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承载力的测度与评价

人口承载力的测度与评价

人口承载力的测度与评价
人口承载力的测度与评价

人口承载力的测度与评价

摘要:本文运用熵值法和离散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测算出包含经济、资源、生态三个子系统的综合人口承载力模型,并且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通过与兰州市实际承载人口的对比,得出兰州市人口承载力的状况。

关键词:离散系数熵值法人口承载力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区域人口承载力(也称人口容量,人口负载能力)是指某个区域在维持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的最大人口数量。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

其一,以短缺性资源,如土地、水或者矿产资源为基础的单要素人口承载力研究。1949年,威廉·福格特(V ogt,W.)在其研究《生存之路》中,首先提出了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公式。王玉平(1998)建立了矿产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的指标体系与计算模型,并对现有资源和预测资源的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方创琳、余丹林(1999)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柴达木盆地的水资源承载力。张晓青、李玉江(2006)采用多目标模型分析法对山东17个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作了评价、预测。

其二,以区域资源环境等诸要素综合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同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相互关系的多要素人口承载力,也称为综合人口承载力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澳大利亚的科学工作者采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法,从各种资源对人口的限制角度出发,讨论了该国的人口承载力。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ECCO模型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模拟不同发展策略下人口变化与人口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变化。李玉江等(1996)从黄河三角洲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得出不同年份的人口承载力。武萍(1999)在考虑制约人口发展的各方面综合要素和人口需求发展目标下求出耕地面积所能承受的沈阳的人口承载力。

研究方法的选择

(一)生态承载人口测算方法

生态足迹理论是将区域的生物资源和能源的消费与供给用“全球性公顷”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折算为一定的生物生产性面积需求(生态足迹)与自然供给(生态承载力),然后通过比较分析这种供需状况,定量判断研究区域过去或者现在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公式如下:

式(1)中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ri为当量因子;ci为各类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i为各类消费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评价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评价方法 [摘要] 水资源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合理的评价水资源是引导产业发展的前提,本文介绍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基本方法;并阐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特征,为合理评价利用水资源做了铺垫。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特征 [abstract] the water resources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is indispensable. The 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the premise of the guid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explain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for reasonable evalu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o twisted.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characteristics 1.引言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和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确保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主要手段区域水工程出发,针对目前水工程建设、投产运行对区域社会经济效益产生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给区域生态环境一定的压力,研究了区域水工程建设对区域水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分析计算了区域不同时期水工程影响下的水资源现状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以及各个时期区域人口经济的最大支撑规模。 2.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简介 目前,国内外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经验估算法、综合指标法和复杂系统分析法,而且后面两种更为常见。 1)经验估算法。经验估算法是指操作主体应用专门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据此提出一个近似的数字,它虽然可以满足决策者概念上的感性认识,但从估算精度来看,显然不能满足要求。经验估算法主要包括背景分析法、经验公式法和趋势预测法。

某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

某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 各县区水利局: 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建立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工作的通知》(办资源(XX)57号),根据省水利厅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XX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建立水资源承截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重要内容,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探索建立水资源预警机制预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国家、省资源环境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县区要高度重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在现有评价成果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 二、严格水资源管控,制定和落实超载区域综合整治措施。各县区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成果,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线,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节水减排,因地制宜地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积极利用当地地表水,外调水和非常规水源,替代地下水,认真开展超采区综合治理;对水功能

