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2)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2)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2)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2)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二、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封建社会)

第三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难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二、

三、

第四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二、纺织业

三陶瓷业

四、

1、五、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②③④(笔记)

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各时期及不同发展概况)

1、原始社会时期

2、商朝

3、周朝

4、春秋战国时期

5、隋唐

6、宋代

7、元代

8、明清

二、城市的发展

汉: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唐宋: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

明清工商业城市的兴起:

原因:①②③(笔记)

三、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2、原因:①②③④⑤(笔记)

3、演变历程(书本):战国前---战国到秦汉---中唐以来(唐宋)---明清

4、评价:封建社会前期(积极)、封建社会末期(消极)

第六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近代前夜的发展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1、表现:农业①②③④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商业:①②③④

2、作用: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GDP在世

界总值中占比重年增长率远高于欧洲;50

万人口城市多;是当时世界经贸中心之一;

会经济全面高涨、综合国力强盛。

(二)、资本主义萌芽

1、含义(书本)

2、出现时间、地点、部门

3、本质特征及表现

4、发展情况:发展缓慢

二、近代前夜的迟滞

(一)、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①②③④

(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2、原因:①②③

3、影响:积极、消极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综述

第七课新航路的开辟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笔记、全优)

1、经济根源

2、商业危机

3、社会因素

4、宗教动力

5、政治因素

二、新航路开辟的条件(笔记)

1、主观条件:①②

2、客观条件:①②③

三、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人物

2、时间

3、支持国家

4、新航路

四、四、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笔记):

1、对欧洲:①②③④

2、对美洲:①

3、对亚洲:①②

4、对非洲:①

5、对世界:①②③

(注意史观角度: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

第八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一、资本主义发展

1、发展方式(手段)

2、发展规模(程度)

二、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对比)

1、时间

2、殖民范围

3、殖民重点(手段、方式)

三、、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对比)

1、时间

2、殖民范围和贸易范围

3、殖民贸易或扩张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二、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封建社会)

第三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难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二、 三、

第四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二、纺织业 三陶瓷业 四、 1、五、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②③④(笔记)

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各时期及不同发展概况) 1、原始社会时期 2、商朝 3、周朝 4、春秋战国时期 5、隋唐 6、宋代 7、元代 8、明清 二、城市的发展 汉: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唐宋: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 明清工商业城市的兴起: 原因:①②③(笔记) 三、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2、原因:①②③④⑤(笔记) 3、演变历程(书本):战国前---战国到秦汉---中唐以来(唐宋)---明清 4、评价:封建社会前期(积极)、封建社会末期(消极)

第六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近代前夜的发展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1、表现:农业①②③④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商业:①②③④ 2、作用: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GDP在世 界总值中占比重年增长率远高于欧洲;50 万人口城市多;是当时世界经贸中心之一; 会经济全面高涨、综合国力强盛。 (二)、资本主义萌芽 1、含义(书本) 2、出现时间、地点、部门 3、本质特征及表现 4、发展情况:发展缓慢 二、近代前夜的迟滞 (一)、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①②③④ (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2、原因:①②③ 3、影响:积极、消极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综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讲学稿()世界史知识结构与框架(必修一部分) 年级:高三学科: 历史主备人:杨臣时间: 2016年10月23日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导课: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①地理: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1)形成的历史条件③经济:商品经济发达,有利于平等互助、自由、民主观念形成 ②政治前提:城邦政体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背景: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崛起。 颁布“解负令”,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措施颁布财产等级制度,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古①梭伦改革恢复公民大会 希 (公元前六世纪初) 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新设“四百人会议” 腊设立陪审法庭 的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民(2)雅典民主政治演变过程 主②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雅典民主的确立 制 A除十将军外,以抽签方式产生各级官职 度③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 B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

(“黄金时代”)百人会议、陪审法庭。 C公职津贴。 意义: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3)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 早期习惯法:贵族担当法官,随心所欲解释法律, 平民利益受损 ①习惯法到成文法标志:《十二铜表法》公元前五世纪中期 成文法诞生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清晰 评价: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古 代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罗马(1)罗马法的发展演变公民法使用范围:罗马公民 的缺陷:有明显的狭隘性 法②公民法到万民法形成时间:由共和国到帝国过程中(三世纪)律适用范围: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万民法作用:使法律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 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③民法大全时间:六世纪;意义: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①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叫系统的法律体系 ②积极意义:a对罗马: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利益 (2)罗马法的评价 b调节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③影响后世:a对近代欧美国家文法和同法制度产生影响 b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武器 ④局限: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识结构图

