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

(2006年11月编制,2007年2月一届二次教代会通过)

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正确处理好学院近期和中长期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促进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安徽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学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学院现况及发展环境分析

(一)发展现状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应用性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

1、办学历史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原名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举办高职教育,是教育部批准的安徽省首批高职院校之一。2003年1月,由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轻工业学校、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安徽工业经济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后更名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安徽纺织工业学校”,曾升格为“安徽纺织工业专科学校”和“安徽纺织工学院”。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了厚实的文化底蕴,聚集了一定的办学实力,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办学以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近4万名大中专毕业生,遍及全国各

地和各行各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师资力量

截至2006年,学院在职教职工648人,专职教师523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187人。硕士学位和研究生学历121人(含在读)。“双师”素质教师421人。

3、学生

普通全日制在校高职生9500余人。

4、系部和专业

学院设置电气工程系、纺织工程系、工商管理系、机械工程系、材料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基础部、社科部等六系二部,另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训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等教辅机构。开设机电技术应用、制冷与冷藏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系统管理、软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声像技术、通信技术、染整技术、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纺织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装潢艺术设计、服装表演、服装工艺技术、金融保险、会计、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广告与会展、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材料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环境监测与治理、安全技术管理、制浆造纸技术、文秘、商务英语等47个高职专业。其中,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精品专业,现代纺织技术、服装设计专业

被列入省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5、基本设施

学院占地面积1298亩。建有电气、纺织与服装、机械、化工与材料、工商管理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中心和7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建有2个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1个省级高职高专“双师”素质培训基地和1个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拥有拥有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支撑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此外,还拥有满足教学和社会培训需求的图书资料、校园网络和各类生活设施。

6、办学优势

(1)学院位于全国科技创新试点城市的省会合肥市,地理位置优越,教学资源丰富,科技文化气氛浓厚,交通便利,信息快捷,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

(2)校名的品牌优势突出,辐射功能较强。学院近几年毕业生数量和就业率均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无论是在服务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上,还是在促进就业和维护稳定的历史使命上,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安徽高职教育的形象。

(3)班子坚强有力,师生热情饱满。学院有一个富有远见卓识和敬业奉献精神的专家型、学习型、创新型的和谐领导班子,在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和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院广大师生员工具有饱满的爱校热情和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形成了“团结、奋发、严谨、求实”的精神风貌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良好校风。

(4)学生数、高级职称教师数、专业数、省级以上教改专业数、

省级精品课程数、毕业生就业率,均在省内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机电技术应用、现代纺织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等一批特色专业拥有较好的社会知名度。

(5)原四校分属纺织、轻工、建材、化工等四大工业行业,与企业联系密切,校企合作关系良好,在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

(6)具有多年的办学历史,逐步探索和总结出了一些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学院“专业建设围绕企业需求,课程设计围绕能力需求,能力结构围绕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原则,以及逐步推行的“订单式”、“工学结合”、“就业加培训式”、“双证书制”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省高职教育界处于领先水平。“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水平相衔接,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衔接,专业课与职业岗位需求相衔接;突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思路确保了学院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

(7)已经开始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韩国韩瑞大学等开展合作办学,在国际教育资源利用和学生出国深造渠道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8)近年来,学院办学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肯定,社会影响力逐年提升。学院先后获得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全省第七届文明单位、全省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这些荣誉为我院进一步树立品牌、扩大社会影响,搭建了新的平台。

(二)外部机遇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良好的发展态势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全面调整和升级正在加速进行,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包括我省在内的中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环境下,劳动者素质低下和一线技术人员缺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而职业技术教育是迅速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因此,在国家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对象逐步由高中阶段向高中后阶段推移,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2、党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大力扶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党和国家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党的十六大确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任务,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近年来,国家相继发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国务院以国发(2002)16号文颁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从而使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具体目标和保障措施。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百所示范高职建设工程,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随着形势的发展,预

计“十一五”期间,国家还会有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

安徽省政府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并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从而使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我省高等教育大发展特别是“双百工程”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时机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对教育的期望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迫切要求接受高等教育。1998年前后,省委、省政府做出“刻不容缓发展高等教育”的科学决策,适时调整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不断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我省高等教育一路高歌猛进,发展速度逐年攀升。“十五”期间的5年里,我省高等教育招生数由6.79万增至19万,在校生数由15.93万增至55.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8.5%提高到17.3%。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其年招生数超过省属高校的60%。

“十一五”期间,我省高等教育将实施“双百工程”(百所高校,百万在校大学生),使高校毛入学率达到25%。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职院校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机遇。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我省在涌现一批新建高校的同时,原有的高职院校也必将有一批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4、省教育厅给予的大力支持

省教育厅在学院挂牌仪式上要求我院依托学科优势、行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实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创建安徽高职教育“航母”、“龙

