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教学评价观

新课标教学评价观

新课标教学评价观
新课标教学评价观

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观——发展性评价

一、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一)促进学生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本”。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不仅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以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以情感为重点的社会素质)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发现、探究与质疑,高效实现目标。再次,在教学效果评价上,要以评学为重点,“以学论教”,并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二)促进教师成长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讲授水平,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而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因此,它是一种建立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基础上,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方式。

(三)以学论教

“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它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高低。因为,一切教学设计,一切标准以及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只有树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新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

(一)优质的课堂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与统一

基础性目标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教学。发展性目标包括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情感为重点的良好社会素质。课堂教学目标就是把知识、

技能教学与能力、情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里值得强调的是,课堂教学的各项目标都应既有与认识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些方面的综合,才构成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当然,这不是一两节课能完成的,但却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它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与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存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完整人的教育才能成为可能。

(二)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机统一

新课程教学策略研究,主要解决学生学习的三方面问题:一是学生“爱学”,即学习的能动性;二是“会学”,即学习的自主性;三是“善学”,即学习的创造性。由此推出课堂教学策略的三个体系:激励性教学策略体

系;自主性教学策略体系;探究性教学策略体系。

1.激励性教学策略。

(1)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价值。布鲁纳说:“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他感到这个

学科值得学习。”

(2)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导入设计,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3)正确运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

习预期的满足。

(4)采取适当的竞争方法,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

(5)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因此,都是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激发他们主动

学习的强烈愿望。

2.自主性教学策略。

(1)问题设计最优化。教师需要注意典型问题的设计、分析和解决,为学生自主的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

(2)学习形式多样化。教师要努力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它种种技术、组织手段,让学生有可能利用各种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感知途径,在集体与个别学习中,在思辨、操作、争

论和探究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

(3)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教师教的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学。整个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传授学法,使学生能“自为研

索,自求解决”。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是学习主体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越来越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和学习者推动的过程。根据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自信。

(5)指导学生学会自由学习。自由学习即冲破教育框架的束缚,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我们的教学不能囿于仅有的几本教材,要鼓励学生广泛涉猎,拓宽视野,学会收集所需的信息,抵御各种错误信息,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6)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人对事物的看法是由自己来调节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调节和监控。通过对学习过程、方法和效果的分析,掌握学习策略,并运用学习策略主动地规划

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

3.探究性教学策略。

(1)指导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2)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

(3)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方法。

(4)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经常接触研究性质的作业,设计专题性课题,让学生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研究信息中发现真理、发展认知,提高研究能力。

(三)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情绪状态、交往状态、目标达成状态的和谐统一。

“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这里的“学”,一是指学生能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二是指学生有没有会学,有没有学会,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的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这里的“论教”,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的四大状态(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没有情绪状态、交往状态,容易形成课堂教学中的“泡沫现象”、“表面繁荣”。四大状态的和谐统一,才可能产生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应从下面三个角

度进行判断。

1.师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

教师和学生的心理体验,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为达成良好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进入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励,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习,提高学生自尊心,促使学生产生良好反应。

(2)都是应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注意对学生的尊重。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用亲近、微笑、点头予以表示;当学生回答正确时,给予积极的强化,如点头、重复学生的正确答案;当学生回答出错时,教师不应该忽视或戏弄学生,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可以对学生说:“不错”,“有进步,谁能再

补充一下”等等。

(3)教师应该防止产生师生之间的隔阂。不要只注意优秀学生或者个别要求关注的学生。

2.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否被激活,教师有没有对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干预。

教师要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也就是说,要理解和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以及学到了什么。很多成功教学精彩之处正是在于他们善于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设思维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状态,对

学生谁知形成积极下面的干预。在达到这样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以下努力。

(1)当学生完成某一任务时,教师不是对它草率地瞧一眼,打个勾或者表示一下就算了事,而应该从质量的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和予以指点,肯定学生的想法和观点,以便学生取得进步。

(2)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有意义的方式来思考和运用学习材料。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有利于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

(3)注意课堂提问的设计,多提一些有梯度的值得争论的问题,提高问题的质量,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要允许学生人种角度提出问题和作出解答,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讨论。教师不轻易把学生的思路纳入自己思路,而是通过巧妙的点拔和引导,启发和训练学生的思维。

