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信电子系统基于双差分对乘法器调幅电路的调幅发射系统整机电路设计

通信电子系统基于双差分对乘法器调幅电路的调幅发射系统整机电路设计

通信电子系统基于双差分对乘法器调幅电路的调幅发射系统整机电路设计
通信电子系统基于双差分对乘法器调幅电路的调幅发射系统整机电路设计

*******************

实践教学

*******************

兰州理工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2014年秋季学期

《通信电子系统》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基于双差分对乘法器调幅电路的调幅发射系统整机电路设计

班级:通信工程12级( 2 )班

姓名:设计质量(30分):

学号说明书质量(10分):

同组成员:朱邵科﹑董美玲﹑杨国凤﹑陈其斌

指导教师:郑玉峰

摘要

调幅发射机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有用的低频信号对高频载波的调制,将其变为在某一中心频率上具有一定宽度、适合通过天线发射的电磁波。振幅调制就是由调制信号去控制载波的振幅,使之按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严格地讲,是使高频振荡的振幅与调制信号呈线性关系,其他参数(频率和相位)不变。

本设计的发射机包括高频部分、低频部分、电源部分三个模块。低频信号采用音频放大器对调制信号进行放大,以便对高频末级功率放大器进行调制;高频部分主要包括主振荡器、缓冲放大、末级功放三部分,主振器采用采用频率稳定度高的差分对管振荡器,并在它后面加上缓冲级,以消弱后级对主振器的影响,经过音频放大后的信号在高频部分的末级功放实现对载波信号的调幅。

关键词调幅;差分对管振荡器;发射机

目录

一.前言 (4)

二.整体系统总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整体原理框图 (2)

2.2工作原理 (3)

三.设计指标 (5)

3.1晶体振荡电路 (5)

3.2双差分对构成的乘法器调制电路 (4)

3.3上混频电路 (4)

3.4三极管倍频电路 (4)

3.5丙类谐振功率放大电路 (4)

四.单元电路设计与仿真 (5)

4.1晶体振荡电路 (5)

4.2倍频电路 (6)

4.3乘法器调制电路 (7)

4.4上混频电路 (8)

4.5功率放大器电路 (9)

五.整体电路设计图及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设计总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七.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1:元器件清单

一﹑前言

课程设计是电子技术基础课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是电子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等电类专业和机电一体化等非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此次课设要求我们学会分析电路、设计电路的方法和步骤;进一步掌握所学单元电路及在此基础培养自己分析、应用其他单元电路的能力;并且了解高频振荡器电路、高频放大器电路、调制器电路、音频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可以运用实验手段检验理论设计中的问题所在,又可以运用学过的知识,指导电路测试工作,使电路更加完善,从而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的结合在起来,锻炼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实际本领,真正实现使学生加强对通信电子线路的理解,掌握文献资料检索﹑设计方案论证比较,以及设计参数计算等能力环节;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通信电子电路问题的实际本领,真正实现由课本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通过典型电路的设计与仿真,加深对基本原理的了解,增强实践能力。

通信系统中的发送设备若采用调幅方式则称为调幅发射机,一般调幅发射机的组成框图如图所示,工作原理是:本机振荡产生一个固定频率的载波信号,载波信号经缓冲倍频送至振幅调制电路;话音放大电路将低频信号(例如语音信号)放大至足够的电压送到振幅调制电路;振幅调制电路的输出信号经高频功率放大器,高放级将载频信号的功率放大到所需的发射功率,然后经天线输出。

二﹑整机系统总述

2.1整体原理框图

通信系统中的发送设备是将信息发送者送来的非电量原始信息(信源)如语音、文字和图像等转变成电信号,再把信号处理成适合于信道传输的信号形式送至信道。原理图如图1所示。信源信号在通信系统中称为基带信号。基带信号是频谱在零频附近的宽带信号,这种信号一般具有从零频开始的较宽的频谱,而且在频谱的低端分布较大的能量,所以称为基带信号,这种信号不宜直接在信道中传输。如果将消息信号对频率较高的载波进行调制,就能使信号的频谱搬移到适合信道的频率范围内进行传输。例如声音基带信号的频率范围是20Hz ~20kHz ,这样的基带信号是不能在无线信道上传输的。即使在某些可以传输直流的有限信道上,为了提高信道的通信容量,基带信号的传输方式也很少采用。

一般是用基带信号去改变某个高频正弦电压(载波)的参数,使载波的振幅、频率或相位随基带信号而变化,这一过程称为调制。

在通信系统中,调制有三个主要作用:1调制的过程就是一个频谱搬移的过程,将原来不适宜传输的基带信号频谱搬移到适宜传输的某一个频段上,然后传输至信道;2调制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实现信道复用,即把多个信号分别安排在不同的频段上同时进行传输。 对不同的信道,根据经济技术等因素,可以采用不同的调制方式。以模拟信号为调制信号,对连续的正(余)弦载波进行调制,亦即载波的参数随着调制信号的作用而变化,这种调制方式称为模拟调制。

而所谓振幅调制就是由调制信号去控制载波的振幅,使之按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严格地讲,是使高频振荡的振幅与调制信号呈线性关系,其他参数(频率和相位)不变。这是使高频振荡的振幅载有消息的调制方式。

2.2工作原理

本机振荡产生一个固定频率的载波信号,载波信号经缓冲倍频送至振幅调制电路;话音放大电路将低频信号(例如语音信号)放大至足够的电压送到振幅调制电路;振幅调制电路的输出信号经高频功率放大器,高放级将载频信号的功率放大到所需的发射功率,然后经天线输出。

本机振荡:产生频率为300KHz的载波频率;

倍频器:将振荡级与调制级隔离,减小调制级对振荡级的影响;

调制器:将低频信号调制到载波上产生调幅信号。

混频器:将调制波的频谱搬移到一个更高的频段,有利于在信道中传输;

功率放大器:高效率输出所需功率。

本课题的设计,调试和仿真,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能够建立起无线发射机的整机概念,学会分析电路,设计电路的步骤与方法,了解发射机各单元电路:主振级,被调级,功率放大级等。进一步掌握所学单元电路以及在其他单元电路的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分析,应用其他单元电路的能力。同时经过课程设计,学会查资料,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一切可的学习资源,增强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指标

3.1晶体振荡器电路

本课程设计所设计的晶体振荡器的输出载波频率为300KHz,频率较稳定,波形适当;另外调制信号为10KHZ的正弦波,可与载波作乘法运算生成调幅波。

3.2双差分对构成的乘法器调制电路

本课程设计所设计的振幅调制电路为差分对乘法器调制电路,可利用10KHZ的调制信号对1MKZ的载波信号进行DSB调制。

3.3上混频电路

本课程设计所设计的混频电路可将调幅波的频谱搬移到更高的频段,使之更适合在信道中传播。本设计电路中将10.5MHz的信号与11MHz的本振信号进行上混频,从而生成21.5MHz 的调制信号。