头”和示范基地。最近省厅领导又表示,希望我院办成一所“创新型、多元型、外向型”的高职院校,并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省内先进,还要争创国家级示范”。省厅表示,要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我院更大的支持。

5、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和日益增长的高等技术人才需求量

通过多年的探索,目前学院已经和省内外一大批企事业单位建立起联系,在专业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研项目、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广大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反映良好,需求量连年攀升,一些大中型企业已连续多年主动来学院选聘人才。

(三)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体制转型变革对高校的办学定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竞争力,是我们必须思考并认真加以解决的新课题。

学院跨越式发展的艰巨任务对人才层次和办学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实验实训条件,特别是生产性、仿真性实训条件,需要进一步增强;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需要进一步增加;教学改革有待根据高职教育形势进一步加大力度,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生源整体素质下降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学院正在积极探索的工作之一。

目前学院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如何加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整

合、开发和利用,发挥整合的效益,是当前十分迫切的问题。同时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和规范院系两级管理体系,形成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奋力崛起”和“工业立省”战略,按照“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工业化进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方针;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经验,以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大胆探索,着力经营;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以创新谋发展,以服务获支持,以开发促提高;面向企业,服务行业;瞄准基层,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二)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按照创建“创新型、多元型、外向型”学院的要求,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我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办学效益进一步增长,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到2010年,把我院建设成为以应用性工科类专业为主、多类专业协调发展的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在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上、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上、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上、在就业指导与服务上,领跑区域高职教育,为服务经济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持。

(三)具体发展目标

1、学院发展规模

到2010年,使各类在校学生总数达15000名,其中全日制高职生12000名,其他类型在校生3000名。

2、专业和课程建设目标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努力打造精品专业。重点建设机电技术应用、现代纺织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材料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化工技术等一批龙头专业。到2010年,建成8个省级示范专业和2个国家级示范专业,建设20个左右院级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申报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5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建成35门院级精品课程。各专业形成与岗位职业能力相衔接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积极与企业合作,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专业全面推行“订单式”、“学工交替”、“顶岗实习”等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形成“产学结合,校企互动”的工学结合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3、人才培养目标

注重全面素质培养,突出专业基本技能提高,树立终生学习观念,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中,注重突出人才的“高”和“职”两个方面的属性,尤其要突出“职”的属性,使我院毕业生真正成为基层一线生产技术的管理者、技术标准的执行者、技术措施的处理者、技术革新的推动者。

4、队伍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营造以教师队伍为主体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成长环境,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务精深、动手能力强、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建成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高水平外聘教师人才库,逐步形成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实践技能课程机制。

到2010年,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教师达50%以上,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不低于90%,重点培养和引进50名左右的专业带头人和12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引进和聘用120名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教育教学。

同时,努力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素质,强化激励竞争机制,建立起一支与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与学校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高效、精干的党政管理队伍。

5、实训条件及教学设施建设目标

进一步完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的硬件支撑;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创新转化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同时进一步充实“虚拟化、仿真型”实训硬件资源,在为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确保在同类学校中居先进水平;各专业均建立运行良好并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训基地。

到2010年,再增加2个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同时建成4个全省示范性实训中心和行业示范性实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数量增加到55个以上。教学用计算机台数达到2000台,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座位数达到6000个。图书资料、各类教学行政用房、生活和运动设施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

大力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重点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同时建设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习、生活等为一体数字化校园,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教研,提升管理水平。

6、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及精神文明建设目标

初步建立起一套“决策有方、运行有序、监督有力”的依法治校、民主治校机制。通过坚持不懈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全面提高全院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巩固“团结、奋发、严谨、求实”的学院精神风貌,进一步巩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良好校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文化氛围。

三、发展思路和具体步骤

(一)基本思路

根据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今后5年学院办学的基本思路是:以创建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为发展方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安职院精神”,着力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观念,拓宽发展途径,强化发展举措,提高发展质量,妥善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凸现特色之间的关系;努力抓好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体制创新;积极实施品牌工程、质量工程、人才工程、校企合作工程;坚持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和技术服务,举全院之力,力争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步骤

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学院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工作的战略重点是“强化内涵建设,创建国家示范”。发展规划实施“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构建发展框架,强化内涵建设,为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工作包括: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课程改革;培养、引进和聘用一批拔尖人才、知名教师、企业专家;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扩充一批软硬件资源。

第二步,建设示范高职,实现跨越发展。主要工作包括: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起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生产任务设计课程内容,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提高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质量,重点建设专业建成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建设“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建成面向区域企业的制造业技术服务平台。

四、主要战略措施

根据示范性学院的建设目标,学院在“十一五”期间的工作重点是:实施“三大战略”,建设“六大工程”,深化“八项改革”,加快创业步伐,强化内涵建设,创建国家示范,实现跨越发展。

