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经》成书年代

《内经》成书年代

《内经》成书年代
《内经》成书年代

.【教学内容】

1.《内经》的学术价值。

2.《内经》成书年代的各种观点及成书时间上下限的理由。

3.《内经》的流传情况及主要版本。

4.《内经》、《素问》、《灵枢》书名含义。

5.《内经》历代研究情况、注家及注本。

6.《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目的要求】

1.了解《内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

2.了解《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的书名含义。

3.了解《内经》的流传简况。

4.了解《内经》的历代研究简况、主要注家与注本。

5.了解《内经》的基本内容。

【引言】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

响最大的鸿篇巨制。《内经》的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名著,其中不少记载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学派主张和其他自然学科的成就,这些内容又与医学相互渗透,深刻地影响着医学,遂使该书成为一部以医学为主而涉及多学科的巨著。千百年来,众多医家及有关学科专家对《内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注疏、专论大量问世,使之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内经学,越来越受到中外学术界的重视。

【成书时代及作者】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有162篇论文,其中多数篇章是以黄帝与岐伯等问答的体裁写成。书名冠以“黄帝”,仅是崇古假托。本节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讨论《内经》成书时代及作者。

1.古今关于《内经》成书时代与作者的不同观点。

2.从文献分析《内经》成编年代的上、下限。

3.从《内经》理论体系分析其成编的年代。

1.古今关于《内经》成书时代与作者的不同观点。

《内经》与《礼记》、《吕氏春秋》、《史记》、《淮南子》等书进行比较印证,有的从文字、音韵、方言等方面研究,也分别得出《内经》成书于战国或秦、汉的结论。还有些学者对照东

汉章帝时班固所撰集的《白虎通》,认为《内经》的脏腑——五行学说的建立应在西汉末至东汉末之间;有据《内经》大大晚于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文物《阴阳十一脉灸经》等帛书,从而提出《内经》当成书于东汉时期。结论虽不同,但对《内经》确非一时一人之作,则是多数学者的共同见解。

2.从文献分析《内经》成编年代的上、下限。通过分析《内经》诸篇,可以看到不同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纪时纪年、学术思想、医

理之粗精、诊疗技术的运用以及文章笔法、文字使用、篇幅大小等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在《内经》成书之前,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论文,甚至学术流派,早已先后产生并且流传着,经过整理、加工、补充和完善而编辑成册,遂成为《黄帝内经》一书。因此,可以说《内经》具有论文汇编的性质。即使其成编之后,随着年移代革,辗转传抄,也有一些增删移易。当然,后世的增删移易,不能改变《内经》的成编时代。

1].《内经》成编年代下限当以西汉末年的《七略》为标志。

2].《内经》成编年代上限当以《史记》为标志。

3.从《内经》理论体系分析其成编的年代。

从《内经》的理论体系来看,贯穿全书的学术思想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而五行学说的相克相生体系的提出及与阴阳学说合流,始自战国末期的阴阳家邹衍,至西汉中期才比较完备。《内经》多篇所采用的正是汉代这一时期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这也表明《内经》的

最后加工成编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中后期。

【沿革】

《内经》自西汉中后期问世以来,距今二千余年,其间《内经》版本几经变更,而历代医家皆奉为其圭臬,演绎发挥、考核编次、注释研究者达二百家以上。本节将主要讲述《内经》流传、整理情况;探讨《内经》书名的含义;介绍《内经》的注家与注本。

1.流传情况

从《伤寒论·序》中列举的古代名医可以推断《素问》确属《黄帝内经》之一部,而《九卷》当为《黄帝内经》的另一部(该部书尚无正式书名,暂以卷数名之),即今之《灵枢》。注云:“梁八卷”。说明九卷本《素问》在南北朝时已亡佚一卷。

宋时《针经》与《灵枢》仍以不同本子并传,且又有了《九灵经》的别名。

2.整理情况

3.书名的含义

《内经》《素问》《灵枢》

《内经》

《内经》之“经”字,其本义是指织物的纵线,引申为常道,即义理、法则、原则,在书籍指可称为典范者,医书以经为名,则如吴崑所说:“万世宗法,谓之经”。《内经》之“内”字是与“外”字相对而言。如《汉书·艺文志》所载书目就有黄帝内经、外经,说明书名的内与外,仅表示内容的分类,并无它意。

《素问》

◆全元起说:“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

◆马莳、吴崑、张介宾等人则认为,《素问》之义即“平素问答之书”。

◆还有的称“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问之,作《素问》”。

注:以上说法似不足取。

★林亿等《新校正》之说似近经旨:“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灵枢》

◆马莳认为本书是医学的门户,解云:“以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乃至圣至元之称……”

