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仪器分析》精品课程申报材料

《仪器分析》精品课程申报材料

《仪器分析》精品课程申报材料
《仪器分析》精品课程申报材料

《仪器分析》精品课程申报材料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一、目的和意义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历来把教学工作是学校长远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把教学质量看作一个学校安身立命之根本。课程建设作为教学的最基本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专科教育体系中,课程建设一直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并在学校总体教改思路指引下不断改进。

为发展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建设,培养应用性人才,构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课程体系。学校一直重视基础课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并把加强专业基础课的建设放在优先地位。继我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示范性高等院校之后,先后有两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一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建设专业。

为了不断深化改革,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关于2003年度云南省精品课程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学校提出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和评选。精品课程建设现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革妨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促进高等学校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建立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管理机制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多个方面。通过课程建设和选优并举,能够及时改进我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能创建一批优秀课程,起到示范作用。

二、精品课程的建设

1、精品课程介绍

《仪器分析》是环境工程专业、分析与检测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也是2002年我校立项的40门重点建设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具有应用仪器进行分析操作的基本技能。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的分析仪器手段和方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使《仪器分析》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更为系统化、规范化。改革教学内容和体系、实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扩大学生专业适应面,使学生掌握所需仪器分析知识,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动手能力强、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更好地为建设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环境工程专业服务。

2、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1)“环境工程”国家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支撑

环境工程专业2001年6月被云南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1年12月通过教育部专家遴选为国家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省、学校对该专业加大建设投入力度,经过建设,环境工程专业已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在教学改革,科研及对外技术服务,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仪器分析》依托环境工程专业的有力支撑,将校内教学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

2)较强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从年龄、职称结构都形成梯队,结构合理,编写过正式出版教材以及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多年从事《仪器分析》

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指导,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担任《仪器分析》讲授课程教师基本情况

我校环境与市政工程系“环境工程实验中心”经过20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中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室已通过“双基实验室”考核,是省教育厅命名的双基合格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为加强环境工程试点专业的建设,教育部资助125万元专项经费,配备了包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仪等大型分析设备,721、723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离子计等常规分析仪器的仪器分析实验室。

4)教材的选用:

目前,真正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高质量的教材非常匮乏,高职高专学校的部分专业教材还使用本科院校同类专业教材,这些教材内容较深、覆盖面较大、而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内容较少,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很吃力,这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这对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十分不利。

为此,《仪器分析》精品课程建设必须精选教材,同时加强具有高职高专专业特色的教材建设。根据学校发展方向和学生培养目标适当调整课程结构。本着精简理论、突出实践、强调应用的原则,适应社会需求,根据职业能力所要求的知识点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在参

考大量国内相同专业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出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质量环境工程专业高职教材。

5)教学方法:

改革以教师为中心,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励教师因材施教,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理论教学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营造良好的技术实践环境,把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动手能力、技术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诸方面全面发展。教学中融入现代教育思想,使教学更趋科学性,具有鲜明特色。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

教学手段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积极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恰当运用模型、图片和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形象化、具体化,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实现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同时利用我系拥有先进的大型试验仪器的有利条件,尽可能地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使学生能有机会学习和使用这些仪器和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作能力。从而实现了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已获校内立项“《仪器分析》多媒体课件和《仪器分析》课程建设”的研究课题就是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内容,根据实际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为响应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的号召,我们正在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发展以培养学生读书能力为主,教师对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深入地讲解。并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就授课内容展开讨论。强调学生的预习、课堂笔记和学习总结能力的增强。希望通过改革,营造一个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解辅导为辅的新型教育环境。

6)教学管理:

我校有着严格的教学管理及督导条例。采用阶段考核与平时监控的教学管理方法。每学期开学前教师必须作好所开设课程的学期授课计划,经教研室讨论通过,主管教学副系主任审查签字后实施。授课必须有备有教案和讲稿。对教学质量的监控采取专职督导员听课,实施任课教师相互听课制度的,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6学时,增强任课教师间的交流。同时聘请班级学生信息员,定期反馈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意见,并定期召开教研室讨论会,交流教学经验。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是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以此为目标,切实抓好和落实各项教学工作。

