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学案

教学重点1.酶的作用和本质

教学难点1.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课本p78-86,完成填空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细胞代谢:_______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是细胞生命活动的。

2.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1)实验原理过程和现象记录 H2O2―→_______+_____

新鲜肝脏中有较多的____________。实验中每滴FeCl3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______倍。

(2)控制变量

自变量:在实验过程中__________的变量。因变量:随_________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无关变量:除_______外,实验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对实验结果__________的可变因素。对照实验: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__________的实验单一变量原则:在对照实验中,除了____________外,其他变量都应当

_________。 3.酶的作用原理

(1)活化能:分子从______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_________所需要的能量。(2)原理: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__________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

效率更高。(3)意义:使细胞代谢能在________条件下______进行。二.酶的本质 1.探索历程

三.酶的特性:

酶具有性和性,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和对酶的活性都有影响。

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讨

1773年,斯帕兰札尼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过一段时间后,他把小笼子取出来,发现笼内的肉块消失了。

讨论1:斯帕兰札尼设计的实验巧妙之处在哪里?讨论2: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讨论3: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讨论4: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

讨论5:怎样才能证明你的推测?二、酶的发现及酶的本质阅读教材P81资料分析,讨论。

讨论6:巴斯德的观点是什么?讨论7:李比希的观点又是什么?讨论8:结束这一争论的是谁?讨论9: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各有什么局限性?

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是合理的,但是认为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是不正确的;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是合理的,但是认为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是不正确的

讨论10: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了什么作用?

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特别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作用;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的争论促使后人把对酶的研究的目标集中在他们争论的焦点上,使科学研究更加有的放矢讨论11:从毕希纳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12: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

么?

萨姆纳历时9年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将酶提纯出来。成功属于不畏艰苦的人

讨论13:在萨姆纳之前,为什么很难鉴定酶的本质?讨论14:你能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吗?讨论15:给你一份某种酶的结晶,你能设计实验鉴定它是不是蛋白质吗?三、酶的催化作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一)相关概念

1

23456★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过氧化氢在加热、化学催化剂Fe3+,生物催化剂酶的作用下,可以分解为水和氧气。化学反应式如下: 2.材料用具:略 3.实验步骤:讨论16:与1号试管相比,2号试管出现了什么不同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讨论17:为什么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提高反应速率?加热起了什么作用?讨论18:在细胞内能通过加热来提高反应速率吗?讨论19:3号和4号试管未经加热,也有大量气泡产生,这说明什么?

讨论20:3号试管与4号试管相比,哪支试管中的反应速率快?这说明什么?为什么说酶对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进行至关重要?

4号试管的反应速率比3号试管快得多。说明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下高效率地进行,只有酶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所以说酶对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4.实验的结论

5.实验中的相关变量

6.对照实验:(三)酶的作用原理四、酶的特性

(一)特性:(1)高效性(2)专一性(3)作用条件较温和(需适宜的温度、pH) (二)如何证明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实验1、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实验组:底物+生物催化剂(酶)→底物分解速率(产物形成速率)对照组:底物+无机催化剂→底物分解速率(产物形成速率)实验中:自变量:催化剂因变量:底物分解速率或产生生成速率无关变量:试剂的量、反应温度、pH等★实例:比较过氧化氢酶与Fe3+的催化效率

1.原理:过氧化氢在化学催化剂Fe,生物催化剂酶的作用下,可以分解为水和氧 2.材料用具:略 3.实验步骤:

3+

5.分析讨论:

①实验的自变量:②因变量:③参考指标: 6、思考:如何绘制酶高效性图?★实验2:证明酶具有专一性

实验组:底物+相应酶液→底物分解对照组:相同底物+另一种酶液→底物不分解或:实验组:底物+相应酶液→底物分解对照组:另一底物+相同酶液→底物不分解

实验中:自变量:不同底物或酶液因变量:底物是否被分解或有无产物生成无关变量:试剂的量、反应温度、pH等

★实例: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1.原理:淀粉和蔗糖不具还原性,与斐林试剂不发生反应。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后,再

用斐林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来判定淀粉酶是否对二者都有催化作用,从而探究酶的专一性。

2.材料用具:略 3.实验步骤:

45.分析讨论:

(1)为什么要将试管浸到60℃的温水保温?

因为:一是淀粉酶在60℃左右时,催化效率最高;二是温度在这个实验设计中是无关变量,在

60℃的温水中保温可排除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为什么用斐林试剂而不用碘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思考:(1)如何绘制酶专一性的图?

