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罪与罚》人物形象分析

《罪与罚》人物形象分析

《罪与罚》人物形象分析
《罪与罚》人物形象分析

《罪与罚》人物形象分析

陀氏是文学史上最为复杂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对“被欺凌与被侮辱者”苦难生活的真实反映和对贵族资产阶级恶德败行的揭露,构

成了他作品的基本内容。在他那些描写这些内容的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但是,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又都在不同程度上

渗透着宗教道德思想的宣示。所以,在他的创作中,强与弱两个方面极

其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陀氏的作品具有巨大的艺术表现力,特别是在心理分析的技巧上造诣极高。鲁迅称他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说“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它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

陀氏是对西方文学特别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影响最大的俄罗斯作家之一。

《罪与罚》是陀氏代表作之一。陀氏最初是想写一部反映酗酒问题的小说,拟名为《醉汉》。后来作者的构思有了发展,中心人物变成了一个

大学生,而且所反映的社会画面和社会、伦理、哲学的深度,都大大地扩展了。1865年9月他在写给《俄罗斯报道》的发行人卡特夫的信(草稿)中,记述了《罪与罚》构思的蓝图。陀氏写道:“这是一次犯罪的心理报告。事情发生在当代,即今年。一个青年大学生,被校方开除,小市民出身,生活极其贫困,由于轻举妄动和思想认识上的不稳定,接受了社会上流行的某些‘不定形的’思想的影响,决定一下子摆脱自己极端贫困的处境。

他决定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这个老太婆……贪婪狠毒,吞

噬别人的生命”。信中还谈到老太婆折磨自己的妹妹。大学生认为老太婆的存在对别人根本没有好处,“她为什么要活着?”他问道。于是他决定杀死她,取得她的钱,拯救在外地陷于严重困境的母亲和妹妹。他还要用抢来的钱念完大学、出国,“然后一辈子都做一个正直的人,坚定而毫不动摇地履行对人类的人道主义义务。”信中又说,在杀人以后,大学生陷入了严重的精神痛苦和折磨之中,最后“上帝的真理和人间的准则取得了胜利”,他去自首了,“决定用承受痛苦的办法来赎自己的罪。”小说的最后定稿是把《醉汉》的故事和大学生犯罪的故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小说的中心内容是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与惩罚”。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60年代中期的彼得堡。当时俄国农奴制度刚刚废除,俄国正处在旧基础迅速瓦解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过渡时期。贵族阶级的腐朽没落,资产阶级事业家和冒险家正走上社会舞台,以及令人触目惊心的赤贫现象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在世界最大帝国的京城,在它的辉煌宫殿和繁华大街的背面,却是不堪入目的贫民窟。住在这里的是那些极度贫困、在生活线上痛苦挣扎着的人们,有的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拉斯柯尔尼科夫住的地方与其说居室,还不如说是口棺材。他付不起房租,无钱吃饭,一连几天饿着肚子。大街上妓女成堆,不时传来吵架声和低级酒馆里的狂叫声。到处是走投无路的人们。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被人灌醉后给糟踏了,她穿着被扯破的衣裙在街上踉踉跄跄地走着,还有一个居心不良的人在跟着她。因走投无路而轻生的事更是经常发生。小说里写到一个女工投河自尽,刹那间就被河水吞没了。虽然是帝国的京城,黑暗和丑恶现象可谓比比皆是。

马尔美拉多夫一家的遭遇,是贫民家庭的一个典型例子。他原是个小官吏,因机关裁员被裁,失去了经济来源,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妻子肺

病严重,四个孩子在挨饿。他意识到自己未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而精神苦恼,便常到酒馆去借酒浇愁。更令他痛苦的是,眼看大女儿索尼亚为解

救家中之危而走上卖身道路,自己却毫无办法。大女儿心地善良,在继

母带来的三个孩子饿得大哭大叫的情况下走上街头。由于过起“黄执照”的生活,她被房东从家里赶了出来。马尔美拉多夫一家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在同拉斯柯尔尼科夫谈话中发出了令人摧肺折肝的呼叫:“得让每个人有条路可走啊……先生,您可知道,一个人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遇啊?”马尔美拉多夫后来被马车撞倒死去,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死后,妻子儿女陷于绝境,妻子发疯,带着幼小的孩子到大街上求乞,因肺痨病发作,死在大街上。拉斯柯尔尼科

夫正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并且也正处在走投无路的境遇之中。更由于母亲和妹妹遭别人愚弄,落进了陷阱,他的困难处境更加严重了。

卢仁是个律师,伪善狡猾,能干出任何卑鄙下流的勾当,是个新兴

的资产者。他看准了杜尼雅母女韵困境,便去求婚。他声言“一定要讨个出身贫寒的姑娘”作妻子。其实他并非偏爱贫寒姑娘,而是因为贫寒的姑娘可以“把丈夫当恩人”,听他任意摆布而毫无怨言。卢仁自私卑鄙。为

了完婚,他要求杜尼雅母女到彼得堡来,却只答应出运行李钱。母子到

达后他不去迎接,竟派人将他们安置在各色下流人等出没的小旅馆内。卢仁有着明确的利己主义人生观。他说:“你爱人,首先爱你自己,因为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所以,他自己的一切行为,也

都要符合这个准则。为了“爱自己”,实现“个人利益”,他决定采用诽谤手段,来排除他得到杜尼雅的障碍——拉斯柯尔尼科夫。他演了一出诬蔑索尼亚偷钱的丑剧,结果是暴露了自己的丑恶。在卢仁这个形象身上,

作家表达了自己对新兴资产阶级深恶痛绝的态度。

地主绥德里盖洛夫是个没落贵族。他很早就已堕落,好色是他的主要“嗜好”。他曾奸污一个又聋又哑的少女,逼她吊死在顶楼上。他还将仆人费利普折磨致死。由于寄生性而养成的精神空虚和道德堕落,使他变得厚颜无耻。他对杜尼雅的纠缠,给她造成很大的损害。这是一个典型的没落地主。但是作家又描写这个贵族的性格中还存在有另外一面,即他比较豪爽,比较聪明,有时还能表现出某种人性和良心。如她向妻子交出了杜尼雅的信,使真相大白,杜尼雅保住了名誉。在马尔美拉多夫一家家破人亡之际,他慷慨解囊,安置了几个孤儿,不失为一种善举。但他身上最主要的东西是他的道德堕落和精神空虚。他的腐化已经到了不可救药地步。他对杜尼雅始终不死心,金钱利诱、威胁,甚至更极端的无耻手段,全都使用了。在用过一切手段仍未能达到目的时,他的生活失去了“动力”和依托,便以自杀结束了他的没有价值的生命。这个形象集中地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贵族地主阶级在精神与道德上的没落。

小说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从外省来到京城上学的大学生。他聪明敏锐,但十分贫困。父亲原是小官吏,已经去世。他上大学是靠母亲的一点养老金和妹妹在地主家当家庭教师的收入来维持的。最后,仍然无法支撑,只好退学。他住在租来的顶楼上,经常付不起房租。他衣着寒伧,有时挨饿,但他心地善良,常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钱拿出来助人。他性格高傲、孤独、忧郁,有些怪僻。严重的贫困,更加重了他的孤独感。他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一个时期以来,他脑中酝酿着一个可怕的计划:去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取得她的钱,解除自己和亲人的困境。在采取这一极端手段之前,他曾有过严重的动摇和犹豫,觉得那是卑鄙的、下流的、可恶的。可是有三件事推动了他,使他终于干了那件可恶的

事。有一次,在酒馆里,一个大学生向一个军官谈到了这个放高利贷的

老太婆,说他“狠毒”、“缺德”,说他真想杀死这个“愚蠢的、不中用的……凶恶的和患病的老太婆”,“她对大家都有害”,如果杀了她,拿走她的钱,可以为“全人类服务,为大众谋福利。”“一桩轻微的罪行”可以“办成几千

