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浅谈城市绿道规划设计 以广州市为例 开题报告

6浅谈城市绿道规划设计 以广州市为例 开题报告

6浅谈城市绿道规划设计  以广州市为例    开题报告
6浅谈城市绿道规划设计  以广州市为例    开题报告

题目浅谈城市绿道规划设计

学院地测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12城61

姓名张一峰

指导教师李开然

学号12256014

2016年3月

浅谈城市绿道规划设计--以广州市为例

1.研究目的和意义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的生存空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活环境受到威胁,使得人们不断追寻优良的“人居环境”的热情日益高涨。

绿道的建设,为生态提供一定的链接空间,改善了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了能够提供人类康体健身、休闲游憩的空间,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价值。

绿道的产生正是在人们渴求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增加城市绿色游憩空间的基础上形成的。

城市中的绿道网络具有生态、社会、经济、美学的综合效应,从宏观角度来说,绿道网络有助于形成具有总体性、完整性的大景观格局,具体来说,它有助于自然保护、风景保护、游憩利用、地表水资源平衡、空气及水资源净化、渔林资源管理、提升附近地块经济价值以及创造长期社会价值等。

绿道理念已逐渐成为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主流趋势。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绿道的概述:绿道一词源自英文“Greenway”,Green意指自然或半自然植被的区域;way指通道,也有移动的意思。绿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欧美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

断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绿道本身的概念是指:具有生态、

经济、娱乐和审美多种功能,是通过生态学原理,通过精心设计和规划,形成的线状或带状的区域,其核心思想是“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绿道分成三类:

郊野绿道:主要连接郊区,野外的绿道;

城市绿道:城市绿道主要连接城市里的公园、广场、游憩空间和风景名胜;

社区绿道:社区绿道主要连接居住区绿地。

城市绿道是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指包含线性元素的绿色土地网络,是具有生态,游憩,文化,审美等多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开敞空间。城市绿道包含商业区型绿道,居住区型绿道,工作区型绿道,观光区型绿道,自然型绿道,防护型绿道。

国外:绿道规划溯源于19世纪后期提倡城市开敞空间建设时期的林荫大道和“公园路”。

威廉.H.怀特——1959年在《保护美国城市的开放空间》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

1987年的美国总统委员会的报告中对21世纪的美国作了一个展望:“一个充满生机的绿道网络……使居民能自由地进入他们住宅附近的开敞空间,从而在景现上将整个美国的乡村和城市空间连接

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一直延伸至城市和乡村....”。第1阶段;:(1867~1960年):早期的绿道规划

大多数文献认为,绿道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奥姆斯特德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其后,查尔斯.艾略特扩展了他的思想,将其绿色网络延伸到整个波士顿大都市区,范围扩大到了600km,连接了5条沿海河流。

第2阶段:绿道发展的兴起阶段(1960—1979)

在环保运动的推动下,绿道的规划和建设逐渐兴起。二战后工业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极大危害,城市环境保护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问题。在美国环保运动的带领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研究学者和3个绿道研究中心,开始了对绿道规划设计方法的量化研究,并出现了大量的绿道规划和实践项目,较著名的有:

·1973年——丹佛普拉特河绿道

·1975年——罗利市绿道、梅拉梅克绿道

·1977年——伦敦东南绿链

第3阶段:绿道的多样化发展阶段(1980~1999)

在这一时期绿道的规划建设主要在发达国家开展起来,绿道的功能也趋于多样化:有专门为观赏娱乐而建的风景道;有为了保护生物栖息地而建的生物通行廊道;有为了满足人类安全通行而建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绿道的规模也发展到贯穿整个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出现了许多为人们提供安全、绿色通行环境的绿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86年开始建设的美国东海岸绿道。

第4阶段:绿道理论和技术趋向成熟(2000~至今)

国外绿道建设已经渐趋成熟,国内无论是对绿道的规划实践,还是对绿道理论的研究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其它发展中国家也陆续开展了绿道的规划和建设。绿道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功能趋向多元化、复合型发展,甚至形成网络、系统,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框架。

国内:美国绿道最具代表性的四本书:(1)里特尔(Little)在1990年创作了《美国绿道》,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普及了绿道运动,同时阐述了绿道的意义;

(2)《绿道生态》:把疫源地生态学和自然保护作为绿道规划的一部分;

(3)《规划指导、设计与开发》:通过强调“自然价值”和“文化遗产”作为绿道规划的重要内容来全面审核绿道的规划、设计; (4)《21世纪的足迹》试图为各种多用途娱乐绿道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帮助.

国内众多学者纷纷对国外(以美国为主)绿道建设方面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探索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的绿道建设提供借鉴.谭少华等总结了国际上所开展的绿道规划,并讨论了绿道规划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朱强等从生态、视觉等七个方面回顾了绿道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绿道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并对其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刘滨谊、王保忠等分别介绍了美国绿道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周年兴等在对绿道概念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绿道发展阶

段、功能和规划方法,并回顾了国内绿道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绿道对自然保护等方面的启示.