(2)酶在反应前后有没有发生质和量的变化?(3)每一种酶都能催化所有化学反应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酶能改变化学反应平衡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酶与无机催化剂有何异同?★五、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一)酶的活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一定会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 1.表示方法:以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 2.影响因素:(1)温度:

图示含义:在较低温度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也逐渐增强,达

到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最高,但高于最适温度后酶的催化能力会

迅速下降,最后完全失去催化能力。

(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2)pH:

图示含义:酶的催化能力有一个最适pH,在低于最适pH时,随着pH的升高,酶的催化能力也相应升高;高于最适pH,随着pH升高,酶的活性逐渐下降,最终失活。

(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

(二)底物浓度

图示含义:酶量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

应速率也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不再增加,原因是受到酶数量和酶活性影响。

(三)酶浓度

图示含义: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抵制酶活性和物质及其他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学案

教学重点1.酶的作用和本质

教学难点1.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课本p78-86,完成填空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细胞代谢:_______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是细胞生命活动的。

2.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1)实验原理过程和现象记录H2O2―→_______+_____

新鲜肝脏中有较多的____________。实验中每滴FeCl3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______倍。

(2)控制变量

自变量:在实验过程中__________的变量。因变量:随_________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无关变量:除_______外,实验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对实验结果__________的可变因素。对照实验: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__________的实验

单一变量原则:在对照实验中,除了____________外,其他变量都应当_________。3.酶的作用原理

(1)活化能:分子从______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_________所需要的能量。(2)原理: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__________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3)意义:使细胞代谢能在________条件下______进行。二.酶的本质1.探索历程

三.酶的特性:

酶具有性和性,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和对酶的活性都有影响。

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讨

1773年,斯帕兰札尼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过一段时间后,他把小笼子取出来,发现笼内的肉块消失了。

讨论1:斯帕兰札尼设计的实验巧妙之处在哪里?讨论2: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讨论3: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讨论4: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

讨论5:怎样才能证明你的推测?二、酶的发现及酶的本质阅读教材P81资料分析,讨论。

讨论6:巴斯德的观点是什么?讨论7:李比希的观点又是什么?讨论8:结束这一争论的是谁?讨论9: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各有什么局限性?

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是合理的,但是认为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是不正确的;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是合理的,但是认为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是不正确的

讨论10: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了什么作用?

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特别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作用;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的争论促使后人把对酶的研究的目标集中在他们争论的焦点上,使科学研究更加有的放矢讨论11:从毕希纳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12: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

么?

萨姆纳历时9年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将酶提纯出来。成功属于不畏艰苦的人

讨论13:在萨姆纳之前,为什么很难鉴定酶的本质?讨论14:你能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吗?讨论15:给你一份某种酶的结晶,你能设计实验鉴定它是不是蛋白质吗?三、酶的催化作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一)相关概念

1

23456★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过氧化氢在加热、化学催化剂Fe3+,生物催化剂酶的作用下,可以分解为水和氧气。化学反应式如下:2.材料用具:略3.实验步骤:讨论16:与1号试管相比,2号试管出现了什么不同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讨论17:为什么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提高反应速率?加热起了什么作用?讨论18:在细胞内能通过加热来提高反应速率吗?讨论19:3号和4号试管未经加热,也有大量气泡产生,这说明什么?

讨论20:3号试管与4号试管相比,哪支试管中的反应速率快?这说明什么?为什么说酶对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进行至关重要?

4号试管的反应速率比3号试管快得多。说明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下高效率地进行,只有酶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所以说酶对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4.实验的结论

5.实验中的相关变量

6.对照实验:(三)酶的作用原理四、酶的特性

(一)特性:(1)高效性(2)专一性(3)作用条件较温和(需适宜的温度、pH) (二)如何证明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实验1、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实验组:底物+生物催化剂(酶)→底物分解速率(产物形成速率)对照组:底物+无机催化剂→底物分解速率(产物形成速率)实验中:自变量:催化剂因变量:底物分解速率或产生生成速率无关变量:试剂的量、反应温度、pH等★实例:比较过氧化氢酶与Fe3+的催化效率

1.原理:过氧化氢在化学催化剂Fe,生物催化剂酶的作用下,可以分解为水和氧2.材料用具:略3.实验步骤:

3+

5.分析讨论:

①实验的自变量:②因变量:③参考指标:6、思考:如何绘制酶高效性图?★实验2:证明酶具有专一性

实验组:底物+相应酶液→底物分解对照组:相同底物+另一种酶液→底物不分解或:实验组:底物+相应酶液→底物分解对照组:另一底物+相同酶液→底物不分解

实验中:自变量:不同底物或酶液因变量:底物是否被分解或有无产物生成无关变量:试剂的量、反应温度、pH等

★实例: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1.原理:淀粉和蔗糖不具还原性,与斐林试剂不发生反应。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后,再

用斐林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来判定淀粉酶是否对二者都有催化作用,从而探究酶的专一性。

2.材料用具:略3.实验步骤:

45.分析讨论:

(1)为什么要将试管浸到60℃的温水保温?

因为:一是淀粉酶在60℃左右时,催化效率最高;二是温度在这个实验设计中是无关变量,在

60℃的温水中保温可排除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为什么用斐林试剂而不用碘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思考:(1)如何绘制酶专一性的图?

