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

酒的品评

(Criticizing of Liquor)

撰写人:陈晓前审核人:李雪雁李志忠

一、课程编号:607001

二、学时学分:32 学时,1.0 学分

三、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四、适合专业:全校各类专业

五、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全校各类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它是一门研究关于酒类品评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其任务是介绍酒类的基本知识,评酒的神经生理学原理,评酒术语,评酒的基本要求,评酒方法和训练等。它使学生了解有关酒特别是白酒、啤酒、葡萄酒等酒种的外在和内在质量,指导学生正确饮酒、品评酒,把对酒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酒的内在艺术的高度享受上。

六、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绪论

掌握酒的概念及其分类;

理解酒的营养和毒害;

了解酒的起源、历史、主要酒种的生产工艺流程。

2.酒的品评

掌握酒的品评概念、评酒的神经生理学原理、评酒的术语、基本要求及方法;

理解评酒术语的内涵;

了解酒的品评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评酒的意义和作用等。

七、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暂未安排实验,条件成熟时安排10学时)

1.实验内容

四种基本味感阈值的测定、嗅觉训练、不同香型白酒的品尝和葡萄酒的品尝实验。

2.基本要求

掌握不同酒类品尝的基本技能;

理解实验方案设计的原理;

熟悉常规操作过程。

八、参考学时分配:

说明:表中括号内数字为条件成熟时的学时分配。

九、其他说明:

本大纲为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自编的《酒的品评》(陈晓前)教材和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本科指导性培养计划编写。

绿色食品概论

(Introduction to Green Food)

撰写人:赵萍审核人:李雪雁李志忠

一、课程编号:607004

二、学时学分:20学时,0.5学分

三、先修课程:无要求

四、适合专业:全校各类专业

五、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为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主要内容包括: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的国内外背景,我国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加工、包装与贮运技术的要求和管理规范,国际欧盟有机食品认证。介绍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管理、产业体系建设,中长期发展战略以及国外同类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

六、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绪论

掌握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概念和内容;

了解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产生的国内外背景和发展趋势。

2.绿色食品标准

掌握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了解绿色食品标志申请认证程序。

3.绿色食品生产

掌握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包装与贮运技术的要求和管理规范。

4.有机食品

熟悉有机食品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国际欧盟有机食品认证的相关要求和细则。

5.绿色食品生产质量保障体系

了解和熟悉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的质量保证体系。

七、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未安排实验)

八、参考学时分配:

九、其他说明:

本大纲依据国家教育部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相关方向的要求,参考中国农业出版社的《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及技术》(尤秉德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无公害安全食品生产技术》(李正明等)和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本科指导性培养计划编写。本课程内容可以根据学科发展和新成果适当加以补充。

人体生理学

(Human Body Physiology)

撰写人:李志忠审核人:刘左军王雅

一、课程编号:607005

二、学时学分:32学时,2.0学分

三、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

四、适合专业:全校各类专业

五、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之一。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以生命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人体生理功能(消化与吸收、呼吸与循环、神经生理与感觉器官、内分泌生理等)的发生机理、条件以及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变化对这些生理功能的影响,从而使学生熟悉自身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还可以为自我保健奠定生理学的基础。

六、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绪论

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调节的主要方式;

熟悉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了解生理学研究发展史。

2.细胞的基本功能

理解细胞的基本功能;

重温细胞的结构

3.血液与血液循环

掌握血液生理和血液循环过程;

熟悉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4.呼吸生理

掌握呼吸的概念和本质;

熟悉呼吸过程;

了解呼吸调节机制。

5.消化与吸收

掌握吸收的主要方式和机理;

熟悉消化的过程和机理。

6.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掌握能量代谢的实质;

理解体温调节的机制;

了解异常发热。

7.泌尿生理

掌握泌尿生理机制;

熟悉尿的生成过程。

8.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理解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熟悉神经系统的一般生理过程;

了解主要感觉器官的生理机制。

9.内分泌生理

熟悉主要内分泌激素的生理作用;

了解主要内分泌激素的种类。

10.生殖生理

熟悉男性和女性生殖生理。

七、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未安排实验)

八、参考学时分配:

九、其他说明:

本大纲依据国家教育部倡导的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生理学》(张镜如等)和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本科指导性培养计划编写。本课程内容可以根据学科发展和新成果适当加以补充。

生命科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Life Science)

撰写人:刘左军审核人:李志忠袁惠君

一、课程编号:607006

二、学时学分:32学时,2.0学分

三、先修课程:无

四、适合专业:全校各类专业

五、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校内公共选修课,它以生命为主线,简单扼要且系统全面地从不同层次介绍各种生命现象,并突出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突出生命科学与工科的交叉。它的开设既有助于推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向其他专业的渗透,也有助于非生物学专业的理、工科学生对边缘学科领域产生兴趣,从而促进边缘学科领域的发展。

六、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生命科学

掌握生命的本质与特征;

理解新世纪学习生命科学的意义及生命科学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熟悉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简史。

2.生命的物质基础

掌握生物体的主要元素和主要生物分子;

理解碳骨架的作用;

熟悉主要生物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种类和功能;

3.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掌握细胞的基本概念、遗传的基本法则;

理解生物膜的结构、主要特点和功能;

了解和熟悉细胞的类别、结构以及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与死亡的过程。

4.生命活动的维持——能量获得与转换

掌握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概念、能量通货——ATP的结构与功能;

理解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了解和熟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以及酶促反应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5.生命的延续——繁殖与遗传

掌握生命繁殖、基因、基因表达与调控等概念;

理解重组DNA技术在基因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熟悉生命繁殖的方式、基因表达的过程;

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重组DNA技术。

6.生命的自我调控——信息传递与处理

掌握细胞通讯的基本原理;

理解信息传递对生物体这个自组织自适应系统的意义;

熟悉神经系统、激素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异同;

了解神经系统、激素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信息传递的过程,以及学习与记忆的机制;

7.生物技术

掌握生物技术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熟悉基因工程等各种生物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了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

8.生物的起源与进化

熟悉物种形成的机理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熟悉生物进化的历史进程;

了解最简单生命形式起源的几个假说、生物进化的证据及人在生物界的地位和特征。

9.生命的多样性

掌握生物多样性及物种的概念;

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熟悉生物分类的阶层和双名法;

了解生物分类系统、代表类群、特征及其主要作用。

10.生命与环境

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理解生态学原理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熟悉不同生态学层次各自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特征;

了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七、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暂未安排实验)

八、参考学时分配:

九、其他说明:

本大纲依据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中“非生物学类生物学基础课教学内容、体制改革”项目研究成果,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生命科学导论》(张惟杰等)、《基础生命科学》(吴庆余)、《生命科学导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编写组)和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本科指导性培养计划编写。由于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学科系统,故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既可引起学生兴趣,又可增加信息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工程导论

(Introduction to Bioengineering)

