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社会职业走好人生之路

认识社会职业走好人生之路

认识社会职业走好人生之路
认识社会职业走好人生之路

认识社会职业,走好人生之路

上戏附中马名骅

时代在不断地前进,学生的情况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由于物质条件的不断充足,许多学生的危机感越来越薄弱,于是他们的前进目标就不再是那么的明确,前进的动力也不再是那么的奋发。学习,用他们的话讲,那是在“为父母、老师读书”,学习时得过且过,也不关注自身的发展与成长。那么,现代的教育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调整学生对于学习的理解,学习时的心态;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价值,学会自主地调控自己的发展之路。

在中学时代就要开始学生生涯辅导,通过科学的辅导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职业观、发展观,确定切实的发展目标,学生有了前进的目标,才会发自内心地产生前进的动力,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很多学生对现在的学习生活感到厌烦,觉得学习是多么无趣的一件事情。原因何在?曾经有过一份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幸福的人,其幸福原因集中在两点上,一是明确的知道自己生活的目标是什么;二是能感受到自己在向目标前进。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心中是愉快的,充满希望的。那么,学生觉得学习生活的无趣,也正是因为他们缺少了这份奋斗的目标。

美国学者金兹伯格(Ginzberg,E.)的职业发展理论中提出,在青年时代的前期,学生的职业观形成会经历空想、兴趣、能力、价值等四个时期。这几个时期是人的职业观形成发展的基础过程,也是人对职业的认知过程。而如此重要的职业观形成时期均集中在学生的中学时代,那么学生的职业辅导从这个时期开始,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必须的,对于学生职业观的成

型极有益处。

因此,在我校针对新入学的高一新生,我们专门开设了一门特殊的科学课程——科学人生,对学生开展生涯辅导。我们设计的生涯辅导分为四大部分:

一、科学人生内涵

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含义,认识科学人生的内涵。然后,和学生探讨什么是幸福人生,拥有一份好的、适合自己的、又有发展空间的职业才是幸福人生的基础。在学生的生命中注入科学方法,用科学的手段处理人生中的点点滴滴,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自信、走得扎实!也因此,有了我们的科学课,有了我们的科学人生!

二、认识生命意义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在我们的科学人生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选择自己科学的人生之路,让他们明白“何以为生”,更要学习了解自己是“为何而生”,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

教育不能仅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更应该促进和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教育是开发人、培养人的伟业,而开发人、培养人的前提是要认识、理解人。人知道自己是“为何而生”的,人生才会充满乐趣,人的生命也才会光彩夺目。

科学人生中的第一个部分就是帮助学生在设计自己的人生之路前,明白生命的意义,以科学的生命观引领学生们迈入人生的舞台。

生命的价值,就是在于全身心地投入,一次次地奋斗,实现人生的目标,展现自我的尊严。

三、认识真实自我

“我是谁”,已经成为了多么经典的一句话。那么,你们有没有问过自己,我是谁呢?

“我是谁”,已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很少有人可以很全面的说清楚,在“我是谁”中,包含着更多的是人生意义。

认识自我,从每一个人出生的第一天就已经开始了,一直会延续到生命消逝的那一刻。不同的是,有人主动地认识自我,积极地针对自己的特点规划人生;而有人是被动地认识自我,消极地接收着时间带来的一切。这样,人生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四、认识职业社会

认识自我是迈出科学人生的第一步,那么紧接着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地去认识这个职业的社会,设计出最为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由于当代社会经济高速的发展变化,专业岗位的高度细化,学生的个人观念已趋向现实化、多样化,学生的心理特性与能力素质的差异点也呈现明朗化、显著化的倾向。但是,学生在学习的经历中,往往少有接触、了解社会职业的机会,无法清楚去把握自己人生的航向,只能无奈的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确,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之下,大学生应该摆正心态,先就业后择业。可这毕竟是无奈之举,学生们完全可以在中学时代就开始关注职业社会,利用好自己的这段宝贵时间,早早地走近职业社会,早早地了解职业社会,冷静而又理性地审视这个千变万化的精彩世界,在深思熟虑后作出判断与选择,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明确方向。学生们非常需要这段时间的准备,从生理上、心理上、能力上、学历上都做好充分的准备,争取更早地融入职业的社会,适应职业的社会,为自己打拼出一条精彩的

人生之路。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认识真实自我与认识职业社会,两者缺一不可,她们将帮助学生起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在我们的课上,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舞台,就是希望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真正的人生之路,以自身的努力,做好踏实的准备,造就精彩的人生。

