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

作文

作文
作文

初三(2)班刘立凡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是言情?是批判?是讽刺?《红楼梦》这部小说集中了清代文学之精髓,把清代的人世变化描写的淋漓尽致。或许有人说:这部小说没什么看头。那可就错了。《红楼梦》柔美而不乏趣味,趣味而不乏审视。这部以宝、黛、钗三人爱情主线为故事情节的巨著任何一处都可以说是宝中之宝。

首先,《红楼梦》中贾母大寿、元宵节灯会、中秋节赏月等等等等的情节,都画出了贾府的繁荣之气。那贾母大寿各地都来送礼,纷纷来贺,富贵到夸张。贾母甚至说:剩下的,送人吧!这,是什么?是曹雪芹幼时生活的写照,也是所有人心中所想的荣华富贵。先是无数人来送礼,说尽好话。但是本书的结尾贾府家道中落,所有家资尽被抄去。这些人却又是另一个态度。他们瞧不起贾府,那些丫鬟们该走的走。只剩下空荡荡的大观园以及毫无生气的贾氏一家。是世态炎凉。他们这样人的麻木对于富贵、贫穷的不同态度肮脏、龌龊。这就是《红楼梦》中所谓审视。

其次,刘姥姥进大观园多么耳熟能详的故事!这是曹雪芹用了心血来雕琢的。比如写道刘姥姥在亭中行酒令是说的那句笑语,赢得众人大笑。这大笑还不是只“哈——哈——”就完了。这曹雪芹却使用了大笔墨来描写各人的状态比如写道:湘云掌不住,扶着桌子只叫“嗳呦”;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搂着宝玉叫“心肝”。这一细节描写富有趣味,让许多人听了无比感叹!或许我们应该反思:现在这社会,有大观园吗?有刘姥姥吗?有更多能够带来正能量的人吗?有人说:《红楼梦》就是一面镜子,照着过去印见着未来。对呀!何尝不是呢?它就是一面镜子,一面硕大的镜子,照着人心,印着生活。

再说黛、湘二人在中秋之夜时,到凹晶馆联诗。那月,那水,那树,那人。无不被她们描绘的无甚完美。朦朦胧胧中,那一句句诗词,现出一幅画来,画着她们,也画着我们。那诗韵柔美之境界无任何小说之情节可代替。是梦一样的纯真,也是现实一样风平浪静。月影婆娑,笼着大地,也笼着像她们二人一样的情思绵绵。

但那宝玉柔情,对故人的眷念,让人无限感慨!那晴雯死得伤、死得怨。那宝玉一人为其伤感、为其流泪。伤心离别之际,宝玉独自站在园中望着满圃芙蓉,心下感叹!唤袭人拿纸、砚来,一挥而就,写下《芙蓉女儿诔》其中:天何如是之苍苍兮,乘玉虬以游乎穹窿耶!地何如是之茫茫兮,驾瑶象以降乎泉壤耶!最令人感慨。宝玉的情虽不似黛玉那般细腻、惆怅但也有一种无形的温暖。虽宝玉对其他姐妹十分地依赖与喜欢,但他对黛玉的爱意也像是风走了八百里,不问归期。忧怨迷茫,朦胧中带着一丝情意。

却说宝黛二人的姻缘似月光摇曳,在天地之间,极易被清风吹断。黛玉的葬花、宝玉的芙蓉诔是对世间万物的感叹?不,只不过各人用各自的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感罢了。或许是柔情或许是感叹!那千言万语都没有用!全毁于王熙凤的掉包计中。什么感情?什么怨恨?什么长相厮守?没有用!有道是缘分再多也挡不过世俗恩怨和风波相击。无论是怎么样,宝黛二人最终没有修成正果。黛玉焚稿断痴情,甚悲,甚凄凉!血渍渍,她内心已经十分的绝望,只盼着早日归西,不理人间俗事,也不理会贾宝玉的爱恨情仇。宝玉的爱同自己没关系,宝玉的心与自己没关系,宝玉的一切同自己没关系。最后只剩下过路人,断肠诉叹。了此一

生,残花败柳,悲伤逆流成河,化作尘烟两散,无题。

那宝玉后来的人生经历真叫人捉摸不清,甚妙!宝玉在玉丢失后,失了他原来的俊俏潇洒,只剩下一副痴样。一个横跨世间的公子,却落得如此田地。且他的生命历程也似那灯焰般,摇曳不定,或熄或亮。说宝玉后来披着猩红斗篷,随着那些僧人们来向贾政告别,虽然贾政没有确认那是否是宝玉,但那雪中离别或是一番殇怅。雪下得那么深,下得那么认真,那么深,可是还是听到了宝玉的最后一声告别。雪下得再大,也掩不住宝玉在贾政心中留下的串串脚印。风起,雪停,贾政茫然。纵横那风花雪月,谁知痴心公子落得如此下场,真叫人遗憾。

那诗集残稿,心中断肠之思。便是那《红楼梦》的结局。往昔繁华的荣国府,现在却落了个人烟稀稀,毫无生机,便是道: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梦的是情思幽幽,思的是红尘万丈。《红楼梦》,梦红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