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学概论

老年学概论

老年学概论
老年学概论

第一章人类个体和群体老龄化

第一节人类个体的衰老和寿命

一、人类个体衰老和寿命

寿命分为个体寿命与群体寿命。个体寿命长期以来是指在自然情况(即没有任何意外事故的情况)下,生物体从第一次呼吸到最后一次呼吸的时间。群体寿命是指在某一物种群体内的平均寿命,有时也用最长寿命来表示对于某一物种迄今所观察到的某些个体寿命的最高值。人类的寿命通常是按人口学生命表计算的平均预期寿命来计算的。

每活过一年称为一岁,这就是日历年龄。通常人口学、老年学所讲的年龄都是日历年龄。人类的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寿命的三种预测方法:(1)根据性成熟理论预测。(2)根据生长发育期预测。(3)按细胞分裂的次数来预测。人类的最高寿限在100岁到120岁之间。

二、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人类的自然寿命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人类细胞中的46条(23对)染色体上载有人体的遗传密码,控制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衰老过程,影响着个体的寿命。不同物种的寿命相差很大,而同一物种的寿命几乎都是特定的。

(二)环境因素

人体不断地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人类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及相互制约的关系。自然界环境质量的改变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当环境质量恶化超出了人体正常生理调节范围时,则可能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发生异常而阻滞发育或致病,加速老化而影响寿命。

1.原生环境

温度、湿度、日照、气压等气象条件,地形、地质、水质、放射活性高低及微量元素的含量等地质环境条件都对人类健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次生环境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地下矿藏和资源的大量开采,煤炭、石油、原子能等能源的广泛利用,以及人口剧增,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废物的排放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称之为次生环境。

3.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体现出社会因素与健康长寿密切相关。因此,现代的医学模式已从“生物—生理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第二节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的理论解释

到一定年龄后,增龄现象便伴随着生理的衰老而发生。衰老也称为老化现象,但增龄不是同衰老同步发生的。人类人口老龄化定义为老年人在全部人口中比重增加或群体平均寿命延长的过程。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也称老年比或老年系数)的提高过程或人口平均年龄(通常用年龄中位数来表示)不断提高的过程。生产力发展是死亡率下降和出生率下降的决定性力量。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人口老龄化形成、发展的两个直接因素。

二、生产力发展导致死亡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的基础

在近代以前,制约人类寿命延长的因素是饥荒和营养不良,直接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

欧洲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提高,表现在:首先是物质生产的产量增加。其次,工业革命强大地推动了加工业的发展,穿、用、住都普遍得到改善。再次,生产力的提高加强了水利建设、防治水土流失,改善了城乡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了自然灾害及由此引发传

染病所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后,生产力提高带来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了。

三、生产力发展加速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出生率下降,主要通过下列机制:

第一,过去人类出生率普遍偏高是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属于自然经济,与此相适应的大家庭制度使家庭、家族都追求高生育率,从而实现家庭富裕和家庭延续的目标。

第二,生产方式的改变加速了经济结构变化,为低出生率创造了条件。

第三,以往出生率高的原因之一是死亡率高,特别是婴儿死亡率高,迫使家庭必须用高出生率来抵补高死亡率,才能使家庭延续和实现养儿防老。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使死亡率下降,促使家庭用追求子女的高素质来代替追求子女数。

第四,少生孩子的愿望变成现实。

第三节老龄工作

一、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人口老龄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即由不认识到有初步认识、由只看到对一个方面的影响扩展到看到对更多方面的影响,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大多数老年学家和学者都倾向于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负面的,与此相反,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从目前人类社会的实践来看,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似乎是挑战大于机遇,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是弊多利少,因为人类社会经历人口老龄化还为时较短,许多问题暴露的还不充分,人类能够提出的对策还滞后于出现的难题。但随着人们对人口老龄化规律的更多了解,对老龄化的各种挑战可以防患于未然,把挑战变为机遇。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方面和范围遍及生产力、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以及总人口和各个年龄群或各个社会集团的人口。

二、老龄问题的人道主义问题和发展问题

老龄问题可以区分为人道主义方面和发展方面,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第一,人道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老年问题,即老年人的各种需要,包括基本需要和特殊需要,着眼于老年人。发展方面则着眼于全部人口,涉及对老年人、中青年、青少年以及少年儿童的影响。

第二,人道主义方面更多注意的是考察老年人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而发展方面更关心的全部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和人口抚养比的关系。

第三,人道主义方面更多是从微观方面研究考察如何满足老年人需要,而发展方面是从宏观方面考察,考察老龄化条件下社会经济政策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的影响。

第四,人道主义方面研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老年人或老年群体的角度观察问题,发展方面的视野则放在宏观决策和宏观调控措施上。应把人道主义方面和发展方面结合起来考察。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老年问题既有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提高带来的问题,也有人口老龄化伴随而来的老年人口增加带来的问题,前者涉及所有人群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发展问题),后者主要涉及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及提高生活质量问题(人道主义问题或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老年人口问题)。

三、老龄工作

凡是从事、参与解决老龄问题的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都属于老龄工作。老龄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的社会工作。老年学源于老龄工作又高于老龄工作,可用于指导各项老龄工作。我

国把老龄工作的方针规定为: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和群众积极。用各方面的合力来应对老龄问题。

开展老龄工作的意义:一是要使在人口老龄化的条件下社会不因老年人比重的增加而妨碍社会良性运行,社会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还必须让越来越多、越来越老的老年人群都能提高生活质量,过积极、健康、幸福的晚年。

第二章老年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节老年学是一门科学

一、老年学发展简史

老年学产生于人类社会的需要,其发展有赖于其他相关知识的发展以及一个适合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

人类自身的老龄化可以区分为个体的老龄化和群体的老龄化两个方面,过去,人们只懂得个体的老龄化;20世纪,对群体的老龄化有所认识,所以老年学产生于对人类个体老龄化得研究,各种延缓衰老和照顾老人的做法和想法,是老年学的萌芽。

到了中世纪,研究老年生理、病理问题的学者增多,他们的很多著作流传至今,标志着人类对老龄化的认识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对老年的研究向科学的老年学迈进了一大步。16世纪到19世纪,个体老龄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1957年,法国皮撤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一书是最权威的、也是最早的一本系统研究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著作。克拉克·蒂比茨(社会老年学之父)的《社会老年学手册—从社会的角度研究老龄化》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老年学的产生。

二、老年学的学名

1944年美国老年学会成立后使用老年学,就把这一学科的学名固定下来。

三、老年学的教学与培训

随着老年人的增加,老龄问题日益突出。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老年福利和事业机构相应增加,需要大批老年医疗和护理人才,需要大量政府的老龄工作主管部门、协调机构、老年人群众组织、老年产业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在这方面美国是起步最早的。

