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生物技术教学大纲

农业生物技术教学大纲

农业生物技术教学大纲
农业生物技术教学大纲

《农业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农业生物技术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Bio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45

学分:2

适用对象: 农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课程论文,平时成绩各占70%,20%,10%)

先修课程:植物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普通遗传学、分子遗传学

二、课程简介

“生物技术概论”是农科类的专业选修课,先修课程主要有“英语、专业英语、植物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普通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等。本学科综合上述学科的理论基础、方法和技术,通过讲述“现代事物技术的概念和发展简史”、“生物工程各项技术”、“基因克隆、转化、调空及其表达”、以及在“农业、环境、健康和能源”方面的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现代事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生物技术各领域发展的来龙去脉、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为今后开展生物技术相关研究和学习提供基础。

Biotechnology is a rapidly-developing 21st century technology and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that has already made an impact on mercial and non-mercial aspects of human life, such as stem cell research, cloning, pharmaceuticals, food and agriculture, bioenerget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course, appropriate for novices in the biology fields and also for engineering and genetic students, covers all of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se modern topics. In addition to the prehensive coverage of the standard topics, such as cel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genetic principles (mapping, DNA, etc), protein structure, plant and animal cell cultures, and applications, the course includes up-to-date discussions of modern topics, e.g., medical advances, quality control, stem cell technology, genetic manipulation, patents, bioethic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现代生物技术被世界各国视为一种高新技术。生物技术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如食品短缺、健康问题、环境问题及资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国计民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正不断发展,因此让高等院校学生了解现代事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生物技术各领域发展的来龙去脉、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相应对策,对拓展知识面、提高现代科技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概要了解生物技术的含义、特点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史。

了解生物技术的各项技术及其相互关系

认识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念

主要内容:生物技术概念、基本内容、所设计的学科。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深层次理解生物技术相关概念,应用领域,及其该学科所设计的相关学科。

第二节生物技术的发展简史

1. 主要内容:生物技术发展所经历的几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生物技术发展特点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传统事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对生物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对一些重大的生物学事件有所了解。

第三节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应用

主要内容:现代生物技术在国民生产中的应用。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医疗卫生业等方面的应用.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生物技术在国民生产中的应用和发展潜力以及相关的发展前沿动态。

(三)课后练习

查阅现代生物技术在不同领域最新发展动态。

现代生物技术在今后的发展势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调查研究对生物技术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基因工程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基因工程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过程,为进一步学习生物技术相关知识和从事基因工程工作打下基础。

对基因工程的发展动态有初步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基因工程基础

主要内容:基因工程定义、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基础。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因、基因工程概念,研究技术操作过程,DNA复制特点。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提高学生分子生物学基础的理论水平,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第二节工具酶

主要内容:基因工程中常用的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和修饰酶。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限制性内切酶的特点、分类规则、活性影响因素;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和逆转录酶特性。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等在基因工程的应用。

第三节基因工程载体

1. 主要内容:了解基因工程中常用的三种载体,载体所具备的特性。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和柯斯载体。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怎样选择基因工程研究中的载体,为什么这样选择。

第四节目的基因的制备

主要内容:目的基因获取途径、方法。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因组文库、cDNA文库等库的构建方法和目的基因的获取途径。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怎样获得目的基因,方法?

第五节基因与载体连接

主要内容:DNA分子体外重组,载体与外源基因片段的连接。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平端、粘末端连接,人工接头连接。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外源DNA如何体外重组,需要酶及反应条件。

第六节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

主要内容:目的片段扩增,重组体导入受体细胞。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感受态细胞制备,化学法、电激法将重组体导入受体细胞。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感受态细胞制备原理,重组体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

第七节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

主要内容:重组子的遗传检测法,核酸检测法,物理检测法,目的基因转录产物和翻译检测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抗性标记检测,核酸分子杂交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重组子的各种检测方法,怎样根据试验目的确定不同的检测方法。

(三)课后练习

限制性内切酶的分类、命名规则。

载体所具备的特点。

PCR技术原理。

重组子筛选的具体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演示,是学生对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有感性

的认识。

第三章细胞工程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制备植物细胞及微生物细胞的原生质体制备和细胞融合的基本方法。

学习如何进行动植物细胞及组织的培养方法。

认识单倍体植物的诱发及人工种子制备的基本要领。

掌握利用动物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的基本做法及其重要意义。

领会细胞研究的原理和光明前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胞工程基础

主要内容:细胞工程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术。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细胞工程概念,体细胞杂交,植物组织培养,细胞融合技术。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学生需具备一定的植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结合现今的细胞工程研究知识是学生对细胞工程加深了解。

第二节植物细胞工程

主要内容: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植物细胞培养、杂交,单倍体植物培养、应用,合子培养。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原生质体培养,悬浮培养,原生质体融合,单倍体。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这节是农业专业类学生掌握的重点,对改节内容的学习能很好的结合农业生产,但需要学生有扎实的植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第三节动物细胞工程

主要内容:动物细胞组织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拆合。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细胞系,细胞株,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核移植,染色体移植,细胞核遗传全能性。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知识内容相对不好理解,从现有的技术应用在返回讲解知识要点,重点是学生了解动物细胞工程的现实应用价值。

第四节微生物细胞工程

主要内容:微生物细胞融合,原核细胞的原生质融合,真菌原生质体融合。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因素,微生物细胞壁的去除方法。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微生物细胞工程的应用,细胞融合的方法和目的。

(三)课后练习

细胞工程的内涵,列举几类细胞工程的实例。

原生质体、细胞培养意义何在。

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应用。

讲述“多莉”的克隆过程和研究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掌握细胞工程相关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发酵工程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

了解典型发酵产品的生产工艺。

认识发酵的基本过程及常用的发酵设备。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发酵工程基础

主要内容:发酵工程内容,发酵技术的特点。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微生物菌体发酵,微生物酶发酵,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微生物转化发酵,生物工程细胞发酵。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法和目的。发酵技术的特点。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第二节发酵工程与工艺控制

1.主要内容:发酵常用微生物,培养基发酵一般过程工艺控制。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工程菌,不同微生物发酵所学培养基等发酵影响因素,发酵一般工艺过程。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各种微生物认识和了解不够,发酵培养基不能准确确定,了解各种微生物发酵所需培养基及一般工艺流程。