对社会工作的认识

对社会工作的认识 学习社会工作,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社会工作。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有人说社会工作是“助人自助”,是“专业化的助人活动”,又有人说它是“人的服务”或所谓“个人社会服务”,还有人说社会工作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等等。 什么是社会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初学者的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社会工作的。 一、社会工作的本质 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社会科学,它有着自己较独特的学科性质。 社会工作的科学性:(1)工作态度的客观性。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为求助者提供资源以帮助其摆脱困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作者虽抱有助人的价值观念,但他审视问题的立场及态度却是客观的。 他不是从感情出发,而是基于自己的知识基础、专业操守客观的对待问题,寻求合理且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关系是工作关系,他“专业角度”开展工作,力求避免将其个人偏见、冲动等态度不经意间地流露于助人的过程中。(2)工作方法的科学性。社会工作十分注重工作方法,因为科学的工作方法是成功开展社会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不断积累、完善,社会工作已形成一整套针对不同任务的工作方法,包括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小组工作、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社区行政,等等。这些方法反映了社会工作助人过程的基本规律,经受了无数次助人实践的检验,已成为社会工作者必须遵循的标准的工作准则。(3)工作程序的合理性与严密性。从接触求助者到接受他的请求,从了解求助者的需要到设计工作方案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社会工作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前后连贯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是为达到目标准备着条件,直至实现目标。当然,社会工作过程的合理性与严密性不是自动实现的,需要社会工作者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精心的设计。 社会工作的实用性。社会工作不是一门以探讨学理为宗旨的基础学科,而是已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的应用学科。与自然科学中已解决现实问题为宗旨的工程学类似,社会工作学是社会科学中已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宗旨的。 社会工作虽然也要告诉人们如何看待和分析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但它更看重的是教导人们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工作学科所提供的各种理论、方法与技术、技巧,都是为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 社会工作的综合性。社会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必须善于运用多种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提供的理论、方法及技术为自己服务。社会工作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开放的,它通过不断的提炼、吸收一切有利于开展助人活动的各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内容。应当指出,社会工作的综合性并不意味着其学科知识是杂乱无章、不成体系的。它是以实际利于助人活动、解决现实问题为标准,去取舍相关知识的。因此,社会工作的学科知识是整合的、成体系的。 二、社会工作的功能 复原的功能。社会工作能够减少、消除导致社会功能失常的一些因素,使之逐步恢复正常。如通过社会工作,使下岗乃至失业者重新就业;使贫困者得到救济;使关系紧张的夫妇矛盾得到缓解,乃至重归于好,从而不仅挽救了这对夫

社会工作的含义

社会工作概论是整个社会工作专业最基础的一门课程,也是我们社会工作专业的入门学科,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工作,这就是我们社会工作概论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我们学习社会工作这个专业的前提。那们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社会工作概论。 究竟什么是社会工作,我们带着这种疑惑,开始我们今天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的学习。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大问题:社会工作的含义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 首先我们要明确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为什么需要社会工作? (一)为什么我们需要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有三个基本的前提 社会工作的三个前提: 1、人是重要的;强调人是一个核心问题 2、人遇到了源于人际互动的个人、家庭、社区的问题; 3、有办法缓解问题并让人们的生活更美满。 那么从这三个前提来看,社会工作他是源于人在社会生活当中遇到了相关的困难或者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办法来缓解人们的这些困境或问题,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满幸福,所以从这三个前提当中我们至少可以明确一点,社会工作可能包含着对人们遇到困难时的一种帮助,换句话讲社会工作就是帮助人的一种工作,但是这个定义应该说是非常简单的,那么社会工作所指的这种帮助人和一般的那种帮助人有没有区别,应该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说明社会工作这种帮助人有其自身的一种特征,与普通的帮助人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讲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科学的帮助人的工作,那么这样就与一般的帮助人的工作区分开了。 我们现在了解了社会工作的含义,实质上就是一种用专业的科学的方法来帮助人解决问题和摆脱困境的工作,那么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是如何界定的呢?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社会工作的界定。(二)社会工作界定 社会工作源于西方,特别是欧洲,他在每个国家称呼是不一样的,有的国家称作社会工作、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公共福利、公共救助、社会安全等这样一些称法。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学者他们如何从专业的角度来界定社会工作。