我国引入绿道这个概念的时间较晚,2005年以前对绿道的研究还较少。近年来,由于国内环境改善的需求和国外绿道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国对绿道的研究和实践也迅速展开。但是,我国对绿道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研究都是属于理论介绍型。对绿道性质及具体规划的问题还没有形成体系。

但在实践方面,我国许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如深圳、广州、上海、成都、武汉等城市都已经开始尝试建设不同层次的绿道。其中珠三角地区是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据报道,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从2010年起,广东将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建成总长约1690km的6条区域绿道。

3.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实施方案及创新点

研究内容:

城市绿道概述与分类

广州市绿道发展的现状

城市绿道对广州市各方各面发展的作用

广州市绿道发展弊端

广州市绿道规划设计所必需的改善

对绿道的规划设计做出总结

实施方案:

1.文献法:通过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自

己的选题有了大致了解。通过查找数据库以及搜索中国期刊网,运用关键词检索,找到与选题相关的研究,认真阅读前人的文章,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研究。

2.观察法:运用观察法来收集丰富的资料。观察各城市绿道的实施情况和对人们的影响。

3.调查法:向城市绿道发展各异的地区群众询问他们对此的看法与感受,是否有什么建议。

4.经验总结法:回顾国内外绿道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当地的实情,分析总结出一些较有利的规划与比较成熟的设计。创新点:

提出了针对绿道规划设计的注意策略

增添了案例研究

阐述了绿道价值的体现

中国特色绿道理念的表达

4.预期成果

完成一篇不少于8000字的专业学位论文。

进度安排

起止日期内容1.2015.10.30—2016.01.17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

2.2016.01.17—2016.02.29

撰写研究综述,拟定研究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3.2016.04.18—2016.05.10

实施调查,数据的整理与统计,撰写论文初稿

4.2016.05.10—2016.05.26

查重,确定论文定稿

5.主要参考文献

【1】城市绿道景观规划研究.科技创新报.2010.丁文清.金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构建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张浪

【3】国内外绿道发展研究.四川建设.2012.罗培蒂.冉茂梅(西南交通大学)

【4】国内外城市绿道的对比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4.马骁.齐童.吴明霞

【5】宁德市城市绿道规划设计研.福建农林大学.2013.林静媛【6】欧洲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园林.2007.张云彬.吴人韦【7】浅谈当代城市绿道规划的发展与意义.学术争论.2015.胡承江.李雄

【8】中国绿道研究进展.中国园林.2010.胡剑双.戴菲

【9】Greening the supply chain:a new initiative in South East Asia.Purba R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2-6.Emerald

【10】The Boston Park System.Arthur A.Shurtleff Journal of Geography.1903-6.Taylor&Francis

【11】绿道网络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规划原则.Special Topic on Greenway.2010.李开然

【12】浅谈城市绿道规划设计.中华名居.2012.邹坚勇

【13】城市绿道规划设计研究.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王炜

【14】城市绿道规划设计初探.价值工程.2014.刘静

【15】浅谈城市休闲绿道的规划设计.中国园艺文摘.2012.颜佩楠【16】绿道研究进展综述.陕西农业科学.2013.罗琦,许浩【17】浅谈城市绿道设计.园林绿化.2015.钟鹏

慢性与绿道系统规划

2012年5月,福建省出台《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试行)》,为福建省各市编制绿道规划提供了规划依据与指导;同期,我局委托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厦门市绿道与慢行系统总体规划,近期建设重点结合新城、小城镇建设及溪流整治重点展开,以慢行系统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依托厦门岛山体、环岛、湾区等资源,尽快形成高品质、完善的绿道与慢行系统。 2012年底,厦门市绿道与慢行系统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公布。 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是厦门市域范围1699平方公里,包括厦门本岛、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和翔安区。 规划期限:2012年-2020年 规划内容 (1)绿道系统规划:根据《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试行)》要求,对厦门市城市绿道进行选线,将其按照都市型、郊野型和生态型进行分类,配套服务设施,并提出近期建设内容; (2)慢行系统规划:按照“慢行系统+慢行社区”的空间组织模式,通过建设步行和自行车道、步行(自行车)+公交、旅游观光、休闲健身慢行系统等为市民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交通出行。 工作重点及规划特色 (1)工作重点:按省绿道规划导则编制。对原有休闲绿道总体规划进行调整;突出厦门绿道规划的特色;提出省级绿道建设线路。 (2)规划特色:对绿道规划延伸的慢行系统深入研究,提出自行车系统总体规划。整合岛内慢行系统规划;整合溪流整治景观规划;深化新城慢行系统规划。 (一)绿道系统 1.规划结构:根据厦门城市规划区自然本底特点、城镇发展结构特征和未来发展态势、景观资源的分布情况,以绿道线性联系为基础,服务尽量多的人口。规划结构为“一环、两带、四放射”。 一环:为厦门市本岛环岛路滨海绿道; 两带:沿厦门湾的滨海绿道和沿城市外围的山体绿道; 四放射:主要是利用岛外各区溪流过芸溪、后溪、东西溪和东坑湾-九溪作为城市放射绿道。