四、老年学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

第二节老年学的研究对象

一、关于老年学研究对象的几种误解

二、老龄化是老年学研究的客体

自1939年美国人寇德利发表《老龄问题研究》汇编后,明确了老年学的研究对象或者说客体─老龄化。

三、老年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内涵和外延

老年学研究人类老龄化的现状和过程,研究人类个体老龄化和群体老龄化的规律性,研究人类老龄化与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人类社会和个人如何适应老龄化。

第一、老年学研究人类老龄化的现象和过程。

第二、研究人类老龄化必须区分为个体的老龄化和研究群体的老龄化两个方面,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个体老龄化的结果必然是人的灭亡,群体老龄化即人口老龄化不会导致人类的灭亡,它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而出现的现象,个体老龄化是一往直前,不会返老还童,而群体老龄化则是可以继续老龄化,也可以年轻化。个体老龄化主要受生物规律的制约,而人口老龄化虽然是同个体老龄化有关,但主要是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研究人类老龄化,两者缺一不可。

第三、老年学探索客观规律,认识个体老龄化和群体老龄化规律。

第四、人类的个体或群体的老龄化是以人的生物性为基础的,生物性对人类的衰老过程、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仍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第五、老年学必须研究人类对付老龄化的对策。

第三节老年学的社会功能

一、老年学的基本功能

老年学的功能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指导社会实践,老年学在制定政策中要起到咨询、提供实证的作用。研究的任务是要提出各种改革、变革的方案,使个人和社会适应人们寿命的不断延长和社会上老年人不断增多而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老年学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科学普及工作是科学的基本职能之一,对老年学来说尤为必要。另一方面,要保持健康长寿,需要同一些反科学、伪科学以及迷信、愚昧的观念、行为、活动作斗争。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老年学本身需要不断发展。

二、老年学在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

第一、向全民宣传和普及老年学知识,使决策者和中青年都能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今后将是人类社会的常规状态,但对待人口老龄结构中老年人增多和高龄化必须有所准备,包括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舆论准备

第二、老年学研究在制定老龄问题对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老年学研究为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提供理论指导。

第四、老年学研究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理论基础。

第五、我国的老年学研究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老年学研究前景远大,进行老龄科学探索是我国现阶段老年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第三节老年学的多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

老年学是一门多学科共同研究同一个问题的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衰老生物学、老年医学、社会老年学、老年人口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社会学、老年经济学等是老年学的分支学科。

第三章国外老龄问题和老年学

第一节1982年之前国际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已意识到人口老龄化将来可能是个影响全局的问题。有些基金会已开始资助老龄问题研究并酝酿组织国际老年学会,但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不大,公众知之甚少,原因有,一是到20世纪60年代,人类预期寿命还不高,二是人类认识自身的能力不高,三是欧洲福利国家政策开始推行时老年人数还不多。

20世纪50年代,人口问题受到联合国和许多发达国家研究机构和学者的重视。

第二节1982年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

1982年,通过了《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行动计划》,第一次世界老龄大会对推动21世纪研究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1.第一次明确把人口老龄化看成世界性的问题。

2.明确认为老年人问题和人口老龄化(即老龄问题)有联系也有区别。

3.第一次明确老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人道主义和发展。人道主义方面是指老年人除了有一般需要外还有特殊需要,包括保健与营养、住房与环境、家庭、社会福利、收入保障与就业、教育。发展方面的提出是由于老年人抚养比的提高,要考虑人口老龄化对生产、消费、储蓄、投资的影响等。

4.会议重申《世界人权宣言》的基本权利应充分地、不折不扣地适用于老年人。

5.研究老年人的发展问题,以便老年人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6.认为生活质量并不亚于长寿。

第三节《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行动计划》后续行动《维也纳老龄问题行动计划》对已经认识到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起到了一个推动老龄问题研究的作用,也推动了更多的非官方组织开展老龄工作。

联合国在1982年以后做了几件对老龄问题很有影响的工作。

第一、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定10月1日为“国际老人节”,以引起全球重视老龄问题。

第二、1991年,联合国提出《联合国老年人原则—愿长寿者颐养天年》,并经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

第三、1992年9月,在联合国支持下,由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大学组织在圣地亚哥召开了一次大规模庞大的人口老龄化国际会议,旨在回顾和评估《维也纳老龄问题行动计划》执行情况。

第四、为了宣传、推动老龄问题研究和老龄工作,联合国社会事务部1991年在马耳他建立一个国际老龄问题研究所,有专职研究人员和各国学者参与研究。

第五、联合国制定到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全球目标—一个在新的行动计划出台前的目标,以有利于推动工作,该目标有以下八个方面:

1.制定国家目标和指导原则。

2.国家(老龄)基础设施的基本目标。

3.健康和营养目标。

4.住房和生活环境目标

5.家庭目标

6.教育和宣传媒介目标

7.社会福利目标。

8.就业和收入保障目标

第六、发表《联合国老龄问题宣言》。

第七、在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中讨论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问题。

第八、把世界首脑会议主题“人人共享的社会”应用到老年人主题,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第四节2002年马德里老龄问题世界大会

2002年在马德里召开的第二次世界老龄问题大会通过了《2002年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和《政治宣言》,总结了1982年以后对老龄问题的新认识,更加重视老年人的“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实现、尊严”的老年人原则,特别强调老年人参与社会。并在下列三个优先方向采取行动:老年人与发展;提供老龄健康和福祉;以及确保有利的支助性环境。

第五节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

一、国际上用过的几个老龄化理念

保障的老龄化(安全的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成功的老龄化、有尊严的老龄化、丰富多彩的老龄化、独立的老龄化和积极的老龄化等。

二、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是国内外普遍接受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口号。健康老龄化指出,人只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生活自理能力和健康寿命就可以大大延长。人之所以显现出衰老,大多是由于病理性的衰老造成的。健康老龄化不仅是一种人类的愿望,而且是老年科学的研究结论。

三、积极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是把老年人参与作为重要一环和健康老龄化、有保障的老龄化结合起来的一

种理念。积极老龄化强调的是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事务,而不仅仅是体力活动的能力和参加劳动队伍。

第六节国际老年学学术活动

第一个国际老年学会1949年由英国发起,1950年在法国列日正式成立。1951年第二届会议在美国路易斯召开。1972年第9届年会在苏联基辅召开。1982年维也纳第一次世界老龄大会召开。1985年在纽约召开第13届国际老年学会。

第四章衰老生物学

第一节人的生理衰老

一、衰老的科学含义

衰老是人类在生命过程中整个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现象的总称。这是机体生命过程的自然规律。

二、衰老的特征

1.普遍性。衰老是在同种生物中所有处于老龄过程的个体中都普遍发生的现象。

2.内因性。衰老是发生于生物内部的一个过程,即它是一种自然的过程。

3.进行性。衰老的开始或出现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的一系列变化过程,不是突然而来的。

