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师伴你行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名师伴你行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名师伴你行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名师伴你行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课时作业(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作业时间:月日

1.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宜居地。“九州”的出现( ) 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

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

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

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

答案:D 解析:在夏、商、周时代就存在“九州”的地域区划,故“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错误,排除A项;“九州”的地域区划和诸侯国的划分并不冲突,故B项错误;C 项与材料无关;根据我国九州“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宜居地”,说明华夏文明发展,周边的少数民族之地也成为中国九州的一部分,故D项正确。

2.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把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都控制在统治集团手中。这种分封的变化( )

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

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影响。根据所学,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形成于秦代,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是血缘关系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主要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郡县制下中央能直接控制地方,故C项错误;“把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都控制在统治集团手中”打破了原有方国之下的血缘组织关系,故D项正确。

3.在档案文献的编纂与传承之中,殷商的文字多以卜辞为主,专门记录鬼神之事,而殷商之后的文字以史官记事为主,如“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据此转变可推断周代( )

A.逐渐进入有文字依据的信史时代

B.文字书写趋于简单与规范

C.神权与王权进一步结合

D.对人的社会实践更为尊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和思想转变。步入信史时代是从商朝开始的,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文字记录情况,不是文字本身的书写问题,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周朝神权和王权的结合不像商朝那般紧密,故C项错误;据题干中“殷商的文字多以卜辞为主,专门记录鬼神之事”到“殷商之后的文字以史官记事为主,如‘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可知,记载内容由重鬼神到重人事,反映了人的作用逐渐被重视,故

D项正确。

4.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说:“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司马迁在此沿用了西周史官这一段记录,并以公元前841年作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端。这主要说明( )

A.司马迁所述内容是第一手史料

B.贵族共同协商执政以应对危局

C.周召共和开启了共和制的开端

D.贵族干预政治表明分封制崩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的特点。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时期距西周年代久远,其对西周历史的著述是根据西周史官的记录而成,并非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厉王由于施行暴政,引发了国人暴动,召公和周公两相协商共同执政以应对危局,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共和行政”指的是召公和周公共同行政而非共和制的开端,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不难得知,分封制走向崩溃是在战国而非西周时期,故D项错误。

5.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

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

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对中原文明传播的作用。根据题目中关键信息“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得出,分封制的实行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原文明向外传播,没有体现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融合的信息,故D 项错误。

6.西周时期,有彝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上载有“铸兹宝簠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语句。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 )

A.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

B.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

C.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

D.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血缘关系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西周并无“皇权”一说,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子子

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强调了大宗的特殊地位,宣扬了血缘继承关系,因此西周时期将大宗的地位刻在青铜器上体现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故B项正确;“君权神授”指君主的权力由神授予,材料表明君权来源于大宗血缘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与僭越周礼无关,故D项错误。

7.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

C.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宗法意识已日趋淡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后期宗法制对王位继承的影响。材料“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表明诸侯仍然承认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分封制并没有遭到严重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中周懿王叔姬辟方属于小宗的后代,王位回到周懿王的太子姬燮表明回归嫡长子继承,体现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故B项正确;“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是对材料的曲解,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说明宗法意识仍旧很强,故D项错误。

8.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的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

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衰落。根据材料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可知,血缘关系的成分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无关,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反映现象的体现,并没有说明实质,错误;这种政治道德的转变与诸侯国矛盾的缓和无关,故D项错误。

9.西周时期,“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这反映了当时( )

A.政治等级建立在土地占有的基础上

B.重农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

C.利益分配不公导致贵族间的矛盾

D.关注民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等级制度。材料中“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讲述的是西周时期不同等级占有土地的多少,后面又讲到土地占有的不同导致各等级享有的权力也不同,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国家重视农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到分封制下各等级所分封的土地多寡,并不能体现贵族之间因为利益分配不公而产生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关注民生,故D项错误。

10.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是对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这意在说明周代( )

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

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

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

D.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与王权的关系。根据材料中“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分封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王权,另一方面又制约王权,故D项正确;A项只是看到了其制约作用,不够全面;B项是宗法分封对贵族政治的影响,与材料中王权不符;家国一体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的产物,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

