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初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岳麓版初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历史目录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3)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8)

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 (11)

第4课夏传子,家天下 (15)

第5课公元纪年法

第6课西周的分封 (17)

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17)

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20)

第9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22)

第10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 (23)

第11课百家争鸣 (25)

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 (27)

第14课伐无道.诛暴秦 (30)

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 (30)

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 (34)

第17课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 (36)

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 (39)

第19课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41)

第20课三国鼎立 (41)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50)

第23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52)

第24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和艺术 (52)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本单元主要讲述我国境内原始居民的生活地域、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原始的民主政治,涉及到的历史遗址、神话传说较多。教材是以原始居民的生活年代、地域分布以及生产、生活状况为线索来讲述的。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

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状况和生活状况,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产状况以及华夏文明的起源。教学难点为:使学生初步认识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

教师在讲述时,

首先,要抓住本单元的线索,即对原始人类的生产状况和生活状况进行分析讲解,以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其次,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直观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感悟知识,提高能力。

再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共3课和一节活动课,每课1课时,共4课时。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通过学习本课初步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领域内各种不同知识范围的能力以及观察、想象能力和比较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可以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2、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这条主线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有哪些”。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万年以前,以此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语一展示远古人类的头部模型。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导语二播放一段有关远古人类社会生活的课件,然后提问:该片段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请大家预习课文。

导语三人从哪里来呢?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人由神创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说”,我国的女蜗造人。二是人是古猿进化而来的,你同意哪一观点?学完了本课,你或许可能找到答案。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过的骨头,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历史体验】下面,请同学们在我的描述中想像古猿是怎么样变为人类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大约在二三百万年以前,由于宇宙星球的变化,地球内部的岩浆发生剧烈变化,引起了地壳的异常变动,有些海洋在隆起,有的陆地在沉沦,火山在喷射,风雪在呼啸。一片片的森林在毁灭,一群群的动物在奔逃……后来,地球又经历了一个冰川横行的时期,从两极而来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赤道冲去,淹没了大块森林和陆地,但在行进中又遇到了重重阻力,未能到达亚热带地区。自然界的变化,改变了古猿的生存环境。”

古猿是在森林里生活的动物。有些地区的森林没有遭受到这场“自然灾害”,生活在这里的古猿继续沿着猿的方向缓慢地向前发展,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猿类。那些丧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从树上来到地面,开始过着流浪生活。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着的古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逐渐学会了利用前肢来采集动物和捕捉动物,并用前肢来折树枝和选取石块作武器,以抵御野兽的侵袭,这就要求用后肢来支撑身体和行走。于是,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渐出现了。这种分工导致了前肢的进一步解放和后肢的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又引起了整个身体结构的变化。肉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慢慢地大脑产生了初级的意识,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联合行动的愿望表达出来。经过简单呼叫,手势表达的长期演进,逐渐地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从而由一定的音节和一定的内容相结合的语言产生。语言在劳动之时并与劳动一起出现、成熟,成为由猿到人这一根本变化的推动力。经过漫长的过程,这些古猿在劳动中进化为人类。

【注意】在描述中,速度要放慢,声调要深沉,感情要丰富,表述结束过一会儿再让学生睁开眼睛。

(3)那么,怎样理解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制造工具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只有人类能够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改造自然。即使是再聪明的动物也只能利用工具,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因而会制造工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想一想:〗动物园里的黑猩猩也能利用竹竿或木棍打下树上的野果子,这是否表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消失了呢?

【点拨】某些动物利用现成的工具获取食物,是生存的需要,是动物的本能。而且动物只能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工具,并不能对工具进行加工改进,更不能制造出任何一件简单、粗糙的工具。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实际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因此,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没有消失。

2.北京人

(1)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个洞穴里,年轻的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先生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轰动了全世界。从此,“北京人”名扬世界了。那么,“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呢?又长什么样子呢?请看头像模型。

[展示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模型]

[师问]北京人与古猿相比,面部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教师小结)

北京人前额低平、后倾,眉脊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额。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的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他们不再像古猿那样爬行,而是用腿走路,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2)那么,北京人能够制造哪些工具呢?他们又怎样生活呢?请大家结合投影,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投影〗《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图

[师问]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哪些生产工具?

