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欧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西欧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西欧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西欧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收稿日期:2012-04-06

作者简介:谭鹏(1979-),男,湖南常德人,土家族,中共中央党校党建专业博士生,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政党理论,世界政党比较。

西欧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要:二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多次赢得大选,走上执政舞台,通过执政实践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有效解决了

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危机,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执政特征。但社会民主党在执政中也存在身份归属、地位衰落、社会排斥等问题。展望社会民主党的发展前景,西欧政坛“政治摆钟”规律对社会民主党有利,社会民主党的价值观仍有吸引力,社会民主党宏观政策经受了严峻考验等,都是社会民主党未来发展的有利因素。

关键词:社会民主党;执政;历史回顾;前景展望中图分类号:D5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

639X (2012)04-0021-06二战后,以英国工党、法国社会党、德国社会民主党、

瑞典社会民主党为典型代表的西欧社会民主党多次赢得大选,走上执政舞台。它们通过执政实践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政治民主,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社会民主党颇具特色的执政特征,社会民主党也在不断的竞选和执政过程中发展成为一支“左右着欧洲的政坛”的

关键力量。[1]

西欧社会民主党的成功的执政经验和政策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更好地领导中国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西欧社会民主党执政的主要成就

社会民主党的执政史是一部不断循环往复的变

革史。社会民主党通过执政实践,

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社会民主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社会民主党鲜明

的执政特征,

尤为重要的是社会民主党在实践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有效地解决了诸多社会矛盾和问

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危机。

1.丰富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模式

尽管西欧社会民主党在发展中自身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放弃了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整体替代的实践路径,宣传自己不再只是工人阶级的党,而是所

谓的“全民党”。但是与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政党相比,各国社会民主党代表的仍旧是社会中下层居民的利益,在政治的光谱中仍处于中间偏左的位

置,其执政实践尽管在资本主义体制内运行,但具有

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第一,

从整体看,西欧社会民主党无一例外都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强调本党参加大选进行执政的目的就是要纠正资本主义的种

种弊端。社会民主党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思想尽管有很大的机会主义和庸俗实用性特点,但其政治理念和改良态度对1970年代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124-125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西

欧社会民主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愈加深刻和具体,各党也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立场。如瑞典社会民主党1990年党纲中重申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过去和现在都是对利润的追求,

其本性是对人类的压迫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在2001年党纲中又强调自己“始终代表劳方的利益,

现在是、而且永远是反对资本主义的政党”。[3]第二,从个别看,由于具有不同的政治生态环境,

各国社会民主党对一些原则问题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诸多西欧社会民主党仍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方面,坚持认为所走的是一条社会民主主义道路,将社会主义作为政党的奋斗目标。时至今日,德国社民党和瑞典社民党还承认马克思主义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德国社民党前领导人勃兰特曾这样阐述民主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民主社会主义从马

克思主义那里继承的是自由的社会主义。”[4]战后社会民主党在执政中不再强调传统社会主义中公有第29卷第4期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9No.42012年8月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Aug.2012

制、国有化的意义,但还是把社会主义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予以强调。瑞典社会民主党曾经提出一个民主社会主义的公式,即“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基督教”。[5]在其2002年党纲中又声称党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民主理想和人人平等为基础的社会,这个社会的特点就是没有上下层划分,没有阶级差别、性别隔离或种族划分,没有偏见和歧视,人人都被需要,人人都有位置。德国社民党2003年10月在党的代表大会上修改通过的新党纲,提出了一个有信心的社会主义社会目标,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纲领中德国社会民主党还描绘了实现目标的道路是通过分阶段的措施克服由于全球化产生的资本高度集中的矛盾,改变国际大银行、金融基金和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扩大造成的悬殊财产和权力对比关系。第三,从过程看,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之间此消彼长的历史,战后初期成立的社会党国际就坚持认为自己是第二国际的组织延续,其1986年的《利马委托书》认为:社会主义运动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社会主义没有单一的模式,它的各种理论“应当适应变化中的世界社会,以使各国人民和每一代人都能在他们时空的现实中打下自己的印记”。[6]战后各国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之间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但是当时社会民主党所反对的实际上是列宁设想并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认为共产党实行的“国家所有制、集中制计划和党的专政已表明为一条制度上的死胡同。共产主义的制度体系不是由于世界政治的权力分配情况或军备竞赛才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是由于它不允许自我调节和创新”。[7]而民主社会主义同样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实践模式,并“将取代科学社会主义而成为时代主流”[8]。

站在客观的立场看战后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之间在意识形态、政策路线、目标前途等方面的重大分歧,尽管受到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两党都固守自己的那种实践模式,在理论上横加指责,在组织上全面分裂,在方法上简单蛮横,结果都没有看到观点的分歧源于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和对时代主题的把握不同,没有看到对方理论的合理性和自身观点的片面性,都采取了“关门主义”的政策,导致了本应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两种发展道路都经历了严重挫折。当前社会民主党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不可否认西欧社会民主党的执政是以发达资本主义为体制环境、同科学社会主义相区别的一种社会主义运动,不管成败得失如何,其经验和教训都是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有益尝试。

2.形成了社会民主党独特的执政特征

西欧社会民主党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既不同于右翼资产阶级政党,也不同于共产党的执政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坚持理论纲领的与时俱进拓展政党执政空间。在多党竞争的体制下通过竞选方式上台执政,是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最重要的体制背景。作为一个有着左翼传统的政党,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严重压缩了社会民主党固有的执政空间。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西欧社会民主党始终认为如果要再度成为有前途的并且能执政的党,就必须实行转变并且形成不容混淆的新的政治风格。要塑造社会民主党独特的政治风格,首先就必须加强对指导理论的调整、更新,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保持执政党旺盛的生命力。在实践中,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纲领也总是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并通过变化创新赢得了新的身份认同,完成了“社会上和世界上改变了的形势向它要求的那些必要的政治转变”[2]128-132。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至今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理论调整和创新,第一次理论调整、创新是以德国社会民主党1959年制定《哥德斯堡纲领》为标志,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先后调整、修正了自己的纲领政策,从而为社会民主党上台执政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社会民主党在战后初期的执政中取得辉煌的执政业绩,由此开创了社会民主党发展的“黄金时代”;第二次理论调整、创新是以英国工党领袖布莱尔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的理论为标志,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新中间主义”、法国社会党的“现代社会主义”、荷兰工党的“面向市场和寻求共识之路”,瑞典社会民主党的“经过改革的福利国家之路”等理论主张也随之纷纷出台,进一步扩大了选民基础,巩固了执政根基,使社会民主党走出了长期的危机和困境,成功地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迎来了社会民主党战后的再一次复兴,造就了“粉红色欧洲”的壮丽图景。西欧社会民主党通过理论的创新阐释了民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整合了社会中新出

