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

来源:《红旗文稿》2019/08 作者:刘丽敏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序幕。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围绕“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这一基本问题,勇敢推进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创出了一条既顺应世界现代化的时代大势,又蕴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了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中国经验

如何选择现代化道路,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道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6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经验,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积淀、文化传统出发,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将现代化道路选择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基本国情为基石。国情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一体化发展,即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的现代化目标,始终根据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目标要求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始终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来考虑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巩固和发展。

以民族历史为根脉。现代化普遍被认为是对传统的扬弃。但是,历史是一条不能中断的河流。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虽然直接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持续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但它上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接近代以来

170多年的救国、建国、强国探索,下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奋斗,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脉。

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14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确保现代化的过程由人民参与、现代化的成效由人民评判、现代化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激发人民的创造力、提高人民幸福感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民的真心支持和拥护。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显著特征和内在动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自我完善,为现代化建设注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全方位开放则使中国的现代化摆脱了封闭半封闭状态的束缚,与世界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既有利于中国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地惠及世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展现中国智慧

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越成熟,前途越光明。一直以来,现代化理论主要以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作为标准,将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或者“全盘西化”。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想既保留自身文明特色,又走向现代化,就必须创新现代化理论。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的创新,展现了具有批判性、建设性、价值性和战略性的中国智慧。

以科学的理论进行批判。资本主义本质上具有两对与生俱来的对抗性矛盾,一是社会内部的阶级对立、阶级压迫;二是为抢夺资源和势力范围而发起的战争。有了这样的对立存在,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几乎都会遇到难以克服的社会矛盾以及持续不断的社会冲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原有的对抗性,又在理念和实践上批判地借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成果。

以理论的创新实现超越。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时代主题,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保证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聚焦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即发展动力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内外联动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全面。

以理想的追求传播价值。中国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意味着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将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作为现代化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世界人民的支持。因此,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现代化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升级。

以目标的动态调整战略。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要根据形势的变化,科学合理地设计现代化的目标和战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四个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不断扩展,战略步骤也随之不断调整,经历了“两步走”“三步走”、新“三步走”和新“两步走”的历史演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呈现中国方案

制度保障实践。制度越先进,保障越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更好社会制度的战略设计和成功探索,为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创建先进社会制度提供了参考方案。以内容而论,这一方案主要包括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为核心的政治现代化方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方案、以文化自信建设为核心的文化现代化方案、以美丽中国建设为核心的生态现代化方案、以和谐社会建设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方案等。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中国方案的总关键,因为有效的政治制度保障,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首要条件。

坚持民主制度的本土化发展。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是以创新为动力,以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为核心,由此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底子薄、基础弱,一方面急切地希望快速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却往往难以规避“发展”与“稳定”的两难。而不顾国情地移植西方民主制度的“民主化”,不仅未能帮助他们跳出这种两难境地,反而导致政治上的混乱和衰败,致使国家失去有效的社会动员和政治调控的能力,现代化进程随之被中断。中国共产党没有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而是立足基本国情,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坚持先进政治力量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之所以能够避开现代化的发展陷阱,就是因为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积极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拥有近9000万名党员,经过严密的组织建设,形成了一个步调一致的有机整体,具有强大的组织力、动员力、革命力和战斗力。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其优势在于实现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服务人民办好事,提高效率办成事。正是因为具有这些优势,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根本经验。

(作者: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工商管理(国际会计) 工管三班 楚汉青 3201514007

目录 一、历史的必然选择 (3) 1. 农民阶级在近代的抗争 (3) 2. 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 (4) 3. 地主阶级的抗争 (5) 4. 社会主义为中国革命带来活力 (5) 二、社会主义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 (6) 1. 科学社会主义推动的现代化 (6)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方针 (6) 三、综述 (7)