(2)酶在反应前后有没有发生质和量的变化?(3)每一种酶都能催化所有化学反应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酶能改变化学反应平衡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酶与无机催化剂有何异同?★五、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一)酶的活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一定会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1.表示方法:以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2.影响因素:(1)温度:

图示含义:在较低温度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也逐渐增强,达

到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最高,但高于最适温度后酶的催化能力会

迅速下降,最后完全失去催化能力。

(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2)pH:

图示含义:酶的催化能力有一个最适pH,在低于最适pH时,随着pH的升

高,酶的催化能力也相应升高;高于最适pH,随着pH升高,酶的活性逐渐下降,最终失活。

(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

(二)底物浓度

图示含义:酶量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

应速率也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不再增加,原因是受到酶数量和酶活性影响。

(三)酶浓度

图示含义: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抵制酶活性和物质及其他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1节相交线 教案设计

漯河二中师生共用教学案1 年级:七年级下期 科目:数学 执笔:孙辉 审核:七年级备课组 内容:相交线 课型:新授 时间: 2020-0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 自主学习: 1. 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1) O D C B A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1.例:如图,直线a,b 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b a 4 3 21

二、 合作交流: 1.如图1,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____.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 F E O D C B A F E O D C B A O D C B A (1) (2) (3) 2.如图2,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___. 3、如图3,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1)若∠AOC+∠BOD=100°,求各角的度数. (2)若∠BOC 比∠AOC 的2倍多33°,求各角的度数. 三、探究提高: 1.如图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有( ) 1 2 1 2 1 2 2 1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如图1所示,三条直线AB,CD,EF 相交于一点O,则∠AOE+∠DOB+∠COF 等于( ? ) A.150° B.180° C.210° D.120° O F E D C B A O D C B A 3 4D C B A 1 2 O E D C B A (1) (2) (3) (4) 3.如图2所示,直线AB 和CD 相交于点O,若∠AOD 与∠BOC 的和为236°,则∠AOC?的 度数为( ) A.62° B.118° C.72° D.59° 4.如图3所示,若∠1=25°,则∠2=_______,∠3=______,∠4=_______. 5.如图4所示,已知直线AB,CD 相交于O,OA 平分∠EOC,∠EOC=70°,则∠BOD=?______. 6、如图5所示,AB,CD,EF 交于点O,∠1=20°,∠BOC=80°,求∠2的度数. O F E D C B A 1 2 O E C B A (5) (6) 7、如图6所示,AB,CD 相交于点O,OE 平分∠AOD,∠AOC=120°,求∠BOD,∠AOE?的 度数. 教(学)后感想:

高中地理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课程目标 二、知识与技能 1、知识:本节对不同地域人类交通活动的联系方式和手段的综合叙述,要求明确掌握与理解 两个不同层次的知识:第一是要理解交通运输方式所关联的物质和信息是通过哪些 载体活动,不同载体的特点有哪些;第二是要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情况、主要 作用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技能:培养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是本节的重要的技能目标。通过对地图的阅读和分 析,掌握交通运输布局的形式和层次,掌握通过对交通运输的类型、线路分布、交 通线路相互配合等条件的分析研究,培养联系实际、综合利用交通运输网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联系身边的生产、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将复杂的知识简化,将较抽象的、陌生的知识生活化,从而明确交通运输的多种形式及对人地关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辩证的、科学的人地观,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广州城市交通运输的构成;对广州交通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热爱广州、建设广州的热情,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建议: 1、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了解五种交通运输的优缺点;再给出资料,让学生根据 要求,运用所学的交通知识,从中选择出的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通过广州、广东和全国的实际交通运输状况,使学生明白现代运输方式并非单 一的,而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通过点、面交织,形成不同层次的立体交通网络。 3、现代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铁路运输,故通过案例1(南昆铁路的建设),着 重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区位因素主要是经济、社会、 政治,其次是各种自然因素。 4、通过南昆铁路、青藏铁路的建成的意义,使学生理解交通的选线对带动、繁荣 沿线地区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新课程目标

初三化学苏教版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教学设想]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托盘天平、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白磷、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五章第一节交变电流

交变电流 第一节交变电流 [学习目标]1.会观察电流(或电压)的波形图,理解交变电流和直流的概念. 2.理解交 变电流的产生过程,会分析电动势和电流方向的变化规律. 3.知道交变电流的变化 规律及 表示方法,知道交变电流的瞬时值、峰值的物理含义. 侦习导学新知探究 [学生用书P 40] 一、交变电流和交变电流的产生 (阅读教材第31页第1段至第32页第3段) 1. 交变电流 (1) 交变电流的定义: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的电流,简称交流 . (2) 直流:方向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 2. 交变电流的产生 (1) 典型模型 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轴匀速转动的线圈里产生的是交变电流. 如图所示. (2)中性面:线圈在磁场中转动过程中,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时所在的平面. I 拓展延伸? -------------------------------------- (解疑难) △① 1. 中性面的特点:磁通量 ①最大,磁通量的变化率 W = 0,瞬时感应电动势 时感应电流i= 0,电流的方向将发生改变. 2. 垂直中性面的垂面特点:磁通量 ①二0,磁通量的变化率 瞬时感应电流最大. 更抄1.(1)只要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就可以产生交变电流. (2) 当线圈中的磁通量最大时,产生的电流也最大. (3) 当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时,线圈中没有电流. 提示:(1)X (2) X (3) V 二、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 (阅读教材第32页第4段至第33页第1段) 第五章交变电流 第五章 梳理基础释疑解难 实验装置 e= 0,瞬 晋最大,瞬时感应电动势、