我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我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社会工作系社区2班孙傲 首先,在这里我要提出一个概念,什么是社会工作?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有人说社会工作是“助人自助”,是“专业化的助人活动”,又有人说它是“人的服务”或所谓“个人社会服务”,还有人说社会工作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等等。 不同的说法均试图去把握住社会工作的一个本质的定义。然而,社会工作有唯一的固定的本质吗?还是拥有多样的变化的本质?或者干脆说,社会工作本质上是被人建构而成的,不存在本质,只存在关于它的某种特定的论述?社会工作无本质只有对它的论述之观点,建基于我们对社会世界的特性即“象征性”的肯定上,因为这是一个象征的世界,象征是全部,所以无需追问什么“本质”的问题,只应关注不同的象征表达和表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本质探讨与避免“本质化”的某种必要。也许可取的立场是,可以去追寻社会工作的本质,在特定和具体的场景下,也可以确定它的本质,但始终注意,它最终也仍不过是可以改变的论述。 至今为止,对社会工作本质的界定与理解,或说关于社会工作本质的论述,都有哪些呢?基本上是如下列举的这些。 ·社会工作是个人性社会服务 类似的还有强调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服务的其他定义和理解。这种本质界定中很重要的是将社会工作的角色确定为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调和者,还有所谓从一种三维的角度来把握其自我身份或界定其本质。其中心的概念是“服务”。基本上,这反映的背后理论视角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但又属较宏观的一种认识。 ·社会工作是助人自助 这个关于社会工作本质的看法就其理论假设的基础来说跟上者是相同或十分接近的,因为它的核心观念即为“社会功能”,所以与一般功能主义的立场一致。不过它可以说是其中更具体的“机能论”的观点,因而属于一种微观性的视角和界定。这界定里核心的概念是“帮助”。 ·社会工作是控制和规训 这是将社会工作的本质认为一种压迫的形态,它不但没有前两种观点所

社会工作者心得感想

社会工作者心得感想 本文是关于社会工作者心得感想,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社会工作者心得感想篇1 在复习20xx年中级社工考试之中,我学习了《社会工作》这本书,中央党校李慧英老师、林梅老师将《社会工作》的起源、历史、发展、技术等知识做了介绍,根据自己的所学、所看、所想、所用的观点,将心得体会大致概括为以下两个部分: 一、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认识 社会工作是“助人自助”,是“专业化技术性的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同时又是人与人的真诚相遇,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是服务于“多样性之共融”的事业。英国的工业革命催生了社会工作。当初的社会工作只是对穷人的一种同情,不是将其视为一种社会的需要。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利他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题目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和科学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才是一个科学有效的治疗模式。”所以,本人认为社会工作应是一个心理帮扶与社会帮扶统一体的科学有效的公益性工作。在中国民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有很多误区,其实社会工作不是课本上的社会工作,也不是国外的社会工作,而是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工作。 二、从以下几个关键字词谈谈对社会工作与理论学习体会 (一)“利他主义”。这是由于社工师工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所要求的。社工师主要就职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对有效落实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工作,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完善我国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达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和谐的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社会工作专业认识

社会工作专业认识 所谓“社工”即“社会工作”,是由英文social work翻译过来的,它是指非盈利的、服务于他人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在国际社会中,这类活动被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服务。也可以说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的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价值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性活动。对于一年半的专业学习,我认为社会工作是在政府和社会政策的支持下,运用“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在专业方法的指导下,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社区,整合链接社会资源,协调、缓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发展社会功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社会工作起源于英国,形成职业化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传入中国,因1952年的院系调整被取消,1987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立社会工作专业,标志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内地开始恢复。在近几年,这个蒙着神秘面纱而又温情脉脉的崭新职业已经呼之欲出,渐露头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工人才”的有力支撑。在大陆,社工这个一直不为人们所熟知的职业自2006年以来急骤升温,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可。党的六中全会《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在中国建设宏大的社工人才队伍。那么为何社会工作越来越受国家重视呢?首先,社会结构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社工处于政府、社会同个人之间的缓冲区,具有“润滑剂”的作用,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其次,社会工作的理念与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异曲同工之处。再者,社会工作作为整合、链接社会资源的桥梁,更有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运用,而且,社会工作也为公益事业注入专业的、新鲜的血液,其自身发展也孕育澎湃的动力。 目前越来越多高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也逐渐有学生自己选择这个专业而非被调剂。据我所了解到的本校和外校的情况,选择专业多口的学生逐渐增加,但仍有不少人选择专业不对口,这些原因主要有:了解社工的人认为,社工作为一种新职业,就业前景不乐观,工资低,发展空间小;仍对社工不了解或者不喜欢。针对就业前景不乐观这个问题,专家认为造成这种“不乐观”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走在职业化前面。对于工资低、发展空间小,个人认为从行业