◆张介宾则从本书对医学的效应解,谓:“神灵之枢要,谓之《灵枢》。”

★如前所述,《灵枢》是王冰所改易的书名,其改《针经》为《灵枢》可能与其崇信道教有关。正如丹波元胤所说:“今考《道藏》中,有《玉枢》、《神枢》、《灵轴》等之经,而又收入是经,则《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者欤!”羽流,指道士,即指道号启玄子的王冰而言。

4.注家及注本

《黄帝内经太素》《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素问注证发微》

《灵枢注证发微》《内经吴注》《类经》

《内经知要》《素问集注》《灵枢集注》

《素问直解》《素问经注节解》《素问释义》

《素问识》《灵枢识》

《黄帝内经太素》

【一般情况】隋·杨上善注,计三十卷。本书早已亡佚,现行本是日本珍藏的仁安三年钞本,经肖延年于一九二四年校注刊印,尚有残卷。

【注解方法】本书用“以类相从”的方法,将《素问》、《灵枢》原文,详其意趣,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藏府、经脉等一十九类,每类之中又分为若干子目,并在原文之下系以注释。为后世分类研究《内经》开辟了先河。

【特点】是注释《内经》的早期作品,不仅所引《内经》原文在现存医书中最为近古,而且杨氏的注文也有其精辟之处。

《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一般情况】唐宝应年间王冰编次注释,亦即现在的通行本。

【注解方法】“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迭者,详其诣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值得提出的是王冰的治学态度严谨,“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

【特点】他的注释,带有浓厚的道家气息,特别是他“夙好养生”,所以他极端重视肾精的保养,强调要慎房事,这些观点,在他注释中有明显的反映。另外,他对理论的注释,也有许多突出的发挥。

《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

【一般情况】明·马莳(玄台)所注,每部九卷,每卷九篇。

【注解方法】在篇章划分上,马莳所注的《注证发微》一改唐以来的二十四卷,而复为每部

九卷,每卷九篇,以合九九八十一篇之旧。并将其分成若干章节,然后分章分节予以注证,这就不同于以前注家随句注解的方法。马氏注《灵枢》为专门研究《灵枢》之启端。他注《灵枢》的方法是:“愚注释此书,并以本经(指《素问》)为照应,而《素问》有相同者,则援引之。至于后世医籍有讹者,则以经旨正之于分注之下。然后之学者,当明病在何经,用针合行补泻,则引而伸之,用药亦犹是也,切勿泥为用针之书,而与彼《素问》有所轩轾于其中也。”

【特点】马氏素娴经脉腧穴针灸之术,因而后世对马注《灵枢》的评价则甚于《素问》。

《内经吴注》

吴崑(鹤皋)所注《素问》仍以王冰的二十四卷为底本。他的注释,在某些问题上能发前人之未发,例如他对上、中、下焦水道分治的解释,不仅发《内经》、《难经》之所未发,而且为临床从肺、脾、肾三脏治水奠定了理论基础。

吴注《素问》还有一个特点,即凡他认为原文有错简讹误之处,则直改原文而在注释中加以说明。

《类经》

【一般情况】明·天启年间张介宾(景岳)著,是现存全部分类《内经》最完整的一部著作。

【注解方法】本书将《素问》、《灵枢》全部内容,分为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十二大类,凡三十二卷,三百九十篇。

【特点】由于张氏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他的注释多能结合实际,特别是些重要问题,除了注释之外,还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临床实践的体会。

《内经知要》

明·李中梓(念莪)所著《内经知要》,是选择《素问》、《灵枢》二书的内容,进行分类纂约,再加注释,故名《知要》。本书分上下两卷,计分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经络、治则、病能八篇。其所选经文虽然不多,但分类简要。其注释亦多有发挥,而且注释浅近易懂,因而颇受学者所欢迎,流传甚广。

素问直解》

本书为清·高世栻(士宗)著,凡九卷。除注释明白晓畅,要言不繁外,还在每篇之中,分为数节,眉目清楚,注释也常以寥寥数语,便能大畅经旨,使人一目了然,这就是本书所以名“直解”的含义,他对衍文、错简、讹字的处理方法,也常直解原文,而在注释中加以说明。

《素问经注节解》

本书为清·姚止庵著。其所以名《经注节解》,除了原文有所删节注解外,在编章顺序上,一改王冰的原来顺序,而将原篇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分三卷四十八篇;外篇分五卷三十一篇。本书主要是以王注为底本,对王冰有不同看法之处,则多自加申述。因此,凡注文未冠“按”字的,悉为王冰注;冠“按”字的,则为姚氏注语。