[生答]石块、木棒、火把。

[师问]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生答]群居生活。

(3)北京人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呢?(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归纳小结)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极其简陋,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常常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威胁。在这险恶的环境下,只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而他们必须群居在一起。这是由当时的生产状况决定的。北京人的这种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4)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他们用火干什么?有什么意义?(学生依据教材回答)〖议一议〗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他们是怎样保存火种的呢?

【提示】雷电可以使森林着火;人骨和兽骨含有大量的磷,在高温炎热的天气里可以自燃;这些自然现象都为北京提供了天然火种。有了火种,北京人就能使用天然火,而且还学会了保存火种。他们用干燥易燃的花草、树叶把火种轻轻盖上,让他们冒着轻烟。这可是件技术活,需要有经验的长者担任。到用火的时候,就用劲吹煽,让火种再烧起来。有了火,北京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体验设想】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回答示例】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到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打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开。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先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远处的野兽是不敢问津的。

北京人的衣服

一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

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稍稍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住的是天然的山洞。

【点拨】想象一定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要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生活习惯。(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外,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还分布着好多,山顶洞人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长什么摸样?(学生看书回答)

(2)[投影]《山顶洞人的生活》

[比一比]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哪些进步?

[提示]从生产工具上看,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从劳动对象上看,山顶洞人不仅采集、狩猎,还会捕鱼,劳动对象的范围扩大了。从活动范围上看,山顶洞人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活动范围扩大了。从生活上看,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

(3)山顶洞人是怎样组织在一起生活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也就是说,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都有着血缘关系,彼此都是亲属。这样,有着血缘关系的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就构成了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想一想]氏族成员为什么要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

[点拨]因为山顶洞人的生产工具极其简陋,仅凭单个人的力量很难获得食物,因而他们必须共同劳动,所得食物必然共同分配。在分配过程中,谁也不能多占,否则就会有人饿死,从而削弱整个氏族的力量,氏族就有灭亡的危险。这样,在氏族生活中,氏族成员之间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议一议]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差别的氏族生活,是不是人类的理想生活?[提示]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氏族成员的生存常常受到威胁,如饥饿、寒冷、疾病、野兽、自然灾害等,人均寿命非常短;另一方面。氏族与氏族之间常常为争夺食物而发生血腥战争,一旦失败,整个氏族成员就会被杀掉或吃掉。因此没有贫富贵贱差别的氏族生活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人类的理想社会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

(4)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学案例2)在学习“北京人”时,有人说北京其实是“猿”而不是“人”。你是否同

意这一看法,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围绕“北京人”是“猿”还是“人”展开命题,实质是考查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依据所学知识可以明确:北京人在体态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不仅会制造和使用石器。而且还能使用天然火,这是动物所不能及的。因此,北京人应该属于“人”,而不是“猿”。

[答案]不同意这一看法。从头部看,北京人虽然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上肢发育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尤其是北京人能通过砸击、敲打、碰撞等方法制造和使用石器。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其他任何动物所不能及的。并且北京人还能使用天然火,既提高了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又促进了自身体质的发展。因此,北京人是“人”而不是“猿”。[点评]本题设计新颖,主要考查学生对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对北京人体质特征及生活状况的认识程度。

[例2](学案例3)火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和动物界分开。”人类对火的使用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火的使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引用恩格斯的名言,主要考查火的使用所经历的过程及其作用。依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对火的使用经历了从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的过程;火的使用不仅促进了人的体质的发展,扩大了活动的范围,而且还能用火制造工具,改造自然,提高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答案](1)从使用天然火到使用人工取火。

(2)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和御寒,还用火驱赶野兽,制造工具。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扩大了活动的范围。因此,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里程碑,对人类的文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点评]本题围绕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火的使用”为中心来命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此题包含两问:第一问考查人类使用火的进程,第二问考查火的使用对人类发展产生的作用,层次清楚,指向明确。

(5)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对本课内容的小结,教师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归纳,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并作为学习资料保存。

