2.通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达到人力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3.通过合作机制,让员工在与本部门员工或其他部门员工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我; 三、实施方案

1.引入竞争机制。每月评出“公司标兵“及”优秀小组长“一名,并颁发纪念品。 2.在全面发展员工各方面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员工本身的优势,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才能,如物资管理方面,组织能力方面,及创新方面的人才。 3.加强团队精神。不定期的部门餐会,户外活动(体育运动),部门小联谊及与其他部门的联谊等,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 4.员工参与制。多让员工参与到一些条例或者重要事项的商讨过程中,充分考虑员工的意见,让其更好地关心本部门及整个协会的发展。 公司“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终身学习、全员培训的思路,通过构建符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应对复杂局面的经营人才队伍;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坚持并实践公司发展战略、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能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勇于实践、一专多能、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 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XX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达到25%,人才密度达到0.80。企业经营

人才梯队继任计划建设方案

才梯队继任计划建设方案 一、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概要 (一)人才梯队建设目的 1、将一批有发展潜质的人才纳入人力资源开发视野,通过实施基于公司发展战略的培养计划,发挥首创轮胎各梯次核心人才中坚力量的作用。 2、指导和规范后备人才梯队的培养工作,建立后备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 3、解决如何尽快发掘培养新干部及核心技术骨干的问题 (二)人才梯队建设原则 1、选有所用的原则。进入后备管理人才库的人员,应有明确的任用职位。 2、持续性原则。后备管理人才培养工作原则上至少每两年开展一次,保证优秀人才生生不息。 3、共同培养的原则。培训方案由实施主体单位制定,总部各部门、子公司作为培养基地,共同实施培训工作。 4、人才共享,推荐单位优先选用的原则。由总部实施的后备人才培养项目,推荐单位优先选用。其中,推荐单位因业务发生变化等原因没有任用的,总部可帮助推荐任用。 (三)人才梯队建设的目标 1、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干部人才培养政策,即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2、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后备人才队伍,以便建立我公司的人才梯队,解决这些职位空缺时给公司正常开展工作带来的影响,并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资本支持。 (四)人才梯队建设的组织形式 1、公司成立人才梯队战略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后备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成立人才战略工作小组,负责实施具体培养工作。 2、总部总经理办公室负责实施总部的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并为子公司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支持和指导,也可接受子公司的委托,帮助子公司培养后备人才。子公司负责子公司层的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并配合总部实施相关培训工作。 (五)适用范围

2021广东省英才计划入选名单

2021广东省英才计划入选名单 2021年,共有来自 16 所学校的 60 名牛娃入选了广东省英才计划。其中有56人来自广州的12所学校,其他4人来自佛山的4所学校。

英才计划

英才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从中学生当中选拔英才,走进大学,在著名的科学家团队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验的活动。 它专攻科研学术研究,其发展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 报名条件 1、高校所在城市的高一、高二学生; 2、学生相应学科成绩排名应在年级前10%,或者综合成绩排名在年级前15%; 3、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其中一门学科具有浓厚兴趣。 英才计划选拔流程 四轮选拔,首先是学校推荐,由校长实名推荐中考总分720以上,高一成绩总分及所报科目成绩在年级前10%的学生;第二步是全市面试选拔;第三步是省里潜质测试,机考100道题;最后是导师面试。 实施范围 (一)城市 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长春、南京、杭州、合肥、厦门、济南、武汉、广州、成都、兰州、西安、长沙 (二)高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三)试点省份及高校 河北省(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大学)、辽宁省(东北大学)、河南省(郑州大学)、湖南省(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市(重庆大学)

《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执行方案》

目录 一、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概要 (2) (一)建设类别 (2) (二)建设目的 (2) (三)建设原则 (2) (四)组织形式 (2) 二、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程序 (3) (一)战略地图 (3) (二)甄选程序 (3) (三)梯队对照表 (4) 三、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实施 (4) (一)培养原则 (4) (二)实施方式 (5) (三)内容来源 (6) (四)培养内容 (6) (五)过程管控 (7) (六)培养考核 (7) 四、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激励 (7) 五、退出及处罚机制 (8) 六、费用投入及约束机制 (8) 七、补充内容 (9) 八、附件 (9)

xx地产人才培养“飞鹰计划”执行方案 ——暨中高层后备管理人才梯队建设方案 一、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概要 (一)建设类别 1、针对现职高层管理者——“火车头计划” 2、针对高层梯队人才(在职中层人员)——“接班人计划” 3、针对中层梯队人才(在职骨干员工)——“精英计划” (二)建设目的 1、将一批有发展潜质的人才纳入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实施基于公司发展战略的培养计划,发挥xx地产各梯次核心人才中坚力量的作用。 2、指导和规范后备人才梯队的培养工作,建立后备人才的造血机制。 3、解决如何尽快发掘培养新干部的问题。 (三)建设原则 1、选有所用的原则。进入后备管理人才库的人员,应有明确的任用职位。 2、持续性原则。后备管理人才培养工作原则上至少每两年开展一次,保证优秀人才生生不息。 3、共同培养的原则。培训方案由实施主体单位制定、公司各部门及子公司作为培养基地,共同实施培训工作。 4、人才共享,推荐部门优先选用的原则。推荐部门因业务发生变化等原因没有任用的,公司可帮助推荐任用。 5、“三个性”。需要体现层次性;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深化、逐渐递进性;层级间的系统性。 (四)组织形式 1、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实施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并为各部门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支持。 2、各部门负责所在部门的后备人才培养,并配合人力资源部实施相关人才培养工作。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三篇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三篇 篇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式与培养方案 XX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申请书 项目名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研究 主持人: XX 主持单位: XX 通讯地址: XX 邮政编码: XX 联系电话: XX 传真: XX 电子邮箱: XXXX 合作单位: XX教育厅 XX年制 一、简表

项目简况项目名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研究 项目类别 A、总体研究 B、专业大类 C、教学管理 D、自选项目 是否招标 项目 起止年月20XX.3 - 20XX.3 项目主持人姓名XX 性别男 出生年 月 XX年X月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 职务 教授/院长/ 最终学位/授予国 家 博士/中国 所在学校 学校名 称 XX 邮政编 码 XX 电话XXX 通讯地 址 XX 主要教学 工作简历 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 060702 战略管理本科生32 经济管理学 院

070801 管理学本科生32 经济管理学 院 070802 战略管理 本科生/研 究生32/32 经济管理学 院 080901 管理研究 方法本科生/研 究生 32/32 经济管理学 院 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时间项目名称获奖情况20XX年 转型时期农业产业组织的演进机 理及发展战略研究 浙江省科学 技术 二等奖 20XX 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 竞赛 全国银奖;20XX 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 科技作品竞赛 全国一等奖 (社科类) 项 目主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 博士 后 博士硕士 参加单位 数 5 5 2

持 单 位 主要成员 不含主持 人姓名 性 别 出生年 月 职称工作单位分工 签 章 胡旭 微 女 1964.1 2 教授XX 理论分 析 项目实 施 彭学 兵 男 1972.1 2 副教 授 XX 理论分 析 项目实 施 吕 品 男 1969.0 5 副教 授 XX 项目实 施 郭爱 芳 女 1977.1 1 副教 授 XX 项目实 施 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