区纳污控制指标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超截的水功能区和地区,要分析超载成因,制定和落实限制性措施,维护河湖健康,保障区域内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各超载有关县区治理方案于2018 年5月底前上报市水利局。 三、积极研究和建立水资源预警机制工作。开展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是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是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目标与任务。各县区要按照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的统一要求,加快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制定监测预警措施,力争2018年初步建立县级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发布监测预警报告,对水资源承载负荷超过或接近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预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构建政策引导机制和空间开发风险防控机制,促进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承载力概念及影响因素;能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2、掌握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3、应用评价一个地区环境承载力大小及人口合理容量大小。 4、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5、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6、认识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深刻理解实施计划生育的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7、通过阅读分析各类图表,培养读图,读表能力。 二、教学重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 三、教学难点:环境承载力及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复活岛的悲剧 在烟波浩渺的南太平洋上,有一个面积仅117平方千米的小岛——智利复活节岛。丰富的资源使得岛上的居民不劳作便可衣食无忧,人口开始膨胀,全盛时期高达7 000人。 后来岛屿居民开始制作巨大的石像,人口的膨胀使得资源得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制作石像需要砍伐大量树木,使得森林开始消失。为争夺资源,战争开始发生,文明开始衰落,到了1700年左右,岛屿上居民只有2 000人左右。再加上后来的奴隶贩卖、天花流行,到了1877年,岛屿居民只有111人。 尝试探究:复活节岛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提示:随着人口的增加,复活节岛的树木被砍伐殆尽,生态系统完全摧毁,食物逐渐短缺,人口急剧下降。复活节岛的悲剧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如果超过地理环境的承截力,就会造成生态破坏,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一、环境承载力 1.概念: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 (又称环境人口容量)。 2.影响因素:主要有 、科技发展水平和 。 3.估算 (1)单个要素考察估算,如 资源、淡水资源、 等。一般方法: (2)多要素综合考察估算,如 、科技、 等要素的综合。 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 (1)条件??????? 的生活方式 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 和 等各方面的需求不妨碍 (2)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人口数量。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在求得区域土地资源能够供养多少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进而为决策、规划、计划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与研究原则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在其自然生产潜力及其不同投入水平(物质、技术)条件下所生产的食品,能养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根据土地承载力研究的任务与目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整体上把握土地承载力系统的结构(组合方式)、功能(承载能力)及其作用机理与发展变化规律。并据此对各要素(或子系统)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以管理、规范其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PRED)关系,求得系统整体性能的最优化。这是进行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主体。 ②综合性原则:在分析系统各个要素性能(尤其是主导要素)基础上,综合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彼此作用的机理。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认识系统的整体性能,并根据系统本身固有的规律性和一定的物质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改造系统结构,实现系统优化的目的。 ③超前性原则:土地承载力研究是一项超前研究的战略性课题,它着眼于未来,因此,承载力研究必然在区域土地资源及其人地关系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开发前景与人口增长机制,正确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各地段人地关系的可能状况。 ④区域性原则:遵循特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区研究。 ⑤生产性原则:针对实际国情,寻找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承载更多人口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⑥持续性原则:对土地承载力的估算一定要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合理运转,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这一基础上。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涉及生态、经济、技术与社会等多个方面,既着眼于现状,又要考虑未来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的研究,根据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可将其研究内容与步骤归纳如图5.1。 从研究步骤可看出: (1)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础土地的数量与质量是土地承载力估算的基础。土地质量越高,其生产潜力就越大,面积数量越大,总产越高,可养活的人口数量就越

5.广州市城市土地人口承载力实证研究(作者张乖利、扶涛、颜军)

广州市城市土地人口承载力实证研究1 张乖利,扶涛,颜军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广州 510970) 摘要:在分析广州市1999—2015年土地利用率、经济和人口增长的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评估、预测了未来十年广州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土地供需矛盾加剧的前景。研究发现,广州市土地已超出了自身城市承载力的范围,形势相对严峻。应对和促进广州经济的持续发 展的对策和建议:(1)发掘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潜力,促进土地集约利用;(2)合理开发 潜在的土地资源,有效实施旧城改造;(3)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与环境的关系,控制城市人 口增长速度。 关键词: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预测;广州 中图分类号:F062.1;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995(2017)04-0000-00 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以及我国的经济大市,2015年全市GDP已超越香港和新加坡,但 在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人口迅猛增长、土地供需矛盾等问题凸显。广州如今不仅土地、人口承载压力大,而且未来经济增长动力强劲,人口持续大幅度增长的惯性大,土地与 人口、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会愈发突出。因此,需客观分析广州土地人口资源承载状况,科学评估和预测其未来十年土地、人口与产业发展的供需矛盾,提出有利于提高土地人口承 载效率的方法和策略,有效地推进广州经济可持续发展。 1 广州城市土地人口资源承载状况分析 20世纪中期,人们开始对土地、人口等关系进行研究,重点是土地承载力的研究。中 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所下的定义是:“在一定条件下土 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但传统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把土地生产力局限于土地中耕地的粮食产量、局限于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其所研究的承载力 必然小于实际的承载力。 通过对广州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数量、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数量 1收稿日期:2016-11-26;修回日期:2016-12-02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培养计划项目“人力资本空间效应、影响与珠三角产业转型研究”。 作者简介:张乖利(1973-),女,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人,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副教授,高级经济师,暨南 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两岸经济合作、金融创新及银行转型、珠三角产业集群及区域经济发展。