1. 正弦式交变电流的定义: 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变电流叫做正弦 式交变电流,简称正 弦式电流. 2. 正弦式交变电流的表达式 瞬时电动势:e= E m sin o t 瞬时电压:u = U m sin o t 瞬时电流:i = I m sin o t 式中E m 、U m 、I m 分别表示电动势、电压、电流的峰彳 _______ I 拓展延伸? -------------------------------------- (解疑难) 1?峰值表达式 E m = NBSo = N ① m O E m I m =RTr. 2. 从两个特殊位置开始计时瞬时值的表达式 亟‘抄2.(1)在匀强磁场中线圈绕垂直磁场的转轴匀速转动的过程中,某些特殊时段, 可能感应电动势和磁通量同时变大. ( ) ⑵表达式为e= E m Sin wt 勺交变电流为正弦式交变电流, 表达式为e= E m Sin o t 的交 变电流也是正弦式交变电流. ( ) (3)线圈绕垂直磁场的转轴匀速转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正弦交变电流,峰值越大,则瞬时 值也越大.( ) 提示:(1)X (2) V (3) X 多维谦?准題细通羌 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 [学生用书P 41] 本类问题主要从中性面和它的垂直面两个位置的磁通量、 势大小和感应电流的方向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自选例题,启迪思维) 1. 矩形线框绕垂直于匀强磁场且在线框平面的轴匀速转动时产生了交变电流, 正确的是( ) 磁通量的变化率、感应电动 下列说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交通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学习目标] 1.了解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2.学会分析交通运输网中点、线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 2.发展方向 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思考 1.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工具有何不同? 答案交通运输方式指: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交通运输工具指:火车、汽车、

飞机、船舶、管道;其中管道既是运输方式,又是运输工具。 2.北京的急救药品运往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区,应采用何种运输方式?为什么? 答案航空运输。急救药品的运输时间紧迫,再加上地震导致陆上交通线路破坏,陆上交通受阻。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 (1)构成要素。 ①交通运输线,如铁路、公路、航道。 ②交通运输点,如港口、车站、航空港。 (2)类型。 ①按形式:单一运输网和综合运输网。 ②按层次:即不同地域的运输网,包括省级、大区级和国家级。 2.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 3.南昆铁路建设的决定因素 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思考 3.京沪高铁“以桥代路”,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京沪高铁途经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宝贵紧缺,“以桥代路”虽然工程成本高、工程难度大,但可以避开农田,节约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 4.青藏铁路“以桥代路”,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①为野生动物留出迁徙的通道,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②避免因冻土造成路基沉降。 探究点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读“四种运输方式的运费比较图”(G为管道),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字母代表的运输方式:E________,F________。假如现在有20吨活鱼需要从青岛运往济南,你会选择________运输方式,解释你作出该种选择的理由。 (2)请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读在O~A、B~C这两段距离上,总费用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哪一种运输方式? (3)俄罗斯多大河,但水运比例较小,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比例较大,请分析原因。 答案(1)铁路水路公路①活鱼较容易死亡、变质,需要较快地运达目的地;②济南与青岛的距离较近;③公路运输不仅速度较快,短距离运输成本低,而且灵活便利;④现代(冷藏)技术的提高和先进设备的广泛应用。鉴于以上原因,选择公路运输较为有利。 (2)在O~A段距离上管道运输的运费最高,公路运输的运费最低;在B~C段距离上公路运输的运费最高,水路运输的运费最低。 (3)俄罗斯的经济中心在西部,而煤炭、石油、森林资源多分布在东部地区,东西向货物运输量大,较适合用铁路运输煤炭和木材,用管道运输石油。俄罗斯的大河多南北分布,且河流封冻期长,货物运输量小。 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优劣 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各种运输方式在技术上、经济上各有长短,都有最适宜的使用范围。货物运输要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距、价格、时效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客运的选择要根据价格、安全、时效、目的等进行,都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具体图解如下:

《第五章》 第1节 透镜

八年级新教材《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分节练习 题 第一节透镜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光学元件中对光起发散作用的是:() A.凸透镜 B.潜望镜 C.凹透镜 D.平面镜 2.下列对于凸透镜特点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中央比边缘厚 B.两个焦点与透镜中心的距离相等 C.有一个实焦点和一个虚焦点 D.把光源放在焦点上可得到平行光线 3.如图5-1-1所示,光线通过凹透镜的光路图中,F是焦点,那么正确的图是() 4.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可以会聚光线 B.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 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 D.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主轴上的点一定是焦点 5.为了获得一束平等光,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实验方法,你认为可行的方法是:() A.选用凹透镜,并把一个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焦点上 B.选用凸透镜,并把一个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C.选用凹透镜,并把一个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二倍焦距处 D.选用凸透镜,并把一个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处 6.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束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对发散光束有会聚作用 C.凹透镜对发散光束有会聚作用 D.凹透镜对会聚光束没有发散作用 7.如图5-1-2所示,是几个同学画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发生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