3.4三极管倍频电路

本课程设计所设计的三极管倍频电路可对载波频率放大5倍左右,使载波频率提高;另有设计的锁相环倍频电路可对载波频率放大100倍,倍数稳定。

3.5丙类谐振功率放大电路

本课程设计所设计的丙类功率放大电路可将1V的信号放大至10V,放大倍数接近10倍。

四.单元电路设计与仿真

4.1晶体振荡电路

主振器就是高频振荡器,是发射机的核心部件,主要用来产生一个频率稳定的,幅度较大的,波形失真小的高频正弦波信号作为发射载频信号。高频电子线路所讨论的工作频率是几百千赫到几百兆赫,由于工艺,材料等原因,频率的稳定度只能达到很低的数量级,要从根本上提高频率稳定度,必须采用新工艺和新材料。在晶体的串联谐振频率Ws上反馈最强,电路也就只能在该频率上形成振荡。在该电路中,为了保证足够高的频率稳定度,要求LC 回路的谐振频率与晶体的Ws保持一致,否则会由于晶体的附加位移太大而造成稳定性能下降,一般选在30兆赫以下。晶体振荡器原理图及仿真波形如图2所示:

图2 晶体振荡电路

在此电路中,左边的三个电阻R2,R3,R4构成分压式偏置电路,电感线圈作为高频扼流圈,C1,C2作为旁路电容。晶体在振荡器中起的作用是提高Q电感,取代了在电容三点式振荡器中电容谐振回路的地位;右边回路中的三个开关分别串联了三个电阻,可用于观测在晶体标称频率下的微调结果,也可提高回路的标准性。

4.2倍频电路

本课程设计的倍频电路是三极管倍频电路,用于将输入信号频率成倍增加的电路,它主要用于甚高频无线电发射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由于振荡其频率愈高稳定性愈差,一般采用频率较低的振荡器,以后加若干级倍频器达到所需频率。三极管倍频原理图及仿真波形如图3所示:

图3 倍频电路

在此电路中用的是三极管倍频,三极管倍频器利用三极管的非线性器件特性,当一个信号通过时会产生各次谐波分量,利用选频网络,使各个LC回路谐振与一定的工做频率,从而选出我们所需要的频率分量。电路图中12V直流源提供三极管静态工作点,构成偏置电压,是三极管工作在丙类状态,Ubb=0V,Ube>0;L4为高频扼流圈,为直流通路,阻止交流通过;L1、C5和L2、C4谐振与不需要的谐振频率,对不需要的频率分量相当于短路,滤除掉,C2、L3谐振于信号的5倍频处,对5倍频率有阻抗,从而选出其 5倍频分量。

4.3乘法器调制电路

本课程设计的振幅调制电路为双差分乘法器调制电路,将载波和调制信号作为输入,得到的输出信号为以调波,,这种电路称为调制器。平衡调制器产生抑制载波的双边带(DSB)信号或单边带(SSB)信号,在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乘法器电路原理图及仿真波形如图4所示:

图4 乘法器电路

本图为典型的双差分对构成的乘法器电路,其中Q1和Q2,Q3和Q4构成了两对差分放大器,载波通过Q5放大从集电极输入,调制信号通过差分对的基极放大对载波进行乘法运算,但条件是Q1Q2Q3Q4要处于其微导通的非线性区域中,这就对输入的调制信号做出了要求,因三极管在常温下的温度当量为26mV,因而只有当调制信号小于这个数值的时候差分对才会工作在非线性区域,才会使差分对基极的信号与集电极的信号作乘法运算。

4.4上混频电路

混频器实际是一种乘法器,对输入的两个频率进行向加,再经选频网络滤掉不需要的频率分量。此处的混频应将调幅波搬移到一个更高的频段,称其为上混频。以利于其在信道中更好传输。在此用一个正弦信号代替调幅波和本振信号进行上混频。上混频电路原理图及仿真波形如图5所示:

图5 混频电路

12V直流电源、R2、R3、R1提供给三极管偏置电压,是三极管工作在合适的非线性区,输入信号频率为10.5MHz,本振频率为11MHz,集电极负载为LC谐振回路,谐振在21MHz 左右,从而实现了输入信号和本振信号的和频,既上混频电路。

4.5功率放大器电路

丙类功率放大器是调幅发射机的末级,它的任务是以较高的效率输出最大的功率来满足发射机输出功率的要求,同时该级输出波形不能失真,否则谐波发射严重,影响发射效果。在此电路中,负载是LC谐振回路,这里的谐振回路,用以提高对谐波的抑制能力(提选择性),改善输出波形。并联的L1C1回路作负载,完成放大器的信号功率传送给实际负载Rl.功率放大器电路原理图及仿真波形如图6所示:

图6 功率放大电路

上图为丙类谐振功率放大电路,其负载为LC谐振回路,基极回路的固定偏置可取正、负或零值。为使放大器工作于丙类,偏置电压应低于晶体管导通电压,对输入信号进行放大至射频,更有利于发射出去。丙类功率放大器是依靠激励信号对放大管电流的控制,起到把集电极电源的直流功率变换成负载回路的交流功率的作用。在同样的直流功率的条件下,转换效率越高,输出的交流功率越大。

五.整机电路设计图及说明

整机电路图如图7所示:

图7系统整机电路图

在整机电路图中,由5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晶体振荡电路,在此电路中,左边的三个电阻R7,R8,R9构成分压式偏置电路,电感线圈作为高频扼流圈,C4作为旁路电容,C6作为耦合电容。晶体在振荡器中起的作用是提高Q电感,取代了在电容三点式振荡器中电容谐振回路的地位;右边回路中的三个开关分别串联了三个电阻,可用于观测在晶体标称频率下的微调结果,也可提高回路的标准性。

第二部分是倍频电路,在此电路中用的是三极管倍频,三极管倍频器利用三极管的非线性器件特性,当一个信号通过时会产生各次谐波分量,利用选频网络,使各个LC回路谐振与一定的工做频率,从而选出我们所需要的频率分量。电路图中12V直流源提供三极管静态工作点,构成偏置电压,是三极管工作在丙类状态,Ubb=0V,Ube>0;L4为高频扼流圈,为直流通路,阻止交流通过;L1、C5和L2、C4谐振与不需要的谐振频率,对不需要

的频率分量相当于短路,滤除掉,C2、L3谐振于信号的5倍频处,对5倍频率有阻抗,从而选出其5倍频分量。

第三部分为双差分乘法器调制电路,本图为典型的双差分对构成的乘法器电路,其中Q1和Q2,Q3和Q4构成了两对差分放大器,载波通过Q5放大从集电极输入,调制信号通过差分对的基极放大对载波进行乘法运算,但条件是Q1Q2Q3Q4要处于其微导通的非线性区域中,这就对输入的调制信号做出了要求,因三极管在常温下的温度当量为26mV,因而只有当调制信号小于这个数值的时候差分对才会工作在非线性区域,才会使差分对基极的信号与集电极的信号作乘法运算。第四部分是上混频电路,12V直流电源、R2、R3、R1提供给三极管偏置电压,是三极管工作在合适的非线性区,输入信号频率为10.5MHz,本振频率为11MHz,集电极负载为LC谐振回路,谐振在21MHz左右,从而实现了输入信号和本振信号的和频,既上混频电路。

第四部分是功率放大器电路,上图为丙类谐振功率放大电路,其负载为LC谐振回路,基极回路的固定偏置可取正、负或零值。为使放大器工作于丙类,偏置电压应低于晶体管导通电压,对输入信号进行放大至射频,更有利于发射出去。丙类功率放大器是依靠激励信号对放大管电流的控制,起到把集电极电源的直流功率变换成负载回路的交流功率的作用。在同样的直流功率的条件下,转换效率越高,输出的交流功率越大。