(一)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构建发展新平台,拓展办学新空间

学院要谋求跨越式发展,依靠现有资源和条件是不够的,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实施这一战略,需要我们敞开胸

怀,广泛联系,搭建合作桥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借鉴先进办学经验,探索外向型发展道路。

第一,实施“校企合作”工程,建立长效的共赢机制

继续传承行业办学的传统,进一步扩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同时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方法,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构建校企共赢的长效机制。学院设立“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和“企业员工培训与技能鉴定中心”,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争取在合作企业内设立“学生实训基地”和“人才培养咨询委员会”,吸引其参与学院人才培养过程。

制定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采用合作共建、校企联合、社会捐助等形式,实行多元投资,尝试“一校多制”、“多元办学”,积极吸纳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加快学院建设步伐。

第二,实施“外向交流”工程,借鉴先进经验,增强办学活力

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走出国门,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先进办学经验,加快学院的发展。推动与境内外高水平学校的合作,搭建合作平台,联合培养学生,拓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水平。积极派遣优秀教师及科技人员到国内外访问、留学,促进学术和文化交流。

(二)实施“品牌战略”,彰显学院特色,树立学院形象

品牌是学院办学质量和特色的集中体现。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发挥优势,凝聚特色,打造精品,提高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品牌战略要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主线,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精神,着重建设以下工程:

第一,实施精品工程,发挥引领、辐射和示范作用

要以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为重点,发挥优势、凝练特色,科学制定课程与专业建设方案,加大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力度,制定重点投入和扶持的政策。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石。要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推行“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职业核心技能训练为主线”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中心、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体构架。实践课程体系以基本技能实训、生产实训、技能专项实训(实践)、技能综合实训(实践)为框架。

要争取在近年内建成若干个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材,形成比较明显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第二,实施质量工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教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按照“先干后学、边干边学、以用导学”的人才培养思路,面向市场,服务就业,推行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深层次合作,落实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积极推进“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探索“按大类招生、按专业培养、按系部管理”的培养模式。进一步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多渠道增加教学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改革教学评价办法,建立学生评教、专家评教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

加强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区域性、开放性、资源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突出仿真性、生产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范围,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流的人才队伍,确保一流的教育质量

人才资源是学院跨越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充分认识人才对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战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成才有环境,创业有机遇,干事有舞台”的良好氛围。

第一,实施名师建设工程,推进“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一流的学校要有一流的教师。要创新人才培养、选拔、评价、激励等机制,千方百计培养、吸引、用好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加注重师资队伍的内涵发展,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评选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立专家工作室,组建创新团队,发挥优秀教师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和引导作用。

大力推进“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参与生产实践活动,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概念、跟踪新技术,了解新设备,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丰富教学内容。支持专任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科技开发与服务,合作完成更多的横向课题。

第二,实施企业技术专家引进和聘用工程,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多方位吸引和聘请企业生产一线具有较高实践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院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指导技能型课程教学。加强兼职教师的管理,建立动态的、由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十一五”期间,要使学院的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以上

通过实施以上战略和工程,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内涵,创建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管理科学、效益显著的高职学院。

(四)深化八项改革,完善保障机制,加快实现学院发展目标思想和观念的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先导。要继续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学习研究,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和目标,增强经营学院的意识,把“与时俱进”从思想观念变为具体的办学行为,使我们的办学指导思想更加贴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更加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

1、改革和创新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按照“市场驱动、服务就业、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和加快组建安徽职教集团,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新路子。探索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职业院校及个人合作方式,实行多元投资,尝试“一校多制”、“多元办学”,盘活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各类短期培训和继续教育,进一步开拓教育市场,提高办学效益。

2、改革和创新学院内部管理模式。努力构建科学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加快组织结构调整步伐,将管理重心适度

下移,完善院、系二级管理的模式。进一步扩大系部办学自主权,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和激励机制。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和全员聘任,通过科学设岗、公平竞争,使每一位同志获得发展的机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3、改革和创新干部管理体制。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在全面推行干部竞争上岗的基础上,建立领导干部职务聘任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机制,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调整和精简学院管理机构设置,有计划地实施系部与机关、党务与行政之间干部的交流和轮换。加强后备干部和年轻干部的培养与管理。

4、改革和创新人才建设思路。树立人人可成才、行行能建功的理念,为不同的人才搭建不同的“舞台”。加强党务干部队伍、行政干部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把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好,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管理队伍,作为人才强校的重要任务抓好抓实。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养、选拔、使用、考核和监督,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为教职工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思想,提高学院整体管理水平。

5、改革和创新人事分配制度。深化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全员岗位聘任制和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按需定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人事管理体制,变封闭式人事管理为开放式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专业技