《政治生活》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关于公民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2)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履行……的义务. 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国家利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公民要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 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5)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二、关于政府: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政府的性质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政府的职能是….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3).宗旨是…..原则是……. 4)政府要依法行政, 审慎用权,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5)自觉接受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6),树立政府权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中国共产党 1、为什么?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指导思想(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执政理念。 3)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需要。 4)坚持这样做的意义,结合材料。(p63-64,三个只有才…) 2、怎么做?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始终保持性质,坚持宗旨)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提高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4)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6)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结构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

上的体现。 2、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②有很强的专制性;③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⑤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原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 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 废宰相制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 时间: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 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创内阁:过程成祖: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宣宗:阁臣又获得票拟权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 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 帝的旨意。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 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雍正帝:设军机处: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 政务的中枢机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 强了中央集权 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 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 理;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影响:弊: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总之,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主要特点? ①专制中央集权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源流分明,沿革清晰;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③人治高于法治;④统治机构设置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⑤宗法关系的残余影响深远;⑥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讲学稿()世界史知识结构与框架(必修二部分) 年级:高三学科: 历史主备人:杨臣时间:2016年10月25日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背景:①农业文明的特点:自给自足,相对隔绝 ②西欧资本主义的经济芽 A经济根源: B社会根源: ①背景 C商业危机: 一、世界市场 D思想、宗教根源: 拓展(开始 E客观条件: 形成)(1)新航路的开辟②过程: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的新航路 (雏形出现) A引起了“商业革命” B引起了“价格革命” 2、途径③影响 C推动殖民扩张 D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 E使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 走(2)早期的殖民扩张:①殖民扩张概况:英荷、商业资本、欺诈,抢掠向②殖民扩张的影响:对殖民地,对西欧、对世界世(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界 1、工业革命(2)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资本、资源、海外市场) 的发生背景(3)圈地运动(国内市场、劳动力) 资(4)手工工场发展和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 本①开始:18世纪60年代 主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英国工业革命②纺织→动力→交通运输 义(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的进程③重大成就 市(2)工业革命的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场(1)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蒸汽时代 (2)改变了经济结构 3、工业革命(3)改变了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 的影响(4)改变了社会关系 (5)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6)推动列强的对外扩张,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政治前提: 1、背景(2)经济基础:市场、资本等 (3)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如电磁感应现象)。 (1)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 2、概况(2)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3)主要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3、特点: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电力时代” (2)经济结构变化:, 4、影响(3)促进社会关系变化 (4)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5)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形态: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 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自然属性——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社会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易错点: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3、有价值的物品一般有使用价值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2、货币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易错点: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③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④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流通手段(原因:货币是一般等价物),需现实货币 价值尺度(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伴随赊账产生而出现。例:债务、地租、利息、 税款、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随商品交换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 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易错点: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④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4、通胀与通缩 实质表现影响 通货膨胀供小于求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 难,经济秩序混乱。 通货紧缩供大于求物价下降,纸币升值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 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 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 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5、支付方式、信用工具和外汇 信用工具:信用卡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政治必修一结构图完全版

人们当前可支配的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钱货两清 按交易方式贷款消费 租赁消费 消费及其类型消费的类型按消费对象有形商品消费 劳务消费 生存资料消费 按消费目的发展资料消费 享受资料消费 含义: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消费心理面面观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做个理智的消费者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和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决定的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与消费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姓的劳动力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必要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 要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为什么 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 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怎样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 科技兴国、人才强国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框架

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结构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价值尺度的含义 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必须确定计量单位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就是把价值表现为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的货币 流通手段的含义 商品流通的含义(商品流通与流通手段的区别、商品流通与简单商品交换的区别)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只能用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中,“商品—货币”是“惊险的跳跃” 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公式 外汇 产生过程(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及原因、优点、含义 纸币发行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发行规律的关系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比较 爱护人民币 电子货币(产生原因、具体表现) 现金结算使用纸币,转账结算使用信用工具 货币产生的原因 货币的含义、本质 金银充当货币的原因 神 奇 的 货 币 货 币 的 职 能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含义、要求(应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世界货币:前提(国际市场)、表现(三个方面)、要求(金银、某种纸币) 支付手段:产生原因、表现 货 币 的 发 展 纸币 货币 信用工具信用卡:含义、银行卡的发放、作用、使用要求 支票:含义、使用要求、种类 外汇的含义、汇率的含义 我国汇率的表示:外币的汇率=人民币元∕100外币 汇率变化与本币币值、外币币值的联系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意义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正确认识货币 商品 含义 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 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 者缺一不可。商品交换中,生产者通过 让渡使用价值(给消费者)而实现价值, 因此,使用价值如何,关系着价值能否 顺利实现。 起源 本质 职能 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 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货币仍然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货币与财富的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清:科举制 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