六.设计总结

通信电子线路是这学期我们学习的课程中最接近实际的部分,但也是最难的,通过这两周的课程设计我更深有体会。尤其是因为之前的基础电路几门学科觉得甚是马虎,这次实践下来更觉得太多知识近乎一片空白。因此,这个课程设计也就变得手忙脚乱了。不过还好给我们留的时间并非不多,有很多时间可以复习之前未熟悉的电路,虽然还是感觉困难重重,但一一克服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任务下达后,我承担了晶体振荡器、双差分对乘法调制器和丙类谐振放大器,这些电路除乘法器我曾经仿真过还算比较熟悉,其他的电路都少有涉及,尤其是振荡部分,调试过很多次都不能给出很好的波形。开始任务时,我打算查找相关资料作准备,并在图书馆和上网采集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因为基础的问题,查阅资料的效率很低,很多电路都只限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收集到资料并非很丰富,毕竟术业有专攻,不是每个人每本书都对自己有用。这就导致前期准备工作进度很慢,但经过这次忙碌以后,自己在这方面确实弥补了许多以前的不足,使自己更进了一步。

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完成了任务,我想对于我还是其他的同学都会有很多体验和收获。对于我而言,以前对书上的知识的记忆,有些纯粹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没有深入太多。而现在经过了这次课程设计之后,让我明白了一些东西,感觉在高频这一块儿清晰了很多。我想这次实践的意义是重大的,不只为了任务,更懂得了设计产品的流程与方法。

我觉得很多同学在这一方面和我一样都很薄弱。老师也有讲过高频是一门很难的学科,是我们通信专业学科的基础。也会有一些同学在这方面很有天赋。有的时候会很羡慕他们作设计犹如如鱼得水般的顺利。后悔曾经没有好好去学,本来注定自己的节奏就要比别人慢半拍,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来提高自己,弥补不足,让自己进步。

我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感觉到课程设计会带来多少快乐,我只是感觉每一天都生活在紧张中,不过我并没有讨厌它。遇到问题我们经常会一起讨论,组员会经常一起来研究商讨,我也会经常到他那去研究求索。而且重要的是我得到了很多。

最后,谢谢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学的帮助!

七﹑参考文献

[1] 《Multisim11 电路设计及仿真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年7月

[2] 《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年7月

[3] 《通信电子线路》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

[4] 《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5]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平台说明书》南京润众科技有限公司

[6]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与课程设计》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7]《高频电路设计与制作》何中庸译,科学出版社。

[8]《模拟电子线路》Ⅱ主编:谢沅清出版社:成都电子科大。

附:元件清单

(完整版)智能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期末试卷A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2-2013学年度第2学期 《智能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期末试卷A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MEGA16单片机I/O 端口的方向寄存器作用是(对端口输入输出选择)。 2、MEGA16单片机I/O 端口的输入寄存器作用是( 判断端口电平高低 )。 3、MEGA16单片机I/O 端口的数据寄存器作用是(对端口写入“1”或“0” )。 4、ATmega16单片机是( 8 )位单片机。 5、MCUCR 寄存器是( 控制寄存器 ),用于设置 INTO 和INT1的中断( 触发)方式。 6、GICR 寄存器是( 中断控制寄存器 ),用于设置外部中断的中断(允许 )位。 7、全局中断使能位是(状态)寄存器中的 第( 七 )位 即( BIT/7 )位。 8、TCNT0是定时器( T/C0)的(数据 )寄存器,作用是( 对计数器进行读写 )。 9、T/C0的计数时钟源可以来自( 内部 )和( 外部 )两种。 10、T/C0工作在普通模式时,( 计数初值 )由TCNTO 设置,最大值为( OXFFFF )。 11、使用MEGA16单片机的AD 相关寄存器有( AD 多工选择寄存器 )、( ADC 控制和状态寄存器A )、( ADC 数据寄存器)、( 特殊功能IO 寄存器 )。 12、MEGA16单片机TWI 相关寄存器有( TWI 比特率寄存器 )、( TWI 控制寄存器 )、( TWI 状态寄存器 )、( TWI 数据寄存器 )。 13、MEGA16单片机与SPI 相关的寄存器有( SPI 控制寄存器 )、( SPI 状态寄存器 )。 14、24C08是具有( I 2c )总线协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15、USART 模块的管脚发送数据管脚名称为( TXD )。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 MCUCR 寄存器中的中断触发模式位是?(D ) A 、ICS00\ICS01 B 、ICS10\ICS11 C 、SM2 D 、A 和B 2. ATmega16的GICR 寄存器中外部中断0的中断使能位是(B ) A 、INT1 B 、INT0 C 、INT2 D 、INT3 3.多位数码管显示器通常采用(B )法显示 系部: 班级: 学号: 姓名:

电气原理图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

电气原理图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对电气原理图绘制的要求、原则以及设计方法进行了说明,并通过实例对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气原理图;设计方法;实例 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是由按钮、继电器等低压控制电器组成的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 电力拖动系统的起动、调速等动作的控制和保护,以满足生产工艺对拖动控制的要求。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具有电路简单、维修方便等许多优点,多年来在各种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 中获得广泛的应用。由于生产机械的种类繁多,所要求的控制系统也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但无论是比较简单的,还是很复杂的控制系统,都是由一些基本环节组合而成。因此本节着重阐明组成这些控制系统的基本规律和典型电路环节。这样,再结合具体的生产工艺要求,就不难掌握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一、绘制电气原理图的基本要求 电气控制系统是由许多电气元件按照一定要求连接而成,从而实现对某种设备的电气自动控制。为了便于对控制系统进行设计、研究分析、安装调试、使用和维修,需要将电气控制系统中各电气元件及其相互连接关系用国家规定的统一图形符号、文字符号以图的形式表示出来。这种图就是电气控制系统图,其形式主要有电气原理图和电气安装图两种。 安装图是按照电器实际位置和实际接线电路,用给定的符号画出来的,这种电路图便于安装。电气原理图是根据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绘制而成,具有结构简单、层次分明、便于研究和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等优点。绘制电气原理图应按GB4728-85、GBTl59-87等规定的标 准绘制。如果采用上述标准中未规定的图形符号时,必须加以说明。当标准中给出几种形式时,选择符号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应尽可能采用优选形式; ②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最简单形式; ③在同一图号的图中使用同一种形式。 根据简单清晰的原则,原理图采用电气元件展开的形式绘制。它包括所有电气元件的导电部件和接线端点,但并不按照电气元件的实际位置来绘制,也不反映电气元件的大小。由于电气原理图具有结构简单、层次分明、适于研究等优点,所以无论在设计部门还是生产现场都得到广泛应用。 控制电路绘制的原则: ①原理图一般分主电路、控制电路、信号电路、照明电路及保护电路等。 ②图中所有电器触头,都按没有通电和外力作用时的开闭状态(常态)画出。 ③无论主电路还是辅助电路,各元件应按动作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排列。 ④为了突出或区分某些电路、功能等,导线符号、连接线等可采用粗细不同的线条来表示。 ⑤原理图中各电气元件和部件在控制电路中的位置,应根据便于阅读的原则安排。同一电气元件的各个部件可以不画在一起,但必须采用同一文字符号标明。 ⑥原理图中有直接电联系的交叉导线连接点,用实心圆点表示;可拆卸或测试点用空心圆点表示;无直接电联系的交叉点则不画圆点。 ⑦对非电气控制和人工操作的电器,必须在原理图上用相应的图形符号表示其操作方式。 ⑧对于电气控制有关的机、液、气等装置,应用符号绘出简图,以表示其关系。 二、分析设计法及实例设计分析 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利用各种典型的电路环节,直接设计控制电路。这种设计方法比较简单,但要求设计人员必须熟悉大量的控制电路,掌握多种典型电路的设计资料,同时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在设计过程中往往还要经过多次反复地修改、试验,才能使电路符合设计