第三节发酵设备与发酵类型

主要内容:发酵设备。发酵类型。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机械搅拌发酵,通用式发酵,自吸式发酵,分批发酵,固体发酵。

3.问题与应用:发酵技术的特点;发酵技术的应用;发酵工程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第四节发酵下游加工过程

主要内容:发酵液预处理和固液分离,发酵产物的提取,提取产物的精加工,成品再加工。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下游加工工艺流程,常用发酵产物的提取方法。

问题与应用:发酵产物化学、物理提取方法,内容比较抽象需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第五节典型产品的发酵生产

主要内容:抗生素发酵生产,氨基酸发酵生产,维生素发酵生产。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各种抗生素发酵工艺、培养基,发酵后的处理等。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需要相关的微生物知识,使学生掌握抗生素、氨基酸的基本发酵工艺流程。

(三)课后练习

1.微生物发酵产物有哪几种类型?

2.发酵培养基由哪些成分组成?

3.比较分批发酵、连续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的优缺点。

4.下游处理过程分为哪几个步骤?相应的分离方法有哪些?

5.简述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最好结合多媒体和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将理论和实践结合。

第五章酶工程

(一)目的与要求

1.初步掌握酶的发酵生产和分离纯化的大致流程以及酶制剂的保存。

2.对酶的固定化、酶的修饰改造和主要的酶反应器类型有一定的认识。

3.了解生物传感器及酶对现代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酶工程基础

1. 主要内容:酶的分类与命名,酶的催化特性,产菌酶种的选育和保存。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酶的分类和命名,菌种的分离筛选和保存。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酶工程基本概念及原理,产煤微生物育种。

第二节酶的微生物发酵生产

主要内容:菌种的活化和扩大培养,酶合成的促进挤和阻碍挤酶的发酵生产方法及控制。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菌种活化,酶合成促进挤、阻碍挤。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酶的发酵生产过程,发酵培养基的配置。

第三节酶的分离纯化

1.主要内容:酶分离纯化的一般程序,分离提取的条件控制,酶的工业分离纯化技

术,酶的精致技术,酶制挤的保存条件。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细胞破碎技术,发酵液的过滤技术,酶提取以及分离沉淀技术。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酶工业分离技术,常用设备,酶精致的方法技术。

第四节酶分子改造

1.主要内容:酶分子化学修饰,生物酶工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酶分子改造内涵,酶分子化学修饰的方法,生物酶工程的内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需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和酶学基础知识,内容抽象;使学生掌握生物酶工程的内容。

第五节酶的固定化与酶反应器

1.主要内容:酶的固定化,细胞固定化,酶反应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酶固定化,酶反应器;酶固定化的方法,酶反应器的类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内容相对难以理解,酶反应器类型及其相互比较。

第六节生物传感器

1.主要内容:生物传感器的的工作原理、类型、作用特点和应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类型、作用特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生物传感器原理,应用。

(三)课后练习

1.何谓酶?酶有何特性?

2. 何谓酶工程,包括那些内容?

3. 为什么要进行酶的修饰,酶的蛋白质工程是如何进行的?

4. 酶固定化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

5. 如何维持酶反应器恒定的生产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为主,侧重基本原理的讲授。

第六章基因克隆策略与转基因技术

(一)目的与要求

1.进一步学习基因克隆的策略与方法,包括一般克隆方法。

2.更全面的了解动植物和微生物转基因技术原理、操作方法和优缺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基因克隆策略

1.主要内容:基因克隆的一般克隆方法、功能克隆方法、表性克隆方法、插入分

离克隆方法、位置克隆方法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因组文库,cDNA文库,差异杂交,转座子标签法,染色

体步行法,表达序列标签法,酵母双杂交系统。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此节内容比较抽象,需要一定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在

讲解时对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也插入进行讲解;掌握基因克隆的常用技术方法,系统学习功能克隆法、表性克隆法、插入分离法等一般克隆技术。

第二节转基因技术

1.主要问题:动植物和微生物转基因技术,报告基因和选择标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脂质体介导的转化、基因枪转化、胚胎干细胞介导法、基因打靶技术;植物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病毒介导转化、质粒结合转移、报告基因、选择标记。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内容理论相对教深,但学生重在掌握技术方法。

(三)课后练习

1.已知序列和未知序列基因克隆方法?

2.比较差异显示技术和代表性差异分系技术的优缺点?

3.试述具基因表达系列分析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4.简述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的主要方法?

5.简述作为病毒转化载体的基本条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有条件结合多媒体讲授效果会更好。

第七章转基因生物外源基因表达及其安全性

(一)目的与要求

1.进一步了解外源基因在转基因生物体内的表达系统。

2.认识外源基因的插入对转基因生物遗传的影响和基因表达调控技术。

3.了解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原则、标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转基因生物外源基因的表达

1.主要问题:原核真核生物外源基因表达系统,外源基因对转基因生物遗传的影响,外源基因表达的主要因素及其调控策略。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原核、真核基因表达系统,原核生物基因表达操纵子,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原件,基因沉默、外源基因的逃逸,反以RNA,基因敲除。RNA

干涉。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需要砸实的分子生物学知识,这方面的内容学生难以理解,但加深概念的理解,注重讲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简单化。

第二节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及其分析评估

1.主要内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及其评价,安全性评价的等级及其管理规则。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安全的概念,安全性评价原则、等级、内容,中国生物安全管理规则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这节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重在对安全性的认识。

(三)课后练习

1.原核、真核生物表达系统的差异?

2.常用的真核基因表达系统有那些?

3影响外源基因表达三因素有那些,可以通过那些系统进行调控?