论北京市的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及其人口压力

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弹性变化空间 及其趋势探讨 童玉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 [ 摘要] 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同时也是一个干旱缺水的中国北方都市,相对于国际人均水资源标准,北京属于极度缺水城市。随着首都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和人口规模都在不断膨胀,给水资源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很多学者都对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过探讨,基本结论都是人口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力.然而,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 实际人口不断突破所谓的水资源承载力,与此同时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却没有明显感到说资源超载后的压力。这是什么原因?北京市的水资源是如何承载人口的?本文从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以及基本计算原理出发,根据北京市实际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剖析了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状态和人口压力,为相关的政策决策提供必要的咨询参考. [关键词] 北京水资源承载力人口压力 前言 水资源是任何一个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存在和持续的基础条件,对于中国北方的干旱城市,更是如此。关于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就开始了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1],随后学者们分别对中国的不同区域和各个城市,展开过一系列的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北京市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受到关注,对北京市的水资源进行了分析[][][]。目前的研究结论,大多数基本都认为北京市的人口水资源承载力都在1500-1800万之间,并且实际人口的规模已经超过了人口承载力。 北京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在近30年时间内一直呈现快速的增长,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755万人(有资料显示实际当年常住人口达到1920余万[]),而且及年来人口依然在以每年5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2010年净增加62万)。2009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水平只有126.6立方米。按照多年平均的水资源量39.99亿立方米计算,人均水资源量也只有231.2立方米。该指标远远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水资源丰水线(3000立方米/人)和警戒线(1700立方米/人)的标准,只有人均水资源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线的一半不到。随着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可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却并没有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已经超载的感觉,或者说生活中并没有感觉到水资源困难和紧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是水资源承载力本身就不存在,还是承载力实际存在,只不过这种超载的后果还没有显现出来?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本文认为

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

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 任何时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资源提供的基础。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迅速膨胀,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几个方面不相适应的矛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日益表面化,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或合理人口容量问题的广泛兴趣。 所谓自然资源承载力,从生态上讲,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损害资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按某一时期内人们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其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可以稳定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由于以下原因,使得精确估算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当困难;①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合理化对承载力的影响难以作出精确估量;②不同的系统开放度和外来补偿度对承载力的影响难以把握;③采用什么样的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也很难确定。尽管如此,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仍是很有意义的,通过它可以为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定量地提出一个有一定科学可信度的依据。当然,对其中一些结论在认识上也不能绝对化。 自80年代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对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作了大量的研究。胡保生等同志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可能性”和“满意性”两个概念,把二者统一起来,可合称为“可能—满意度”。当该指标为1时,表示完全可以实现并完全满意,为0则表示无法实现和完全不能令人满意。他们的研究结论是: (1)粮食——总人口不足12.6亿,可能—满意度为1,大于12.6亿,即趋于下降,达到64.8亿为0。 (2)肉类——总人口超过2.6亿,可能—满意度就开始下降。 (3)土地——总人口超过10亿,可能—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6.7亿为0。 (4)水——总人口大于4.5亿,可能一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4亿为0。 (5)能源——总人口大于11.5亿,可能一满意度即开始下降。 宋健等同志的结论是:“如果全国妇女平均生育1.5个孩子的话,那么在一百年内,依靠我们自身土地资源,饮食水平将不可能达到美国目前水平,如果生育2个,那么一百年内,我们整个民族将一直处于不良式供应状态。”“如果在百年左右时间里,我们饮食水平要达到美国和法国目前水平的话,那末我国理想人口数量应在6.8亿以下。” 宋子成等则认为,中国的水资源最多只能养育6.5亿人。 1988年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4个基本问题,提出了题为《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以生物生产力为基础,以人均400公斤粮食为标准,计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结论是:1985年总生物产量(干物质)31.7亿吨,粮食总产量3787亿公斤,可承载9.5亿人,实际超载1.1亿人。2000年生物产量35亿吨,粮食4622亿公斤,可承载11.6亿人。2025年生物产量39.8亿吨,粮食5925亿公斤,可承载14.8亿人。远景生物产量72.6亿吨,可承载16.2亿