绿道及其发展演变

河南农业大学 绿道及其发展演变 专业讨论课 姓名:穆博 专业:2009级城市规划与设计 指导老师:田国行教授 学号:09202021

绿道及其发展演变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都市区和交通网络的建设,大自然和生物栖息地不断被侵蚀,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空间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我国对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城市经济与生态和谐永续发展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绿道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其理论、研究技术和构建方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绿道的思想起源、概念和类型的演变进行综述,进而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国内外绿道发展的历程,并划分了四个阶段。最后,对我国绿道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我国绿道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绿道;发展;演变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eenway Abstract: Due to the side eff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in recent years, loss of natural habitats and habitat structures, and extinction of species, increase of city residents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green space needs. our country made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urban areas. Greenway has more improntant role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origin, concept, and the type of greenways were studie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greenway was analyzed divided into four phases: the bud of greenway, the rise of greenway development,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greenway, the theroy and technical tend to ripe. Finally,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world, outlook the greenway theroy an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Keyword:greenway; development; evolution

城市规划-绿道系统规划

第一章 第一条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两城同创”工作,积极落实《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的实施,确保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特编制《安庆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的范围参考城市总体规划分层次研究的方法,具体如下: 1、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范围为安庆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三区八县,总面积15398平方公里。 2、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包括安庆市区(辖大观、迎江、宜秀三个行政区)和皖河农场,总面积901平方公里。其中安庆市区821平方公里,皖河农场80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安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180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1、近期2014~2020年; 2、远期2021~2030年。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为依据,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大生态战略,坚持城乡绿化的有机融合,在全市域范围内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框架。 2、结合安庆市的自然山水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突出安庆市园林绿化的滨江滨湖特色和文化内涵,努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色生态环境。 3、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和绿树成林、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适于市民居住的绿色人居环境。 4、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基础,明确划定各类绿地的控制范围线(即绿线),制定绿线控制法定图则,逐步实现城市绿地的“绿线管制”制度。 第五条规划原则 1、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城乡统筹的原则。 3、综合效益的原则。 4、以人为本,均匀合理的原则。 5、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的原则。 6、可操作性的原则。 7、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 第六条规划依据 1、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颁布)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6年颁布,1998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颁布,1998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颁布)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颁布) (6)《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6月,2011年修订) (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8)《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 (9)《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城[2000]192号) (10)《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年112号) (1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12)《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建城[2004]98号) (13)《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建城[2002]249号) (14)《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意见的通知》(皖政办[1996]69号) (14)《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 (15)《中国21世纪议程》

《贺州市城市绿道与慢行系统专项规划(2016-2035年)》公

《贺州市城市绿道与慢行系统专项规划(2016-2035年)》公示内容 一、规划背景 结合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成果,为了科学合理的引导贺州市绿道和慢行系统的建设,落实上位发展战略,依托绿道和慢行系统的规划建设,统筹各类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及自然景观资源,改善和提升贺州市的慢行出行环境、生活环境和景观环境,特编制《贺州市城市绿道与慢行系统专项规划(2016-203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规划范围 1.规划范围:中心城区范围东至莲塘镇炭冲村,南抵贺街镇西南村及广贺高速,西以西环路及望高镇清池村为界,北至望高镇白沙河、洛湛铁路及姑婆山,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29.83平方公里。 2.规划年限:规划期限为2016年—2035年。 三、规划目标 依托于“广西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发展基础,结合城市总体发展战略,通过串联城乡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开放空间等要素,构筑多元文化融合、山水相连、低碳节能的多类型、多功能、多层级的绿道和慢行网络系统,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节能减排、倡导绿色出行缓解城市拥堵、塑造更富高品质的城市空间、支持贺州市创建“国家(生态)

园林城市”的规划目标。 四、绿道系统规划 绿道系统的总体规划布局为“一环、五连、多线”,绿道系统规划共分为四级,即自治区级绿道、区域级绿道、市级绿道及社区级绿道。 五、绿道规划布局 1.自治区级绿道 共分为三段:(1)钟山县至平桂区政府段为山水田园景观绿道,线路主要沿钟羊南路及710县道设置,全长约17公里;(2)平桂区政府至马尾河段为滨水景观绿道,线路主要沿贺江北岸及马尾河西岸设置,北起平桂冶金厂,南至马尾河与莲福大道(323国道)交叉口,全长约27.3公里;(3)马尾河至黄洞瑶族乡段规划为山野观光体验型绿道,主要结合323国道进行设置,全长约13.9公里。 2.区域绿道 区域绿道一号线:山野观光体验型绿道。自姑婆山大道与规划北环路交叉口至姑婆山小镇,全长约12.2公里。 区域绿道二号线:城市景观绿道。沿潇贺大道及萌渚大道(207 国道)设置,南起潇贺大道与北环路交叉口,北至规划旺高体育公园,全长约15.3公里。 区域绿道三号:线乡野风光绿道。线路北起贺江与马尾河交汇口,南至贺街镇,全长约8.3公里。 3.市级绿道 市级绿道一号线:全长约22.5公里,线路特色定位为城

绿道规划设计

目次 1 总则 (2) 2 绿道定义 (5) 2.1 绿道的定义 (5) 2.2 绿道的构成 (5) 3 绿道的分级与分类 (6) 3.1 绿道分级 (6) 3.2 绿道分类 (7) 4绿道规划总体要求 (7) 4.1绿道规划类型 (7) 4.2省级绿道网规划要求 (8) 4.3 设区市绿道网规划要求 (8) 4.4 县(市、区)绿道网规划要求 (9) 5绿道规划设计要求 (13) 5.1 绿道选线原则 (13) 5.2 绿廊 (14) 5.3 慢行道 (16) 5.4 驿站 (19) 5.5 标识 (23)