远古人类距今时间体质特征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元谋人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北京人约70万~

20万年保留猿的

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等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约18000年和现代人

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从事采集、渔猎等活动

懂得爱美氏族

[拓展阅读]

如何理解劳动创造人本身的科学论断

可以结合从古猿化为先民社会来理解这个论断。可知古猿在当时他们的生活劳做中通过慢慢地进化,逐渐可以站立起来,直立行走。使得它们的上肢解放出来,这就为从上肢进化为手提供了前提,在又一个漫长的生活劳作之后,双手进化完成。而双手的进化完成为提高劳作的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双手的不断劳作可以促进人脑的进化和发展,之后通过双手的继续劳作,人脑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先民的智力也不断的提高,劳动促进人脑的发展,人脑再推动劳动技术的进步,一个循而往复的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地成就了人类的出现和发展。

这里还要提到人类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能否使用和制造工具。所以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论断是对人类发展结果的准确定义,也是对人类发展过程的经典描述。

[点拨导诱]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恩格斯关于人类起源的经典论断,它明确指出劳动在古猿想人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纵观人类的发展的历史,离开了劳动。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小就应树立热爱劳动,服务社会的意识,努力成为祖国建设合格的人才。

【资料链接】

链接一人类起源

欧洲,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祥地。随着亚非两地更多人类化石的发现,人类摇篮欧洲说才逐渐退出了舞台。

达尔文曾在1871年出版的一本专著中大胆推测:非洲是人类的摇篮。此前在1863年,则有人主张人类起源于南亚。后者不久得到了印证:1890年,印尼发现了一具头盖骨,“爪哇直立猿人”使人类起源南亚说为之一振。1927年,中国发现“北京人”化石,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

但也就从这时起,在南非,在东非,有不下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尤其是1974年,在东非大裂谷所在的埃塞俄比亚,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露西少女”猿人骨架,距今超300万年;加上非洲出土的大量早期人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于是,全球人类“走出非洲”的学说,一时勃兴。

然而,最能支撑“走出非洲”学说的遗传学基因测序理论,也广遭质疑。正如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所说:“在人的体内,基因序列多达30亿,现在的测序,只是抽出其中个别片段分析,概率不过亿分之一。”而在我们中国,发现过距今300万至500万年间的猿人化石,发现过龙骨坡约200万年前的能人,发现过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发现过距今约80万年的陕西蓝田人,发现过郧县人等距今几十万年的直立人,发现过距今二三万年的智人———巢湖人、富林人,还发现过距今约1.8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中国起源’自成一体,纵线贯通!”

迄今为止,科学界仍徘徊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之谜面前。此时此刻,人们不禁回味70多年前一些远见卓识的科学家们的忠告:

“亚洲可能充当过人类进化的巨大舞台,是最古老的人类工业巨大的扩散中心。要想弄清诸如人类起源这样的复杂问题,离开亚洲几乎是不可想像的。”

“中国1965年就发现了元谋人,可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门紧闭,国际专家纷纷涌入非洲,致使非洲大量考古发现。元谋人的研究,再不能孤军奋战了!”

事实上,近年来亚洲尤其中国,研究者正掀起一场“追赶非洲”的行动,他们的多项发现在年代上直迫非洲那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亚洲更多新材料的发现和更深入的研究,一幅符合本来面目的关于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画卷将会展现于人们面前。”(摘自《解放日报》作者:陈玟)

链接二长江流域是“中国人”的发源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黄万波研究员认为,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长江流域的龙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类,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万年,然后依次为蓝田猿人、元谋人、约80万年前的郧县猿人、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

黄万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华远古文明源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大三峡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他说,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龙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类,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万年,然后依次为蓝田猿人、元谋人、约80万年前的湖北郧县猿人、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

黄万波是著名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专家,是204万年前的重庆巫山龙骨坡直立人、115万-7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直立人、30万年前的安徽和县直立人、10万-2万年前的重庆奉节智人、陕西长武智人、广西麒麟山智人和重庆巫山河梁智人等人类化石的发现者。《自然》杂志刊登龙骨坡考古发现的研究成果后,《科学》杂志曾专门就此发表评论,称“龙骨坡新发现改变了人类演化的历史”。此前,国外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类来到亚洲的历史只有几十万年。