机械制图精品课程总结

《机械制图》课程建设经验总结 机械制图是我校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担当着培养学生基本工程素质的重要任务,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画图、看图和计算机绘图能力。此外,在素质教育方面,还担当着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工作作风的任务,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系部和教研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 一、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教师队伍建设,没有一只技术过硬、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就无从谈起。因此,教研室非常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老一代教师开始,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师梯队建设方面做到了老、中、青相结合。 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特别强调制图教师的基本功,青年教师来到课程组后,都有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每位青年教师都要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测绘教研室的模型100个,其中4套部件的装配图和零件图。有老教师手把手的教授黑板图的绘制技术,在上课时做到徒手绘制黑板图,所以教研室大部分教师都能绘制一手漂亮的黑板图。 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学习,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教研室的教师均能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能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所以适应了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需要。 机械制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培养教师的实践经验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在教学任务不太紧的学期,抽调教师到工厂下厂锻炼,在工厂参与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做车间的技术指导工作和技术实验。另一措施是参与学生的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这样能有效的提高教师对生产现场的了解,同时了解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要求,在教学中作到有的放矢,对改革教学内容充实教学素材非常有帮助。指导教师还要负责做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师德教育,真正作到了传帮带。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要适应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的发展 传统的机械制图和画法几何课程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但随着计算机绘图技术和高等职业教育体制的发展,传统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教育体制的需要,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随着计算机绘图技术的普及和计算机多媒体的发展,我校机械制图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探索制图教学理念、教学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这一阶段采用多种媒体技术研制开发了多种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助学课件和助教课件),在教材建设上结合我校实际,在机械制图立体化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进入21世纪后,绘图软件种类越来越丰富,版本更新越来越快,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又引入了其他一些国产绘图软件,目前这些软件的介绍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安排的。在AutoCAD2000之后,引入

《药物分析与检测》课程标准

《药物分析与检测》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理实一体化课 学时/学分:72学时/5.5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 1.课程概述 《药物分析与检测》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程围绕药品质量控制问题进行教学,主要研究化学合成药物、结构明确的天然药物和抗生素类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问题,同时亦涉及中药制剂、生化药物的质量控制。 2.课程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红外吸收光谱法、液相色谱分析法以及气相色谱分析法的使用方法、分析条件的选择、干扰的抑制以及适用范围。 (2)掌握中国药典常用的分析方法和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熟悉各种分析方法的操作技术及分析方法的建立和效能指标的评价,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操作技能,为从事药品质量研究与检验工作奠定基础。 (3)掌握药品质量控制问题,并研究化学合成药物、结构明确的天然药物和抗生素类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问题,同时亦涉及中药制剂、生化药物的质量控制。 (4)了解典型药物及制剂分析的特点,主要分析方法及应用;熟悉中药制剂分析的程序,掌握其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同时对药物分析的发展趋向有所了解,以适应科学发展及药品质量控制的需要。 2.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查阅、收集整理药物加工知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制定和实施工作计划能力 (3)培养阅读和理解能力 (4)培养对分析结构判断、控制和评价能力 (5)培养原有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运用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沟通表达能力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xx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化学分析技术》 适用专业:工业分析技术 学时数:70学时 学分: 4分 20xx年02 月

