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菌培养实验报告

细菌培养实验报告

细菌培养实验报告
细菌培养实验报告

篇一:培养基得制备与灭菌实验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生物学实验报告

报告题目培养基得制备与灭菌

姓名刘伟

学号

专业生物科学

批次/层次

指导教师

学习中心培养基得制备与灭菌

一、目得要求

1.掌握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玻璃器皿得清洗及包扎方法。

2.掌握培养基得配置原则与方法。

3.掌握高压蒸汽灭菌得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二、基本原理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就是一种应用最广泛与最普通得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普通培养基.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胞生长繁殖所需要得最基本得营养物质,所以可供细菌生长繁殖之用。

高压蒸汽灭菌:

主要就是通过升温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死微生物得效果。将灭菌得物品放在一个密闭与加压得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内水沸腾而产生蒸汽。待蒸汽将锅内冷空气从排气阀中趋尽,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蒸汽不溢出,压力增大,沸点升高,获得高于100℃得温度导致菌体蛋白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得目得。

三、实验材料

1.药品: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1mol/l得naoh与hcl溶液。

2.仪器及玻璃器皿:天平、高压蒸汽灭菌锅、移液管、试管、烧杯、量筒、三

角瓶、培养皿、玻璃漏斗等.

3.其她物品:药匙、称量纸、ph试纸、记号笔、棉花等。

四、操作步骤

(一)玻璃器皿得洗涤与包装

1.玻璃器皿得洗涤

玻璃器皿在使用前必须洗刷干净。将三角瓶、试管、培养皿、量筒等浸入含有洗涤剂得水中.用毛刷刷洗,然后用自来水及蒸馏水冲净。移液管先用含有洗涤剂得水浸泡,再用自来水及蒸馏水冲洗。洗刷干净得玻璃器皿置于烘箱中烘干后备用。

2.灭菌前玻璃器皿得包装

(1) 培养皿得包扎:培养皿由一盖一底组成一套,可用报纸将几套培养皿包

成一包,或者将几套培养皿直接置于特制得铁皮圆筒内,加盖灭菌。包装后得培养皿须经灭菌之后才能使用.

(2) 移液管得包扎:在移液管得上端塞入一小段棉花(勿用脱脂棉),它得作

用就是避免外界及口中杂菌进入管内,并防止菌液等吸入口中。塞入此小段棉花应距管口约0、5cm左右,棉花自身长度约1~1、5cm。塞棉花时。可用一外围拉直得曲别针、将少许棉花塞入管口内.棉花要塞得松紧适宜,吹时以能通气而又不使棉花滑下为准。

先将报纸裁成宽约5cm左右得长纸条,然后将已塞好棉花得移液管尖端放在长条报纸得一端,约成45℃角,折叠纸条包住尖端,用左手握住移液管身,有手将移液管压紧。在桌面上向前搓转,以螺旋式包扎起来.上端剩余纸条,折叠打结,准备灭菌。

(二)液体及固体培养基得配制过程

1.液体培养基配制

(1)称量(假定配制1000ml培养基)

按培养基配方比例依次准确地称取3、0g牛肉膏、10、0g蛋白胨、5、0gnacl放入烧杯(或1000ml刻度搪瓷杯)中.牛肉膏常用玻棒挑取,放在小烧杯或表面皿中称量,用热水溶化后倒入烧杯。

(2)溶化

在上述烧杯中先加入少于所需要得水量(如约700ml),用玻棒搅匀,然后,在石棉网上加热使其溶解,将药品完全溶解后,补充水到所需得总体积(1000ml);如果配制固体培养基时,将称好得琼脂放人已溶得药品中,再加热溶化,最后补足所损失得水分.

(3)调ph

调ph:一般用ph试纸测定培养基得ph。用剪刀剪出一小段ph试纸,然后用镊子夹取此段ph试纸,在培养基中蘸一下,观瞧其ph范围,如培养基偏酸或偏碱时,可用1mol/l naoh 或1mol/lhcl溶液进行调节.调节ph时,应逐滴加入naoh或hci溶液,防止局部过酸或过碱,破坏培养基中成分。边加边搅拌,并不时用ph试纸测试,直至ph达7、4—7、6。反之,用1mol/lhcl进行调节。

2。固体培养基得配制

配制固体培养基时,应将已配好得液体培养基加热煮沸,再将称好得琼脂(1、5~2%)加

入,并用玻棒不断搅拌,以免糊底烧焦。继续加热至琼脂全部融化,最后补足因蒸发而失去水分.

(三)培养基得分装

根据不同需要,可将已配好培养基分装入试管或三角瓶内,分装时注意不要使培养基沾污管口或瓶口,造成污染。如操作不小心,培养基沾污管口或瓶口时,可用镊子夹一小块脱脂棉,擦去管口或瓶口得培养基,并将脱脂棉弃去。

1。试管得分装

取一个玻璃漏斗,装在铁架上,漏斗下连一根橡皮管,橡皮管下端再与另一玻璃管相接,橡皮管得中部加一弹簧夹。分装时,用左手拿住空试管中部,并将漏斗下得玻璃管嘴插入试管内,以右手拇指及食指开放弹簧夹,中指及无名指夹佐玻璃管嘴,使培养基直接流入试管内。装入试管培养基得量视试管大小及需要而定,若所用试管大小为15×150 mm时,液体培养基可分装至试管高度1/4左有为宜;如分装固体或半固体培养基时,在琼脂完全融化后,应趁热分装于试管中。用于制作斜面得固体培养基得分装量为管高1/5(约3—4mi),半固体培养基分装量为管高得1/3为宜.

2.三角瓶得分装

用于振荡培养微生物时,可在250 m1用于制作

平板培养基用时,可在250 m1三角瓶中加入150ml粉(按2%计算),灭菌时瓶中琼脂粉同时被融化。

(四)棉塞得制作及试管、三角瓶得包扎

为了培养好气性微生物,需提供优良通气条件,同时为防止杂菌污染,则必须对通入试管或三角瓶内空气预先进行过滤除菌。通常方法就是在试管及三角瓶口加上棉花塞等。

1。试管棉塞得制作

制棉塞时,应选用大小、厚薄适中得普通棉花一块,铺展于左手拇指与食指扣成得团孔上,用右手食指将棉花从中央压入团孔中制成棉塞。然后直接压入试管或三角瓶口.也可借用玻璃棒塞入,也可用折叠卷塞法制作棉塞。

制作得棉塞应紧贴管壁,不留缝隙,以防外界微生物沿缝隙侵入,棉塞不宜过紧或过松,塞好后以手提棉塞,试管不下落为准.棉塞得2/3在试管内,1/3在试管外。目前也有采用硅胶塞代替棉塞直接盖在试管口上。

将装好培养基并塞好棉塞或硅胶塞得试管捆成一捆,外面包上一层牛皮纸。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称及配制日期,灭菌待用。

2.三角瓶棉塞制作

通常在棉塞外包上一层纱布,再塞在瓶口上。有时为了进行液体振荡培养加大通气量,则可用

8层纱布代替棉塞包在瓶口上,目前也有采用硅胶塞直接盖在瓶口上。

在装好培养基并塞好棉塞或包扎八层纱布或盖好硅胶塞得三角瓶口上,再包上一层牛皮纸并用线绳捆好,灭菌待用.

(五)培养基得灭菌

将上述培养基以0、103mpa,l21℃,20min高压蒸气灭菌。

灭菌过程:

1.加水:首先将内层锅取出,再向外层锅内加入适量得水,使水面没过加热蛇

管,与三角搁架相平为宜。切勿忘记检查水位,加水量过少,灭菌锅会发生烧干引起炸裂事

故。

2.装料:放回内层锅,并装入待灭菌得物品。注意不要装得太挤,以免妨碍蒸

汽流通而影响灭菌效果.装有培养基得容器放置时要防止液体溢出,三角瓶与试管口端均不要与桶壁接触,以免冷凝水淋湿包扎得纸而透入棉塞。

3.加盖:将盖上与排气孔相连得排气软管插入内层锅得排气槽内,摆正锅盖,

对齐螺口,然后以对称方式同时旋紧相对得两个螺栓,使螺栓松紧一致,勿使漏气,并打开排

气阀。

4.排气:打开电源加热灭菌锅,将水煮沸,使锅内得冷空气与水蒸汽一起从排

气孔中排出。一般认为当排出得气流很强并有嘘声时,表明锅内得空气已排尽,沸腾后约需5

分钟.