4.有害性。衰老导致对生物有害的效果,会使人体在机能和动作等方面衰退。

5.单向性。衰老过程是单向性的,衰老的结果是朝着退化的方向发展。

生理性衰老是指人体随着年龄的自然增长,机体的生理机能和形态学方面出现一系列具有上述特征的退行性变化,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逐渐减退,直至生命活动终止,主要表现为:1.人体结构成分的衰老变化。2.细胞数减少,器官及体重减轻。3.器官的功能下降。病理性衰老是指由于一些内因和外因是个体与外在环境之间失去平衡,引起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促使生理性衰退现象提前发生而缩短人得寿命。早衰是指生命在生长与发育过程中,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不良影响,致使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不良变化或疾病,机体提早出现衰老变化,生命中途夭折的现象。

三、衰老的标志

生理年龄是指一定时期的生理发展水平所达到的年龄。衰老的生物学标志就是在衰老过程中某种群内一定日历年龄的个体普遍表现出的与年龄相关的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特征,亦即该年龄所特有的衰老变化,衰老的生物学标志不但对衰老进程、衰老机制的研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能客观地衡量某个人的衰老程度,这对正确地制定老年人离、退休劳动政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比较各种抗衰老措施的有效性和筛选抗衰老药物的依据。

第二节衰老的理论和假说

一、遗传程序说

遗传程序说认为衰老主要决定于机体的遗传特性,人与生物体的出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都是按照预先已经安排好了的遗传程序展开的结果。

1.衰老基因假说

衰老是既定的遗传程序以时间为函数展开到最后的必然结果。

2.修饰基因假说

推想动物在未达到成熟以前,修饰基因可以抑制对染色体的任何有害作用,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修饰基因的这种抑制性逐渐丧失,因而机体也就日渐衰老。

3.密码限制学说

该学说认为机体在发育的不同阶段,调控蛋白质合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各种基因编码同样的氨基酸所用的密码不同。

4.重复基因利用枯竭假说

5.DNA分子修复能力下降说

6.端粒缩短说

二、随机性损伤说

随机性损伤说更强调环境因素的影响,认为衰老是由于机体外部和内部各种不利的环境因素引起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随机性损伤或生物大分子信息误差的积累所致。

1.消耗学说

人体和机器类似,超出规定使用的时间,零件就会损耗殆尽。

2.生活速度学说

认为生活速度亦可看成代谢速度,代谢速度快的生物寿命短,代谢慢的生物的生命寿命长。

3.内分泌学说

4.大脑衰退学说

5.体细胞突发学说

6.细胞代谢失调学说

7.自由基学说

8.差错灾难学说

9.交联学说

10.生物膜损伤学说

三、细胞与分子水平的衰老

人体的衰老变化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表现出来:整体水平、组织器官水平和细胞与分子水平。

四、组织器官与整体水平的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各器官及组织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出现退行性变化,这必然导致整体水平构成成分的衰老变化和生理功能的下降,结果使老年人出现如下机能变化特征。

第一,储备力下降

第二,适应力降低

第三,反应迟钝,活动能力下降

第三节人体各系统的衰老与常见病

一、皮肤及其附属物

1.衰老变化

2.由衰老变化引起的常见病

二、肌肉与骨骼系统

1.衰老变化

2.由衰老变化引起的常见病

三、心血管系统

1. 衰老变化

2. 由衰老变化引起的常见病

四、消化系统

1.衰老变化

2.由衰老变化引起的常见病

五、呼吸系统

1.衰老变化

2.由衰老变化引起的常见病

六、泌尿系统

1.衰老变化

2.由于衰老变化引起的常见病

七、内分泌系统及生殖系统

1.衰老变化

2.由于衰老变化而引起的常见病

八、免疫系统

1.衰老变化

2.由于衰老变化引起的常见病

九、神经系统

1.衰老变化

2.由衰老变化而引起的常见病

十、感觉器官

第五章老年人口学

第一节老年人口学的形成

在人口学对老龄问题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是了解老年人口的构成与变化、老年人口数量的变动趋势、老年人口的现状、人口老龄化的原因、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由此产生了老年人口学这一专门的研究领域。

一、老年人口学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变化。

欧洲国家是最先关注人口老龄化的地区。

1951年,联合国人口委员会开始组织学术力量对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口进行专门的分析,1956年,联合国出版了<<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一书,全面反映了当时人口学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水平和看法,为此后的老年人口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存在巨大的差异。

2.该书提出,如果将各国人口按照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成三类,低于4%的是“年轻型”人口,4%到7%是“成年型人口”,7%以上的为“老年型人口”。

3.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相联系。

4.提出了人口年龄结构的顶部老龄化和底部老龄化概念。顶部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比例提高,底部老龄化是指年轻人口比例下降。

5.生育、死亡和迁移是直接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三个人口因素,宏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要通过这三个人口因素来体现。

6.各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存在多方面差异,这包括性别差异、民族差异、城乡差异等。

1960年,国际上正式出现老年人口学这一专业名词,标志着老年人口学的确立。

1975年,国际老年学会开始设立老年人口学专题,人口学家开始与老年学家相结合共同探讨老龄问题,人口学与老年学的交叉研究日益深入。

二、老年人口学在中国的产生

老年人口学这一新兴的学科,产生于人类认识个体和群体老龄化的需要。首先产生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起步较晚,老年人口学的产生与发展也晚于发达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一种高出生、高增长的类型。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为我国老年人口学的建立与发展创造了一个必要的前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1982年我国代表团参加维也纳

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和随后成立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等都为中国老年人口学的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

1982年全国老龄问题委员会成立,使得我国老年学多学科研究的格局开始形成。1986年中国老年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老年学这一研究领域在我国的正式确立。

第二节老年人口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发展

一、人口老龄化现象是是前所未有的情况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生育水平进一步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全面进入老龄社会,与老年人口密切相关的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也开始老龄化。

二、人口老龄化是普遍现象

1.人口老龄化现象时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2.人口老龄化是有普遍性的,是影响每个人,男人、女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全球现象。

3.人口老龄化是深刻的,对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有重大的后果和影响。

4.人口老龄化将是长期存在的。

第三节中国老年人口学研究的发展

1982年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一是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二是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在维也纳的召开。前者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促进了人口学领域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老年人口状况的深入分析;后者对中国政府和学术界重视研究人口老龄化及其相关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老年人口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国人口老龄化研究的重点已经从传统的人口学研究日益向交叉学科发展,从最初的关注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老年人口状况、中国人口政策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抚养比的影响、人口转变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关系等比较传统的人口研究内容,发展成对老年代际经济关系、健康期望寿命、退休与再就业、迁移与流动等方面的交叉学科研究。

1.对人口老龄化进程和发展趋势的分析

2.对老年人家庭的研究

3.老年人的社会经济状况研究

4.老年人退休和再就业研究

5.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主要经济来源以及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经济关系。