B.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光线透过他们时,在两侧表面发生了两次折射形成的 C.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通过凸透镜的光线一定相交于一点 D.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通过凹透镜的光线一定是发散开的 9.小明在森林公园的入口处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禁止在公园内丢弃矿泉水瓶”,这一要求的目的是防止森林火灾,其主要原因是:() A.透明的塑料瓶进水后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B.透明的塑料瓶进水后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C.透明的塑料瓶进水后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D.透明的塑料瓶进水后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10.如图5-1-3所示是口径和材料都相同的两个透镜,关于它们的焦点和折射光的能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焦距大,甲对光的折射能力强 B.甲的焦距大,乙对光的折射能力强 C.乙的焦距大,甲对光的折射能力强 乙的焦距大,甲对光的折射能力强 11.如图5-1-4所示,一束光线射向O处的光学元件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S 点,取掉光学元件后,光线会聚于S’点,则该镜一定是() A.凸镜 B.凹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12.如图5-1-5所示,一束光通过放在O处的光学元件后改变了传播方向.则O处的光学元件() A.只能是平面镜 B.只能是凸透镜 C.只能是凹透镜 D.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都有可能 二、填空题 1.用____透镜会聚太阳光,在____处可点燃火柴。把光源放在凸透镜的____处,通过凸透镜后会成为一束平行光线。光线射入平面镜会发生____现象,光线通过透镜会发生____现象。2.光学器件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中,利用光的反射规律工作的是____镜;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工作的是_______镜;能会聚太阳光的是____镜。没有焦点的是____镜;有实焦点的是____镜;有虚焦点的是____镜。  3.一些透镜的截面如图5-1-6所示,在这些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对光线有____作用。属于凹透镜的是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对光线有_____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上课题目】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 【课型】综合课 【新课标要求】 1.课标要求 通过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地理2的课程内容的解读,交通运输运输方式和布局可以承载下列一条课标: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2.解读课标 分析这条课标,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有:“举例”两字表明这一节内容必须落实在实际例子上分析,因此这一节内容对“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的特点”记忆要求比较高;“说明”两字暗含“综合分析”,因此这一节内容对“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的特点”进行理解和对比分析、运用要求也比较高。 【设计理念】 交通在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史上有重要意义。交通是联系地理空间中生产活动的纽带,是形成社会分工的根本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兴趣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并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图片中获取必要的信息。通过设问,层层深入,做到师生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材分析】 教材在讲授第三章《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第四章《工业地域类型形成和发展》后,安排了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本章分两节,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主要阐述了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向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和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其中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是难点,需要根据实际,兼顾客、货的数量、运输距离、价格、时间、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此外,由于受制于教材篇幅,对基础知识处理非常精炼,对案例处理也点到为止。尤其,“交通运输布局都受到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更是精练,因此要想学生对交通布局具有深刻影响,还要通过一些案例进

第五章第一节-民事起诉状教案

第五章第一节民事起诉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起诉状の概念,弄清起诉状の种类。 2、掌握起诉状の写作格式及要求,掌握起诉状の写作技巧。 3、学会写作民事起诉状。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场景模拟、实例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体验、思考和解决问题の过程中掌握起诉状の写作要求。 教学重点:民事起诉状の写作要求及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民事起诉状の主体部分の写作要求及实际写作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实例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文字材料等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民事起诉状の文体基础知识 王某倪某某日下午到某超级市场购物。购物后正欲离开时,被两名工作人员叫住,并被质问有没有拿商场の东西,两人即告知其所购物品均已付款。但工作人员不信,强行要求二人摘下帽子、解开衣服、打开手袋,由工作人员检查。工作人员仔细检查后,确未查出什么东西,这才向王、倪二人道歉并放行。 高高兴兴地去购物,却遭如此“待遇”。面对商场の做法,王、倪二人觉得非常委屈,决定通过诉讼の途径来讨个说法,于是,王、倪以超级市场の行为侵犯其人身权为由,向当地法院起诉。在法庭の主持下,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被告方当庭向原告赔礼道歉,并一次性支付2000元作为对原告精神损害の补偿。王、倪二人讨回了公道。 王、倪二人の状纸就是民事起诉状。 1、民事起诉状の概念