江汉大学学报总第29卷

现的左翼价值观念,为社会民主党的执政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准则,可以说没有理论创新,就没有西欧社会民主党在一次次生存险境中的创新崛起,更没有执政的辉煌业绩。

(2)坚持以选举为途径、以选民为中心和以选票为导向的执政原则。在第二国际后期,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据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政治条件的现实演变,提出了以和平的、普选的方式取得政权,而不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新的社会主义实践途径,强调“民主社会主义以平等条件同国内其他政治力量进行竞争,以取得多数人民的授权来实现它的基本价值和基本要求”[7]103。此后,西欧社会民主党纷纷走上议会选举道路,以选民为中心,以票箱为战场和资本主义政党展开了和平竞争,将选举的压力转化为推动政党自身变革的动力,最终实现社会民主党的合法执政。这就促使社会民主党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制定有效的竞选纲领、如何发挥组织的动员能力以赢得选战的成功方面。在执政中社会民主党把争取更多选民的支持作为重中之重,注意将工作重点放在关注、维护选民切身利益、处理具体问题上,为党的下次竞选储备票源。尽管实行多党竞争制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是,社会民主党演变成为选举机器,并经常被其他政党赶下执政舞台,但是作为自觉融入资本主义执政体制的社会民主党,一直把遵守现行政治体制的竞争规则作为与共产党相区别的最典型特征。社会民主党认为在平等竞争的政党角逐中,选民通过选票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选择执政党,赢得多数选票的政党上台执政,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恰恰体现了资本主义政党体制与苏联专制共产主义政党体制相比所具有的民主特征。在执政中,社会民主党遵循这样的原则就促使其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必须费尽心思照顾大多数选民的利益,尽可能地在执政过程中发扬民主以纠正错误。即便在一个时期失去政权,处于在野党地位,社会民主党仍可进行纲领和政策方面的反思,加强各方面的调整与创新,积累重新执政的资本,保障社会民主党重返政坛以发挥其执政优势。所以,从西欧社会民主党一切为了取得或巩固执政地位的角度来看,它们确立以选举为途径、以选民为中心和以选票为导向的执政原则并非是政党的落后或衰败,而是资本主义体制内政党执政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3)坚持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执政方式贯穿执政的全过程。西欧社会民主党在执政中始终坚持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执政方式,首先体现为注重通过法律法规对政党活动进行规范,战后执政的社会民主党率先在西欧进行了政党立法,对政党的权利、义务、地位、功能、活动方式、内部组织、党员资格、党的经费等都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至今德国、法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几十个国家先后制定了《政党法》,政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和国家政治体系中有了明确、稳定的法律地位,受到法律的保障,政党的活动日趋规范化,体制内政党的组织活动有了有效保障。其次,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执政方式体现为社会民主党在控制政府行政权的过程中明确界定了执政党与政府的范围,政党保持相对超脱的位置,西欧社会民主党明确执政后的主要作用是制定纲领,确定发展的基本方向,执政党绝不介入政府的行政运作,执政党各机构也不直接向政府各个部门发号施令,更不越过政府去包办行政事务,政党主要通过把党员送入政府的方式体现对政府的控制,同时给予担任行政职位的党员以极大的自主权,政府官员都是以独立的政府身份活动,而不听命于来自政府之外的任何干扰和指挥,从而避免了政党决策和政府决策的冲突。再次,政党与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活动也有着法律的界限,政党只能在完全立法机构活动规则的前提下实施影响,通过立法机构更有权威地体现政党的力量,而不能用损害议会的权威来体现政党的作用;同样由于西方实行司法独立原则,政党不能向司法机关和法官发任何指令,司法机关内部也不存在党组织,西欧社会党注意采用隐蔽、间接的手段在法官遴选等方面体现政党意志,维护政党利益,注重在现行法律体系内以合法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维护政党自身的利益。

(4)坚持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提高政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在执政实践中,西欧社会民主党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加强自身改革给人们的印象最为深刻。因为有社会党国际组织的影响存在,各国社会民主党的改革口号最为响亮,在这方面的共识也更为统一,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代后西欧各国的社会民主党无一例外都强调当前形势下党自身建设的变革。典型的有英国工党提出的建设“新工党”的系统改革政策和措施;法国社会党的“思想和方法的现代化”改革;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革新党的组织、机制和工作方式”,实现“党的现代化”等,以党的自身革新应对形势发展的挑战已经成为当前西欧社会民主党的共识。纵观社会民主党的政党建设历程,其自

2012年第4期谭鹏:西欧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身改革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着眼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根据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特点,通过组织建设形式创新努力争取社会各阶层选民的支持。二是着眼于改善党的形象、增强党的影响力的需要,根据民主政治环境的变化特点,通过发扬党内民主,加强政党沟通的措施以增强政党对于党员和选民的吸引力。三是着眼于提高政党现代化水平的需要,根据科技环境的变化特点,通过现代媒体、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变革传统组织结构,加强政党内外的相互沟通和联系,提高政党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执政能力。

二、战后社会民主党执政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始终坚持走一条修正主义的道路,依据环境变化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和转型,但结果是调整和转型后的社会民主党很快发现自己又陷入更为复杂的困境中,“困境的怪圈”似乎成了社会民主党摆脱不了的一道“符咒”。问题根源还是在于社会民主党在转型为资本主义体制内政党后,根本不可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反而要紧跟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不断解决众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1.身份归属问题