社会工作学习心得

社会工作心得 社会工作,是助人活动,是一种艺术,是一个专业。现代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秉承利他助人的价值观,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活动。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受最多的是老师将我们以往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梳理,系统地将知识分块整理后传授给我们。同时,在课堂上通过分小组讨论让同学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念,是让同学们积极投身到知识创新与分享上来的一种良好方式,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加了与老师的互动。我非常喜欢课堂上这种讨论的环节,觉得在讨论过程中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能听取其他人的观念与思想是互相促进与提升的一种良好方式。并且在展示小组成果时,展示的是智慧也是分享的喜悦。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应该在内心构建起社会工作者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其有两方面:即从社会使命看,强调“扶弱济贫”,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专业使命看,强调“助人自助”,所谓“助人”是在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出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向其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持,所谓“自助”是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来整合社会资源,挖掘潜能,推动困难人群走向“自救、自立和自强”。 近年来,社会工作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作领域的扩大-从传统的弱势群体到各种有需要的人士,从对弱势人群的服务到关注公共问题;工作思路的拓展-从救济、救助到发展性的服务,从治疗到预防;工作方法的发展-直接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小组、社区,间接社会工作方法:社会行政、社会工作研究;助人价值观的变化:从施舍到服务,从帮助到协助,从自上而下到平等合作,专业主义与文化敏感性。 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头脑中假设的简单的助人行为,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分为三部分:一是价值理念。与其它社会科学学科不同,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社会工作价值是指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的要求和规定。作为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平等、尊重、民主、接纳、诚信、助人自助、自决等专业价值理念。二是知识体系。社会工作者除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应熟悉与社会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三是实务能力。社会工作者应熟练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挖掘潜能,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服务过程中,应能够与各类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做出预估,制定服务计划和服务协议,能够独立接案、结案和提供跟进服务,能够对提供的专业服务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和发展规划,整合、运用相关社会服务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影响社会政策。 社会工作是在利他主义指导下的科学服务,它对促进社会管理的作用在于:(1)通过深入细致的社会服务可以化解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2)社会工作者深入民众(非行政化、非机关化、非官僚化)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反映民情民意,使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在一定意义上加强了政府的基层工作);(3)社会管理者可以吸收社会工作的价值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提高管理效果;(4)在“小政府大社会”格局下,社会工作机构与政府之间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形成社会的善治结构。 1

社工工作心得体会

社工工作心得体会 社工工作心得体会篇 1 在第一次正式参加社工时间之前,我得到了一次社工培训的机会。通过社工老师的讲座,我们知道了社区居民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为经历、年龄、学识等因素而大相径庭,面对不同的人群要用不同的策略,要了解不同行为表现人群背后的心理因素,要善于站在居民的角度换位思考。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手上有事就草草打发来访居民,要耐心倾听居民诉说,让居民把情绪发泄出来,把不满诉说出来,从细微中洞察信息和居民诉求,了解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为居民服务。 这次培训,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在社区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让我们学到了宝贵的工作经验。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名社工,不仅要有一颗服务居民的心,还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及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要熟练掌握与社区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及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连兵法36计都可以应用到社区工作中去。 在我更加具体的了解到到底社工是怎么样的一个职位,到底是奉行一个什么样的宗旨,履行的是什么样的义务之后,我终于踏上了第一次社区服务的道路。 正好是6月时节,我们去了天河区石牌桥那边儿童服务

社区。那里的小朋友都很活泼,可能事先知道我们的到来,所以还准备了贴心的小礼物送给我们。我们事先向当地的老师了解到这些儿童的情况,他们有些是父母关系不太和谐的儿童,还有一个是有轻微自闭症的儿童,但我们没有因此而把他们看的不一样。在我们眼里,他们都是健康活泼的小朋友,我们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吃水果,教他们写作业...... 经过一天的社区服务,虽然很累,但是心里觉得满满的充实。正如我们培训老师所说的,做社工不在于你的专业教育有多扎实,而首先在于你的一颗服务的心和态度。是的,我们社工服务就目前来讲都还不成熟,工作技巧和实务经验都比较缺乏,我们不需要一开始就给自己要做得多好多专业的压力,我们只需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服务对象,接纳他们,倾听他们,用一颗炽热的心去为他们服务就好了。当然,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还是需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在社区服务中,我们要学会赞美人,把自己对别人的欣赏表达出来。于是我们有一套爱的鼓励,也学会从优势视角去看人,也学会了从细节和实处去赞美人。例如,我们看见小朋友很快的完成了作业,我们会奖励小朋友一个小红花以示鼓励。 永远比服务对象热情主动。无论是在小组活动还是还是社区游戏中,我们都要比服务对象更投入,更high,这样他们才会被我们带动,被我们所感染。并且,要主动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任何时候都要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思考,