地球的人口承载力

地球的人口承载力

2011年10月31日,随着“第70亿宝宝”在菲律宾马尼拉降生,地球正式进入了“后70亿人口”时代。一个问题再次引发世人的关注和讨论:我们的地球家园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人口学专家坦言,对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有着众多的猜测和估算,但无论具体数字是什么,都在传达着一个信号: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人类需要保持警醒。 养活70亿人要多少资源? 喝:每人喝一瓶矿泉水,这70亿个矿泉水瓶排在一起,全长达到42万公里,能够从地面一直排到月球。 食:每人吃4两米饭,相当于消耗大米140万吨,需要2.3万多个标准火车皮才能装下。这些车皮连接在一起,能从北京站排到山东德州。 衣:每人一件全棉的T恤,即便不算加工的损耗,按照85%的含棉量计算,至少也要消耗165万吨棉花。 住:如果按每人居住面积30平方米计算,占地面积达到21万平方公里。 今年,该报告在现有生态足迹(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和生命地球指数(衡量自然状况)两个衡量标准的基础上,首次新增了衡量全球、各国和个 人的水足迹。报告显示,目前,全球3/4以上的人口生活在生态负债国家, 这些国家的国民消费量已经超出了其国家的生物承载能力。其中,美国和中 国的国家生态足迹最大,各自消耗约21%的全球生物承载力。美国公民人均 生态足迹量是9.4全球公顷,如果全球以美国的消费模式生活,所消耗的生 态足迹可以覆盖4.5个地球,而中国公民人均量是2.1全球公顷,相当于覆 盖1个地球。 此外,在生命地球指数中透露出,自1970年以来测量的1686类物种的5000个种群,已经减少了近30%。 据称,水足迹是该报告中新启用的一项度量指标。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其 居民消费的物品和服务所需水资源的总量,包括用于农业、工业和家庭生活 的河水、湖水、地下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供作物生长的雨水。例如, 生产1件棉质T恤的水足迹是2900升水,相当于每人每天消耗120升水,占

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水资源承载力 英文名称:water resources supporting capacity;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定义1: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某一区域(流域)当地水资源能够维系和支撑的最大人口和经济规模(或总量)。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水文学(二级学科) 定义2:一定范围内,可利用水资源能维护支撑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水资源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目前,许多学者给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水资源承载力一词也广泛应用于研究某一地区尤其是缺水地区的工业、农业、城市乃至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和生态系统保护,但水资源承载力迄今仍是一个外延模糊、内涵混沌的概念,其内涵的界定尚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不足。分析这些定义,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观点是水资源开发规模论,水资源开发规模论认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在一定社会技术经济阶段,在水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所获得的最合理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必须首先满足维护生态环境的起码用水要求,以及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的用水比例。“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最大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也即水资源最大开发容量;第二种观点是水资源承载最大人口论,水资源承载力为:在某一具体的发展阶段下,以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前提,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人口容量;第三种观点是水资源支撑社会经济系统持续发展能力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虽然承认水资源承载力最终要以一定的人口总量规模为落脚点,但进一步认为这种人口规模是与最大的生活水平也就是人均综合效用水平相对应的,换言之,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最大”的含义就是对应着最优的发展水平。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胜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能够维系有限发展目标的最大的社会一经济规模。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衡量技术方案设计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二)评价目的与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基础情景”、“减弱”三种情形。其中,基础情景依据各个因素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规划确定,如:市、县、区政府考

