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节 两种电荷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节 两种电荷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节  两种电荷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节  两种电荷  教案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二、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的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媒体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梳子、直尺。多媒体电脑课件。

五、教学重点:电荷的概念,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和摩擦起电。

六、教学方法

1、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实验法探究法

2、学生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七、学习过程

(一)、结合自己生活中事例和课本图,谈谈你对电的认识?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讨论叙述)

(二)、设疑体验、发散答疑:

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

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会吗?

(三)、认真完成讲学稿自主学习部分,请将你的疑问写下来,并小组合作完成讲学稿的以下探究活动,来解决你的疑问。

(四)、实验探究活动一:

1、用在头皮上摩擦过的梳子或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靠近小纸屑,你会发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

2、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橡胶棒靠近纸屑,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

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

3、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玻璃棒靠近纸屑,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

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

结论:物体带电是指________________,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是________. (五)、实验探究活动二

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你会发现_________.

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你会发现_________.。

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你会发现_________.。

思考:(1)、正电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_______表示。

(2)、负电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______表示。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交流与讨论-------验电器

1、观察实物:交流、讨论后回答问题:验电器的构造有哪些?依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试一试: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七)阅读:原子的结构和元电荷

1、写出原子的结构:

2、写出元电荷的定义、符号和大小。

(八)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1、演示课本图5.1-5实验,让学生得出电荷是怎样定向移动的。

最后三自然段,回答:

2、通过自学P

100

(1)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并分别举例说明。

(2)金属导体靠什么导电?

(九)合作探究

1、怒发冲冠

材料:泡沫板、尼龙布

用尼龙布在泡沫板上摩擦几次,将泡沫板靠近人的头发,头发会竖立起来。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2、神奇的气球

材料:气球、绸布、细线

把气球吹胀后用绳扎紧,在气球上画脸,用绸布摩擦两个气球,再把它们的绳系在一起,它们会“怒视”相对。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想一想:若在它们的中间放上一块纸板以后会怎么样?

八、学习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当堂检测

1. 有a、b、c、d四个带电小球,已知a吸引b,b排斥c,c吸引d,d带负电,则a、b、c三个小球带电情况应是()

A.a负电,b正电,c正电

B.a正电,b负电,c正电

C.a负电,b负电,c正电

D.a正电,b正电,c负电

2、物体摩擦后带上了负电荷,这是因为()

A.物体获得了电子 B.物体失去了质子

C.物体失去了原子核 D.物体创造了电子

3.通常情况下,下列各组物质中,全属于导体的有()

A.铅笔芯、铁丝、人体

B.海水、油、水银

C.塑料尺、硬币、大地

D.碳棒、陶瓷、玻璃

4、电风扇叶片上经常布满灰尘,是因为风叶转动时与空气_____而产生_______,带有_________的叶片会把空气中的灰尘吸着不放,以致叶片上特别容易脏。

5、打开自来水龙头,放出一股细小的水流,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水流,可以观察到水流___________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6、你能说出几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吗?说说看

十、板书设计:

一、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则说明该物体带了电荷。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现象。

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用Q表示;

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

4、电荷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相互抵消的现象。

二、验电器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三、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四、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金属、人体、大地、食盐水溶液等。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

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十一、布置作业、课本后面动手动脑学物理1、2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知识讲解

两种电荷 【要点梳理】 要点一、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要点诠释: 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A、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B、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要点二、验电器: 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 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要点三、原子结构元电荷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 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 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核外 电子带负电,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 量,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要点诠释: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课标要求】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目标】 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总结出带电体性质,能说出区分正负 电荷的方法,准确得出电荷作用规律。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了解电荷量。 3、通过自学,了解原子结构,能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绝缘体与导体,能说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重、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电荷作用规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说出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导电原因。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教学过程】 一、动手参与 小实验: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 捋能不能达到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引 导学生得出:用干燥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引入摩擦起电。 二、新课 1、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完成任务: 1)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怎样得到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3)怎样得到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数量不同,为什么?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Q 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3、演示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 1)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自学课本原子结构内容,完成任务: 1)原子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弱不同,相互摩擦时,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强的得到电子,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 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注意:同种物质相互摩擦不能带电 5、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同步练习及答案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同 步练习及答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 用干燥的丝绸摩擦玻璃棒后,玻璃棒能吸引轻小物体,则说明玻璃棒_______ ;此轻 小物体 _______ (选填“肯定”或“可能”)是带电体. 2.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__ 电荷,若将此橡胶棒靠近带负电的轻小物体时会互相_______(选填“吸引”或“排斥”). 3. 小李同学在镜子前梳头,她发现梳子会吸引头发,这是因为摩擦后梳子和头发因带___________电荷而相互吸引 4.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 ____ 和不带电的 _________组成。 5. 用在干操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细细的水流,会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惊奇的现象.这是由于梳子摩擦后 ___.会吸引细细的水流;当梳子靠近带负电的小球.小球被排斥.说明梳子带 _____电。 6.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橡胶棒由于___________电子而带负电。把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与作业纸摩擦过的塑料吸管,发现吸管被推开,说明吸管带 ____________电。 7.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选填“正”或“负”)电,如图将它与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是因为(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5题 7题