对社会工作的认识

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 社会工作通俗讲就是一种帮助人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她的主体就是社会,主要目标就是服务社会上的人。它帮助服务的对象主要就是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留守儿童与其她不幸者;预防与解决部分社会人因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的主要就是通过开展社区服务,来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与社会生活素质,从而实现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个人与社会的与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范畴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与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因此,在我国的社会工作的课程设计、专业要求与理论框架方面涉及面相对较宽泛,服务范围也比较广泛。 社会工作起源于英国工业化时期的贫民救济或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就是伴随英国工业化引发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欧美等工业化先行国家解决社会问题的理念与方法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大家都知道在欧美贫民救济与慈善事业多半就是有教会与庄园主个人组织的。随着工业革命与社会的发展这种多半由教会或私人举办的、无组织的救济与慈善活动,逐渐演变成了有组织的社会救济与社会服务,经过长时间的时间与积累其就逐渐成为了全国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因此,在国际社会上社会工作通常就是以多种方式帮助人类与环境进行着多样化、复杂的交流的一项工作。在国际上社会工作的宗旨就是促进人类发展全部潜能,丰富人类的生活并阻止人类功能失调。职业社会工作主要就是专注于问题的解决与变化。在国际社会的定义中社会工作者们正就是社会变迁、个人生活、家庭与社区生活进步的代理人。社会工作就是一个融合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的多维系统,这个系统既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协调人与人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与谐统一。 在文章的开头我详细介绍了什么就是社会工作,接下来我将与大家进一步探讨一下我们的大学为什么要设立社会工作这门专业?为什么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上要成立社工组织?社会工作者对我们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大家都知道大学教育就是为社会与国家培养人才的,由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我们现在的社会出现了很多人与人与人与社会之间的问题。因此,部分大学就根据社会与国家的需要设置了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并提出了系统掌握社会工作理

我与社会工作专业

我与社会工作系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 阳光灿烂微笑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题记 在2007年的夏季,南下的列车载着快乐的我去大学里寻找关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社会工作似懂非懂的我却对它的偏爱不可动摇。也带着“社工”是什么的疑问开始为实现自己的价值积累一点点一滴滴的素材。 一周的听报告,喊着“爱心助人,公义务实”的系训,开始懂得自己将来并非独立处事,了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但需要精彩的语言,而且还需要掌握人的基本心理与沟通的技巧。爱心的力量是巨大的,爱心的付出也是付出者所具有的人类最高境界。于是我真的认为我选对了专业,选对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摇不可动。觉得自己的前途被阳光笼罩,被幸运的光环所拥抱。 系里要求社工系的每一个学生每学期做40小时的义工并作为考核的标准。当然义工的单位由我们自己联系。一方面的平时就锻炼了我们如何与人交往;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学会了在被别人拒绝之时如何承受。在平时学校里就要求我们锻炼社交能力为我们以后走向社会铺平道路。于是我认为作为将来的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会平衡心理的基本素质。仅凭爱心并不能解决面临的所有问题的出现,语言的温暖,沟通的技巧是为爱心的付出作了重要铺垫。所以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必须而且要认真的学会沟通的技巧,必须用更多的时间与实践充实自己的头脑。 第二,社会工作专业为培养构建和谐社会培养了专业化的人才,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储备了力量,还适应了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要求,并且随着人才的大量培养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中一定会发现新的动力,这种动力一定会缓解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缓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矛盾并促进矛盾的解决,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为社会建设的当中为国家正确的制定方案方针中献计献策,从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矛盾的解决提供动力。 社会工作专业的开设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准,重要的是它为人类和平发展、公平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血液,为世界的不平衡发展充当了缓冲剂和公平剂。 第二,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是技术型的人才,技术型的人才对于社会发展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积极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妇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平衡的发展适应了中国的国情,推动城乡经济差距的缩小,城乡文化的发展的差距提供了平台。

第1章 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讲课稿

第1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力。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接着到l9世纪30年代,西欧主要国家法国、德国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的两极分化也是财富和贫困、特权和无权向两极的积累,资本家阶级是财富和权力的占有者,工人阶级则是贫穷的和无权的阶级,而且两个阶级日益尖锐地对立起来。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他们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 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自由竞争使得竞争中的失败者沦为贫困、无助的一群,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1)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 1、改良主义者认为,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 2、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出路必定是它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不同意用宗教、道德和改良的方法去拯救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 (2)社会工作的产生 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社会工作的形成 a.不论基于善良的人性还是同类意识的发现抑或宗教教义的宣示,对处于困境者和弱者的帮助是早就存在的。在其中,宗教对于西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尤其是l7世纪以来的社会救助制度。