11.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枋(fānɡ)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场所;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 )

A.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

B.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

C.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薄

D.周礼制度的约束力被削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周礼的衰落。材料反映的依旧是分封制,故A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诸侯国交往的小部分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反映的是对土地所有权的重视,故C项错误;郑鲁两国私自将两块封地交换,是对周礼的破坏,故D项正确。

12.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平原君门客四千,孟尝君门客三千,信陵君门客三千,春申君门客三千。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

A.导致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B.冲击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

C.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

D.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养士之风所产生的影响。养士之风并没有导致宗法分封制瓦解,故A项错误;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与冲击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诸侯之间的纷争促使养士之风的盛行,C项因果关系倒置,故错误;诸侯公卿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不论出身,冲击了世卿世禄制,故D项正确。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拥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材料二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3)我们应如何认识宗法制的这种演变?

答案:(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

影响:积极方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

(2)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和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

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近代媒体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3)认识:由等级森严发展到具有民主色彩,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言之有理即可)。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晋献公曾祖父(非嫡长子)被封到曲沃(自然条件好)后,大力发展农业,力量壮大起来。经过七十年时间,晋献公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将晋国国君消灭。西周天子对此违反宗法制度的行为束手无策。晋献公即位后,地位不稳,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强大,威胁到国君,于是,晋献公将同姓的公族消灭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

称“晋无公族”。虽然消除了公族内部对君位的威胁,可是这样一来,政权就渐渐落到卿大夫手中。这种卿权坐大的现象在秦国却并不严重。晋国的卿权强大,发展到最后便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强大统一的晋国顷刻间消失了。卿权坐大是春秋时期历史的必然,但发生在晋国等少数诸侯国中又是历史的偶然。

——摘编自王立群《历史从未走远——王立群

读史札记》等材料二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试从“历史的必然与偶然”的角度分析晋国解体的原因。

(2)提炼材料二所反映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经济上,井田制在不断瓦解;文化上,礼崩乐坏。最终三家分晋只不过是周王朝走向解体的一个缩影,它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

晋献公将同姓的公族消灭殆尽,导致“晋无公族”,削弱了其统治的宗族支持基础,这是晋国卿权坐大和晋国走向解体的偶然因素。

(2)观点:历史的偶然性中蕴含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

说明:西安事变前夕,民族矛盾激化,团结抗日成为社会的一种潮流;蒋介石抗日步伐迟缓及加速“围剿”的做法,必然会导致事变,这些都是西安事变爆发的必然原因。但它最终是通过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扣押蒋介石的偶然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教案背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要概念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 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析并理解三者之间的渊源继承关系。2.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并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理解中国当今改革的必要性和挑战性。 教学课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作为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夏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二是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明确的主要概念有二个:宗法制和分封制。 &学情分析 这一时期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作为第一课,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补充适当的资料如文字、实例、实物、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 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1、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教材,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练案[1]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2018·绵阳)下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整理的夏朝世系示意图。它表明夏朝 ( B )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父死子继成为王位传承的主要方式 C、中央集权尚未有效确立 D、夏朝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 【解析】: 夏朝王位世袭,但未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错误;夏朝王位传子是王位继承的主要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夏朝王位的传承,不能得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故D项错误。 2、(2018·长春)商代“诸妇”之封,至少有六十四人之多,“或命之祭祀,或命之征伐”。由此可见 ( B ) A、商代妇女地位的崇高 B、封“诸妇”以保护商王朝的统治 C、商代是个尚武的朝代 D、利用母系血缘关系维系商朝统治 【解析】: “商代‘诸妇’之封”不能代表所有妇女地位的崇高,故A项错误;“或命之祭祀,或命之征伐”,统治者的赏罚均为维护其统治,故B项正确;“至少有六十四人之多”可见依然是个案,不能代表整体,故C项错误;对妇女的封赏不能代表社会以母系为主,