撰写人:李志忠审核人:刘左军金汝城

一、课程编号:607007

二、学时学分:20学时 0.5学分

三、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

四、适合专业:全校各类专业

五、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之一。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也称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所需要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多学科综合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就生命科学而言,它包括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育种技术等几乎所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特别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理论成就。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生物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国外生物工程各领域发展的来龙去脉、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相应对策及其对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影响。

六、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生物技术总论

理解生物技术的含义;

了解生物技术发展简史和生物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基因工程

熟悉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工具酶与DNA加工;

理解基因克隆载体、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

了解克隆子筛选与鉴定和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3.细胞工程

掌握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

熟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

4.发酵工程

掌握微生物发酵过程、发酵操作方式、发酵工艺控制理论;

熟悉发酵设备、下游加工过程和固体发酵;

了解典型产品发酵生产实例和发酵工程概况。

5.酶工程

掌握酶分子的改造和固定化酶与细胞酶的知识;

熟悉酶的分离纯化、酶反应器、生物传感器;

了解酶的应用。

6.生物技术与农业

熟悉植物生物技术和动物生物技术的理论。

7.生物技术与食品

掌握生物技术与食品检测的理论;

熟悉生物技术与食品加工和遗传工程食品。

8.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

掌握生物技术与疫苗、生物技术与疾病诊断的知识;

熟悉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和疾病的基因治疗原理;

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

9.生物技术与能源

掌握发酵生产乙醇、微生物采油原理;

了解植物“石油”、甲烷与燃料源和未来新能源。

10.生物技术与环境

熟悉污水处理、大气净化生物技术、固体垃圾处理原理;

了解生物恢复和淋溶技术、基因工程与污染治理、监测与评价生物技术知识。

11.对生物技术发明的保护

熟悉植物育种者的权利和生物技术发明的保护知识;

了解专利保护、商业秘密的相关知识。

12.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及其影响

了解与生物技术的安全性相关的知识。

七、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未安排实验)

八、参考学时分配:

九、其他说明:

本大纲依据国家教育部倡导的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参考科学出版社的《生物技术概论》(宋思扬等)、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出版社的《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翟礼嘉等)和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本科指导性培养计划编写。本课程内容可以根据学科发展和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报告(年度)的新成果适当加以补充。

食品营养与健康

(Food Nutrition and Health)

撰写人:刘晓风审核人:李雪雁李志忠

一、课程编号:607009

二、学时学分:32学时,2.0学分

三、先修课程:人体生理学

四、适合专业:全校各类专业

五、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各类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它是一门研究食品营养与健康关系的科学,其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人体健康不仅与遗传有关、更重要的是与食品营养、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有关,为大家都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提供一些科学建议。

六、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绪论

掌握营养、健康的概念;

理解合理营养应具备的条件;

熟悉食品营养与健康的主要内容;

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2.营养学基础

掌握六大营养素的生理功能;

理解它们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等过程;

熟悉它们的缺乏症和过多症;

了解它们的主要存在情况。

3.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掌握粮谷类、豆类、薯类、乳与乳制品类等的营养价值;

熟悉常吃的一些食品的营养价值;

了解蔬菜水果类、水产类、肉类的营养价值;

4.保健食品

掌握如何预防与营养有关的一些疾病的发生;

了解营养与衰老、高血压、肥胖、肿瘤的关系以及这些疾病的预防。

5.中医食疗

掌握食疗在祖国医学的地位及发展;

熟悉中医食疗的治则;

了解一些常见食品的性能及食疗作用。

七、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未安排实验)

八、参考学时分配:(见下页附表)

九、其他说明:

本大纲依据国家教育部倡导的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参考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食品营养与健康》(易美华)和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本科指导性培养计划编写。本课程内容可以根据学科发展和新成果适当加以补充。

附表《食品营养与健康》教学学时分配表

饮食文化概论

(Introduction to Diet Culture)

撰写人:张丙云审核人:李雪雁李志忠

一、课程编号:607011

二、学时学分:32学时,1.0学分

三、先修课程:无要求

四、适合专业:全校各类专业

五、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它是一门介绍中国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在健康饮食、享受美味的同时,体会文化,欣赏艺术,丰富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味。

六、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绪论

了解饮食文化的定义、内容以及学习饮食文化的意义。

2.中国食文化

理解中国饮食的审美观;

熟悉中国饮食及其特征;

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比较中西饮食思想的差异。

3.中国酒文化

掌握中国的酒礼、酒德以及饮酒的境界;

理解酒的利与弊;

了解酒人、酒令和酒文学、中国酒的起源和发展。

4.中国茶文化

掌握茶的种类以及对水、器、烹制及环境等的要求;

理解中国茶道精神;

熟悉茶的生理功效和社会功能;

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茶艺、茶风俗及茶文学。

八、参考学时分配:

九、其他说明:

本大纲依据国家教育部倡导的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参考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饮食文化概论》及其他参考书和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本科指导性培养计划编写。

食品科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Food Science)

撰写人:李雪雁相炎红审核人:张丙云赵萍

一、课程编号:407103

二、学时学分:32学时, 2.0学分

三、先修课程:无要求

四、适合专业:全校各类专业

五、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跨学科选修课程,它主要介绍食品的原材料、食品加工的一般原理、过程和技术方法。其任务是使学生理解食品加工工艺的各种主要方法及其原理,拓宽学生知识面。

六、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绪论

理解食品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了解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2.食品保藏原理

理解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

熟悉控制食品腐败变质的技术、几种重要的食品保藏方法;

了解国内外食品保藏动态。

3.乳品工业

理解乳粉、酸乳的生产工艺;

熟悉乳的成分及性质、酸乳的生产工艺;

了解冰淇淋的生产工艺、国内外乳品工业发展动态。

4.焙烤工业

理解焙烤制品原材料;

熟悉饼干及面包生产的基本工艺;

了解糕点的生产工艺。

5.软饮料工业

掌握软饮料的概念及;

熟悉饮料生产的原辅材料、碳酸饮料和果汁饮料的生产工艺;

了解其他饮料生产工艺。

6.食品生物技术

理解食品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过程控制;

了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七、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未安排实验)

八、参考学时分配:(见下页附表)

九、其他说明:

本大纲依据国家教育部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相关方向的要求,参考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食品工艺学》(天津轻院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食品工艺学》(赵晋府主编)和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本科指导性培养计划编写。

附表《食品科学概论》教学学时分配表

食品营养与卫生

(Food Nutrition and Hygiene)

撰写人:刘晓风审核人:李雪雁张丙云

一、课程编号:407104

二、学时学分:32学时,2.0学分

三、先修课程:无要求

四、适合专业:全校各类专业

五、课程性质和任务: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跨学科选修课程,它是一门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营养和食物(饮食)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科学,其任务是使学生学习有关食品营养与卫生的基础知识,理解人体健康不仅与遗传有关、更重要的是与食品营养、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有关,为大家都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提供一些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性的建议,掌握最基本的养生之道。