社会民主党的两难问题始终是如何在资本主义体制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从社会民主党将自己的命运和资本主义绑在一起开始,社会民主党就一直陷入身份危机之中。在最近两个世纪的历史中,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也经历了三次制度转型,即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全球化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欧社会民主党在指导思想和组织结构方面也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转型,即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革命工人阶级政党转变成为工人运动内部的改良主义政党,又转变为资产阶级国家内部的改良主义全民党,一直发展到全球化时代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自由主义的现代精英党,取代欧洲传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政党的位置并与保守主义政党相对抗。西欧社会民主党原本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即使成为议会党,也明显地发挥着反对党的作用,然而放弃“制度替代”和实行中间化改革后,社会民主党在思想组织方面和资产阶级政党基本趋向一致,战后形成的政治钟摆的功能下降,这使社会民主党陷入严重的身份危机,其存在的社会政治意义降低,正如南斯拉夫理论家格尔利契科夫所说:“在社会党人和社会民主党人的战略中,这一选择基本上还带有改良主义烙印,因而使它们在制定战略时同现存社会制度的危机一起陷入危机。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战略之所以出现危机,就是由于它长期排斥社会主义的因素而耗尽了自己的有机活力,并在漫长的时间里丧失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素质。”[9]

尽管社会民主党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在改革中通过对自身的不断改良以降低远大目标与政治现实之间的鸿沟,并曾成功地用福利国家作为自己的身份标识。但是,随着福利国家的衰落和新自由主义政党的兴起,社会民主党又陷入了新一轮的身份危机中,各国社会民主党为了重返政坛被迫对联盟伙伴一味妥协,放弃了诸多的传统政策,选举的失败又使党内引发绵绵不休的争论,结果根本不能针对传统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弊端提出新的替代方案,形成不了不容混淆的执政特色,左翼政党的特性也愈来愈模糊。回顾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的执政历程,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社会民主党原本指望发挥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传统优势以改造资本主义,结果却变成了“资本主义成功地改造了民主社会主义,使它从最初的目的在于把工人从资本主义的剥削中解放出来的革命性政治运动逐渐成为融合于资本主义秩序中的一支政治力量。这种融合是这样的有效,以至于民主社会主义现在成为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支柱之一”[8]。

2.地位衰落问题

二战后初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失业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尽管通货膨胀依然存在,但在普遍利好的宏观经济形势中也被认为是可控的,这一时期西欧社会民主党充分运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管理方法消除贫困、维持充分就业、构建福利国家、刺激经济增长,在实践中建立了需求导向型的国家干预体制和完备的社会福利体制相结合的一种神奇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弊端,使社会趋向更加公正、民主和平等,反过来进一步巩固了社会民主党的执政影响。当时处于执政高潮的各国社会民主党人甚至普遍认为,随着社会民主党执政模式的完善,社会民主党凭借社会化和计划化就能掌握重塑社会的手段,消除市场的无序这个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就可以不仅消除压迫和不公正,而且可望结束社会的异化。[2]14-1620世

江汉大学学报总第29卷

纪甚至被人称为“社会民主主义的世纪”,因为“社会民主主义的方案是这个短暂世纪的推动力量、斗争力量,甚至是胜利的力量”[9]。但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开始进入科技革命来势凶猛,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的新时期,随着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结束,各国社会民主党开始进入迷茫和徘徊期,因为它们发现在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时期有效的政策,面临新的环境时全面失灵了,新自由主义的世界观和自由市场成为西欧执政党制定政策的优先选择。刚开始时各国社会民主党为了维系执政地位,采取在政策上向新自由主义妥协退让的办法,结果却陷入更加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政党要维护基本的传统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要迎合社会群体的政治价值趋向,结果施政纲领在选民看来不免带有一定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后来社会民主党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等整体方案,希望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之间进行新的创造性组合,但至今依然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模式以替代传统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和政策体系,以挽救社会民主党的衰微趋势。

3.社会排斥问题

在全球化引发的执政环境变化中,社会民主党的功能作用开始受到新社会运动、新媒体、新型政党、新社会组织等蓬勃发展的社会力量的冲击,“技术革新、职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教育的扩大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导致管理权威合法性的衰落,导致爱国主义、宗教等的衰退,这意味着人们对传统组织机构信仰的衰落”[10]。新崛起的绿党和各种压力集团开始作为社会民主党的对手来争夺党员,新型的公民倡议组织根本无意皈依社会民主党,工会和教会等传统的公民利益集团与社会民主党的矛盾也在加深,迎合选举需要的“领袖传媒秀”过分拔高了领袖的个人作用,这些都意味着过去依靠社会民主党的改良纲领和忠诚的党员就能取得执政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社会民主党不得不面对组织的社会吸引力不断削弱的现实。选民社会认同的削弱,造成的结果就是选民的普遍不结盟现象,非常认同社会民主党的人数开始下降,即便某些人还对社会民主党有着一种忠诚感,但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还不足以保证他们在选举中将选票投给社会民主党。在政党受到社会力量排斥的大环境下,一方面社会民主党无法再依靠以前的阶级认同,不得不寻找适应社会和文化多样化环境下的社会认同,“从而迫使他们以牺牲工人阶级或者至少是要冒淡化阶级界限并进而减少工人阶级政治行为的风险来获得选举的成功”。[11]这就要求社会民主党放松入党的限制,结果党员素质开始下降,原来党员对组织的责任意识也出现危机;另一方面社会民主党在竞选和执政中开始适应媒体规律进行改革,认为“媒体社会中的大政党不应当乞求争取已不再能为任何合乎理智的目标服务的党,而是只需要争取捐款,以便为设计得很高明的政治交往购买足够的、有成功希望的交往指导意见和广播时间”[2]122-123。结果出现了党有可能成为领袖附属物的倾向,这无疑和社会民主党极力主张的民主理念大相径庭,使社会民主党失去其基本价值中的重要内容和改良主义的政治特征,失去更多党员和群众的信任。