电力电子电路分析与仿真实验报告模板剖析

电力电子电路分析与仿真 实验报告 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年月日

实验1降压变换器 一、实验目的: 设计一个降压变换器,输入电压为220V,输出电压为50V,纹波电压为输出电压的0.2%,负载电阻为20欧,工作频率分别为220kHz。 二、实验内容: 1、设计参数。 2、建立仿真模型。 3、仿真结果与分析。 三、实验用设备仪器及材料: MATLAB仿真软件 四、实验原理图: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1.建立一个仿真模型的新文件。在MATLAB的菜单栏上点击File,选择New,再在弹出菜单中选择Model,这时出现一个空白的仿真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绘制电路的仿真模型。 2.提取电路元器件模块。在仿真模型窗口的菜单上点击Simulink调出模型库浏览器,在模型库中提取所需的模块放到仿真窗口。

3.仿真模型如图所示。 六、参数设置 七、仿真结果分析

实验2升压变换器 一、实验目的: 将一个输入电压在3~6V的不稳定电源升压到稳定的15V,纹波电压低于0.2%,负载电阻10欧,开关管选择MOSFET,开关频率为40kHz,要求电感电流连续。 二、实验内容: 1、设计参数。 2、建立仿真模型。 3、仿真结果与分析。 三、实验用设备仪器及材料: MATLAB仿真软件 五、实验原理图: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1.建立一个仿真模型的新文件。在MATLAB的菜单栏上点击File,选择New,再在弹出菜单中选择Model,这时出现一个空白的仿真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绘制电路的仿真模型。 2.提取电路元器件模块。在仿真模型窗口的菜单上点击Simulink调出模型库浏览器,在模型库中提取所需的模块放到仿真窗口。

模拟乘法器调幅(AMDSBSSB)

高频电子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模拟乘法器调幅(AM、DSB、SSB) 实验目的: 1. 掌握用集成模拟乘法器实现全载波调幅、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和音频信号单边带调幅的方法。 2. 研究已调波与调制信号以及载波信号的关系。 3. 掌握调幅系数的测量与计算方法。 4. 通过实验对比全载波调幅、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和单边带调幅的波形。 5. 了解模拟乘法器(MC1496)的工作原理,掌握调整与测量其特性参数的方法。 实验内容: 1、实现全载波调幅,改变调幅度,观察波形变化并计算调幅度。 2、实现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幅波。 3、实现单边带调幅。 实验仪器: 1、信号源模块1块 2、频率计模块1块 3、4 号板1块 4、双踪示波器1台 5、万用表1块 实验原理: 1、调幅电路的分类 按调制信号的强度:高电平调幅(集电极调幅、基极调幅)、低电平调幅(平方律调幅、斩波调幅) 按调幅波的形式:普通调幅电路、双边带调幅电路、单边带调幅电路、残留边带调幅电路

2、调幅波的数学表达式及频谱 调制信号:V Ω =V Ωmcos Ωt 载波信号:Vc=Vcmcos ωct 已调波: V o(t)= V o(1+ mcos Ωt)cos ωct 普通调幅电路 抑制载波调幅波 调幅系数或调幅度(通常写成百分数) % 100min max min max ?+-= V V V V m 3、MC1496双平衡四象限模拟乘法器 其内部电路图和引脚图如图所示。其中V1、V2与V3、V4组成双差分放大

器,V5、V6组成的单差分放大器用以激励V1~V4。V7、V8及其偏置电路组成差分放大器V5、V6的恒流源。 引脚8与10接输入电压VX ,1与4接另一输入电压Vy ,输出电压V0从引脚6与12输出。 Vx 和Vy 皆为小信号时,由于三对差分放大器(VT1,VT2,VT3,VT4及VT5,VT6)均工作在线性放大状态,则输出电压V 可近似表示为 y x y x T L V V K V V V R I V 02002=≈ 4、实验电路 用MC1496集成电路构成的调幅器电路图 图中W1用来调节引出脚1、4之间的平衡,器件采用双电源方式供电(+

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教学大纲

《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教学大纲1.课程中文名称: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 2.课程代码: 3.课程类别:实践教学环节 4.课程性质:必修课 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6.电子技术课程理论课总学时:256总学分:16 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学时:3周课程设计学分:3 7.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类各专业 8.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PCB电路设计一、课程设计简介 实验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大学阶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三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课是着眼于实验验证课程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初步实验技能;毕业设计是针对本专业的要求所进行的全面的综合训练;而课程设计则是针对某几门课程构成的课程群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群中所学到的理论学以致用,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它包括设计方案的选择、设计方案的论证、方案的电路原理图设计、印制板电路(即PCB)设计、元器件的选型、元器件在PCB板上的安装与焊接,电路的调试,撰写设计报告等实践内容。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实践操作为主,教师的讲授、指导、讨论和研究相结合为辅的方式进行,着重就设计题目的要求对设计思路、设计方案的形成、电路调试和参数测量等展开讨论。 由指导教师下达设计任务书(学生自选题目需要通过指导教师和教研室共同审核批准),讲解示范的案例,指导学生各自对自己考虑到的多种可行的设计方案进行

比较,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并进行论证,制作出满足设计要求的电子产品,撰写设计报告。需要注意是,设计方案的原理图须经Proteus软件仿真确信无误后,才能进行印刷电路图的制作,硬件电路的制作,以避免造成覆铜板、元器件等材料的浪费。电路系统经反复调试,完全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后,再完善设计报告。设计的整个过程在创新实验室或电子工艺实验室中完成。 二、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课程设计巩固、深化和扩展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升从事工程设计的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工程设计思想,掌握工程设计的思路、内容、步骤和方法。使学生能根据设计要求和性能参数,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分析类似电路的性能,并通过设计、安装、焊接、调试等实践过程,使电子产品达到设计任务书中要求的性能指标的能力。 3、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打好基础。课程设计的着眼点是让学生开始从理论学习的轨道上逐渐转向实际运用,从已学过的定性分析、定量计算的方法,逐步掌握工程设计的步骤和方法,了解工程设计的程序和实施方法;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可以给毕业设计提供坚实的铺垫。 4、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协调工作能力。课程设计报告的撰写,为今后从事技术工作撰写科技报告和技术文件打下基础。 5、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其基本工程素质。 基本要求: 1、能够根据设计任务和指标要求,综合运用电路分析、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独立完成一个设计课题的工程设计能力。 2、会根据课题需要选择参考书籍,查阅手册、图表等有关文献资料。能独立思考、深入钻研课程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自己分析问韪、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模板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一、明确电子系统的设计任务 对系统的设计任务进行具体分析, 充分了解系统的性能、指标及要求, 明确系统应完成的任务。 二、总体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1、查阅文献, 根据掌握的资料和已有条件, 完成方案原理的构想; 2、提出多种原理方案 3、原理方案的比较、选择与确定 4、将系统任务的分解成若干个单元电路, 并画出整机原理框图, 完成系统的功能设计。 三、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计算与器件选择 1、单元电路设计 每个单元电路设计前都需明确本单元电路的任务, 详细拟订出单元电路的性能指标, 与前后级之间的关系, 分析电路的组成形式。具体设计时, 能够模拟成熟的先进电路, 也能够进行创新和改进, 但都必须保证性能要求。而且, 不但单元电路本身要求设计合理, 各单元电路间也要相互配合, 注意各部分的输入信号、输出信号和控制信号的关系。 2、参数计算 为保证单元电路达到功能指标要求, 就需要用电子技术知识对参数进行计算, 例如放大电路中各电阻值、放大倍数、振荡器中电阻、电容、振荡频率等参数。只有很好地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正确利用计算公式, 计算的参数才能满足设计要求。 参数计算时, 同一个电路可能有几组数据, 注意选择一组能完成