摘要:中国在百年近代史中,受尽了凌辱。19世纪中叶,中国的国门被强制打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遭受西方侵略近百年。因为,西方在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飞速发展,封建中国远远被抛在了后面。科学技术的落后,使中国从一个天朝大国,逐渐沦为一个落后的国家。西方列强受廉价原材料、庞大的市场和劳动力等因素的驱使,展开了对中国长达百年的凌辱。从这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就开始思索和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曾探索过救国救民的道路,但是最后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原因就是,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 关键字:社会主义道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必然选择、近代化。 一、历史的必然选择 1. 农民阶级在近代的抗争 在近代,农民阶级探索过很多次,其中太平天国运动是最惊心动魄的一次。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鸦片的输入,导致满清白银大量外流,劳动力日益衰竭,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艰难。于是,农民阶级发动了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捻军,陕西回民叛乱。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自此连战连捷。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运动的结晶。 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更重要的是,这项制度,乃至这个运动,都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正确方向,这注定了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人民日报国纪平2014-09-30 【注:雄文!中国崛起,已势不可挡。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其理不可以一概。天下将兴,其积必有其源。】 (一)“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 1949年10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第四版刊登了驻香港记者关于新中国成立的报道。 今天,生机勃勃的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5岁华诞,国际舆论以更加轻松的笔调讲述着中国故事。 韩联社写道,因为有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秋天访韩中国游客有望大增,韩国化妆品和免税店股价大幅上涨,中国游客青睐的电饭锅和幼儿用品生产企业股价也在上涨。路透社文章称,随着中国国庆长假临近,9月份中国黄金进口量增加,整个国际黄金市场正在紧密关注。 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总有一天会改变面貌,想必这并未超出《泰晤士报》那位记者的想象力。不过,这位前辈可曾料到,有朝一日中国的国庆节将给世界各大媒体的经济报道供料? 21世纪的中国故事又何止于经济话题。 9月24日的北京秋高气爽。天安门广场,工人们挥汗如雨装点着国庆巨型花坛。人民大会堂,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因为习近平主席的到来而高潮迭起。秘鲁前总统加西亚的发言本来说好8分钟,可这位《儒学与全球化》一书的作者竟足足讲了15分钟——

“儒家文化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他们对自然、文化、家庭、政治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解。这个过程出现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更加繁荣,中国人民更加团结,社会共识更多。” (二) 向前走的人们,不应忘记曾经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 回首我国近代史,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丧权辱国,成了旧中国长期无法消除的病疠。 “在赤日炎炎下,久旱无雨的黄土高原一片死寂,没有绿色,树木光秃秃的,树叶被摘光了,树皮也被剥净了。路边横着骷髅的死尸,没有肌肉,骨头脆如蛋壳,稍有一点肉的立即被吞噬掉了……”美国记者斯诺曾长期在旧中国考察,他在书中真实记载了当时中国大饥荒的景象。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人口众多,历代政府包括国民党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它必然会因此而垮台。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充满英雄气概的政党。毛泽东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时庄严宣告:“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为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为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旧中国几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设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是,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由于国际国内种种原因,在相当长时间内,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左”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使得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难能可贵的正确认识没能贯彻和坚持下去,直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悲剧。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我们国家面临的是十分困难的局面: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千帆竞发,中国落在了时代大潮的后面。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我们党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同时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新思考。1982年在为党的十二大所作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就是围绕这样一个鲜明的主题展开的。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无比生动的、辩证发展的进程,是一个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13亿中国人民稳步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曙光已经照临东方的地平线。 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08年我国GDP已经超过30万亿元,居世界第3位,比1978年的世界第10位上升了7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近6%。30年间GDP年均增长9.8%,较之世界经济平均增速3.0%快3倍多。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我们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 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陷入低潮。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满以为经过短暂“休克”之后就可复苏重生。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有的至今难出低谷。结果证明,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并非济世良方。“新自由主义”不但害了亚洲、拉美、苏联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最终连兜售者自己也自食苦果。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弊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风景这边独好”,展现出勃勃生机,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目光。近几年来,国外舆论界和学术界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中国发展道路”的议论十分热烈。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答: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命题角度二: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命题角度三: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的关系的关系?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沦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四、十八大报告中的首次提出: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注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和前景提纲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现状及前景 蓝志 主义通常指主张、思想,但同时又是社会运动、社会制度。 毛泽东曾说过“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20世纪最大的特点是社会主义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一、社会主义分类 世界上有一百多个政党提出了多种社会主义纲领,可分为: 1、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公有制为主体,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 2、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党) 3、生态社会主义 4、民族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现状 (一)西欧社会主义运动(近70万党员) 1、法共的“新共产主义” 2、意大利左翼民主党的“新社会主义” 3、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和“第三条道路” (二)苏联演变后俄罗斯社会主义力量的现状 1、以俄共为主体的左翼 (1)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温和派) (2)“俄罗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力量运动”(激进派) 2、俄罗斯争取新社会主义运动 3、全俄政治社会组织“祖国”运动 (三)东欧剧变后左翼力量的现状 1、重建的东欧共产党的社会主义运动 2、东欧社民党的社会主义运动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探索新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 2、越南社会主义革新之路 (1)国情与历史 (2)革新之路 1986年12月,越共六大(长征)召开,开始全面革新,经过1991年七大(阮文灵),1996年(杜梅),2001年九大(黎可漂、农德孟),革新开放向纵深发展。