5.6 节点 (24) 1 总则 1.0.1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绿道的规划设计工作。 1.0.2 本导则为我省绿道规划设计提供基本技术指导,各地可根据实际需要予以深化。 1.0.3 本导则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表2-1 绿道组成要素表

2 绿道定义 2.1 绿道的定义 2.1.1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基础,以自然人文景观和休闲设施为串联节点,由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等组成的绿色开敞空间廊道系统。 2.1.2绿道主要功能是我省生态空间的保护系统、历史文化的展示系统、健康生活的活动系统、旅游网络的支撑系统和城乡统筹的连接系统。 2.2 绿道的构成 2.2.1绿道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两大系统构成,主要包括绿廊、慢行道、驿站、标识和节点五个部分。 2.2.2绿廊系统是慢行道两侧由植物群落、水体等构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景观生态廊道。 2.2.3 人工系统由慢行道、驿站、标识和节点等四个部分构成。 2.2.4绿道组成的具体要素见表2-1。

泉州市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说明书

目录 1、导言 (2) 1.1规划背景与意义 (2) 1.2规划范围与期限 (2) 1.3规划依据 (3) 1.4规划技术路线 (3) 2、绿道系统内涵及相关经验借鉴 (4) 2.1绿道系统内涵 (4) 2.2相关经验借鉴 (4) 3、相关规划解读 (7) 3.1《福建省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7) 3.2《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7) 3.3《泉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30)》 (8) 3.4《泉州市中心城区景观风貌总体规划》 (9) 3.5《泉州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10) 3.6《泉州古城保护整治规划》 (10) 3.7小结 (11) 4、绿道选线基础条件分析 (11) 4.1生态格局 (11) 4.2景观资源 (12) 4.3城镇建设与人口分布 (15) 4.4交通系统 (16) 4.5旅游需求 (17) 4.6选线模型与综合分析 (17) 5、规划目标与原则 (20) 5.1规划目标 (20) 5.2规划原则 (20) 5.3规划策略 (20) 6、城市规划区绿道系统规划 (22) 6.1规划结构 (22) 6.2总体布局 (22) 6.3交界面控制 (28) 6.4绿道控制区及绿廊生态建设 (29) 6.5服务设施(驿站)布局 (31) 6.6分区建设指引 (33) 7、环湾核心区绿道系统规划 (38) 7.1规划结构 (38) 7.2总体布局 (38) 7.3绿道控制区规划 (44) 7.4绿道慢行系统规划 (45) 7.5绿道交通衔接系统规划 (46) 7.6绿道服务设施系统(驿站)规划 (48) 8、古城绿道规划与建设指引 (50) 8.1古城的特色与交通 (50) 8.2古城绿道的定位与分类 (52) 8.3古城绿道的结构与布局 (53) 8.4古城绿道分线路特色 (54) 8.5古城绿道服务与交通系统 (55) 9、绿道与土地功能协调发展指引 (59) 9.1绿道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指引 (59) 9.2绿道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指引 (60) 10、绿道沿线文化与旅游发展指引 (64) 10.1绿道沿线文化传承策划 (64) 10.2绿道旅游策划与规划 (65) 11、分类建设指引 (68) 11.1滨河休闲型 (68) 11.2滨海风情型 (70) 11.3现代都市型 (72) 11.4古城风貌型 (74) 11.5田园郊野型 (77) 11.6山林野趣型 (78) 12、近期建设规划 (81) 12.1分期建设规划 (81) 12.2近期建设目标 (82) 12.3近期建设路线 (82) 13、规划实施保障 (84) 13.1组织计划管理 (84) 13.2实施保障措施 (84) 13.3配套支持政策 (85) 图录 1、城市规划区旅游资源现状分布图 2、城市规划区绿道网总体布局图 3、城市规划区绿道网类型分布图 4、城市规划区绿道网服务设施布局图 5、城市规划区绿道网交界面分布图 6、环湾核心区绿道网总体布局图 7、环湾核心区绿道网类型分布图 8、环湾核心区绿道网控制区规划图 9、环湾核心区绿道网服务设施布局图 10、古城绿道规划布局图 11、绿道与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图 12、城市规划区绿道网分期建设规划图 13、环湾核心区绿道近期建设规划图