3.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状态如何。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都有没有不同程度的、不同方面的收获,这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的也正在于此。应该说,一切教学设计、一切标准和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学有所得、有所发展服务的,如果违背这一点,再完美的课也是无价值的,对师生来说都只能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总之,新的课程评价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一定要本着为师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原则,既要关注教师对课堂教学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使教学改进沿

着正确的方面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观 一、“以人为本”的评价观 “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同时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上。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生活状况和教育条件、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使学生在知识积累、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学生评价都忽略了这一点。教师总想把学生训练成符合自己要求的标准件,他们没有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别进行认真考虑,教学评价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而是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千篇一律的,他们失去了鲜明、生动的个性,也失去了对民主、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新的学生评价观应更加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强调评价的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做到全面与差异相结合,基础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尽可能地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创造力火花,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观 学生评价有诊断、反馈、导向、激励、甄别等功能,而这些功能都可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未完成”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人,具有鲜明的发展性。在他们的身上,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是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应加以引导从而促进其发展,通过教育不断培育和扶植他们身上的“生长点”,把他们存在着的多种潜在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展性评价就是旨在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

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原则

优质课课堂教学评价参考意见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主体”的原则。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新课程条件下,面向全体学生含义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使所有的学生享受公平、平等的教育;二是课程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需要;四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公正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位学生。要杜绝只抓少数尖子生,忽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发展的做法。 3、“全面发展”的原则。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能正确发展,不能偏废也不能拔苗助长。全面发展是相对而言,不是“大一统、齐步走”,而是因材施教,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特点和特殊教育需求出发实施教学,既鼓励冒尖,也允许在某些方面暂时落后。针对学生的差异,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 三、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基本要求 1、课堂教学模式要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要求,实行“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三课型单元教学模式,或“预习、展示、反馈”三层次课时教学模式。教师讲解释疑时间一般掌握在15分钟左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纠偏、点评、释疑、总结。 2、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要正确处理这一现代教学方式与传统接受式教学方式的关系,即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传统的关系,推进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既要有利于为学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又要有利于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协调全面发展。 3、大力推广学案教学。为进一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所有教师都要实现教学案一体化向学案教学的实质性过渡,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让学案取代教案。 四、课堂教学操作的基本要求 1、落实“三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2、倡导“三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 3、鼓励“三动”—动脑、动口、动手;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中学科学教学评价》试题卷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新课程中学科学教学评价》试题卷(一) 一、名词解释(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教学评价 2、发展性学生评价 3、探究性取向命题模式 4、表现性评价 5、以学论教 6、课堂观察(教师评价) 二、简答题(4小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评价的基本功能。 2、初中科学课程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哪四个维度? 3、发展性教师评价关注评价主体的互动化,教师自身、同行、学生都能参与评价;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性评价可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简要说一说互动式教师反思性评价的操作方式。 4、教师成长档案袋可能涵盖的板块和相应资料有哪些? 三、辨析题(2小题,每题8分,共16分) 1、有人认为“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学习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评价只侧重结果;把评价的方法简单等同于考试和测验;把评价的目的和功能简化为选拔和等级评定;把评价的主体窄化为教师或行政部门,把学生排除在评价主体之外。你认为这种想法正确吗?简述理由。 2、“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种课堂教学评价思想与许多学校追求的教学“最优化”有矛盾吗? 四、观点论述题(2小题,每题8分,共16分) 1、论述你对发展性评价的激励性原则的认识。 2、针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科学学科特点以及教学实际情况,你认为一堂好的科学课的标准是什么? 五、案例分析题(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案例】“学生回答都对?” 一节课下来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很少,即使同一个问题出现的答案也是各种各样的。但教师总是说:“你说得很正确”、“说得还不错”“非常有道理”“这是你的发现”等,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字。 现在“无错误原则”开始被老师们接受,但是一些老师疑惑地问“学生在学习中有了错误还需要纠正吗?” 分析以上案例,请你谈一谈你对“无错误原则”的认识。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新课标教学评价观