6.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储蓄、消费等方面的影响。

7.研究流行病学转变对老年人死因和疾病结构的影响,老年人死亡率的变化与影响因素。

8.分析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自理能力,运用健康期望寿命等概念分析长寿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健康老龄化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9.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老年社区服务的发展

10.人口迁移与流动对老年人的影响

二、中国老年人口学的主要论著

1984年8月20日,邬沧萍《人口老龄化问题与我们的对策》

1987年,邬沧萍《漫谈人口老化》

1988年,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1991年,张纯元《中国老年人口研究》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中国老年人口经济》和《中国老年人口社会》

1993年,邱锋《老年学向导》

1994年,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

1995年,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

1996年,邬沧萍与杜鹏《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中国老年人》

2001年,罗淳《从老龄化到高龄化》

1996年以后的老年人口研究则日益明显地向社会老年学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发展

从研究方法上看,老年人口学大量运用人口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定量研究,注重不同时期统计指标体系的对比。

三、中国老年人口调查研究的进展

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了一次中国老年人口和老年社会保障改革调查研究

1991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开始实施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研究。

2000年12月,由中国老龄协会领导、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组织的中国老年人状况一次性调查开始实施。

第四节老年人口学的前景

一、中国老年人口学研究的优势与面临的困难

有利的条件表现:第一,研究人员在以往的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和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得到了锻炼,一般都有比较扎实的统计分析能力。第二、人口老龄化被看作是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老年人口学的许多内容都是以往人口研究领域的延伸,与其相关的死亡率、家庭、迁移流动等问题对于许多研究人员来说并不是陌生的研究内容,开展人口老龄化方面的研究并没有很大的知识障碍。第三、多年以来,人口学领域积累了雄厚的研究力量,许多人口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来自多个学科,并不都是清一色的人口统计学者,许多有着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科背景,在老年人口学这样的交叉领域都有用武之地。第四、除了人口普查之外,全国还有许多以老年人为对象的人口调查,出版了大量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数据集,从而使老年人口学者可以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困难:首先,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是单纯的人口学问题,它具有多学科的复杂性,描述性的分析多,而理论研究和可操作的应用型的对策分析少,迫切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加强多学科合作和政府与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其次,与其他人口学研究领域相比,人口老龄化研究的课题少,经费支持也少,因而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且形成了一种偏向时效性的描述性分析而忽视深入开发数据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倾向,这一问题亟待加以解决。在人口老龄化方面不容易得到相应的专门资料,不利于进行深入的分析。再次,以往的人口学研究基本上都是横向的研究,而人口老龄化研究更加需要纵向研究资料,但是现在的人口研究机构很难进行这种需要持续投入的纵向调查。

二、老年人口学的发展前景

在未来的半个世纪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必将加速发展,由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各种老年人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必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些问题都需要老龄科学来回答。老年人口学在认识老年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规律以及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老年人口学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学科的发展上,一方面,我国的老年人口学研究仍将迅速发展。

第六章老年心理学

第一节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及研究方法

一、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老年期个体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它涉及老年期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和心理

特征三个方面:老年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老年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里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老年心理特征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性。

二、老年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老年心理学与心理学和老年学有着密切联系。老年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老年期各种心理特点及其形成规律。

老年心理学同时又是老年学科群中的一个分支。

三、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包括研究设计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在研究设计中主要有横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和连续研究设计。纵向设计和横向设计是两种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设计类型。老年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

1.观察法

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或要求,利用各种感觉器官,从周围环境中感知客观事物的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从而获得信息的活动。

2.访谈法

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讨论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它可分为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3.问卷法

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分为开放式、半开放式和封闭式三种类型。

4.测验法

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和资料。可分为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文字测验和操作测验,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客观测验和投射测验。

5.实验法

创设一定的情境,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以探求心理发生的原因和规律的研究方法。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第二节老年心理学的基本范畴、理论

一、老年心理学的常用概念

常用概念有感觉、知觉、记忆、智力、情绪、动机和人格等。

二、老年心理学的理论

1.人生八阶段理论

认为完善感与失落感的冲突时老年期生活的主要问题。

2.选择、完善和补偿理论

认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发生心理上的得与失,虽然在老年期,失去的远大于得到的,因为在这一时期,社会支持不足以补偿老年人在心理结构上的衰退和行为机能上的缺陷,但是老年人通过选择、完善和补偿等策略也可以驾驭生活,并获得一种积极的晚年生活。

3.老化认知理论

分为远距理论和邻近理论两类。远距理论主要把认知老化归因于生命中较早时期所发生的影响因素,或是那些直接影响认知表现的社会文化变迁。邻近理论则重视一致性的影响因素,它认为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决定认知表现中与年龄相关的差异,它所关注的变量主要是以认知策略为基础的年龄差异、各个信息加工阶段的效率差异,以及一个或更多个基本认知过程的变化。

4.社会情感选择理论

认为老年人社会网络和社会参与的减少应该看作是老年人对资源的重新分配。

第三节老年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一)老年人感知觉的变化

老年期的心理变化是从感知觉的渐变开始的。一般特征是:各感知觉系统的如视力、听力、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出现普遍的退行性变化,对外界刺激反应的敏锐度下降,感知时间延长。

(二)老年人记忆的变化

记忆加工要经过编码、贮存和提取三个阶段。老年人的记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在编码阶段,许多老年人可能因为不能很好地加工新信息而导致后来的记忆问题。在贮存阶段,工作记忆表现出受年龄差异和年龄变化的影响。在提取阶段,老年人提取已存储的信息时,也会有更大的难度。

(三)老年人智力的变化

智力与年龄的关系非常复杂,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智力有所衰退;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智力并非全部衰退。

(四)老年人情绪的变化

老年期消极悲观的负性情绪逐渐占上风,如失落感、孤独感、疑虑感、抑郁感和恐惧感增多。

(五)老年人性格的变化

就大多数老年人来说,个人的性格特点是其年轻时性格的延续。但人到老年,性格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二、老年人的心理测量指标

目前对老年人的心理测量主要有智力量表、人格量表和心理卫生评定量表。

(一)智力量表

1.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龚耀)

它有两个量表,一个适合城市,另一个适合农村,年龄在16周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都可采用。

2.瑞文测验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张厚粲)和瑞文测验—联合型(李丹)

(二)人格测验

目前国内常用的人格测验主要有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

1.艾森克人格问卷

艾森克,在中国由陈仲庚修订,分成人问卷和青少年问卷

2.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

卡特尔编制

3.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

哈撒威和麦金利编制,在中国由宋维真修订

(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

1.老年抑郁量表

布瑞克编制,是专用于老年人的抑郁筛查表

2.幸福度量表

阿伯特考兹玛编制

3.老年心理健康量表

吴振云、许淑莲编制,适用于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调查,并建立了北京城区老年人心理

健康常模。

第四节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及其疏导

一、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退休后的适应问题

退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老年期开始的一个标志。有些人对退休后的生活适应不良。离退休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他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二)焦虑、抑郁的情绪问题