中国城市人口承载力之思考

城市论坛 City Forum 106 CHINA-TODAY FORUM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城市地区人口持续增加,虽能有效保障城市发展的劳动力需求,但在一段时间内也带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就业压力增大、新增贫困人口以及社会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关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的讨论随即展开。国际上,有学者曾认为,城市人口承载研究是一个伪命题,在缺乏充分理论支撑的前提下,城市地域空间上的人口承载数量既无法被测算,也没有实际意义①。实质上,这恰恰是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以静态的城市人口承载力分析为基础,积极探索城市人口承载力的动态属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及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地区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城镇化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有望在不降低“城市人口承载力标准”的前提下,有效地吸纳全国新增城市人口。 一、中国城镇化态势及其地区差异 1、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1年的51.27%,33年间城镇化率提高了33.3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如果比照发达国家目前平均75%的城市化率,中国城镇化的空间还很大。从国内看,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同时,城市集群化发展带来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城市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城市地区的人口集聚效应进一步扩大。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依然处于城镇化的持续推进阶段;如果按照平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计算,2020年我国城镇率将达到60%,未来10年城镇化新增人口在1.5亿以上。 2、中国城镇化地区差异显著。中国东部与东北地区城镇化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2011年,东部地区除河北省城镇化率为45.6%之外,其他地区均超过50%;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城镇化率分别为64.05%、53.4%和56.5%,均高于全国水平;中部六省区中只有湖北省的城镇化率超过50%;西部12个省(市/区)中,仅有重庆和内蒙古的城镇化率超过50%,其中全国城市化率不到40%的有甘肃、云南、贵州和西藏四省区,均在西部地区。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当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城镇化将出现逐渐减速的趋势②。可见,随着产业西进、人口回流、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未来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提高的空间较大,有望成为未来中国城镇化推进的主要阵地。 二、当前城市吸纳人口面临的主要压力 当人口持续向城市地区集聚,如果城市各项配套不完善或配套新增速度跟不上人口需求速度,势必引发诸如就业、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环卫、治安等方面的紧张。实质上,这种由于新增城市人口规模过大带来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现象就是“人口超载”,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健康发展。在快速城镇化 进程中,中国城市地区吸纳人口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有: 1、城市提供新增就业岗位压力加大。农村地区不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到城市寻求新的就业机会,这就要求城市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能够积极吸纳这部分新增人口,促进人口与产业的匹配。长期以来,正是由于中西部地区就业岗位不足从根本上导致了人口大规模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今后,东部城市产业高端化趋势明显,中西部地区城市转型升级加快,积极吸纳新增城市人口就业对于各地区既面临总量压力也面临结构压力。 2、城市管理与社会事业配套的压力加大。客观上,新增城市人口会增加城市。地区人口服务方面的工作量,加大城市社会管理的难度,尤其加大城市计生保健、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人口承载压力。今后,为积极吸纳大量新增的城市人口,迫切需要把建设城市与经营城市、管理城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加强城市社会管理,完善各项社会事业配套服务,全面建设民生城市、和谐城市。 3、城市基础设施的人口承载压力加大。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在城镇集聚从事生产、消费、交换等经济社会活动,这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承载力要求。城市人口被承载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能源设施、供排水设施、综合交通设施、邮电通信设施、环保绿化设施、防灾设施以及社会事业领域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社会福利等硬件配套设施。未来,城镇各项基础设施的改造及新扩建任务愈加艰巨。 4、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需要相应的生态足迹供给,对城市空气质量、水环境、声环境、土壤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带来承载压力。显然,在更加注重城镇化环境质量的时代背景下,为抵消城镇化所带来的环境负面效应,未来城镇化对城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污染的综合治理、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中国城市适度人口的对策思考 在特定的时期内,受到城市土地开发环境、产业可供的就业岗位、城市功能定位、基础设施及社会配套服务等多要素决定,为达到一定质量或标准要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人口吸纳总量有一个上线范围,这就是城市适度人口规模。为此,城市的最佳发展, 在客观上存在一个合理的人口承载量,总人口规模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总人口规模太大, 势必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生态环境乃至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压力, 而总人口规模过小, 会因缺乏相应的人口规模效应而造成城市经济建设乃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效益低下, 带来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③。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在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城市病”,其中包括城市贫民窟、城市环境恶化、城市交通拥挤、农民工子女教育事 中国城市人口承载力之思考 张喜玲1 张 燕2 1.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2.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038 【摘 要】随着城镇化的深化推进,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将面临大城市人口持续膨胀与中小城市人口不断递增共同发生。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给城市带来诸如就业岗位供给、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事业配套等方面的较大压力。因此,为实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需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城市人口承载力,确保全国各地区城市适度人口规模。 【关键词】城镇化 人口承载力 适度人口规模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实验四: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计算一.目的要求 (1)了解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的一般原理、方法及工作程序。 (2)掌握计算土地的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原则; 2、生活水平标准:温饱型:400kg/人·年;小康型:450kg/人·年; 富裕型:500kg/人·年 3、模型:线性回归、散点预测等多种统计方法均可。 三.实验内容 通过所给数据,计算青岛市2009、2014和2019年土地的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状况。 四.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计算器 四.完成任务 (一)粮食单产预测 由excel做出粮食单产的散点图并添加趋势线,得到上图,并可以得