电路设计功能、在实践中能真正可行的参数。 计算电路参数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元器件的工作电流、电压、频率和功耗等参数应能满足电路指标的要求。 (2)元器件的极限必须留有足够的裕量, 一般应大于额定值的 1.5倍。 (3)电阻和电容的参数应选计算值附近的标称值。 3、器件选择 ( 1) 阻容元件的选择 电阻和电容种类很多, 正确选择电阻和电容是很重要的。不同的电路对电阻和电容性能要求也不同, 有些电路对电容的漏电要求很严, 还有些电路对电阻、电容的性能和容量要求很高, 例如滤波电路中常见大容量( 100~3000uF) 铝电解电容, 为滤掉高频一般还需并联小容量( 0.01~0.1uF) 瓷片电容。设计时要根据电路的要求选择性能和参数合适的阻容元件, 并要注意功耗、容量、频率和耐压范围是否满足要求。 ( 2) 分立元件的选择 分立元件包括二极管、晶体三极管、场效应管、光电二极管、晶闸管等。根据其用途分别进行选择。选择的器件类型不同, 注意事项也不同。 ( 3) 集成电路的选择 由于集成电路能够实现很多单元电路甚至整机电路的功能, 因此选用集成电路设计单元电路和总体电路既方便又灵活, 它不但使系统体积缩小, 而且性能可靠, 便于调试及运用, 在设计电路时颇受欢迎。选用的集成电路不但要在功能和特性上实现设计方案, 而且要满足功耗、电压、速度、价格等方面要求。 4、注意单元电路之间的级联设计, 单元电路之间电气性能的 相互匹配问题, 信号的耦合方式

北航电子电路设计训练模拟分实验报告

北航电子电路设计训练模拟部分实验报告

————————————————————————————————作者:————————————————————————————————日期:

电子电路设计训练模拟部分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一:共射放大器分析与设计 1.目的: (1)进一步了解Multisim的各项功能,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2)通过使用Multisim来仿真电路,测试如图1所示的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并观察 静态工作点的变化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3)加深对放大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和参数变化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4)观察失真现象,了解其产生的原因。 图 1 实验一电路图 2.步骤: (1)请对该电路进行直流工作点分析,进而判断管子的工作状态。 (2)请利用软件提供的各种测量仪表测出该电路的输入电阻。 (3)请利用软件提供的各种测量仪表测出该电路的输出电阻。 (4)请利用软件提供的各种测量仪表测出该电路的幅频、相频特性曲线。 (5)请利用交流分析功能给出该电路的幅频、相频特性曲线。 (6)请分别在30Hz、1KHz、100KHz、4MHz和100MHz这5个频点利用示波器测出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并仔细观察放大倍数和相位差。 (提示:在上述实验步骤中,建议使用普通的2N2222A三极管,并请注 意信号源幅度和频率的选取,否则将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3.实验结果及分析: (1)根据直流工作点分析的结果,说明该电路的工作状态。 由simulate->analyses->DC operating point,可测得该电路的静态工作点为:

模拟乘法器的应用-低电平调幅

模拟乘法器的应用 ——低电平调幅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集成模拟乘法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2、进一步掌握集成模拟乘法器(MC1596/1496)实现振幅调制、同步检波、混频、倍频的电路调整与测试方法 一、实验内容 1、普通振幅调制 2、用模拟乘法器实现平衡调制 三、实验仪器 低频信号发生器高频信号发生器频率计稳压电源万用表示波器 四、实验原理 1、MC1496/1596 集成模拟相乘器 集成模拟乘法器是继集成运算放大器后最通用的模拟集成电路之一,是一种多用途的线性集成电路。可用作宽带、抑制载波双边带平衡调制器,不需要耦合变压器或调谐电路,还可作为高性能的SSB乘法检波器、AM调制解调器、FM解调器、混频器、倍频器、鉴相器等,它与放大器相结合还可以完成许多数学运算,如乘法、除法、乘方、开放等。 MC1496的内部电路继引脚排列如图所示 MC1496型模拟乘法器只适用于频率较低的场合,一般工作在1MHz以下的频率。双差分对模拟乘法器MC1496/1596的差值输出电流为

MC1595是差值输出电流为 式中,为乘法器的乘法系数。 MC1496/1596使用时,VT 1至VT 6的基极均需外加偏置电压。 2.乘法器振幅调制原理 X 通道两输入端8和10脚直流电位均为6V ,可作为载波输入通道;Y 通道两输入端1和4脚之间有外接调零电路;输出端6和12脚外可接调谐于载频的带通滤波器;2和3脚之间外接Y 通道负反馈电阻R 8。若实现普通调幅,可通过调节10k Ω电位器RP 1使1脚电位比4脚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调制信号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与直流电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叠加后输入Y 通道,调节电位器可改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大小,即改变调制指数M a ;若实现DSB 调制,通过调节10k Ω电位器RP 1使1、4脚之间直流等电位,即Y 通道输入信号仅为交流调制信号。为了减小流经电位器的电流,便于调零准确,可加大两个750Ω电阻的阻值,比如各增大10Ω。 MC1496线性区好饱和区的临界点在15-20mV 左右,仅当输入信号电压均小于26mV 时,器件才有良好的相乘作用,否则输出电压中会出现较大的非线性误差。显然,输入线性动态范围的上限值太小,不适应实际需要。为此,可在发射极引出端2脚和3脚之间根据需要接入反馈电阻R 8=1k Ω,从而扩大调制信号的输入线性动态范围,该反馈电阻同时也影响调制器增益。增大反馈电阻,会使器件增益下降,但能改善调制信号输入的动态范围。 MC1496可采用单电源,也可采用双电源供电,其直流偏置由外接元器件来实现。 1脚和4脚所接对地电阻R 5、R 6决定于温度性能的设计要求。若要在较大的温度变化范围内得到较好的载波抑制效果(如全温度范围-55至+125),R 5、R 6一般不超过51Ω;当工作环境温度变化范围较小时,可以使用稍大的电阻。 R 1-R 4及RP 1为调零电路。在实现双边带调制时,R 1和R 2接入,以使载漏减小;在实现普通调幅时,将R 1及R 2短路(关闭开关S 1、S 2),以获得足够大的直流补偿电压调节范围,由于直流补偿电压与调制信号相加后作用到乘法器上,故输出端产生的将是普通调幅波,并且可以利用RP 1来调节调制系数的大小。 5脚电阻R 7决定于偏置电流I 5的设计。I 5的最大额定值为10mA ,通常取1mA 。由图可1 21562()()()22T y T i i i th th V R V υυυ=-≈