过分的焦虑,会使老年人容易疲劳、难以集中精力、易激怒,还会出现睡眠问题。

患抑郁症的老年人常感到周身疼痛、胸闷、心悸、厌食、反应迟钝、注意力下降,并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自我评价低,常出现自责、自卑和厌世想法。

(四)智力退化问题

痴呆

三、老年心理咨询、疏导及其服务

对老年人进行心理辅导,首先要把握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在初次见面时辅导者除了要与来访者建立相互依赖、地位平等的关系外,还应注意搜集信息,搞清问题的大致范围和可能的性质,明确咨询目标。其次,在对老年人进行心理辅导时,还要选用合适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最后,在对老年人进行心理辅导时,还要注意辅导者和来访者之间的转移和逆转移关系。

心理咨询人员不仅应重视来访者心理问题的诊治工作,更重要的是应重视咨询过程中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只有使预防重于治疗的思想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咨询在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第七章老年和老龄经济学研究

第一节老年和老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老年和老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增龄与其经济特征变化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老年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状况,包括老年人劳动参与率、退休、收入水平和收入来源、贫困、老年人与子女(及其他后辈)的经济互动关系等;二是在宏观层面上研究老年人口增长和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老年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的经济后果,包括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劳动力价格、代际经济关系等,这两个研究领域有密切的联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微观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宏观背景。

二、老年和老龄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老年人经济行为和经济状况研究的方法论中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1.行为人有限理性及代理决策假设

老年人的经济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决策行为,而这种行为应该是理性的。但是,当一个人进入

老年后,其决策能力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可能下降甚至丧失。这种情况一般会导致其他人的代理决策的现象。

2.个人资源生命周期合理配置假设

人的一生是个人资源不断开发和使用的过程,但是这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意义有很大差别。

3.社会资源代际转移假设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内部的资源代际流动是资源代际转移的主要形式,这是一种封闭式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目录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与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2)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2) 四、本课程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难点 (2) 五、职场健康与安全 (8) 六、课时安排 (8) 七、考核方式 (8) 八、参考教材 (9)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总学时:72课时)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与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旅游概论》是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它是一门研究旅游者、旅游业双方活动,影响旅游接待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非常重要的学科。 通过学习,要求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旅游学基础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为进一步学习酒店服务专业的其他学科和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2.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和旅游的基本要素,旅游的产生,旅游者的条件,构成旅游业的要素,影响旅游市场的主要因素等,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旅游酒店服务工作和旅游经营管理工作打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 3.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2)掌握旅游的基本要素,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产生旅游者的条件。 (3)掌握旅游业的构成,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 (4)掌握旅游市场的概念、细分,以及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

(5)掌握生态旅游的概念、发展现状和意义,理解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6)理解并掌握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旅游概论》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只有全面地掌握了旅游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其他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生只有在学习了此课程并对旅游学科有全面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酒店专业的其他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旅游地理》课程为基础,在学习本课程以前,应先学习《旅游地理》课程。本课程与《旅游心理学》、《前厅与客房服务》等专业课程相配合,共同组成酒店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基本体系。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学媒体的设置应是多样化的。教学媒体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还应配有多媒体教学、习题讨论、实习等教学媒体和手段,加深学生对旅游活动的感性认识,提高欣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能力。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也应结合实践教学。有条件的教学班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定期进行参观、游览、讨论、评论,增强学生对旅游活动的感性认识,提高旅游经营管理能力,为今后从事酒店经营管理等工作打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 四、本课程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旅游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的概 念、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的特点、旅游 的类型。了解旅行和旅游的区别。 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的产生

旅游经济学课程标准

《旅游经济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1060020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理论课(含实践) 课程学分 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践学时16 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后续课程酒店管理、酒店市场营销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制定人仝泽柳制定日期2012.9.5 审核人仝泽柳修订人仝泽柳修订日期2014.6.15 审核人仝泽柳签发人钱宏签发日期2014.6.20 一、课程定位 《旅游经济学》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必修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旅游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指导,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及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的研究,揭示支配旅游经济运行的规律,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实际工作,促进旅游经济的协调、稳定、持续的发展,使旅游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旅游经济活动运行中各个主要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本课程应该在完成政治经济学、旅游学概论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后开设,要使本课程的知识在实际中真正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对所学旅游课程知识要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同时,还要辅之于长期的实践和探索。 二、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涉及到经济学的学科,开这门课的木的是要让同学们掌握旅游中的经济现象,如旅游产品、旅游的需求与供旅游消费的性质,以及旅游经济效益如何人评估与测量。让同学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业务充分认识。2.能力目标 (1)让同学知道社么是旅游产品,以及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开发。 (2)了解旅游的需求以及供给、旅游需求弹性系数。 (3)如何利用游客消费结构来满足旅游效用最大化。 3.知识目标 (1)以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使学生认识旅游产品的特点,旅游活动的商品化、旅游产品的结构、旅游产品的供给,投资与资源开发等问题,使其认识旅游经济活动不同于其他经济活动的特殊性。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学期】:第一四学期【参考课时】:36 学时 【前导课程】:《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编制人员】:苑秀彬、王莉、付琳琳、郑艳【参与企业】:龙凡、王焕宇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服务 与管理等工作打下专业背景知识与技能。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 学效果直接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本课程对于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和后续的工作过程中都会起到一种基础作用,并用对于学生实践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课程设计思路 对不断发展的中国旅游事业,以提升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为宗旨,以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分析判断能力为重点,以塑造具有崇高职业道德修养、熟练旅游技能、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旅游从业者为 目的,构建“基础理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总结反思”的课程教学体系,实施 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学。 1、以旅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本课程涉及大量旅游学基础理论,它为分析旅游 活动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根据教育部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 养目标的定位,对基础理论部分不强调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在 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基础理论部分占30%左右。

2、以旅游实践中的案例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旅游实践案例,分析旅游活动各环节中旅游者、旅游服务人员、旅游管理人员的旅游行为、服务行为、管理行为的规律及其根源,使学生逐步掌握旅游学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案例分析的内容占60%左右。 3、以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旅游从业人员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人。教学中,以旅游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为中心,以寻找最优化的解决方案为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教学方式,即让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相关问题;聘请行业专家、兼职教师来校结合他们的丰富经验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旅游学概论》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进行设计。首先是通过深入周边旅游企业进行调研,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对旅游企业岗位群各工作过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通过行动领域归纳和学习领域转换,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旅游学概论》就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旅游业的发展特点与行业构成情况、与旅游业相关的政府机构与行业组织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正确理解与旅游业相关的社会现象的能力并能够分析总结旅游发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深刻理解我国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实施。能够基于旅游学科视角观察分析旅游现象与其内在规律,通过三大支柱、五大部门、六大要素以及供需双向认知,深入理解与应用旅游实业之中,进而有效指导旅游实务。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一定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首先和遵纪守法精神;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团队精神;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职业素质目标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学时:96 其中:理论学时:90 机动学时:0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旨在全面而系统地阐明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阐述旅游活动的内容、种类和表现形式,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旅游对接待地区的基本影响。 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了解旅游和正确认识旅游,了解旅游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最终通过让学生在掌握旅游学的基础理论及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学会以专业的旅游学分析方法和理论来分析研究一些现实旅游问题。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对旅游的总体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学的研究内容和旅游学科体系的特点;知晓旅游活动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和相关重大事件;明白旅游的具体涵义、性质以及旅游的组成要素。 2 能力目标 熟悉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旅游业中重要的构成行业;能够辩证地分析旅游发展对当地的影响等等;掌握和了解旅游及旅