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观——发展性评价 一、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一)促进学生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本”。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不仅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以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以情感为重点的社会素质)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发现、探究与质疑,高效实现目标。再次,在教学效果评价上,要以评学为重点,“以学论教”,并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二)促进教师成长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讲授水平,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而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因此,它是一种建立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基础上,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方式。 (三)以学论教 “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它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高低。因为,一切教学设计,一切标准以及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只有树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新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 (一)优质的课堂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与统一 基础性目标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教学。发展性目标包括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情感为重点的良好社会素质。课堂教学目标就是把知识、 技能教学与能力、情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里值得强调的是,课堂教学的各项目标都应既有与认识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些方面的综合,才构成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当然,这不是一两节课能完成的,但却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它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与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存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完整人的教育才能成为可能。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明确、适度、具体、可操作,关注个体差异,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力求达到目标明确、适度、具体、可操作: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在基础学力、发展学力、创造学力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 2、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教学目标要符合新课程理念; 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 二、教学内容 3、活化教材,注意教材内容的整合,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注意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整合,活化教材; 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 学习材料充足、注重布局、条理清楚,为学生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4、内容的呈现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科学; 内容的呈现有助于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教学方法 5、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 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 教师的言行有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 6、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学习环境,善于激趣引疑,启迪创新思维。 学习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教学的度、量安排合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手段选择恰当,能根据学习方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善于激趣引疑; 教师的语言准确、有激励性和启发性。 四、教风教态 7、尊重学生,教风民主,学生的回答和质疑得到鼓励,及时反馈调控,应变力强。 尊重学生人格、教风民主、提供机会,引导求异,关注差生; 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具有教学智慧; 能够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难度进行适当调整; 合理处理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 8、教师情绪饱满、热情,教态自然,演示规范、媒体运用熟练。 教态自然亲切,语言规范、注重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演示规范,运用熟练。 五、参与状态 9、对问题情景关注,兴趣浓厚、主动投入、积极性高。

浅谈课堂教学评价改革

浅谈课堂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以后,教学观念的更新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受到了广泛而高度的重视,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开展起来。因此,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如何评价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育教学评价应当建立目标多元化、评价形式和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应该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健康心理的形成、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师生角色的转换。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在课堂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激发兴趣、树立信心。 评价对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导向功能。 虽然我们天天喊着教学改革的口号,可是许多学校在进行着“应试教育”。如毕业班提前结束课程进入总复习,搞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等等。众所周知,毕业会考是指挥棒,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手段。而考什么,怎么考,则引导学校跟着转,必考又加分的科目,学校就加班加点,复习备考;而不考的科目,则学生偏科,不乐意学。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行为一直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制约着教育改革的进程,对普及九年

义务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且造成了“高分低能”、实践动手能力低下等不良后果。其实,这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都会面临的问题:改革与已有评价体系的矛盾;当前普遍教师都认为“考试制度不改革,素质教育无法开展”。因此应建立一整套客观的评价体系,以此来引导不良教育行为以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构建课堂教学改革评价体系 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应该是促进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而不是为了区分教师教学水平之高下,更不能为了管理意义上的需要。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要能在评价的过程中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献计献策,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要给予教师应有的安全感与自豪感,我认为这几点,对于构建新型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树立教学评价有机融合的教学评价观。 教师应将教学评价的设计和规划融合到教学设计中,尤其是要将评价的实施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同步进行,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究竟应该从哪几方面,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评价课堂教学呢?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与之密切关联的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其实,这就决定了评价的着眼点。换言之,即学生学习的状态,接受知识的形态与教师教学的行为。其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应当成为课堂教学改革评价的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所谓课堂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诸因素及发展变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局限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即一堂好课的标准,往往以教师教作为评价对象,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忽视了学生发展这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新的形势下,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日益显露:评价功能过于注重其鉴定性和终结性,不具有教育性和发展性;评价标准和方式过于片面;评价主体过于单一等等,这种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桎梏。因此,确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势在必然。 二、新课程理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确立 而新的形势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纲要》内容简言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确定是保证进行准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也是使评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应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品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人。二是