5.升压:冷空气完全排尽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锅内压力开始上升.

6.保压:当压力表指针达到所需压力时,控制电源,开始计时并维持压力至所

需得时间。如本实验中采用0、1mpa,121、5℃,20分钟灭菌。

灭菌得主要因素就是温度而不就是压力,因此锅内得冷空气必须完全排尽后,才能关闭排气阀,维持所需压力。

7.降压:达到灭菌所需得时间后,切断电源,让灭菌锅温度自然下降,当压力

表得压力降至“0”后,方可打开排气阀,排尽余下得蒸汽,旋松螺栓,打开锅盖,取出灭菌物品,倒掉锅内剩水。压力一定要降到“0”后,才能打开排气阀,开盖取物。否则就会因锅内压力突然下降,使容器内得培养基或试剂由于内外压力不平衡而冲出容器口,造成瓶口被污染,甚至灼伤操作者。

(六)斜面与平板得制作

1.斜面得制作

将已灭菌装有琼脂培养基得试管,趁热置于木棒或玻棒上,使成适当斜度,凝固后即成斜面。斜面长度不超过试管长度l/2为宜.如制作半团体或固体深层培养基时,灭菌后则应垂直放置

至凝固.

2.平板得制作

将装在三角瓶或试管中已灭菌得琼脂培养基融化后,待冷至50℃左右倾入无菌培养皿中。温度过高时,皿盖上得冷凝水太多;温度低于50℃,培养基易于凝固而无法制作平板。

平板得制作应在火旁进行,左手拿培养皿,右手拿三角瓶得底部或试管,左手同时用小指与手

掌将棉塞打开,灼烧瓶口,用左手大拇指将培养皿盖打开一缝,至瓶口正好伸入,倾入10~15ml培养基,迅速盖好皿盖,置于桌上,轻轻旋转平皿,使培养基均匀分布于整个平皿中,冷凝后即成平板.

(七)培养基得灭菌检查

灭菌后得培养基,一般需进行无菌检查。最好取出1~2管(瓶),置于37℃温箱中培养1~2天,确定无菌后方可使用。篇二:微生物实验报告

脓汁与粪便标本中病原菌得检测

专业:学号:姓名:

一、实验目得

探究检测其病原菌得类型并通过一系列得观察与鉴定从而确定其病原菌得名称与性质。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基得制备、消毒与灭菌,细菌得分离与培养,细菌群体与个体形态特征得观察,细菌生化反应鉴定等技巧。从而掌握微生物实验得各种操作方法,培养对微生物实验得兴趣。二、实验材料

器材

打火机、油性笔、酒精灯、接种环、接种针、污物盘、普通冰柜、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奥林巴斯cx21型生物显微镜、电炉、试管(带棉塞)、称量纸、药勺、牛皮纸、硫酸纸、橡皮筋、尺子、锥形瓶、高压蒸汽灭菌器、镊子、玻片、吸水纸、拭镜纸

试剂药品

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蒸馏水、脓汁标本、粪便标本、石蜡油、生理盐水、结晶紫、卢戈碘液、95%乙醇、稀释复红、葡萄糖微量发酵管(2支)、乳糖微量发酵管(2支)、青霉素抗菌素纸片、链霉素抗菌素纸片、庆大霉素抗菌素纸片、血浆、福氏志贺菌诊断血清

三、方法与步骤

干粉培养基→蒸馏水→加热溶化→分装→集中放在试管筐里→罩上硫酸纸、牛皮纸→ 用橡皮筋扎好→放入讲台边得灭菌桶或灭菌筐内→送到高压蒸汽灭菌室(洗刷室)→灭菌→

(1)平板培养基:倾注平板10ml→琼脂完全凝固后,平板倒放→4℃冰箱保存备用。

(2)斜面培养基:培养基趁热斜放→琼脂凝固以后,4℃冰箱保存备用。→贴上标签后灭菌使用。

①空气得细菌学检查

每组1个营养琼脂平板,选择采样地点(实验室、卫生间或任选地点)→将平板盖打开,盖朝下放置在平板旁边→平板暴露于空气中15min→平板倒扣盖上→作标记→37℃温箱培养24h→观察结果。

②人体体表得细菌学检查

甲乙常规洗手,丙丁标准洗手。甲与乙、丙与丁共用1个平板

按规定在普通平板上接种手指上得细菌。第1格为洗手前,第2格为洗手后,第3格为消毒后,第4格空白对照。

接种环烧灼灭菌→分别取脓汁标本与粪便标本点在普通平板与依红美蓝平板上,各做两份,→烧掉接种环上多余得标本→冷却后,应用分区划线分离法,将脓汁标本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2份),粪便标本接种于伊红美蓝平板(2份)→接种环烧灼灭菌→将平板倒置37℃培养18~

24h→观察结果 .

接种环烧灼灭菌→挑选平板上典型得四种单菌落(白色、黄色、紫黑色、粉红色)进行斜面接种纯培养→做好标记→接种环烧灼灭菌→斜面培养基置于37℃培养过夜→保存备用

①革兰氏染色:

取洁净载玻片→用灭菌操作后得接种环取生理盐水1-2环于玻片上→挑取细菌培养物少许与盐水轻轻抹匀→待涂片干燥后在酒精灯火焰外侧快速来回2-3回合→结晶紫初染1min→水洗→卢戈碘液媒染1min→水洗→95%乙醇脱色约20s→水洗→稀释品红→复染1min→水洗→吸干,镜检.

②肉汤接种法:

接种环烧灼灭菌→分别在斜面培养物中挑取菌苔少许→立即移入肉汤培养基管中→在接近液面得管壁上轻轻研磨→沾取少量肉汤调与→混匀→试管口通过火焰2—3次灭菌→塞好棉塞→35℃培养4~6h

接种环烧灼灭菌→分别取之前实验中得到得四种菌液在普通平板密集涂布→接种环烧灼灭菌→ 标记:青、链、庆→镊子火焰消毒→贴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纸片→ 按压→镊子消毒→倒置37℃培养18~24h→ 观察结果取干净玻片一张→在左右两边分别滴加兔血浆1—2滴,生理盐水1滴→接种环烧灼灭菌→冷却→分别用接种环取之前实验所得到得白色与黄色菌苔(2~3个菌落得菌量)与血浆研磨混合→边混匀边观察结果→接种环烧灼灭菌→稍等片刻,观察结果

接种针烧灼灭菌→用灭菌接种针分别刮取实验所得到得紫黑色与粉红色菌苔→分别接种在葡萄糖发酵微量管中与乳糖发酵微量管内→接种环烧灼灭菌→将微量管平放在平板内→37℃培养过

夜后→观察结果。

接种针烧灼灭菌→分别用接种针在紫黑色与粉红色得斜面取菌→从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垂直刺入,可刺达近底管处,但不要到达管底→循原来得路线退出接种针→试管口迅速通过火焰2—3次灭

菌→塞好棉塞→烧灼灭菌接种针→37℃培养24h→观察结果

取洁净得载玻片一张→将磨面近端设为对照区→滴加生理盐水15ul→远端设为试验区→滴加

福氏志贺菌诊断血清15ul→接种环烧灼灭菌→用接种环分别取粉红色菌苔→研磨于盐水或血清内,混合均匀→接种环烧灼灭菌→载玻片来回倾侧→观察结果

四、结果与讨论对脓汁中细菌得分析讨论

1、用普通平板,从脓汁标本中分离出金黄色与白色两种菌落.

2、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这两种细菌均为g+球菌,排列不规则,呈葡萄串状,就是典型得葡萄球菌。

3、结合菌落得颜色,可以初步断定,这就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白色葡萄球菌.