游业的相关知识学习方法。 3 素质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意识;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调。 三课程学生分配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旅游学概述 (一)教学内容:1、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2、旅游的构成要素3、旅游类型的划分方法 4、旅游学研究的概况 (二)教学目标:1、明确旅游的定义、性质和特点,比较各种不同观点下有关旅游的定义的异同 2、认识旅游的构成要素和分类,掌握各种旅游类型的划分方法3、了解旅游学研究的概况,明确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的研究内容 (三)教学重点:1、旅游的概念 2、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3、按照地域和目的对旅游的分类 (四)教学难点:1、旅游活动的特点 2、旅游活动的性质 第二章: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学内容:1、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 2、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3、封建社会的旅行发展 4、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5、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旅行活动的概况,明确古代旅行的起源与进程 2、从产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认识其对近代旅游产生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世界现代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1、托马斯库克的旅游活动 2、旅游业诞生的历程(四)教学难点:1、现代旅游的概念 2、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学》课程教学大纲

《佛山旅游产业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7009301 课程名称:佛山旅游产业专题 英文名称:Foshan Tourism Industry 课程类别:17009301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时:16 学分:1 适用对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核 先修课程:管理学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它以佛山市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旅游产业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相关产业基本发展状况。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世界旅游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This course is an optional course for the major of tourism management. It takes the tourism industry of Foshan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mainly studies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t mainly includes six aspects of the basic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industries, namely "food, housing, travel, shopping and entertainmen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grasp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theory of world tourism, and ha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preliminary analysis and problem solving.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16个课时向学生们介绍佛山市旅游产业的基本发展状况: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的产业基本发展状况。并期待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山整个旅游产业基本脉络,且对其中的部分方向产生持续研究的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佛山旅游产业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1、介绍讲解该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内容、考试题目、参考书目,让学生了解

中国旅游地理新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课程性质:《中国旅游地理》是高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旅游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旅游地理知识,熟悉我国主要的旅游景点景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在旅游审美中陶冶情操、完善修养、提高素质。 课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旅游资源考察、评价能力,景观鉴赏、解说等能力,为学生将来踏上就业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课程的分组模拟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2)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 2.能力目标 (1)能进行基本的景观鉴赏和景点解说 (2)能进行基本的旅游线路规划 (3)能进行基本的旅游行程制定 3.知识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 (3)了解旅游的客源与客流的形成 (4)掌握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的重要意义和策略 (5)熟悉全国各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征

(6)掌握旅游资源的分区 (7)掌握各区重要旅游景点与旅游精品线路 (8)掌握各区重要旅游景点的解说和旅游精品线路的安排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四、实施建议 1.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法灵活课堂讲课,包括讲授法、提问法、互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图片视频欣赏、示范教学法、学生模拟演练法等。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如旅游区划分、各旅游区的经典代表及景观特征、旅游线路安排与设计等等;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对该课程有正确的认识与看法,并能有效的进行景点景区介绍以及旅游线路设计与安排。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除了重点知识的讲解,还需要配合有关图文资料,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条件与环境 结合课程充分使用多媒体设备,将理论内容转化为更为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能更易于接受,并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模拟与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参考教材与文献 (1)教材: 刘英杰《中国旅游地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教参: 1)罗兹柏《中国旅游地理》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9 2)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科学出版社 2005. 9 3)庞规荃《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3 4)保继刚《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 五、考核评价 (l)过程与目标结合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课堂模拟、课后作业等手段,加强课内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分数。 (2)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3)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注重考核学生前厅管理与服务知识的应用水平。 (4)建议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 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50% +期末评价50%

老年学概论说课稿(更新后)

《老年学概论》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 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康复理疗系的老师,李汉雄,现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师。我今天说的是《老年学概论》这门课。下面我将从“课程教学目标、教材和教学内容、教法及学法、课程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考核方式和教学改革与创新”六个方面对这门课进行讲述。 当一个国家、社会当中60(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到总人口中的10%(7%)的时候,我们说这个国家或社会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是21世纪我国的一个重要国情。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具有人口规模大、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未富先老等特点。根据统计,我国目前有老年人口1.67亿,直到本世纪(21世纪)末,每年要新增老年人口600多万,到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才基本稳定下来,基本稳定在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31%,就是说十个人当中,有三个是老年人。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和社会,要适应人口老龄化,要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或是要把挑战转化为机遇,就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在这种形势下,《老年学概论》这本书便应运而生。 一、课程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老年学概论》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是一门研究人类老龄化的现状和过程,研究人类个体老龄化和群体老龄化的规律性,研究人类老龄化与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人类社会和个人如何适应老龄化的一门学科。它是21世纪最新的人口学系列教材之一,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和老年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本教材适应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适用我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需要。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培养目标 (1)学生能说明人口老龄化的产生、经过、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等基本知识。 (2)学生能说明衰老生物学、老年人口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经济学在研究人口老龄化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学生能说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各领域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对策(如社会、经济、医疗、政治及家庭等)。 2、能力培养目标 (1)方法能力 通过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2)社会能力 通过讲授法、参观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及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情感培养目标

旅游学概论 课程标准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代码、名称 课程代码:TM2ZY3101 课程中文名称:旅游学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Tourism 1.2学时与适用对象 学时:32 适用对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管理展业 1.3课程属性 专业必修课 1.3.1课程地位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在所有专业课程设置中属于先行课程。课程主要内容面向本专业初学者,以系统介绍旅游学科基本内容和一般方法为主。 1.3.2课程性质 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前瞻性。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与时代理念的作用。通过学习与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1.3.3课程与课程群的联系 《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及同类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为《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旅游饭店管理》等系列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课程起先行引导作用,增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实习和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课程教学设计 2.1 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根据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引,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夯实基础、能力驱动、通专相融、校企联动、个性培养”基本原则,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以加强本课程教学基础建设条件为保障,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巢湖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校党字〔2016〕114号)、《巢湖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校字〔2016〕134号)、《巢湖学院课程负责人管理办法(修订)》(校字〔2016〕137号)、《巢湖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校字〔2016〕20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课程实际,特制定本标准。 2.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为主线,结合最新旅游发展进展,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对旅游发展的历史、地区差异;旅游活动、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旅游组织等基础知识概念进行综合分析。在课程的授课环节中,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法促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辩证分析能力、案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力。 3.课程目标 3.1总体目标 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旅游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熟悉该课程的结构体系及重要的概念,并能运用旅游学的知识观察和初步分析现实旅游活动的现象。能够根据所掌握的旅游知识,触类旁通,特别是对旅游业中各相关部门、企业的工作有大致的把握。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牢固的基础,也为学生在今后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工作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3.2具体目标 3.2.1知识方面目标 通过旅游学概论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以及旅游活动的历史、定义、特征、分类、发展特点及趋势,对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及其主要行业应有的基本认识;了解旅游组织作用,以及重要国内外旅游组织基本情况;理解旅游市场的含义、市场细分及其标准、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基本情况规律;学会全面辩证分析旅游活动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3.2.2能力方面目标 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实际旅游问题分