民事起诉状是民事案件の原告或其法定代理人为维护原告の合法权益,依照有关法律和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の诉讼文书。 民事起诉状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必须是由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の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起诉讼。 第二,必须有明确の被告、具体の诉讼请求和理由。 第三,必须向有管辖权の第一审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争执の焦点是民事权益。 民事原告有权委托代理人,没有诉讼行为能力の人,则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民事起诉状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の工具,是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立案审理の根据,是民事被告答辩和反诉の依据。它引起民事诉讼程序の发生,产生相应の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在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の地位和作用。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の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の民事案件,可以采用书面形式起诉,也可以采取口头形式起诉。但从立法精神看,一般要求原告采取书面形式,即递交书面起诉状,这有利于案件の审理,有利于保护原告の合法权益。只有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时,才可口头起诉,并要由法官作笔录。 2、例文导读 民事起诉状 原告:郑州市经济开发区××装饰工程公司 法定代表人:李××职务:经理电话:××××××× 住所:郑州市开发区阳光住宅小区×楼×号 委托代理人:杨×,郑州市伟业律师事务所律师 电话:××××××× 被告:郑州市×××娱乐城 ( 私营企业 ) 法定代表人:严××职务:董事长 住所:郑州市幸福路××号电话:××××××× 诉讼请求 1. 被告偿还拖欠原告の工程款人民币 35 870 元及利息。 2. 被告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事实与理由 1998 年 9 月 2 日,被告与原告签订装修工程合同,约定原告为被告装饰铜门、扶手、吧台等项目,工程款为 118700 元。原告在施工期间和完工后の 1998 年 9 月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基础练习 ...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基础练习 宁西铁路是我国跨世纪铁路建设中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干线,东起南京,西至西安,途经五个省区,总长1075.6千米。读图回答1~2题。 1.自西向东与宁西铁路交汇的南北向铁路干线是() A.焦柳线-京九线-京广线-浙赣线 B.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C.宝成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D.陇海线-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 2.宁西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是:①改善中西部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②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③促进沿线地区煤铁资源的开发④激活全国铁路网,增强铁路网的灵活性()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十五”期间,我国的青藏铁路开工建设,据此回答3~5题。 3.青藏铁路修建中遇到的多年冻土问题,是因为()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B.海拔高,气温低C.冰川影响大D.纬度高,气温低4.决定我国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兴建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社会经济 B.地形 C.政治 D.气候 5.修建青藏铁路说明() A.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第一位是考虑填补地区空白 B.社会经济因素有时对铁路区位选择的影响并非是决定性的 C.先进科学技术能够克服交通运输线建设中的自然障碍 D.现在修建的青藏铁路说明自然条件是决定性因素 6.读“某地区城镇与公路建设图”, b城到d城的公路未走直线,而是绕道经过c城的主要原因是 ( ) A.远离河流,避免洪水灾害影响 B.排除了跨越不同行政区域的影响 C.为了减缓公路坡度 D.尽量多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在下图所示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28°N,120.5°E)到B城的铁路,分析回答7~8题。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五章第一节质量教案2新版沪科版

质量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使用托盘天平、学生天平测物体质量的方法 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材内容详解 一、质量 1.想想议议 铁锤和铁钉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铁锤和铁钉含铁的多少一样吗?一桶水和一杯水中含水的多少一样吗?如何比较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 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mass),符号:m.物理学中的质量与“质量万里行”中的质量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物质的多少,后者是指物体的好坏. 二、质量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通用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它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国防千克原器是一个用铂铱合金制成的圆柱体,现保存在巴黎的国际计量局.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比千克大的吨

3.称: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 4.记: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把被测物体的质量记录下来,称完后把砝码放回盒内,不许遗漏. 注意:与任何测量仪器一样,所测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也不能小于天平的最大称量,天平属精密仪器,必须保持清洁、干燥,要注意轻拿轻放,物理天平应先调底座水平。 做做议议: 1.用天平称一个塑料瓶的质量,然后将其剪碎再放到天平上称,比较形状变化前后的质量. 2.用天平称一块方形橡皮泥的质量,然后将其捏成球形再放到天平上称,比较形状变化前后的质量(橡皮泥能直接放到天平盘上吗?)。 3.称量一小杯水与一小匙白糖的总质量,然后把白糖溶于水,再称糖水的质量,比较两次称量的结果. 说明: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它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变化而变化,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质量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例如;一块铁,把它做成铁球,或者做成铁棒,或者做成一个一个的铁钉,它的质量不改变,把它放到炼钢炉中化成铁水,质量也不改变,把它从南北极拿到赤道,甚至拿到月球上,质量也不会改变。 国际千克原器 质量的单位“千克”起源于法国.1791年,法国决定采用在4℃时l dm3纯水的质量为1 kg,并于1799年制造出千克原器,保存在档案局,所以叫“档案千克”.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批准了仿制以法国“档案千克”作为质量计量的国际千克原器.千克原器是高度和直径都是39mm的铂铱合金圆柱体,这个标准一直沿用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标准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已不能适应计量要求,各国正致力于探索质量自然基准的方案和途径. 1.学生天平使用时,要求中间的支柱处于竖直位置,即底板处于水平位置天平支柱旁悬有一重垂线,底板上有一尖端向上的小锥体当重垂线下小锤的尖端与底板上锥体的尖端正对时,天平的底板就达到水平了.调节的方法是旋转底板下的螺钉F或G 2.学生天平的横梁上有一个游码H游码在标尺左端对准零刻度线,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3.支柱下的旋钮正叫止动旋钮.旋转止动旋钮,可将支柱顶端的小平台抬起或降下.当平台降下时,横梁被立柱上部的两个小短杆支撑住,中央刀口C离开平台.这项操作叫做天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案设计