4、通过血浆凝固酶试验,观察到黄色菌落得细菌能使血浆产生颗粒性物质,说明为凝固酶阳性;白色菌落则没有凝集反应,说明其为凝固酶阴性。

5、最后进行得就是药敏试验,从培养基上可以观察到,不同得抗生素所形成得抑菌圈不同。其中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敏感。

对粪便中细菌得分析讨论

1、用伊红美蓝平板分离菌落时,可以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出紫黑色具有金属光泽得菌落与粉红色半透明菌落。

2、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这两种菌均为g—杆菌,排列不规则,从形态上不能鉴别就是什么细

菌。

3、经糖发酵试验,可以观察到,紫黑色得细菌能使葡萄糖与乳糖得试管变色与产生气体;粉红色得细菌只能使葡萄糖得试管变色。

4、经半固体动力试验,观察到紫黑色得细菌使半固体培养基成浑浊状态,粉红色得细菌只在

接种针插入得方向聚集.

5、综上所述,紫黑色得细菌为大肠埃希菌,粉红色得细菌为志贺菌。

6、最后进行药敏试验时,发现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不敏感,对庆大霉素与链霉素都敏感。

综上所述,脓汁标本中分离得黄色菌落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菌落为白色葡萄球菌,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粪便标本中分离得紫黑色菌落为大肠埃希菌,粉红菌落为福氏志贺菌,致病

菌为福氏志贺菌。篇三:微生物实验报告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得

(一)掌握一般培养基得制备原理及要求,掌握培养基酸碱度得测定,熟悉一

般培养基得制备过程与各种器皿灭菌方法。

(二)掌握细菌分离培养得基本要领与方法,掌握细菌抹片得制备方法与革兰

氏染色法及油镜得使用方法,并认识革兰氏染色得反应特性。

(三)掌握学习用微生物学原理诊断疾病得一般方法及步骤.

二、实验用品

(一)器材

量筒、烧杯、电子天平、漏斗、三角烧瓶、空试剂瓶、玻璃棒、玻璃平皿、刻度吸管、ph试纸、纱布、脱脂棉、天平、电炉、试剂瓶瓶塞、扎绳、放大镜、包装纸、洗耳球、酒精灯、载玻片、火柴、吸水纸、剪刀、记号笔、接种环、注射器、镊子、钳子、毫米尺、培养箱、水浴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油镜

(二)试剂及材料

肘胨、蛋白胨、猪胆盐、氯化钠、琼脂、乳糖、0、01%结晶紫水溶液、0、5%中性红水溶液、血清、胰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氢氧化钠、盐酸、牛血清、革兰氏染色液、蒸馏水、小白鼠、病猪内脏

三、实验步骤

(一)培养基得制备(所有用到得器皿都已121℃高压灭菌15~30min,倾注平板在无菌操作台内完成,并放在无菌操作台内)

1、麦康凯培养基

(1) 组成:蛋白胨17g、肘胨3g、猪胆盐5g、氯化钠5g、琼脂17g、乳糖

10g、0、01%结晶紫水溶液10ml、0、5%中性红水溶液5ml、蒸馏水1000ml

(2)方法:将蛋白胨、肘胨、猪胆盐与氯化钠溶解于400ml蒸馏水中,调节

液混合,分装于烧瓶内,用纱布、扎绳等捆好后,121℃高压灭菌

15~30min。待冷却至50~ 55℃时,加入结晶紫与中性红水溶液,摇匀后

倾注平板.

注:结晶紫与中性红水溶液配好后需经高压灭菌。

2、血清平板

(1) 组成:营养琼脂、牛血清

(2) 方法:将灭菌得营养琼脂加热熔化,冷却至45~50℃时,加入牛血清,并

混匀,倾注平板.

注:不得将牛血清一并加入后再灭菌.

3、lb培养基

(1)组成:胰化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氯化钠10g、琼脂15g

(2)方法:在950ml蒸馏水中加入胰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琼脂与氯化钠,

调节ph至7、4,加热熔化,分装于瓶中,用纱布、扎绳等捆好后,121℃高压灭菌1

5~30min。待冷却至50~55℃时,倾注平板.

4、液体培养基(在lb培养基得基础上,装入大试剂瓶中,不加琼脂,不分装)

(二)病料取材在病猪死亡后,首先用显微镜检查其末梢血液膜片中就是否有炭疽杆菌存在,未发现,则立即用消毒得器械对其进行生理解剖,观察其病理特征现象,取出病猪得十二指肠、胃、肝脏三处得组织物,并注意组织得完整性,用储物袋密封保存。

(三)细菌粗培养

1、消毒灭菌:操作人员先用消毒水清洗手或戴好实验手套,再用消毒水对无菌操作台内桌面及用酒精灯外焰对待用器械进行火焰灭菌.

2、接种

(1)在无菌操作台酒精灯旁打开用储物袋密封保存得病料,先左手持镊子右

手持剪刀,把病料剪出一个小口。

(2) 右手持灭过菌得接种环,左手持平板,并用拇指、食指及中指将平皿揭

开约20左右,然后将接种环前端插入小口旋转一下后,再用划线接种得方法接种到一个血清平板上。

(3)用记号笔在平板底部作好日期、操作人员、部位等标记,并将平板倒放。

以此方法,分别接种十二指肠、胃粘膜、肝脏于血清平板上,各接种2个血清平板。

3、培养:将接种好得血清平板倒扣放入37℃培养箱中,反向培养24小时. 注:划线接种时尽量划开,以保证长出单个菌落,且划线时接种环应尽量倾斜,以免划破培养基(后同);待接种完毕后熄灭无菌操作台内酒精灯,关闭好无菌操作台窗口,打开无菌操作台内得紫外

灯. 。

(四)细菌纯培养

1、菌落特征判断

待粗培养得细菌培养24小时后,取出用放大镜观察记录单个小菌落得形态特征并用实验报告纸记录好,并在平板底部上做好观察标记,其形态特征包括大小、形状、菌落边缘、表面构造、隆起度、湿润度、透明度、颜色等。2、取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1)取干净得载玻片,用记号笔在其一面做好正反面标记,再在载玻片另一

面中央滴上一小滴蒸馏水.

(2)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灭菌,待冷却后,在酒精灯旁从标记得单个小菌落中

取少许细菌置于蒸馏水中混匀(同时盖好平板倒扣置于一旁),用接种环涂成直径约1、5cm 得菌膜,再在酒精灯火焰上方以钟摆速度通过固定好细菌,待冷却进行染色。

(3)先滴加草酸结晶紫溶液染色1~2min,再水洗;然后滴加革兰氏碘液溶液

染色1~2min,再水洗;随后滴加95%得酒精脱色30~60s,再水洗;最后滴加稀释得品红进行复染30~60s,再水洗;待干燥或吸水纸吸干后镜检。

(4)将干燥得载玻片放在1000倍油镜下,滴加一滴松柏油进行镜检,观察其

形态特征,判断细菌得种属。

3、细菌接种培养

(1)消毒灭菌:操作人员先用消毒水清洗手或戴好实验手套,再用消毒水对

无菌操作台内桌面及用酒精灯外焰对待用器械进行火焰灭菌.

(2)接种:右手持灭过菌得接种环,左手持平板,并用拇指、食指及中指将

平皿揭开约20左右,然后将接种环插入揭开得平板口内蘸去一下镜检标记得小菌落,再用划线接种得方法接种到一个血清平板、lb平板或麦康凯平板上。并用记号笔在平板底部作好日期、操作人员、菌种、部位等标记,将平板倒放。

(3)将接种好得平板倒扣放入37℃培养箱中,反向培养24小时。

注:油镜用完后应立即清理物镜上得松柏油;划线接种时尽量划开,以保证长出单个菌落;待接种完毕后熄灭无菌操作台内酒精灯,关闭好无菌操作台窗口,打开无菌操作台内得紫外灯。。

(五)菌液得制备1、镜检:用革兰氏染色法在1000倍油镜下镜检,观察并记录就是否为纯培养得细菌。

2、分装液体培养基:先对无菌操作台及需要使用得器械进行消毒灭菌,然后用钳子揭开一个空试剂瓶,用倾倒得方法在酒精灯旁从液体培养基大试剂瓶中分装于空试剂瓶内,并立即盖上液体培养基大试剂瓶瓶塞。

3、接种:右手持接种环,用火焰对其进行灭菌,待冷却后,取出纯培养得平板,在无菌操作台内酒精灯旁,蘸去少许细菌,左手倾斜液体培养基,将接种环,伸入液体培养基内搅动,然后取出对接种火焰环灭菌,并用灭菌得包装纸捆绑好后,用记号笔做好相应标记,置于一旁.