三、西欧社会民主党发展的前景展望

当前,社会民主党在西欧政坛整体处于守势,但这绝不代表着社会民主主义时代的终结,作为以改良主义和实用主义著称于世的社会民主党,从未放弃争取执政的努力,深层的调整和转型还在持续之中,更重要的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有利于社会民主党的因素正在产生影响。

1.西欧政坛“政治钟摆”规律的有利影响

战后西欧政坛形成了稳定的“政治钟摆”规律,即政权在左右两翼政党之间轮替。在这一规律的影响下,不同政党在政坛上的更迭成为一种正常现象。决定政治钟摆方向的因素众多,包括政党的政策、选民的心态、社会环境的变化等。社会民主党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步入执政的衰退期,90年代“昙花一现”后迅速走向萎缩,根本原因是社会民主党在黄金时代推崇的政策和思想开始遭受质疑,一些所谓的理念创新在执政过程中根本无法有效解决经济社会中的各种危机,因此失去了选民的信赖。但是社会民主党面临的各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环境变迁造成的,由此带给政党的影响也具有普遍性,尽管社会民主党此后不断进行向右的调整,但没有改变其左翼政党的基本特点。与此同时,右翼政党在充分享受了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各种利好后,面对资本主义的生存矛盾同样束手无策,各种政策也逐渐显现出疲态,在这样的环境下极易形成选民的倦怠心理,从而使执政格局向有利于社会民主党的方向发展。

2.社会民主党的价值观仍具有吸引力

全球化引发了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的复杂变

2012年第4期谭鹏:西欧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化,但是这些变化并非全部不利于社会民主党,如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宗教世俗化趋势其实是有利于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尽管当前传统工人阶级严重萎缩、各种政治观念演进变化、社会组织层出不穷,但毫无疑问的是阶级变化和文化发展依然还处在进行之中。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欧国家中产阶级的人数就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工业关系仍然还是社会冲突的重要基础,随着世界性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爆发,失业率上升、社会不平等加剧等,必然导致大批中间阶层被驱赶到中下层群体中,福利国家等社会民主党的传统政策无疑会受到这些群体的强烈支持;同时伴随全球化出现的新社会运动鼓吹的理论其实就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一个方面,只是一度受到社会民主党的忽视,由此产生的新政党组织如绿党自我定位也是左翼,它们也把社会民主党作为天然的同盟者,只要社会民主党加强理论和组织的包容性,在政策中加大对生态政策目标和社会政策目标的关注,就能与和平运动、妇女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等新社会运动的政党建立巩固的执政联盟,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3.社会民主党宏观政策经受了严峻考验

从1970年代开始,社会民主党就强调理念和政策“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2],力图重建新的社会民主主义政策体系。为了变革传统的供给经济政策,西欧社会民主党曾多次调整施政纲领,强调“不能以固定不变的模式确定纲领,也不能把对任何时期都有约束力的组织模式和结构模式当作它们的政治行动的指导方针,而是只能把政治的基本价值和基本要求当作规范的理念用于经济、国家和社会的改造”。[2]31逐渐形成了现在强调经济政策和生态政策目标优先于社会政策目标,力求以促进有关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高科技的突进和扩大就业带动对社会利益的调整的宏观经济政策。在90年代中期开始的执政中,各国社会民主党都积极实施这一整体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长期停滞、社会高失业率等问题的恶化,这一时期一些国家社会民主党下台反而并不是由于经济政策问题,而是因为福利制度改革太过激进超出了社会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而引发大规模的民众的不满。尽管社会民主党的这套政策体系还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但现在执政的各国右翼政党还是普遍持认可的态度,一些政府甚至继承或吸收了其中的关键内容,这就为社会民主党的未来执政提供了施政依据。

2002年3月12日,布莱尔在曾为“第三条道路”奠基的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发表讲话时曾将第三条道路的实践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工党作为反对党时期)是建立一个能赢得选民的党;第二个阶段(第一届工党政府)是建立投资和改革的基础;第三个阶段(第二届工党政府)是进行持久的变革”;他强调“工党现在就处于第三阶段”。[13]尽管布莱尔的讲话有给“第三条道路”改革找退路的嫌疑,但是毫无疑问,不管未来的改革还叫不叫“第三条道路”,西欧社会民主党的调整和转型仍将继续,社会民主党“咸鱼翻身”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张惟英.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与转型[J].国际共产主义运动,2002(3).

[2]托玛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高峰.瑞典社民党的理论、政策创新与瑞典历史变迁[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4).

[4]程玉海,林建华.共产国际与当代西方社会民主党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309.[5]黄安苗,张小劲.瑞典模式初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5.

[6]社会党国际文件集(1951-1987)[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505.

[7]托玛斯·迈尔.论民主社会主义[M].台北:东方出版社,1987:68.

[8]汪恩键.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3.

[9]格尔利契科夫.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149.

[10]曹长盛.欧洲社会民主党理论和时间的新调整[J].国际政治研究,2002(1).

[11]史志钦.全球化与世界政党变革[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82.

[12]R.Inglehart.The Silent Revolution[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8.

[13]王彦军.欧洲社会民主党执政建设经验及启示[J].青海社会科学,2011(2).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15]罗云力.“第三条道路”为何不再时髦?[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2).

责任编辑:陈青云

(E-mail:chenqy@jhun.edu.cn)