旅游心理学课程标准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旅游心理学》 建议课时:36课时;学分:3学分 一、学习领域职业描述 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对于改善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现状,本课程的开设从全新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旅游心理学专业知识,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行为,旅游服务行为和旅游消费心理倾向,提升学生现代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旅游管理能力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二、课程定位 《旅游心理学》是以心理学、旅游学理论为基础,来研究旅游者的心理及行为规律、旅游企业如何针对旅游者的心理及行为开展有效的服务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旅游管理等旅游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掌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旅游服务者、旅游企业管理者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管理方法,为今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旅游心理学》的前导课程是旅游概论、导游基础知识等课程,同步课程课程是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美学(旅游审美)等课程。

. 三、学习目标与职业能力要求 通过对《景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一)社会能力 1、具有乐观的生活情趣能力, 2、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5、能进行自我批评的检查 6、具有工作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方法能力 1、能自主学习旅游心理学、新技术 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3、学会利用旅游心理学原理分析旅游现象 (三)专业能力 1、能掌握旅游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 2、能掌握旅游心理活动基本过程及规律 3、能掌握旅游行为的动因特点与规律 4、能掌握知觉、学习与旅游行为的关系 5、能旅游群体的特征 6、能掌握旅游服务中的人际交往策略与技巧 7、能掌握调动旅游企业职工积极性的原则与方法 四、学习情境设计

《旅游心理学》课程标准

《旅游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课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授课单位:学分:学时:120课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为旅游类专业学生必修课,专业核心课之一,主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服务与管理等工作打下专业背景下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本课程前位课程为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后位课程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策划等。 三、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课程开设依据为旅游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与08旅游类教学计划。本课程教学整体设计思路是以培养学生在旅游服务工作中对旅游者心理的基本分析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及较高的心理素质为主线,以传授一定的旅游心理知识为辅线,再配之于相应的心理素质测试和心理辅导。旅游者心理的基本分析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旅游服务人员的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以旅游服务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教学,旅游服务人员心理素质的提高以旅游心理知识的应用为基础设计教学。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导游基础知识》,《景区导游》任务主要立足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导游讲解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之后的后续课程《旅行社经营》、《模拟导游》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地基。同时也为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及为新疆旅游事业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表1 与前期课程的关系 五、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知觉和社会知觉的概念、特征和影响因素(2)掌握旅游需要和动机的概念、特征和影响因素(3)掌握态度的构成、特性和转变态度的途径,(4)掌握性格和气质的概念、特征、形成和对旅游的影响(5)掌握人际关系的概念、建立和发展途径(6)

旅游学概论 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学时:96 其中:理论学时:90 机动学时:0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旨在全面而系统地阐明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阐述旅游活动的内容、种类和表现形式,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旅游对接待地区的基本影响。 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了解旅游和正确认识旅游,了解旅游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最终通过让学生在掌握旅游学的基础理论及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学会以专业的旅游学分析方法和理论来分析研究一些现实旅游问题。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对旅游的总体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学的研究内容和旅游学科体系的特点;知晓旅游活动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和相关重大事件;明白旅游的具体涵义、性质以及旅游的组成要素。 2 能力目标 熟悉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旅游业中重要的构成行业;能够辩证地分析旅游发展对当地的影响等等;掌握和了解旅游及旅游业的相关知识学习方法。 3 素质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意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调。 三课程学生分配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旅游学概述

(一)教学内容:1、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2、旅游的构成要素3、旅游类型的划分方法4、旅游学研究的概况 (二)教学目标:1、明确旅游的定义、性质和特点,比较各种不同观点下有关旅游的定义的异同2、认识旅游的构成要素和分类,掌握各种旅游类型的划分方法3、了解旅游学研究的概况,明确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的研究内容 (三)教学重点:1、旅游的概念2、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3、按照地域和目的对旅游的分类 (四)教学难点:1、旅游活动的特点2、旅游活动的性质 第二章: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学内容:1、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2、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3、封建社会的旅行发展4、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5、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旅行活动的概况,明确古代旅行的起源与进程2、从产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认识其对近代旅游产生的重要作用3、了解世界现代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1、托马斯库克的旅游活动2、旅游业诞生的历程 (四)教学难点:1、现代旅游的概念2、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章:旅游者 (一)教学内容:1、旅游者的基本概念2、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3、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4、旅游者类型及其需求特点 (二)教学目标:1、熟悉我国旅游统计中对游客范围的划定标准2、理解国内外旅游者统计口径的异同3、掌握旅游者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4、了解旅游者类型的各种划分方法,掌握按旅游目的划分的各种类型的旅游者的特点(三)教学重点:1、旅游者的基本概念2、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和主观因素 (四)教学难点:1、旅游者的类型 第四章:旅游资源 (一)教学内容:1、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特点和价值决定2、旅游资源的开发3、旅游资源的保护原则与措施

休闲与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休闲与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休闲与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旅游学的入门学科。该课程可以使旅游专业的学生初步掌握有关休闲与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对旅游的总体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休闲与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也就是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就会接触到的课程,这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素养,从而为系统、全面地学习后续课程《导游基础知识》、《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业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任务 该课程以休闲与旅游的关系为主线,涉及了休闲的基本概述、休闲伦理与心理、休闲文化、休闲经济与休闲产业等领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休闲及与其相关的定义,中西方学者们对于休闲的现状研究,掌握休闲体验、休闲活动以及休闲旅游的实质,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充分认识:休闲旅游在突破传统观光型旅游,实现旅游业收入增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目前传统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休闲旅游对社会就业和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大,本课程根据旅游专业工作岗位要求,相应设计学习项目,并根据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目标,选择教材和编排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灵活运用多媒体、启发引导、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休闲与社会、休闲政策与教育、社会阶层与休闲、工作制与休闲、休闲的需求与供给等内容, 2.掌握关于休闲旅游、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休闲旅游产品等基础知识。(二)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休闲与旅游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 2.具有采集使用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经验的能力; 3.能用所学的专业术语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及见解; 4.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开发并利用休闲旅游资源以及休闲旅游产品等;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3.具有基础扎实、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4.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标准和要求