第十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考纲 呈现 考点 解读 考情 分析 1.以区域交通建设典型案 学生用书P139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

2.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⑧高速化、大型化、⑨专业化。 注意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和交通运输工具(火车、汽车、飞机、船舶、管道)的区别,其中,管道既是运输线路,又是运输工具。 微探究1 我国铁路为什么多次提速? 答案 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是提高运行速度,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保护旅客与货物运输的安全性。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 (1)构成要素??? 交通运输线:如⑩铁路、公路、航道交通运输点:如?港口、?车站、 航空港 (2)主要 类型??? 按形式:单一运输网和综合运输网按层次:省级、大区级、国家级综合运输网 2.影响因素:?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因素。 3.典型案例:南昆铁路的建设 (1)影响因素: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分布、?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2)重要意义:带动、繁荣沿线地区的经济,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各种交通运输线、点的建设和发展虽然都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因素的障碍逐步被打破,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决定性因素。 微探究2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对交通 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案 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物质交换等非常频繁,使得交通站点、交通线

路的密度大。 学生用书P140 考点一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运量运价 损耗小、平稳安全、管理方 采用优选法确定货运方式 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根据货运的需要,先看距离是远还是近,再看运量是多还是少,运费是贵还是便宜,最终用优选法来确定运输方式。 【例1】浙江古代盛产青瓷,其中越窑生产的青瓷(越瓷)远销东亚、东南

初中物理_第五章第一节质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 第五章第一节质量 一、课时知识结构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质量的含义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质 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吨、千克、克、毫克量 测量工具 质量的测量 质量的估测 二、课时教学目标细目表 三、课时教学设计

【主题】 5.1 质量 【课程标准】 1.2.2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课标解读】 1.知道质量的含义。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2.知道质量的单位。 3.知道生活中一些测量质量的工具,认识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4.能根据经验判断物体的大体质量。 【内容分析】 《质量》是八年级物理第五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一节。质量知识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力学学习的基础,但有些抽象,尤其是“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不易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学生接受困难;好在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了“水结冰质量不变”、“王亚平太空授课”的实验录像,突破了难点。 虽然在本节的学习中,只要求认识托盘天平的主要构造,并初步能测出物体的质量,但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一个重要的技能要求,本节的学习要为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惯性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 “质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缺乏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它,本节的学习肩负着对学生“前认识”的扭转,以及新概念的建立;同时,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他们对于质量的单位非常熟悉,从思想上会轻视对其的学习;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过程过于粗糙,缺乏物理探究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讨论,知道质量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3.通过自主学习,知道质量的单位。 4.运用托盘天平,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质量。 5.通过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质量,判断物体的大体质量。 【重点和难点】 1.重点、难点:质量的含义 【教学准备】 信息化资源:《质量》教学PPT、视频、网评作业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及砝码、人体秤、橡皮泥、水、大烧杯、小烧杯【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一以及课堂检测1,检测目标1达成。 2.通过活动四以及课堂检测3,检测目标2达成。

第五章第一节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特征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本章内容结构: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案例引入:徐水县的故事 河北省徐水县宣布(1958年)8月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 思考:如何评价这一件事?其产生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设想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对未来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只有原则的规定。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著作中所论述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并作出科学论断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还不是直接的实践问题,他们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但对后来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马恩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 马克思 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 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列宁) 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列宁) 恩格斯 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存在适应一切条件的一劳永逸的方案,对马克思主义应该灵活应用。 (二)前苏联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和认识 1、列宁:以俄国国情为基础的分析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阶段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但是,列宁当时主要回答了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因而对这一思想未能作出进一步的阐述。 资料: 资本主义只能过渡到社会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 1917年,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把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 列宁

第5章第1节同步练习及解析

高中地理选修6 同步练习及解析 (2011年大理调研)环境管理是指通过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按照一定的环境目标和规划而开展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社会活动。据此完成1~2题。 1.个人和企业作用于环境的一切经济、社会行为都要得到合理的约束。因此,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 ①个人②企业③政府④地区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2.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是() A.国家和政府B.个人和企业 C.地区和行业D.部门和单位 解析:第1题,环境管理的对象是指被管理者,个人、企业应属于环境管理的对象,政府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环境管理的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因为政府直接投资兴办诸如供水、供电、铁路等公用事业,同时又掌握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第2题,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应该是国家和政府,国家和政府来确定环境保护的方针,颁布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管理条例和国家行动计划。 答案:1.C 2.A 2010年2月份国家环保部网站公布一条消息:关于调整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通知。据此回答3~5题。 3.国家强制采购节能产品,体现了国家在环境管理中() A.是执行主体 B.是被管理对象 C.既是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对象 D.即不是执行主体又不是被管理对象 4.政府采购节能产品,利用了环境管理的() A.技术手段B.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D.宣传教育手段 5.政府处理在环境问题上违规的企业,利用了环境管理的() A.技术手段B.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D.宣传教育手段 解析:在环境管理上,政府既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通过采购节能产品,引导市场导向,扩大节能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这是利用经济手段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体现。处理违规企业,是国家依法行政进行环境管理的表现。 答案:3.C 4.C 5.B 一、选择题 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环境技术手段、环境教育和新闻媒介手段等。据此完成1~3题。