《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化学分析技术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化学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技能。掌握定量分析操作技能和相关的理论知识,熟悉常用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掌握正确的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分析化学检验常规技能和现代仪器检测新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工作能力,能进行工业生产分析、产品质量检验、环保分析、食品分析、商品检验等分析检验工作,又具有化工产品质量管理技能,适用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课程为职业能力课,后续课程有《仪器分析技术》、《化妆品和涂料分析》、《工业分析分析方法设计》。 二、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分析化验工作项目设置的。从化工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出发,以基础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原则,构建了合理的教学体系。化学分析技术课程体系由化学分析理论课程、基本实验、综合实训三部分组成。其中理论课程54学时、基本实验16学时,综合实训两周。 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主要选取定量分析方法和相关实践技能训练。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三大模块: 1.定量化学分析概论 2. 滴定分析法 3.重量分析法 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课内实验 2.基本操作训练 3.综合实验技术实训(实训周另外安排) 课内实验是常用仪器使用练习,包括分析天平的使用、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基础训练包括滴定分析仪器的校准、应用各种定量分析方法针对实际样品的测定;综合实验技术实训是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内容包括:食用醋乙酸含量的测定、工业碳酸钠总碱度的测定、水总硬度的测定、水中化学耗氧量的测定(KMnO4法)、水中氯离子含量

化工分析课程标准

《化工分析》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化工分析 【适用专业】 化学工艺专业 【先修课程】:《化工生产概论》、《化工设备基础》、《化工安全与清洁生产》、《化工过程控制》、《化工单元操作》、《基础化学》 【后续课程】:《化学分析操作与仪器分析》、《综合实训及生产性实习》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化工分析是化工专业学生的主要方向课之一,它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是化工专 业的基础,也是从事化学化工、生物、地质、环境等学科工作的基础。通过化工分析的学习使学生充分深入学习化工分析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并初步具有应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工分析教学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化工分析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 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2.设计思路 本课程教学设计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对实际职业情境加工成具普遍意义的学习情境,即营造“真实的虚拟”情境,以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将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以任务驱动设计工作过程环节,并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一体化。 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即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训练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使用仪器分析测试;又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即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132学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对《化工分析》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分析仪器,能对

工业产品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测试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仪器分析测试技术所必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具备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严格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知识目标 归纳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详述分析化学的进展简况. 说明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描述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误差的传递、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描述滴定分析概念和滴定分析的分类与滴定反应的条件,整理标准溶液以及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法,计算滴定分析结果。 说明酸碱平衡的基本理论,区别酸碱滴定法和盐溶液的滴定 说明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及其稳定性, 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与影响因素 区分重量分析法概述和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分析沉淀完全程度与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和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叙述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区分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对比电位测定法和电位滴定法,复述电位滴定法计算。 能力目标 能独立操作各种检测方法所使用的仪器; 针对具体样品能完成从试样处理到仪器操作,试验条件确定,定性

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一: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机械制图是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既具有系统的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它研究的对象是机械图样,而图样被称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掌握和运用好这样的特殊语言,对于机械类专业的中职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将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有力的前期准备,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机械制图》课程源于我国工科院校的建立和发展,其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数控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一直是我校的骨干专业。学校各级教学组织历来都十分重视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从事机械制图教学的教师均能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因而,机械制图的教学在我院一直保持良好的教学质量。 早期的《机械制图》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沿袭老的制图课程体系,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尤其注重图解方法和二维图形的表达。机械制图教学采取既重视学科基本理论教学,又注重手工仪器绘图技能的培养训练。所配备的学时比较多,学生的制图基本功也比较扎实。 9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自动绘图逐渐由过去的梦想变为现实,《机械制图》课程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计算机绘图(Computer Graphics)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技术逐渐影响着世界工业的发展,也使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受到强烈的冲击。旧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体系已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因而,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引入课堂不仅是急社会之需要,而且也是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近年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引领了教育技术的深刻变革,计算机的日趋普及导致绘图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革的要求,我校从 2005年开始面向机械类专业开展计算机绘图教学,计算机绘图教学正式铺开。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学时/学分:56/4编制人: 1.课程概述 1.1课程性质 《仪器分析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立的。是在学完《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专业通用技术课程后开设的后续课程,是综合了化学、物理、机械、仪表等多门学科知识,进行仪器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研究和操作技能训练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无机、有机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各种仪器分析方法及高效分离技术;使学生掌握仪器的操作、维护和简单故障排除的基本技能;掌握仪器分析中各种分析测试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会根据分析任务选择合适方法的能力,能将仪器分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计算技巧和基本实验技术综合应用于工业生产的物料(原材料、中间产品、产品、副产品及生产工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的分析测试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将个别孤立物质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复杂多变的实际样品分析的方法技巧,从而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仪器分析的本质与规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进行工业样品分析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具有进行分析方法研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使学生能适应食品及相关专业岗位群的分析检测及品质管理等岗位的工作要求。 它是以《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电工技术》、《高等数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食品理化检测技术》、《综合实训》等课程的基础,同时也为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提供理论和技能支撑,为食品检验工高级工技能考证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内容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依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立的,根据职业分析和职业标准确定课程