旅游学概论课标(新)

将来的职业规划起到积极作用。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旅游学及旅游业的基本知识,具备现代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强化职业道德观念。尤其旅游职业道德培养更需要随时随地,贯穿于每一堂课。教育学生从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做起,进而成为称职的旅游从业者。 课程目标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和进取精神; 2)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3)具备旅游从业人员所需的行业价值观念和认知; 2.能力目标 1)能够结合旅游者需求分析旅游市场的开发; 2)能够用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知识深入分析旅游资源实际应如何开发; 3)能运用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目的地所带来的系列影响分析如何引导旅游业实

四、实施建议

1.教学方法 以未来职业岗位活动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脑完成任务,通过教师引导点拨归纳,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达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 (1)任务驱动法 在旅游供给与旅游相关问题研究模块中,通常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确定任务: 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使学生更主动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如在“旅游资源概述”单元中,在讲概念之前,我先列举一些事物和现象,让学生分析它们是否属于旅游资源并说明理由,以后的教学内容均围绕这个任务展开。 ②自主学习、交流: 学生带着任务思考,教师给以相关提示,有些学生会打开书本查找相关知识。所以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③评价总结: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教师针对学生表现指出优点,提出不足,并总结归纳相关知识。在这个任务中学生的看法五花八门,教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使学生在感到意外之余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知识点:旅游资源的内涵及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案例,内容贴近旅游活动的实际,突出专业特点。如在“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单元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实例,通过分析案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考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掌握与运用。 (3)课堂讨论法

模拟导游课程标准

旅游服务管理专业 模拟导游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模拟导游》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开设学期】:第二、三、四学期 【参考课时】:180学时 【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 【编制人员】:苑秀彬、王莉、付琳琳、郑艳 【参与企业】:龙凡、王焕宇 一、课程性质 《模拟导游》课程是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培养并强化“导游服务核心技能”专业必修课程。课程教学从旅游行业、旅行社企业需求出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紧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满足旅游行业对导游员在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上的要求;另一方面,充分考虑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本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景点景区导游、地陪导游服务的核心能力为主,实现人才就业与企业需要无缝对接的支撑性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 紧扣景点景区导游、地陪导游的岗位要求,设计本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根据企业调查设计与工作任务相一致的课程项目;基于导游任务的繁杂性、训练的递进性、技能生成的综合性等特点,设计教学方法与训练方法;按照完成工作任务的形成性过程和结果,设计考核方案。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按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设置课程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在于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 (一)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导游讲解过程中涉及到的历史、地理、宗教、民族风情、特产、建筑园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牢记国家现行方针政策,把握有关政策法规,明确旅游者权利及义务。 3、具备厚实的语言知识;具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具备一定的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知识。 4、具备全面的旅行生活常识,如交通、通讯、急救等知识,掌握丰富的生活常识,如卫生防疫、选购商品、摄影摄像等常识。 5、具备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基本知识,包括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居民文化传统、风俗禁忌、经济文化、历史变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6、了解旅客心理规律,具备一定的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常识,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和审美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能够收集、整理、撰写、修订导游讲解词。 2、能够根据地陪身份,按接待计划,完成旅游团队的接团、送团、协调、衔接工作。 3、能够根据旅游团队需求,落实好旅游者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服务要求,完成独立带团工作。 4、能够以景区景点服务员身份,运用导游讲解的方法与技巧,综合运用书面、口头、体态等语言,为旅客提供实地讲解服务。 5、能够以导游员身份,按照有关原则,为顾客提供个别要求处理,完成各类突发事件处理工作。 6、能够根据旅游行业对导游素质的要求,从服务意识、礼貌礼仪、知识更新、身心锻炼等方面进行有效训练。 (三)职业素质目标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理论课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授课单位: 16秋旅游酒店班学分学时:36学时编写执笔人:王亚 系主任审定签字:审定日期: 1.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定位与作用 课程的定位:《旅游概论》课程是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了解旅游及酒店业的入门课程。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研究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强调基础概念,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是为培养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服务的。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有:旅行社方向——导游、计调、部门经理等;酒店方向——旅游接待、酒店客房、餐饮、康乐等基层服务人员和领班、主管等初中级管理人员;旅游行政单位和其他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岗位等。学生通过对这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及旅游业有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职业规划起到积极作用。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也就是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就会接触到的课程,这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素养,从而为系统、全面地学习如《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1.2课程设计理念 《旅游概论》是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它是一门研究旅游者、旅游业双方活动,影响旅游接待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非常重要的学科。 通过学习,要求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旅游学基础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为进一步学习酒店服务专业的其他学科和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1.3课程设计思路

《旅游学概论》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实训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 学分:3 学时: 4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执笔人:雷艳 审订人:曾莉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旅游学理论的结构框架,以及旅游管理各专业课在学科中地位。旅游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新兴学科,以人类的旅游活动为出发点,以研究旅游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通过介绍旅游现象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探讨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介绍我国发展旅游的方针和政策,从而使学生对旅游现象和旅游学科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旅游概论》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树立系统研究的思想,掌握旅游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为学习其它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牢固的基础。学习该门课程应注意着重了解旅游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方法,理解旅游活动以及由其而引发产生的各种现象与关系的本质,较为全面地掌握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三、实训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 四、实训教学内容: 实训一选取一个旅游景点带学生去参观实习(4学时)

1、目的要求通过实地参观实习,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必须参见,之后写观后感. 2、方法原理实地参观法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大巴车旅游景点 4、掌握要点 5、实训内容 1)在网上收集大雁山的相关资料,准备大雁山导游词。 2)选取一天时间,乘车前往景点,参观完后乘车返回 3)导游词与景点相结合,边参观,边说导游词 4)写实训报告 5)课堂上对大雁山之旅进行讨论 五、考核办法 期末闭卷考试(70%)+ 平时成绩(30%),实训成绩记入平时成绩的30%里面 六、实训教学指导书和参考书 教材:《旅游概论》石强等机械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籍: [1] 甘枝茂等主编《旅游资源与开发》.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 李天元、王连义主编《旅游学概论》.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年 [3] 谢彦君主编《基础旅游学》.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年 [4] 林南枝、李天元主编《旅游市场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年 [5] 周游主编 . 武汉出版社《公共经济学概论》, 2002年 [6] 傅殷才主编 . 中国经济出版社《经济学基本理论》, 1995年 [7] 吴铀生主编 . 超星电子图书库《旅游市场营销》, 1996 年 10 月 [8] 林南枝、陶汉军主编《旅游经济学》(修订本).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 年 [9] 和金生主编 . 天津人民出版社《企业战略管理》, 1994年 [10] 赵黎明主编 . 湖北人民出版社《市场营销学》, 1992年 [11] 林正秋主编 . 超星电子图书库《中国旅游与民俗文化》, 2000 年 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