4.生物安全性的主要性有那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转基因生物在日常生活的不同。

第八章基因组学与基因工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基因组、蛋白质组概念,人类基因组计划、植物基因组计划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2.了解基因芯片的概念及其在基因组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基因组学概况

1.主要内容:基因组学概念,基因组图谱的构建,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遗传图谱、物理图谱。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本节注重在与功能的理解和认识,应用前景的认识。

第二节主要生物基因组研究进展

1.主要内容:人类基因组计划、植物基因组研究进展、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进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遗传图谱构建。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了解基因组计划的主要性和生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基因组工程

1.主要内容:基因组工程概念及其在方法学上的差异,主要应用前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因组工程,基因组工程揭示遗传方法学的基础。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内容教易掌握,学生可自学,教师对知识难点再进行讲解。

第四节生物芯片

1.主要内容: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因芯片概念,基因芯片的制备方法,基因芯片的应用,蛋白质芯片原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该节内容需要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基础知识

通过该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基因芯片的相关知识和应用领域。

(三)课后练习

1.何谓基因组学,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2. 何谓蛋白质组学,它与基因组学有何关系?

3. 简述人类基因组计划及主要研究进展?

4. 简述水稻基因组和酵母基因组研究进展?

5. 何谓基因组工程?基因组工程与基因工程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6. 何谓基因芯片?他有那些主要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为主,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学,并上网查阅相关的内容,增加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第九章生物信息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分子生物信息的主要数据库及其特点。

2. 掌握信息学数据的查询和搜索方法以及生物信息学在基因组分析。生物芯片、

药物设计和农业等方面的主要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概念

1.主要内容:生物信息学概念,相关知识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信息学概念,基因组信息和生物信息学的主要内容,生物信息学应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该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使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包括的主要内容和应用以及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分子生物信息数据库及其分析

1.主要内容:分子生物信息数据库,数据库的查询与搜索。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因组数据库,核酸及蛋白质数据库,生物大分子三维空

间结构数据库,二次数据库,数据库的查询和搜索。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该节相对较为抽象,数据库的查询和搜索都要在网上完成,需通过多媒体演示增加学生对该知识的了解,通过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SRS,GDB,NCBI,PIR等常用的数据库的查询和搜索方法。

第三节生物信息学的主要应用

1.主要内容:基因组测序中的信息分析,新基因和单核苷酸多肽性的发现与鉴定,非编码区信息结构分析,遗传密码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研究,完整基因组的比较研究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单核苷酸多肽性发现与鉴定,非编码区结构分析。大规模

基因功能表达谱的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分析,生物信息学在基因芯片和育种上的应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该节内容繁多,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较高,学生

的具备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知识,通过该节的学习使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

第四节生物技术方面的保护

1.主要内容:专利保护,商业秘密,植物育种这的权益。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了解生物技术发明和专利保护的意义和必要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该节内容简单,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完成。

(三)课后练习

1. 何谓生物信息学?发展经历?

2. 分子生物信息学数据库主要有那些?

3. 核酸和蛋白质数据库主要有那几种?各有何特点?

4. 如何进行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的查询和搜索?

5. 生物信息学的应用领域?

6. 生物技术发明保护的主要形式有那些?各有何缺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演示为主,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学,并上网查阅相关的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增加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第十章生物反应器技术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微生物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在生物反应器培养中的技术。

2. 认识活体生物反应器,转基因植物和动物的操作原理、培养特点和应用

前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反应器基础

1.主要内容:质量、热量和动量传递过程、生物反应器培养过程实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化过程中的“三传一反”,分子水平遗传特性调节、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工程水平的传递特性调节。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该节内容简单,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完成,课后进行分组讨论加深了解。

第二节微生物培养反应器技术

1.主要内容:微生物培养环境与营养,微生物培养生物反应器,微生物培养应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微生物培养环境条件和营养元素,生物反应器的类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该节内容简单,和部分发酵工程的内容类统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学完成。

第三节植物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技术

1.主要内容:植物细胞培养特征,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植物细胞培养的应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植物细胞培养的特点、细胞培养营养元素,植物细胞培养

生物反应器的类型、应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部分

内容。

第四节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技术

1.主要内容:动物细胞培养特征,动物细胞生物反应器,动物细胞培养的应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动物细胞培养的特点、细胞培养营养元素,动物细胞培养

生物反应器的类型、应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自学部分内容。

第五节其他生物反应器

1.主要内容:转基因植物生物反应器,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抗体、疫苗生产概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内容容易理解,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部分内容。

(三)课后练习

1. 生物反应器类型?生物反应器中细胞培养的综合实质是什么?

2. 微生物培养的营养因子和环境条件是什么?常用的微生物反应器有那些?各

有何特点?

3. 常规生物反应器由哪几部分组成?

4. 植物和动物反应器有何特点?

5. 何谓转基因生物反应器,应用前景如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主,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学,增加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第十一章生物技术与农业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原理及方法,认识生物技术在高产优质育种、

抗病虫害育种,动植物快繁、人工种子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2. 了解生物技术在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生物固氮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生物技术

1.主要内容:植物组织培养、体细胞杂交在育种上的应用,人工种子的研制,转

基因、分子标记育种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技术,人工种子的研发技术植物转基

因育种的几个方面,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几种分子标记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该节内容信息量大,学生必须做好提前预习,课后自习才能理解相关知识点。

第二节动物生物技术

1.主要内容:动物转基因技术,动物克隆技术,胚胎生物工程技术动物生物技术

的趋势及展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动物基因工程概念和方法、应用,动物克隆概念和类型,动物胚胎生物工程的技术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该节内容相对抽象,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第三节微生物生物技术

1.主要内容:生物固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业,高等真菌开发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固氮原理,生物肥料概念和类型,农产品有害残留物

质的微生物降解。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部分内容。

(三)课后练习

1. 植物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

2. 人工种子的概念及生产工艺?

3. 分子标记的主要类型及其在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4. 克隆动物的实践意义?

5. 农业微生物技术的应用方面?

6. 现代生物技术对畜牧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主,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学,增加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第十二章生物技术与食品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主要应用。

2. 认识生物技术在生产单细胞蛋白、生产饮料与食品添加剂、食品发酵等食品生

产加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了解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生产许多新型的食品。

4. 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技术与食品加工

1. 主要内容:发酵生产食品与饮料,食品添加剂的生产。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酒类的生产,淀粉类食品的生产,蛋白质类食品的生产,调味品生产,添加剂的生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第二节生物技术与食品检验

1. 主要内容:免疫学技术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食品营养成分的检测,食品卫生制表检测,转基因食品的

检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了解食品检验的方法和意义所在。

第三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1. 主要内容:遗传工程体特性分析,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的主

要内容,安全性评价数据库的利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原则,主要内容,安全性评价数

据库的使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三)课后练习

1.什么是单细胞蛋白?简述它的几种来源。

2.举例说明食品发酵的用途。

3.食品检测中生物技术的应用有哪些?