4、培养摇菌:将接种好得液体培养基置于水浴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注:分装一个培养基就接种一个培养基,不得全部分装完后再一个一个接种.

(六)小鼠致病性实验

1、保定:选择健康得青壮年小白鼠,先用右手抓住尾巴,旋转数周让其眩晕,然后用左手得拇指与食指捏住两耳及头部皮肤,并翻转左手,使其头部朝下,以达到内脏前移得目得.

2、接种:先用酒精棉球蘸取酒精对注射部位擦洗消毒,再用注射器注射吸取0、2ml菌液注射于小白鼠腹腔中。

3、观察:将接种得小白鼠放在适宜得环境下生活,并在鼠笼处用记号笔标记好接种时间、菌种等.

4、再培养鉴定:待小白鼠死亡后,对其进行解剖,观察其内脏病变情况,并取肝脏直接涂在相应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反向培养24小时后,取菌落细菌进行镜检观察判断。

注:在注射小白鼠2小时候需要观察小白鼠就是否因注射时伤害到内脏而死亡。

(七)生化试验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形态观察、分布、灭菌消毒)

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实验 细菌形态观察 细菌分布 消毒灭菌

细菌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日常维护 2.掌握细菌的三种形态 3.掌握临床常见细菌的形态及染色 4.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 5.了解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及真菌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原理 1. 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1. 在标本欲检部位滴一滴香柏油,然后转换油镜头 2. 从侧面观察并慢慢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没在油滴内,当油镜头几乎接触玻片时 停止转动,以免碰撞玻片,用双眼观察目镜,同时调节细调节器,直至细菌清晰 3. 根据需要调节显微镜亮度 2.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维护 1.移动显微镜时,用右手持镜壁,左手托镜座,平端于胸前 2.油镜用毕后,要立即用擦镜纸擦去香柏油;再用滴有二甲苯的擦镜纸擦油镜头;最 后,用干净擦镜纸将镜头上的二甲苯擦去,以免损伤油镜头 3.镜头擦净后,降低接物镜并将其转成八字形,罩好镜罩放入柜内 4.做好使用记录 3.微生物知识 1.细菌按形态分类: 球菌:球形(包括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杆菌:杆状(包括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等) 螺旋菌:螺旋状(包括螺旋菌、弧菌等) 2.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 3.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如肺炎双球菌 鞭毛:又分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如:变形杆菌为周毛菌 菌毛 芽胞:如破伤风梭菌、炭疽芽胞杆菌、肉毒梭菌 4.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真核类和非细胞类。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藻、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 5.真菌 单细胞:圆形、芽生孢子。如:酵母菌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食品微生物检验实习 系别生物与化学工程系 年级专业12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姓名某某某 指导老师王老师、黄老师、李老师 X X 学校

2015 年1 月13日

1、实习时间、地点和实习单位 2、实习目的 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实习,掌握培养基的配制、包扎及灭菌;正确采集样品并对样 品进行稀释、滴加、培养;菌落观察、鉴定与计数;数据处理、分析等方面内容,并结 合生产和科研技术的发展,开设较高的综合性实验为主,运用综合的实验方、实验手段 对我们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综合的培养。为我们今后从事各种与食品相关的工作打 下基础。 3、实习过程概述 3.1参加认识实习动员大会 2014年11月8日上午由黄大川、王瑶琼2位老师召开了微生物实习动员大会。会 上,老师们说明了实习目的、内容、时间、地点,着重强调了此次实习的自主性和和注 意事项,另外还应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 3.2实习内容 一、腐乳中细菌含量的检测 1、实验材料和设备 1ml移液管 5支,1000ml、500ml、100ml的烧杯各1、1、2个,250ml锥形瓶 3个, 100ml量筒1个,研钵1个,滴定管1支,试管5支,试管架1个,玻璃棒1根,培养皿 12 个,涂布器1个,洗耳球1个,酒精灯1盏,电磁炉1个,天平1台,药匙1个,pH试纸, 标签纸1张,纱布、棉花、线、报纸若干,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 2、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制 配方:牛肉膏3g 蛋白胨10g NaCl 5g 琼脂15—20g 水1000ml pH 7.4—7.6 步骤: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倒平皿→接种→培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体育等诸多领域。在我国教科书中,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香菇等。还有微生物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 现代定义: 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根据存在的不同环境分为空间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按照细胞结构分类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主要特征: 体小面大 一个体积恒定的物体,被切割的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微生物体积很小,如一个典型的球菌,其体积约1mm3,可是其表面积却很大。这个特征也是赋予微生物其他如代谢快等特性的基础。 吸多转快

微生物通常具有极其高效的生物化学转化能力。据研究,乳糖菌在1个小时之内能够分解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产朊假丝酵母菌的蛋白合成能力是大豆蛋白合成能力的100倍。 生长繁殖快 相比于大型动物,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生长繁殖速度。大肠杆菌能够在12.5-20分钟内繁殖1次。不妨计算一下,1个大肠杆菌假设20分钟分裂1次,1小时3次,1昼夜24小时分裂24×3=72次,大概可产生4722366500万亿个(2的72次方),这是非常巨大的数字。但事实上,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如营养缺失、竞争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原因,微生物无法完全达到这种指数级增长。已知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的最佳pH范围为7.0 (6.6~7.5)附近,部分则低于4.0。 微生物的这一特性使其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如发酵、单细胞蛋白等。微生物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2012级制药专业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姓名: 刘甜甜学号: 2012304090 班级: 制药12-2班指导老师:王健 日期:2014.6.11