药物分析课程标准

《药物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203210C1 建议课时数:108 适用专业:药学专业 先修课程: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等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药物分析技术》是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完整的药品质量观念,具备从事药物检验工作的能力。它要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技术、药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了解药品质量标准制订的原则、内容和程序;学会药物的检验方法和各类药物检验的应用,具备从事药物制剂产品质量控制的职业能力;了解近代检测技术在药物检验上的应用。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应模块考证的基本要求,并为从事药物检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二)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程在药学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课程衔接见下图),针对与课程密切相关的三大就业岗位群(药物制剂生产岗位群、研发人员的助手岗位群、药学服务岗位群)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需要等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点、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并兼顾学生考取相关工种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在药物制剂生产和质量检验的实际工作中涉及的任务,设计课程的教学项目,选择教学内容,制定学习目标。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

职业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共包括药物分析通论、药典概况、药物分析各论、各种制剂分析、体内药物分析、和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等6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是以现行版药典要求检验的项目为线索来设计的,项目的确定以对药学专业所覆盖的岗位群所进行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和现行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每个章节的学习都按典型分析方法和技术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训和实际操作,综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药学专业课时为108学时,顶岗实习500学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和项目驱动,使学生掌握药物检验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药物检验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意识,为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熟练药物质量检验程序 ●熟练操作药物物理常数测定技术 ●学会药物的鉴别技术 ●学会药物的杂质检查技术 ●熟练操作药物的含量测定技术 ●熟练操作药物制剂检查技术 ●会检验典型药物的质量 ●理解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的验证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 ●工—学融合、院—校联动的深度递进式培养 ●《药物分析》共608学时

精品课程申报表

*课程类别: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3.教学队伍情况

的师资力量,使师生比例达到较合理的水平。理论课的师生比例为1:30,专题 讨论课的师生比例为1:20,实验课的师生比例为1:10。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教学改革 1、 改革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按统一框架进行建设和教学,按照学 生专业特 点,在理论物理课程体系内,设置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进行教学。 2、 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将方法,工具、内容和媒体通过交 织的形 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学的效能和质量, 3、 课题组教师申请多个教改项目,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教学研究成果 1、 毛细现象的谐振子模型,广西物理,1/2,2006。 2、 毛细作用的变分法理论,大学物理,2/4,2009。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 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3-3 教学改 革与研 究

4.课程描述 4-1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含开设时间,开设轮次,课程属性,授课对象,是否获得过荣誉称号(如国家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课堂 平均教学规模,留学生比例。