特色小镇案例中国体育旅游小镇八大典型案例分析

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体育运动逐渐常态化、休闲化、全民化,体育产业上升成了健康产业的一股中坚力量,推动着健身休闲产业迅猛发展。旅游、文化、养生、互联网等元素的不断聚集及融入,与城镇发展结合,形成了体育产业的新业态——体育特色小镇。 整体上来看,目前国内体育小镇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以下列举出我国八大体育旅游小镇,看看对我国体育小镇建设有哪些借鉴意义。 1、嵩皇体育小镇 基本情况:位于河南登封,坐落于风景秀美的嵩山三皇寨风景区,由河南嵩皇体育产业有限公司和河南省锦绣智达置业有限公司联手打造,规划占地31平方公里,小镇近距登封各景点。 发展特色:联合体育、航空、户外、旅游的企业共同打造大众化、多元化、体验式的体育旅游小镇。聚焦赛车、航空体育运动、登山、乒乓球、拓展等多种运动训练项目为一体,融合观光、餐饮、住宿、会务、婚礼、养生等多种元素的户外体育运动主题公园。 借鉴意义:借助着名风景区,探索体育项目集聚。河南登封被誉为“功夫之都”、“武术之乡”,体育小镇借助于少林寺的影响力和武术产业基地,兴起马拉松、汽车拉力赛、登山等其他运动项目,逐渐向多元化旅游产业方向发展。 2、德清莫干山“裸心”体育小镇 基本情况:位于浙江德清莫干山,目前德清本地有体育产业企业70多家,均以体育健身休闲、场馆服务及体育用品的销售和制造为主,实现体育产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体育产业集群效应明显。2016上半年,德清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76万人次。 发展特色:小镇以打造“裸心”体育为主题,规划“一心一带两翼多区”全力打造体育特色小镇。将体育、健康、文化、旅游等有机结合,以探索运动、户外休闲、骑行文化等为特色,带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建设部分重点项目:(1)Discovery探索极限基地(2)久祺国际骑行营(3)莫干山山地车速降赛道(4)“象月湖”户外休闲体验基地。 借鉴意义:依靠体育产业传统优势,活化“体育+旅游”产品。小镇体育小镇长期将打造辐射长三角地区的户外休闲运动品牌,将体育产业、文化、旅游三元素有机结合,打造成为具有山水特色的“户外运动赛事集散地、山地训练理想地、体育文化展示地、体育用品研发地、旅游休闲必经地和富裕民众宜居地”。 、绍兴柯桥酷玩小镇3. 基本情况:坐落在绍兴市柯桥区柯岩街道,小镇建设面积3.7平方公里,总投资110个亿,核心项目东方山水乐园投资80亿,计划打造“旅游小镇、运动小镇、产业小镇”。 小镇区域内有国家AAAA级风景区柯岩-鉴湖-鲁镇景区、乔波滑雪馆、鉴湖高尔夫球场等旅游休闲资源,还有在建和在规划中的天马赛车场、若航直升机场、毅腾足球训练基地、酷玩城市体育综合体、鉴湖水上运动基地等项目。 发展特色:小镇聚焦在体育设施方面,柯岩“酷玩小镇”包括八大体育休闲类项目,乔波滑雪馆、若航直升机场、天马赛车场,另外还将新建环鉴湖慢行道、鉴湖码头、酷玩乐园、综合体育场等,可满足大众康体休闲和专业高端运动的需要。 借鉴意义:“政府+企业”合作,打造体育旅游新概念。柯岩街道建设“酷玩小镇”已具备山水环境、产业基础等先天优势,经过政府、企业之间的接洽形成小镇蓝图。打造一个涵盖低中高端游乐特色,融合基础服务、休闲旅游、运动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小镇,为柯桥和绍兴带来经济、社会和生态多重效益。 4、海宁马拉松小镇 基本情况:海宁“马拉松小镇”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为运动休闲旅游,以马拉松运动主题为核心,兼顾发展徒步、暴走、毅行、定向、拓展、露营、自行车等相关项目,形成休闲运动与旅游相结合发展的体育旅游经济。2014年,景区游客量达315万人次。

宜昌中心城区绿道系统规划

宜昌市中心城区绿道系统规划 技术要求 一、项目名称 宜昌市中心城区绿道系统规划 二、项目背景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是举世闻名的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所在地,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按照湖北省“一主两副”发展战略要求,宜昌市正着力打造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特大城市。现辖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五个县,当阳、枝江、宜都三个县级市,西陵、伍家岗、点军、猇亭、夷陵五个城区,总面积21230平方公里。 为进一步提升宜昌市城市生活环境品质,凸显宜昌宜居宜旅特色,构建中心城区完备的绿道网络体系, 宜昌市规划局组织开展宜昌市中心城区绿道系统规划编制工作。 三、规划范围 规划研究范围包括宜昌中心城区13个组团,约2840平方公里。规划在整体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西陵、伍家岗、点军、猇亭、小溪塔、白洋等6个组团内约24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进行绿道系统规划。

四、规划期限 规划的期限为2014~2030年。其中近中期为2014~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五、规划原则 1、规划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指导下进行,并符合有关专项规范和技术规定。 2、规划应符合宜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性质、规模相适应,统筹考虑城市建设、城市道路网以及居民出行休闲需求等因素,科学论证绿道网布局结构。 3、规划应立足于当前实际,并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远近结合,有机延续。体现可操作性、稳定性、灵活性、连续性的统一。 4、绿道系统的布局应与城市形态、用地布局、发展方向相吻合,并与城市交通设施、开敞空间衔接顺畅。 5、规划应能指导城市绿道系统有序建设,保持稳步、持续的发展,同时为宜昌市合理安排城市绿道设施建设提供依据。 六、规划内容要求 1、总体要求:以《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等上位规划为依据,结合宜昌市“一江两岸”的城市空间总体形态和城市发展实际,在宏观研究规划范围内的用地布局和综合交通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中心城区绿道系统发展目标,统筹规划体系健全的绿道系统网络,完善绿道设施配套,提出实施对策及建