4.你对转基因食品有什么看法?

5.谈谈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主,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学,增加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第十三章生物技术与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

2.了解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水、废气和废料处理以及环境监测评价方

面的应用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不同类型污染的生物技术处理

1. 主要内容:污水的生物处理,固体垃圾的生物处理,大气污染的生物处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污水生物处理的相关方法和技术,固体垃圾的生物处理方

法,大气污染处理的生物技术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以自学为主。

第二节石油污染与重金属污染的生物处理

1. 主要内容: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重金属污染的生物处理,基因工程菌与污

染处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方法和原理,重金属污染的生物处

理方法,基因工程菌与污染处理几种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通过该知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常用的污染处理方法,结合网络信息使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检测

1. 主要内容:指示生物与环境污染检测中的应用,PCR技术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生物芯片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大气、水污染的生物检测方法,各种生物检测方法的应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结合网络信息使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三)课后练习

1.生物法处理污水或废水有哪几种常见方法?污水治理的意义何在?

2.空气污染治理与水污染治理有什么关系?常见的方法有哪几种?

3.填埋技术有哪些优点?为什么说堆肥技术是一种可循环利用资源的方法?

4.什么是生物修复技术?举例说明其应用价值。

5.举例说明生物技术在环境检测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主,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学,通过课后相关资料的查询增加对该知识点的兴趣和理解。

第十四章生物技术与人类

(一)目的与要求

1.认识医学领域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泛、成绩最显著、发展最迅速的领域。

2.了解生物技术对疫苗生产、疾病诊断、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影响。

3.了解生物技术对人类健康、延长人类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所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作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技术与诊断

1. 主要内容:免疫诊断学技术,核酸诊断技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免疫学基础,免疫诊断技术类型和方法,核酸诊断技术类

型和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并提前查阅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第二节生物技术与疫苗

1. 主要内容: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活疫苗,合成疫苗,核酸疫苗,抗

独特性疫苗细菌性疾病疫苗,寄生虫疫苗,避孕疫苗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各种疫苗的概念区分,应用领域和区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该节内容对农学专业学生来讲,没

有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解有困难,对学生作为了解性章节来讲,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加深理解。

第三节生物技术与制药

1. 主要内容:微生物制约,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微生物药品类型,基因工程药物类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第四节生物技术与治疗

1. 主要内容: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器官移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因转移的方法,基因治疗的靶细胞,基因治疗的应用,细胞因子,排斥反应,异种移植。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生物技术治疗的方法。

第五节生物组织工程

1. 主要内容:胚胎干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工程,造血细胞工程,成肌细胞组织工

程,骨细胞工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胚胎干细胞概念特征和应用,内皮细胞工程研究进展,造

血细胞工程、成肌细胞工程、骨细胞工程特点和应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该节需一定的医学和分子生物血基

础,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第六节生物技术与道德伦理

1. 主要内容: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伦理,基因治疗的伦理,克隆技术伦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因治疗的安全性、XX性原则,克隆的伦理道德。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主。

(三)课后练习

1.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疫苗与传统方法生产的疫苗相比,有哪些优点?

3.目前已上市的基因工程疫苗主要用于哪些疾病类型的预防?

4.疫苗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是哪三个阶段?

5.用于疾病诊断的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有哪些技术类型?

6.EHSA技术主要适用于哪些疾病的诊断?DNA诊断技术包括哪些技术?

7.基因芯片技术有何优点?

8.目前利用生物技术开发的药物有哪些类型?为什么说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与开

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十分诱人的前景?

9.目前基因治疗技术主要用于哪些疾病类型的治疗?

10.疾病基因治疗有哪四大策略?肿瘤的基因治疗主要有哪两种策略?

11.为什么说干细胞的应用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12.人类基因组计划任务是什么?将解决什么问题?它对医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3.我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

14.你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主,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学,需要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加深这部分的了解。

第十五章生物技术与能源

(一)学习要求

1.了解人类如何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提高石油的开采量、降低乙醇燃油及甲烷燃料的生产成本,并设法提高产量及减少环境污染。

2.了解人工种植能产“石油”的树木及开发各种未来新能源等途径,以满足人类需能的要求。

3.掌握目前人类如何利用生物技术提高产能量及开发新能源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技术与能源开发

1. 主要内容:微生物与石油开采,石油生物脱硫,石油生物脱氮,煤的生物脱硫。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微生物勘探石油,微生物二次采油,石油生物催化脱硫作

用机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完成该节的学习。

第二节生物技术与能源生产

1. 主要内容:乙醇生产,甲烷生产,氢能,生物燃料电池,海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乙醇生产、甲烷生产、氢能、生物燃料电池、生产开发关

键技术。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相关研究,及其进展开发。

(三)课后练习

1.简述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

2.如何利用微生物勘探石油和提高采油量?

3.简述乙醇燃料能替代石油的依据。

4.简述人工生产甲烷能替代天然气燃料的依据。

5.谈谈你对未来能源的见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主,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学,需要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加深这部分的了解,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研究进展加深了解。

程备久主编.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中国农业,2003

温孚江等主编. 农业生物技术.:中国科学技术,2002

宋恩扬等主编.生物技术概论.:科学,1999

陈章良等主编.现代生物技术导论.:高等教育,1998

梁国栋主编.最新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科学,2001

吴乃虎等主编.基因工程原理上、下册.:科学,1997

生物技术概论,宋恩扬等主编. :科学,1999

Wilmutletal. Viable offspng derived from fetal and adult malnmalian cells.Nature.1997, 385(6619):810~813

X如林.微生物工程概论. XX:南开大学 1995.

熊宗贵.发酵工艺原理.:中国医药科技 1995

姚汝华.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XX:华南理工大学 1996

俞俊棠、唐孝宣.生物工艺学(上、下).XX:华东化工学院 1992.

朱圣庚等.生物技术.XX:XX科学技术 1995.