六、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绪论

掌握食品营养与卫生的概念;

熟悉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研究的内容;

了解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的进展。

2.营养学基础

掌握营养素的种类、各自的生理功能;

理解各种营养素在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熟悉各种营养素的食物来源。

3.植物化学物

理解植物化学物的分类、生物学作用;

熟悉蔬菜水果对健康的保护作用;

了解几类植物化学物的结构、生物学作用。

4.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理解食品营养价值评定的方法;

熟悉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了解影响食品营养价值的因素。

5.特殊人群的营养

熟悉青少年的营养;

了解一些老年及其他特殊人群的营养。

6.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理解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

了解与营养相关疾病的主要类型。

7.社区营养

掌握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概念(DRIs);

熟悉如何保证居民营养的膳食结构与政策措施;

了解每日膳食营养供给量(RDA)。

8.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了解食品污染的途径和防止食品污染、腐败、变质的措施;

了解造成食品污染的污染物对人体造成的各种危害。

9.各类食品卫生及其管理

理解粮豆、蔬菜、水果、肉、蛋、奶、食用油脂、调味品的卫生及管理;

了解转基因食品、保健食品的卫生及管理。

10.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掌握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的概念及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熟悉造成各类食物中毒的有毒成分、中毒机制、中毒症状;

了解中毒后的抢救与治疗。

七、实验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未安排实验)

八、参考学时分配:

九、其他说明:

本大纲依据国家教育部倡导的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易美华)和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本科指导性培养计划编写。本课程将随着学科理论的不断发展,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绿色食品

(Green Food)

撰写人:赵萍审核人:李雪雁张丙云

一、课程编号:407102

二、学时学分:16学时,1.0学分

三、先修课程:无要求

四、适合专业:全校各类专业

五、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为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之一。主要内容包括: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的国内外背景,我国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加工、包装与贮运技术的要求和管理规范,国际欧盟有机食品认证。介绍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管理、产业体系建设,中长期发展战略以及国外同类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

六、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绪论

掌握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概念和内容;

了解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产生的国内外背景和发展趋势。

2.绿色食品标准

掌握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了解绿色食品标志申请认证程序。

3.绿色食品生产

掌握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包装与贮运技术的要求和管理规范。

4.有机食品

了解有机食品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国际欧盟有机食品认证的相关要求和细则。

5.绿色食品生产质量保障体系

了解和熟悉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的质量保证体系。

七、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未安排实验)

八、参考学时分配:

九、其他说明:

本大纲依据国家教育部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相关方向的要求,参考中国农业出版社的《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及技术》(尤秉德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无公害安全食品生产技术》(李正明等)和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本科指导性培养计划编写。本课程内容可以根据学科发展和新成果适当加以补充。

饮食与健康

(Diet and Health)

撰写人:刘晓风审核人:李雪雁张丙云

一、课程编号:407105

二、学时学分:32学时,2.0学分

三、先修课程:无要求

四、适合专业:全校各类专业

五、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跨学科选修课,它是一门研究饮食与健康关系的科学,其任务是让大家了解到人体健康不仅与遗传有关,更重要的是与饮食的合理性、食品营养、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有关。为大家都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提供一些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性的建议。

六、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绪论

掌握合理营养、健康的概念;理解合理营养应具备的条件、饮食与健康的主要内容;

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2.营养学基础

掌握六大营养素的生理功能;理解它们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等过程;

熟悉它们的缺乏症和过多症;了解它们的主要存在情况。

3.食品卫生学基础理论

掌握食物中毒及其预防措施;理解食品污染的各种途径及预防措施;

了解各类食品卫生及其管理。

4.中医食疗

掌握食疗在祖国医学的地位及发展;

熟悉中医食疗的治则;了解一些常见食品的性能及食疗作用。

七、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未安排实验)

八、参考学时分配:

九、其他说明:

本大纲依据国家教育部倡导的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易美华)、轻工业出版社的《食品毒理学》(杨晓泉等)和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本科指导性培养计划编写。

生命科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Life Science)

撰写人:刘左军审核人:李志忠袁惠君

一、课程编号:407202

二、学时学分:32学时,2.0学分

三、先修课程:无要求

四、适合专业:校内各类专业

五、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校内跨学科选修课,它以生命为主线,简单扼要且系统全面地从不同层次介绍各种生命现象,并突出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突出生命科学与工科的交叉。它的开设既有助于推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向工科各个专业的渗透,也有助于工科学生对边缘学科领域产生兴趣,从而促进边缘学科领域的发展。

六、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生命科学

掌握生命的本质与特征;

理解新世纪学习生命科学的意义及生命科学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熟悉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简史。

2.生命的物质基础

掌握生物体的主要元素和主要生物分子;

理解碳骨架的作用;

熟悉主要生物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种类和功能;

3.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掌握细胞的基本概念、遗传的基本法则;

理解生物膜的结构、主要特点和功能;

了解和熟悉细胞的类别、结构以及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与死亡的过程。

4.生命活动的维持——能量获得与转换

掌握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概念、能量通货——ATP的结构与功能;

理解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了解和熟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以及酶促反应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5.生命的延续——繁殖与遗传

掌握生命繁殖、基因、基因表达与调控等概念;

理解重组DNA技术在基因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熟悉生命繁殖的方式、基因表达的过程;

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重组DNA技术。

6.生命的自我调控——信息传递与处理

掌握细胞通讯的基本原理;

理解信息传递对生物体这个自组织自适应系统的意义;

熟悉神经系统、激素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异同;

了解神经系统、激素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信息传递的过程,以及学习与记忆的机制;

7.生物技术

掌握生物技术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熟悉基因工程等各种生物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了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

8.生物的起源与进化

熟悉物种形成的机理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熟悉生物进化的历史进程;

了解最简单生命形式起源的几个假说、生物进化的证据及人在生物界的地位和特征。

9.生命的多样性

掌握生物多样性及物种的概念;

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熟悉生物分类的阶层和双名法;

了解生物分类系统、代表类群、特征及其主要作用。

10.生命与环境

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理解生态学原理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熟悉不同生态学层次各自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特征;

了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七、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未安排实验)

八、参考学时分配:

九、其他说明:

本大纲依据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中“非生物学类生物学基础课教学内容、体制改革”项目研究成果,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生命科学导论》(张惟杰等)、《基础生命科学》(吴庆余)、《生命科学导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编写组)和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本科指导性培养计划编写。由于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学科系统,故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既可引起学生兴趣,又可增加信息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

(Life Science and Human Civilization)