术职务评聘办法,对院、系两级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进行宏观调控。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绩效挂钩,优劳优酬”的原则,分类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工作量核定和评价体系,完善津贴分配办法。倡导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优良传统,建立与学院事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薪酬总量增长机制,进一步改善在职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待遇。

6、改革和创新科技开发与服务体系。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科技开发和服务队伍,建立优秀人才“科研工作室”,组建跨系、跨专业的“科技开发与创新团队”。设立技术开发和服务基金,鼓励和支持教师申报和承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积极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联合成立技术开发服务机构,形成科研和技术开发优势,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学院服务企业和社会的能力。

7、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模式。进一步确立“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学生工作理念,完善学生工作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注重学生管理的人性化、制度化、系统化和网络化,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拓展就业市场和创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培养高素质和身心健康大学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像重视业务骨干队伍建设一样,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把“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优秀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努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8、改革和创新后勤管理体制。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为学院

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后勤工作理念,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创新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经营和管理机制,加快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经营实体的转变。

(五)深入持久地开展思想道德、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

1、坚持院党委中心组及党员干部定期学习制度,提高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加快建立学习型的领导集体和学习型的高职院校的步伐。

2、以系部为重点搞好党建工作,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继续做好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党和在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3、以机关干部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建设为重点,加强校风建设,加大文明、和谐校园的创建力度。

4、认证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全体师生员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新方法。把学习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团活动的重要内容,继续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

5、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方针,推进学院民主化管理进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切实维护教职工的根本利益,逐步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大力推进校务公开工作,进一步健全校务公开的运行机制,扩大公开的内容、范围和形式,使广大师生员工及时、全面地了解学院工作情况和与自身利益有关的政策,增强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积极推进处(系)务公开工作。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文化氛围。以培养德技双馨的“和谐职业人”为根本目标,从思想文化、形象文化、人文文化、文化活动、企业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着手,全面促进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修养,达到“文化励志、文化培能、文化铸德、文化奠基”的预期效果。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XXX镇经济转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XXX 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理清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组织动员全镇人民,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全面实现XXX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二五”简要回顾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XXX镇党委、政府在X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甘共苦、攻坚克难,不断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十三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农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农民纯收入达到XX元,年均递增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公共预算收入XX万元,年均递增X%,全镇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大力优化土地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粮食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不断壮大。 (三)工业发展日新月异 “十二五”以来,全镇工业以XXX开发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先后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XX个,涵盖建筑材料、钢铁加工、卫生洁具、电力工程等行业,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镇围绕XXX开发区园区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注重发展运输、工程建设、餐饮、劳务输出等行业,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各类服务网点达XX户, 从业人员达到XX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初升高的入学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以弱势群体救助为核心,社会保障再上新台阶,全面铺开居家养老工程,并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孕前型管理模式,强化了服务质量,加大了新型生育文化宣传,全面落实了利益导向机制。全镇人口出生率X X‰,人口自然增长率XX‰。此外,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招聘简章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年教师招聘简章 一、学校基本情况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集职工培训一体,涉及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类学科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位于安徽省铜陵市,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天井湖畔,学院是由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安徽省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举办,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为主、职工培训为辅的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行业特色鲜明、企业办学背景的高职院校。 学院下设信息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资源开发系、管理工程系、基础部等个系部,开办了金属矿开采技术、选矿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等个专业,学院现有各类在校生余人。 学院先后取得安徽省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全国有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皖江城市带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省级基地、安徽省工商管理(中初级)培训基地、三维教育培训基地、铜陵市公共实训基地、铜陵市汽车维修从业人员考试培训基地、、思科网络学院、华为网络学院等多个系列教育培训资质,年承担各级各类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人次以上。 学院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植根于资源开发业,服务安徽工业和全国有色行业”的办学定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实践教学,持续推进产学合作,践行着“服务生产一线”的办学宗旨。学院获省级及以上职业院校

技能大赛各类奖项个,其中国家级一等奖项,省级一等奖项,总成绩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二、招聘专业、人数及学历要求 二、招聘条件 、本硕专业一致; 、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应聘者需提供以下材料: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大力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安徽科技学院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科建设回顾 “十二五”以来,学校在加强办学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一手抓学科拓展建设,一手抓专业内涵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积极开展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优势农科得到加强,新兴工科进一步发展,建设校级重点学科3个、重点建设学科5个、重点培育学科3个,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进一步显现。 (一)主要成绩 1.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建设水平逐步提升 学校现有18个教学院部,6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经、管、理、文、法、农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新兴工科和优势农科为重点,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目前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

台,2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及示范实验实训中心。近年来,我校主动适应新形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系统性的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新近遴选校级A类4个、B类6个、C类8个,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炼,学科特色更加明显。 2.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科梯队建设初显成效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内聘与外聘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近五年来,累计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荣获市(厅)级以上奖励34项,实现了省级科技和社科奖励二等奖的突破;发表论文2800余篇(其中四大检索论文270篇);鉴定科研成果32项,授权专利245项(其中发明专利63项),获批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安徽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2个;学科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实现了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共性技术研究院等方面的突破。 (二)存在问题 1.学科专业体系有待整合,专业设置尚需调整;学科方向凝练不够,特色不够鲜明,大多数科研人员科研方向不够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文化理念