戴国俊等.现代生物技术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2,19(4):1~3

韩毅冰.哺乳动物异种间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进展.自然科学进展.2002,12(4):344~349

李宁等.我国动物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禽业导刊.2001,18(6):20~24 凌杏元等.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进展.植物学通报.2002,17(4):319~332

罗明朗.生物技术与饲料资源开发.粮食与饲料工业.1998,3(3):22~26

沈志强等.家畜疫苗的发展概况与展望.动物医学进展.22002,3(4):1~5

汤家铭.体细胞介导制备转基因动物的新途径.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2,10(3):188~192

王建辰等.动物生殖调控.XX:XX科学技术 1998

王元兴等.动物繁殖学.XX:XX科学技术 1993

叶纪明,X绍仁.浅谈中国农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中国农业俞朝,1999 冯英.中国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及其发展趋势.世界农业.2002,9:16~18

七、其他说明

大纲修订人:蒋锋修订日期:2009年9月

大纲审定人:王晓明、X冠明、X鹏飞审定日期: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 说明 体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必修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健康是每个人生存、文明生活、高效率学习与工作的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的功能是综合性的,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它对促进青少年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提高生活质量,调剂学习和生活节奏,增添学习和生活乐趣有重要意义,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与国家的兴衰和他们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学校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必须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是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初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的。它是国家对全体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教

材,开展教学工作、评估教学质量和进行管理与督导的依据。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一)教学目的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与要求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与疾病的抵抗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 2.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目的和任务;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和青春期自我保护知识;学会锻炼身体的技能与方法,掌握部分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初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能够初步运用获得的知识技能锻炼身体,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

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运动参与 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按学校安排进行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运动项目的意识、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2. 增强体能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 3. 体育技能 基本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4. 身体健康 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对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初步认识,有意识控制和回避不规范动作的产生,懂得紧急处置运动创伤的简单方法。 5. 心理健康 了解与体育有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认识青春期性心理的变化规律。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缓解性格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通过运动竞赛中的胜与负,领悟积极进取对形成稳定心理状态的重要意义。能有意识通过轻松、休闲的体育活动,缓解学习紧张带来的心理压力。 6. 社会适应 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能主动关心与帮助同伴,共同完成体育锻炼过程,培养“竞争、团结、友谊与合作”的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能力。 7. 职业素质 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学习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防范职业病的意识和能力,选择有助于防治职业病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认识体育对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价值,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

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说明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体魄是青少年自身发展和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教学科目中必修的基础学科之一.高中体 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是依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修订稿),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殊 要求制订的. 高中是普通教育中高层次的基础教育.高中学生身心的发展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他们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与功能,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意义,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通过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国家对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编写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的依据,是进行教学,评估教学质量和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进行管理与督导的依据. 一,教学总目标 体育与健康教学以育人为本,配合德育,智育和美育,促进高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培养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 (一)全面锻炼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培养健康的体魄,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增强体质; 促进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的发展和对自然,社会的适应性及应变能力; 增进健康,抵御疾病;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身心素质和心理的承受能力. (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满足高中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要,,使学生懂得体育在个人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以及体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提高学生对健康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中重要意义的认识,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和卫生保健的方法,学会运用体育等手段增进健康; 在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技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和比赛;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能够运用已学过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自主设计锻炼计划,自我调控,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 (三)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在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使学生明确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提高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能够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提高对体育的兴趣言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欣赏水平,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针对体育的特点,培养活泼愉快,顽强拼搏,主动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格;加强人际交往,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胜不骄,败不馁,能够与同学友好合作. 二,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依据,指导思想和原1F (一)构建本课程内容的依据 根据国家和社会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以及有关教育 法规,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现状,体育与健康的学科特点,构 建体育与健康课程. (二)构建本课程内容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学科教育的综合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体育课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 (高职) 二O一一年五月

前言 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而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是体育教学。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对学校体育教学方面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也就是说体育教学是否科学与合理,直接关系到是否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我校体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家有关体育教学改革的精神,《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指导纲要》实施细则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服务“终生体育”的要求,特制订江苏省淮阴农校高职体育教学实施性大纲。 高职教育是五年制,但学生在第四、五年要实习,故而给体育课的开设带来难度所以,我们考虑只能制订三年的常规教学大纲。 本大纲的制定充分考虑到农业学校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我校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设施情况,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侧重点为田径和球类,充分体现我校的传统教育项目并力求各学期的连贯和系统。另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授课内容进行适当的上下肢、腰腹力量、柔韧性练习、允许教师在执行大纲的前提下,作小范围的变更,使其更趋科学合理。 由于农业学校有着自身性的特殊性,体育教学的难度较大,加之时间紧,本人水平有限,因而在编写过程中尚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提宝贵建议和意见便在以后修订时予以吸收和改进。 朱庆胜

体育课成绩评定制度与方法 体育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的效果,因而在传统的体育成绩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如何更科学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综合评定其体育课成绩,尤其显得至关得要。经过我组(室)全体同仁的共同探讨,特制定本制度与方法,以便在实际考评中规范操作,统一尺度,做到有章可循。 一、评定制度 1、学生必须按大纲要求,修完必修的课时与内容。 2、无故旷课达到1/3者,不对其体育成绩进行评定。 3、需要免试免修降低标准者,必须在新学期开始之前办好有关手续,并交任课教师。 4、每学期开学后的前三周由体育组(室),组织教师对上学期体育成绩不及格的学生统一进行补考。经补考仍不及格者,在毕业前再进行统一补考。 二、体育成绩评定方法 1、随堂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 2、每学期体育成绩采用综合评定百分制方法。 总成绩评定在学期结束前,对本学期成绩按技评50%,素质30%,理论与平时表现各占10%的四项指标综合评定,换算成百分制。 三、附各项成绩评分标准 1、田径(见实施性大纲田径考核标准)。 2、球类(见实施性大纲考核标准)。 3、体操与武术 (1)90—100分,独立完成操练过程,充满信心,动作熟练,姿态准确,按规定动作,方法,要领和时间完成全部动作。 (2)80—89分,较有信心,有把握独立完成动作,但有明显缺点。 (3)70—79分,在完成动作过程中,信心不足,协调性较差,有明显的错误。 (4)60—69分,在别人帮助下,能完成动作。 (5)59分以下,不能完成动作。 4、结合职业专业特点的考核项目,可视情适当地增加难度和提高标准。