江汉大学学报总第29卷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形成和实践上.这种理论同剩余型模式与制度型模式的区别在于,它促进了"生产性的"、有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干预.发展型社会政策结合经济议题,力图通过协调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来改善所有人的福利.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若干实际的社会投资策略和资产建设策略,实现社会政策从以消费和再分配为导向的服务转向提高受助者能力、扩大经济参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干预方法,这使发展型社会政策明显有别于福利领域的其他方法.中国正力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处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的反思时期,社会政策的作用凸现.怎样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双重叠加的背景下,发挥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点政策议题.发展型社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意义是: (1)要重新重视和确立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主导角色; (2)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安排上要具备长远性、战略性眼光. 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并不是一件由来已久的事情,但它在西方国家所释放出的能量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把整个社会经济比做一艘乘风破浪的舰船,社会保障就是遭遇风暴时的避风港,它消除了人们处于不确定社会中的恐惧,减少了社会成员面临的种种风险。可以认为,西方国家发达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最近几十年以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 市场经济的补充与法治精神的体现 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德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在英、法、瑞典、加拿大等国家中得到正式确立与发展。各国相继以社会保障形式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缓和随工业化的发展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通过政府干预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障一贯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结果的合理修正,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 西方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历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1881年德国首次以“皇帝诏书”形式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开了世界各国通过法律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先河。随后颁布了《事故保险法》、《伤残及养老保险法》、《职业介绍及失业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了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同样,瑞典、法、英、美、加、日等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过程中,无不伴随着大量详细的社会保障法规的颁布与实施,这成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一大特色。 “从摇篮到坟墓”的关怀 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因国情不同而异。但不外忽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社会保险是在国民遭遇疾病、受伤、生育、死亡、年老、残废、失业等情况,造成收入中断或丧失时,给予一定的补助及帮助以保障其生活来源的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互助式的保障制度,它是在个人与雇主缴费的基础上,由国家财政支持运作的,带有国家强制性。其中社会保险的四大支柱——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事故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基本部分。以瑞典为例,它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1994年支出能够占到当年整个社会保障支出的86%,其核心地位可见一斑。 社会救济是国家为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提供的保障制度,一般由财政拨款。具体的救济

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

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中国史学家称为西欧封建社会。西方称为中世纪。在这段历史长河中西欧的政治状况,与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比较,呈现截然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发展极不平衡,政治发展曲折艰难,国家长期四分分裂,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很晚才出现(英法到15世纪、德意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原因如下 一、体系严密的封建制度 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这些人成为诸侯。诸侯又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较小的封建主,小封建主再向下分封。国王和大封建主又各自分封了一批骑士,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样的层层分封,就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自大至小不同等级的封建主。这些封建主分别领有大小不等的封地,拥有数量不等的庄园、农奴和武装。每一个封建主无异于一个小国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诸侯的势力很大。有的竟敢向国王提出挑战。而中国封建社会则不同,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始,中央集权和皇权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政教冲突 5世纪到6世纪开始,罗马天主教会成为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国王为了使自己的统治神圣化,常请求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自己加冕,这样的做法加强了国王与教会的关系,更意味着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在政治上,教皇是最大的统治者;经济上,教会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思想上,基督教的教义和神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这样,人们相信世界上的一切权利都是上帝授予的,于是国王和教皇不断地发生碰撞和摩擦以夺得这一权利。12~13世纪,经过长期的争斗,教皇权利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王。到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壮大,资产阶级的兴起,教皇和教会的势力才衰落下去。 三、城市的兴起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等。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订制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四、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出现 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影响巨大。 11.13:黄淼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 小组成员:胡珊、刘洋、裴倩、陈美娟、尹婉仪、吴令仪、谭思铭组长:胡珊 指导老师:王红老师 【摘要】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关键词】文艺复兴社会特点 【引言】 文艺复兴(意大利语:Rinasc 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末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 【调查报告主体】 研究概述: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征有哪些?为何会产生此类社会特征?采用研究方法主要是上网搜寻资料、翻阅书籍,辅之以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 【结论与分析】 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什么文学、什么艺术、什么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

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圣经》里说,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乐园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作为他们后代的人类,就要世世代代地赎罪,终身受苦,不要有任何欲望,以求来世进入天堂。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也加剧了人们心中的恐慌,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神学的绝对权威。 中世纪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运转的,而市场上择优选购、讨价还价、成交签约,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为,这就是自由的体现,当然要想有这些自由还要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自由,而所有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此时意大利呼唤人的自由,陈腐的欧洲需要一场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运动。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为这场思想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这和黑暗的中世纪是个鲜明的对比。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拜占廷)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亦有一说是十字军3次东征(尽管第三次半途而废)带回来的纪念品,他们在路上发现了这些书,就搬了回来藏在教堂的地下室,后被人发现,惊叹古罗马的艺术,文学等,就开始极力传播,意图达到古罗马那时的成就)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这种辉煌的成绩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这种要求就像春风,慢慢吹遍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兴起。 社会影响 资本的原始积累: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如何认识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如何认识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 福利国家制度,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经济环境来讲,战后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和繁荣为建设福利国家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从政治环境来讲,战后西欧各国的执政党在福利国家问题上达成了不同程度的共识,这种共识保证了福利国家发展的延续性。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美苏对抗为西欧各国发展经济和福利事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东欧国家的存在给西欧各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迫使西欧各国增加社会福利。 福利制度的产生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福利制度的内容与水平决定于生产水平,是资产阶级自觉调节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福利国家制度”,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只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资本积累和继续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方式,从而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福利制度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积极作用 1、维持劳动力的正常生产与再生产,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2、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工人阶级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3、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民个人的自由 二、局限性 1.竞争力下降。高成本无论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对于国家来说,其结果就是竞争力的下降并影响到国家经济增长水平。 2.政府借贷和赤字增加。从根本上说,福利国家再好的社会保障,都是来自工作者的缴纳。3、福利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福利制度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因此,完全的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齐”是不现实的。降低福利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这也是一个规律。这些规律已经或正在被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践所证明着。 目前我国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福利制度,选择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福利制度模式,不断完善已经初具规模的福利制度雏形。