件好事…死一个人,活百条命。”拉斯柯尔尼科夫听后暗暗惊奇,那个大

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可见自己的想法是对的。第二件是马尔美拉多夫家穷困到了极点的悲惨状况,对他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刺激。第三件是母亲的来信。母亲在信中详细谈了妹妹杜尼雅在地主家遇到的麻烦以及母亲准备将女儿嫁给45岁的律师卢仁的决定。经过分析,他

明白了,这不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母亲上了人家的当。妹妹是

为了他而牺牲自己,实质是“为了哥哥,为了母亲而卖身。”而这一切都和贫穷有关。因此,他的决定并非不正当。客观情况催促他必须立刻行动。而且出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杀了人。

本来,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大学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都可能干

出铤而走险的事。但陀氏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却另有解释。他告诉读者,这是—个特殊的罪犯:他是在一种思想的影响下才杀人的。他形

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认为人有两类: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是那些天生保守、循规蹈矩,总是俯首贴耳、听命于他人的人。而不平凡的人能够“发表新的见解”,并“推进这个世界”。在达到自己目标的途中,不平凡的人有权逾越某些障碍,包括消灭妨碍者或阻挠者的生命。

过去的伟大人物如莱喀古士、梭伦、拿破仑等则无一不是罪犯。也就是说,那些不平凡的人都是犯法者、破坏者,“他们绝大多数都要求为着美

好的未来而破坏现状。但是为着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甚至有必要踏过尸体和血泊。”总之,按照这种理论,不平凡的人有权为所欲为,甚至有权干

违法的事。拉斯柯尔尼科夫决定杀死老太婆,就是对这种理论所作的一次实验,看一看自己是否属于不平凡的人。

在杀人之前,拉斯柯尔尼科夫曾充满思想斗争,因为走到那命定的一步毕竟不同寻常。而在杀人之后他非但不能象那些“不平凡的人”那样泰然处之,而是整个灵魂战栗了。他的精神崩溃了。严重的精神压力使他精神变得失常,几乎发了疯。他已经承受不住巨大的精神压力,几次想要坦白出来,以求得精神上解脱。有时他对自己的言行很不注意,几乎说露了嘴。他再也不能平静。此外,他还产生了无限的孤独感,和朋友之间仿佛有了一堵墙,甚至对自己的亲人母亲和妹妹,他的感情也有变化。他已经不能同人们发生正常的联系,“仿佛拿了一把剪刀,把自己和一切人和一切往事截然剪断了。”他诚实善良,但是为了对付侦察科长波尔菲里的旁敲侧击、明知故问、欲擒故纵和连诱带逼的那一套,使他不得不东躲西闪,不得不说谎和欺骗。这对于他是十分痛苦的。特别是他还模糊地感到他的理论同他所憎恶的卢仁和绥德里盖洛夫的思想和行为原则竟然如此地相近。卢仁的“首先只爱你自己”、“一切都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生活哲学,同样可以导致允许杀人。更使他惊奇的是,绥德里盖洛夫所奉行的“为所欲为”原则竟然同自己的理论完全一样。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的精神崩溃,说明了“为所欲为”理论的破产。陀氏认为,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理论的思想实质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按照这种理论去行动,将是无视任何社会准则,其结果便是弱肉强食,造成多数人受奴役。这便是拿破仑主义。奉行这种理论原则的人,最终必然导致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完全堕落。陀氏还进一步指出,拉斯柯尔尼科夫之所以有这种思想和干出杀人勾当,是所谓“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结果。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是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活动的时期。当时的无神论、唯物

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都被保守派诬为“虚无主义”而加以反对。陀氏将“为所欲为”理论同“虚无主义”联系起来,是他对进步思想的歪曲。

陀氏按照自己的创作计划,写拉斯柯尔尼科夫最后在索尼亚虔诚宗教信仰的感召下投案自首,甘愿在刑罚中赎罪,以此求得新生。但是,作为一个力图反映生活真实的作家,陀氏不可能把“虚无主义者”拉斯柯尔尼科夫变成一个宗教狂,也不可能否定自己对社会不正义的批判。这便是为什么拉斯柯尔尼科夫在忏悔过程中是那样的艰难和多次出现心理抗拒的原因。在同索尼亚的接触中,他了解了这个纤弱少女竟肩负了那么沉重的人生担子。她为了养活父亲、继母和继母的三个孩子而自愿跳进火坑。对于脾气暴躁并打过她的继母,她不但毫不责备,反而对她充满怜悯之情。她堕入了耻辱的泥淖,而仍保持心灵的纯洁。她有过自杀的念头,但没有自杀,生活的重负使她甚至连自杀的权利都没有。那么大的苦难压在一个柔弱少女身上,她仍然坚持住了。这是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支持她。这种力量来自她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拉斯柯尔尼科夫不由得对她产生了肃然的敬意。有一次拉斯柯尔尼科夫突然跪在了索尼亚的脚下,伏在地板上吻她的脚。他说:“我不是向你膜拜,我是向人类的一切痛苦膜拜。”同是受苦受难的入,自然相互吸引。他们接近了。

拉斯柯尔尼科夫并不是一下子就接受索尼亚的信仰的。这是一个缓慢的、艰难的过程。在向索尼亚说明自己杀人的原因时,他—忽儿说是学拿破仑,一忽儿又说是生活所迫和为了开辟前程;他一忽儿骂自己,一忽儿又痛斥社会不正义,说自己只是杀死了一只“有害的虱子”。被他的话吓坏了的索尼亚说他离开了上帝,受到上帝的惩罚,把他交给了魔鬼。他承认了这一点,可是又说,“我杀死的是我自己,不是老太婆!我就这样一下子毁了自己,永远毁了!”索尼亚劝他到大街上去忏悔,然后去

自首。他心里是矛盾的。当他想到“他们”——那些有权有势、“毁灭了千

千万万生灵”的“生活主人”时,他又产生了心理抗拒。不过,尽管他嘴里说着“我不会向他们屈服的,我还要跟他们斗争”,但实际上他已接受了索尼亚的劝告。在同妹妹告别时,他仍不承认自已有罪,他说他之所以

要去自首,接受不该受的耻辱,是因为自己卑鄙无能,忍受不了杀人后

的精神压力。不过他还是去了,怀着痛苦的心情去自首了。索尼亚把十

字架挂在他胸前,并要求他划十字,他也同意了。

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八年苦役,索尼亚也跟他去了。在服苦役期间,开头他仍然是没有悔悟之意,但是在索尼亚献身和爱情的影响下,他逐渐地发生了变化。终于,“生活代替了理论”。有一次,他从枕下拿出一本《新约全书》,就是索尼亚的那本,他的脑海里闪过了一个念头;“难道现在她的信仰不能成为我的信仰吗?”作者在这里暗示,他和她在精神上开始合二为一了。尽管还有7年的苦刑,他将获得新生。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理论”无疑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他的“反叛”也是无政府主义的,并不是能消除社会罪恶的正确理论与手段。陀氏批判了他“为所欲为”的超人哲学和无政府主义的反抗手段,也是无可指摘的。但是陀氐把主人公的理论与暴力手段暗示为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影响的

结果,却是错误的。陀氏最后写主人公接受了索尼亚的宗教信仰,开始

了精神复活,是强加的,是作者忍耐、顺从、忏悔和赎罪等宗教思想的反映。这样一个结局,无疑会降低作品的揭露力量。小说中那些描写主人

公对社会不正义和当权者全是“坏蛋和强盗”的有力论点和愤怒抗议的

篇章,则更具有逻辑力量,更能让读者信服。《罪与罚》中作者以极大的艺术力量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穷苦人民的悲惨遭遇。在那种病态的社会里,那些因贫穷、饥饿和走投无路而绝望的人们被迫走上酗酒、卖淫和杀人

的道路。这些描写才是这部小说真正价值之所在。

《罪与罚》在艺术上极有特色。它写的是犯罪以及警局的侦破工作,但它不是侦探小说,而是一部社会哲理小说。因为作者所探讨的不是犯罪本身—,而是犯罪所根据的理论以及与犯罪有关的道德伦理与哲学问题。