8. 早在公元前600年,人们发现了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起电的实质是_________的转移;1733年,科学家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并总结出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9. 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严禁用塑料桶运汽油”。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会不断与筒壁摩擦,使塑料桶带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10.有A、B两个带电体,若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一定带_______电,B与c一定能相互_______。 11.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μm的颗粒悬浮物,能被肺泡吸收并进入血液,影响人体健康。某科研队伍成功研制出净化器,其原理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1、S2后,风扇旋转吸入含有颗粒物空气,当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C 时会被快速吸引过来,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______________的性质;当颗粒物快速通过光洁金属网C后,会带上负电荷,然后被带有正电荷的棉芯D吸附住,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2. 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若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1 人教版完美版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2.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一般认为电学不好学,但因为是新知识,学生都对它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两种电荷》的教学,应特别注意减轻学生学习电学的精神压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电学的心理环境。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也对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吸引碎纸屑等类似的实验并不陌生。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3.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电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小学科学课认识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深化。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评价任务】 1.全部学生能说出相互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是因为物体带了电,并能列举出2-3个生活中利用或防止摩擦起电的例子。 2.100%的学生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全部学生能说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能用原子的核式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4.能列举3-5种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自由电子的角度解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的原因。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全册教案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1.宇宙有多大? (1) 综合观察课本图11-1和课本图11-2。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②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③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 ④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2、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两种电荷的教学设计

课题:《两种电荷》 科目:物理教学对象:九年级一二班学生课时:1课时 提供者:唐梦瑶单位:静海县静海镇徐庄子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 移动;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和感知电荷间作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常 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摩擦起电实验现象,从而对电荷的探究产生兴趣,最后 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九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 2、电现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3、对日常生活中的摩擦起电及静电现象有一定了解,但对其认识不够深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活动法”这三种教学方法。 2、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故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 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女孩头发竖起来的视频思考:为什么纤维丝向四周散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摩擦起电的小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引出摩擦生电,列举常见的摩 擦生电现象 引出两种电荷概念 探究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 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 —归纳总结 归纳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布置练习通过练习找出判断物体带电情况的 方法反馈学生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掌握情况 展示验电器练习制作简单的小验电器认识和学会使用验电器,明白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展示原子内部结构图片和原子内部组成物质运动视频。学生看书思考:原子的结构是怎样 的?通常情况下,为什么物体不带 电? 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实质 巩固练习、交流和小结1、回顾知识,交流、讨论。 2、总结该节内容,完善知识。 3、课后完成作业。 加深印象,巩固所学 七、教学评价设计 测验与作业: 例如: 1.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 D.绝缘体内没有电子,因此它不容易导电 2.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A.人体、大地、铜钥匙 B.橡皮、煤油、塑料袋 C.铅笔芯、盐水、玻璃杯 D.瓷瓶、空气、钢板尺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等。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由于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研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这一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扩散现象去间接感知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用乒乓球与弹簧组成的模型来配合讲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最后,让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汽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分子很小,只有通过对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分析间接去了解,本节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领会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并使学生借助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感知的事实。