出:历年单产呈上升趋势,并趋向线性分布,线性回归方程为y=78.71x-151508,根据回归方程,可以得到粮食单产的预测表,如下: (一)人口预测 人口预测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变动情况和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和测定。青岛市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因此采用自然增长法对青岛市进行预测。2009年青岛市人口7629161人,根据《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青岛市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之一: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45%以内”的思路和目标,因此,青岛市人口预测见下表: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 根据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定义,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人口承载力=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消费量 人口承载力的关键是粮食生产能力和人均粮食消费标准。人均粮食消费标准是指人们为维持正常生活而必需的最低粮食数量。参照我国食物结构标准,粮食年消费水平400 kg、450 kg与550 kg分别作为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三级不同消费标准。结果如下: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陈 诚 土管031 内容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的粮食保障问题对世界的粮食保障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的供应水平以不断增强自身的粮食保障程度。尤其是自1978年以来,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引发了农村生产力的飞跃,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不断上升,人们的温饱解决程度和收入增加状况不断改善。建国以来,由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仅用占世界9.6%的耕地(按实际面积),养活了占22%的人口,就贫困人口而言,其数量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1996年的5800万,占乡村人口的比重降为5%,并正在继续降低。 关键词 土地人口承载力 ;投入 ;管理经营 ;供应 ;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改善管理经营,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率,使科技在生产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35%~40%提高到发达国家的80%;另一方面将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农业生产经营,形成农村适度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品不但产量高、质量好,而且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这才是真正而全面地达到“高投入”水平提供物质和经济基础,使农业生产自身启动而真正进入一个“自身的”良性循环,从而高质量地、持续地提高我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的“质”的水平。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是按研究区土地能生产的农畜产品,并根据一定人均营养标准来计算研究区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其计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农田所能生产的粮食和人均年所需粮食量来计算;另一种是将土地所生产的农畜产品换算为人们生活所需的热量和蛋白质,如水稻转化为热量为14.47 kj/kg 及蛋白质为73 g/kg ,小麦转化为热量为 14.76 kj/kg 及蛋白质为99 g/kg 等,然后按人均日营养所需热量和蛋白质量来计算。前者较简明,但仅以粮食一项来计算是不够的,所以多采用后者。 (一)全国土地生产潜力统计 表1 全国土地食物生产潜力 应量为80.78%,随着投入水平的增高,其供应量的比例虽然相应有所下降,但绝对量还是主要依靠耕地。 (二)人口承载力计算 1. 区域人口预测 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由出生、死亡和迁移等三个因素影响,即 P n = P o + B ─ D + I ─ E