《罪与罚》的主要特点还在于它的情节富有戏剧性。情节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态势之中。杀人前的酝酿阶段,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早已失去了平静。酒馆中大学生与军官的谈话,马尔美拉多夫一家的苦难,母亲的信,这三件“催发剂”促成了主人公采取行动。他不是一个职业的凶犯,他是处于歇斯底里的精神状态去杀人的。杀人之后,陷入了严重的精神混乱。接着发生的事件,如警察分局的第一次传讯,他在离开分局时的昏倒,藏匿赃物,和警局文书扎苗托夫的谈话,去犯罪现场以及同看门人的冲突等事件,都加强了小说情节的紧张性,母亲与妹妹的到来,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增加了他处境的困难。他要保护母亲和妹妹,还要应付卢仁和侦查科长波尔菲里,并要关照索尼亚,等等。此外,还有中途“杀”出来的“米柯尔卡事件”。青年油漆匠米柯尔卡由于一种奇怪的受苦愿望的驱使,竟然向警方承认了自己是凶手,更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戏剧性。小说自始至终充满紧张的气氛,几乎没有节奏平缓的时候,无论是母亲和妹妹的到来,还是马尔美拉多夫家的回丧饭;都不能缓和这种紧张状态。主人公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使得用平稳的节奏发展情节成为不可能。在中心矛盾的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出现新的矛盾,还交织着一些意外的事件,使得《罪与罚》的情节跌宕起伏,既惊险文曲折,具有扣人心弦的戏剧性效果。

小说的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心理描写技巧。小说主人公在

犯罪前和犯罪后基本上是处在一种非正常的精神状态,多数场合是高度紧张的或病态的,即使是较“正常”的情况,也是一种痛苦的和矛盾的心境。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作家都进行了充实的心理刻画。

作家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法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法是内心独白,在陀氏笔下很有特色,它往往不是一闪念之间的内心活动,一般是一个较长的心理过程,如拉斯柯尼科夫接到母亲信后不能平静。他走到大街上,仍然抛不开。作家这时描写了主人公的一大段心理活动。他分析了卢仁其人,母妹的困境与被骗,妹妹为哥哥而自我牺牲,母亲为子偏爱儿子而出卖女儿。他还联想到妹妹今后也有可能是索尼亚的命运......想到所有这些,他觉得必须行动了,该做出最终的决定了。又如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朋友拉祖米兴拉他一起去到波尔菲里的住处,申明他的两件抵押品非常重要,不期侦查科长带着嘲讽的神情对他进行试探性的观察,而且拉祖米兴还说出了昨天他神态不清的情况,此外还有扎苗托夫在一旁冷言冷语地敲击。这—切都引起他的不快、仇恨和怀疑。他对朋友拉祖米兴的不合时宜的话和麻木不仁虽然懊恼但无可奈何,而对波尔菲里和扎苗托夫却产生了严重的警惕。他怀疑他们串通一气来监视他、调查他。他心中捉摸着他们是否已掌握了证据。所有这些是通过一大段内心独白来表现的。这种手法作者用得十分自然,恰如其分。

由于小说写的是主人公杀人犯罪的计划和行动,所以作者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为了表现出主人公特定条件下的精神心理状态,作者还采用了表现梦境和幻觉以及无意识流露和下意识冲动等描写手法。早在杀人之前,由于接到母亲来信,精神压力很大,主人公到酒馆喝了一杯伏特加,酒力发作后他倒在丛林的草地上呼呼睡去。他作了一个梦,梦中再现了自己的童年,和父亲一起去扫墓,还见到了

农民米柯尔卡打死牝马以及他冲上去要跟米柯尔卡拚命的情况。牝马被折磨致死的噩梦,烘托了主人公对人间苦难的痛苦思考和他的极度压抑的心境,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当时的心理状态。杀人以后,他陷入了精神混乱,心理活动已无逻辑可循。由于精神高度紧张,他忘了扣门钩,还忘了藏脏物,还忘了处理衣袜上的血迹。藏完赃物后,他无目的地访问了拉祖米兴,后又在街上乱走,回到家时已经是黄昏时分,足足走了6

个小时。这些都是他无意识的流露。回到住处,他一下子睡去。睡梦中,噩梦和幻觉混在一起,他突然听到“哀号、狂叫……殴打和谩骂”的声音,听到警局副局长打女房东。还梦见他上街有陌生人招手,跟那人走进楼房,忽然看见老太婆狂笑,他用斧砍,但老太婆笑得更加厉害,以及人们交头接耳,望着他……等等。所有这些噩梦都是他当时恐惧、慌乱和多疑的心理状态的真实表现。

总之,《罪与罚》中作者虽然也有对主人公正常情况下的心理描写,但更多的是对他在非正常情况下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的描写。作家所用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把人物在失去精神平衡情况下的内心世界展现到细致入微的地步,在这方面,陀氏确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大师。

《雷雨》中人物的主要形象

《雷雨》中人物的主要形象 摘要 《雷雨》集中展现了主人公周朴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人性的麻木、狡诈、凶恶,折射出那个社会的悲哀、黑暗和不公平。周朴园在剧中造就了悲剧,是悲剧的实施者,同时又是悲剧结果的承受者。本文通过分析周朴园与侍萍、鲁大海、繁漪等人的矛盾冲突,进而集中论述他在封建伦理道德、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各种感情纠结下表现出人性的扭曲。因此,在理解和把握《雷雨》人物形象的时候,必须对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以达到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周朴园,繁漪,鲁侍萍,周萍,封建家庭。 一、前言 《雷雨》以周朴园为中心,写了周鲁两家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三十年前,周朴园和侍萍生下了两个儿子,但他们并没有结婚。为了娶一个有钱的小姐,周朴园便把侍萍赶出门,留下了大儿子周萍,让她抱走了才生下三天的二儿子。后来他成为了北方一个煤矿的大资本家,他和蘩漪结婚又生下一个儿子周冲。三十年以后,侍萍已经嫁给了鲁贵,并和鲁贵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四凤,但巧合的是鲁贵父女都在周公馆会做仆人。她带走的小儿子改名为鲁大海,也在周家的煤矿当工人。侍萍和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是周公馆的大少爷,但是他和周朴园现在的妻子蘩漪有着伦乱的关系,同时却和四凤彼此深爱着对方,而周冲又深爱着四凤。侍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了周公馆,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于真相大白,结果四凤与周冲在雷雨中触电死亡,周萍持枪自杀,全剧在雷雨交加的氛围中结束了。剧中的人物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观念。其中典型人物周朴园就具有丰富多样的人性。他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自由受封建礼法的约束,长大后又到外国留学,有着新的社会思想。因此他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人物。 二、封建伦理道德下的周朴园 周朴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员,他必定会和封建阶级有着深厚的血肉关系,在《雷雨》中,作者对周朴园的描写并不算多,他一出场就给人一种行事稳重、世故、伪善的感觉。然而却在他这一个角色上,蕴含着许多潜在的内涵与问题,这些内涵与问题又与全剧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塑造出了周朴园丰富多彩的主人公的形象。他自称他的家庭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而实际上是:他自私自利,残酷无情的压制,摧毁了他全家中每个人的性格、尊严,使周公馆成为了能使人窒息的地狱。他的封建性主要是从他对妻子蘩漪、被抛弃的前妻侍萍以及儿子周萍、周冲和鲁大海的态度上体现出来的。 (一)对蘩漪的冷酷 从他被迫听从父母之命把侍萍抛弃,然后又与一个门当户对的大家小姐结婚我们不难看出,他是生长在一个封建思想非常浓厚的家庭中,他自身必定也有深深的封建意识,而在本剧中他的封建性体现的最明显的也就是他对待第二个妻子繁漪的态度上。他抛弃侍萍之后娶了繁漪为妻,但是他一直并不爱她。繁漪本身个性开放、人格独立,与他深厚的封建思想当然是水火不容的;他不仅不赞同,反而认为她的精神不正常,是个不可理喻的“疯子”。他当然不允许他的家里有这种存在,于是要教训她。又命令她:“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仅仅这句就说明他对妻子的自私、冷淡的态度。在第一幕中,“喝药”这场戏很典型地突出了他的这种封建思想。当他知道繁漪竟然违反他的规矩把药倒掉时,便严厉地叫四凤把剩下的药再端来。繁漪反复说到“不愿喝这种苦东西”,他却毫不搭理;繁漪说等一会儿再喝,他却又不让;又逼着周冲劝他母亲当着他的面把药喝下去,转