校训:团结、奋发、严谨、求实 团结: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团结就是相互配合,真正的团结就是无条件的配合。团结并不只存在于志同道合中。想要成为一个团结优秀的集体,只需要我们都用真诚去面对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让这个集体里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心灵的温暖。 奋发:指精神振作,情绪高涨。 严谨:形容态度严肃谨慎,细致、周全、完善,追求完美。 求实:讲求实际。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 校风:厚德、至善、强能、健美 厚德:“厚德”既有历史传统,又有时代特点。今天看来,“厚德”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日常道德修养,二是高远博大胸怀。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道德修养,交通法规的遵守、公共场所的使用、公共设施的爱护、环境卫生的维护、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说人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厚德。“厚德”就是要用像大地一样宽厚的德行来容载万众、万象、万事、万物。做人德为上,做事德为先。“厚德”这个理念,“厚德”就是要用像大地一样宽厚的德性德行来容载万众、万象、万事、万物。做人德为上,做事德为先。 至善:“最崇高的善”。通常指一切其他的善都包含于其中或者都来源于它的那种最高的善。出于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强能:出自《后汉书·河间王开传》,解释为能力超人,即一个人的某些方面能力显现出高于别人一筹。亦作“彊能”。精明强干。 健美:是一种对身体的雕刻,是与人的形体美密切相联的,健美是形体美的基础。健美还要求具有充沛的精神、愉快的情绪和青春的活力。 教风:敬业、爱生、博学、善教 敬业:人们在某集体的工作及学习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学习态度。由职业理想、立业意识、职业信念、从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道德构成。 职业理想:即人们对所从事的职业和要达到的成就的向往和追求,是成就事业的前提,能引导从业者高瞻远瞩,志向远大。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全省“十三五”规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全省“十 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计划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皖政办[2014]26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4.08.28 【实施日期】2014.08.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 通知 (皖政办〔2014〕2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8月28日

关于做好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 (省发展改革委) 为高水平做好我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专题会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切实增强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责任感 编制好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日趋增多的情况下,科学编制和实施好我省“十三五”规划,对于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要把规划编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周密部署,密切合作,以改革创新精神,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要求和基本导向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的成果,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战略研究和系统谋划,积极破解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明确我省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约束力。 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把握五个方面的导向:一是突出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迈出更大步伐的新要求。充分衔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深入分析支撑条件,实事求是确定目标任务,明确战略举措,在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征程上迈出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手册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 生 顶 岗 实 习 手 册 班级:姓名:指导教师:

目录 1、顶岗实习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1 2、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安全管理规定———————————1 3、关于顶岗实习相关问题解答———————————————————1 4、关于就业相关问题解答—————————————————————1 5、顶岗实习周记记录———————————————————————1 6、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表——————————1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 办法

1顶岗实习目标 为了进一步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充分发挥我院企业办学的优势,实施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能力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校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和要求,学生应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规范顶岗实习管理,保证顶岗实习顺利进行和顶岗实习质量,特制订本规定。 2 落实顶岗实习的原则 2.1部门指导、统一安排、以系为主的原则。教务处负责学院顶岗实习的计划与协调、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牵头做好顶岗实习单位的联系。顶岗实习原则上由各系统一组织安排,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要求顶岗实习的,学生须提供与实习单位签订的顶岗实习协议、实习单位接收证明(说明实习岗位、实习时间、实习单位人事部门联系电话等)以及学生家长署名同意顶岗实习的书面意见,由系部查实确认后方可参加顶岗实习。 2.2专业对口的原则。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要与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计划确定的就业岗位或岗位群一致。 2.3用人单位与产学合作单位相结合、以用人单位为主的原则。各系落实的顶岗实习企业为用人单位和产学合作单位,要以用人单位为主。 3顶岗实习教学要求 3.1顶岗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班学生应根据统一安排完成顶岗实习任务。顶岗实习过程中未完成教学任务或考核不合格者,不能毕业。 3.2各专业在同一单位顶岗实习时间要达到三个月以上。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至少完成一套完整的岗位技能训练项目。 3.3学生的顶岗实习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各专业要与企业共同制定详细的顶岗实习计划,包括顶岗实习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等。在制定计划时,要认真贯彻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充分体现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以提高学生技能与素质为目标的理念。 3.4顶岗实习过程,也是学生逐步适应企业的过程。学生不仅要接受岗位技能的训练,还要接受和学习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行业标准,接受企业、学校的双重管理。 4顶岗实习组织和管理 4.1顶岗实习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校企共同管理,企业居于主导地位。 4.2学院成立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分管学生的副院长、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学生管理部门负责人、就业部门负责人和各系部主任、书记组成,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任组长,分管学生的副院长任副组长。各系成立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由系主任、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副主任、教研室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组成,负责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工作,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合肥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合肥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合肥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突出改革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坚持等高对接,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打造现代产业基地的战略突破口。“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快速提升,技术储备实现提档升级,集聚发展态势日益显现,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一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实现20.5%和21.9%的较高增长率。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达到2788.8亿元和698.7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3%。 二是成为结构调整的主推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