4-2理论课教学内容 4-2-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培养定位与目标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 大学。学校坚持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立志于培养在基础、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适应现代化需要的研究性人才。学校农科类专业的学生中较多的来自于农村和少数名族地区,毕业后主要向农村就业;理工科类的学生主要来自于中小城市或发达城镇,就业面向城市。学校留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欠发达国家,以农学、环境、食品等专业为主。 《大学物理》课程不仅是理工农林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而且也是培养大 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素质课程。作为农业院校非专业普通物理教程,《大学物理》课程给学生展示了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学会如何运用和驾驭 知识,在掌握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供2009级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用)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背景 药学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药学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职药学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在学院领导和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我系根据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必须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快课程改革和强化特色的要求,于2006年12月开始组织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包括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草稿)和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编写好课程标准,我们在岗位调研和深入部分校企合作单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召开了药学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和组织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进行了多次专题讨论,为了了解和学习国内同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情况和经验,我系先后派出8名教师参加卫生部教材办组织的新一轮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工作。通过学习、调研和讨论,我们在总结多年药学专业教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以学科设置专业课程的传统模式,初步形成“针对专业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体现‘四化’特色的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共识。 1.教育理念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2.培养方向动态化课程体系应体现“以宽口径平台支撑多个就业方向”特色,充分体现在统一基础知识平台上进行分流培养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的原则。为学生发现自己兴趣与潜能,及时调整学习方向,适应社会需求动态变化提供可能。 3.课程体系模块化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设计适合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培养特点的六个课程模块,从分析学生专业岗位能力入手,在确定岗位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岗位课程。 4.知识体系综合化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应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和多个岗位需求,体现对专业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要求,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方面、前沿技术了解和掌握程度方面,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体现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要求,以便及时适应药学行业技术不断升级和高新技术转化迅速的特点。 二、课程性质 1.仪器分析法包括物理分析法和物理化学分析法,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的特点,应用非常广泛。按照测量过程中所观测的性质分类,仪器分析法可分为电化学分析法、一般光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等。近几年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仪器分析方法的快

完整版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仪器分析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包括了分光度分析法和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法分析法等基本分析方法,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通过具体的仪器使用项目化学习,掌握这些仪器的正确和规范使用,达到能使用这些设备完成具体的分析任务的目的。本课程应在 《分析基本操作技术》课程之后与《理化常数检验》、《工业分析》同时开设,以强化学生对化学检验的理解和应用。 1.2设计思路 仪器分析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常用的主要仪器分析方法,介绍这些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典型仪器的结构与性质,利用这些仪器完成定性、定量分析的任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分析检验工作保驾护航。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初步独立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工业分析及与分析化学检验相关的基本职业能力,达到中级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技术考核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将知识基本和技能要求融入工作任务。本标准分为主要六大部分内容:电化学分析、紫外可见分析、原子吸收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气相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知识与技能内容则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确定。分析过程中尤其注意了整个内容的完整性,以及知识与技能的相关性。在对知识与技能的描述上也力求详细与准确。技能及其学习要求采取了“能做……”的形式进行描述,知识及其学习要求则采取了“能描述……”和“能理解……”的形式进行描述,即区分了两个学习层次,“描述”指学生能熟练识记知识点,“理解”指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及及其关系。 本课程是以实验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主要以实验形式进行,并把技能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课程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学习内容,通过课程项目化教学形式来完成课程。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文化基础特征和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单位的岗位需求,把原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转化为项目化教学,以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主,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强化、. .

机械制图精品课程总结

机械制图精品课程总结 《机械制图》课程建设经验总结 机械制图是我校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担当着培养学生基本工程素质的重要任务,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画图、看图和计算机绘图能力。此外,在素质教育方面,还担当着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工作作风的任务,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系部和教研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 一、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教师队伍建设,没有一只技术过硬、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就无从谈起。因此,教研室非常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老一代教师开始,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师梯队建设方面做到了老、中、青相结合。 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特别强调制图教师的基本功,青年教师来到课程组后,都有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每位青年教师都要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测绘教研室的模型100个,其中4套部件的装配图和零件图。有老教师手把手的教授黑板图的绘制技术,在上课时做到徒手绘制黑板图,所以教研室大部分教师都能绘制一手漂亮的黑板图。 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学习,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教研室的教师均能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能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所以适应了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需要。 机械制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培养教师的实践经验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在教学任务不太紧的学期,抽调教师到工厂下厂锻炼,在工厂参与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做车间的技术指导工作和技术实验。另一措施是参与学生的专业