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方法 一、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电子电路设计最基本的原则应该使用最经济的资源实现最好的电路功能。具体如下: 1、整体性原则 在设计电子系统时,应当从整体出发,从分析电子电路整体内部各组成元件的关系以及电路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入手,去揭示与掌握电子系统整体性质,判断电子系统类型,明确所要设计的电子系统应具有哪些功能、相互信号与控制关系如何、参数指标在那个功能模块实现等,从而确定总体设计方案。 整体原则强调以综合为基础,在综合的控制与指导下,进行分析,并且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恰当的综合。基本的要点是:(1)电子系统分析必须以综合为目的,以综合为前提。离开了综合的分析是盲目的,不全面的。(2)在以分析为主的过程中往往包含着小的综合。即在对电子系统各部分进行分别考察的过程中,往往也需要又电子局部的综合。(3)综合不许以分析为基础。只有对电子系统的分析了解打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进行综合。没有详尽以分析电子系统作基础,综合就是匆忙的、不坚定的,往往带有某种主管臆测的成分。 2、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是一个基本达到设计性能指标的电子系统而言的,由于元件自身或相互配合、功能模块的相互配合或耦合还存在一些缺陷,使电子系统对信号的传送、处理等方面不尽完美,需要在约束条件的限制下,从电路中每个待调整的原器件或功能模块入手,进行参数分析,分别计算每个优化指标,并根据有忽而

指标的要求,调整元器件或功能模块的参数,知道目标参数满足最优化目标值的要求,完成这个系统的最优化设计。 3、功能性原则 任何一个复杂的电子系统都可以逐步划分成不同层次的较小的电子子系统。仙子系统设计一般先将大电子系统分为若干个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部分,并将其作为独立电子系统更能模块;再全面分析各模块功能类型及功能要求,考虑如何实现这些技术功能,即采用那些电路来完成它;然后选用具体的实际电路,选择出合适的元器件,计算元器件参数并设计个单元电路。 4、可靠性与稳定性原则 电子电路是各种电气设备的心脏,它决定着电气设备的功能和用途,尤其是电气设备性能的可靠性更是由其电子电路的可靠性来决定的。电路形式及元器件选型等设计工作,设计方案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可靠性,在电子电路设计时应遵循如下原则:只要能满足系统的性能和功能指标就尽可能的简化电子电路结构;避免片面追求高性能指标和过多的功能;合理划分软硬件功能,贯彻以软代硬的原则,使软件和硬件相辅相成;尽可能用数字电路代替模拟电路。影响电子电路可靠性的因素很多,在发生的时间和程度上的随机性也很大,在设计时,对易遭受不可靠因素干扰的薄弱环节应主动地采取可靠性保障措施,使电子电路遭受不可靠因素干扰时能保持稳定。抗干扰技术和容错设计是变被动为主动的两个重要手段。 5、性能与价格比原则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产品必须具有较短的开发设计周期,以及出色的性能和可靠性。为了占领市场,提高竞争力,所设计的产品应当成本低、性能好、

电子电路实验报告

.东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电子电路实践 第三、四次实验 实验名称:单级低频电压放大器 院(系):专业: 姓名:学号: 实验室:105 实验组别:无 同组人员:无 实验时间:2012年4月15日2012年4月22日评定成绩:审阅老师:

实验目的: 1、掌握单级放大电路的工程估算、安装和调试 2、了解三极管各项基本器件参数、工作点、偏置电路、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增益、幅频 特性等的基本概念以及测量方法 3、掌握基本的模拟电路的故障检查和排除方法,深化示波器、稳压电源、交流电压表、 函数发生器的使用技能训练 三、预习思考 1、器件资料: 上网查询本实验所用的三极管9013的数据手册,画出三极管封装示意图,标出每个管 将其扁平的一面正对自己,管脚朝下,则从左至右三个管脚依次为e,b,c;封装图如下:

2、 偏置电路: 教材图1-3中偏置电路的名称是什么,简单解释是如何自动调节BJT (半导体三极管)的电流I C 以实现稳定直流工作点的作用的,如果R 1 、R 2取得过大能否再起到稳定直流工作点的作用,为什么? 答: 共发射极偏置电路。 利用12,R R 构成的分压器给三极管基极b 提供电位B U ,又1 BQ I I ,基极电位B U 可近 似地由下式求得:2 12 B C C R U V R R ≈ ?+ 当环境温度升高时,)(CQ EQ I I 增加,电阻E R 上的压降增大,由于基极电位B U 固定,加到发射结上的电压减小,BQ I 减小,从而使CQ I 减小,通过这样的自动调节过程使CQ I 恒定,即实现了稳定直流工作点的作用。 如果12,R R 取得过大,则1I 减小,不能满足12,R R 支路中的电流1 BQ I I 的条件,此时, BQ V 在温度变化时无法保持不变,也就不能起到稳定直流工作点的作用。 3、 电压增益: (I) 对于一个低频放大器,一般希望电压增益足够大,根据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有 哪些方法可以提高电压增益,分析这些方法各自优缺点,总结出最佳实现方案。 答: 0()() 26(1) C L C L u i be b CQ u R R R R A mV u r r I βββ= =-=- ++ 所以提高电压增益的方法有: 1)增大集电极电阻R C 和负载R L 。缺点:R C 太大,受V CC 的限制,会使电路不能正常工作。 2)Q 点适当选高,即增大I CQ 。缺点:电路耗电大、噪声大 3)选用多级放大电路级联形式来获取足够大的电压增益。缺点:电路较复杂,输出信

乘法器应用电路

第6章 集成模拟乘法器及其应用 6.1集成模拟乘法器 教学要求: 1.掌握集成模拟乘法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理解变跨导模拟乘法器的基本原理; 3.了解单片集成模拟乘法器的外部管脚排列及外接电路特点。 一、集成模拟乘法器的工作原理 (一)模拟乘法器的基本特性 模拟乘法器是实现两个模拟量相乘功能的器件,理想乘法器的输出电压与同一时刻两个输入电压瞬时值的乘积成正比,而且输入电压的波形、幅度、极性和频率可以是任意的。其符号如下图所示,K 为乘法器的增益系数。 1.模拟乘法器的类型 理想乘法器—对输入电压没有限制, u x = 0 或 u y = 0 时,u O = 0,输入电压的波形、幅度、极性和频率可以是任意的 。 实际乘法器—u x = 0 , u y = 0 时,u O 1 0,此时的输出电压称为输出输出失调电压。u x = 0,u y 1 0 (或 u y = 0,u x 1 0)时,u O 1 0,这是由于u y (u x )信号直接流通到输出端而形成的,此时 的输出电压为u y (u x )的输出馈通电压。 (二)变跨导模拟乘法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变跨导模拟乘法器是在带电流源差分放大电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原理电路如下图所示。

在室温下,K为常数,可见输出电压u 与输入电压u y、u x的乘积成正比,所以差分放大电路具有乘法功 O 能。但u y必须为正才能正常工作,故为二象限乘法器。当u Y较小时,相乘结果误差较大,因I C3随u Y而变,其比值为电导量,称变跨导乘法器 . 二、单片集成模拟乘法器 实用变跨导模拟乘法器由两个具有压控电流源的差分电路组成,称为双差分对模拟乘法器,也称为双平 衡模拟乘法器。属于这一类的单片集成模拟乘法器有MC1496、MC1595等。MC1496内部电路如下图所示。