《素问释义》

《素问释义》凡十卷,清道光九年张琦著。本书虽然采用了王冰本的篇次,但多不采用王冰的注文。他在注文中,关于林亿《新校正》的校语,基本上都被采用了。其注释除解释较为精炼外,释义也有所发挥。

《素问识》、《灵枢识》

本书系《皇汉医学丛书》之一,日人丹波元简著。采取选注而不自作注释的方法。在

选注方面,以前人注释、考证精确,说理入微,符合经旨而有发挥者入选。对各注有分歧时,则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孰是孰非。如有未能肯定,或可并存者,则以疑似口吻,径

曰“恐非”或“似是”或“可并存”,俾学者知所思考抉择。

【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内经》极为丰富的内容,分载于《素问》、《灵枢》两书各八十一篇之中。各篇虽然处于同一理论体系之内,但其篇幅之大小,内容之广狭,每相去甚远。粗言之,《灵枢》偏重于经络和刺法;《素问》则侧重基本理论。两书之间,篇章之间,都有不少互见的内容,也偶见不一致之处。因此,将《内经》全书内容按理论体系结构进行归类研究,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一般将《内经》理论体系分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养生以及运气等大类。现将各类内容概要介绍如下。

1.阴阳五行

2.藏象

3.经络

4.病因病机

5.病证

6.诊法

7.诊治8.养生9.运气

阴阳五行

《内经》认为阴阳“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灵枢·阴阳系日月》),“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素问·五运行大论》)。【解释】[这就说明,阴阳不同于具体的有形之物,它是从众多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表示对立属性的名称。对立统一或曰相反相成的属性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故用阴阳来说明的具体事物可十可百可千可万,乃至不可胜数。]

从这一概念出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进一步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解释】

[这段话提出了诊治疾病必须以阴阳为根本这样一个鲜明的观点,架设了医学理论与阴阳学说之间的桥梁,使阴阳学说贯穿《内经》全书。]

[太少阴阳模式多次用于说明五脏,如《灵枢·阴阳系日月》说:“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原本作“阴”,误)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少为初生,太为盛极,显示了量的差异。]

[三阴三阳模式,多用于说明六经之间的关系,并直接为经脉命名:一阴为厥阴,二阴为少阴,三阴为太阴;一阳为少阳,二阳为阳明,三阳为太阳。]

《内经》中五行的概念,包括五行的构成及五者的相互关系两个方面。《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行者,金木火水土也。更贵更贱,以知生死,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解释】[更贵更贱,指五行衰旺变化,寓五行生克制化之理。]

《素问·六节藏象论》进一步提出了五行乘侮理论:“薄所不胜,而乘所胜。”【解释】

[薄与乘皆为侵凌之意,侵犯所不胜即反侮,侵犯所胜即相乘。]

《内经》对五行理论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按五行属性类分天地人中众多的事物【原文】,[“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从而将人体与自然界联系起来;二是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说明五脏相互关系,解释病机,预测传变,判断预后,确立治则。

藏象

藏象或称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内经》在古代人体解剖知识和生理病理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了人体组织器官的

确定了这些组织器官的功能作用和彼此的联系。同时还阐明了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分布、形态和作用,体内水谷运化、气血运行、精神情志等生理活动变化的规律。指出人体内存在着以五脏为中心,内连组织器官,外应阴阳四时的五大功能活动系统,体现了“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思想。藏象学说在《内经》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成为《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其他各学说的基础。

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及经筋、经别、皮部的总称。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灵枢·经脉》)。在《内经》中居重要地位。《内经》记载了以下关于经络及俞穴的内容:

十二经脉和督、任、冲之脉的起止、循行路线、与脏腑之连属、生理功能和有关病候。

对阴蹻、阳蹻、带脉和维脉的部位、功用也有粗略描述。

所载络脉包括十五别络、胃之大络、浮络和孙络。

辟专篇记述了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经水、十二皮部的名称、循行,或言及病候。

据称但各篇所载不尽一致,且穴名总数远不足三百六十五之数。对一些特殊的俞穴还专门进行了论述。

病因病机

病因学说的研究对象是致病因素的性质、类别和致病特点以及它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病机学说的研究对象是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的机理和规律。

病因:《内经》深入地讨论了将病邪分为使

和使病的两大类,开后世病因分类学的先河。

病机:《内经》非常重视人身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而气血逆乱、阴阳偏倾及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等皆为重要的病机环节,还指出人的素体(体质)状态与疾病的发生与演变也有密切关系。关于疾病的传变与转归,《内经》着重提出了表里相传、循经传变、脏腑相移和循生克之次第传变等多种模式。