(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 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 1.课程内容的转变 2.课程结构的转变 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 4.课程评价的转变 5.课程管理的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门科学,并且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在现今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教学评价,值得每一位学校行政领导干部认真思考,积极探索。 本文结合自己从事学校教务工作的实际,谈谈这方面的个人见解。 1教学评价的新认识 数学评价,就是通过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行为表现状况的测量,评判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以往,我们绝大多数都是采取“量化”的方法来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这种“量化”的依据是当时的教学大纲,“量化”的结论是以分数论英雄排座次。“量化”评价只关注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实施新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它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构建他们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多种适应能力。新课程标准就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新标准。那么,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就再也不能用简章的量化手段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质性”评价:“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分析地解释和描述评价对象的特征,以阐明意义,促进理解”,这种以“质性”评价为主体,少用或不用“量化”评价的“定性分析”的方法,最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求。“质性”评价十分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特征”,检测的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行为表现状况”,因而它具有全面性、真实性、前瞻性和个体性。 2教学评价的新内容 教学评价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好如下基本内容: 2.1教学过程评价,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可能是固定的模式,但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教学目的要求是否明确具体;教学内容是否准确恰当;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在教学进程中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否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体现完整性和具有艺术性;教师的板书是否醒目、工整和富有计划性;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准确简练;是否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其中的难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2.2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在这里,主要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它应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学生对这节课是否产生了兴趣;学生是否积极认真参与了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尊重和理解他人在这节课上的思考;学生是否能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是否能对这节课的内容作适当的加工和发挥;学生是否掌握这节课要求的操作技能;学生是否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计划;学生是否能大胆提出还存在的不清楚的问题;学生是否满意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独立自主地有主见地完成相关作业。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 的唯一标准。 作为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 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给学生独立 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 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 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 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 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 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 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 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 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 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新课改下的评价方式

新课改下的评价方式 摘要:当今的教育形势日新月异,传统的那种只用一张考卷就评定一个学生的陈旧的评价理念越来越显示出它的评价弊端。在国家再次提出新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怎样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才能等问题,等待着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探寻。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过程;评价方式 “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是我国传统教育对学生评价方式的真实写照。一卷定终身,一考定终身,耗尽了多少学子的青春岁月,埋没了多少有为青年的雄心抱负。当今的教育形势日新月异,传统的那种评定一个学生的陈旧的评价理念越来越显示出它的评价弊端。在国家再次提出新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怎样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才能等问题,亟待解决。对于上述问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评价方式的转变 (一)强调动态化 评价与教学一样,嵌入课程之中,评价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二)突出互动化 评价的最大效益是让被评价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评价是为学习服务,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旨在促进人的发展。 (三)体现多元化 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