初中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练习题及答案

两种电荷练习题 1.干燥的天气里,在阳光下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头发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 。 2.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尘,这是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幕上带有,而具有了的性质。 3.若用被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一个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会,这表明验电器,在这一过程中电荷是如何转移的。4.用带负电的物体去靠近一个用丝线悬挂着的轻草球时,若轻草球被吸引,则该草球()A.一定带负电B.一定不带电C.一定带正电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5.甲、乙、丙三个小球,在互相靠近时,甲排斥乙,乙吸引丙,若丙带负电,则()A.乙可能带负电B.甲、乙一定都带正电C.乙可能不带电D.甲一定带负电6.当丝绸跟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带电,丝绸带电,这是因为。7.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8.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带了负电,这是由于() A.毛皮束缚电子的能力比较强 B.橡胶棒的正电荷转移到了毛皮上 C.摩擦过程中创造了负电荷 D.橡胶棒上有了多余的负电荷 9.带正电的甲金属球和带负电的乙金属球接触后,乙球也带了正电,这是由于()A.甲球上的部分原子核转移到了乙球上 B.甲球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了乙球上 C.乙球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了甲球上 D.乙球上的部分原子核转移到了甲球上 10.将两个气球在衣服上摩擦几下,用细线悬起来。结果两气球像闹“矛盾”一样不愿靠在一起,这是因为摩擦后的气球。 1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 的转移,丝绸和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因( )而带( ) 电,丝绸因( )而带( )电。 12.有A、B、C、D四个带电体,若A排斥B,A吸引C,C排斥D,且已知D带正电,则A带电荷,B带电荷,C带电荷。

一、两种电荷教案

一、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 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 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准备: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物理 全册优质教案

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 新课引入 出示如图甲、乙所示的电表,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说出它们的作用与使用规则;再出示如图丙所示的仪表,观察这个仪表,你对它了解多少?知道它的哪些相关信息?从学生的疑惑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电能 活动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电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活中不同型号的干电池、手机、数码相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它们属于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2:让学生从物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消耗电的用电器?能否说出它们的能量转化?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电风扇、白炽灯、空调、冰箱等,这些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试着说出电能的概念和单位。 归纳总结:(1)电能:电流所具有的能量。(2)单位:电能常用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俗称“度”);在物理学中电能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W·h=3.6×106J。

探究点二:电能的计量 活动1:走进生活,让学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在你的家庭中是如何计量每个月消耗的电能的?你知道这些电能是通过什么单位计量?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师归纳总结:电能的测量工具是电能表,往往以度为单位,1度=1kW·h。活动2: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说一下,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表,说出如何读出电能表的示数,如何计算出这个月消耗的电能? 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 (1)电能表的示数,最后一位是小数位,单位是kW?h (2)月末的电能表示数减去月初电能表的示数,即为一个月消耗的电能。 活动3:出示电能表,让学生结合课本P88的内容,说出如图所示的电能表铭牌所代表的含义。 归纳总结:“220V”是说这个电能表应该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10(20)A”是说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额定最大电流为20A。“50Hz”是说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中使用。“3000r/kW·h”是说,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转盘转过3000转。 探究点三:电功 活动1:自学课本P90,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电功? (2)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小组之间阐明的观点,归纳总结得出: (1)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电功的符号是W。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练习题(解析版)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女孩用手触摸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时头发立起并散开,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头发一定带正电荷 B. 头发一定带负电荷 C. 头发一定带同种电荷 D. 头发一定带异种电荷 2.如图所示,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穿) 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使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与吸管的一端摩擦使其带电,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吸管,吸管两端都能与玻璃棒相互吸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吸管与餐巾纸摩擦后带电,是在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荷 B.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C. 吸管的一端带负电,一端不带电 D. 吸管两端都能被玻璃棒吸引是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如图所示,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带电体带负电荷,则验电器就有一部分正电荷转移到带电体上 B. 若带电体带负电荷,则这些负电荷就通过金属杆全部转移到金属箔上 C. 若带电体带正电荷,则这些正电荷就通过金属杆全部转移到金属箱上 D. 若带电体带正电荷,则验电器就有一部分电子转移到带电体上 4.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 A. 灰尘的自然堆积 B. 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 C. 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能力 D. 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5.下面的现象与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 一个带正电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则轻小物体一定带负电 B. 摩擦起电创造出了正、负电荷 C. 固体很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有引力 D. 50cm3的水和50cm3的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cm3,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6.现有三个轻质小球,实验发现其中任意两个小球相互靠近(未接触)都相互吸引。由 此可判断() A. 两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带正电 B. 两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 C. 一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不带电 D. 一个小球带电,两个小球不带电 7.现有石蜡、铅笔芯、塑料笔杆、玻璃片、生理盐水、水银,小明将它们分成如下表 所示的两类,其分类的依据是 第一类第二类 铅笔芯、生理盐水、水银石蜡、玻璃片、塑料笔杆 A. 导热性 B. 硬度 C. 导电性 D. 透明度 8.下列现象产生的原理与验电器制造原理相同的是()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