病证

《内经》中予以专题讨论的有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数十种(类),所载病症名称更多达三百余个,其关于疾病的理论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许多病名沿用至今。《内经》中采用了脏腑分证、经络分证、病因分证等方法来进行证候分类。【例如】,

这种分类法是辨证体系的雏型。

▲注:《内经》言病多用“病”、“疾”、和“候”字,其中“疾”与“病”无异,“候”则类似“证”,“证”字仅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一见,“症”字晚出,不见于经。

诊法

诊法,即诊察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后世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在《内经》中大部分已被述及,其中以望切二诊内容较全面。《内经》中的望诊重在五色诊和颜面分部望诊以

及身形动态,对眼和舌等官窍的察验也有一定的记述。切诊内容最为丰富,提出了

诊尺肤、扪按局部等多种方法。其中脉象已提出二十多种,还描述了五脏气绝,胃气全无的

《内经》诊法学说特别强调多种诊法的结合运用【原文】。并告诫医者:“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灵枢·徵四失论》)

论治学说,包括治疗原则、治法理论和各种疗法:

确立提出实施

▲注:疗法中针刺疗法在《内经》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仅针刺法即有二十余种,几乎用于所有疾病的治疗。相对来说,药物性能及制方理论,《内经》中虽有较详细记载,但所载方剂较少,全书仅得十三方(包括遗篇的小金丹)。

养生,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又称摄生。养生学说是研究如何保养身心以却病延年的原则和方法的学说。

《内经》建立了医学养生学体系,主张人要顺应天地阴阳四时的规律,

《内经》养生术还涉及到气功保健及房中术等。其所倡导的“治未病”,还蕴含着预防医学思想。

运气,即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思想。其说理、推演工具是干支甲子和阴阳五行。

《内经》的成书、沿革与基本内容

复习自测

一、名词解释

1.经络 [答案]经络是经脉和络脉以及经筋、经别、皮部的总称。

2.病因学说 [答案]病因学说的研究对象是致病因素的性质、类别和致病特点以及它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3.诊法 [答案]诊法,即诊察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论治学说 [答案]论治学说,包括治疗原则、治法理论和各种疗法。

二、填空

1[答案]

2[答案]

3[答案]

4[答案]

三、判断

1.《内经》确非一时一人之作。

对错

2.《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即今之所见《素问》的原型。

对错

3.史崧校正的《灵枢》的全名为《灵枢经》。

对错

4.《素问》书名之义即“平素问答之书”。

对错

5.南朝齐梁间人全元起注《素问》,为《内经》最早的注本。

对错

6.《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是集各注家之注的书籍。

对错

四、单项选择

1.《内经》的成书时间是

公元前一世纪内公元前二世纪内公元一世纪内公元二世纪内

2.《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

《白氏内经》《汉书·世文志》《伤寒论》《吕氏春秋》

3.阴阳学说的合流始自

西汉末刘向西治司马迁东汉班固战国末期邹衍

4.《灵枢》之名始自

唐朝王冰东汉张仲景晋朝皇甫谧西汉刘向

5.《素问识》的作用者

滑寿马莳丹波元简张志聪

6.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最完整的书是

《内经》《黄帝内经太素》《黄帝素问直解》《素问吴注》

7.最早对《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著作是

《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太素》《类经》8.《内经知要》的作用者

马莳李中梓滑寿张志聪

9.目前我们所用的《素问》蓝本的卷数是

九卷十二卷十九卷二十四卷

10.“藏象”一词首见于

《素问》《甲乙经》《难经》《伤寒论》

五、双项选择

1.《灵枢》在流传过程中曾经被称作[答案]

《难经》《阴阳大论》《九卷》《针经》《七略》

2.《伤寒杂病论》曾选用的著作有[答案]

《汉书》《素问》《九卷》《黄帝外经》《旁篇》

六、多项选择

1.对《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著作有[答案]

《类经》《黄帝内经太素》《黄帝素问直解》《内经知要》《素问绍识》

2.对《素问》、《灵枢》全面进行研究的人有[答案]

杨上善马莳王冰张志聪张介宾

3.《内经》对于疾病的传变和转归提出的模式有[答案]

表里相传循经传变胜地腑相移循生克之次第三焦转变

4.《内经》确立的治疗原则有[答案]

治病求本标本先后三因制宜因势利导早期治疗

5.《内经》载五运六气的篇章有[答案]

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四气调神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