2018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2018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土地关系的变化过程以及租地农场是如何建立的;了解手工业发展变化以及手工工场的形成过程; 2.通过探究学习,理解土地关系变化和手工业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3.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产生过程和影响。 重点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特点和出现的意义 难点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出现的原因。 导入新课 出示《西欧庄园》的图片。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中世纪,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封建庄园经济。但到了中世纪晚期,封建庄园经济走向了衰落,欧洲社会进入一个转型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和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讲授新课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0-62页,完成下列问题: 1.11世纪以后,欧洲的庄园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2.租地农场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租地农场是如何形成的? 4.租地农场有什么特点? 5.中世纪晚期的手工业方面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6. 新的手工业经营方式有什么特点? 7.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西欧庄园经济的变化 (1)首先是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11世纪后,欧洲农村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垦殖者成为这些地区的新主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其次是自由劳动力的增加,庄园瓦解。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 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2.租地农场的出现 (1)原因:①是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 ②一些领主不善经营. ③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2)租地农场的形成: ①在一些地方,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 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并进行出租。领主依靠 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西方福利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简介 陶承德等在《科技革命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一书中认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社会物质财富大量增加。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就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处于贫困线以下。特别是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竞争的加剧,使许多企业生产不景气甚至倒闭,使相当数量的工人失业,生活水平下降。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兴起和形成福利制度。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加强社会福利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的重要的改良主义措施,是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稳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的重要原因之-。 福利制度的初创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在I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特别是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德国,俾斯麦政府对工人运动除了采取镇压手段之外,也把实行社会改良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手段笼络工人,德国就成了世界上最早制定社会保障立法的国家,它在1883年、1884年和1889年,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及残废保险法。许多欧洲国家也借鉴和学习德国,如英国、瑞典、挪威、芬兰、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等国也先后制定有关疾病、工伤事故的法律,1911年英国还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的、强制性的失业保险法和国民健康保险法。 在本世纪30年代,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发生,造成了大批劳动者的失业,贫困和饥饿引起了资产阶级的极度恐慌,特别是德、意法西斯的上台和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和战争使人民觉醒,在欧洲左翼的政治力量加强,苏联社会主义又给人们指明了新的社会发展方向,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风起云涌。在这种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步伐,美国国会于1935年8月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还建立了有关给年老退休的工资收入者直接提供年金津贴、失业补偿、贫困和盲人救济、被扶养穷困儿童救济、促进妇孺健康和公共健康服务等9个社会福利计划。并于1942年11月为了动员人民支持战争,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受英国政府之托,提出了一个题为《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这就是西方社会保障史上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基本思想,一是社会保障应以保障居民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为限;二是社会保障应体现“普遍和全面”的原则,即应包括所有居民的各种不同社会保障方面的需要。这个报告得到英国战时联合内阁和战后工党政府的原则批准,英国相继建立了家庭补助法(1945年)、社会保险法(1946年)。国民健康服务法(1946年)、国民保险(工业受伤)法(1946年)、国民救济法(1948年)等。1944年制定的教育法也把免费的中学教育确立为普遍享受的权利。法国、瑞典等国也进一步完善了福利制度,使福利国家的框架基本形成。 陶承德等认为,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特别是60、7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也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福利制度、发展福利国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进入完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福利的享有面愈益向全民化发展。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把保险范围由工资收入者的职工保险扩大到非工资收入者如农业经营者、手工业者、商人和自由职业者。对收入很低或没有收人而无法参加保险的贫困者、失业者伤残者等通过设立社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补贴项目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第二、社会福利项目更加广泛。除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外,还纷纷设立了各种救济,象住房补贴、孕妇补贴、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老年人医疗照顾计划等。如英国公民一出世便可享受国家发放的婴儿补贴;产妇有医疗补助;学龄儿童除了在公立学校免费就读以外,还享有儿童津贴;失业者可领取失业保险金或失业救济金;病患者可以在公立医院享受免费医疗;同时可以领取疾病津贴或疾病补助救济;老年人有退休金、养老金;死亡者家属可领取抚恤金等。瑞典的社会保险制度源于英国,又超过英国,被誉为“从摇蓝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如瑞典公民年满67岁即可领取全额的基本年金,而且不交纳任何手续费,也无需经过收入情况调查,雇工和雇员不交纳保险税。 第三、社会福利支出大幅度增长。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均占相当大的比重,社会福利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如美国1975年社会福利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达18.7%,占政府开支比率达57.4%,1982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西欧的英、法、德、意、比等6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知道中世纪晚期欧洲处于转型时期,了解农业方面和手工业方面的新变化以及城市市民阶级的出现; 2、认识农村、城市的发展对欧洲的影响,理解西欧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欧洲重大历史变革奠定了基础; 【自主学习】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垦殖运动: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成为这些新开发地区的主人。 2、庄园瓦解:随着法律的规范,在西欧越来越多的地区,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也可以通过缴纳,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份束缚的机会。农民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 3、农业方面: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并进行 ,领主依靠土地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转租、购买等方式建立。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 4、手工业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更多地为而生产,13世纪,随着分工细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展农村出现了的手工工场,后来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的手工工场。 5、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6、富裕农民: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将地产抵押或变卖,富裕、、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7、市民阶层:和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富裕的权利。 会死投资乡村,置办田产,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他们与贵族联姻或成为官员,抬高自己的身份,也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的政治力量。 【巩固提高】 1、《英国庄园生活》是研究中世纪庄园农民的经典之作,它以1150—1400年为单位,生动地描绘西欧中世纪乡村生活的模式,其中部分章节提到了英国租地农场的产生和发展。下列关于租地农场的描述,叙述正确的是() A、领主直接参与农场的生产管理 B、领主十分重视经营自己的地产 C、领主采用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D、富裕农民雇佣无地农民进行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2、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是小华只做到关于某一主题的知识卡片内容。据此判断,卡片横线上应填写的主题是() A、西欧庄园 B、租地农场 C、分散的手工工场 D、集中的手工工场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第五单元步入近代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马克思说:“一旦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出现在土地所有者和从事劳动的农民之间,一切从农村旧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关系就会解体。”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农村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标志着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B.大批破产农民沦为雇农,改变了农村的自然经济 C.农业资本家租来土地,雇佣农业工人,进行资本主义经营冲击了旧的生产方式 D.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农村货币关系发展的结果,瓦解了农村的封建关系 2.“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材料反映了() A.基督教的传播 B.手工工场的产生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厂制度的确立 3.手工工场的出现被喻为工业文明的“曙光”,这是因为() A.手工工场比手工作坊的规模大 B.西欧各国君主大力发展工商业 C.随着手工工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 D.工人之间分工合作 4.手工工场出现后,出现了新的阶层。下列属于新阶层的是() A.地主与农民 B.商人与工人 C.贵族与农民