对社会工作的认识

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 社会工作通俗讲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他的主体是社会,主要目标是服务社会上的人。它帮助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留守儿童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社会人因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的主要是通过开展社区服务,来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从而实现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范畴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因此,在我国的社会工作的课程设计、专业要求和理论框架方面涉及面相对较宽泛,服务范围也比较广泛。 社会工作起源于英国工业化时期的贫民救济或慈善事业。社会工作是伴随英国工业化引发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欧美等工业化先行国家解决社会问题的理念和方法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大家都知道在欧美贫民救济和慈善事业多半是有教会和庄园主个人组织的。随着工业革命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多半由教会或私人举办的、无组织的救济和慈善活动,逐渐演变成了有组织的社会救济和社会服务,经过长时间的时间和积累其就逐渐成为了全国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因此,在国际社会上社会工作通常是以多种方式帮助人类与环境进行着多样化、复杂的交流的一项工作。在国际上社会工作的宗旨是促进人类发展全部潜能,丰富人类的生活并阻止人类功能失调。职业社会工作主要是专注于问题的解决和变化。在国际社会的定义中社会工作者们正是社会变迁、个人生活、家庭与社区生活进步的代理人。社会工作是一个融合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的多维系统,这个系统既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协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 在文章的开头我详细介绍了什么是社会工作,接下来我将和大家进一步探讨一下我们的大学为什么要设立社会工作这门专业?为什么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上要成立社工组织?社会工作者对我们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大家都知道大学教育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们现在的社会出现了很多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的问题。因此,部分大学就

对社会工作的认识

西南财经大学2010级社会工作 学科导论论文 鲁永泽 2010/11/20

对社会工作的认识 摘要 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学科自1987年恢复重建以来,在教育及其理论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工作提到历史性的高度并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说明社会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推进社会工作,体现了整个社会对特定阶段需求的提升,是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把握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助人自助,以推动社会进步、捍卫社会公义为目标,即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本论文主要写我对社会工作的认识。 关键词:社会工作认识发展前景 一、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方法 通过学科导论课,我认识的到了社会工作是以关于社会和人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一定的制度和社会政策框架下,运用科学的、多样化的方法,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并在此过程中发展理论与方法,以进一步推进社会服务的过程。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过程,要不断地认识服务对象的问题,评估和选择工作方法的过程,各种目标是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持续合作、互动,共同达至的。所以,在服务时候就要讲究科学,用一套科学的助人方法秉承专业价值理念,在一定理论

指导下,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助人。 二、社会工作的本质 社会工作本质的深层内涵:助人自助。满足受助人的需要——怎样识别受助人的需要。助人过程是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互动的过程——使服务对象提升自我能力。就是我们在服务别人的同时也在提升自我,让我们更好的去满足受助者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学好专业知识,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去服务别人。 三、社会工作也是一个专业 专业指建立在科学的教育和训练之上的,某类人专门拥有的职业领域。从早期的慈善救助活动到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并逐步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模式,实现专业助人的职业。国外的社会工作由于其本身经济发展早,对这个行业的研究也就比较早。并且很多知名大学都有相关课程,也有相关的认证制度。我国的港台地区发展也比较早,像港大和台大都较早的开设了这个专业。像台大62年就开始单独把社会工作划出来,70年开始单独招生,96年就开始招收第一届博士生,其发展很完善。并且台大社会工作学刊自创刊以,一直是社会工作,社会和社会政策学界最重要的学术发表园地之一社会工作虽然在国外已经有百年历史,但国内起步较晚。如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等少数院校恢复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算起,社会工作教学和研究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工作真可谓是方兴未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00所学校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

认知理论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启示

认知理论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启示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依据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在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主要以学校为工作范围,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促进学生成长为工作重点,为学生、家长、教师及相应的学校环节提供服务的一种专业活动。学校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性的服务活动,它需要专业理论和方法的背景,因此,它有别一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教育;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在校学生,但为了学生问题的尽快解决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学校社会工作者还需在教师、学校有关管理人员、家长、社区相应机构工作人员配合下开展具体服务,因此,上述人员有时不仅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有时也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对象。 我们在社会工作中经常强调“人在情景中”,也就是还原每个案主于现实的生活之中。一切问题的起源来自现实生活中,而一个人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的方方面面。学生、家长、教师等关键人员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是否能够自我解决与预防问题。我们通常说的心理咨询就是在改变案主自我认知进而使之行为发生改变。社会工作在关注个体心理时认知理论就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加之其他专业知识与技术的系统支持,问题的解决就有效多了。下面就认知理论做一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认知”是心理学界普遍使用的一个心理学术语,但是国内外心理学家在使用“认知”一词往往含义不同。一般认为,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与认识的含义基本相同,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