业总产值比重达29.9%。新型显示、机器人等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取得显著成效,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三是成为区域竞争的新标杆。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户,新增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279个;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达15000件、3300件。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启动建设。成立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生物育种、农业物联网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是成为改善民生的主力军。大力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两化深入融合,提升信息消费供给水平,有效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的供给。积极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市、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市,带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增长,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发展机遇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为加强我省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提升我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抓住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我省产业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低碳技术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气候变化是21世纪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发展路径,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的战略行动。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竞相加速研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低碳技术整体水平落后,自主创新与技术储备不足,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低碳产业体系薄弱。 针对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结合我省实际,通过编制低碳技术发展规划,对理清我省低碳技术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确定阶段性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加快形成低碳技术体系,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展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促进高能效、低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低碳技术的中长期战略储备,争取在重点和关键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支撑发展方式转变。

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推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不仅有利于促进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产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改造提升我省钢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降低生产总值的碳强度,把握发展主动权。 有利于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与合作平台,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力量,有序推进低碳技术的交流合作,加快低碳技术研发与转化,有利于我省加强低碳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实现互利共赢。 有利于推进我省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为全国提供先行经验。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行业的低碳科技示范区,加速低碳技术集成,不仅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低碳发展,而且有利于选择试点、重点推进、积累经验,为全国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提供先行经验。 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技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是大幅度提高碳生产率,不仅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与气候保护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技术发展的基础和突出问题 (一)发展基础 为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展低碳经济,我省制定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发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等战略,全面打造“幸福旅游、美丽旅游、智慧旅游、信用旅游”,冲刺万亿元产业,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旅游新路。 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我省将统筹推进皖南示范区、合肥都市圈休闲旅游区、大别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和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四大板块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景区,打造一批国际化旅游精品线路,创造一批顺应世界潮流的旅游业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经营实力的领军企业。培育5个至10个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力争2020年,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突破8.8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 为实现《规划》目标,我省将实施“1+1”(一计划一工程)旅游强省决策部署,“一计划”即:5年累计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万亿元,打造山地旅游、湿地旅游、农业旅游、旅游装备制造、会议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温泉旅游、中医药养生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等10大类产业集聚区,实现省旅游总收入达1万亿元的“111计划”;“一工程”即:重点推进一批国际和国内旅游示范工程,具体包括黄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万里茶道”旅游兴农、遗产文化旅游等3个国际典范工程和“四个旅游”特色化、黄山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试点、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大别山旅游精准扶贫、皖北塌陷区生态旅游、全球孔子学院研学体验基地、“幸福安徽”大众游、中国新型城镇化旅游、乡村旅游分类施策全域推进、生态旅游试点、低碳全域旅游、旅游商品品牌建设、中医药养生旅游等13项国内试点示范工程。 “十三五”时期,我省将打造系列重点旅游项目,建立5A级景区备选名单遴选制度,推动巢湖中庙景区、亳州古城景区、皇藏峪景区、寿州古城-八公山旅游区、焦岗湖风景区、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关于做好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通知

关于做好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 作评估的通知 (教秘高[2009]14号) 各高职高专院校: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精神,我省定于2008年至2012年开展新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为保证我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顺利实施并取得实际效果,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制订了《安徽省2008-2009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划》、《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和《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操作规程(试行)》(附后)。2008年至2012年,我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组织、实施等按此执行。 二、按照《安徽省2008-2012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划》的要求,各高职高专院校要在规划评估时间前达到申请评估基本条件,并做好评估准备工作。不按期评估的学校,我厅将依据教育部教高(2008)15号文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三、各高职高专院校要认真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要求,加强对评估工作的领导,统筹安排,加强基础和内涵建没,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草,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评估专家组的考察评估属于专家行为,评估专家、评估学校和有关方面耍严格遵守评估工作纪律要求,执行有关规定。违反规定和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附件:

附件一: 安徽省2008—2012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划为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简称教育部…2008?5号文)精神及我省实际,制定安徽省2008—2012年高等职业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划。 一、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形势和任务 我省现有高等职业院校62所,其中高职学院57所,专科学校5所(3所医专,2所师专)。62所院校中,地方政府举办的20所,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22所,企业举办的7所,民办的13所。现有高职高专在校生408980人,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比例达51%。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龙头,在我省实施“中部崛起”、“861”行动计划、“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担负着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2004年至2008年上半年,我省进行了第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对2003年及以前成立的院校中的16所进行了评估。通过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完善了评估组织,健全了评估机制。评估工作对于促进我省高职教育科学规范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内涵发展为主,适应需求、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特别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但是,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整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类型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与办学水平差别还比较大。二是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培养模式创新不够。三是发展个性、特色不突出。四是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还不

安徽省某年高职院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结果

安徽省2010年高职院校专业技术职务 评审结果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教授: 黄诗义 副教授: 王乃举唐学华徐峰房丙午 讲师: 周阳孙利高静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讲师: 王锐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刘姝玉陶为明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时美英耿晓明李炎杨明朱正月卢育发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 孙艳张友能商杰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副教授: 韦静关杰魏芬张礼国舒文存李如平 讲师: 周丹萍傅士芹王彦龙吴志明张孝君

许淑蕙刘莉雯赵艳胡贵恒章国雁 黄梅娟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教授: 陈小军毛友新 副教授: 周海燕 讲师: 王婷婷汪波何远景徐旻王雯邱竹青何章磊张萍宋庆福张旭刚 苏炎陈静朱晓彦丁俊张丽敏 陈周五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 刘兵 讲师: 乐海峰郑庆宝段峰范仁杰曾盛琦陈丽莉许志洋黄展华张妤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 教授: 胡训玉 副教授: 夏颖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铜陵分校 副教授: 陈世友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 华山曹多胜高永琴江铁成

讲师: 孙亚萍马廷陈莉孟景李志强台佳赵惠群林勇肖汉周贾海陶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教授: 丁守宝 副教授: 谢发忠 实验师:王丽秦娟娟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副教授: 凌双英江玲 讲师: 陈璐林发芝胡少林程竞方瑛秦慈枫汪玮炜孙旎余青徐辉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教授: 束路西马进中 副教授: 张守龙陈梅沈则亮王春香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 沙芳丁舒平齐永生杜琨张丰焰 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教授: 昂永生周业柱朱华锋 副教授: 刘艳尚红敏程瑞汪利平李艳秋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北区规划调整及建筑设计方案公示公告(2020)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北区规划调整及建筑设计方案公示公告(2020)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东部新城辉煌路以东、港口路以西、迎宾东路以南、天柱山东路以北。2005年10月该项目方案经我局审定。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原有基础设施难以满足需求,为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现委托安徽艺源建筑艺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编制了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北区规划调整及建筑方案。本轮方案设计内容:1.拟将院区北侧原规划一栋5层校医院及后勤用房(D7)和一栋3层食堂(D6)调整为一栋4层创业园大楼(D6),调整后建筑面积为4152m2。2.拟将校体育场南侧原规划一栋2层室内体育馆(C2)调整为一栋1层体育用房(C2)及一栋1层建筑工程系实训车间(B6),调整后建筑面积分别为1518m2、2047 m2。调整后院北区用地面积为182576.56 m2,容积率由0.45调整为0.55、建筑密度由11.78%增至15.12%、绿地率不变。经安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管理委员会2020年第三次议题审查小组会审议,原则同意调整 为充分尊重公众对规划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做到阳光规划和科学规划,我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及住建部《关于城乡规划公开公示的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现将水岸花都小区配套用房调整内容予以公示。 欢迎社会公众在公示期间通过来访、来电、来信对该方案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如有意见,公示期满前请按下列联系方式来电或提供书面意见。涉及重大利害关系的,利害关系人如需申请听证,请在公示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申请。 公示方式:安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网站“规划公示”栏公示 在项目现场张贴展板、设置公示意见箱公示 公示期: 2020年4月15日至2020年4月23日 联系人:安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科 电话(略) 地址:安庆市市府路10号 2020年4月15日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

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1—2015年)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依据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以来,各地、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联合协作、务实进取,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开局和实现2020年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2.5%;大力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广泛开展科学教育与科普活动,科普设施不断完善,科普资源逐步丰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得到较快提升,科学素质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加快发展科普产业,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机制初步建立;不断完善联合协作工作机制,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面向农民、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工作亟待强化,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普事业投入不足,科普产业发展不够,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科学素质工作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为主题,以提升公共科普服务能力为核心,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为抓手,以服务民生为着眼点,以服务基层为着力点,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质,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安徽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和智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精心整理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涉及到哪些环保内容呢?聘才网小编马上为您解读,详 细请看下文。解读十三五规划中的环保政策日前,《人民日报》公布“十 三五”规划的十个目标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五年规划,这说 当前, 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并提,形成“新五化”。随即,在7月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多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生态文明政策体系,