浅析《雷雨》中周朴园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

浅析《雷雨》中周朴园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 周朴园是曹禺的剧作《雷雨》中塑造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家长,伪善、无情、冷酷、自私、专制、残忍、狡诈、懦弱、卑鄙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一、在戏剧情境的巧妙安排中揭示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戏剧家要使各种人物在较短时间之内,就能通过有力的动作充分展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就须为他们安排一种特殊的情境,即戏剧情境。在《雷雨》中,以下三个戏剧情境对展现周朴园的性格特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包括剧中人物动作展开的时间、场所等等,这些因素对人物性格的揭示具有独特作用。在《雷雨》中,作者将整个剧情安排在一个郁闷的夏天,从早晨到午夜,仅一天时间,周朴园出场的时间实际上只在上午、下午和午夜,但就是在这一天之中,周朴园的性格暴露无余。时间高度集中,人物的性格刻画也就相应集中,这种集中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深刻。同时,作者又将与周朴园有关的剧情都安排在周公馆内,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所,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如第一幕的景,周家客厅的摆设,是按三十年前侍萍喜欢的样式摆设的,同时突出了一张旧相片,实际上这是鲁侍萍的相片。鲁侍萍与周朴园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所内见面的。可以说,这个场所是曹禺先生的精心设计,使鲁侍萍与周朴园的见面格外扣人心弦,使周朴园伪

善的性格暴露得更为彻底。 (二)突然事件 突然事件的安排对推动剧情具有重要作用,而剧情的展开又不断地揭示人物性格。如鲁侍萍的突然出现,展开了她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这一突然事件打破了周公馆三十年的沉寂,一个三十年前被周朴园抛弃而跳河自尽的女人忽然出现在眼前,使气氛骤然紧张,悬念陡然产生——人们不禁好奇: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在家人面前表现出对侍萍有着深切的怀念,在侍萍真正出现后会如何?在侍萍出现在周朴园面前之前,我们对周朴园的印象是重情重义,他对侍萍的种种“怀念”之举,甚至已使读者为之感动。但随着突发事件的展开,矛盾冲突逐渐激烈,周朴园的伪善面纱遂被揭开。 (三)特定的人物关系 这是构成戏剧情境的最重要、最有活力的因素。在《雷雨》中,周朴园、鲁侍萍、周蘩漪、周萍、鲁大海、周冲、鲁四凤等人物构成了复杂的关系,有夫妻、父子、母子、母女、兄弟、兄妹等关系,其中,周朴园是众多人物关系的核心和纽带。周朴园与他们的关系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的发展对揭示周朴园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周朴园在周公馆是家长,高高在上,专制骄横。为了树立他的家长威严,逼蘩漪喝下一碗苦药,尽管蘩漪并不情愿。周朴园之所以要逼蘩漪喝药,是因为他意识到蘩漪有些反常的行为,危胁到他的家长威严,因此借着喝药这件事来压制蘩漪的“反抗”。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周朴园对蘩漪的问候只是义务式的关心,而没有夫妻的真情,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修订稿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 析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 繁漪是曹禹的成名之作《雷雨》中的一个被凌辱、被摧残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家庭束缚的“叛逆”,一个阴鸷的女人。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为了爱情,“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的搏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她将“最圆满,最有秋序”的封建家庭劈得粉碎。但她不仅毁灭了别人,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一人物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 《雷雨》繁漪封建社会形象悲剧 正文: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繁漪是曹禺刻画的最具特色和最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个从走廊上静静走来的女人,阴鸷而沉郁,穿着一身镶灰花边的旗袍,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满园的暮色里散发忧郁的芬芳。她的眼睛大而灰暗,沉静地灼烧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偶尔也会露出依稀的微笑:“红晕的颜色快乐地散布在她的脸上”。①曹禺曾说过,繁漪的性格是最“雷雨”的。在曹禺看来,繁漪是个“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并“敢冲破一切的桎桔,做一次困兽的搏斗”②的女性。 一、繁漪是资产阶级的新女性 繁漪是个受过新思想影响的资产阶级女性,是“五四”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在她身上折射出不畏强权、争取自由、宁死拼斗

的绚丽光彩。首先,她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当时的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对于人民的压榨和剥削日益深刻,人民群众没有人身自由,处于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同时,刚刚过去的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要求民主,争取人权,要求自由的新思想、新观念,已经开始深入人心。这种时代的特点,这种时代里要求个性自由的精神氛围,无疑给繁漪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提供了抗争的精神动力。另外,她上过私塾又受过一点新的教育,这不仅使她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感情,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使她具有了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条件,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掀起以后,受到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她们奋起,勇敢地走上了抗争之路,义无反顾地追寻自己被社会、被封建家庭剥夺了的幸福。这种抗争的勇气和行动使她们身上闪耀着理想的光辉,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她们压抑——抗争——再压抑——再抗争(不惜以自毁方式抗争),正是“五四”以来时代新女性精神觉醒的典型性历程。③然而,新时代潮流过于迅疾、过于猛烈,使她们根本来不及从容地吸取新的精神营养,除去存留于灵魂深处的旧时代的种种烙印。于是,她们不得不以“半新”(相对现代新女性而言)的姿态,乃至以传统的、病态的思维方式、斗争方式去寻求个人幸福。但她身上折射出的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解放色彩,是周朴园这个死寂家庭的一场雷雨、一个闪电,她照亮了所有的黑暗与罪恶,当她的灵魂终于勇敢地发出一声强烈呼喊:“我是人,一个要真正活着的女人!”那是时代的觉醒,是“五四”的声音。她一生为这追求,生命为这燃烧。 二、繁漪的反抗精神及反抗的不彻底性

谈《雷雨》 周繁漪的人物形象

谈《雷雨》--- 繁漪的人物形象 【摘要】蘩漪是曹禺先生《雷雨》剧作中最具“雷雨”性格、最丰满的角色。她既渴望 自由的爱情,但又摆脱不了家庭的牢笼,她既具有旧式女性柔弱的性格,同时又有着现 代女性的抗争精神,她企图摆脱周朴园精神和肉体的控制,她紧紧抓住与周萍一种阴鸷 的爱,却又被无情的抛弃,最终导致了她对一切的报复。蘩漪是新旧时低交接的产物, 她的形象充分揭示了在当时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作为一个女人,无力与强大的封建 势力相抗衡而实现自我理想,即使反抗,也将以悲剧告终的悲惨命运。 一、引言 蘩漪是主人公周朴园第三房妻子、周萍的后母,但同时却扮演着周萍地下情人的角色。 在临界于新旧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曹禺塑造了一个这样的蘩漪。她是个活在新社会和旧社 会交叉的性格复杂的女性形象,一个纠结于新旧民主专制的畸形产物。曹禺笔下的蘩漪,是个五四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于反抗封建道德,敢 于大胆追求自由爱情,集中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她拥有 受生命深处的欲望控制的性格,但又有封建落后的思想。虽然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却仍 摆脱不了封建女性依赖性、自贬性。 二、生于“旧时代”的女人 繁漪出场的介绍,繁漪“一望就知道是一个果敢阴鸷的女人。她脸色苍白,只有嘴唇微红。她的大而灰暗的眼睛同高鼻梁令人觉得有些可怕??她通身是黑色??眼眶略微有点塌进”。这些描写让我们知道繁漪是一个忧郁而深沉的女人,并且也独具中国旧式美人的 风采。可是,繁漪“在这个死地方,监狱似的周公馆,陪着一个阎王十八年川”,使她 的性格逐渐走向极端,她显示出来的是一种深郁的黑,代表着死亡、诱惑,也是控诉。 繁漪身处的社会,妇女的地位非常低,社会要求女人做无条件的牺牲,很少有就业机会 取得经济上的独立。恩格斯曾说,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 家庭私有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的。在那 样的社会,繁漪要么依附男子,要么去富人家当佣女,是没有任何经济独立可言的。所 以出身于封建门第的繁漪,却在十八岁花样年华阴差阳错地嫁给了大她十几岁的周朴园。当繁漪带着爱的憧憬嫁给周朴园,但是年龄和思想上的巨大差距使这场婚姻令人窒息, 夫妻间没有共同语言,没有情感的交流,没有相互的爱恋,繁漪成了周家一个摆设,像 一只铍关在笼中的小鸟。同时,周朴园也只是把她作为一个名分上的妻子,一个门当户 对的花瓶,她是被排除在周朴园的感情世界之外的。周朴园不仅在内心深深地怀念侍萍,而且还要在家里,当着繁漪的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无论搬家到哪里,都要带上鲁侍 萍喜欢的家具,放上鲁侍萍的照片;鲁侍萍喜欢关窗户的习惯也要保留善;下雨时,还 要穿上鲁侍萍缝过的旧雨衣孤独时经常看侍萍的照片。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弥漫于整个 家庭空间。对繁漪是巨大的伤害。 繁漪不仅要忍受这种伤害,而且还要忍受周朴园的家庭专制。在家里,周朴园的意见就 是法律,任何人不得违抗。他拿着家长的架子,命令繁漪。应当”这样,“不该”那样。吃药这一细节,就是繁漪多年来痛苦生活的缩影。在“阴沟里讨生活”的繁漪不仅享受 不到一个人爱的权利,而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也受到无情的践踏。造成繁漪不满封建专制 的压迫,渴望生活的自由,家庭的温暖。在怨恨中迷失了自我,从而忘记自己的正确位置,进而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最终破坏了人伦关系,破坏了周家的尊卑长幼的道德。