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狭义的认知与记忆含义基本相同,是指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认知是个体重要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意识的集中表现。认知对人的情绪、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认知心理学对认知活动的研究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 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 信息的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的贮存有多种形式。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 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通过贮存,保持在大脑中。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认知心理学将在大脑中反映客观事物特性的这些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称为外部客体的心理表征,

浅谈我对社会工作的认识

浅谈我对社会工作的认识 社会是什么?马克思对“社会”归纳了三点:一、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三、人类社会是自然办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那么社会工作呢?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解决与社会环境发生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弱势人群;预防和解决部分因不良互动方式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互动,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工业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学科、一个专业、一项职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应对社会问题制度化与专业化的方法。社会工作是应用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助人手法,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学理特征。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社会工作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解除危机,维护基本的生存权利,在此基础上实现助人自助,恢复社会功能,并挖掘个人潜力,增强社会功能。具体来说,包括解救危难,缓解困难和促进发展。一是帮助个人在生存和生活方面解除危机,维护他们的基本生存;二是寻求资源帮助他们走出危难;三是联络其他人士为困难人群提供物质支持和心理支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促进其社会支持网络的发展,帮助处于危难者走出困境。困难是当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比较严重影响但尚未达到危及生命的状况,包括人类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一般性的困难和比较严重的困难、物质方面的困难和精神方面的困难和压力。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士缓解压力、克服困难。 社会工作认为人是有潜能的,并把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解决个人生活困难、增进个人幸福当作自己的工作目标。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社会工作坚持“助人自助”的理念,通过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和帮助,促进其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增长,

对社工专业的认识

实务社工对社工研究知识态度的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各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入,各项社会事业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推进正展示着新的发展空间。上世纪80年代始,我国设立了社会学专业,由此开始了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职业的重要性也正在不断地得到政府及社会的认同。不过,在我国,社会工作还算是一门新兴的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职业化尚处于探索阶段。社会工作的功能没有实质性的发挥,其社会影响力小,社会熟知度和认可度不高。另外,社会工作教育较发达国家落后,教育资源缺乏。总的来说,中国社会工作的现状是刚刚起步,还很不成熟。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实际从业状况仍然处于一种喜忧参半的格局。虽然对专业社会工作者具有巨大的潜在社会需求,但是这种社会需求并未导致专业社会工作者良好的从业环境,即专业社会工作者还没有适当的土壤来发挥其专业特长,并进而实现其专业价值。因此,一方面是迅速发展的社会福利服务本身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和真正发挥专业作用存在着需求增长,另一方面是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合适的机制或模式来启动这种需求从潜在向现实的转化。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上,也遇到非常多的困扰。 (1)行政化困扰 很多实务社工在进入了社工机构之后,都会经由政府购买服务的途径,以岗位社工的身份被各自的社工服务机构派驻到各街道办,开展社会工作。而在到达街道办之后,各种失落便接踵而来:“与预想的不一样,社工方面的工作在做,街道办的事情也做了不少”。也有一些说得更直接的:“按我帮忙做的行政事务算,我也该算一名兼职雇员了吧。” “兼职雇员”,一句总结式的自我称谓,道出了社工们如今有些尴尬的工作现状,以及一种发展中的倾向:作为提供公益性服务品的社会工作者正在被行政化,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很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社工被行政化的现象。首先,社会工作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社工进驻用人单位的第一要务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并代表社工机构处理好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关系,这难免要协助做一些行政事务,行政化是必然,而且这种状况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其次,部分社工人员独立工作能力欠缺,对如何开展工作缺乏明确的方向和规划,易于被用人单位主导。第三,岗位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行政化倾向。目前社工主要有项目社工与岗位社工两类,前者由福彩公益金等赞助,后者则由用人单位申请后,经由民政部门招标,社工机构中标后派社工进驻用人单位。相比而言,岗位社工工作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且得到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因而相对独立性弱,用人单位的话语权更强。 无论如何,社工被行政化必然会对社工自身的工作造成影响。社工每年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个案、开展多个主题小组,家访次数、居民咨询等均有相应的规定,而有些人并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并对这种日趋行政化的情况有所抱怨。 不过现在社会已经慢慢注意到社工行政化的现象,相信在未来的日子,这样的现状会慢慢得到改善。 (2)“社工+义工”双工联动形式大于内容 社工义工联动,推动社会工作发展,是现今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岗社工多数是经过了专职教育之后进入服务机构的,而义工则多数不具备社工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两者从属于不同机构,在交流沟通方面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很多社工具备较为