人口承载力

吓人的2000万和宜人的20年 中国到底能养活多少人?这个问题前些年引起过很大的争论而无定论。其实,别说中国,就北京能“装”多少人,这也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如果翻看北京历年的数据,会发现北京人口规模预测的历史是“不准”的历史,北京的人口规划已经走入了一个“屡设屡破”的循环。 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指出,要“坚决把北京市到2000年的人口规模控制在1000万人左右”。仅仅3年后,1986年北京市总人口已达1000万;1993年批复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1991~2010)》要求,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250万左右,事实是,以统计结果“不完全”著称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1382万人;2005年初通过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明确指出,2020年北京的总人口规模要控制在1800万。但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为1755 万人。尽管这一数字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合理调控城市人口规模”专题调研组所公布的1972万人少200多万,尽管2008年奥运会前摸底排查时北京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850万(加上户籍人口,当时北京的常住人口实际已经超过2100万),但不管按什么渠道的统计结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所确定的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的目标甚难如愿。 这种超出规划的人口规模,确实引起了很多城市管理问题。但也必须注意到,总体来看,这2000万不仅没使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根本性的问题以及有些人危言耸听的“生态灾难”,相反,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大大高于提出人口控制目标和最大人口容量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居环境相对过去有明显改善,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度在全国也是较高的,这些都有例可证: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著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在生活环境竞争力方面,北京以绝对优势超过上海和香港,排名第一。当然,我们不否认,如果只比较资源环境方面的因素,北京的宜居水平横向来看仍有待提高,但估计没人能否认北京的宜居水平这20年纵向来看是与时俱进的。 什么决定了人口承载力 面对北京实际人口数量屡屡突破其控制目标,突破北京人口承载极限,但其发展并没有停滞的现实,有很多学者对这类研究提出质疑,认为既往人口承载力研究有意无意地低估了技术、制度创新和管理手段进步对人口承载力的动态影响。事实上,根据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所设定的人口规划目标“屡设屡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人口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出现了误判。 只有以就业为主的经济因素才是人口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资源环境等只是构成以就业为主的经济因素的要素之一,是间接影响因素。这个有别于传统认知的判断可以系统表述如下:资源环境,与劳动力、资本一样,是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一个地方的经济规模及产业结构如何,是劳动力、资本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要素成本决定的,这些因素作用于经济系统,通过影响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来间接影响人口承载力。因此,真正直接决定人口承载力的,

土地承载力综述

土地承载力文献综述 目录 一、国外研究综述 (2) 二、国内研究综述 (4)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5) (二)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 (8)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发展前景 (13)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早期有关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是与生态学密不可分的,最早应用在畜牧业当中。随着用地需求的增加和土地供给量的减少,有关承载力的研究越来越多,如雨后春笋般展开,它由原始的力学支撑力发展到了自然系统当中,土地资源承载力就应运而生。 早在1758年,经济学家奎士纳(法国)在《经济核算表》中就已经开始研究经济财富增长与土地生产能力间的关系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提到启示性的作用[1]。 1826年,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尔萨斯(英国)在《人口原理》中的表述,就己经能够看到关于人口承载力概念的影子。在他看来,一旦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等不到控制,难以适应该地区粮食增长的速度的话,自适应机制就会发生作用,如战争、瘟疫等就会发生其反作用力,促使人口数量的减少[2]。伴随着土地资源的日渐退化和人地矛盾的日渐突出,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有关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1948年,William(美国)提出过土地向人们供给的粮食、住所的能力受到环境阻碍力对生物潜力限制的影响,也就是说土地向人类提供衣食住所的能力决定于土地的生产潜力,这是土地承载力最早的定义[3]。1949年,Allan(美国)重新给土地资源承载力赋予了新的含义:一个区域在未来若干时间段内,土地质量没有退化的情况下,可以永久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的数量[4]。 七十年代以前的关于土地承载力定义,基本上都是对生态学中给出的承载力定义的扩展与延伸,在学者们对土地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的研究中,威廉·阿伦和威廉·福格特提出的计算方法是比较经典,影响较为广泛的。1948年出版的《生存之路》一书中,威廉·福格特提出了计算土地承载力的公式,即C=B:E,C表示土地的负载能力,就是可以被土地养活的人口数量,B表示可以在土地产出的食物量,E表示区域环境阻力,就是环境因素对生产能力的限制程度[5],该公式可以表述为土地所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就等于该地区土地的食物产量和环境限制力的比值,该公式与现行使用的标准公式形式一样。威廉·阿伦(英国)又给出了以粮食为参照物的计算土地承载力的方法,该计算方法要找出某个地区里由传