国外绿道建设典型案例及其启示

北京人大 2013.9 9 BEIJINGRENDA 特别关注 国外绿道建设典型案例及其启示 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办公室 文/图 规划先驱奥姆斯特德1867至1900年间的作品“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被视为史上第一条真正意义的绿道。之后,世界各国陆续开展了绿道建设,特别是近十年来,绿道建设在世界各地发展很快。除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较早开展的国家以外,意大利、德国、法国、新西兰、埃及、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绿道规划研究。 本文选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案例,总 结当前综合性绿道的发展经验,借鉴其中先进的 建设理念,寻求具有北京特色的绿道建设方式。 国外绿道建设典型案例 (一)结合城市公园体系的绿道建设奥姆斯特德的波士顿公园系统是将城市公园与公园之间通过绿地连成系统,形成完整“翡翠项链”状的公园体系。查尔斯?艾略特将其绿色网络延伸到整个波士顿大都市区,形成了波士

BEIJINGRENDA 特别关注 顿大都市公园系统。20世纪初,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署提出了“公园道”的全新概念并进行规划实践,著名的蓝嵴公园道将美国国家公园和旅游胜地等重要游憩景观联结起来。这种结合城市公园的绿道建设,对形成完整的城市公园体系、发挥其景观和生态效益有重要影响。 1991年,新加坡开始建立一个串联全国绿地和水体的绿色网络,由区域公园、新镇公园、邻里公园、公园串联网络四级体系组成。目前,新加坡公园绿地达到1763公顷,包括26个区域公园、11个新镇公园、192个邻里公园,道路绿化带达到4200公顷。公园串联网络被称为“城市中的绿道”,通过连接山体、森林、主要的公园、隔离绿带、滨海地区等,形成通畅的长达40公里的绿道,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绿色空间。 与新加坡类似,北京拥有众多城市公园,有良好的建设公园体系的基础,绿道建设可以充分发挥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和游憩功能。不同的是,北京的城市规模非常大,且拥有广阔的市域空间。因此,单一类型的城市绿道并不适合北京,北京应建立适合不同周边环境的多类型绿道。 (二)结合城市开放空间的绿道建设 20世纪的开敞空间规划浪潮之后,与城市开放空间结合的绿道建设逐渐增多,如艾略特完成的美国“环湾规划”;亨利?赖特所做的新泽西州兰德堡镇绿色空间和绿道规划;阿伯克龙主持的英国伦敦“绿色通道网络”;伦敦开敞空间规划提出的“绿链”理念等。这些城市绿道将相互独立、分散、缺少系统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进行连通,形成综合性的绿色通道网络,保证了城市开放空间的连续性。 伦敦作为颇有影响力的世界城市,其绿道建设经验对北京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目前伦敦周边已完成将近300多个绿链状开放空间,面积相当于伦敦市区的7倍。1943年的伦敦开敞空间规划就引入了“绿道”的设想:用绿色通道将伦敦城内的开敞空间与大伦敦周边的开敞空间连接起来,创建伦敦的“绿色通道网络”。1976年以后,伦敦开敞空间规划提出“绿链”(green chains)的理念,主要通过一些林荫道、绿化带、景观带和其他步行路等将邻近的大型开放空间有机串联起来,形成由不同类型的绿色通道组成的“绿链”。 1991年的《绿色战略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叠加网络,每个都有不同的属性。第一个网络是步行绿色通道,为步行者规划,沿途设置火车站、购物中心、学校、公园、河谷等。步行网络由非政府组织——伦敦徒步旅行论坛提出,唯一目标就是作为休闲线路。第二个网络是自行车绿色通道,由伦敦自行车组织提出。约1600公里的自行车线路网连接了伦敦的地方中心,其主要功能是通勤。像步行网络一样,这是一个局限的政策,两个网络都应该包括通勤和休闲功能。第三个网络是生态绿色通道,由非政府组织——伦敦生态小组提出。生态廊道具有的优势是:第一,它们是栖息地的一种;第二,它们能在整个城市尺度上延伸;第三,它们包含精神文明价值。规划者希望这些绿色通道成为野生动物迁徙的通道。 北京市绿道建设应借鉴伦敦“绿链”的模式,分别建设步行、骑行等不同类型的绿道,利用城市绿道连通起相互独立、分散的城市开放空间,形成完善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三)结合城市生态恢复的绿道建设 环保运动影响下的绿道建设开始注重对城市的生态恢复,如刘易斯做的威斯康辛州的遗产廊道规划;美国的《迈阿密河绿色通道行动计划》恢复了工业河流——迈阿密河作为河流廊道的功能;德国鲁尔区则通过绿道计划进行了工业区的更新与改造等。绿道建设逐渐成为保护和恢复山体、河流、溪谷等生态敏感地区,推动旧城更新,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 (四)结合城市休闲游憩功能的绿道建设 绿道建设日益体现其休闲游憩、康体运动、 北京人大2013.9 10