(完整版)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仪器分析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包括了分光度分析法和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法分析法等基本分析方法,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通过具体的仪器使用项目化学习,掌握这些仪器的正确和规范使用,达到能使用这些设备完成具体的分析任务的目的。本课程应在《分析基本操作技术》课程之后与《理化常数检验》、《工业分析》同时开设,以强化学生对化学检验的理解和应用。 1.2设计思路 仪器分析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常用的主要仪器分析方法,介绍这些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典型仪器的结构与性质,利用这些仪器完成定性、定量分析的任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分析检验工作保驾护航。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初步独立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工业分析及与分析化学检验相关的基本职业能力,达到中级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技术考核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将知识基本和技能要求融入工作任务。本标准分为主要六大部分内容:电化学分析、紫外可见分析、原子吸收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气相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知识与技能内容则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确定。分析过程中尤其注意了整个内容的完整性,以及知识与技能的相关性。在对知识与技能的描述上也力求详细与准确。技能及其学习要求采取了“能做……”的形式进行描述,知识及其学习要求则采取了“能描述……”和“能理解……”的形式进行描述,即区分了两个学习层次,“描述”指学生能熟练识记知识点,“理解”指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及及其关系。 本课程是以实验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主要以实验形式进行,并把技能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课程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学习内容,通过课程项目化教学形式来完成课程。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文化基础特征和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单位的岗位需求,把原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转化为项目化教学,以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主,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强化、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标准-化学专业

一、课程属性 1、课程的性质 《仪器分析实验》是化学专业指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具有一定完整性和独立性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查阅、动手、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到教学内容上则是重在使学生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及应用等,掌握仪器分析中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了解仪器分析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及其趋势,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2、课程定位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应用化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仪器分析实验》和《仪器分析》均是该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二者既密切联系,又各有侧重。仪器分析奠定了实验课程中的理论基础,通过《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基本的仪器分析方法及分析数据的处理手段,经过系统地必要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养成分析工作整洁、有序、珍惜仪器设备的良好实验习惯,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 课程任务(对课程教学任务的总体概括)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类分析仪器的分析原理,掌握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掌握常用仪器的基本操作,了解仪器常见故障的判断和处理,加深对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严格的“量”的概念和条件依赖关系,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环境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 业: 环境科学 授课学院:环化学院学分学 时: 48 编写执笔人:何立平审核人 签字: 1.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 1.1 课程定位与作用 课程的定位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的作用:《环境分析技术》课程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专业体系中处于基础方法学的地位,能够为环境评价、环境监测、污染控制技术、环境政策法规提供基础数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目前常用于环境分析中的仪器分析方法,理解掌握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的组成和各组件作用,重要部件的原理。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分析方法的能力;优化仪器分析条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考和严谨科学态度的素质,知识交叉协同创新的能力,查阅资料创新分析方法的能力。本课程能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提供现代分析技术的基本知识, 使他们掌握环境分析及基本理论和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方法学的指导。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前导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大学物理、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 后续课程: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噪声污染控制工程; 1.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各类仪器对环境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的实际应用能力。课程以分析方法的核心原理---实际仪器的构成,流路及重要部分原理---仪器分析条件的探讨及应用为主线,突出总结共性,对比分析各种不同分析方法的个性。实现掌握重点,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的教育理念。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降低理论重心,突出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本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每种分析方法讲解前首先分析前边方法的缺点,引出新的分析方法,引导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形式采取课堂教学,图片动画展示,实际上机操作等形式、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 2.课程目标 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环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方法,仪器组件原理,选择恰当仪器及部件,探讨合理的实际分析条件,解决实际环境问题中的分析测试问题的能力。学习科学创新的思想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分析仪器的实际应用的视野,培养建立新的环境问题研究方法手段的能力。 知识目标: a) 能正确理解分析方法和仪器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 b) 能正确理解仪器分析定量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c) 能够熟悉各类仪器的构成及流路; d) 能够根据分析方法理论和仪器组成探讨恰当的仪器分析条