雷雨人物分析

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 梅侍萍: 她不是曹禹最钟爱的人物,不具有最“雷雨”的性格,所能唤起的阅读共鸣也不会是最“雷雨”的。然而,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敢同样沉默地漠视命运。意义恰好相反,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她希冀在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确证自己存在的价值。然而侍萍命运的悲剧性却让这汪纯净的生命之泉慢慢干涸,直至枯竭。 周冲和四凤: 周冲和四凤是整出戏中最让人不忍心的受害者,他们俩个同样的单纯、清澈,对甜蜜的爱情那么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他们明亮的眼睛无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涛汹涌,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轮廓,当他们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刹那,老钟就已经鸣起,其实周冲化比四凤更加无辜,雷雨过后,我们不得不扼腕叹息:多么年轻的生命啊。如果真的要揪出这无奈的悲剧的“罪魁祸首”不知算是周朴园和鲁侍萍呢,还是已故的周家老太太,少年和丫环偷情似乎自古以来就没有几个落得圆满的下场,这几乎成了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在等级森严的制度下,这本

《雷雨》中人物性格的分析

《雷雨》中人物性格的分析 ——从周朴园如何对待生命中的两个女人看人性的复杂 一、教材分析: 《雷雨》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戏剧单元的第一篇。作为戏剧,戏剧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刻画艺术两方面。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者上,我将人物形象分析和人物评论写作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的基础上,高二年级的学生应进一步发展理性思维,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经过观察,高二(6)和高二(17)班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缺乏条理性。理性思维的质量有待通过表达训练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目标: 1、把握剧中周朴园的性格特征,理解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了解周朴园与侍萍、繁漪之间复杂的关系。 2、掌握人物性格分析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周朴园对侍萍感情的复杂性,以及从他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国资本家特有的性格上的两重性。 五、教学难点:对周朴园复杂的内心感情世界的体会和把握。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设计: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歌曲《当爱已成往事》导入。 歌词中:往事不要再提

人生已多风雨 纵然记忆抹不去 爱与恨都还在心里 你就不要再苦苦追问我的消息…… 《雷雨》中:三十年了周朴园都在打探梅侍萍的消息, 当他们再次重逢时, 又有多少往事被重提, 又有多少爱恨还在心里? (二)、人物感情分析 1、周朴园对梅侍萍三十年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1)保留着旧的家具和陈设 (2)记得侍萍的生日 (3)保留着关窗的习惯 (4)雨衣、衬衣都喜欢旧的,记得绣着“萍”字的旧衬衣 (5)熟悉侍萍关窗的动作 (1)(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2)谁指使你来的? (3)(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4)“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5)“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 (6)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2、两个对比,你怎么看?怎么理解? 答案:(1)、对侍萍怀念的前提是,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不利。这时候他就更容易想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 (2)、周朴园年轻时的确喜欢过侍萍。他曾经到德国留学,有着年轻人的热情和上进。而侍萍当时是周家的侍女,漂亮伶俐,而且对周朴园服侍得很周到。 (3)、周朴园的后妻繁漪傲慢不驯,不吃他一套,于是周朴园就自然而然地从她身上联想到温顺多情的侍萍,引起对她的怀念。 (4)、曹禺后来解释道:“因为两次婚姻的不如意,周朴园对侍萍的思恋、怀念变成了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感情,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情、高贵。”(曹禺谈《雷雨》) (三)、从周朴园对蘩漪的态度看周朴园作为中国第一代资本家的代表,身上所特有的双重性格特征。 1、观看《喝药》片段的影片 2、 “喝药”一段要她做出服从的榜样。病的好坏为次要,维护他的权威是主要。 3、 血腥的原始积累

《雷雨》中繁漪的形象分析

《雷雨》中繁漪的形象分析谢谢咯 本文主要通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对白、行为举止、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来具体分析介绍繁漪复杂而隐秘性格的各方面原因,并加以分析评价。通过繁漪一系列的典型事例来揭示社会造就了繁漪的悲剧。繁漪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色彩与现实黑暗、罪恶的社会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她叛逆、挣扎,有力的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并撕毁了自己所在罪 恶家庭虚伪的面纱。繁漪是一场突发的“雷雨”性格,揭示了在中国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与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个性解放人性扭曲封建专制民主自由 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剧作者曹禺曾以说自己写剧本“醉心于人物的塑造”,写戏主要是写人.本着对艺术的这一追求,他笔下诞生了无数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而成名作《雷雨》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广为人知的性格典型。剧中塑造了周朴园的虚伪与冷酷;周冲的纯真与虚幻;鲁大海的冲动与莽撞;鲁四凤的单纯与善良;鲁贵的贪婪与势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繁漪个性中的不屈不挠、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也正是曹禺作品人物众生相中最闪亮的一个,从而成为戏剧《雷雨》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最耀眼的形象之一。但繁漪这一人物是可悲的,其结局是凄惨的,繁漪的悲剧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下面就对《雷雨》中繁漪的现象作一番分析和探讨。 一、人性的扭曲,心灵的窒息 首先,《雷雨》剧中的繁漪作为名门之女,正值花样年华的繁漪,十八岁那年便被迫嫁给了比她大十几岁的周朴园,一个足以做她父亲的男人,被周朴园续娶为妻。繁漪与周朴园的结合,实际上却是貌合神离,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他们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物质方面,繁漪可以得到一切用来满足女人虚荣心的东西,但在精神方面,繁漪却一生的空虚。自己非但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还要被封建专制主义铐上精神枷锁。俗话说黎明前总是最黑暗的,如果对繁漪所处的时代、自身教养、家庭属性等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繁漪有着资产阶级女性和旧式女人两个方面的因素。对繁漪性格上的两重性,曹禺先生也曾经这样说:“繁漪是五四以后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雷雨》序)。”在繁漪的舞台指示中他又说:“她是一个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而在新版《雷雨》中他综合了以上两种说法:“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显然,在繁漪这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人身上还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繁漪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同时她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都在她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繁漪具有旧式女人的“文弱”、“明慧”,以及在仆人面前那种旧式大家主妇的风范,这主要通过繁漪对侍萍貌、四凤深重的阶级偏见(旧式女人的表现)。 例如:繁漪明明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四凤,却对周冲的选择大加阻挠,提醒周冲说:“她始终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下等人”。并决然地说:“我的儿子要娶,也不能娶她”(《雷雨》序)。在周冲面前,繁漪对四凤的偏见显然不是出于对四凤的嫉妒,因为四凤与周冲的相爱对她有利,这恰恰反应了繁漪真实的封建贵族意识、等级观念、门第思想和家长意识。