电子电路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电子电路设计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一、总体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1.方案原理的构想 (1)提出原理方案 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进行原理方案的构思,也就是用什么原理来实现系统要求。因此,应对课题的任务、要求和条件进行仔细的分析与研究,找出其关键问题是什么,然后根据此关键问题提出实现的原理与方法,并画出其原理框图(即提出原理方案)。提出原理方案关系到设计全局,应广泛收集与查阅有关资料,广开思路,开动脑筋,利用已有的各种理论知识,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以便作出更合理的选择。所提方案必须对关键部分的可行性进行讨论,一般应通过试验加以确认。 (2)原理方案的比较选择 原理方案提出后,必须对所提出的几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在详细的总体方案尚未完成之前,只能就原理方案的简单与复杂,方案实现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比较,并作出初步的选择。如果有两种方案难以敲定,那么可对两种方案都进行后续阶段设计,直到得出两种方案的总体电路图,然后就性能、成本、体积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才能最后确定下来。 2.总体方案的确定 原理方案选定以后,便可着手进行总体方案的确定,原理方案只着眼于方案的原理,不涉及方案的许多细节,因此,原理方案框图中的每个框图也只是原理性的、粗略的,它可能由一个单元电路构成,亦可能由许多单元电路构成。为了把总体方案确定下来,必须把每一个框图进一步分解成若干个小框,每个小框为一个较简单的单元电路。当然,每个框图不宜分得太细,亦不能分得太粗,太细对选择不同的单元电路或器件带来不利,并使单元电路之间的相互连接复杂化;但太粗将使单元电路本身功能过于复杂,不好进行设计或选择。总之,

应从单元电路和单元之间连接的设计与选择出发,恰当地分解框图。 二、单元电路的设计与选择 1.单元电路结构形式的选择与设计 按已确定的总体方案框图,对各功能框分别设计或选择出满足其要求的单元电路。因此,必须根据系统要求,明确功能框对单元电路的技术要求,必要时应详细拟定出单元电路的性能指标,然后进行单元电路结构形式的选择或设计。 满足功能框要求的单元电路可能不止一个,因此必须进行分析比较,择优选择。 2.元器件的选择 (1)元器件选择的一般原则 元器件的品种规格十分繁多,性能、价格和体积各异,而且新品种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关心元器件信息和新动向,多查阅器件手册和有关的科技资料,尤其要熟悉一些常用的元器件型号、性能和价格,这对单元电路和总体电路设计极为有利。选择什么样的元器件最合适,需要进行分析比较。首先应考虑满足单元电路对元器件性能指标的要求,其次是考虑价格、货源和元器件体积等方面的要求。 (2)集成电路与分立元件电路的选择问题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集成电路大量涌现,集成电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今天,一块集成电路常常就是具有一定功能的单元电路,它的性能、体积、成本、安装调试和维修等方面一般都优于由分立元件构成的单元电路。 优先选用集成电路不等于什么场合都一定要用集成电路。在某些特殊情况,如:在高频、宽频带、高电压、大电流等场合,集成电路往往还不能适应,有时仍需采用分立元件。另外,对一些功能十分简单的电路,往往只需一只三极管或一只二极管就能解决问题,就不必选用集成电路。

电子电路综合实验报告

电子电路综合实验报 课题名称:简易晶体管图示仪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 学号: 姓名: 班内序号:

一、课题名称: 简易晶体管图示仪 二、摘要和关键词: 本报告主要介绍简易晶体管的设计实现方法,以及实验中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给出了其中给出了各个分块电路的电路图和设计说明,功能说明,还有总电路的框图,电路图,给出实验中示波器上的波形和其他一些重要的数据。在最后提到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还有本次实验的结论与总结。 方波、锯齿波、阶梯波、特征曲线。 三、设计任务要求: 1. 基本要求:⑴设计一个阶梯波发生器,f≥500Hz,Uopp≥3V,阶数N=6; ⑵设计一个三角波发生器,三角波Vopp≥2V; ⑶设计保护电路,实现对三极管输出特性的测试。 2. 提高要求:⑴可以识别NPN,PNP管,并正确测试不同性质三极管; ⑵设计阶数可调的阶梯波发生器。 四、设计思路: 本试验要求用示波器稳定显示晶体管输入输出特性曲线。我的设计思路是先用NE555时基振荡器产生的方波和带直流的锯齿波。然后将产生的方波作为16进制计数器74LS169的时钟信号,74LS169是模16的同步二进制计数器,可以通过四位二进制输出来计时钟沿的个数,实验中利用它的三位输出为多路开关CD4051提供地址。CD4051是一个数据选择器,根据16进制计数器74LS169给出的地址进行选择性的输出,来输出阶梯波,接入基极。由双运放LF353对NE555产生的锯齿波进行处理,产生符合要求的锯齿波作为集电极输入到三极管集电极。最后扫描得到NPN的输出特性曲线。总体结构框图:

五、分块电路和总体电路的设计: ⑴用NE555产生方波及锯齿波,电路连接如下。 图2.方波产生电路 NE555的3口产生方波,2口产生锯齿波,方波振荡器周期T=3 R1+R2 C1,占空比D= R1+R2 /(R1+2R2),为使阶梯波频率足够大,选C1=0.01uF,同时要产生锯齿波,方波的占空比应尽量大,当R1远大于R2时,占空比接近1,选R1为20kΩ,R2为100Ω。 ⑵阶梯波电路: 用NE555时基振荡器产生的方波作为16进制计数器74LS169的时钟信号,74LS169是模16的同步二进制计数器,可以通过四位二进制输出来计时钟沿得个数,实验中利用它的三位输出为多路开关CD4051的输入Qa、Qb、Qc提供地址。直流通路是由5个100Ω的电阻组成的电阻分压网络以产生6个不同的电压值,根据16进制计数器74LS169给出的地址进行选择性的输出,而它的管脚按照一定的顺序接入5个等值电阻然后在第一个电阻接入5V 的电压,原本是管脚接7个电阻可以产生8阶阶梯波,将三个管脚短接,即可产生6阶,这里选择了4,2,5接地,使输出为6阶阶梯波,以满足基本要求中的阶梯波幅度大于3V的要求。另一路信号通道的输入则接被显示的信号;通过地址信号Qa、Qb、Qc对两回路信号同步进行选通。这样,用示波器观察便可得到有6阶的阶梯波。 仿真时在Multisim上没有现成元件CD4051,这里选择了与它功能相近的8通道模拟多路复用器ADG528F代替。它是根据A1、A2、A3口的输入来选择输出S1-S8中各路电压值。

Protel课程设计模拟乘法器调幅电路

目录 1 模拟乘法器电路的原理及设计 (1) 1.1 课程设计性质 (1) 1.2 课程设计目的 (1) 1.3 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1) 1.4 课程设计基本原理 (1) 1.4.1 基本原理: (1) 1.4.2 集成模拟乘法器MC1496 (2) 1.4.3 幅度调制 (5) 1.4.4 设计原理图说明 (5) 2 Protel绘制原理图 (6) 2.1 模拟乘法器调幅电路原理图的绘制 (6) 2.2 Protel具体绘制步骤 (6) 2.3 模拟乘法器调幅电路元件布局 (10) 2.4 电路原理图 (10) 3 模拟乘法器调幅电路PCB制作 (11) 3.1 PCB简要说明 (12) 3.2 封装 (12) 3.3 布局与自动布线 (13) 3.4 自动布线结果: (15) 3.5 设置敷铜 (16) 4 总结体会 (18) 参考文献 (19)