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的龙骨坡古人类遗址发现于1984年,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一个门齿和一段下颌骨。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的还有巨猿等120种脊椎动物的化石,其中哺乳动物116种,有25个属于新发现的种类。埋藏化石的岩层为砂质粘土夹角砾,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约200万年。龙骨坡遗址出土了大批石制品,经考古学家研究论证,这些石制品制作粗笨、简单,代表了200万年前一种混沌初开的石器工艺,并将其称为“龙骨坡文化”。

龙骨坡文化的问世,证实中华大地上200万年前已经有了人类的足迹,从而把中国的史前

文明前推了近100万年。

他认为,蓝田猿人的故乡应该在南方,由于气候变化才逐渐北迁。从长江流域的系列考古发现,可以看到起源和承转的演进。因此,“中国人”的发源地应在长江流域大三峡。

黄万波还从地质演变的角度阐述了他的观点。随着青藏高原的升起,长江流域大三峡形成了森林河流环境和与之伴生的立体气候,适合于200万年来的人类繁衍。龙骨坡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这里是许多动物的避难所,动物的大量繁衍,客观上为人类的繁衍提供了食物,尤其是大脑发育所需的动物蛋白。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3.教育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思路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复习与提问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指导阅读复习提问:

1.导入: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

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从此有了农耕。(书7页提示)

3.介绍、分析、提问三阅读课问提示

思考比较;

回答老师的提问

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

1快速阅读思考

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粟

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4.原始手工业:

黑陶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课时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有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个典型代表:

A.河姆渡居民

B.半坡居民

C.大汶口居民(时间、地点、劳动工具、农作物、手工业、饲养业、其他)

4.讲: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5.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课时小结:

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 2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

3.拓展想象

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

4.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

5.动手写一段小文章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6.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2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粟

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4.原始手工业:

黑陶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思路设计

本课重点是我国的农作物粟和水稻,及南北方的差异,运用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的方法,学生好奇,观察细致。

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

学习目标(明确目标,事半功倍)

1.掌握炎帝、黄帝和蚩尤的传说,尧舜的禅让制。

2.了解史实与传说的区别。

预习导航(走进去,眼前一道亮丽的风景)

炎帝、黄帝和蚩尤

时间:距今约①

战役:②之战

结果:③和④结成联盟,形成⑤族。后人尊奉⑥和⑦为该族的祖先。称⑧为人文初祖

禅让制

1.尧和①是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

2.②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研学互动课堂(教师点拨,帮你驶进互动学习的快车道)

探究一

“炎帝和黄帝”一目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黄帝是传说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我们尊称他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那么为什么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建议同学们从炎帝和黄帝部落的联合,打败蚩尤部落联盟。之后炎帝和黄帝部落又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因此也可以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例 1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华夏子孙的共同的祖先是()

①黄帝②女娲③蚩尤④炎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大家对远古远古传说记忆的准确程度。这些内容要熟记。也可通过学过的炎帝、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后的影响推断出正确选项。答案:D

实战演练1 在交流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时,宝宝和贝贝因意见不同发生了争执:

宝宝:中华民族就是华夏族,华夏族就是汉族,所以说是我们汉族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贝贝:不对,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提示:我们首先要清楚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把握了这一点,你就能正确的判断了。

探究二

禅让制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尧舜的禅让呢?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重要的政治制度,把握这一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1.掌握其含义,2.认识其实质。

例2在交流学习禅让制时,小王和小李进行了如下对话:

小王: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分别是尧、舜、禹。当

时,选举部落首领继承人须召开部落联盟会议,来推荐继承人。这种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惯例,史称“禅让”。传说中的尧、舜、禹的“禅让”传统,被后人传为美谈。

小李:尧、舜作为部落联盟首领,他们都有突出的优点:

思路点拨:传说中的尧、舜是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在尧的治理下,百姓生活安定,各部落和睦相处。舜谦让、孝顺,有德行,是一位贤明能干的部落联盟首领。答案:见思路点拨