《雷雨》人物分析

雷雨中的喷薄火山 ——分析周蘩漪的人物形象 “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这是雷雨里对周蘩漪的出场描写。曹禺先生说:“《雷雨》对我是个诱惑。”而我更想说“蘩漪对我是个诱惑”。看着蘩漪,我分明像看到了雷雨中的一座火山,“热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那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烈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是她的人生哲学。——我欣赏蘩漪,我疼惜蘩漪。 “果敢阴鸷”只是表面,在这副令人疏离的面孔之下,是敏感而炽热的灵魂。 蘩漪是美丽的,“静静的长的睫毛”,大眼睛,细瘦,“似乎是一个水晶”。蘩漪也是“明慧”的,有着“对诗文的爱好”。作为一个漂亮而受过教育的“中国旧式女人”,能被“正统”的周朴园娶进家门,想必至少是称得上小家碧玉吧。我不禁想象,做姑娘的蘩漪在深闺里,“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或许轻吟《诗经》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时,也是含羞而热切地幻想过和未来丈夫琴瑟和鸣的婚姻生活的。 然而现实粉碎了她的美梦。她的丈夫是一个封建家长——专治、冷漠。十几年的婚姻生活,蘩漪始终没有得到周朴园平等的爱。看着周朴园拿着侍萍的旧照片,她轻蔑地说“哼,又是那个女人的照片!”而这一个“又”字,谁能说没有一丝醋意和心酸?纵使她不爱他,她到底是不希望他对其他女人心心念念的。而我想,初入周家的蘩漪还有着

少女的纯真,即使眼前的丈夫再不如人意,她多少还是试图过能感化他的,当她第一次发现周朴园保留着侍萍的照片和当年的摆设时,她不是没有愤怒和嫉妒的,一个年轻妻子,对此不会没有抗争。但年复一年,周朴园没有变也不会变,蘩漪知道“他是什么都不肯将就的”,“什么事都要依着他”,她麻木了,是周朴园十几年来的”凶横”,把蘩漪“渐渐地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于是,她的大眼睛“灰暗”,“眼光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和怨望”,“她的嘴角向后略弯,显出一个受压制的女人在管制着自己”。 诚然,蘩漪变得“阴鸷”,“令人觉得有些可怕”。可是这怎么能怪她?她不过是个弱女子——对鲁贵、四凤来说,她是太太,而实际上,她也不过是周朴园的奴隶,在这个封建家庭里讨着生活。当看到第一幕里周朴园强制繁漪喝药时,周朴园的“被要求做冷峻”、蘩漪的“恳求”和最后被逼无奈的屈服,我们怎么能不同情、不愤慨、不震撼?他不是被周朴园当做妻子,而仅仅是“服从被的榜样”!蘩漪是多么的无助啊!曹禺先生说“《雷雨》里,宇宙正像是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在这样的环境里,蘩漪的脸上怎会不是布满阴云呢?可怜的蘩漪,我怜悯她。这样一个孤独无靠的她,纵使她做了多错多恶的事,我都恨不起来。 她不是没有反抗,“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她的胆量,他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忽然而来的力量”,她诅咒这个“永远是不干净”的、“活活地闷死人”的家庭的“罪恶”。她“想起朴园严厉的脸”,却到底还是“厌恶”着让四凤把药倒掉;她能对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雷雨》——周朴园 《雷雨》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周朴园作为蛮横专制的封建家长,虚伪矫情的资本家的 角色形象就已经定位。 ——周朴园与繁漪 繁漪,她是出身豪门的大家闺秀,受过良好的教育。虽是在封建社会中长大,但她也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而周朴园却是一个封建思想很浓厚的官僚资本家,绝对权威的统 治者。所以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两个人格格不入,冲突不断。在“喝药”一事中,作者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的地刻画了他的专横性格。还有后来的“看大夫”事件,周朴园专横独断,唯我独尊。 不经繁漪允许,便把他在德国的好友克大夫请来为她医治。而繁漪坚持自己并没有病,拒绝看 大夫,为此两个人前后产生了两次冲突。从表面上看,周朴园关心自己的妻子,为她请大夫,让她喝药。这一切似乎合情合理,好像都是繁漪在任性。但这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封建思想、 资本主义与新文化新思潮之间的抗争。繁漪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潮的人,在很多事情上她都强烈 的要求着平等和自由,但周朴园的蛮横专制彻底打消了她这一想法。 她虽然在不同程度上的反抗着周朴园,但她微弱的力量还不足以与周朴园抗衡。最后以 失败告终。这也让我们感叹,周朴园以及他所代表的黑暗反动势力,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何等 的强大。 ——周朴园与侍萍 侍萍是周家两代佣人梅妈的女儿,当时也是周朴园的贴身侍女,她知书达理。温柔贤惠,善解人意,让周朴园很是欣赏。但侍萍最终也只是一个下等人的女儿。 况且她自己也只是一个下人,即便她与周朴园有两个儿子(周萍及鲁大海)但周朴园依 然没有给她任何的名分。还在年三十的晚上,将她与二儿子(鲁大海)一起赶出了周公馆,也 许周朴园当时实属无奈,但也因为他的这一个做法,从此让侍萍过上了苦不堪言的生活。虽然 三十年间周朴园不停的搬家,每一次都留着侍萍最喜爱的那套老家具,虽然周朴园把侍萍的照 片摆放在显眼处。但也只不过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是一个情深意重之人。好在别人心中树立 起一个好形象,还有后来他跟侍萍的对话中说道的“这个人跟我们家有点亲戚,我们想把她的墓 修一修。”从这几点上就足可以看出周朴园伪善,肮脏,丑恶的灵魂。 然而,三十年来周朴园对于侍萍的种种怀念又不全是假的。他对侍萍还是有一点感情的。因为个性,总是比较复杂的,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而且还常常盖有各种各样的掩饰物的。周朴园是虚伪的,那是从整个地来看他。但这并不等于完全否认周朴园具有任何真正的感情,也绝不排斥他对侍萍可以有某种程度的真正怀念。但当三十年后,侍萍与周朴园再次相遇,当周朴园得知侍萍并没有死,而且就在眼前时,他立刻换了一副嘴脸。由对鲁妈的陌生和好奇 转变为对待侍萍的提防和小心翼翼。他用质疑的语气问侍萍“你为什么到这里来?谁指使你来 的?”还有后面他对侍萍说的“痛痛快快地,想要多少钱吧?”很显然他是想通过钱来收买侍萍,从而保证他的名誉、地位、形象不受损伤和威胁。 ——周朴园与鲁大海