革新政治: A、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改革,扩大国会权力。 B、转变政府职能,精减人员。 C、主张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2001年九大更将依法治国,为发展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 D、加强执政党建设,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反腐败力度(党重之中重),采取干部申报制度。重视改革与稳定关系。 E、外交上,加强对外开放,实行全方位外交路线:外交融入国际社会,搞好周边关系,妥善处理大国关系。争取和平环境搞建设。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1995年越美关系正常化(杜梅、武文杰访华)。 革新经济: A、管理上,认清基本国情(1954年起为过渡时期),坚持初级阶段,解散农业合作社,实行农村承包。推行国企改革,实行政企分开。C、外向型经济的推动,建立开放区和经济区。D、实行金融改革,抑制通胀,提出建立“定向市场经济”目标,发展外向型经济。 革新思维:确立胡志明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1991年,七大阮文灵),翻译出版《邓小平文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书,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3)特点和困难 特点:认识国情定位准,学习中国紧跟快,解放思想重实践,改革开放同步调,成绩巨大立得牢。 面临困难:资金短缺,人口增长过快,农村落后,腐败问题,教育事业滞后,国企亏损大。 3、老挝社会主义国家的革新 (1)国情与历史 (2)改革情况 1986年打开国门,1988年推行全面革新开放路线,1996年六大制定长远规划。 政治改革:2001年七大提高国会的地位和作用,直接选举国会代表。转变政府职能发展市场经济,实行政企分开。1991年通过第一部宪法。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经济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取消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转入经营核算制,实行利用和发挥建立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各种经济成份政策,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发展商品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是东盟成员国。大力发展旅游业。 (3)特点和困难 4、古巴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改革情况 1990年12月,古巴进入“和平时代的特殊时期”。1991年10月,古共四大,

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辟新纪元、走上新道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开创新的局面;为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紧密的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奋发图强,积极进取,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而努力。 要想取得这些成就,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之所以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经历了长期斗争的考验。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晚清时期的戊戌变法开始,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有志之士希望通过此次运动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戊戌变法终在多方阻挠之下夭折了。而之后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所取得的将中国变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努力也在辛亥革命之后化为乌有。五四运动之后,受到苏联的苏维埃政府社会主义思想的感染,中国开始认清一点: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之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开始向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迈进。为了走向社会主义,第一步是实行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然而,在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又发动了内战,妄图恢复封建资本主义,结果当然是失败的。邓小平同志在概括中国这段历史发展过程时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决定了中国必须义无反顾的他上社会主义的道路。2. 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广大中国人民的决定,经历了广大人民的慎 重选择。 中国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人民在封建时期经历着由社会等级、财富地位等局限的不公平待遇,身心都受到严重压迫。近代以来,人民为了追求自由、和平、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新世界开始进行反抗,但是从近现代史来看,无论是哪次变法、改革或是革命,牺牲最多的依旧是人民。 所以,对于中国的广大人民来说,封建社会只会残食他们,资本主义只会剥削他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事实也确实证明,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赞同,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而之后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和建设也是建立在人民支持的基础之上得以不断向前迈进,人民也从社会主义的不断壮大和发展中受益颇多,两者相辅