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一、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合作学习的实践中逐步掌握运动技能并受到教育。 二、教材选定: 1.各种方式的跳跃 2.各种游戏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跳跃的技术动作,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及身体协调性形。 2.通过保龄球练习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及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形成群体合力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促进人际交往,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课的结构: 1.开始部分;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组织学生进行转法、行进间转法的练习,培养学生集体行为,团结合作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 2.准备部分:

学生在欢快的乐曲中进行自编健身操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然后和老师一起做诱导性练习。通过小游戏练习,提高学生起跳的判断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基本部分 在练习各种方式的跳跃教学中采用小组练习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练习、观摩、探讨的机会,通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教师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教、学、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 本课游戏《保龄球比赛》,在教师创设的游戏情境下,通过对学生的诱导、使学生了解奥运五环代表着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而更好地完成预定的任务,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懂得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互相支持帮助的重要性,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束部分 最后,通过组奥运五环游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奥运意识、合作意识,使学生的身心充分得到放松。

七年级下学期体育课程纲要

七年级下学期体育课程纲要(水平四) 学校名称:郑庵镇第一初级中学 课程名称:初中体育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体育教科书水平四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适用年级:初中水平四(七年级下学期) 课时安排:40课时 设计人:杨军会、李广 一.课程目标: 1.激发和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养成尊重他人的品质,让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明白终身锻炼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专项技术,如:队列、体操、篮球、肩肘倒立、头手倒立、跨越式跳高、中长跑; 3.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模仿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4.集体项目的比赛及练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课程实施: 本学期主要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为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低段体育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本学期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计新颖的组织形式,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 一、在教学环境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自己制作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道具,用于学生的游戏及模仿操的练习当中; 二、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情景教学、示范教学、榜样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对待水平不同的学生要分层次教学,尤其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多帮助和关心; 三、在组织形式上:要让学生自己多练习、多集体练习,不要只是单一的四列站队,应多采取分散的站位。 四.课程评价: 学习评价指标: 1.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课堂积极参与情况; 2.学生个人活动的情况,小组合作的参与情况; 3.期中考试的成绩情况; 4.教师综合评定,给与相应等级。 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1.学习评价指标1-2统一后按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级依次评定;学习评价指标3则按百分制评分; 2.若有特殊情况可作特殊处理。

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 概述 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自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依据国务院发布实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在总结我院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实践及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对我院原有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使其更加规范、统一。 体育课的性质、目的及目标 (一)体育课的性质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课程。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和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 体育课程的目的 体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育人质量的重要标准。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的根本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健康第—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切实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更新观念、提高健康素质和运动能力,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 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爱好运动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掌握技能熟练掌握2—3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3、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提高运动能力:熟练掌握一、两种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能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4、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是三年制中专一、二年级必修课。对未完成课程及未修满学分的学生不准毕业。 课程类型: 1、基础课: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教育,加强身体的全面训练,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选项课打基础。 2、选项课: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项基础自主选择学习项目。掌握专项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熟练掌握该项锻炼身体的手段与方法,培养锻炼的兴趣、习惯和运动能力。 3、理论课: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和理论水平,正确认识体育意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掌握科学锻炼的手段、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质和健康的自我评价和监督,以及运动创伤的救治和处理,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4、保健课:对部分身体异常的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保健和康复。 篮球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篮球运动是集跑、跳、投于一身的集体对抗项目,经常从事篮球运动,可以有效 地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改善和提高,通过学写与运动实 践,体验勇敢、顽强、竞争、拼搏的进取精神,培养良好的团队作风。

七年级上学期体育课程纲要

七年级上学期体育课程 纲要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七年级上学期体育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狼城岗镇第一初级中学 设计教师:王艳俊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材来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体育教科书水平四 适用年级:初中七年级 总课时:40课时 一:教学资源分析: 学生情况:年级共6个班,每班约六十人左右,大多数学生身体健康,无运动技能障碍。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中学体育教学课标》以及本校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并在传授中渗入思想道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 1.激发和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养成尊重他人的品质,让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明白终身锻炼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专项技术,如:队列、体操、篮球、肩肘倒立、头手倒立、跨越式跳高、中长跑; 3.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模仿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4.集体项目的比赛及练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本学期主要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为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低段体育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本学期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计新颖的组织形式,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 一、在教学环境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自己制作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道具,用于学生的游戏及模仿操的练习当中; 二、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情景教学、示范教学、榜样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对待水平不同的学生要分层次教学,尤其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多帮助和关心; 三、在组织形式上:要让学生自己多练习、多集体练习,不要只是单一的四列站队,应多采取分散的站位。 四.课程评价: 学习评价指标: 1.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课堂积极参与情况; 2.学生个人活动的情况,小组合作的参与情况; 3.期中考试的成绩情况; 4.教师综合评定,给与相应等级。 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1.学习评价指标1-2统一后按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级依 次评定;学习评价指标3则按百分制评分; 2.若有特殊情况可作特殊处理。 附:教学计划 作为刚刚步入新学习环境的新生于他们来自各间校风不同、师资要求有异、体育风气有别、场地器材条件有差异的小学,这就自然形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深浅不一、基础不一、身体素质有差距等因素。另外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还不是很适应。 一、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初一年级六个班,每班大约60名学生。学生感情丰富而强烈,表现为情绪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 2.技能情况:初一学校都处于青春发育期间,体质差异大,但是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合理性,规律性还有待于逐渐提高。所以在进行

(完整word)小学一年级下册体育教学计划3篇

小学一年级下册体育教学计 划3篇 一: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年龄较小,接触的东西也少,什么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什么对他们来说也是从零做起的,喜欢接受新知识,但对某些难度教大的知识接受较慢,特别是对某些协调性要求较强的东西,力量也比较差,男女生活泼好动,组织纪律性观念不强,但表现欲强;女生和男生一样活泼,应多以游戏为主,在其中进行组织纪律性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教材较为简单,本册教材内容有:体育基础知识(看图学习体育知识天天进行身体锻炼)、韵律体操及舞蹈(在欢乐的日子里)、田径类的跳跃(单脚跳双脚跳跳绳跳高)和投掷(轻物掷远抛接球)、体操(团身前后滚动分腿跪撑后仰蹲撑往低处滚翻团身前滚翻蹲撑前滚翻抱腿起)、队列练习、走跑练习(30米跑高抬腿跑300—500跑走交替)、步法练习(跑跳步踏跳步踏点步后踢步小碎步小跑步)。内容简单,但全是基础的东西,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体操难度较大,教师在注意安全