一、实验目的 1、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一些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原理。 2、掌握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试验方法。 3、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染色特点。 4、了解细菌在普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血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5、掌握细菌分离划线培养的方法。 6、掌握细菌的初步生化反应。 7、掌握细菌密集划线法,掌握细菌K-B药敏纸片法。 二、实验内容 1 细菌Gram’s stain染色,镜检,观察记录细菌形态和特色特征 1.1 实验原理:染色原理:G+菌与Gˉ菌细胞壁不同,G+菌比Gˉ菌细胞内核糖核酸镁盐含量高,G+菌比Gˉ等电点低。 1.2 实验步骤: 1.2.1.制片:○1涂片:取半滴生理盐水置一洁净玻片上,以无菌操作技术自平板上去菌落少许,与生理盐水混匀,均匀涂布约1cm2大小,自然干燥; ②固定:取含菌膜的玻片与酒精灯火焰上来回三次,使菌膜牢固附于玻片表面; 1.2.2染色:①初染:取结晶紫一到两滴覆盖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细流水冲洗,切勿直接冲洗涂片区域; ②媒染:取卢氏碘液1~2滴覆盖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③脱色:取95%酒精2~3滴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局部接近无色即可, 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④复染:取1:10稀释石炭酸复红覆盖涂片区域,轻微摇动,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⑤吸水纸初步吸干玻片水分,然后自然干燥; 1.2.3 镜检:于涂片区域加半滴香波油,油镜(100倍目镜)下。 图1:Gram’s stain(1000×)图2:染色试验 三、分离培养 1实验原理:四区划线法是把混杂着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繁殖后生成个菌落。有时这些单菌落并非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故必须反复分离多次才能得到纯种。其原理是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精品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精品篇 生物学实验报告 报告题目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姓名刘伟 学号055656565 指导教师:xxxxxx 学习中心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玻璃器皿的清洗及包扎方法。 2. 掌握培养基的配置原则和方法。 3. 掌握高压蒸汽灭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基本原理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普通培养基。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胞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所以可供细菌生长繁殖之用。 高压蒸汽灭菌: 主要是通过升温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死微生物的效果。将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和加压的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内水沸腾而产生蒸汽。待蒸汽将锅内冷空气从排气阀中趋尽,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蒸汽不溢出,压力增大,沸点升高,获得高于100℃的温度导致菌体蛋白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 1. 药品: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1mol/l的naoh和hcl溶液。 2. 仪器及玻璃器皿:天平、高压蒸汽灭菌锅、移液管、试管、烧杯、量筒、三 角瓶、培养皿、玻璃漏斗等。 3. 其他物品:药匙、称量纸、ph试纸、记号笔、棉花等。 四、操作步骤 (一)玻璃器皿的洗涤和包装 1.玻璃器皿的洗涤 玻璃器皿在使用前必须洗刷干净。将三角瓶、试管、培养皿、量筒等浸入含有洗涤剂的水中.用毛刷刷洗,然后用自来水及蒸馏水冲净。移液管先用含有洗涤剂的水浸泡,再用自来水及蒸馏水冲洗。洗刷干净的玻璃器皿置于烘箱中烘干后备用。 2.灭菌前玻璃器皿的包装 (1)培养皿的包扎:培养皿由一盖一底组成一套,可用报纸将几套培养皿包 成一包,或者将几套培养皿直接置于特制的铁皮圆筒内,加盖灭菌。包装后的培养皿须经灭菌之后才能使用。 (2)移液管的包扎:在移液管的上端塞入一小段棉花(勿用脱脂棉),它的作 用是避免外界及口中杂菌进入管内,并防止菌液等吸入口中。塞入此小段棉花应距管口约0.5cm左右,棉花自身长度约1~1.5cm。塞棉花时.可用一外围拉直的曲别针、将少许棉花塞入管口内。棉花要塞得松紧适宜,吹时以能通气而又不使棉花滑下为准。 先将报纸裁成宽约5cm左右的长纸条,然后将已塞好棉花的移液管尖端放在长条报纸的一端,约成45℃角,折叠纸条包住尖端,用左手握住移液管身,有手将移液管压紧.在桌面

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7年11月27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姓名:丁志康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用测微尺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2.增强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感性认识。 3. 明确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原理。 4. 掌握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一)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1.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态特征,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微生物 大小的测定,需要在显微镜下,借助于特殊的测量工具——测微尺,包括目镜测 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2.镜台测微尺是中央部分可有精确等分线的载玻片,一般是将1mm等分为100格每 格长0.01mm(即10μm)。镜台测微尺并不直接用来测量细胞的大小,而是用于 矫正目镜测微尺每格的相对长度。 3.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可放入接目镜内的圆形小玻片,其中央有精确的等分刻度,有 等分为50小格和100小格两种。测量时,需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用以 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的细胞物象。由于不同显微镜或不同的目镜和物镜组合放大 倍数不同,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也不一样。因此,用目镜测微尺 测量微生物大小时,必须先用镜台测微尺进行校正,以求出该显微镜在一定大放 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然后根据微生物 细胞相当于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即可计算出细胞的实际大小。 4.球菌用直径来表示其大小;杆菌则用宽和长的范围来表示。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直 径约为0.8μm,枯草芽孢杆菌大小为0.7~0.8×2~3μm。 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1.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有多种方法,本次试验中使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显微镜直接 计数法是将少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 片上(又称计菌器),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的一种简便、快速、直观的方法。目前 国内外常用的计菌器有:血细胞计数板、Peteroff-Hauser计菌器以及Hawksley 计菌器等,它们都可用于酵母、细菌、霉菌孢子等悬液的计数,基本原理相同。 后两种计菌器由于盖上盖玻片后,总容积为0.02mm3,而且盖玻片和载波片之间 的距离只有0.02mm,因此可用油浸物镜对细菌等较小的细胞进行观察和计数。(除 了用这些计菌器外,还有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涂片面积与视野面积之比的估算法, 此法一般用于牛乳的细菌学检查。)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的优点是直观、快速、操

培养基的制备实验报告

培养基的制备实验报告 《培养基的制备与消毒灭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配制培养基(以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制为例)的一般方法和原理。 2.了解消毒和灭菌的原理,掌握常用灭菌方法的操作步骤。 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各种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类型多样,加之实验和研究的目的不同,所以培养基的种类很多。但是,不同种类的培养基中,一般应含有水分、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素等。不同微生物对PH要求不一样.雷菌和酵母的培养基的pH一般是偏酸性的,而细菌和放线菌的培养基的pH一般为中性或微碱性的(嗜碱细菌和嗜酸细菌例外)。所以配制培养基时,都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要求将培养基的pH调到合适的范围。此外,由于配制培养的各类营养物质和容器等含有各种微生物,因此,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立即灭菌.如果来

不及灭菌,应暂存冰箱内,以防止其中的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消耗养分和改变培养的酸碱度所带来不利的影响。 高压蒸气灭菌是将持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气。待水蒸气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气不能道出,而增加了灭菌器内的压力,从而使沸点增高,得到高于100℃的温度。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普通培养基。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所以可供作微生物生长繁殖之用。基础培养基含有牛肉膏、蛋白胨和NaCl。其中牛肉膏为微生物提供碳源、能源、磷酸盐和维生素,蛋白胨主要提供氮源和维生素,而NaCl 提供无机盐。在配制固体培养基时还要加入一定量琼脂作凝固剂,琼脂在常用浓度下96℃时溶化,实际应用时,一般在沸水浴中或下而垫以石棉网煮沸溶化,以免琼脂烧焦。琼脂在40℃时凝固,通常不被微生物分解利用。固体培养基中琼脂的含量根据琼脂的质量和气温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由于这种培养基多用于培养细菌,因此要用稀酸或稀碱将其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以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

发酵工程实验报告集

生物技术大实验 实验报告集 班级生物技术1212学号 1220212206 姓名宋扬 使用时间2015.12.14至2015.12.19 组别一 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实验室学生守则 一、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服从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 的指导。 二、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做好实验预习,实验之前5分钟进入实验室,及时、 准确地完成实验任务,实事求是地完成实验报告,杜绝弄虚作假。 三、严格执行操作规定,爱护仪器设备及工具。凡不按教师的指导擅自操 作引起仪器、设备损坏者,应予赔偿。 四、爱护实验室公共财物,节约水电、材料和试剂。未经允许不得随便挪 动非实验需用的其他仪器,不得随便拆装仪器或将仪器、工具带至室 外。 五、持实验室的严肃安静,不得大声喧哗、嘻闹,严禁在实验室内抽烟和 吃东西。 六、严防事故,确保实验室安全,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有关教师和管 理人员报告。 七、每次实验结束后,主动整理好仪器设备,归还所借器材,关闭电源、 水源,按指导老师的要求做好实验结束工作及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工作,经指导老师许可后,方可离开。 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

菌体量随着时间增加而增长,而辅酶Q10 含量也随着菌体量的增长而变大。后期因为菌体量的减少,也开始降低。下罐。 还原糖浓度(柱状图) 还原糖浓度不断下降,在24小时开始每隔一段时间补充葡萄糖,使葡萄糖含量维持在 一开始溶氧在100%,随着菌体生长发酵,开始下降,控制在30%左右,随着菌体增加,降为 粘,影响氧气传递。 前期消耗氮源,产氨,pH上升,随着菌体生长繁殖,消耗碳源,产酸, 源,使pH维持在6.8左右。当pH过低时,通过补加氨水,使pH维持稳定。