《雷雨》中的蘩漪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的蘩漪人物形象分析 她是一个从走廊上静静走来的女人,阴鸷而沉郁,穿着一身镶灰花边的旗袍,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满园的暮色里散发忧郁的芬芳。她的眼睛大而灰暗,沉静地灼烧"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偶尔也会露出依稀的微笑:"红晕的颜色为快乐散布在她的脸上"。这就是蘩漪,《雷雨》中的蘩漪,她敢爱敢恨的突出个性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为整个剧本的灵魂,蘩漪是个颇具评论价值的人物,我对蘩漪的恨和爱有着自己的理解。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周家作为一个束缚人、压迫人的笼子,是蘩漪反抗的对象,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但长期的大家庭生活在她身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使她的反抗带有被扭曲的痕迹。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蘩漪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她却不是一个有开创性的能力和思想的人。 蘩漪的反抗性,主要表现在对周朴园的反叛或恨上。这贯穿在她的许多言行中,而且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激烈,最后终于完全撕碎了周朴园的“尊严”,彻底破坏了周家的“秩序”,显示出刀子“雷雨”般的性格。 在《雷雨》整部剧中,蘩漪和周朴园的正面冲突就有四处。第一次冲突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这次蘩漪的反抗性是表现出来了,但这属于消极抵御。这可以从她的语言中看出来。如:“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她最后还是屈从了,带着极大的愤怒把药喝了。虽然这主要不是为了周朴园。第二次冲突是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这次蘩漪却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周朴园曾经两次派仆人催蘩漪去看病,蘩漪都没有去,周朴园只能自己亲自去催,企图以家长的威严逼她看病,但他没有想到,蘩漪并没有被他吓住,她仍没有去看病,而是径自回楼上去了。这次冲突中蘩漪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仍在周朴园一方。因为最后他还是让周萍陪着柯大夫上楼替她看了病。第三次冲突是蘩漪雨夜从鲁家归来遇到周朴园。这次蘩漪的反抗性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周朴园的每一落千丈次问话的回答,都使周朴园感到惊愕骇异最后又只能摆出家长的架势命令蘩漪到楼上去,但他得到的回答却是:“(轻蔑)我不愿意,告诉你,我不愿意。”这可以看出优势转到了蘩漪一方。第四次冲突是在剧尾。这次蘩漪更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庄严的外衣,肃医治了他的道德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而周朴园此时完全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每次冲突之后,都使她们的关系发生变化。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也由消极到积极,越来越不可遏制。 虽然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带有个性解放思想跟封建专制斗争的性质,具有较积极的社会意义,可是蘩漪性格中的封建性,使她的反抗不能不带有旧式女人的痕迹,具有软弱无力的特点。她对周朴园的禁锢和摧残感到痛苦,使出一切力量进行反抗,却从没想到要与周朴园彻底绝裂,到周家以外去呼吸更为自由的社会空气;她虽竭力反抗,但她并没有正确地估计一下自己与对手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对她的反抗前途也没有什么更为考虑。所以在传统思想的重压下,她没有也不可能通过个人的力量去挣脱周朴园的控制,这使她的反抗带有某些苍白的病态。 蘩漪不仅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而且还有个性解放的要求,但她却不知如何获得个性解放。 蘩漪在周家过的是蜇居似的生活,没有地位,没有自由,什么都要听周朴园的摆布,这使她“渐渐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但这并没有把她内心的渴望完全浇灭。因此,当五四风暴席卷全国,反对旧礼教,个性解放的呼声象春风般吹进周公馆时,蘩漪便从一个“石头人”

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多幕剧。它成功地表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是周家的一家之主,也是剧中各种悲剧的制造者。他是一个早年在德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是封建社会刚刚萌芽的资产阶级,后来成为带有强烈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巨大阴影不仅吞噬了善良的劳动者,而且吞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格、人性和价值。周朴园身上主要有以下性格特征: 一、贪婪自私、唯利是图的资本家 周朴园的发家史带有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血腥味。他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一次就淹死了2200个小工,他从每个小工的性命中扣300块钱。正如鲁大海所说,周朴园“发的是断子绝孙的财”;他对付矿上的罢工,也采取野蛮的手段,开枪打死三十多个工人,毫无任何“文明”可言。 周朴园在重见侍萍后,他的怀念顷刻之间便化为敌视和仇恨,他害怕侍萍损害他的利益。下面不妨用他的带有“好”字的七段台词加以说明: 第一“好”:“那更好了。”这是在稳定了对方情绪之后,没有了各种顾虑,准备“明明白白地谈一谈”;第二“好”:“那双方面都好。”这是在得知最有嫌疑的知情人鲁贵并不知情之后说的;第三“好”:“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是最能显示周朴园的阶级本质的一句话,在他看来,金钱不仅可以给他带来地位、

身份和享受,而且可以赎买罪恶,以求得心灵的安宁,这正是资产阶级的腐朽、丑恶灵魂的表现;第四“好”:“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随之他提出了辞退鲁贵父女的计划,显得多么果断、多么周密。第五“好”:“好得很。”那是在得知侍萍表示在大后天就离开此地后说的,他认为已经解决了问题,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第六“好”:“好、好、好。”表示既不要他偿还感情债,又不要他以金钱抵偿,他的最后威胁可以说已完全解除了,对他来说确实再“好”不过了;第七“好”:“很好。”周朴园宣布:“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鲁侍萍也同意说:“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对周朴园来说,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简直再好不过了。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旦他的名誉、地位受到威胁,他便不会 顾念任何感情,完全暴露出资产阶级的真实嘴脸。 二、专横独裁的封建家长 专横独裁的封建家长是周朴园最突出的性格特征。他是周公馆里 的一家之主,最高统治者,家中所有的人,都得对他的言行唯命是从,不能有任何违背。 18年前周朴园娶了蘩漪为妻,但他并不爱她。蘩漪要求个性自由、人格独立,与他奉行的封建伦理格格不入;他对蘩漪的关心爱护并不是真正出自内心的爱,它的真正意义是对蘩漪的控制、专制,第一幕中“喝药”这场戏很典型地反映了他的专制。 当他得知蘩漪竟敢违反平日的规矩把药倒掉时,便不露声色地叫 四凤把剩下的药再拿来。蘩漪反复声明“不愿喝这种苦东西”,他完

繁漪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对白、行为举止、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来具体分析介绍繁漪复杂而隐秘性格的各方面原因,并加以分析评价。通过繁漪一系列的典型事例来揭示社会造就了繁漪的悲剧。繁漪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色彩与现实黑暗、罪恶的社会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她叛逆、挣扎,有力的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并撕毁了自己所在罪恶家庭虚伪的面纱。繁漪是一场突发的“雷雨”性格,揭示了在中国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与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个性解放人性扭曲封建专制民主自由 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剧作者曹禺曾以说自己写剧本“醉心于人物的塑造”,写戏主要是写人.本着对艺术的这一追求,他笔下诞生了无数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而成名作《雷雨》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广为人知的性格典型。剧中塑造了周朴园的虚伪与冷酷;周冲的纯真与虚幻;鲁大海的冲动与莽撞;鲁四凤的单纯与善良;鲁贵的贪婪与势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繁漪个性中的不屈不挠、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也正是曹禺作品人物众生相中最闪亮的一个,从而成为戏剧《雷雨》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最耀眼的形象之一。但繁漪这一人物是可悲的,其结局是凄惨的,繁漪的悲剧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下面就对《雷雨》中繁漪的现象作一番分析和探讨。 一、人性的扭曲,心灵的窒息 首先,《雷雨》剧中的繁漪作为名门之女,正值花样年华的繁漪,十八岁那年便被迫嫁给了比她大十几岁的周朴园,一个足以做她父亲的男人,被周朴园续娶为妻。繁漪与周朴园的结合,实际上却是貌合神离,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他们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物质方面,繁漪可以得到一切用来满足女人虚荣心的东西,但在精神方面,繁漪却一生的空虚。自己非但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还要被封建专制主义铐上精神枷锁。俗话说黎明前总是最黑暗的,如果对繁漪所处的时代、自身教养、家庭属性等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繁漪有着资产阶级女性和旧式女人两个方面的因素。对繁漪性格上的两重性,曹禺先生也曾经这样说:“繁漪是五四以后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雷雨》序)。”在繁漪的舞台指示中他又说:“她是一个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而在新版《雷雨》中他综合了以上两种说法:“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显然,在繁漪这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人身上还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繁漪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同时她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都在她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繁漪具有旧式女人的“文弱”、“明慧”,以及在仆人面前那种旧式大家主妇的风范,这主要通过繁漪对侍萍貌、四凤深重的阶级偏见(旧式女人的表现)。 例如:繁漪明明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四凤,却对周冲的选择大加阻挠,提醒周冲说:“她始终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下等人”。并决然地说:“我的儿子要娶,也不能娶她”(《雷雨》序)。在周冲面前,繁漪对四凤的偏见显然不是出于对四凤的嫉妒,因为四凤与周冲的相爱对她有利,这恰恰反应了繁漪真实的封建贵族意识、等级观念、门第思想和家长意识。