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被视为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重要内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此方案设定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就是在 化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因而生态文明建设也日益紧迫。“‘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包括生态空间、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制度等在内的完整体系,而以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体系没有这么完整。同时,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建立起来,

特别是考核、评价、奖惩制度将建立起来,各个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将更加明确。同时,新的环保法开始严格实施。”李佐军表示。而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工作,李佐军认为,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采取行动。第一,优化资源能源利用结构,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即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清洁能源等,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排放 明体制改革的大幕。环保领域的业内人士也对“十三五”充满期待。平安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十三五”规划将把环保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硬性任务,有望在未来5年内为“环境质量目标导向”背书。除了原有的四项常规污染物的总量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规划纲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方向、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以合芜蚌为依托,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创建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权威解读】“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下好创新“先手棋”,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围绕纲要,我省将持续抓好创新型省份建设“1+6+2”政策落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人才、平台深度融合;实施好新型显示、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农业等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实施100项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00项重点研发项目;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政策先行先试;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重点实施好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努力取得基础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成果、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和增加值等产业成果、发明专利的应用和保护等创新成果。 ——省科技厅计划处处长周晓辉 【专家评述】规划纲要提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大讯飞作为省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方向上取得了突出成果。目前,“讯飞开放平台”与超过13万家开发伙伴分享科大讯飞技术;借助“讯飞开放平台”,中小企业和创业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资源和技术支撑,从而助力小企业和创业者腾飞。中国人工智能可以由语音、语言为切入点,注重机器人理解、交互和预测能力,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智能语音和机器人等是科大讯飞主要攻关项目,名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科技重大专项,通过科大讯飞多年积累的源头基础,在未来必然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前景。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 【记者点评】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新常态下推进新发展,必须改革创新,增加创新含量,激发创新活力。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既要抢占科技前沿,催生变革性技术;又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有时刻将创新放在第一位,方能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活塞工艺夹具设计

活塞工艺夹具设计

————————————————————————————————作者:————————————————————————————————日期: 1

A n h u i Vo c a c t i o n a l& T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o f I n d u s t r y&Tr a d e 毕业论文 活塞工艺夹具设计 所在系院:机械与汽车工程系 专业班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一)班 学生学号: 2014490133 学生姓名:吴冯立 指导教师:方旭 年月日 1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系(院)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一、题目: 二、内容与要求: 毕业论文应按照《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的要求书写,论文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创新性、观点正确、论据充分、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语言简练,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设计(论文)起止日期: 任务下达日期:年月日 完成日期: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四、教研室审查意见: 教研室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1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活塞工艺夹具设计 摘要活塞是内燃机重要零件之一,发动机在工作的时候,燃油燃烧所产生的气体膨胀力使活塞运动,通过连杆的传动,使曲轴快速旋转。活塞在很高的温度、很高的压力下做长时间变负荷的高速往复运动。因此对活塞的各项指标要求很高。它在工作时的状况会影响到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和使用持久度的关键,而且还关系到发动机的排放功能。若活塞设计不合理,内燃机工作时所会让活塞的整个温度都非常高。并且热量的不平均分布会让活塞发生变形。所以,活塞的加工在发动机的设计中非常重要。因此,针对各种内燃机活塞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广泛探索,从而缩短或简化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制造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毕业设计论文对活塞加工技术的发展、活塞的结构特点、活塞各个工作面的加工特征进行了分析,以及在夹具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活塞加工工艺夹具设计 I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专业建设背景分析 一、行业需求背景分析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二十一世纪,中国将成为主要的旅游中心,不断发展的酒店行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由于市场规模扩大,酒店行业的不断扩充,对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增加。酒店行业除了对服务人才的传统需求增加外,对星级酒店中基层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相关数据显示,全国的星级酒店从2000年的6029家增长到了2008年年底的14099家,星级酒店总数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5.3%。2000年到2008年,全国星级酒店的客房数量从59万间增长至159.14万间左右,年均增长率为7.7%,而现有的酒店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在这种形势下,酒店企业为了增强竞争能力,也迫切需要既具有专业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又懂得酒店行业的运作规律,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管理人才。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依靠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建设酒店管理专业、培养酒店企业所需要的该类高级管理实用性人才是符合高职教育办学方向的,同时也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解决该类人才紧缺的办法。 安徽是旅游大省,“十一五”期间安徽旅游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09年,安徽省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1.24亿人次,同比增长23.38%;旅游总收入达到908.90亿元,同比增长23.30%,占全省GDP的9.04%。“十二五”期间,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将继续得到宏观政策的支持。未来几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发展将进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与国内外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为旅游业发展带来巨大市场需求。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合作、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安徽省酒店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我省酒店类人才需求创造了广阔空间。 安庆是安徽的旅游大市,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酒店作为旅游行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城市的窗口,成为优先发展的行业。目前,集中了锦江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