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个政党或者一部分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近代革命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策略和中国人民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至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社会一直在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下循环,尽管一个朝代替代另一个朝代,但封建体制一直没有改变。1840年的鸦片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中国进入了近代。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帝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由此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帝国主义列强接踵而来,中国的主权丧失、领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人民被压榨。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近代的仁人志士遍寻救国方案,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向封建等级制度挑战,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历经14年而失败。1860年,洋务派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开始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以实现“富国图强”的目标,结果在中日甲午战争的炮火中破灭。1895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走上历史舞台。维新派指点江山,抨击时弊,开始了戊戌变法运动,如果成功,中国也许可能走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但由于强大的封建保守势力和维新派严重脱离群众,戊戌变法失败。1905年,孙中山组织同盟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同盟会组织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但辛亥革命最终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死后,军阀连年混战,国家一盘散沙,人民生灵涂炭。中国社会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中国人民悲惨的命运没有改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就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共产党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和纠正了“左”、右倾错误,深入到农村去发动、组织、武装和教育农民,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自恃有优势的兵力和美国的支持,悍然发动了丧失民心的内战;共产党率领人民军队,依靠人民群众,为中国光明的道路而斗争。国共两党为中国的前途命运而展开的大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理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理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制度尽管是一种剥削劳动人民的制度,但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毕竟是一种历史进步,一些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确实走向了富强。可是,为什么在近代中国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道路总是行不通?为什么不能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去完成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为什么中国人民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其中深刻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要从中国社会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说明。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至少有这样三点原因: 一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直到19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西方国家先后两次发动鸦片战争,打败和侵入中国,中国内部又发生了历时14年终于失败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中国社会才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历史进入了它的近代时期。在近代中国,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曾经企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以促进中国的进步,摆脱贫穷落后挨打的局面。一般说来,资本主义制度是能够使一个国家富强起来的。尽管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劳动人民的制度,但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毕竟是一种进步。可是,在近代中国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未完全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中国没能发展成独立的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状况并没有因国民党的执政而改变。国民党取得政权后,既没有兑现它所许诺的“平均地权”,也没实现它所声称的“发展民族工商业”,倒是依附于帝国主义、具有封建性的官僚资本和“四大家族”聚敛了大量财富,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对国民党政权的完全失望,使中国的普通民众和知识界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国共产党改造旧中国、开辟新道路的政治、经济主张。甚至连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知识分子也不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赞同,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二是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正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中国要完成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实现自己的发展,必须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必须同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毛泽东同志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保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状况。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决定了中国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信仰恐慌,使得资本主义的吸引力不断下降。而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蒸蒸日上,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华经济掠夺,日本更是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社会主义苏联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制度选择和新的社会样板。中国知识分子大多把苏联的成功归因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因此,走俄国人的路,成为许多先进分子的共识。社会主义

论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 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 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核心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哲学。它把“改变世界”、使“世界革命化”视为根本任务,它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 性相统一的不断发展的哲学。马克思把生产力视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有着要摒弃一切脱离实际的主观和唯心的任 何成分的要求。任何脱离实际的成分都不会在这样的社会主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第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绝非贫穷、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第三,科学社会主义以人民为物质 实现的力量源泉,以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者。第四,科学社会主 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形成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第五,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完善的社会, 而绝非一成不变的。第六,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追求民主与法制。 对于“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层面来看,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等。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从制度层面来看,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已经形成并且不断完 善着的一系列制度、体制和机制。从发展经验上来说,至少包括以下这些方面:(一)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四)坚持以人为本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五)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六)坚持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继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革命之后, 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又一场伟大革命,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世界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从 15世纪到当代,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都是建立在剥削和掠夺上面的,它们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都是对内靠剥夺农民、剥削工人,对外通过掠夺、扩张、海外殖民乃至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来实现的。与此相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一条新路,是因为它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志性特征和国家战略。在国际上它表现为中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也严格约束自己即使在发展起来以后也永不称霸; 表现为坚持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遵循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事务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倡导国与国之间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帮助,协力推进。 这种和平发展战略, 意味着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损害别的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传统现代化的情况截然不同, 中国是在与当代世界其它国家的共同发展中、与当代世界各种文明的协调一致中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香港 《亚洲时报在线》曾经在《中国,世界经济的灵丹妙药》一文中说:“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将使整个世界而不仅中国自身受益” , “中国与全世界共同分享其进步,这与过去截然不同。欧洲以往向全球扩张,导致产生了几十个殖民地,并让欧洲以外