撰写人:李志忠审核人:刘左军袁慧君

一、课程编号:407203

二、学时学分:32学时,2.0学分

三、先修课程:无要求

四、适合专业:全校各类专业

五、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跨学科选修课之一。《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课程以生命的密码——基因和生命的基本结构单位——细胞为基础,阐述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系统和演化的规律,从宏观到微观重演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历程;以生命现象中神奇的结构和文明的载体——人为平台,展开知识体系,来理解生物结构的复杂性、生命过程控制的精确性,认识疾病与健康、智慧与情感、思维与创造的奥秘,进而建立人与环境依从和互动的观念。

六、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生命现象与研究方法

熟悉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了解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和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2.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系统

熟悉生物的系统分类方法;

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的起源于演化过程。

3.生命的基本结构单位

掌握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理解细胞分裂、繁衍与生命力;

了解细胞社会学知识。

4.生物体的物质基础

掌握生物催化剂知识;

熟悉生物体的结构物质;

了解代谢与环境的关系。

5.基因与遗传变异

理解遗传的化学本质和主宰生命的基因知识;

熟悉遗传理论的建立过程。

6.生命最复杂、最神奇的结构---人

掌握人的机体生理调节过程;

熟悉受精和胚胎发育、生命的历程;

了解人的情感。

7.免疫与疾病

了解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免疫、癌症与艾滋病的知识。

8.脑与神经科学

熟悉神经元与脑的结构知识;

了解记忆与思考、梦与虚拟人生、灵感与无线上网。

9.生态与人类环境

公共关系学-教学大纲解析

公共关系学 Public Relation Management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222409101002 0222409101003 课程学分:2分 面向专业:会展、国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开课院系:上海建桥学院商学院 使用教材:公共关系学居延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四版 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 并修课程:公共经济学项目管理 后续课程:中国公共政策西方行政学说史 二、课程简介(必填项) 公共关系学指以公共关系的客观现象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课程,适用于个人及任何组织。公共关系学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社会组织为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运用传播、沟通媒介和手段,与其公众结成的利益一致的社会关系。作为一个学科,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从总体上看,它必须包括所有的公共关系的社会现象和活动规律。公共关系作为社会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处理其各类公众的关系的行为,它的社会现象和活动规律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三大方面,即公共关系学研究的三个具体对象:(一)是作为社会组织管理职能的公众关系的现象和规律。(二)是作为社会组织与其公众间的信息传播活动的公共关系的现象和规律。(三)是作为处理与各类具体公众的关系的公共 关系的现象和规律。由此看来,这门课程对现代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三、选课建议(必填项) 本课程主要面向会展管理与策划方向专科生、适合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第一学期开设。 四、课程基本要求(必填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关系学产生的渊源、兴起与发展,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学、社会关系和公共关系,理解并掌握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公共关系的功能和作用,公共关系的类型,公共关系的规范和准则和作为“关系管理”的公共关系等有关公共关系的基础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公共关系实务操作:调查与策划、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实像传播、大众传播的整合运用、网络传播、危机传播管理、公共关系专职机构和专业人员等有关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系统学习,为学生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以及今后的做人做事打下基础。 五、课程内容(必填项) 第一章导论: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学 第一节作为现代社会传播活动的公共关系(了解)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不超过300字)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及劳动与社会保障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的内容有公共关系概述及其起源与发展、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客体、公共关系的三大目标、社会组织的形象塑造、公共关系传播、公共关系工作四步法、企业公共关系、政府公共关系、政府国际公共关系、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及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1.公共关系的科学定义、公共关系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理解公共关系的职能 2 .公共关系产生的历史及发展趋势、公关人员的素质、公关机构的类型; 4.公关专题活动的类型。 5.现代企业CIS和CS战略。 6.国际公共关系 7.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二)重要知识点 1.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公共关系三大目标、社会组织形象的概念、社会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及塑造; 2.收集信息及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方法。 3.公关策划内容、基本方法和技巧。 4.公关传播的渠道、特点和方法。 5.政府公共关系、企业公共关系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 1.理解公共关系的科学定义、公共关系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理解公共关系的职能 2.了解公共关系产生的历史及发展趋势、公关人员的素质,公关机构的类型;

3.熟练掌握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公共关系三大目标、社会组织形象的概念、社会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及塑造; 4.掌握收集信息及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方法。 5.掌握公关策划内容、基本方法和技巧。 6. 掌握公关传播的渠道、特点和方法。 7.了解公关专题活动的类型。 8.了解现代企业CIS和CS战略。 9.掌练掌握政府公共关系、企业公共关系。 10.理解国际公共关系及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二)能力要求 1.能独立进行公关信息收集、开展公关调查。 2.能结合组织的具体情况,进行公关设计,制定公关计划,提出策划方案。 3.能根据公关目标选择传播媒介、采用适当方法,开展公关传播工作。 4.能根据组织内外的公共关系状况,开展有效的公共关系协调工作。 5.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素质要求 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的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 (一)教学模式 多样式教学,其中运用到传递-接受式教学模、,抛锚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 (二)作业要求 作业要高质量、独立地完成。 六、成绩评定及权重分配(卷面( %)+平时测验( %)+课程论文( %)+平时与作业( %)) 成绩考核的依据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期末考试、平时小测验、平时考勤与作业。期末考试及小测验均为闭卷,作业为开放式。权重分配为:卷面(60 %)+平时测验(20 %)+ 平时与作业(20 %)。 七、学生学习建议 (一)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管理学》、《社会学》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这些先修课程都是结合本课程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的必要积累,在教学环节方面应该使学生逐步培养一些分析和解决公众问题及塑造社会组织良好形象的能力及兴趣。 (二)学习建议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系(部):信息工程系 教研室:应用教研室 日期:2010年01月12日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36课时)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0411104 2、课程名称:《平面构成》 3、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4、先修课程:无 5、面向对象:广告媒体开发/室内装潢设计专业专科生 6、开课系(部):信息工程系 7、教材、教学参考书: 《平面构成》主编于国瑞清华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及教学目标 课程性质:《平面构成》属于我系的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平面设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室内装潢设计和广告媒体设计两个专业共同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任务: 《平面构成》课程基本的教学任务,在于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平面构成设计练习,掌握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掌握装饰图案、抽象图案、几何图案的表现手段,并在练习的基础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掌握平面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本课程要求将形态分解为各种要素,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这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进行组合设计,能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着重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从事广告媒体开发与室内装潢设计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1:平面构成概述 教学内容: 1.1构成的概念 1.2平面构成的定义 1.3平面构成的学习目的 1.4平面构成研究的内容 1.5平面构成应用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学习目的,平面构成研究的内容. 2: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教学内容: 2.1对比与统一 2.2对称与均衡 2.3节奏与韵律 2.4比例与权衡 教学重点:本章的四节内容均为重点. 教学难点:本章四节内容的掌握与在具体构成中的灵活运用. 3: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教学内容: 3.1点 3.2线 3.3面 教学重点:点,线,面的性格及构成方法. 教学难点:点,线,面构成方法的灵活运用. 4: 基本形与骨骼 教学内容: 4.1基本形 4.2骨骼 教学重点:基本形的形态关系,骨骼的分类. 教学难点:对基本形进行八种形态的自由组合,骨骼在构成中的完美运用. 5:分割构成法 教学内容:

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07030054 课程类别:考试 学时:54 课时 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开课单位:艺术设计系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基础课。主要为学生学习本专业培养良好的色彩感觉、色彩搭配、色彩设计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设计实践中能够很好的运用色彩、了解各种色彩的心理和情感、在色彩搭配方面有很强的掌控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色彩原理、认识色彩体系;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试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和表现方法,引导学生研究形态和色彩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分析和评价色彩关系;并在掌握基本色彩规律的基础上,用构成语言创建新的形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形与色综合造型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为所学专业今后主干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要求 1、课程总体目标: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发展和特点。熟悉色彩构成的方法、法则、技巧、技能,并能将其应用到设计中去。 2、能力要求:了解色彩构成在当代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及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应用状况,并能具体应用。 3、实训要求:通过做各种练习,来达到提高对色彩的理解能力,并将其应用于设计中。 4、技法要求:掌握色彩脱胶方法,认识涂色工具,熟练运用工具进行涂色,熟练运用色彩对比与调和方法进行色彩搭配和色彩设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程内容共分五章,前一章为学习色彩构成所必须研究的有关色彩的物理知识,色彩的生理知识,以及色彩的混合,色彩的三要素与色立体等。后四章为色彩构成法,即以对比为主的色彩构成法和以调和为主的色彩构成法,以及色彩的心理知识,色彩在所学专业的应用,后四章内容为重点。 色彩构成法中对比与调和关系、色彩的心理是本课程难点。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100 理论:60 实践:40 适用专业:广告专业装潢专业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之一,是艺术设计基本素质培养阶段。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使学生重点掌握建筑设计表达基础的概念、技能、方法,了解建筑设计基础的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基本美学素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个牢固基础。 任务:讲授构成基础理论和基本设计,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为专业设计训练奠定基础。 二、先修课程: 素描、色彩 三、教学基本要求: (一)构成理论教学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知识点:通过对三大构成的概念、造型要素、形式要素的学习,掌握三大构成的基本设计原则设计符合构成要求的设计图; (2)教学要求:讲授构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构成设计方法和基本技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构成表现能力,为专业设计训练奠定基础。 2、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 (1)了解:三大构成的理论知识、构成的基本原则、方法; (2)理解:正确理解三大构成的设计理论; (3)掌握:三大构成的概念、造型要素、形式要素。 (二)构成实践性教学环节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知识点:三大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注意事项、创新要求;(2)教学要求:本部分讲授的是构成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构成的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能够设计符合构成原则的作品。 2、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练习,要求学生(1)了解:三大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则;(2)理解:构成练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原则,合理安排时间,在不同学习阶

《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关系学》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公共关系学 授课对象:2008级工商管理本科1、2、3、4班 总学时:54 学分数:3 适应专业:工商管理本、专科、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物流管理与旅游管理本科先修课程: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与传播学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公共关系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公共关系(公众关系)就是组织在经营管理中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媒介,促进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保证事业成功的一门不可缺少的学问。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由经营管理科学、信息传播学、人际关系学构成其理论基础,它的思想原理又吸收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为科学、广告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学生通过学习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将有助于公关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使公共关系成为一种有理论指导的自觉行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了解公共关系的涵义、历史、职能、构成要素、工作程序等,明了公关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与素质,掌握公共关系的某些应用技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公关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掌握以下内容: 1、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定义、基本要素与研究范畴。 2、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社会条件和中国公关事业的历史机遇。 3、公共关系的角色、功能和原则。 4、公共关系组织机构的类型及其特征。 5、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类型及其工作范围,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和选拔。 6、公共关系工作开展的基本程序和“四步工作法”的实施。 7、不同类型公众的特点与分类公共关系工作。 8、不同类型公众的心理特点以及公关工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9、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功能及选择的原则。 10、大众传播的写作技巧和发布技巧,新闻与公关广告。 11、人际传播的特点、线路及手段。 12、公关谈判、演讲、劝说、沟通的技巧。 13、赞助、庆典、开放组织、展览、危机公关、举办会议等公关专题活动的技巧。 14、公共关系与组织CI设计的关系及CI设计的主要步骤、方法。 15、公关礼仪的性质与公共关系的个人礼仪、组织活动礼仪。 16、企业公关中公共关系与整合营销、名牌战略、CS战略的关系。 三、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4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学界关于公共关系定义的不同看法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BGen1090 2.课程名称/课程英文名称:公共关系学/Public Relations 3.课程类型:专业选修 4.课程适用层次:本科 5.课程主要面向专业:秘书学 6.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践)教学学时:0 7.学分:2 8.修读该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条件:无 二、课程概述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相互传播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公共关系学具有特殊的管理功能,即通过组织形象的有效管理来提升组织的无形资产。它关注的是政治、经济、环境、技术乃至整个社会系统的运作,同时,在不同的社会层面均表现出它广泛的可参与性、协调性、传播性以及塑造形象的专业特征。在现代社会,公共关系学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现代组织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课程教学目标(括号内是秘书学专业对应的培养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国内外公共关系的历史起源及其发展( 2.2) 2.掌握与公共关系课程相关的专业术语的内涵、分类、特征等(2.2) 3.认识各类组织公共关系的特点、任务(2.2) 4.把握公共关系在各类活动中的作用(2.2) 5.掌握与公关关系课程相关的技巧与能力(2.2) 6.培养与公共关系课程相关的素养(1.1\1.2 \1.3\2.2) 四、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建议

五、教学内容及要求 单元一现代社会变迁与公共关系的兴起(4学时)(一)教学内容 1.历史上人们对关系的认识和重视 2.近代社会变革与公共关系在美国的萌芽 3.现代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兴起 4.20世纪国外公关事业的成熟与发展 5.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 (二)课程重点、难点 1.现代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兴起 2.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 (三)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公共关系产生的条件 2.认识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必然性和基本趋势 单元二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2学时)(一)教学内容 1.社会组织分析 2.组织的生存环境 (二)课程重点、难点 1.组织的内涵、特点与分类 2.公共关系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 (三)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组织的含义、特点与分类 2.了解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及组织环境的构成

《构成》教学大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广告(设计与制作方向)专业(开放专科) 《构成》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构成》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广告”专业(专科)设计与制作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必修),本课程4学分,课内72学时,2008年春季开课。本课程是广告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建立新的思维方法和设计观念,了解并掌握构成的原理、方式以及构成在设计艺术中的应用,培养造型能力及多种表现手法。目的是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广告设计的原理、技巧、程序与具体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最终使学生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广告设计专业, 并能熟练地结合企业活动进行广告设计与制作。本课程也适用于其他专业同类型课程。 二、先修课要求 本课程体现了广告专业(设计与制作方向)注重基础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其内容任务与一些必修课程有一定程度的关联,但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在主要任务上,《色彩》与《素描》是本课程的基础。其区别是:《色彩》是对设计方向的学生进行色彩知识的具体教授,《素描》是对设计方向的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