D.资本家与工人 5.下列不属于手工工场特点的是() A.出现了雇佣劳动,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B.工人多分工合作 C.与手工作坊相比生产规模大、产量高 D.机器大生产 6.16世纪时,越来越多的人穿上了丝绸衣服,睡觉时用木板床,窗户上的蜡布和纸换上了玻璃,这说明当时() A.手工工场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B.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基本消除 C.机器工业使社会产品日益丰富 D.近代的人们开始变得贪图享受 7.13、14世纪,成为欧洲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的有() ①富裕农民②骑士③乡绅④贵族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材料二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 (1)租地农场是如何出现的?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西方福利制度

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社会工作专业1302班许晨虹 内容摘要福利制度是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为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财政是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是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章主要从个人和社会角度,针对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两者的现状、问题产生根源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有利于大家分思考福利制度在中国实行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高福利制度政府财政社会经济 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是二战后在民主社会主义促进下,由国家立法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西方国家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稳定,为建设福利国家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形成了一些以瑞典、挪威为代表的西方高福利国家。 经济学中,假设这些企业、个人以“经济人”的身份出现,他们在社会中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那么针对社会福利,若交由私人来做,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在乎福利受益人的情况,更别说如今大家常常关注的最低生活标准。这样的做法既影响分配公平,也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但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针对企业或个人留下的社会福利空缺,就必须让政府来填补了。从前,人们只一味羡慕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多么好,多么人性化,出现了一股移民热潮。而如今,特别是经过几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对着种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社会制度产生怀疑,人们开始沉下心来分析思考这种高福利制度背后的利害关系。 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之所以被很多国家向往,在于它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西方国家在二战后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法案,保障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的矛盾,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对大多数底层劳动者来说,高福利制度无异于雪中送炭,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维持劳动力的持续生产和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为国家创造

中世纪西欧社会

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演变过程,以其查理帝国的分裂。 (2)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3)西欧中世纪庄园是一个自己自足的经济单位,了解庄园内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状况。 (4)了解西欧中世城市的一般特征。 2.能力与方法 (1)对比查理曼帝国版图与今天西欧行政区划版图,增强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认识到一个国家疆域的变迁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2)观摩由名著改编的能够反映欧洲历史的影片(如“堂吉珂德”等),了解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近代欧洲社会风尚和礼节的影响。 (3)作一次网上专题旅游,了解西欧中世纪城市(或城堡)的基本风貌,增加对中世纪城市(或城堡)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罗马帝国是西方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罗马文明和希腊文明一起构筑了近代欧洲文明的两大基石(如希腊理性主义和罗马法)。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入侵的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日耳曼人王国。当时的日耳曼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从文明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无论是法兰克王国,还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查理曼帝国,在许多方面都要落后于昔日的罗马帝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应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同学们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澜式向前推进。 二、教材分析 本课导语 本课导语讲述的是法兰克国王查理接受罗马教皇加冕的故事,其主旨是引发同学们去思考,这个昔日的蛮族国王为什么能够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呢?由此导入课文。 子目内容 查理曼帝国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本目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讲清封地(封主分封给下属的领地)与义务(受封者要为封主履行出征打仗的义务)是维系封主和受封者之间的纽带。第一段大字概述了公元5世纪西欧历史的背景,同时强调了在众多的日耳曼人王国中,法兰克王国之所以日渐强大,教会的支持是一个重要因素。第二段大字介绍了西欧封建化开始的时间(公元8世纪)、方式(通过层层分封)和结果(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第三段大字讲述查理曼帝国是如何建立的。无论是法兰克王国的对外扩张,还是查理曼帝国的建立,都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支持有关。在中世纪西欧,教权与皇权常常是相互利用的。第

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分析

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分析 二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大力投资并创办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其中,西欧和北欧国家是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最早, 也最为典型的地区, 被誉为包揽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 形成于战后初期, 六七十年代, 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然而,随着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出现滞胀,导致经济危机,财政收入减少。高社会福利加重了社会负担,全面福利政策导致一些人懒惰,不利于社会进步,以英国为首的许多国家开始逐步削减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开支。虽然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后来的施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依然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国家借鉴,比如说公共医疗制度、失业保障制度等。 一、福利国家的概念 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要弄清福利国家的定义是什么?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福利国家”这个词来源于19世纪的德国,当时俾斯麦实行的警察国家政策,1870年德国的历史学家描述俾斯麦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是在创造一个“福利国家”后来英国作家在一篇文章中采用了这个词汇。“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而社会福利则是社会学概念。福利本身更是经济学的概念。经济环境是国家决策的条件和基础,而社会福利则是国家决策的结果。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福利国家甚至不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加总。造成福利国家的主要有两种方

(原创)谈西欧中世纪早期社会文化特点

期中论文by 任力子-00928088 谈西欧中世纪早期社会文化特点 公元三世纪后,古罗马帝国衰败,东西分治,从戴克里先开始的东方化政策一直延续下来,罗马帝国实际上被东方的拜占庭帝国继承;而与此同时,在欧罗巴的西面,由入侵蛮族初步建立起来的西欧早期国家正在古罗马文明的废墟上酝酿着崛起。 概述: 整个中世纪早期(公元600-1050年),西欧与它的邻邦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相比,都是无比的落后,以至于十世纪的一位阿拉伯地理学家将其描述为“身材高大,性格粗暴,举止粗俗,智力低下”。建立在光辉灿烂的罗马文明废墟上的西欧文明,因其蛮族身份显得尤其野蛮,但这个时期并不是很多人所认识的那样是一个黑暗的空隙期,而是新兴的西欧民族在新的土地上为未来的繁荣发展所做的准备时期 1、主要成就: 1)形成第一个大帝国法兰克王国,并在短期内基本统一了西欧 2)格列高利宗教改革,使得西方基督教独立于讲希腊语的东方基督教,西欧在西方基督教和拉丁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统一的文化意识 3)王国与教会联盟,“丕平献土”,丕平、查理曼加冕,西欧在政治和宗教上都获得独立 4)十世纪,未来的欧洲王国和城邦开始了融合过程,西欧文明展示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2、几点遗憾: 1)蛮族遗留的继承制度(分封诸子),使得法兰克王国时常四分五裂,难以长期生存 2)农业方面,曾经的游牧民族没有掌握先进的耕作方式,导致虽有肥沃的土地,却不能有好的收成 3)以维京人为代表的北欧蛮族(比日耳曼人更彻底的蛮族),在880-911年劫掠欧洲,猖獗一时,导致西欧不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生活。 4)文学艺术方面成就匮乏,仅有少量的史书、传记和福音书(考虑到时常的扩张和蛮族入侵,这一点并不奇怪) 几大特点论述: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现代远程教育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西方社会福利体系探究及借鉴意义 英文题目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2012年4月