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 教材首先通过将不同功率的用电器分别接在电路中工作时,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使学生通过实验直接比较出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不同。认识到铝盘转过的圈数直接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多少,而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则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快慢。使学生直观地建立起“电功率”的概念。然后认识电功率的单位,通过小资料介绍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进一步强化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不同,其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而后介绍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相关知识,最后说明电功率的测量,为下一节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的公式 t W P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P=UI。 3.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电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实验,探究在不同电压下,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关系,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灯泡、可调电压的电源,开关、导线、多媒体课件等。 , 一、新课引入: 展示课件: 1、观察动画,分别把灯泡和空调接入电路,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2、观察铭牌的图片,想一想,灯泡上的“25 W”和空调上的“1060W”的字样是什么意思 二、知识讲解: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习题含答案

两种电荷习题1 出题人;葛老师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如图所示,验电器箔片闭合。小璐同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看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丝绸与玻璃棒摩擦过程中,玻璃棒上产生的是正电荷 B.丝绸与玻璃棒摩擦过程中,玻璃棒上产生的是负电荷 C.此过程中,玻璃棒上的正电荷移动到了箔片上 D.此过程中,产生的瞬间电流方向是从玻璃棒流向箔片 2.甲、乙、丙、丁四个轻小物体,已知丁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甲和丙互相排斥,丙和乙互相吸引,而乙和丁也互相排斥,则() A.甲、丙带正电,乙带负电B.甲、丙带负电,乙带正电 C.乙、丙带正电,甲带负电D.丙或乙可能不带电 3.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两两相互吸引,其中一个是带电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一定带正电,乙一定带负电,丙一定不带电 B.甲一定带负电,乙一定带正电,丙一定不带电 C.三个小球中肯定有一个不带电 D.肯定甲不带电 4.科学家在探究微观粒子的过程中,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以下粒子带负电的是() A.质子B.电子C.中子D.原子核 5.关于导体和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导体 B.导体导电都是靠电子 C.通常情况下,液体都是导体 D.非金属物质一定是绝缘体 6.如图所示,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带电体带正电荷,则这些正电荷就通过金属杆全部转移到金属箔上 B.若带电体带负电荷,则这些负电荷就通过金属杆全部转移到金属箔上 C.若带电体带正电荷,则验电器就有一部分电子转移到带电体上 D.若带电体带负电荷,则验电器就有一部分正电荷转移到带电体上 二.填空题(共4小题) 7.中央电视台的“三星智力快车”节目介绍说,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蜜蜂(选填“得到或“失去”)了电子,因此蜜蜂在飞行中就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 8.在探究摩擦起电的实验中: (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纸屑,是因为橡胶棒带上了电荷从而。进一步实验发现,此时橡胶棒带的是负电,根据你所学习的原子结构的知识,橡胶棒带负电是因为(选填“得到”、“失去”或“创造”)了电子。 (2)根据你的分析,毛皮摩擦过橡胶棒后,毛皮带电。(选填“一定不”、“一定”或“可能”)(3)实验证明自然界存在种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的电荷为电荷。 9.如图是一段细铁丝和饮料吸管做成的静电实验装置,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 (1)将一个泡沫小球靠近吸管一端,发现吸管自动靠近小球,这说明泡沫小球(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带电;可以用检验小球是否带电。 (2)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吸管一端的附近,观察到吸管自动“躲开”,这说明: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

14.2热机效率教学设计 清水河镇中学:陈龙美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燃料热值的含义。 难点:计算热机的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那么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能把内 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本课我们学习14.2 热机效率。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我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我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我能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2-2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2“燃料的热值”部分,建立热值的概念,知道燃料热值的含义,知道热 值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常见物质的热值。 2.阅读课本p23“热机的效率”部分,知道热机效率及能量的流向,会利用公式对热机 效率进行计算,明确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 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的。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设计制作:陈代富 第十五电流和电 路 第一节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九年级上册物理 两种电荷 -含答案解析

两种电荷 要点一、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要点诠释: 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A、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B、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要点二、验电器: 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利 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要点三、原子结构元电荷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 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量,原子不显电性, 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要点诠释: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摩擦起电的过程是电荷的转移过程,而非创造了电荷。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2.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一般认为电学不好学,但因为是新知识,学生都对它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两种电荷》的教学,应特别注意减轻学生学习电学的精神压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电学的心理环境。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也对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吸引碎纸屑等类似的实验并不陌生。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3.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电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小学科学课认识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深化。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