《构成》是对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在学习顺序上应在学习素描和色彩的基础上学习构成. 参考书: 教科书:《构成艺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第一版贾京生主编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 1.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相关知识。 2.运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创作。 3.结合其它材料和技法完成作品的能力。 4.本课程注重练习,重视实践教学,教学过程与形成性考核高度结合。学生的作业至少需将16张留在个人成绩档案中(按学习的单元进度同步完成),这16张作业的平均分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七十,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 在上述教学要求中,本课程将以一定量的作业为前提,并在设计训练中不断使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并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与今后的专业设计形成较好的结合。

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色彩构成 课程英文名称:Color composition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 总学时数: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4学时实验学时:24学时 总学分: 开课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 参考教材:《21世纪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美术·艺术设计专业“十二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主编:范文南,出版地:沈阳,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 参考资料:《色彩构成/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系列教材》(修订版).主编:于国瑞,.出版地:北京,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月。 《色彩构成》主编:约瑟夫·阿尔伯斯,李敏敏译,出版地:重庆,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4月。 《色彩构成/二十一世纪艺术设计基础精品课程规划教材》主编:程悦杰历泉恩张超军,出版地:北京,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1月。 《色彩构成/创意设计系列教材》主编:韩久海,出版地:北京,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4月。 《色彩构成基础与应用/艺术设计新视点丛书》主编:周慧,出版地:北京,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月。 一、课程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 《色彩构成》是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它连接着绘画与设计的结合。 《色彩构成》本门课程将为学生后续学习《标志设计》、《广告设计》、《海报设计》等课程奠定基础,是以教师讲解辅导,学生手绘练习为主的课程,将理论课内容实践化,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上完整的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2.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课程主要讲授利用色彩的构成要素、色彩与视觉生理、色彩与心理、色彩的混合、色彩对比、色彩解构与重组等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主要获得色彩搭配的原理、规律、法则、技法而获得色彩审美等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色彩构成的组织形式,基本规律和方法等基本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能够独立完成丰富的色彩组织、构成色调、有秩序的达到对比与和谐,最终达到在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中,灵活运用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色彩设计等基本素质。 3.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 ⑴讲授: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对产品设计表现技法的基本内容、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色彩构成是设计师之后进行设计的基础,它既是一种语言,又是设计的组成部分。所以要求学生必须先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循序渐进的学习,从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大纲 系部:文化传播系 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公共关系》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新闻制作与采编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公共关系学既是一门独立性的学科又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因此她既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又需要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营销学、美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公共关系学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需要我们在教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树立公共关系意识,培养和掌握公共关系原理和技能。 二、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导论 [基本内容]:公共关系的涵义、特征,产生与发展,研究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内容、方法与意义。 [教学要求]: 重点:认知公共关系的概念、特征 了解公共关系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向 掌握公共关系的原则、职能、对象、方法与意义 难点:认知公共关系的概念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原则与职能

[基本内容]:公共关系的原则与职能 [教学要求]: 重点:认知公关在组织中的职责范围 了解公关的基本原则与功能 掌握现代公关的方向及其作用 难点:掌握现代公关的方向及其作用 第三章公共关系三要素 [基本内容]:公共关系的主体、客体、媒介 [教学要求]: 重点:了解公共关系三要素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掌握公共关系传播的类型、要素及内容 熟悉公众的特征及分类方法,理解几类重要的公众对组织的影响 难点:了解公共关系三要素的相互关系 理解几类重要的公众对组织的影响 第四章公共关系运作过程 [基本内容]:公共关系活动运作的四个步骤 [教学要求]: 重点:了解公共关系工作程序的四个步骤及其相互关系 熟悉公共关系调查的原则及内容 掌握公共关系策划的方法和步骤 掌握公共关系实施步骤和排除实施中障碍的技巧

工商管理专业公共关系学教学大纲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131002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Relations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公共关系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运用传播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广告学等现代科学知识,总结现代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经验和技巧而形成的高度交叉、边缘的现代管理学科。主要讲授公共关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它起到基础理论课的作用。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外,通过公共关系传播活动设计展示,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口与动手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增强公共关系意识,养成规范良好的礼仪行为; 2.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具有从事公共关系实务活动的基本技能。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公共关系基本概念、构成要素、产生与发展、公关主体、公关公众、传播活动、公关礼仪等专业知识。 2. 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与基本原则,公众心理分析、公众对象分析、四步工作法。 3. 基本技能:掌握策划、组织各类公共关系专题传播活动的沟通、合作、口头及形体表达技能。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是集科学性、艺术性、边缘性、创新性为一体的实践性极强的应用科学,在教学过程中还有“知易行难”的特点。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讲解;采用启发式与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公关实务活动展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动口与动手的能力。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PowerPoint幻灯片、录像、录音、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属于基础课,可以无任何先修课地进行教学。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如:公共关系的现实表现、公关人员的素质要求、各类公众的认知及分析等)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动口及动手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100431024-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0431024 课程英文名称:Plane composition 课程总学时:56 讲课:56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平面构成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知识与技法相结合的课程,平面构成启发学生艺术设计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平面构成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创造形象,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并能够按照美的形式法则,设计所需要的图形,提高学生创造抽象形态和构成的能力。平面构成课程用现代设计思维方式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和设计水平。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一定数量的平面构成设计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了解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在平面空间范畴内,形的基本造型要素、结合方法与排列形式,构成形式美感的审美法则等一系列问题。 2.能力及技能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用图式语言表达设计构思、形态构成规律等,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有所领悟,对平面构成有崭新的认识和理解。 (三)实施说明 1.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形式,结合大量设计实例,多方面展示、表现、观察平面构成艺术的特点,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2. 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讲解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图例,针对平面构成的特点进行系统的研究、归纳、整理和讲解。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平面构成设计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进行组合设计,能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着重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对先修课无要求。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 对重点、难点章节安排习题,以便更好的让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及形式美法则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习题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 考核方式:考查 2. 考核目标: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重点考核学生对课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并由任课教师评分,同时进行随堂评讲。 3. 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二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含到课率、课堂表现)占20%;课程结课成绩(作业完成程度)占80%。 (七)主要参考书目:

色彩构成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 色彩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是不言而喻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方法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二是解决色彩的运用问题,即通过对基本色彩规律的掌握,举一反三地应用于专业设计。它是一种形象构成,传递一种情感。要求学生掌握色彩最基本的使用概念,色彩的工具与材料及其使用方法与设计更加亲近起来,强化色彩的结构、空间、质量的概念,灵活运用色彩的创作方法与步骤,理解色彩的表现技巧,深入地理解色彩构成的本质。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还没模式可循,许多院校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即将一般本科艺术院校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略加“压缩”、“削减”而粘来就范,形成多年来煮“夹生饭”式的现象。为结合高职教学改革的特色,我们从内容、课时、学生素质与本科院校相比,深切地体会到——必须把色彩构成教学的改革渗透到“三个阶段”的整合中去,才能形成一个适合于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模式,才能完成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 第一个阶段是基本训练,这一阶段是从色彩基本理论教学起步,进行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色彩表达能力。 第二个阶段是技能训练,这一阶段是从色彩的知觉效应出发,运用科学原理与形式美相结合的法则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创造性能力。 第三个阶段是结合专业方向的技法训练,这一阶段是从专业方向出发灵活进行包括:具象、意象、抽象训练。 通过这三阶段表现性、综合性的色彩构成训练,突出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和针对性训练,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应用设计能力,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在教学实践进程中,我们不断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补充、调整和修订,使其更加适应新职业岗位对于设计艺术技能的需求。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本课程从1985年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美术装潢专业)成立以来,一共经历了3个主要历史阶段 色彩构成课程的初步建立与摸索阶段 1985年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邯郸地方经济的优势,决定设立“美术装潢专业”专业,培养邯郸及周边地区急需的美术装潢设计人才。成立初期,在师资队伍、教学经验、专业建设上都是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课程建设上,采取了先从市场、行业调查入手的做法,对邯郸市及河北省地区进行了初步的专项调查,了解美术装潢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再向有关高等院校的美术设计专业进行专业考察学习,初步构建了美术装潢专业课程。于1985年秋季正式招生,进行了正常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 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和完善阶段 1993年秋季,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了艺术系,“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二个独立的专业,艺术系组成了专业基础教研室。根据装潢广告产业的迅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形势,学院正式下文决定将“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列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并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成立了以院领导为首的专业建设改革领导小组,进行更广泛的市场和行业调研,对色彩构成专业课程和教学大纲进行了重大调整,决定强化基础,突出现代设计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取得明显效果。 色彩构成课程的发展与创新阶段 2002年“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决定申报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在院领导和全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对装潢艺术设计专

《公共关系学》2019春复习资料

《公共关系学》期末复习导引 我们已在《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大纲里明确说明了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的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社会中的各类组织如何建立起与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以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因此,我们无论是形成性考核还是期末的终结性考核,都是围绕这一要求而进行的。在以往的考试中,考试的内容主要分为个两部分:一是基础知识的掌握,二是运用公共关系原理对现实生活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近几年考试的情况看,基础知识部分的情况比较好,而运用公共关系原理分析案例的题则丢分比较多。其实,要做好这类题,我们首先还要先掌握好基本的原理,比如公众的特点、策划新闻事件的特点及要求、危机公关的特点及处理原则等等,掌握、理解了这些原理,才能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本学期的“公共关系学”课程仍然是和以往的要求一样,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做好复习的准备,在这里把考试的要求及复习要点作一些提示。 一、考试说明 1.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 2.平时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作业、面授及网上教学活动考勤、参加学习小组活动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 平时作业是形成性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平时作业分为四次,平时作业每次按百分制计分。学生要根据作业的要求按时完成并上交教师批改。教师要认真批改并做好登记。3.期末终结性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占课程总成绩的80%。 (1)期末考试的方式:闭卷 (2)考核范围:期末考试内容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为依据。 (3)考试的题型大致包括名词解释(15%)、判断(10%)选择(20%)、简答(20%)、案例分析(35%)等。 二、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考核要求: 1.了解公共关系与宣传、广告、市场营销、庸俗关系等相关实践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2.掌握公共关系的定义、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及特征;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历史沿革 考核要求: 1.了解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现代公共关系产生的社会条件

空间构成设计教学大纲

《空间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空间构成设计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64 适用专业:环境艺术 先修课程:素描、平面构成 开课单位:艺术设计分院 一、讲课内容 第一章空间造型设计概述 一、空间造型设计教学主要内容 二、本专业空间造型设计研究对象, 三、空间造型设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四、作业要求及能力目标 五、材料资源准备 第二章构成知识归类 第一节空间构成的原理 一、空间的概念 二、空间知觉与秩序 三、空间构成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空间限定表述 一、什么是空间限定,空间限定的具体化表现 二、空间的组织的一般方法 三、空间的结构的分类及特点 四、空间的性格 五、空间的变化 第三节内空间构成 一、内空间形态 二、内空间洞口设计方法 第四节外空间构成 一、外空间的空间体认知 二、外空间空间体的组合 三、外空间的动线创造和构成手法

四、外空间构成与景观设计 第五节光空间构成 一、光的基本概念 二、光的照射空间构成 三、透射光的空间构成 四、反射光的空间构成 五、动态光的空间构成 六、光环境与空间性格 七、光空间构成与展示设计 第六节水体空间构成 一、水体特性与空间构 二、水体造型与空间构成 第七节动态空间设计 一、自然水游动与空间构成 二、机械效应与空间构成 三、人力触动与空间构成 四、动态设计案例分析 第三章综合练习 一、设计构思 二、材料加工 三、空间构成制作与光、水、电的运用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艺术设计等空间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必修课。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设计概念,从建立空间感知出发,认识基本的空间概念,然后以物理量、心理量、尺度感及错觉所营造成的空间印象作为理论支撑;为后续课程建立专业设计基础的课程。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设计思想上建立空间设计的概念,增加单一空间的构成方法和组合空间的组织方式的知识,提高用三维的方式进行空间设计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组建空间结构,营造空间形态作为技术探索;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空间形态的意念创造,图文并茂,阐释理论,让学生更易于了解空间塑造的方式方法;从借鉴国内外的名家名作而引发创想,鼓励原创性的呈现;在空间构成类型、构成手法、创新手段方面进行详细