实战演练2 禅让的传说反映了当时:①国家还没有形成②实行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③部落首领是德才兼备的人④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提示:可以从当时的传说中找到答案。

自主评价(课堂达标,一做就会)

一、选择题

1.我国历史上传说中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生活在()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2.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是通过()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涿鹿之战

D.赤壁之战

3.传说中发明养蚕缫丝技术的是()

A.嫘祖

B.黄帝

C.仓颉

D.伶伦

4.下列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因生活俭朴、克己爱民,受到百姓爱戴的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5. 某台湾旅行团要来大陆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应该去()

A黄帝陵 B大禹陵 C秦始皇陵 D孔庙

6. “涿鹿之战”是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战争,关于这次战争的描述,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战争是由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对抗的战争。

B.战争中,蚩尤被擒杀,部分部落成员退到了南方。

C.炎黄联盟由西北发展到中原。

D.以炎黄联盟的失败而告终

7.传说他发明了船和车,他的史官仓颉(jié)创造了文字,他的妻子发明了养蚕缫(sāo)丝,后人称他为人文初祖。他是()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黄帝和炎帝

8.“禅让”是一种更替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

A.父传子

B.兄传弟

C.母传女

D.大家推选

二、填空题

9.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一战中大败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

10.传说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首领还有、、,他们都是通过民主推选的方法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这种方法,历史上叫做“”。

三、历史小诊所

11. 这里是关于炎帝和黄帝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不正确的地方,你能把它修改正确吗?

相传距今5000年前,皇帝部落就生活在我国的长江流域,他们和炎帝部落一同由西部发展到中原,

结成炎黄联盟,经过牧野之战,他们打败了蚩尤部落,炎帝成为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

拓展练习(课后拓展,提升能力)

一、简答题

12.“传说,涿鹿之战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炎帝部众迷失了方向。黄帝命部下制造指南车,辨别了方向,才把蚩尤打败。”

这段话是关于涿鹿之战的描述,你认为这些全是真实的吗?你认为哪些是史实,哪些是传说?你是如何判断的?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下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

━━毛泽东

中华开国五千年,

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针,

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中国农历甲申年(2004年)清明节,来自海内外的数万华夏子孙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公祭“轩辕”典礼。

请回答:

①孙中山和毛泽东在诗中分别用“轩辕”和“始祖”来赞誉传说中黄河流域的一位部落首领?

②为了建立伟业,他所在的部落与部落结为部落联盟。随后,在之野打败了以为首领的东方部落。

③清明节快要到了,请你写一篇短文。缅怀他的事迹,颂扬他的英名。

课后习题档案(作业之后看一看,就这么简单)

〔知识巩固〕答案:B

〔畅想天地〕答案提示:可以参照简答题。

相关链接(开阔视野,见多识广)

黄帝的传说

黄帝为什么叫“黄”帝呢?这在古书里是有解释的。《淮南子》一书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帮助)后土(管土的神),执绳(法)而制四方”。这是说因为黄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他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故名“黄帝”。黄帝为什么又名轩辕氏呢?根据史料记载,黄帝曾发明一种车战法,打仗的时候,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将战车连接起来,围成一圈,指挥员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作为出入的门,起到了保护指挥员的作用。古人把带有布幕的战车叫“轩”,把两辆战车中间的空当叫做“辕”,因为黄帝是这种车战法的发明者,所以后人便又把黄帝叫做轩辕氏。

传说中的黄帝,精明能干,领导他的部族改善了生活条件,有不少发明创造。他会推算天文,制定了我国最早的历法。他制造了车船,予人以舟楫交通之便。他领导人们修造房屋,驯养家畜,种植五谷,发明了凿井汲水,改变了游猎生活,摆脱了穴居野处、构木为巢,居者靠河流、牧者逐水草的原始蒙昧生活。他还精通医术,和神医歧伯研究出一套治病方法,被后人编成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黄帝还命仓颉创造了象形文字,命伶伦(línglún)用竹子做成三寸九分长的十二音阶,配成乐曲,命精通数术的隶首,制定了度量衡。以上种种传说,虽然掺杂着神话虚构成分,但却反映了在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过着文明生活,这一点是可以确信无疑的。