故D项错误。 3、(2018·湛江)西周实施分封时,周王会将原来周部落的部分贵族组成一套“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让他们跟随诸侯到封国担任官职。这一做法 ( B ) A、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B、推广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C、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 D、打破了地方的血缘政治 【解析】: 根据所学,分封制下诸侯国独立性较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将原周部落的部分贵族组成一套‘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有利于将原来周部落先进的管理制度带到各诸侯国,故B项正确;分封制会扩大周的统治范围,材料主旨是“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故C项错误;分封制以同姓亲族为分封主体,故D项错误。 4、(2018·滨州)西周时期,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主,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这样做的实质目的是 ( B ) A、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B、维护贵族等级秩序 C、构建家国一体的政局 D、强化尊祖敬宗观念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各级宗族成员都以“宗子”为中心,体现了宗法制当中的等级秩序不可僭越,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神”,A项错误;材料中只说了“家”,没有“国”的信息,排除B 项;虽然材料中有“尊祖”和“敬宗”,但这只是直接目的,不是实质目的,排除D项。 5、(2018·佛山)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

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新人教必修1)

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 设问: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讲解分封制时,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

1.1.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历史教材四种版本合一)

历史Ⅰ政治文明历程 课程标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⑴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⑶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⑷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讲中国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沿革 (岳麓)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逐渐出现了权力的萌芽,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实际上就是史前社会的部落酋长。 (人民)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早期文明的突出标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岳麓)国家组织、城市、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出现,结束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标志着文明时代的来临。 (注:在考古学上探讨文明时代的形成,有些学者提出了文明要素的概念。对“文明要素”的概括虽不尽一致,但基本是城市、文字、金属和礼仪四项。如英国丹尼尔在《最初的文明》列举文字、城市和复杂的礼仪三要素,认为只要一个社会具备其中两项,便可判定属于文明。日本学者贝塚茂树则举出青铜器、宫殿基址、文字三项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阶级和国家是文明产生的根本标志。) 1.夏:约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夏。禹有意识地扶植其子启的势力,禹死后,儿子启即位,始创王位世袭制。特点: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方式:有时父死子继,有时兄终弟及。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世袭制破坏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政治权利交接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位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与品德。关于“禅让”是否存在,一直存在争议:《论语》:“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竹书纪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韩非子》:“舜逼尧,禹逼舜。”前316年,燕王哙禅让相国子之,引起动乱。西汉末年,王莽再开“禅让”先河。魏、晋、宋、齐、梁、陈,及北朝魏、齐、周、隋,政权嬗替,皆用“禅让”。)

必修一历史夏商周政治制度练习题

必修一历史夏商周政治制度练习题2012-12-7 1.西周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机构。这种做法 A.便于中央直接控制地方B.使国家政权从松散趋向严密 C.仅凭血缘关系维系统治 D.深刻影响秦朝以后的政治制度 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4.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5.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7.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8.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10《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夏商王位世袭制和行政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 (2)、掌握西周分封的目的、对象被封的诸侯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分封制产生的影响和兴衰; (3)、掌握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对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理解宗法制度与分封制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同一历史阶段相关政治制度之间关系的把握能力,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王位世袭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2 三、 1. 2 1. 2. 1. 2. 3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前言:古代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 基本线索:原始的部落民主向专制一步步强化;两大阶段:夏至春秋战国(早期) 与秦至清(走向成熟又走向衰落);着眼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内部的关系(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2、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图片——“鼎”,让学生讨论“鼎”的象征意义,引入第一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3、讲授新课: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特点:(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开创者:夏禹第一个王朝(前2070年) 特点:国家机器——“家天下” 形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商朝) (2).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 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师(职责) 地方上:封侯、伯义务:纳贡、征伐 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思考题: 1、夏商时期的相权状况意味着什么?(分别与禅让时代和秦之后的王朝相比) 2、侯、伯有几重身份?既是隶属中央的高官,又是地方上方国的首领(双重身份) 2、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1 度? (2) (3 3 4 1 A. C. 2、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D.有与周王室平分天下的野心 3、“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度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A.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B.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D.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E.周王室——周王庶妻所生长子 4、孔子说:“殷因于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5、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各起了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这种积极作用只是一时期的? 十、课后反思: 本课分析较透,内容处理较为恰当。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最全版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商、周政治制度发展的过程,记忆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等重要历史概念。理解由夏、商方国联盟到西周天下共主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与特征。 2、从宗法制、分封制的形成,认识制度变化的因果联系。 3、初步理解政治制度涉及的范围,培养探讨人类政治活动历史的兴趣。 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 2、辅助手段:注意充分作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物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教材分析 1、重点难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仍然是宗法制、分封制。能力要求重点在于认识和培养兴趣。 2、重要概念:分封制、宗法制 3、探究问题: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是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要点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建立 2、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周朝的建立 2、分封制的形成 3、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分封制的特点和作用 5、分封制的破坏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宗法制的形成 2、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人类社会出现“国家政权”的基本标志是什么?中国社会什么时候出现了“国家政权”?基标志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中国社会于公元前21世纪(前2070年)正式出现国家政权,标志是夏朝的建立,随着夏朝国家政权的建立,中国社会出现了早期的政治制度,进入了早期政治文明阶段。 (展示板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引导学生打开书本,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这一单元的基本线索;二是学习的要点;三是学习