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建构个体的发展。 二、新课改下评价方式的实施 (一)注重学生的日常评价 日常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记录,包括作业记录、课堂表现记录、测验成绩等。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而也就显现出了日常评价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明清之际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卓越的教育家王夫之就提出人性“日生日成”的著名论断。他说:“性也,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对于学校、教师和家长来说,我们的责任就在于满怀期待的去促进学生的变化,鼓励学生在自我比较中获得继续进步的信心和勇气。 (二)将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中时时刻刻把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放在首位,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评价的客观程度。在自评的同时,学生之间展开互评,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通过评价使学生体会到努力程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从中受到启发。 (三)将学生的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 我认为将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应该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如传统教育中,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知识的运用。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机械的知识掌握,对人的发展只能起暂时的作用,如果将知识由别人的变成自己的,实现知识的内化,那么对于知识的掌握者来说,将受益终身。 (四)将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 学生评价: 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救民于水火,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析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生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学科学习目标以各课程标准为依据。 教师评价: 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教师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它能力发展的现状与要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地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此外,评价标准应用清楚、简炼,可测量的目标术语加以表述。 参考题 一、试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实现哪些转变? 答案要点: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从教学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行为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简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答案要点: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湖林中心小学陈毅武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到目前为止,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项制度、措施、方法也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断调试和完善。 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观的根本转变。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将从重知识的接受性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从单一的认知性转向多维的体验性、从机械的决定性转向互动的交往性。因此,值得强调的是,新教学观不是对传统教学观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新教学观也不是对现代教学观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而是对其进行科学的吸纳、调整与重构。根据时代发展之需、学生身心发展之需,对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加以综观与统整,是新教学观得以建构的科学机制。 在这一科学机制作用下,新教学观得以确立,其要义在于“教师与学生都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只有当两者科学认同各自角色并充分履行各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时,教学才能取得最大收益。在此基础上,教学应注重在诸多充满矛盾的范畴之间,以具体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其价值认定上的平衡。一些充满矛盾的概念、要素、现象、形态、策略,诸如交往互动与独立探究、体验与接受、过程与结论、生活与课堂、知识与经验、分科与综合、个性与群性等,比之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受到学界以及实践工作者的关注。也可以说,对上述矛盾的理论探讨、价值统整及实践尝试,正是新教学观逐步确立的表征。其主要内容包括: 教学方式上以合作探究为主。所谓合作,就是指要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往的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对课堂教学拥有“绝对”的权利。而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由过去教材的代言人、掌握知识的权威、课堂的掌控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探究活动的帮助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由原来的权威转为指导者和参与者。而所谓探究,是指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过程,或者无意义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主批判、反思的过程,一个生成、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所谓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教材内容,也包括教师已经占有的知识和经验,还包括图书馆、因特网以及校园、社区中充足的教学资源。 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变。班级授课制本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着眼教学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特点,灵活学则教学组织形式,已成为教学之需。班级授课、小组合作与个别辅导的参差互用、结合使用,充分发挥了教学组织形式应有的教学效能,位学生个体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更为充裕的时空条件;课堂座位的多变组合、教学情境的全新设计、与社区和大自然的实地接触,无一不为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教学管理更加民主。教师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师爱具体表现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用爱与美对学生进行感化与陶冶,师生之间的平等已经构成了创设民主教学环境的基础。 教学手段多样化综合。电影、电视、投影仪、幻灯片以及因特网等信息

新课程下的评价观 (1)

新课程下的评价观 ──“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还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以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业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侧重于评价的甄别、筛选和批判性功能,重视终结性评价和相对评价等。这种评价作为选拔、区分学生的惟一手段,追求的是对所谓“适合教育的学生”的选择性功能,是应试教育下产生的“怪胎”,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改革,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评价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树立新的评价标准和观念,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二、在评价的主体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三、在评价的方法上:(1)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2)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3)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相对评价是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被称作“常模参照评价”,这是我们最常用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缺乏对于个人努力状况和进步程度的适当评价,不利于肯定学生个体的成绩。个人内差异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之间成绩与能力差异的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两个或多个时刻内的成就表现出的前后纵向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提供准确和动态的依据,也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实际情况,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挖掘学习潜能、改进学习策略等;(4)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绝对评价是对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

最新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资料

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一、改进课程评价的意义 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需要凭借外物(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获得关于自我的认识。那么,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评价与来自一般人的评价有何差别呢?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接受评价的对象是成熟度较低,自我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 ※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权威和社会代言人的角色。这样其评价更容易被学生及其家长接受。 ※每名教师身后都有一群学生,教师的评价容易形成一个相对一致的评价氛围,成为时刻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鼓励我们少说,不要说错。在我们教育方面,评价也有原因啊。我们向学生提问时,我们在干什么? #你回答问题,我利用这时间板书, #听他的答案与我们的是否一致。 我们没有关注他参与回答问题本身,没有关注他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我们只关注结论和结果。标准答案?真吗?哲学上,尼采:透视主义,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我们认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盲人摸象的成分,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质,把握总是相对的。 学生回答后,我们怎么评价,得到的是不耐烦、否定的评价,长此以往,不参与。心理学实验:跳蚤实验,同样,教师的评价:“你不行,你还需要努力”就是那块玻璃。 在国务院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功能; (二)评价内容单一。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差异; (三)评价方法单一。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注重相对评价,忽视绝对评价和符合个性差异的评价; (四)评价主体单一。学生处于被评价的地位,评价关系紧张。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何不同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何不同?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更加明确地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问、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而设计确定。新课程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它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观念的重大变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价值观的重大调整。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对比有以下不同: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 1、以教定学。 以往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以本为本。 教师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好多教师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3、教路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4、学法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5、目标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 6、评价单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