合肥市人口承载力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2013届) 题目中文:合肥市人口承载力分析 英文:Hefei population bearing capacity analysis 2013年 3月20日

一、选题依据(课题来源、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来源 指导老师提供。 (二)选题背景 合肥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是安徽加速崛起的核心增长极,在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参与长三角发展分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十一五”以来,尤其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合肥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努力发挥核心城市示范引领作用,立足区位、交通、科教、产业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面向国际国内以及长三角加速优质产业和资本的承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地方税收增量的5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量的70%、新增就业岗位的70%。 随着经济的发展,到2011年合肥市年末常住人口为752.1万人,与2010年末常住人口745.7万人相比,增加了6.4万人,增长8.58‰。合肥市的面积不断扩大,外来人口的迁入,已使合肥成为中国特大城市之一。另外,截至2011年末,合肥市户籍总户数为228.62万户,户籍人口706.13万人,比上年增加4.13万人,增长5.88‰,其中,市区人口218.34万人。 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末合肥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85.86万人,占总人口的64.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66.24万人,占总人口的35.4%。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8个百分点。 合肥规模大小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伴随着合肥的扩张,越来越多的人口,无形之中增加了合肥的负担。城市化太快,城市太大,短时间过多人口往城市集中,不可避免产生大批失业、淡水和能源供应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环境恶化、各种危机风险增加等现象。 究竟怎样的数量才是合理承载数量,我们从合肥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来研究,运用区域人口承载力的理论模型与定量计算方法,得出合肥市合理的人口承载量。从区域现实出发,提出合理的人口容量,为合肥地区及安徽省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最终实现合肥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城市迅速扩张,合肥也不例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的过程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伴随城市化的是城市病,“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为了使合肥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我们需要确定合肥市当前实际可承载人口,达到以下目的: 1. 从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可持续发展思路出发,选择合适的模型,综合考虑近年合肥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因素,预测未来中长期合肥市人口承载力的数据。 2. 通过对合肥市的人口承载力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合肥市实际和相对人口压力的真实情况,有助于揭示其人口分布现状背后的本质规律,为合肥市的人口再分布政策和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人口城市化,转移了农村劳动力,大大提高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劳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第一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及研究意义 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及研究意义 1.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土地人口载力是在一定时期,不同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它反映一个地区,在一定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1)在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力(2)将这些估算资料与现在的和预测的人口资料进行比较,以便确定出有问题的地区(3)土地资源及其潜力的数量资料是提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得先决条件 意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对于土地、人口、食物与发展均有一定的预警功能。进行土地人口载力研究,测算出区域内不同消费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国外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1.前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 早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首先是与生态学密切相关的。早在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研究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 1)威廉·府格特的《生存之路》于1948年出版后,曾一版再版。用作者的话说,他之所以撰写此书,是因为世界人口过剩,全球及各国人口的数量已超过其土地承载能力。用一个方程式来说明这一论据,即: C=B:E 式中:C代表土地负载能力,即土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B代表土地可以提供的食物产量;E代表环境阻力,即环境对土地生产能力所加的限制。这与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