第5章第1节 微生物的类群练习题

第5章第1节微生物的类群 一、选择题 1.谷氨酸棒状杆菌异化作用的方式是需氧型,它的有氧呼吸的酶主要存在于 A.线粒体B.核糖体中C.细胞质基质中D内质网中 2.下列关于细菌菌落的描述,错误的是 A.菌落是肉眼能看见的B.一个菌落内有多种细菌 C.不同的菌落具有不同的特征D.菌落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3.下有关菌落正确的叙述是 A.每个菌落由大量不同种的细菌组成 B.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上才能形成菌落 C.菌落的特征可以作为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 D.无鞭毛的球菌形成的菌落大.边缘不整齐 4.乳酸菌与酵母菌相比,前者最显著的特点是 A.无各种细胞器B.无成形的细胞核 C.无DNA D.不能进行无氧呼吸 5.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是 A.孢子生殖B.出芽生殖C.二分裂D.有性生殖 6.青霉素是一常用抗生素,研究表明它能够抑制肽聚糖(一种糖类与蛋白质结合的物质) 的合成,由此可以判断青霉素能杀死下列哪种生物 A.SARA病毒B.霉菌C.大肠杆菌D.疟原虫 7.在以下描述中,可以将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相区别的是 A.能够使人或动、植物患病B.没有细胞核,仅有核酸 C.具有寄生性D.由核酸和蛋白质装配进行增殖 8.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的结构是 A.核酸B.多糖C.囊膜D.衣壳 9.“非典”和“禽流感”的致病因子都是病毒,下列关于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具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B.绝大多数病毒营寄生生活,极少数病毒不是寄生的 C.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D.病毒增殖所需的原料、能量和生物合成的场所均由宿主细胞提供 10.禽流感病毒和“SRAS”病毒的共同特征是 A.都属于原核生物 B.病毒的抗原特异性由其衣壳决定 C.增殖时各自只合成一种类型的蛋白质 D.其蛋白质在衣壳内的核糖体上合成 11.培养禽流感病毒时,应选用 A.蛋白胨培养基B.固体培养基 C.天然培养基D.适宜的活鸡胚 12.在噬菌体的增殖过程中,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 A.在细菌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B.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C.在细菌DNA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D.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13.控制大肠杆菌抗药性的基因,控制根霉菌主要性状的基因,控制病毒抗原特异性的基

13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识记知识点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识记知识点 [学习目标]1.掌握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学会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2.了解交通运输点、线组成的交通运输网,掌握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①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空运) ②短途、量小、容易死亡、变质的鲜活货物(公路) ③远程、量大、容易死亡、变质的鲜活货物(铁路) ④大宗、笨重、远程、不急需的货物(铁路、水运) 总之,货物运输要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距、价格等情况选择运输方式,各种运输方式在技术上、经济上各有长短,都有最适宜的使用范围。 2、交通运输的发展 交通运输正向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①高速化——缩短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②大型化——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③专业化——发展集装箱运输,可节省包装和仓库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基本要素:交通运输点、线。 主要优点主要缺点 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连续性好造价高、占地广、短距离运输成本高公路机动灵活方便、周转快、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运运量最大、投资少、成本低、运费最低 速度最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 条件影响大 航空速度最快、效率高 运量最小、能耗大、运费最高、技术要 求高 管道运量大、损耗小、安全、连续性强、管理方便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2.影响因素: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 3.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是变化的。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减弱,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增强,并成为交通运输布局的决定性因素。 读案例1,回答下列问题。 (1)南昆铁路的起止点在哪里? 答:南宁-昆明 (2)在地图上分别读出南宁和昆明的海拔,观察南昆铁路经过哪些地形区? 答:南宁海拔100-200米,昆明海拔1000-2000米,经过两广丘陵和云贵高原。 1、南昆铁路建设的影响因素: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2、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①加快我国西南地区发展与进步;②促进西南地区资源的开发;③改变落后面貌,缩小东西差距; ④增进民族团结。 课堂练习 读“我国长三角、环渤海、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三种货运方式占全国的比重(%)示意图”。完成1~2题。 1.公路运输是西南地区主要的货运方式,其最主要原因是() A.地形B.气候C.植被D.资源 2.长三角和环渤海都位于我国东部平原,长三角铁路货运比重明显低于环渤海,制约长三角铁路网络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土地价格昂贵B.劳动力工资水平高C.河网密集,多洼地D.降水丰富,洪涝灾害频繁

第五章第1节透镜

第一节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 在引入新课方面,我采用了播放学生儿时的游戏“放大镜燃纸”的视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过渡到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学生不会觉得突兀、陌生。随后我用多媒体展现了一些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图片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可谓让学生饱了眼。 [生甲]什么叫透镜? [生乙]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 [生丙]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