微生物实验报告:测定细菌生长曲线

测定细菌生长曲线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菌生长曲线特征,测定细菌繁殖的代时; 2.学习液体培养基的配制以及接种方法; 3.反复练习无菌操作技术; 4.了解不同细菌,不同接种方法在同一培养基上生长速度的不同; 5.掌握利用细菌悬液混浊度间接测定细菌生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将一定量的菌种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内,在一定的条件下培养,可观察到细菌的生长繁殖有一定规律性,如以细菌活菌数的对数做纵坐标,以培养时间做横坐标,可绘成一条曲线,称为生长曲线。单细胞微生物发酵具有4个阶段,即调整期(迟滞期)、对数期(生长旺盛期)、平衡期(稳定期)、死亡期(衰亡期)。生长曲线可表示细菌从开始生长到死亡的的全过程动态。不同微生物有不同的生长曲线,同一种微生物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其生长曲线也不一样。因此,测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对于了解和掌握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是很有帮助的。 测定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方法很多,有血细胞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称重法和比浊法。本实验才用比浊法,由于细胞悬液的浓度与混浊度成正比,因此,可以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悬液的光密度来推知菌液的菌液的浓度。将所测得的光密度值(OD600)与对应的培养时间做图,即可绘出该菌在一定条件下的生长曲线。注意,由于光密度表示的是培养液中的总菌数,包括活菌和死菌,因此所测生长曲线的衰亡期不明显。 从生长曲线我们可以算出细胞每分裂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即代时,以G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G=(t2-t1)/[(lgW1-lgW2)/lg2] 式中t2和t1为所取对数期两点的时间,W1和W2分别为对应时间测得的细胞含量或OD。 三、实验器材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菌液及平板; 培养基(100mL/250mL三角瓶×10瓶/大组):牛肉膏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 取液器(5000ul, 1000ul 各一支),无菌1000ul吸头若干,无菌5000ul吸头若干,比色皿10个及共用参比杯一个,培养箱3台,722s分光光度计; 四、实验步骤 1.活化菌种 将细菌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葡萄糖三角瓶培养基中,37℃振荡培养18h,另外准备单菌落平板各1块; 2.接种 6人大组分为3个小组,按表1接种。 表1.各培养基接入菌种及培养条件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 一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 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原理和方法 2 学习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微生物 3 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原理 实验材料: 1 土样溶液,无菌生理盐水 2 取液器(1000μL一支,100μL一支),培养箱,培养皿(12个),无菌有帽试管,三角瓶,无菌涂棒,接种环,1000μL无菌吸头若干,记号笔,酒精灯,火柴,试管架 实验步骤: A 培养基的制备(已提前制备好) B 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作如下实验 1 取三个平板,用100μL的取液器分别吸取100μL的河水、豆浆、豆奶,均匀加在三个培养基上,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2 再取三个平板,三个同学分别用手指(未洗过)在培养基上涂抹几秒钟,一个同学对应一个平板。 3 再取一个平板,其中一个同学将手用肥皂洗过后,再在培养基上涂抹。 4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一个同学对着培养基咳嗽,使口腔中的气流和飞沫落到培养基上。 5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在空气中放置10min左右,关上皿盖。 6 将上述9个平板放置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C 土壤中分离微生物 1 采土样,制备土壤稀释液(已准备好) 2 取三个平板,每个培养基上用取液器添加100μL的土壤稀释液,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3 将平板依旧放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D 菌落计数 培养24h后,取出培养平板,算出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量。其中,土样中的微生物含量可用以下式子计算 土壤中的细菌含量(个/g土壤)=菌落平均数×10×稀释倍数 实验结果及数据: 实验结果如附图。

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实验报告 篇一: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实验报告(详细) 一、实验题目: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二、实验目的: 1、明确培养基的配置原则,掌握配置方法。 2、了解灭菌的原理,学习掌握灭菌器的使用方法。 三、实验器材: 1、药品: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水、琼脂。 2、仪器:三角瓶、培养皿、试管、线绳、棉花、烧杯、报纸、移液管、试管架、铁针、量筒。 四、实验原理: 1、培养基的制备 包括一下几种成分: (1)水分:主要成分。 (2)n源: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 (3)c源:主要是含碳有机物、碳氢化合物等。 (4)无机盐:如nacl、Kh2po4等。

微量元素:cu、K、mg、s、p、Zn。 有些还需要添加“生长因子”,通常是维生素类、某些 氨基酸或核酸等。 2、培养基配置的原则 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及培养目的,选用不同的培养基,但有机物总量不得超过15%,盐类一般不超过1%。 培养基有以下分类: 按成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 按状态: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按用途: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 培养基配好后应立即灭菌,防止营养物质中的微生物富集。 3、灭菌: 用理化手段杀灭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包括芽孢和孢子,在实验中应对所有仪器、操作场所、药品及培养基灭菌或消毒。 (1)高压蒸汽灭菌:将物品放入封闭的加压灭菌器, 加热使灭菌锅套间的水沸腾产生蒸汽,将冷空气排尽,压力上升,使水沸点变高,导致菌体蛋白质变性,一般0.1mpa、121℃、15~30min可以彻底灭菌,本次实验灭菌20min。若 是含糖培养基,110℃、30min。

细菌培养实验报告(新)

篇一: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实验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生物学实验报告 报告题目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姓名刘伟 学号 专业生物科学 批次/层次 指导教师 学习中心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玻璃器皿的清洗及包扎方法。 2. 掌握培养基的配置原则和方法。 3. 掌握高压蒸汽灭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基本原理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普通培养基。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胞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所以可供细菌生长繁殖之用。 高压蒸汽灭菌: 主要是通过升温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死微生物的效果。将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和加压的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内水沸腾而产生蒸汽。待蒸汽将锅内冷空气从排气阀中趋尽,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蒸汽不溢出,压力增大,沸点升高,获得高于100℃的温度导致菌体蛋白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 1. 药品: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1mol/l的naoh和hcl溶液。 2. 仪器及玻璃器皿:天平、高压蒸汽灭菌锅、移液管、试管、烧杯、量筒、三 角瓶、培养皿、玻璃漏斗等。 3. 其他物品:药匙、称量纸、ph试纸、记号笔、棉花等。 四、操作步骤 (一)玻璃器皿的洗涤和包装 1.玻璃器皿的洗涤 玻璃器皿在使用前必须洗刷干净。将三角瓶、试管、培养皿、量筒等浸入含有洗涤剂的水中.用毛刷刷洗,然后用自来水及蒸馏水冲净。移液管先用含有洗涤剂的水浸泡,再用自来水及蒸馏水冲洗。洗刷干净的玻璃器皿置于烘箱中烘干后备用。 2.灭菌前玻璃器皿的包装 (1)培养皿的包扎:培养皿由一盖一底组成一套,可用报纸将几套培养皿包 成一包,或者将几套培养皿直接置于特制的铁皮圆筒内,加盖灭菌。包装后的培养皿须经灭菌之后才能使用。 (2)移液管的包扎:在移液管的上端塞入一小段棉花(勿用脱脂棉),它的作 用是避免外界及口中杂菌进入管内,并防止菌液等吸入口中。塞入此小段棉花应距管口约0.5cm 左右,棉花自身长度约1~1.5cm。塞棉花时.可用一外围拉直的曲别针、将少许棉花塞入管口内。棉花要塞得松紧适宜,吹时以能通气而又不使棉花滑下为准。 先将报纸裁成宽约5cm左右的长纸条,然后将已塞好棉花的移液管尖端放在长条报纸的一端,约成45℃角,折叠纸条包住尖端,用左手握住移液管身,有手将移液管压紧.在桌面上向前搓转,以螺旋式包扎起来。上端剩余纸条,折叠打结,准备灭菌。 (二)液体及固体培养基的配制过程 1.液体培养基配制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文档

2020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文档Contract Template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报告一般是指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行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体会指的是接触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专业学号 姓名 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和高压蒸汽灭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实际用到哪些试剂、材料、玻璃器皿等都要写出,包括数量) 四、实验步骤(按照实际步骤填写,切忌抄袭) 五、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六、思考题 1、简述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2.为什么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法更有效? 3.高压蒸汽灭菌时,为什么要先将灭菌锅锅内的冷空气完全排尽?