城市景观项目案例解析

城市景观设计实践的几个案例分析 作者:俞孔坚凌世红李向华刘亦忻等来源:网络添加日期:10年12月10日基于对景观及景观设计的理解,"土人景观"多年来在不同尺度上的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与技术,包括区域与新城镇,城市中心与街区,校园与科技园,居住社区,康体休闲地,风景区与保护地,生态基础设施,城市公园与绿地,场所与环境艺术,内容包括总体景观战略规划、总体空间规划,场地方案设计,场地施工设计等各个方面。同时将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结合在不同尺度的景观规划设计之中。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1、区域与新城镇景观规划案例:杭州钱塘新城概念规划 2、城市中心与街区设计案例:济南共青团团路广场设计 3、场所与环境艺术:都江堰广场(全国竞赛获奖和中标) 4、城市公园与绿地:中山歧江公园案例 杭州钱塘新城概念规划 1.规划目标与指导思想——21世纪的滨江新城 (1)规划目标与定位:21世纪的滨江新城 一个生态的城市——强调高效、节约、人与自然共生,维护自然过程与格局; 一个感性的城市——强调亲人、宜人、人的尺度、人的体验; 一个有内涵的城市——延续历史文脉,富于地方特色,显现场所精神;

一个生活的城市——方便、舒适、安全、健康; 一个旅游的城市——迷人的景色、崭新的风貌、富有特色的体验。 (2)本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 为实现规划目标,本规划强调以下几大理论和指导思想: ①后工业时代的景观设计理念——强调天地——人——神的和谐 强调自然、生物、现代人的生活和历史文化的和谐。设计遵从自然,遵从文化。将大地景观格局与城市的整体布局相结合,将自然生态系统及多种生物引入人居环境,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同地方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有机结合。 ②新城市主义的规划主线——强调社区的回归与可持续的城市 避免工业化国家已走过的老路,吸取郊区化和汽车化城市的教训,强调以方便。高效节约和舒适为特点的社区化城市有机结构,发展步行及公交系统,提倡节约化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布局,强调生活——工作——娱乐的有机性. ③景观现象学的模式——强调场所精神,人的体验 吸取形式主义“城市美化”运动的教训,避免空洞的城市形式美化设计,强调场所精神的挖掘,为人的体验而设计。 ④景观生态途径——强调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维护场地内山水格局及生命系统的有机整体性.通过绿色廊道及蓝色通道,形成完整的景观生态格局。 2.规划前期分析 (1)历史及文化过程 与水的过程及陆地的形成过程相适应,从西湖的形成,到杭州城市的扩张,都呈同心弧形式,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扩展,西湖是这些同心弧年轮圈的圆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钱江新城是历史的延续和必然,顺承了一条千百年来的历史文脉。以凤凰山为靠山,面临钱塘江的南宋古城遗址,以及目前残遗的历史古迹,包括白塔、六和塔、八卦田等都为新城区提供了宝贵的景观资源,应着重保护并充分利用,成为新城景观的有机部分。 (2)区域发展战略与“井”字形 交通骨架 杭州市作为风景旅游城市的性质及对西湖的保护要求,决定了现有城市发展的局限性,因此,向钱塘江两岸发展的战略转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从区域发展和大都市形成的机制来看,萧山市的发展与杭州市的扩展,最终使钱塘江两岸成为一个大都市圈的核心带,使钱

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粤建规函[2011]460号)

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Planning Guidelines of Urban Greenway in Guangdong Province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1年7月

目录 1 总则 (1) 2 涵义及构成 (2) 3 目标和原则 (3) 4 选线方法 (6) 5 基本要求 (8) 6 典型地段城市绿道规划指引 (12) 7 城市绿道构成要素规划指引 (20)

1 总则 1.1为明确城市绿道内涵、规划目标和原则、选线方法与基本要求,指导全省城市绿道规划编制工作,形成城市绿色生活网络,制定本指引。 1.2广东省城市绿道的规划设计,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及各城市与绿道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 1.3本指引适用于广东省内城市绿道规划编制工作。 1.4本指引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2 涵义及构成 2.1涵义 广东省绿道网对应于是否穿越地级(以上)城市行政区域,由省立绿道和城市绿道两级网络构成。城市绿道主要串联城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不限于城市建成区)的各类绿色开敞空间和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节点,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人文节点,以及居住社区、中心商业区、大型文娱体育区、公共交通枢纽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建设城市绿道对于保护与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引导形成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提供休闲游憩和慢行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2.2构成 城市绿道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两部分构成。 2.2.1绿廊系统 绿廊系统是城市绿道的绿色基底,主要由地带性植物群落、野生动物、水体、土壤等生态要素构成,包括自然本底环境与人工恢复的自然环境,具有生态维育、景观美化等功能。 2.2.2人工系统 人工系统由慢行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服务设施系统和标识系统等构成,具有休闲游憩、慢行交通等功能。 慢行系统: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综合慢行道。 交通衔接系统:包括绿道停车设施、绿道与城市其他交通系统的接驳设施等。 服务设施系统:包括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游憩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等。 标识系统:包括信息标识、指路标识、规章标识、警告标识等。

