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主题学习,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语文主题学习,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语文主题学习,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语文主题学习,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语文主题学习”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语文味

摘要: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是:保护兴趣,培养习惯,提升素养,减负增效。它使语文教学具有了灵性,展现出一种诗意蓬勃的生存状态,折射出一种单纯却丰富的生命光彩。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一、结构设计贯穿语文味

二、导入形式渗透语文味

三、朗读指导读出“语文味”

关键词:烹饪语文味切入点结合点读、读、读主问题

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是:保护兴趣,培养习惯,提升素养,减负增效。现在从课堂效果来看,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想象。它使语文教学具有了灵性,展现出一种诗意蓬勃的生存状态,折射出一种单纯却丰富的生命光彩,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走在语文主题学习的路上,我校研磨出这样几种课型:单元集中识字课、统合阅读课,精读引领课,群文阅读课,这一路走来,我通过听专家讲座和听课学习,再进行上课,感触颇深,让我的心为之一颤,我好像好久都没有感受到语文课的语文味了。静下心来想一想语文味到底是什么呢?是偏重于语文的人文性?还是工具性?怎样才能够体现出语文味?的确,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力求把语文课“烹饪”出浓浓的“语文味”来是我们共同的心愿。那么下面我结合学习及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语文主题学习”是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语文味。

一、结构设计贯穿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做到“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如:我校高娟老师执教的群文阅读课《至爱亲情》,课伊始引导学生回顾这一单元四篇文章中感人至深的场面,进行朗诵,朗诵中悟情悟法,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把学生引入情境,引出主题丛书中的四篇文章,从细节中体会父母之爱在哪里?一节课如果把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回答合起来,就是一首小诗,现在想来,这就是浓浓的语文味呀!语文味并不是要偏重于语文的人文性或工具性,语文味需要教师有厚厚的语文功底!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知道每个年段每册书都有单元主题,而且教参前边和单元前边都有阅读主题,把握好这个主题,把相同主题的课文放在一起讲,归纳出重难点以及主要知识点,总结出学法,然后进行学法迁移,学习链接里的内容。比如一个单元里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可以一起讲,必须切中单元主题内容,先备好课,找准让学生“能够学到什么”和“怎样学最有效”的定位,注重栽培学生素质的“大树”,培养学生串起知识“珍珠”的本领。

那么如何把课内文章切入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文章的阅读感悟,的确是我们语文教师备课的一个难点,我结合专家的讲座及我们学校教研组的共同交流,我们总结出教学设计要找准文章内容结合点和切入点,那么切入的方法大致如下:

1、从阅读原著切入——深入了解文学作品

2、从作家角度切入——感受写作风格

3、在内容上切入——开阔学生的视野

4、从题材上切入——促进学生学法迁移(精读悟法课)

5、从写作方法上切入——体现对比阅读优势

6、从相同主题切入——有利于比较阅读

7、重点句段处切入——切入写作背景

二、导入形式渗透语文味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堂导入,作为“课的第一锤”,如何才能做到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呢?如果没有听单老师的单元集中识字课,我还一直以为像这样的课型的导入不需要,课伊始教师播放与这一单元内容有关的画面,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激发学生阅读识字的兴趣。可见语文味藏于教师的导入中。我想这样的导入会有浓浓的语文味:导入的方法我认为可以结合文本及教学的切入点处选取导入的方式,我经常选用的导入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渲染氛围进入情境

教师从学生特点和教材实际出发,如:五年级上册第七组“勿忘国耻、爱我中华”这一组课文中的诗歌《最后一分钟》的学习,我结合语文主题学习整合的切入点,把丛书《光辉的历程》里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放在课的伊始,用其做本课的导入,渲染氛围,感受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在交流中结合丛书《孩子,给你讲一个邓小平爷爷的故事》,这样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去体会诗歌《最后一分钟》香港回归时人们激动的、扬眉吐气、欢快自豪的心情做好铺垫,对诗歌中提到的虎门销烟及那一纸发黄的旧条约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还可以借助于声像技术,图画等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近的情境,就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还是以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来说,需要借助声像技术导课的文章《开国大典》、《七律.长征》都比较适合。

(二)深情导入激起共鸣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产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一进课堂,我就用深沉、悲哀的语调说:“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1976年1月8日,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与我们永别了。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的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这段深情的导入,很快就把学生带入那催人泪下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凝重的声音中感受“人民爱总理,人民想总理,人民悼总理”的深切感情,使学生与老师与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为全文的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这样,以“情”促学,以“情”促教,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充满了语文味。

(三)悬念导入引发思考

如教《赤壁之战》一课时,我先讲曹操平定北方之后,率领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想一举消灭孙权,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当时孙权的军队才三万,可是赤壁一仗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却被东吴打得落花流水,损失了一大半。曹操自己也带着残兵败将狼狈地从华容道逃跑。于是,赤壁之战这一仗也就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有名战例。那么,东吴究竟采用什么计策打败曹军的?希望大家读完课文后能告诉老师。设置的问题,成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了求知的学习境界。

(四)问题导入制造悬念

如课文《难忘的一课》的导入:我们每天都在上课,有没有让你难忘的地方?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是一堂什么课?为什么让作者难忘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能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要故弄玄虚,否则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适得其反。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

得到保障。”可见,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三、朗读指导读出“语文味”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定位是:读、读、读。

记得前段时间去抚松,听了抚松外国语学校的仉老师执教的统合阅读课,她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和《卡罗纳》结合在一起教学,从杭州和台湾两个场景去理解课题,感受爱就是无私的奉献,就是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卡罗纳》一文让孩子们学会换位思考;这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仅仅围绕着“读”。那么我认为仉老师统合阅读课文的阅读感受过程大体有这样几个层次:(1)“形的感知”——阅读课文,大体知道文章的类型和所写的人、事中读(2)“情的影射”——在读得过程中,情感受到激发,读者融入某种感情进行阅读;(3)“意的揣摩”——对启人深思、富有意趣的地方以心悟对,细细玩味地读;(4)“境的沉浸”——阅读时完全沉醉在作品引发的联想、回忆中。要领悟课文的情感,感受课文所塑造的形象,通过“读”来体悟。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读,让躺着的文字站起来!

而这些感受都需要老师巧妙的设计,要确定好本课行之有效的“主问题”。下面我结合毕英春《双主体整合教学的智慧》来总结一下如何确定行之有效的“主问题”:

1、从题目中提炼主问题

2、从文眼、关键句提炼主问题

如:五年级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抓住文章结尾句“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问他们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围绕这一主问题引领孩子研读文章,体会到了父爱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无穷的。

3、从“反复”中提炼主问题

4、从课文的情节发展线索提炼主问题

5、从课文的留白处提炼主问题

6、从文章特色提炼主问题

7、从主旨提炼主问题

8、从课后习题提炼主问题

9、从提纲提炼主问题

其实这正如宋代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品味涵咏的工夫固然重要,但不能篇篇字字细品,这就要求教师与文本深度对话,设计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的主题,从而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小学语文的本质所在,把握语文主题学习的脉搏,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语文气息!

让我们携起手来,在语文主题学习的道路上,让语文课堂更丰盈灵动!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毕英春《双主体整合教学的智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