高中历史必修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 了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2. 综合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的禅让制 1.时间:尧舜禹时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时期。 2.地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3.特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二、夏朝———“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 1.背景:禹治水有功;战胜其他部落;劳苦功高。 2.起源:约公元前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 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所取代。 3.特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 会”。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___。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适应了历史的发展。 4.王权的特点: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崇信鬼神,国家大事都通过的方式来 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三.商朝——异姓国族林立的方国联盟商代中央设有__、卿、士等官职;相权很大,可主持政务、废立商王。地方封方国首领为和, (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商汤以七十里为王,文王以百里为王)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 误区警示] 商代虽然也有分封,封国大部分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无血缘关系。以商部族为共主的方国联盟,异姓国族林立臣服于商,方国相对独立、联系松散。方国的聚合与 商之盛衰息息相关,在商朝强大时,听命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落时,就会与之对抗甚至叛乱,与商的关系非常不稳定。

夏商周政治制度 知识点

1、禅让制(公天下)定义:将首领的权位传给贤能人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定义:政治权利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制度 方式: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开始时间:夏 3、夏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都城:阳城国君:禹、桀 4、商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都城:亳、殷(盘庚迁都)国君:汤、纣 5、占卜 目的: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实质:通过神权来巩固加强王权 内容:①商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也是群巫之长②大事小情都要占卜 表现:敬鬼酬神、殉葬、祭祖、祭神 6、夏商的中央官制:相、卿士——掌管政务 7、夏商的地方管理制度——主要政治制度 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内容: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并对商承担义务(定期纳贡、奉命征伐),也有很大的自主权 8、西周时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都城:镐京国君:周武王(姬发)、周幽王(姬宫生) 9、分封制 推行者:周公 定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诸侯的义务:①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镇守疆土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⑤朝觐述职 诸侯的权利: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①设置官员②建立武装③征派赋税 影响:积极——①周王与各诸侯国关系密切,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消极——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对后世的影响——被后世所沿用(汉初、明初) 10、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 直接原因——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11、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定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内容:①大宗、小宗体系②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 又称为宗子) 意义: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世卿世禄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是“国”与”家”的统一 ③对现在社会的影响:积极——①注重家庭关系,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②“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寻根问祖”风俗,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消极——①传宗接代观念,重男轻女思想的遗毒②等级观念严重③宗族派别观念严重,容易 产生家族本位、人情关系和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违背,影响我 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2、礼乐制度(周礼) 目的: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定义: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实质: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1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4、世卿世禄制:西周各级贵族不仅世袭所占有的土地和人口,且还世袭其职务和待遇 15、东周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都城:洛邑国君:周平王(姬宜臼)周赧王(姬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胸有成竹 泾渭分明 1.了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2.综合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认识西周政治制度及其先进的文化理念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峰回路 转柳暗花明 一、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的禅让制 1.时间:尧舜禹时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时期。 2.地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3.特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二、夏朝———“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 1.背景:禹治水有功;战胜其他部落;劳苦功高。 2.起源:约公元前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 所取代。 3.特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会”。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___。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适应了历史的发展。 4.王权的特点: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崇信鬼神,国家大事都通过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三.商朝——异姓国族林立的方国联盟 商代中央设有__、卿、士等官职;相权很大,可主持政务、废立商王。地方封方国首领为和,(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商汤以七十里为王,文王以百里为王)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误区警示] 商代虽然也有分封,封国大部分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无血缘关系。以商部族为共主的方国联盟,异姓国族林立臣服于商,方国相对独立、联系松散。方国的聚合与商之盛衰息息相关,在商朝强大时,听命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落时,就会与之对抗甚至叛乱,与商的关系非常不稳定。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四、西周. 1.背景:公元前1046年,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周初的政治形势:武王克商二年后病死,发生东方邦国联合叛周的重大事变。“武王克殷二年崩,成王少,周公(老四)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老三)及其群弟流言于国内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史记.鲁周公世家》,东方邦国殷商旧势力,一时俱叛。