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热情;才能凝聚党心民心,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但它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它在本质上与民主社会主义有着根本性区别。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之,民主社会主义却由信奉马克思主义,逐步变为把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思想纲领。它时而把马克思主义同宗教原则等并列为自己的信仰基础,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原则,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精神。但无论怎样变来变去,其指导思想都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完全从自己的纲领中排除了出去。民主社会主义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指导思想对话,提倡指导思想的多样性,这是从理论层面的一种区别。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就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质与量都占优势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对于强国富民和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尽管由于目前中国生产力不发达,还不能实现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良性发展。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在不改变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的条件下加以实现,他们认为生产资料主体结构并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一种根本性标准,他们主张在维持私有制这种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行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并维护以按资分配为主体的财务分配制度。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搞多党制,不搞三权分立。而民主社会主义已经否定了党的相对性,他们宣称他们的党是具有不同信仰、具有不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们反对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主张构建一种资产阶级多党轮流执政的国体,他们反对民主集中制,主张在党内实行无条件的民主原则。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学院: 专业: 指导老师: 作品时间: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意义 正文: 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虽然有其超越时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定文化的总体而言,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在十五大报告中,详细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内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新阐释,既坚持了毛泽东关于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的基本理论,又充分吸纳了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是对毛泽东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和邓小平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的有机整合,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全新内涵。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因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改变,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时有表现。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使文化发展越来越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多元文化并存使中国建设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异域文化的挑战,但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抗撷也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世界格局下各种文化发展不平衡 首先是全球视域下,各种文化之间的力量对比极不平衡,西方特别是以少数发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长期艰难探索的结果,还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逻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它的社会的注意,不是绝对的对立,也不是简单的同一,而是对立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最新成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世界意义。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相互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相互关系,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出的深层思想理论问题。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有很强的理论性、现实性、知识性、复杂性和挑战性,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自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世界社会主义历史逻辑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 人类社会发展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又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后, 人们就开始寻求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解放。“主义”即关于社会改造和建设的观点和主张的体系。 近代以来, “主义”首先是由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不同于宗教“神意“的社会主张, 如人文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等。资产阶级的“主义”以个人为本位, 强调个人价值, 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社会制度,并用了近300年。经过文化、政治与产业革命, 终于把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制度在欧美先进国家确立起来, 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这种制度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制度,对广大人民群众则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因此, 与这种制度产生发展相伴随, 在现实地考察和批判资本主义矛盾、弊端的基础上,一种以社会为本位, 强调社会价值, 并旨在实现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理论和主张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最初形态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从文学描述、直接的理论到批判、预测加实验的发展, 在19世纪30 - 40年代达到顶峰。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对未来社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预测, 启发了工人的觉悟,为社会主义变革提供了思想材料。但由于其历史的局限, 这种社会主义具有空想的性质。 19世纪上半叶,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社会不断成熟,内在矛盾日益发展,无产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近代中国救国强国的思潮非常多,为什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如何看待历史研究中的假设? 没有革命,中国是否会发展得更好?“十个结合”与中国特色是什么关系?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近日,记者就读者提出的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颜晓峰,请他们对这些问题作深入解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问:在近代中国,救国强国的思潮非常多,为什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 张海鹏: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的确,在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思潮很多。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道德救国等等,在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实业家那里是十分笃信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等,在知识分子中也有一定市场;君主立宪、共和制度,也经过长期的辩论。国家主义、好人政府、联省自治、乡村建设等各种政治主张,有人提出,有人实践,但很快就烟消云散。最重要的思潮或者主义是两种:三民主义,社会主义。这两种思潮的传播和实施,都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20世纪初的国际国内情势下提出来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这种主张或者纲领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过孙中山的重新阐述,反映了当时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要求。基本上说,反映孙中山社会改造思想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民生主义思想首先来自19世纪末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启发,在一定意义上还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孙中山在阐述他的三民主义理论时,内心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好感。孙中山去世后,随着中国国民党的分裂,三民主义思想也被不同的政治家所篡改。篡改后的“三民主义”违背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学说,反对并屠杀共产党,镇压工农运动。国民党、蒋介石脱离人民大众的利益,违背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终于在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中彻底败北。三民主义不能救中国,就在这样的大决战中被证实了。能够救中国的只能是经过大决战检验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规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经过历史实践检验过的。 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历史必然性吗? 张海鹏: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不是个别现象,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现象。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换句话说,它是资本主义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人运动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