实验二自生固氮菌的分离纯化 (这是个综合实验,请大家回顾三周来的所有操作步骤,将其整理成连贯完整的一份报告,注意每次实验的衔接,不要把其他的实验项目写进来,但也不要漏写该实验的相关步骤。)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整个综合实验有涉及到的材料都要列出) 四、实验步骤(详叙每周所做的相关步骤) 五、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六、思考题 1、划线分离时,为什么每次都要将接种环上多余的菌体烧掉?划线为何不能重叠? 2、如何从自然界中分离自己所需要的纯培养? 实验三平板培养测数法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实际操作有涉及到的材料都要列出) 四、实验步骤(详叙相关步骤) 五、实验结果 六、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七、思考题 1、平板菌落计数法中,为什么溶化后的培养基再冷却至45℃左右才能倒平板?

微生物实验报告:环境中微生物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常用微生物培养基的配置方法。 2.学习并掌握各种无菌操作技术,并用此技术进行微生物稀释分离、划线分离接种。 3.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法分离微生物。 4.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土壤中有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微生物,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是平板分离法。 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使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含菌数。 三、实验器材 土样10g,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平板20个,未知菌种平板,当天降雪; 平皿,涂棒,接种环,无菌200ul, 1000ul吸头,记号笔,酒精灯,取液器:1000ul 、200ul 各一支,培养箱; 0.9% 无菌生理盐水,250ml三角瓶中装99ml生理盐水,每瓶加约20粒玻璃珠,250ml 三角瓶中99ml生理盐水,作100倍稀释用。 四、实验步骤 1.配置培养基:取牛肉膏5g,蛋白胨10g,NaCl5g,蒸馏水1000ml配置培养基,调 pH至7.2,灭菌。于讲课前倒板20块。 2.采集野外样品:选择肥沃土壤,去表层土,挖5~20cm深度的土壤数10g,装入烧杯,带 回实验室;取校河水装入烧杯,带回实验室;取新积雪中间层转入烧瓶,带回实验 室。 3.制备土壤稀释液:称取土样1.0g,放入盛99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 用手振荡5min使土壤均匀分散成为土壤悬液(10-2)。用200ul的无菌吸头从中吸 取0.1ml土壤悬液,注入事先分装有0.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吹吸3次,摇匀(10-3)。 类推制得10-4、10-5的土壤悬液。 4.涂板: 1)土壤稀释液(9块):用无菌吸头,分别吸取10-3、10-4、10-5浓度土壤稀释液100ul,较均匀地放入已写好稀释度的牛肉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用无菌玻璃 涂棒涂匀。每个浓度做3个平板。 2)单菌落划线(4块):用接种环挑取未知平班上的菌落,做单菌落划线分离,每人2板。 3)手指(1块):分别用未洗过的手指头, 用自来水打湿的手指头,用自来水洗过的手指头,用肥皂洗过的手指头和用酒精棉球擦过的手指头(不用毛巾擦)在同 一平板的不同分区涂抹(用力一致)。

微生物实验报告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一、微生物得简单染色思考题 1油镜与普通物镜在使用方法上有何不同?应特别注意些什么? 答:油镜在使用时必须在载玻片与物镜之间滴加镜头油。油镜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两点:(1)、使用后镜头得清洁: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布,以保证光洁度,用完油镜必须进行“三擦”(观察完毕,上悬镜筒,先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得油,然后再用擦镜纸沾取少量二甲苯(或者乙醇乙醚溶液)擦去残留得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得二甲苯,后将镜体全部复原)。 (2)、、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最后用油镜。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油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碎玻片或损伤镜面. 2、使用油镜时,为什么必须用镜头油? 答:在使用普通显微镜时,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得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得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得照明度。若中间得介质就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得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得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3、镜检标本时,为什么先用低倍镜观察,而不就是直接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 答:低倍镜视野比较大,能瞧到得范围大,容易找到观察得目标,然后在用放大倍数高得高倍镜或油镜有目得得观察。 实验二、革兰氏染色 (1)为什么必须用培养24h以内得菌体进行革兰氏染色? 答:24h以内得菌体处于活跃生长期,菌体细胞壁具有典型特征,而处于老龄得革兰氏阳性细菌壁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染色时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2)要得到正确得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哪一步就是关键步骤?为什么? 答:应注意如下几点: 其一,选用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老龄得革兰氏阳性细菌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其二,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其三,脱色就是革兰氏染色就是否成功得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脱色过度造成假阴性(3)当您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保证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答:当要确证未知菌得革兰氏反应时,可用已知菌进行混合涂片,使二者染色条件保持一致,如果已知菌得结果与预期相符,则证明操作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实验三、微生物得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1、在显微镜下直接测定微生物数量有什么优缺点? 答:1)优点:直观、快速、操作简单。 2)缺点: 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不适于对运动细菌得计数; 需要相对高得细菌浓度; 个体小得细菌在显微镜下难以观察; 实验四、微生物大小得测定 1、在不改变目镜与目镜测微尺,而改用不同放大倍数得物镜来测定同一细菌得大小时,其测定结果就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相同;目镜测微尺就是一块圆形玻片,其中央刻有精确等分得刻度,有把5毫米刻成为50等分或把10毫米长度刻成100等分.测量时,将其放在接目镜中得隔板上来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得细胞物象。由于在不改变目镜与目镜测微尺,而改用不同放大倍数得物镜来测定同一细菌得大小时,物象得放大倍数与每小格目镜测微尺所代表得长度在变化比例上就是同步得,

大肠杆菌微生物培养实验报告及评价标准

实验1 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计数 实验原理 纯化分离:人为提供适宜的菌落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 等)。用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菌落。 筛选:转基因大肠杆菌有抗氨苄青霉素基因,所以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LB 培养基中可以正常繁殖长成菌落。而普通的大肠杆菌没有抗氨苄青霉素基因,咋含有氨苄青霉素的LB 培养基中不能繁殖。由此可进行大肠杆菌的筛选。 梯度稀释并计数:通过浓度梯度稀释把液体培养基培养的大肠杆菌稀释到一定浓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由此可计数计算大肠杆菌的数量。 实验目的 1. 通过制备LB 固体培养基,对平板进行划线等,学会使用固体LB 平板。 2. 通过用液体培养基,学会对微生物进行扩大培养。 3. 通过稀释,学会用计数器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实验材料和药品 待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液、高压蒸汽灭菌锅、LB 固体培养基、LB 液体培养基、接种环、玻璃涂布器、培养皿、恒温培养箱、摇床、酒精灯、无菌水、移液枪、EP 管 实验步骤(用简单的流程图表示)

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如照片、表格等) 稀释倍数104105 大肠杆菌单个菌落个数837799111812 平均数86.313.7 浓度 1.726×1070.274×107 实验结果与讨论 结果:稀释了105计算出来的结果约为1.726×107ml/cm^3 稀释了104计算出来的结果约为0.274×107ml/cm^3 全组数据计算出来结果为2.233×107ml/cm^3 讨论: 在稀释倍数为104的试验中大肠杆菌菌落较少,原因可能是在稀释过程操作中,震荡不够,而且由于不小心洒了半管104稀释液,所以取液接种的时候底层的大肠杆菌数量偏少了。也有可能是靠近酒精灯附近使得温度升高杀死了一部分细菌或者降低了活性。 从实验图片中可以看出,涂布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固体培养基上不平滑,有多处破损,细菌在破损处的生长大多是不规则的连续紧挨在一起的,所以不便于菌落的计数,也会影响最终实验数据。 课后提问 使用稀释涂布平板计数法,计算出来的细菌数量与实际相比是偏大还是偏小呢?误差有多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 专业学号 姓名 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和高压蒸汽灭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实际用到哪些试剂、材料、玻璃器皿等都要写出,包括数量) 四、实验步骤(按照实际步骤填写,切忌抄袭) 五、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六、思考题 1、简述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2.为什么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法更有效? 3.高压蒸汽灭菌时,为什么要先将灭菌锅锅内的冷空气完全排尽? 实验二自生固氮菌的分离纯化 (这是个综合实验,请大家回顾三周来的所有操作步骤,将其整理成连贯完整的一份报告,注意每次实验的衔接,不要把其他的实验项目写进来,但也不要漏写该实验的相关步骤。)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整个综合实验有涉及到的材料都要列出)