中文摘要 上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面临着经济停滞局面,社会福利制度也陷入了重重困境。西欧发生“福利国家危机”,美国出现“福利困境”,日本惊呼21世纪年金制度将要“崩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出了“福利国家在危机中”的警告。不仅是国外,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形势严峻,各种医疗、养老、社保等诸多问题引起社会矛盾加深,针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西方社会福利结构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在各西方“福利国家”中,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公共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大幅度下降,有些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从而使社会福利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出现严重的失衡。另外,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西方各国政府的预算赤字都在不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都开始考虑要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研究探索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道路,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社会;社会福利制度;借鉴研究

目录 引言 (5) 第一章: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 (6) (一)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演变 (6) (二)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内容 (6) 1. 社会保险制度 (6) 2. 社会补助制度 (6) 3. 教育、培训、住房、医疗等福利制度 (6) (三)社会福利、社会政策及社会保障的基本关系 (6) 第二章: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 (8) (一)西方国家现行社会福利制度面临的问题 (8) 1. 公共开支比重大,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8) 2. 福利收益水平偏低 (8) 3. 福利依赖严重 (8) (1)用“选择性原则”替代“普遍性原则 (8) (2)明确社会福利享受者的权责关系,推行与就业相关联的激励制度 (8) (3)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以减少公共开支 (8) (二)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改革措施 (9) 1、弱化政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作用 (9) 2、增收节支 (9) 3、改进社会福利体系的受益规则,引入“工作福利”制度 (9) 4、改善社会福利管理 (9) 5、调控社会福利基金的投资结构,加强社会福利基金的运营管理 (9) 第三章: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运行与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1) (一) 完善国家社会福利体系 (11) (二) 弱化政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作用 (11) (三) 增收节支 (11) (四) 尝试推行“工作福利”制度 (12)

西欧封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

西欧封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世界中古史是研究世界范围内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很不平衡,要划定一个适合所有国家封建社会的起止年代是困难的。尽管世界各国的封建社会千差万别,还是有共同规律可循的。揭示这个共同规律或特征,丰富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世界中古史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反杜林论》和《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著作中,阐明了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概括起来是: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在世界各国的封建社会里,都盛行个体性小生产,生产规模狭小、效能低,这一点与资本主义生产很不相同,生产者主要是为自己和家庭的直接消费,被地主剥削去的部分也主要供他们直接消费,不是为了出卖。只有在生产的东西满足消费以后还有剩余的时候才拿去出卖,所以商品经济还处于形成过程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封建社会,虽然与西方一样,都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各有其特点。在东方的封建社会里,一开始工商业就比较发达,但多官办(供皇室和贵族消费),生产者大多不是自由劳动者,城市主要是政治或军事中心。西方起初工商业不发达,但后来发展快,多民办,生产者主要是自由劳动者,城市主要是经济中心,市民在社会上的影响较大。 封建主阶级(集体或个人)占有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农民没有或只有少量土地,被束缚在土地上。 土地主要归封建主阶级所有,然后分成小块,由农民耕种和向地主缴纳地租。封建主阶级占有土地的形式也有不同。西欧盛行领主制,国王和大封建主层层分封土地,彼此结成以土地为纽带的阶梯式的封主、封臣关系,而且土地所有权和统治权(行政司法)结合,封建主往往领有对农民的统治权。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以后,庄园解体,领主制被地主制取代。东方有无领主制说法不一,但主要盛行土地国有制,国王和天子代表封建主阶级集体掌握着灌溉系统以及占有和分封土地的权力,别人无权分封。在土地国有制下,往往同时存在贵族和寺院的土地私有制。农民没有或只有少量土地,被束缚在土地上,是讲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另一方面。农民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或租来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工具进行个体性的小生产,无论西欧或者东方都是如此。在西欧庄园经济解体后有一段时期自耕农的数量还显著增多。农民的个体性生产要求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农民个人所有,因而同占有主要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封建主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封建主和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即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封建主阶级占有农民劳动或劳动产品的形式有地租、国税和什一税等。在西欧,封建地租大致有劳役、实物和货币三种形式。在东方,有劳役(修筑水利工程和堡垒),但一般无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大致是占支配的地租形式。在多数情况下,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品教案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材分析: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预示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大起来,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经济上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 2、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 3、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4、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教学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 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福利国家制度的利与弊

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利与弊 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论的主要观点是,主张由国家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为失业、疾病、工伤和年老者提供经济援助(社会福利)。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在其发展史上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由此建立的福利制度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危机,我们应对此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一、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优点 第一,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是通过高税收来实现的。各国政府通过对不同收入的阶层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特别是累进税减少了由所有权产生的分配不合理,缩小了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增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凝聚力,这一税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稳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缓冲器”、“减震器”。广泛的社会福利措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会动荡,平息社会不满,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网”作用,同时向社会成员灌输现存体制和价值观的合理性,减轻对现有制度的离心力。从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第二,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根据一般规律,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潜力较大,其新增收入绝大部分能够转化为现实消费;而高收入阶层由于其阶段性消费已基本饱和,在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其新增收入则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储蓄或其它金融资产。“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覆盖全社会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网络,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居民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当期消费甚至适度超前消费。因此,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国家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到“稳定器”和“调节器”的作用,政府通过福利支出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刺激或抑制消费,适度的福利开支能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如职业培训、医疗保健等社会服务部门,这些部门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失业对社会的压力。社会服务本身是一个庞大的消费主体,能为大量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在工业劳动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