阅读提示

黄帝战胜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统称为华夏族。华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黄子孙”。

单元回眸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识系统建构

北京人:发现于②,距今约有③年。能制造和使用④,使用⑤火,过着⑥生活

元谋人:距今约有①年,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山顶洞人:发现于⑦里,距今约有⑧年。掌握⑨技术,会⑩火,有审美意识

半坡居民:生活在⑤中游,距今⑥年。种植⑦和蔬菜,使用⑧石器,烧制陶器,饲养家畜,纺织⑨布,有了原始艺术

氏族:在原始时代,按⑩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

河姆渡居民:生活在①下游,距今②年。种植③,使用④石器,烧制黑陶,饲养家畜,过群居生活

华夏族:黄帝、炎帝联盟和九黎族一部分成为中原地区的主要居民,形成后来的①

族。②被称为“人文始祖”

禅让:原始社会里,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历史上称为“③”

单元综合评价(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共30分,每题3分)

1.我过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北京人

B.元谋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2.下列远古人类已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3.1987年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世界遗产”清单,该古人类遗址位于今天()

A.北京附近

B.天津附近

C.山西附近

D.云南附近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会不会使用工具

B.会不会使用火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吃熟食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最先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6.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7.下列现象中,能反映原始农耕时代文化特征的有:①定居生活②建造房屋③饲养家畜

④使用打制石器⑤制造陶器⑥用青铜器耕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⑥

8.右图人物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9.传说4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他们是

①黄帝②炎帝③蚩尤④尧帝⑤舜帝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10.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在生产生活上的共同点有()

①种植水稻②建造房屋③制作陶器④饲养家畜⑤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二、填空题(共16分,每空2分)

11. 北京人学会了保存天然火,________已懂得人工取火。

12.在原始时代,按血家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做。遗址和

遗址都是氏族村落遗址。

13.炎帝和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以为首的部落,后来为争夺中原地区,又在展开大战,他们的部落逐渐走向联合,并与族的一部分成为中原地区的主体居民。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后的 .

三、识图题(共16分)

14.下图是我国《原始居民建筑复原图》

A B

请回答:

①半坡人建筑复原图是。

河姆渡人建筑复原图是。

②图A是式房屋。

图B是式房屋。

③图A的优点是什么?图B的优点是什么?

④形成这两种构造不同的房屋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习惯

B.种族差异

C.自然条件

D.生产力水平差异大

⑤想一想:图B的建筑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材料解析题(共20分)

15.材料一:人类进化示意图

材料二: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双臂运动自如。但头部仍然保留着不少原始特征,如额骨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很像猿猴。

请回答问题:

①关于人类的起源已有年的历史。(2分)

②科学研究揭示了人类起源的什么奥秘?(4分)

③材料二表明北京人在进化的过程中,体质形态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6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

——《白虎通·号》

请回答:

(1)“神农”是传说中的什么人?(2分)

(2)“神农之时”相当于我国远古时代的什么时期?(2分)

(3)请简要说明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情况?(4分)

五、活动探究题(共18分)

17.某旅游团要考察人类发展史,准备考察的遗址有:云南元谋人遗址、北京周口店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陕西黄帝陵。

①你能帮他设计一条比较科学的旅游路线吗?

②说说你这样设计的理由是什么?

第4课夏传子,家天下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夏朝建立的了解,引导学生对国家产生初步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讲述传说,阅读课文,设问思考,展开想像,对本课的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概括和比较,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夏朝,商朝经济生活的了解,培养学生适应生存环境,创造物质文明的理念。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和盘庚迁殷

教学难点: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讲授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你知道什么是国家吗?它是怎样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国家是谁建立的?

二、禹建立夏朝

1、大禹治水

课件出示《大禹治水》图

提问:大家听说过大禹治水的传说吗?大禹治水的结果怎么样?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

2、禹建立夏朝(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夏朝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夏朝的建立,说明我国原始时代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标志着国家的产生。夏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

三、王位世袭制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提问:大禹死后,王位由谁继承?