2018年人教版高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背景:①农业文明的特点:自给自足,相对隔绝 ②西欧资本主义的经济芽 A经济根源: B社会根源: ①背景 C商业危机: 一、世界市场 D思想、宗教根源: 拓展(开始 E客观条件: 形成)(1)新航路的开辟②过程: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的新航路 (雏形出现) A引起了“商业革命” B引起了“价格革命” 2、途径③影响 C推动殖民扩张 D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 E使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 走(2)早期的殖民扩张:①殖民扩张概况:英荷、商业资本、欺诈,抢掠 向②殖民扩张的影响:对殖民地,对西欧、对世界 世(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界 1、工业革命(2)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资本、资源、海外市场)的发生背景(3)圈地运动(国内市场、劳动力) 资(4)手工工场发展和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 本①开始:18世纪60年代主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英国工业革命②纺织→动力→交通运输义(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的进程③重大成就 市(2)工业革命的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场(1)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蒸汽时代 (2)改变了经济结构 3、工业革命(3)改变了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 的影响(4)改变了社会关系 (5)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6)推动列强的对外扩张,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政治前提: 1、背景(2)经济基础:市场、资本等 (3)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如电磁感应现象)。 (1)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 2、概况(2)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3)主要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3、特点: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电力时代” (2)经济结构变化:,

2020年人教版高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2020年人教版高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背景:①农业文明的特点:自给自足,相对隔绝 ②西欧资本主义的经济芽 A经济根源: B社会根源: ①背景 C商业危机: 一、世界市场 D思想、宗教根源: 拓展(开始 E客观条件: 形成)(1)新航路的开辟②过程: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的新航路 (雏形出现) A引起了“商业革命” B引起了“价格革命” 2、途径③影响 C推动殖民扩张 D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 E使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 走(2)早期的殖民扩张:①殖民扩张概况:英荷、商业资本、欺诈,抢掠 向②殖民扩张的影响:对殖民地,对西欧、对世界 世(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界 1、工业革命(2)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资本、资源、海外市场) 的发生背景(3)圈地运动(国内市场、劳动力) 资(4)手工工场发展和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 本①开始:18世纪60年代 主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英国工业革命②纺织→动力→交通运输 义(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的进程③重大成就 市(2)工业革命的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场(1)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蒸汽时代 (2)改变了经济结构 3、工业革命(3)改变了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 的影响(4)改变了社会关系 (5)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6)推动列强的对外扩张,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政治前提: 1、背景(2)经济基础:市场、资本等 (3)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如电磁感应现象)。 (1)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 2、概况(2)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3)主要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3、特点: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电力时代” (2)经济结构变化:, 4、影响(3)促进社会关系变化 (4)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5)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①暴发原因②危机特点 ①危机暴发前,“加速” 1、背景(2)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②危机暴发后,“加剧” ③教训 (3)经济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危机 ①1933年3月—1935年初,应急措施,结束混乱 (1)阶段 ②1935年—1939年,具有改革意义的政策调整。 一、罗斯福新政①整顿银行业:原因、目的、作用 ②恢复工农业生产:目的、措施、作用 2、概况(2)内容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目的、作用 ④保护劳工权利:作用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作用 (3)特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1)对美国的影响:恢复经济、缓和矛盾、遏制法西斯 3、影响 (2)对世界的影响:开创新模式 当 代背景:新政实践、战后重建、凯恩斯主义 资后果:战后——70年代初:“黄金时期” 本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70年代初,经济“滞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模块终结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三、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四、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表现: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政治必修一必备知识点归纳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从根本上讲,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①社会再生产:社会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 ②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 ①必要性: 理论上: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现实中:A.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 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B.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 ②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 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 进步和创新。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二、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封建社会)

第三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难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二、 三、

第四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二、纺织业 三瓷业 四、 1、五、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②③④(笔记)

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各时期及不同发展概况) 1、原始社会时期 2、商朝 3、周朝 4、春秋战国时期 5、隋唐 6、宋代 7、元代 8、明清 二、城市的发展 汉: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唐宋: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 明清工商业城市的兴起:

原因:①②③(笔记) 三、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2、原因:①②③④⑤(笔记) 3、演变历程(书本):战国前---战国到汉---中唐以来(唐宋)---明清 4、评价:封建社会前期(积极)、封建社会末期(消极) 第六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近代前夜的发展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1、表现:农业①②③④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商业:①②③④ 2、作用: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GDP在世 界总值中占比重年增长率远高于欧洲;50 万人口城市多;是当时世界经贸中心之一; 会经济全面高涨、综合国力强盛。 (二)、资本主义萌芽 1、含义(书本) 2、出现时间、地点、部门 3、本质特征及表现 4、发展情况:发展缓慢 二、近代前夜的迟滞 (一)、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①②③④ (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2、原因:①②③ 3、影响:积极、消极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综述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25256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