空间与形态教学大纲完整版

空间与形态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空间与形态】 【SpaceandForm】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学分:【】 面向专业:【】 课程性质:【院级必修课】 开课院系: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教材及参考书目:版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空间构成和立体构成。力图从二维半到三维的两个空间领域的延续、转换,展开对形态、材料、体积、空间、色彩等诸方面的形态创造的理念与方法的教学。本课程的教学是通过理论授课与综合材质的实践制作,全面培养学生建构三维、空间的理念。由于形态的抽象性及其构成规律更带普遍性,能为专业设计打下更好的基础。 三、选课建议 此课程适合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学习,要求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和二维构成的设计基础。 四、课程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联性 五、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空间与形态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从材料的角度出发,研究二维半、三维的形式规律,掌握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要求在结构上符合力学的规律,理解材料的运用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 六、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总课时:48学时,其中理论课程授课学时约为16学时;操作实践与辅导约为32学时,课外调研及作业时间不计在内。 第一章二维半装置设计 第一节二维半设计的理念 第二节二维半的形式表现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应熟识二维半设计的概念与形式表现,并能利用材质的肌理去表现。 第二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DNA链状物 第一节三维设计基础形态的理念 第二节三维设计基础的DNA形式表现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学习三维设计形态的概念及形式表现,并运用链接的形式表现方式,进行材质体现。 第三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平面影像到三维造物 第一节熟识昆虫或海洋生物为原形态 第二节通过固有形象对其进行改造并抽象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通过仿生的生物形态进行抽象改造的理念,利用材质的性能,简洁重现物体。 第四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陶艺)线的构成 第一节陶艺风格流派 第二节陶艺的制作方法 第三节陶艺线性的抽象制作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通过对陶艺风格流派的了解,并学习基本的陶艺制作方法,进行线性形式的制作。 第五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陶艺)容器的构成 第一节陶艺容器的形态风格 第二节陶艺容器的制作方法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在熟悉陶艺的制作方法后,利用容器的造型进行拆分、整合、叠加的表现方式。 七、设计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1、设计实践环节主要以操作与现场辅导为主,对于空间与形态课程理论的讲 解、点评之外的课内辅导及课题方案草图指导等环节的实践。 2、空间与形态课程实践内容基本以二维半立体构成、三维立体构成、空间构成 相结合,通过二维形态及仿生形态、陶艺线、容器的探索,体会平面向立体的转换,空间实体与虚体的关系,探究其与人的不同心理情感。 3、基本完成设计基础课题的过程:基本规律训练、图书馆查阅资料及艺术展览 参观、草图绘制、完稿、作品绘画与制作。

服装专业《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面向我校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构成形态学相关理论知识,理解形态构成的设计原则,掌握构成设计应用和绘制方法,培养学生创意设计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学习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色彩构成的概念4学时(理论4学时) 一、色彩构成基础知识 1. 色彩构成的概念 2.色彩构成的表现方法 3.系统化表示法 二、色彩的形成 原色:无法用其它颜色调配出的颜色红黄蓝 间色:两种原色混合所得出的颜色橙绿紫 复色:三种原色和两种以上的间色按比例调配出的颜色 固有色:物体所固有的颜色 光源色:光照本身的颜色 环境色:物体所处环境的色彩对物体所产生的影响 补色:色相环上直径两端正对的颜色被称为互补 三、色彩体系 (一)孟塞尔色彩体系 (二)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

(三)日本色配色体系 色彩的分类 色彩构成的三属性: 色相明度彩度 明度推移、彩度推移 四、色彩和性格 红:兴奋、活泼、热情、健康有挑战性 橙:饱满、成熟富有食欲感、华丽、温暖、愉快 黄:轻快、透明、辉煌、充满希望 绿:春天、成长、生命、希望 蓝:透明、清凉、冷漠、流动、深远 紫:高贵、庄重、奢华、具有神秘感 白:明亮、干净、纯洁、扩张感 黑:沉静、神秘、消极 五.色系和色调 一、色调的分类 二、色调之间的关系 互补色关系对比色关系临近色关系同类色关系第二章色彩的对比与搭配4学时(理论4学时) 一、明度对比 高长调——明朗低短调——轻柔 中长调——强壮中短调——老成 低长调——威严低短调——沉重 中高调——希望中低调——平凡 二、彩度的对 高强对比——响亮高中对比——强烈

公共关系实务教学大纲

全院各专业 《公共关系学》教学大纲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代码: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人文素质公共选修课 总学时:32 学分: 一、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 《公共关系学》是现代经营管理学与传播学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它是文秘专业、市场营销、工商行政管理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可以作为各专业人文素质公共选修课。 2、课程任务: 它主要研究社会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双向的信息沟通、传播关系,是社会组织借以塑造良好形象、争取公众理解和支持的一种应用传播学,是现代组织内求团结完善、外求和谐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通过系统地介绍公共关系基本原理、公关工作程序、公关实务操作,使得学生

具有较强的公关意识、掌握公关工作程序及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强烈的公关意识,让学生了解公共关系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了解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为日后的经营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注重任务驱动教学、课堂研讨及策划能力的培养。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公共关系学》不仅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商贸外语类专业、文秘专业课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而且也能为学习相关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四)教学中应注意和处理的问题 1、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必须注重情境教学、课堂研讨及策划能力的培养;要创造条件到校内外参加一些公关实践活动。 2、在教学的相应阶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公关策划和公关实务操作,提交策划方案且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实施公关活动。 二、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公共关系学概论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涵义与基本要素,树立公关意识;掌握公关工作的基本程序;理解和掌握公共关系调查的方法;了解公共关系评估的类型和内容,对公共计划进行有效评估。 (二)主要内容: 1、公共关系的涵义 2、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3、公共关系的职能 4、公共关系意识 5、公共关系调查 6、公共关系方案的制订 7、公共关系方案实施 8、公共关系的评估 9、公共关系评估的方法 第二章公共关系策划概论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每周6课时)

重庆市红春藤教育集团 行政管理专业《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课适用对象:行政管理总学时:108 授课期数:一学期 第一部分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和要求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学科以建立组织与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上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为宗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没有公关意识的企业不是一个好企业,不掌握一定公关知识和技巧的人不是一个好的企业经营者。开设公共关系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熟悉公共关系的主要技巧,成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公共关系学是公共关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等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也是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贸易、计算机应用、乡镇管理、教育管理、新闻传播、广告、秘书等专业的选修课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学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重视,没有公共关系能力的企业,不可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而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同时,由于改革的全面深化,公共关系学在理论上的指导原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所接纳。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公共关系意识的机构、社团、事业单位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组织,政府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为人民服务的职能。公共关系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完善各类社会组织,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服务的历史重任。 1.通过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掌握以下内容: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定义、基本要素与研究范畴。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社会条件和中国公关事业的历史机遇。 2.公共关系的角色、功能和原则。公共关系组织机构的类型及其特征。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类型及其工作范围,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和选拔。公共关系工作开展的基本程序和“四步工作法”的实施。不同类型公众的特点与分类公共关系工作。不同类型公众的心理特点以及公关工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功能及选择的原则。大众传播的写作技巧和发布技巧,新闻与公关广告。人际传播的特点、线路及手段。公关谈判、演讲、劝说、沟通的技巧。赞助、庆典、开放组织、展览、危机公关、举办会议等公关专题活动的技巧。公共关系与组织CI设计的关系及CI设计的主要步骤、方法。公关礼仪的性质与公共关系的个人礼仪、组织活动礼仪。企业公关中公共关系与整合营销、名牌战略、CS战略的关系。政府公共关系的特点与主要工作。团体、事业单位公共关系工作的目标与主要工作。2.内容掌握层次,重点掌握(包括熟悉、知道、理解的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熟练运用、全面准确表述。一般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简明概述。一般了解内容:要求学生知道、了解,以扩大知识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