1 模拟乘法器电路的原理及设计 1.1 课程设计性质 综合设计性试验,本课程设计涉及的主要学科分支为通信电子线路。 1.2 课程设计目的 1. 掌握用集成模拟乘法器实现全载波 调幅、抑止载波双边带调幅的方法。研究已调 波与调制信号以及载波信号的关系。 2. 通过实验对比全载波调幅、抑止载波双边带调幅波形。 3. 了解并掌握模拟乘法器(MC 1496)的工作原理,掌握调整与测量其特性参数的方 法 4. 熟悉并巩固Protel 软件画原理图,以及Multisum 仿真软件进行仿真,独立完整地 设计一定功能的电子电路,以及仿真和调试等的综合能力。 1.3 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1. 绘制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复杂程度的电路原理图*.sch (自选)。可以涉及模拟、数字、高频、单片机等等电路。 2. 绘制电路原理图相应的双面印刷版图*.pcb 。 本课设内容与要求:主要利用MC 1496设计幅度调制器,在已知电源电压为 +12V 和-12V 下,工作频率MHz f 100≈,设计幅度调制器,要求输出功率:mW P O 50≥,效率%50>η 1.4 课程设计基本原理 1.4.1 基本原理: 幅度调制就是载波的振幅(包络)随调制信号的参数变化而变化。本实验中载波是由实验箱的高频信号源产生的10MHz 高频信号,利用DDS 信号发生器输出1KHz 的低频信号为调制信号。振幅调制器即为产生调幅信号的装置。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5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学号: 班序号:

一. 实验名称: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二.实验摘要: 在处理输入的模拟信号时,经常会遇到通信信道或传感器衰减强度大幅变化的情况; 另外,在其他应用中,也经常有多个信号频谱结构和动态围大体相似,而最大波幅却相差甚多的现象。很多时候系统会遇到不可预知的信号,导致因为非重复性事件而丢失数据。此时,可以使用带AGC(自动增益控制)的自适应前置放大器,使增益能随信号强弱而自动调整,以保持输出相对稳定。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功能是在输入信号幅度变化较大时,能使输出信号幅度稳定不变或限制在一个很小围变化的特殊功能电路,简称为AGC 电路。本实验采用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简单有效地实现AGC功能。 关键词:自动增益控制,直流耦合互补级,可变衰减,反馈电路。 三.设计任务要求 1. 基本要求: 1)设计实现一个AGC电路,设计指标以及给定条件为: 输入信号0.5?50mVrm§ 输出信号:0.5?1.5Vrms; 信号带宽:100?5KHz; 2)设计该电路的电源电路(不要际搭建),用PROTE软件绘制完整的电路原理图(SCH及印制电路板图(PCB 2. 提高要求: 1)设计一种采用其他方式的AGC电路; 2)采用麦克风作为输入,8 Q喇叭作为输出的完整音频系统。 3. 探究要求: 1)如何设计具有更宽输入电压围的AGC电路; 2)测试AGC电路中的总谐波失真(THD及如何有效的降低THD 四.设计思路和总体结构框图 AGC电路的实现有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和混合控制等三种,典型的反馈控制AGC由可变增益放大器(VGA以及检波整流控制组成(如图1),该实验电路中使用了一个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从而相对简单而有效实现预通道AGC的功能。如图2,可变分压器由一个固定电阻R和一个可变电阻构成,控制信号的交流振幅。可变电阻采用基极-集电极短路方式的双极性晶体管微分电阻实现为改变Q1电阻,可从一个由电压源V REG和大阻值电阻F2组成的直流源直接向短路晶体管注入电流。为防止Rb影响电路的交流电压传输特性。R2的阻值必须远大于R1。

基于BG314乘法器调幅电路的Multisim仿真.docx

基于BG314乘法器调幅电路的Multisim 仿真

0引言 在无线通信系统屮,为了将信号从发射端传输到接收端,必须进行调制和解调。振幅调制是调制的一?种,其原理框图如下。它是利用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率的载波信号,使载波的振幅随调制信号的变化而变化。其调制过程是把调制信号 的频谱从低频段搬移到载频两侧,即产牛了新的频率分量,通常采用具有相乘特 性的非线性器件都可以实现调幅。本文通过Multisim软件仿真基于模拟乘法器 BG314的调幅电路系统。 1模拟乘法器BG314 BG314是在MCI596基础上发展出的MCI595的国内型号。其原理电路如下图所示:

经过分析可知, BG314具有如下特点: 1. 输入电压只包含两个输入电压乘积项,没有多余的成分; 2. 乘积系数与外接负载电阻R 成正比,与外接反馈电阻&和R 、成反比,并与 恒流源?成反比; 3?通过平衡差分对的补偿作用,乘积系数与晶体管参数U 「无关,不受温度变 化的影响; 4.输入电压IL 和Uy 既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故称为四象限模拟乘法器。 它的输入山和Uy,输出U 。均可达±10V 很大的线性动态范围。 2振幅调制器的仿真测试 下图是用BG314乘法器构成的调幅电路的仿真图。其屮109端口接入高频载 波,104接入低频的调制波;图屮电位器起着平衡调节的作用,它控制着输出载 波分量的泄漏,当电位器匕完全调平衡时,载漏接近为零,可以调成双边带振 幅调制电路。 12V 51 kQ 在输入端加20mv/l()kHz 的调制波和25mV/750kHz 的载波,调节滑动变阻器观察输出 20m Vrms 10kHz 0° Ext Trig 1椚 *1 5 TOZ TO9 106 100nF 108 1010 ro : 2TO12 TO11 2s 4 0 ______ I2S ——? ------- /\AAr- 8.2kQ roio 7 T °.U, g ——/WV- 8.2kQ 3 >>> O k 3 51 kQ 3.3kQ 3.3kQ 13 g ◎ i 104 105 § I XI ,3kQ 25mVrms 750kHz 750Q 17 :750a 18

电子线路设计与制作实验报告

电子线路设计与制作 实验报告 班级:电信12305班 指导老师:朱婷 小组成员:张壮安剑锋罗杰杨康熊施任务分工:1.张壮实验报告的撰写 2.安剑锋检查元件及整理 3.罗杰电路的焊接 4.杨康元器件的保管及测试 5.熊施协助电路的焊接 2014年11月14日

项目一:红外线电路设计 一、电路工作原理 常用的红外线遥控系统一般分发射和接收两个部分。发射部分的主要元件为红外发光二极管。它实际上是一直特殊的发光二极管,由于其内部材料不同于普通发光二极管,因而在其两端施加一定电压时,它便发出的红外线而不会死可见光。 接收部分的红外接收管是一种光敏二极管。在实际应用中要给红外线接收二极管加反向偏压,它才能正常工作,亦即红外线接收二极管在电路中应用时是反向运用,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红外线二极管一般有圆形和方形两种。 二、电路原理图设计

课题名称元件数量备注 红外线发射——接收模拟 电路红外线发射管 1 红外线接收管 1 发光二极管 1 运放uA741 1 20K可调电位器 1 100Ω电阻 1 10kΩ电阻 1 330Ω电阻 1 元件清单表 三、电路设计与调试 (1)各小组从指导老师那里领取元器件,分工检测元器件的性能。(2)依据电路原理图,各小组讨论如何布局,最后确定一最佳方案在洞洞板上搭建红外线发射\接收电路图。 (3)检查电路无误后,从信号发生器送入适应电压。 (4)调节可调电阻R3的阻值,观察发光二极管LED是否出现闪烁现象,如果出现说明有发射和接收,如果没有检查电路。(5)实验完毕,记录结果,并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注意事项 (1)发光二极管的电流不能天大(小于200mA);(2)在通电前必须检查电路无误后才可; (3)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压峰峰值1.5~2.5V。 项目二:定时电路的设计一、电路原理图与工作原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