四、实验步骤(详叙每周所做的相关步骤) 五、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六、思考题 1、划线分离时,为什么每次都要将接种环上多余的菌体烧掉?划线为何不能重叠? 2、如何从自然界中分离自己所需要的纯培养? 实验三平板培养测数法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实际操作有涉及到的材料都要列出) 四、实验步骤(详叙相关步骤) 五、实验结果 六、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七、思考题 1、平板菌落计数法中,为什么溶化后的培养基再冷却至45℃左右才能倒平板? 2、本次实验是否成功?如果失败,试分析原因。 实验四简单染色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包括菌种、染料、玻璃器皿)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黏贴染色结果图片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菌的显微形态)

六、思考题 1、简单染色要获得成功,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为什么? 实验五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包括菌种、染料、玻璃器皿)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黏贴染色结果图片并判断自己分离到的菌种是G还是G+-?) 六、思考题 1、革兰氏染色要获得成功,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为什么? 2、什么情况下会导致结果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实验六放线菌的印片染色法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包括菌种、染料、玻璃器皿)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黏贴染色结果图片并描述放线菌的显微形态特征) 六、注意事项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

微生物实验报告2012054015杨小静

脓汁和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检测 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七年制学号:2012054015 姓名:杨小静 实验目的:本次脓汁粪便标本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实验,旨在通过培养基制备,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以及细菌鉴别实验如革兰氏染色法,血浆凝固酶试验,药敏试验,半固体接种法实验,从而对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初步掌握微生物试验的基本技能和原理,也有助于无菌观念的树立。 1.实验器材: 接种针、接种环、油性笔、打火机、试管架、普通冰箱、冷藏室、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生物显微镜、电炉、蒸馏水、玻片缸、消毒液、1‰新洁而灭、天平、砝码、细菌干粉培养基、锥形瓶、量筒、试管筐、糖发酵管、灭菌平皿、试管(棉塞)、刻度吸管、洗耳球、称量纸、硫酸纸、牛皮纸、橡皮筋、尺子 2.实验方法与步骤:①培养基的制备②细菌的分离培养③细菌的纯培养④细菌的形态学检查⑤细菌的生化试验等⑥细菌的血清学试验、结果 第一次实验 2.1培养基的制备、消毒和灭菌 如下图表格内容要求所示制备培养基。 表一 组号培养基称量 (g) 水量 (ml) 煮沸 (次) 分装 (ml) 备注(40人份) 1 营养琼脂11.4 300 4瓶,500ml瓶,平板 2~4 营养琼脂 2.9 75 3 5 15支×3,中试管,斜面5~7 营养肉汤 1.1 50 1 3 15支×3,小试管,液体8~10 半固体 1.9 50 3 3 15支×3,小试管,高层 第二次实验 2.1手指和空气的细菌学检查 实验步骤:1空气的细菌学检查:每组1个营养琼脂平板,选择采样地点(实验室、卫生间或任选地点),将平板盖打开,盖朝下放置在平板旁边,平板暴露于空气中15分钟,然后平板倒扣盖上,作标记。37℃温箱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CFU/m3 =50000N÷AT≈86N(直径7cm平板)。N:平板上的菌落数。A:平板面积(平方厘米)。T:采样时间(分钟)。 CFU /m3 =50,000N÷AT ≈8333 2手指皮肤的细菌学检查: 上:甲、丙→常规洗手甲和乙、丙和丁共用1个平板

枯草芽孢杆菌实验报告

微生物技术综合实验 年级:13级生物工程(专升本)班级:2013011201 学号:1301014026 姓名:徐红贞 指导老师:刘凤霞教授 日期:二零一三十月五号

目录 1实验目的及原理 (1) 1.1实验目的 (1) 1.2实验原理 (1) 2实验材料 (1) 2.1实验仪器 (1) 2.2实验试剂 (1) 2.3培养基 (2) 2.3.1 生长培养基 (2) 2.3.2鉴定培养基 (2) 2.3.3摇瓶培养基 (2) 3试验方法 (2) 3.1仪器的准备 (2) 3.2培养基的配置 (2) 3.3初步筛选及鉴定 (2) 3.3.1采集土样 (3) 3.3.2富集培养 (3) 3.3.3稀释分离、纯化 (3) 3.3.4初筛 (3)

3.4复筛及鉴定 (4) 3.4.1革兰染色 (4) 3.5酶活力的测定 (4) 3.5.1摇瓶培养 (4) 3.5.2酶液稀释 (4) 3.5.3酶液测定 (4) 4结果分析 (5) 4.1平板涂布分离 (5) 4.2平板划线分离 (5) 4.3初筛 (5) 4.4复筛 (5) 4.5摇瓶培养 (6) 4.6酶活力测定 (6) 5参考资料 (7) 6附录 (8)

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纯化、筛选及鉴定 1.实验目的及原理 1.1实验目的 (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枯草芽孢杆菌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掌握枯草芽孢杆菌的鉴定方法。 (3)掌握微生物的摇瓶培养方法及淀粉酶活力的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4)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微生物实验方法的能力。 (5)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流程、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判断实验结果的能力。 1.2实验原理 选择合适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成分、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将土壤稀释液倒在不同类型的培养基平板上,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几天,细菌或是其他的微生物便能在平板上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将初次筛选得到的微生物接到淀粉培养基上培养,因为只有能够产生淀粉酶的细菌才能够利用培养基中的淀粉成分来完成自身的生命活动,才能够生存。故在淀粉部分不显现蓝色,出现透明圈,可以通过透明圈的大小来初步判断培养物中是否有产淀粉酶微生物及产淀粉酶的能力。 2. 实验材料 2.1实验仪器 无菌玻璃涂棒无菌移液管接种环无菌培养皿土样电子天平三角瓶烧杯试管酒精灯擦镜纸载玻片吸水纸恒温摇床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

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报告书 (2011 ~2012学年) 实验题目大肠杆菌抗药性突变株的分离 学院名称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生物技术09-1班 姓名(学号)李顺20096224 起讫日期2011.11.26-2011.11.31 指导教师李军红 2011年 12 月 30 日

大肠杆菌抗药性突变株的分离 摘要:以实验室大肠杆菌为出发菌株, 采用梯度平板法, 利用链霉素, 尝试了对经紫外线诱变的菌株进行耐药性菌株的分离及抗性水平的确定。诱变前的大肠杆菌对链霉素有一定的抗性,。经过紫外诱变后,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增强,实验未能分离出纯种的抗性菌株。 关键词:大肠杆菌分离抗药性梯度平板法 Abstrack :By the laboratory e. coli strains for starting, gradient plate method, using streptomycin, try to the strains of ultraviolet mutagenesis resistance strains on the sepa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resistance level. Mutation of e. coli before to streptomycin have certain resistance,. After uv mutagenesis, escherichia coli to streptomycin resistance to strengthen, the experiment failed to separate out of the pedigree of the resistant strains. Key words : escherichia coli isolation drug- resistance Gradient plate method 前言:本实验学习用梯度平板法分离抗药性突变株。实验基本原理是基因中碱基顺序的改变可导致微生物细胞的遗传变异。这种变异有时能使细胞在有害的环境中存活下来,抗药性突变就是一个例子。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DNA的某一特定位置的结构改变所致,与药物的存在无关,某种药物的存在只是作为分离某种抗药性菌株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作为诱发突变的诱导物。因而在含有一定浓度抑制物药物的平板上涂布大量的细胞群体,极个别抗性突变的细胞会在平板上长成菌落。将这些菌落挑取纯化,进一步进行抗性实验,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抗药性菌株。抗药性突变常用作遗传标记,因而掌握分离抗药性突变株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便于选择适当的药物浓度,分离抗药性突变株常用梯度平板法。本实验拟采用梯度平板法分离大肠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