国外绿道案例

富兰克林公园阿诺德植物园牙买加公园河道景区和奥姆 斯特德公园麻省林荫道 后湾沼泽地 波士顿公园 项目背景: 案例1: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 波士顿公园是一个公共园地,算得上是美国最早的公园。波士顿公园在波士顿初建时期已经划定,供居民放养奶牛、士兵操练 以及游戏、散步等户外活动。1910-1913年,奥姆斯特德全面改造了波士顿公园,自然式布局的大树、大草坪,任人自由漫步,一派田园风光。

项目概况: 公园位于波士顿市中心,面积达50英亩。这里从波士顿公地到富兰克林公园绵延约16公里, 由相互连接的9 个部分组成。 林荫道宽60米,中间有30米宽的街心绿带,两侧的住宅都面向大道,使街心绿带构成社区的活动中心。 ①波士顿公地(Boston Common) ②公共花园(Public Garden) ③马省林荫道(Commonwealth Avenue) ④滨河绿带(Esplanade), 又称查尔斯河滨公园 ⑤后湾沼泽地(Back Bay Fens) ⑥河道景区和奥姆斯特德公园又称浑河改造工程(Muddy River Improvement) ⑦牙买加公园(Jamaica Park) ⑧阿诺德植物园(Arnold Arboretum) ⑨富兰克林公园(Franklin Park) 绿道特点: 复合功能,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经验借鉴: 第一:他们已经将群体的需求与个体的需求良好地结合起 来。园林景观的服务主体经历着个人——群体——个人 和群体兼顾的历程,波士顿不同类别的园林景观是在以 公众为服务主体的前提下,更加重视个性化的关怀。 第二:将科技尖端化的手法与生态化自然化的目标结合起 来。这也正是世界园林景观的两大发展趋势,尤其在处 理工业化的种种显性或隐性破坏时,一切表面的和谐常 常有赖于高科技支持。 第三: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破坏性景观的坚决改造结合起来。内涵表征特色,保留和再现历史不仅 是捷径,也是对景观建筑师协调能力的挑战,须得有慧眼和缜密的考虑,保证了一种崭新的吸引力同时也减少旧风貌的流失。 第四:将人们的被动欣赏与主动参与意识结合起来。现代园林提倡的人与环境并重的境界,亦可引申为人与环境的互动,人在景中,人本身即是一景,乃至是否可以引入局部DIY式现代园林景观概念,都是我们可以探索的内容。

城市绿道的成功案例

城市绿道的成功案例——纽约高线公园纽约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是一个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城西侧的线型空中花园。原来是1930年修建的一条连接肉类加工区和三十四街的哈德逊港口的铁路货运专用线,总长约2.4公里,距离地面约9.1米高,跨越22个街区,于1980年停运,被遗弃了30多年后曾一度面临拆迁危险。在纽约“高线之友”组织的大力保护下,高线终于存活了下来,并建成了独具特色的空中花园绿道,为纽约曼哈顿西区赢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国际设计和旧城重建的典范。 对于城市绿道,目前普遍的共识是,绿道应在功能上应兼顾生态、游憩和社会文化三大功能的协调。 纽约高线公园作为城市绿道,在生态、游憩和社会文化三大功能建设上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城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1、对城市历史的尊重——由于保留了高线铁路遗址,高线公园成为纽约西区工业化历史的一座“纪念碑”; 2、对市民意愿的尊重——最初正是附近市民自发组织的“高线之友”团体推翻了拆毁高线铁路的议案,推动了公园的规划建设,可以说高线公园从项目缘起、竞标、设计、实施,均与当地居民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在为纽约市民带来一片美妙的公共空间同时,又承载了这座城市的记忆; 3、对场地的尊重——在设计中提出,对结构特性的保存和重新阐释是其转型为公园的关键所在。公园不仅保留和重新阐释了部分铁轨,还保留了部分厂房的残垣断壁。这些场景,记载、诉说和传递着场地的历史。

二、生态功能建设 1、景观美学——凸显野性之美 设计者尊重场地特色,没有将荒芜后滋生的野生植被看做“脏乱差”的代表,而是视之为大自然勃勃生机的体现,让其与锈蚀的铁轨、废弃的厂房和仓库相映成趣,形成岁月留痕的历史美感; 2、整体设计——贯彻“植-筑”策略 高线公园整体设计的核心策略是“植-筑”(Agri-Tecture),它改变了步行道与植被的常规布局方式,将有机栽培与建筑材料按不断变化的比例关系结合起来,创造出多样的空间体验:时而展现自然的荒野与无序,时而展现人工种植的精心与巧妙;硬性的铺装和软性的种植体系相互渗透,营造出不同的表面形态,从高步行率区(100%硬表面)到丰富的植载环境(100%软表面),呈现多种硬软比例关系,既提供了私密的个人空间,又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场所,为使用者带来了不同的身心体验。 3、植被选育——侧重本地物种 植被的选择和设置上,摒弃传统的修剪式园林的人工味,彰显野性的生机与活力。不同于场地单一型与线性的特征,公园在植被的选择上注重植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并巧妙地运用了在废弃年间生长的一些植物,依据植物的不同颜色和特性,挑选出210种本地植物,包括雏菊、茴香、牵牛花、玫瑰和各种灌木,其中160多种是本地物种,保留了废弃铁轨中自然生长的野花杂草,保存“原生态”的抗旱扛风植物,同时也注重花期的不间断性。 三、游憩功能的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