(兄终弟及应先及管叔,故对周公不满,但管叔才干不足,周公不得已而为之,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 周公东征,杀管叔,定乱,嫡长子继承制也正式确定。(否则管叔之叛不好解释)重新分封,“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之不咸(和睦),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军事征服(周公东征)、制度变革(分封)与宗法制三者相结合,此所谓“封邦建国” 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3.内容: ①分封的对象和范围: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__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___,拱卫王室。“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②诸侯的义务和权利: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____和朝觐述职。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③形成的格局:“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西周的封建与商有很大不同。由同姓子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有邦国的地域内新建的“殖民据点”,很像“掺沙子”。每一新“诸侯国”都是该地域的“统治中心”。有监督之责,故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一方面是自上而下逐级分封,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周人的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极大提高了周天子地位,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成为天下之共主。 4.影响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的疆域北起今辽宁,南至长江以南,西从甘肃东部,东达大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②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③文化的拓展:以军事征服为主要方式的向外扩张,将周边诸多部族,如南方的淮夷纳入周的文化圈。“昭王南征而不复”,楚没有纳入周文化圈,呈现出与现实主义周文化不同的浪漫主义。《诗经》与《楚辞》。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2.作用及发展演变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2. 特点及基本原则 3.实质及作用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

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 设问: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讲解分封制时,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轮复习教学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目标预设】: 1、西周的建立、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与郡县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识梳理】: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实行:(1)开始:周武王实行分封制。继续: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 2、西周实行分封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 (1)武王把王畿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受封对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多被分到重要地区。 (2)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受封的义务) (3)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受封的权利) (4)诸侯在自己的分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 4、作用:(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3)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5、瓦解: (1)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等。(2)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4、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有王位的继承权,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相对于大 宗称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 5、作用:(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的统一: 1、秦朝统一的原因: ①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渴望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日益强大。③秦王的个人才能 2、秦朝的建立:①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②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的确立(皇帝制度): 1、确立皇帝名号:秦统一后,秦王嬴政为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开始使用“皇帝”称号,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皇帝制度的特征: ①一人独尊:为了显示皇帝独尊,规定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所用的玉印称“玺”,以增强皇帝的神圣感; 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显示地位不可僭越。 ③皇位世袭:自称始皇,后世为二世、三世以致千万世。显示权力不可转移。 三、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内容:(1)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2)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君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特点:中央的主要官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以皇权为中心。 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确立:春秋战国,一些诸侯国已设郡县。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2、规定: ①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②县的长官称县令_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③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郡县制的作用: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五、中央集权制度的深远影响: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加强、完善。 【达标检测】: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2、“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3、关于宗法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按军功分配政治权力 B.周天子对诸侯实现了集权统治 C.长子具有优先继承权 D.形成中华民族尊祖敬宗的习俗 4、《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从这段材料所获得的最全商、最准确的信息应是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同之间为争夺人口和土地互相厮杀 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于崩溃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5、在2005年进行的全国l%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 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表述中最恰当的是A.宗法制 B.科举制 C.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D.郡县制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问题探究通过对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说明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其官僚政治与体制管理,无不与古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王位世袭王位世袭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2.作用及发展演变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2. 特点及基本原则 3.实质及作用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

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