什么是王位世袭制?它取代了原始时代的什么制度?从禅让制演变到王位世袭制的原因是什么?

2、夏朝的统治

(1)阶级关系

提问:夏朝由谁统治?统治者阶层还有什么人?他们属于什么阶级?

被统治者是什么?

(2)国家机构

请学生阅读课文并介绍:夏朝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国家机构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归纳。

四、商汤灭夏

1、夏桀的暴政

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桀骑人石砖画》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夏桀。

2、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1)商汤灭夏

提问:商汤是如何灭掉夏朝的呢?

学生讨论后归纳

(2)商朝的建立

看书自己归纳

(3)盘康迁殷

提问:盘庚库什么要迁都到殷?

(4)残酷的奴隶制度

(5)商朝经济的发展

教师指出: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其经济有了很大进步。

(6)商朝的统治区域

打出幻灯《夏统治区域图》、《商统治区域图》、《中华人民共同国版图》,将三图相比较。五、小结

第六课西周的分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4、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自我测验

利用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所以,选择题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题是一个知识拓展题。向学生提供了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处境,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这部分采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附:板书设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

3、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教学目标

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辨认甲骨文,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认识商代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中国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创制了文字。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我国的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的历史上独树一帜:它结构复杂,被誉为方块字。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字是其中一种。你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请打开书46页,我们一起学习“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板书:

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师:就目前的考古学成就来看,我们今天的汉字源于商代的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顾名思义,叫做甲骨文。先来看两幅图片:这是出土的刻有文字的牛骨;教材中还有刻有文字的龟甲。它们距今至少有3300年的历史了,很古老,很神秘。

设问:关于甲骨文,你最想知道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求知的欲望很强,提出了很多疑问。甲骨文自发现以来,已经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甲骨文学,很多问题不是我们今天一节课能够解决的。归纳起来,我们比较关心的核心问题是:

1.甲骨文在哪里出土的?

2.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

3.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内容?

4.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师:

1.介绍殷墟(略)

2.补充清末王懿荣的小故事(略)

3.现在出土的甲骨文有十几万片,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5000多个,考释过的有2000多个。那么甲骨文里到底记载了什么内容呢?要知道甲骨文的内容,首先必须了解商代贵族王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那就是占卜。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一定要占卜

定吉凶。在按占卜的结果安排活动。

可问:为什么要占卜?(答: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迷信鬼神)

可简单补充如何占卜。(略)

师:所以甲骨文实际上是卜辞,它里面记载了商王的活动和一些政治,经济情况,非常具有历史价值。

我们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发展来的;甲骨文是象形文字,一些简单的形象性强的,我们也能认识。

下面我们作个猜字游戏:

你认识这些甲骨文吗?它们是今天的哪些汉字?

师:板书: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设问:其实,商代留下的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文明成就不止甲骨文,还有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我们在电视上或参观中一定见过不少青铜器。关于青铜器,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想知道有关青铜器的什么?请小组讨论后提出至少三个感兴趣的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最有助于我们了解青铜器?

师:

1.首先应该明确商代是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时期。

2.什么是青铜器?

3.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

4.不同种类的青铜器调配铜和锡的比例是一样的吗?。

5.

6.代表作:司母戊鼎

设问:假设你是博物馆的文物讲解员,你该怎样向参观者介绍这件文物?请写出简介。不超出80个字。

师:请哪位同学自告奋勇做解说员?

7.这样大型的青铜器,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说明了什么?(主要教师讲解制造过程)师:总结: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术精湛,气势宏大的司母戊鼎正是当时那个时代辉煌灿烂文明的象征。今天,司母戊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21世纪来临之际,党中央铸造了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命名为“中华世纪鼎”,作为中国人民迎接新世纪的礼物送给联合国,现以被永久收藏。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与青铜器,你有什么体会和感受?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

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春秋的争霸战争和战国七雄

能力目标以丰富的历史故事,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思路

教育目标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兴亡增强毅力发奋学习

重点、难点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七雄并立

策略和方法学科渗透语文(成语)教学媒体投影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

板书春秋战国的纷争 .

强调;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