《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

《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繁漪所处的时代背景、语言对白、行为举止等诸多的方面,来具体分析介绍繁漪复杂的性格形成的各方面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评价。繁漪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女性,周朴园用卑鄙的手段将她骗进了周公馆,周朴园仗着资产阶级的封建制度的权威,在精神上折磨着她,使她在精神上忍受着无比的煎熬。她的性格渐渐地变的烦躁、冷酷无情。而恰恰这个时候,周萍带着年轻人所特有的热情冲动闯进了她烦闷的生活,使得她将要枯死的心,得到了一丝的滋润和抚慰。尤其是当周萍引诱她时,所表达的热情,更是点燃了她生命的火花。在这个时候,她认为周萍是唯一能给她幸福的人。她疯狂的爱上了周萍,并且把自己的生命、名誉都寄托在了周萍身上。繁漪在这种乱伦之恋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满足。但是最后,周萍又去追求年轻、美丽的四凤,抛弃了繁漪。繁漪在这种难以容忍的情况下,开始激烈的报复周萍,想要把她积累了一生的愤怒都爆发出来。繁漪在《雷雨》中是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与个性自由的代表,繁漪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色彩与现实的黑暗、丑陋的社会产生了不可调节的矛盾;她的叛逆、挣扎,有力的抨击了资产阶级封建专制的统治,并撕破了自己所在的罪恶家庭虚伪的面纱。繁漪是一场突发的“雷雨”性格,揭示了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追求资产阶级个性的解放与个性的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封建社会;性格形象;爱情悲剧;个性解放;个性自由 引言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而繁漪却是曹禺这部代表作中一个被凌辱、被摧残的女性,而且还是一个敢于打破封建家庭束缚的“叛逆者”。然而,曹禺曾说过,繁漪的性格是最“雷雨”①的。在曹禺看来,繁漪是一个“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并“敢于冲破一切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搏斗”的女性形象。最终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她将完美有秩序的封建家庭劈得粉碎,不但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的幸福。在《雷雨》中,繁漪是可悲的,她的结局也是凄惨的,悲剧产生的背后总是会有我们深深的思考。下面就是对《雷雨》中繁漪形象的的分析。 一、人性的扭曲,悲惨命运的开始 《雷雨》剧中的繁漪是一位名门之女,正当是花样年华的她,在18岁的时候,被逼嫁给了比她大十几岁的周朴园,一个可以做她父亲的男人。繁漪与周朴园的结合,实际上是貌合神离的,无论是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他们两者之间

《雷雨》繁漪的人物分析

《雷雨》的女主人公——繁漪 初读《雷雨》,复杂交错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使我深深为之折服。细细品位后,从剧作的结构分析,感到卷入冲突最深处的人物是繁漪。 《雷雨》这部话剧的主旨是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对人和人性的摧残、虐杀,而繁漪在周公馆的种种挣扎与抗争,正是在精神领域中,以人的个性追求同封建专制展开的生死搏杀,繁漪的悲剧无疑是悲剧题旨的最有力的体现。 门当户对繁漪作为名门之女,被周朴园续娶为妻,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她和周朴园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物质方面,繁漪可以得到一切用来满足女人的虚荣心的东西,但在精神方面,繁漪却一生空虚。自己非但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还要为封建专制主义铐上精神枷锁。而繁漪本身却是一位具有新思想、透着一股新气息的女性,面对周朴园盛气凌人的“你应该……“以及他强加给繁漪的与外界交往的限制,繁漪再也忍受不了这样年复一年的精神折磨。终于,当周朴园的长子周萍出现的时候,繁漪的心燃起了希望,多年来对自己的默默的压抑使她丢弃了伦理辈分之见,义无反顾的与自己名义上的儿子坠入爱河,但好景不长,没多久,繁漪便发现周萍的悔意滋生,并且逐渐对她冷漠,但这仍不能浇没她心中爱情的火焰,直到她发现周萍深爱的人是四凤,而并非自己时,她痛彻心扉,由挚热的爱转为极大的恨,心中的愤恨促使她在一个下雨的夜晚,召集全家人道破和周萍的关系,并发出“被周家父子两代人玩弄“这样痛苦的话,当亲眼看到自己的所爱的周萍自杀,儿子周冲也被电死以后,繁漪的精神彻底的崩溃,进而发疯。 《雷雨》这部话剧以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刻画和揭露了一个封建专制性资产阶级家庭中的种种罪恶和它的最终破产。而繁漪作为剧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难正是处在黑暗现实中的广大妇女命运的真实再现。繁漪所发出的悲愤的呐喊,着实体现了反对封建主义,追求个性解放的民主精神,同时也使《雷雨》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优秀剧作。 剧中塑造了周朴园的虚伪与冷酷;周冲的纯真与虚幻;鲁大海的冲动与莽撞;鲁四凤的单纯与善良;鲁贵的贪婪与势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繁漪个性中的不屈不挠、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也正是曹禺作品人物众生相中最闪亮的一个,从而成为戏剧《雷雨》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最耀眼的形象之一。但繁漪

论雷雨中繁漪的性格特征

论雷雨中繁漪的性格特征} 引言; 艺术是一种审美创造,需要我们从艺术创作的审美过程寻找主客观因素。艺术,是艺术家从自己的创作个性出发,经过“心灵化”,即主体的审美理想、审美感受对对象重新改造的结晶,因此任何外来影响都必须能够被融化进该作家的创作个性——心灵系统中,成为该作家个人的精神存在,才能在艺术创作中产生有价值的“美学”影响。曹禺正是从自己的创作个性、审美主体心理出发来抉择艺术的导师。曹禺受到“五四”人道主义与个性解放思想的感召,总是从人,尤其是被压迫妇女在社会上的命运与追求的角度去感受生活,从而形成他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的独特性。曹禺个性偏于忧郁,对生活中悲剧性事件尤为敏感。审美情感中包蕴着一股令人窒息的悲剧压抑感,那种“雷雨”式的激荡热烈,痛苦压抑决定了曹禺的戏剧美学观倾向于悲剧美。当然外来影响只有契合并真正融进作家的创作个性,才与简单摹仿划清了界限。易卜生戏剧之于曹禺,不仅激发了创作的灵感,而且成为曹禺“精神个体性”的合成因素。曹禺学生时代演戏,攻读《易卜生全集》等积累的艺术库存得以再生出巨大的美学功能,通过艺术的审美创造以鲜明的个人独创性与独立的美学价值体现出来。只有对以上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才能真正的深入文本去进行艺术的审美,认识《雷雨》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可以理解曹禺在《雷雨·序》中所说的“在国内这些次公演之后更时常地有人论断我是易卜生的信徒,或者臆测剧中某些部分是承继了Euripides的Hippoltus 或Racine的Phedre灵感。认真讲,这多少对我是个惊讶”。曹禺说:“我是我自己”。 《雷雨》问世以来,繁漪这个人物形象一直是评论者所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反抗家庭专制,迎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极端自私,阴鸷恶毒,有“乱伦之罪”的女人。无论褒贬,这些观点都是社会意义,道德意义上的结论,而本文认为,只有从审美层面上的解读才能真正接近繁漪形象的本质。从《雷雨·序》中我们可以体悟到,《雷雨》并不是一部社会伦理剧,它超越了日常经验的现实世界,是对宇宙间生命存在悲剧的揭示,是剧作家对宇宙间生命存在的一种形而上的思考。《雷雨》的世界是一个能激荡我们的感受,开启我们心灵的艺术世界。《雷雨》的世界里,主人公繁漪不是一个具体可解的人物,而是一个能激活我们审美感觉的艺术形象。繁漪是曹禹的成名之作《雷雨》中的一个被凌辱、被摧残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家庭束缚的“叛逆”,一个阴鸷的女人。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为了爱情,“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的搏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她将“最圆满,最有秋序”的封建家庭劈得粉碎。但她不仅毁灭了别人,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一人物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雷雨》繁漪封建社会形象悲剧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剧目之一,一直享有盛誉,无论过去和现在,都以其惊人的艺术生命力活跃在中国舞台上。剧中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劳资纠纷、组成了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悲剧命运。 繁漪是曹禺刻画的最具特色和最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个从走廊上静静走来的女人,阴鸷而沉郁,穿着一身镶灰花边的旗袍,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满园的暮色里散发忧郁的芬芳。她的眼睛大而灰暗,沉静地灼烧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偶尔也会露出依稀的微笑:“红晕的颜色快乐地散布在她的脸上”。① 曹禺曾说过,繁漪的性格是最“雷雨”的。在曹禺看来,繁漪是个“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