精品课程申报表

河北体育学院 精品课程申报书 申报单位:学校体育系 课程名称:体操 课程层次(本/专):本 主讲教师:邸枫 授课对象:本科生 建设时间: 2003年1月 申报日期: 2007年3月 河北体育学院教务处印制 二ΟΟ七年三月八日

填写要求 一、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 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五、建设任务既要有质量指标,也要有数量指标,如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优秀率达到多少、试题库建多少道题、制作课件多少套等。 六、如果表格版面不够,可根据需要加附页,但不得增删表格中的栏目或改变栏目排列顺序。 七、“课程性质”指校级必修课、专业类必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专业类选修课、校级选修课等。 八、本表要求A4纸打印,一式三份,经所在院系领导审阅盖章后送交教务处。

1. 主讲教师情况 1-1 基本信息 姓名邸枫性别男出生年月1959.4最终学历本科职称副教授电话85337859 学位学士职务教师传真 所在院系学校体育系E-mail Difeng_hb@https://www.doczj.com/doc/f74754889.html, 通信地址(邮编)河北体育学院学校体育系体操教研室050041 1-2 教学情况1、1977年2月---1982年2月天津体育学院 2、1982年2月---2003年4月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教务科科长、学生科科长。 3、2004.3—今河北体育学院体育系任教,主讲体操等课程。 4、1998.11评为高级讲师。 5、2003.4—今河北体育学院学校体育系体操教研室主任,主讲体操课程。 6、2004.10 为副教授 1-3 学术研究1、主要科研成果: (1)《河北省体育经纪人的现状分析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0404049 社科联结题研究人 (2)《对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现状的研究——对我国职业篮球联赛商业化经营的研究》200505039 社科联研究人 (3)《课程转型期,实现我省城乡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程跨越式发展的对策研究》研究人 (4)《网球俱乐部市场拓展前景与体育产业市场开发的双重性》2004.19.7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第二作者 (5)《论体操教学环节中标志物的作用》2005.02河北体育学院学报第一作者 新课程理念下体育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河北体育学院2006.02 2、著作教材出版情况: (1)《心理学教程》编委教育出版社 (2)《教育学教程》副主编教育出版社 3、获奖情况: (1)《浅谈中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获河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 (2)河北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对体育经纪业的需求”获优秀论文奖

环境监测课程标准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与分析 课程代码 课程总学时72课程总学分 4 适用专业应用化工、工业分析专业 课程负责人*** 参与编审人员: (校内) *** *** (校外)**(**市环境监测站) 轻化工程系应用化工技术教研室 2014年 1月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工业分析、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总学时:72 适宜开设学期:第四学期 二、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环境监测与分析》课程是高职高专“环境治理”和“工业分析”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课程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重要支撑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各种介质污染物测定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具备环境污染监测工的基本技能,具有污染物监测方案制定、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的专业实践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解决环境监测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监测、工业分析岗位奠定基础。 (二)课程地位 《环境监测与分析》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其前导课程包括《环保概论》、《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后续课程包括《工业分析》、《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等课程。 三、学习目标 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一)专业能力 1、能根据介质污染物合理制定监测方案; 2、能科学采集样品并进行样品预处理; 3、能规范测试分析试样; 4、能正确处理数据,根据要求完成检测报告; 5、能使用和维护常规仪器。 (二)方法能力