社会工作者作文范文

写作指导 例文一:浅谈如何当一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 打造平安和谐新型社区,是党和政府提出的要求;是新时期社区工作的需要;是社区居民已久的期盼;是社区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因此,社区建设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离不开和各部门的配合支持;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参与;离不开社区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可见,社区建设任重而道远。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区将越来越多地承担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转移分化出来的职能部门和任务,社区工作的面越来越广,社区与居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为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整体化进程,我认为社区工作者还应做到“三创新”: 要有创新意识 社区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力军,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社区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政府的形象。 第一,要有大局意识。区虽是居民自治组织,实际上却承接了从政府和部门分配下来的各项任务,一切工作最终都要沉到社区,由社区来贯彻落实,社区工作做得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就能得到及时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也能得到及时体现。因此,社区工作者时刻要想到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要站在党和利益高度,站在人民利益的高度,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团结协作,实事求是把社区的“亲民、爱民、为民”工作做扎实,为创造社区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作贡献。 第二,要有责任意识。区工作系于全局,责任重大,社区工作者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乐意吃苦、乐意为人、率先垂范、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精神,要有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始终不能忘记做好本职工作,从小事入手,从小事做起,树好自身形象,增强自身责任,才能把凝聚党心,民心的工作做好。 第三,要有任务意识。社区工作是“市民社会”工程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所担负的社区党建、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就业、等其它领域的任务,可谓社区是个“针鼻子”社区工作者就必须尽心尽力,忘我工作,了解社情民意,讲究方法、讲究技巧、讲究艺术,从点滴做好、做实每件事,赢得社区居民的认同和爱戴。 第四,要有发展的意识。社区工作要做到取信于民,凝聚民心,关键在发展。一是有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二是有群众工作的基础,三是有一定经济实体作保障,四是有全社会广泛参与,社区规划要发展不是一句空话,要实实在在去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财力、物力、人力从何而来?关键在发展。我认为整合社区资源、夯实社区基础是发挥社区功能,打造品牌社区、精品社区的关键所在,势在必行。因此,实现社区资源共享和社区设施兴建。从而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密切关系,对社区资源共享整合意识的形面必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有利于促进社区工作有序、完整、规范发展的有效途径。 要有创新的思路 社区规划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但它又可亲可敬,实实在在,面临当前新建社区的形势雨季任务,社区工作者该干什么,怎样去干,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新的工作着力点。

社区工作者对社工认知理解的研究报告

社区工作者对社工认知理解的研究报告 社区工作者对社工认知理解的研究报告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之 社区工作者对社会工作认知理解的研究报告(简本) 研究背景。20XX年7月,我区开始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走出了“党政主导、高校领航、项目运作、政策激励、内生发展”的天心社工发展模式,被命名为全国首批7个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区县之一,创造的经验被国家民政部称为“天心模式已初步形成,可以向整个中西部地区推广”。为此,课题组就近年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在我区的驱动力是什么,是否能够保持试点期同样的力度,是否能够持续稳定的推进,是否可以从试点驱动转化到内部驱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对本地的实际社会工作从业者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使其对社会工作形成了怎样的认知理解,这种影响及认知理解如何持续发挥作用,进而影响未来工作导向等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 研究目标。围绕试点近五年我区就宣传、培训、考证、服务、项目建设等工作做了积极的努力,哪么对基层社区工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带来些什么 变化(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成效、资源系统等),使基层社区工作者对社会工作形成了怎样的认知理解?这样的认知理解进而又如

。 一是围绕试点社区工作者主要参与的工作。全区100%的街镇均明确要考证、培训等,社区工作者对社工逐步有清晰的轮廓。都非常注重以满足服务人群需求为导向的回应方式方法训练,很注重对需求问题的分析理解及回应方式的学习,这是对传统社区工作行政管理思维的一种挑战或补充,也为后续将社工理念融入社区工作典型了良好基础。二是社区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的认知理解。调研发现,89.%的社区工作者认为,在对比中理解社会工作——社工很注重民众需求和一线服务;社工不同于社区工作者——思维模式和行动导向的差异;价值理念是根本——社工理念要融入社区活学活用。三是社会工作对基层社区工作的促进。体现在社区工作价值理念的转变,思维方式和行动导向的变化等。100%的工作者更加注重聆听,93%以上的工作者更注重主动联系居民走家串户,更在意居民的想法意见和实际需求,90%以上的工作者形成了较强的调动社区和社会资源,64%以上的工作者在努力培育和发展社区组织等。四是对后续工作有些什么影响和思考。访谈的114位社区工作者均认为,社工应该不等同于社区工作者,导向应该更注重民众需求和一线服务,对专项性和独立性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要进一步明晰社工的岗位和职责;要建立健全适合现有综合事务性社区工作模式的考评机制;要加强应用性培训,提升补贴标准,健全激励机制等。 研究结论。 一是从社区工作者到社工人才需要转变观念,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