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动作难度,多加以引导,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并不断巩固和提高。 2、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是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 3、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重点: 重点是田径的各种跳动和投掷动作。 教学难点: 各种体操动作。 五: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教学,要根据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和理解离较差、情绪变化较大,而身心发育快的特点,多采用主题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上好小学一年级体育课,就要因势利导,富趣味于教学,寓游戏于教学,既能保证智力的发展,又能帮助学生培养手脑并用能力,一方面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热爱体育活动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思想打下基础。小学一年级体育课是学生上体育教育课的入门阶段。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有些小学一年级体育教学存在模式僵硬、成人化色彩浓,或教学直奔主体等

高中体育教学大纲doc1

初一年级第一学期必修教材内容 教材类别课 时 教材内容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 识 2 人体与运动;体育与身体形态 广播操 5 《舞动青春》 快速跑 5 站立式起跑;加速跑;途中跑;终点冲刺 50米全程跑★ 耐力跑 5 跑走交替;定时跑;定距跑;弯道跑 全程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跨越式跳高 6 跳高的助跑、起跳、过杆、落地的技术; 跨越式跳高的完整技术★ 技巧 6 蹲撑,前滚翻成蹲立 蹲立,后滚翻成蹲立 燕式平衡 远撑前滚翻成蹲立(男生) 单肩后滚翻成单腿跪撑平衡(女生) 燕式平衡—远撑前滚翻—挺身跳(男生)★ 前滚翻—单肩后滚翻成单腿跪撑平衡—跪跳起—挺身跳(女生)★ 篮球8 熟悉球性练习、原地运球 基本站立姿势、移动、行进间运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原地双手胸前投篮; 武术 4 全国武术健身操《英雄少年》

发展身体素质练习 4 引体向上(男生)★仰卧起坐(女)★;立定跳远;跳 绳;俯卧撑;往返跑;坐位体前屈等等 合计 4 5 初一年级第二学期必修教材内容 教材类别课 时 教材内容 体育与健康理论 知识3 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调节你的情绪; 体育锻炼和社会适应 快速跑 3 加速跑;50米全程跑;接力跑 耐力跑 3 变速跑;定时跑;全程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投掷 6 各种投掷练习和游戏;实心球的抛、掷、推 发展投掷能力练习;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 单杠 6 单腿蹬地翻上成支撑 后摆挺身下; 支撑——单腿摆越成骑撑——还原成支撑 支撑后摆挺身下 单腿蹬地翻上成支撑—单腿向前摆越成骑撑—单腿向后摆越成支撑—后摆挺身下★

排球7 准备姿势和移动 正面双手垫球★ 正面下手发球 综合练习;教学比赛 篮球 6 复习已学篮球技术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运球急停急起 足球 4 熟悉球性 脚内侧踢球停球 脚背正面运球教学比赛 健美操 3 徒手姿态操发展身体素质练 习4 引体向上(男生)仰卧起坐(女);立定跳远★;1分钟跳绳★;俯卧撑;往返跑;坐位体前屈等等 合计45 初二年级第一学期必修教材内容 教材类别课 时 教材内容 体育与健康理论 知识3 体育与机能发展;发展你的体能;营养、体育锻炼与控制体重 耐力跑 6 变速跑;定时跑;全程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蹲踞式跳远 6 蹲踞式跳远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的技术;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现行体育教学大纲的主要不同之处新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现行体育教学大纲的主要不同之处 一指导思想不同 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大纲则主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比较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维度。 二目标体系不同 课程标准包括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目标,即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这使得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体育教学大纲则只有比较笼统的、操作性不强的课程目标,且教学内容、评价内容与目标要求不太一致。 三学习领域不同 课程标准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它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大纲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这实际上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每个学习领域可以脱离其它领域而独立存在。 四学段不同 课程标准是按照水平来划分学段,即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分别对应于1—2年级、3—4年级和5—6年级,水平四对应于初中,水平五对应于高中,水平六为发展性水平。按水平划分学段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发展和各地、各校情况的差异性;体育教学大纲则是将一个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 五内容标准不同 课程标准主要是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此外,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教学大纲主要规定了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只作了总的原则规定,教师的工作只能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学习并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六教学时数规定不同 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学习内容的时数,提倡根据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可以随时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时数和进度进行调整。如果学生较快掌握学习目标的内容,教学时数可适当减少,反之可适当增加,这就避免了那种只按教学时数和进度要求,不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的机械做法;体育教学大纲则明确规定了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要求。 七评价方法不同 课程标准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体育教学大纲主要重视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及体能状况进行评价,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脱节,并最终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的背离。

新中国历次体育教学大纲中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内容

(一)新中国历次体育教学大纲中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内容?