生化检验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所属系部:基础医学系适用专业:中职检验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1.以临床检验科生化检验室的常规检验项目为主体,技能训练为主,适度减少、降低疾病生化机制的内容和难度。 2. 为了保证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符合,所有实训项目应与临床医院检验科采用的检测方法完全一致、检测用的试剂基本采用商品试剂盒、检测标本来自临床医院检验科、学生互相采血和和定值血清。实训摸拟、仿真医院临床生化检验室实际工作场景和实际工作过程,让学生在近真实的工作场景(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感受实际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努力实现“学习在就业岗位上,就业于学习环境中”。 3. 以医学检验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考核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已发展成为检测自动化,样品微量化。为此本课程以学生是否掌握生化项目检测原理,试剂作用,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因素,仪器使用操作及维护保养为考核学生的主要内容。 学生所有实训考核内容都是检验科的常规仪器操作和常规检测项目。应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定值质控血清作标本,分析检测标本。以学生操作及检测的结果与定值质控血清靶值相对照。作为评价学生实训效果和教学效果的依据。 (四)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 课程内容选择主要依据: 1.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医学检验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潜能型人才;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胜任中小型医院检验科生化室工作岗位及相关职业群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理论和技能,组织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 3.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组织编写的《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实验室质量控制认证标准ISO15189》;《临床检验职称考试大纲》以及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在临床医院检验科、中心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相关职业岗位群从事检验分析技术工作、技术指导的高素质和高技能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 (二)分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常用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常用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的原理和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 (3)熟悉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及方法。 2.专业能力目标 (1)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代码: 31020202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Analitical chemistry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 0 学分:3 适用对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分析化学》是化学类各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主要内容分为六大部分:定量分析基本知识、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分光光度法、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法。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将整个课程分为5 大模块。《分析化学》课程作为理论课,是紧紧围绕《分析化学实验》实践课的模块开展,以实验技能训练为主,学习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可作为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勤加思考,对将来在岗位上职业能力的提高及方法上的创新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学习后续课程、参加实际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以学生为本,注重素质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专业技术知识,还要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素质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践为基础,通过教师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创造性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的合作精神,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2、依据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仪器分析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知心理顺序,建立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活动过程,不断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工作能力,使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3、行动导向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精品课程申报书

申报省级《化工分离工程》精品课程综合说明材料

一、课程建设规划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分离工程产业化的发展需要,遵循高等 教育的规律,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展分离工程、生物分离工程下游技术、原理及设备的教学工作,精选分离工程的教学内容,精心编排讲授体系,引入现代化的先进教学手段,将分离工程建设成具有工科特色的、基础理论与高新技术紧密联系的高水平课程。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及课外活动等均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最终建成全省以工科为特色的化工分 离工程精品课程。 本课程由青岛科技大学教学名师、硕士生导师叶庆国教授主讲并负责建设,计划在2007~2009年内建设成国家一流的教学研究型的精品课程,逐渐实现全部课程资源上网讲授,以进一步扩大该门课程在省以至国内的影响,完善和改进化工分离工程教学远程网络资源的建设。为了继续拓展《化工分离工程》相关课程的现代化教学工作,计划将工科化工分离工程课程在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实现英汉双语及网络化教学。计划引进国外化工分离工程教授和出国回校的化工分离工程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并加强对国内青年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争取创建国内外一流的《化工分离工程》示范性教学课程。 目前该课程网站已有部分内容实现网上共享。包括: 1.1.《化工分离工程》课程的备课资源库; 2.2.化工分离工程部分电子教案; 3.3.化工分离工程部分英汉双语电子教案; 4.4.化工分离工程CAI多媒体课件; 5.5.化工分离工程学习指导及习题集; 6.6.化工分离工程试题库; 7.7.化工分离工程部分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8.8.开辟了化工分离工程教学研究专栏; 9.9.化工分离工程教学学生反馈意见留言板; 10.10.部分主讲教师课堂教学录像。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f74754889.html,在首页点击“《化工分离工程》精品课”图标即可进入。 二、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一)课程负责人教学情况 1.课程负责人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