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关注人类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多把体育课改为《健康与体育》、《保健体育》、《体育与健康》等,如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德国、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等,都把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有的单独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有的把体育与健康合并成综合性课程。 为了更加鲜明突出体育课的目的,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健康的发展。新大纲大大增加了选修教材的比例,使课程内容弹性化、多样化,为各地区、学校和教师与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更好地结合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选修教材完全由学校自由选择,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容易造成使用教材的随意性。为此,新大纲在选用教材中分为限制性选修和任意选修两大类,限制性选修的意思就是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由学校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大纲规定的限选内容中选定修习一至二项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扩大限制性选修的授课时数,又可以保证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内容,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另外,给出相当大的比例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包括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现代科学的健身方法、新兴体育项目、必修内容的提高和拓宽,以及由学校置换的其他内容。可以说,任选的范围是很大的,特别是开了一个新的口子,叫做由学校置换的其他内容。也就是说,学校可以根据大纲规定的选材原则,置换大纲以外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因此,新大纲扩大了选修教材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教学内容,这就为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留了很大的余地。同时,体育教学也活了,开放了,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置换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新大纲体现“放开、开放”的一种思想。 田径教材在新大纲中仍占首位。在充分发挥田径教材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的同时,又前所未有地加大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 (3)体操教材是3-6年级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教学时数与旧大纲基本相同,但减少了许多内容,并给教师改造教材、灵活地选用教材留有余地。 (1)选修教材的比重新大纲由过去的30%增至50%。由于必修教材比重的减少,基础知识的比重由过去12-14%,减少到8-10%,并更新了许多教学内容。 新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突出健康意识的培养,突出集体运动中合作意识培养,增加了环境与健康、心理健康、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安全锻炼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等内容。这些新的内容与时代息息相关,是现代生活中过健康文明生活必须知道的基础内容。 (2)新大纲田径教材的教学时数基本未变。主要是考虑其锻炼身体的效果比较好。通过教材改造和教法改革,田径教材的教学也是可以得到学生欢迎的。此外,新大纲在保留田径基本内容的情况下,又大大地精减了许多辅助性练习,增加了教材的弹性和选择性。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教材多、课时少的矛盾,同时也给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3)体操教材的教学时数新大纲相对增加了,而教学内容做了必要的精减。主要考虑的是,初中学生体操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而体操对于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增强大小肌肉群的力量,促进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增加体操教学内容的相对时数,使学生比较扎实地学习体操动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团结合作的意识,促进心理发展也有很好的作用。 (4)武术教材的教学时间由过去的6-8%增至10%。除规定内容外,还安排了自编、自选拳的内容,改变了过去规定过死、过细的做法,有利于各地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体育教学大纲.doc

第一部分总纲 一、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依据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精神。在总结我院近几年体育课程改革和学习先进院校经验的基础上,以当今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要为出发点。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以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标。对我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目的是进一步深化我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构建一个即符合国情又具有我院特色的新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此次大纲修订,在进一步明确我院“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模式基础上,突出了单项课建设的特点。大纲分为总纲和单项课教学大纲两部分。总纲对我院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考评以及执行大纲的要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教师依据总纲要求,结合各专项课实际,制定具有各自特点,切实可行的专项课教学大纲。使其成为,实

施单项课建设,制定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管理与评价的依据。 二、课程的性质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锻炼为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经。 三、课程目标 (一)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我院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主要适用于基础专项课、专项提高课、俱乐部活动课。 1.运动参与目标:爱好体育运动,基本形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能够编制切实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能较熟练地掌握1-2项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损创伤的预防和处置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具有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的能力;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 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体育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总纲 一、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依据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精神。在总结我院近几年体育课程改革和学习先进院校经验的基础上,以当今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要为出发点。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以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标。对我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目的是进一步深化我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构建一个即符合国情又具有我院特色的新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此次大纲修订,在进一步明确我院“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模式基础上,突出了单项课建设的特点。大纲分为总纲和单项课教学大纲两部分。总纲对我院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考评以及执行大纲的要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教师依据总纲要求,结合各专项课实际,制定具有各自特点,切实可行的专项课教学大纲。使其成为,实施单项课建设,制定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管理与评价的依据。 二、课程的性质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锻炼为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经。 三、课程目标 (一)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我院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主要适用于基础专项课、专项提高课、俱乐部活动课。 1.运动参与目标:爱好体育运动,基本形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能够编制切实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能较熟练地掌握1-2项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损创伤的预防和处置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具有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的能力;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计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大纲

《田径》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田径 英文名称:Track and field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144学时 学分:9学分 适用对象: 体育教育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技能占40%,理论占30% 选修课程:未作要求 二、课程简介 《田径》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主干课之一,面向非师范类、共180学时。该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有:基础理论、技术技能和健身锻炼三大部分。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该课程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必修课,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备系统地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在中等学校等从事田径运动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锻炼和组织竞赛工作,并能从事田径运动科学研究、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

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田径运动概述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田径运动定义、分类、从事田径运动锻炼的价值,了解我国和世界田径运动的发展,体育教育专业中的田径课程和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田径课程的目的及内容和安排。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本门课程。 要求听课和自学相结合,充分理解内容实质,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田径运动定义、分类;难点为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田径课程的目的及内容和安排。 第一节田径运动定义和分类 一、田径运动的定义 二、田径运动的项目与分类 (一)世界田径运动比赛项目与分类 (二)我国田径运动项目与分类 第二节田径运动的价值与特点 一、田径运动的价值 (一)田径运动的教育价值 (二)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

2021年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新版)

2021年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 划(新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2021年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新版)导语:工作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制订工作计划不光是为了很 好地完成工作,其实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更快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工作力度,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从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出发,完善体育管理机制,明确个人职责,为体育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 我校建校历史悠久,体育特色鲜明,教师素质普遍较高,学生体育基础牢固,学校对体育课设置课时充足,体育设施器材齐全,有较好的体育工作条件。 本学期学校领导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对体育工作充分重视,由学校陈校长主管具体的体育工作,相信在他的督促协调下我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体育教师日常工作实施目标管理,三名体育教师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建立奖惩制度,从根本上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为体育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力争使他们安于工作勤于工作,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工作。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德育智育美育的基础,在开展具体的体育工作方面,本学年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体育教研活动,规范体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成立体育教研组,组织体育教师学习《体育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交流教学经验,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体育教师依据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使体育教学步入正轨,在授课时突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2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切入口建立检查评估制度,对所学课程及时测试,以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 一、体育课的性质、目的及目标 一、体育课的性质 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教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的选修课程。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和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体育课程的目的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育人质量的重要标准。“培养具有健康第一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切实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更新观念、提高健康素质和运动能力,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 体育课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爱好运动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掌握技能熟练掌握2-3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

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 3、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提高运动能力:熟练掌握一、两种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能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4、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各类课程理论教材纲要 (一)现代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健康标准1、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 2、影响健康的因素——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1、体育锻炼的原则、内容与方法2、制定体育锻炼计划3、锻炼前应注意的问题4、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5、体育锻炼必备小常识 (三)运动损伤的防治 1、运动损伤概述 2、运动损伤的预防 3、常见运动损伤与处理\ 4、日常生活常识 (四)健康的测量与评价1、体质的概述 2、测量与评价的作用和指标选择 3、体质评价的方法与标 准(五)各专项课体育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