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原因和结果

1.概念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原因是引起他事物或他现象的产生,结果是受某种事物或现象的作用而产生。

2.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

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2)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表现在:

①原因和结果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取消了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

②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又是相对的。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就变成了原因。

(3)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生产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方法论意义

(1)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2)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有利于总结实际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3)准确地把握因果联系,能增加工作中的预见性,增强行动的自觉性;

4.举例

神话里有一个国王听巫师说他的儿子长大后会弑父娶母,他怕寓言成真,就命令侍者带走孩子并杀了他,但侍者只是把孩子放进木盆顺水而下,结果被邻国的人收养并长大,成年后出去历练时遇到粗暴的老者,言语不和时错手杀了老者,这个老者就是他的亲生父亲—国王。他继续前进,到了国王的王国,此时国家正在闹瘟疫,但是国王却被人杀死。他拯救了国家,被百姓推选为新的王,娶了前皇后,也就是他的母亲,并保证会抓到杀死前国王的凶手。后来查出凶手就是自己,自杀而死。弑父娶母的结果造就了送走孩子的原因,而原因必然导致结果。

二、现象与本质

1.概念

现象和本质揭示的是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这同错觉有所不同。错觉是人的感觉造成的,属于主观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本质同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就是认识事物的必然性、规律性。

2.辩证关系

(1)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其具体表现是:

①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而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②现象是个别的和具体的东西,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同类现象具有共同的深刻的本质,而共同的本质则通过千差万别的个别现象表现出来。

③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稳定。在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本质是相对不变的,但它表现出来的现象则是经常变化的,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具体形态。

④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现象单纯、深刻。

(2)现象与本质又是相互联系和辩证统一的。具体表现是:

①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总是反映本质。

②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3.方法论意义

本质和现象的对立,说明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必须通过现象揭示本质,这也是科学的任务。

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能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4.举例

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这是日常生活当中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了.然而牛顿却由此引发了“为什么苹果不飞上天而落到地上”的联想,并因此深入地研究,推理,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产生,其本质是万有引力的吸引而造成的.古代,人们看见自己生活的土地四四方方,而太阳却是东升西落.由此现象而产生了“天圆地方”的假说.

三、内容和形式

1.概念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外部表现形态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事物的形式有两类:一类是事物的外在形式,它是和内容不直接相关的非本质的形式,它的改变不直接涉及事物的内容。另一类是事物的内在形式,它和事物的内容紧密相关,是事物的本质形式。它的改变会引起事物内容的变化。

2.辩证关系

(1)内容和形式是相互对立的。

对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来说,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则是事物存在的基础。二者在确定的关系中是对立的。

(2)内容和形式又是统一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内容和一定的形式,一定的形式以一定的内容为基础;一定的内容又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形式。

②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必然要求产生什么样的形式。另一方面,形式也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③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以成为内容,反之亦然。内容和形式的区别是相对的。

3.方法论意义

坚持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自觉地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的唯物辩证法原则,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由于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所以要善于根据内容的发展,适时地、正确地变革旧的形式。

自觉地运用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辩证法,善于分析各种形式,既可以利用旧形式为新内容服务,也可以创造新形式为新内容服务。

自觉地运用内容和形式矛盾运动的原理,既不死抱住过时的形式不放,又不过早地任意改变尚有积极作用的形式。为此,在实践中既要反对片面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又要反对抹杀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4.举例

一个善良的人他一定做的是善事.内容(本质)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形式上(外在的)他做的是善事,善良的本质决定他做善事而不是作恶,所做的善事也反应了这个人善良的本质.

四、必然性与偶然性

1.概念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决定的本质的联系。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偶然性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所决定的非本质的联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辩证关系

(1)两者的对立

①产生的根源不同。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非根本矛盾和事物所处的外部条件造成的。

②发展趋势不同。必然性是比较稳定的,持久的,比较确定的,具有必然要贯彻到底的趋势;偶然性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

③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一般只居于从属的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2)两者的统一

①相互渗透。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②相互依赖。凡是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凡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都始终受着内部必然性的支配。

③相互转化。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以转化为必然性,必然性也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3.方法论意义

①重视必然性

②不忽视偶然性。

③反对宿命论与目的论

4.举例

人的各种死亡方式,有的人寿终正寝,有的人死于非命;一棵瓜秧结几个瓜。偶然性决定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五、现实性和可能性

1.概念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现实性的特点:具有现在正在存在的性质;具有必然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2.辩证关系

(1)区别:可能性是一种可能的发展趋势,不是现实,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能会转变为现实。

(2)统一: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现实性是实现了的可能性,没有可能性的东西不会变成现实性;可能性是尚未实现的现实性。可能性的根据存在于现实性之中。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可能性产生于现实性,现实性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

3.方法论意义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使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人们可以依靠主观努力,把有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对立使人的能动性具有发挥的必要性。

4.举例

《西游记》幕后大揭秘,导演(杨洁)找第三任“唐僧”(迟重瑞)是在楼道无意中遇到的,这说明《西游记》中唐僧人物的现实条件要求,是只要具备这个角色要求的,都有出演的可能性。所以在偶然性下,迟重瑞被发现,因为他具有这个角色现实要求条件,所以由可能会出演转化为现实出演。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三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第二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教育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性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一)承认遗传是先天的东西,但并不是神秘的东西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 (二)既不否认遗传的作用,也不夸大遗传的作用 一方面,应当承认,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是不行的。例如,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脑髓,因而就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能有一些最低级的感觉,如关于饥、渴的内脏感觉等。一个生来就是全色盲的孩子,就无法辨别颜色,更无法成为画家。而且,由遗传带来的解剖生理特征,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在儿童心理发展上是有一定作用的。例如,儿童自出生的时候起,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就表现出天然的差别;在产房中可以观察到那些出生几天的孩子,有的安静些,容易入睡;有的手脚乱动,大哭大喊。当然这些天然的神经类型在后天的生活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在人们进行护理工作的时候,却不能不考虑到这些特点。又如,儿童生理发展的情况和特征(像青少年时期的性成熟和由此引起的两性差异),虽然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却是儿童教育上必须注意的一些起作用的条件。 研究也证明:有许多遗传疾病是直接与儿童智力低下有关的。例如,

有一种“三色体病”,是在遗传过程中,第21对染色体上多了一条染色体,这种儿童一生下来就有躯体和智力上的缺陷,也叫做“先天愚”(大约占产儿中的1/650)。又如,有一种“苯丙酮尿症”,由于在遗传过程中,血液中缺乏一种分解苯丙酣酸的酶,以致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儿童严重的智力低下。如果在6岁以前,通过饮食治疗(通过饮食降低苯丙酮酸),也可以使智力恢复正常。 另一方面,也决不夸大遗传这个条件。因为它只能提供儿童发展以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但决不能预定或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谁都知道:一个言语器官生来很健全的儿童,如果出生以后不与人类社会接触,就不可能学会说话,甚至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所谓“狼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总之,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否认这一点是不对的。不过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儿童心理向什么方向发展,并不决定于遗传,而是决定于环境和教育。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决定作用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其中教育条件起主导作用。 (一)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以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例如,儿童虽然同样地生来就有健全的头脑和眼睛,但有的孩子可能读书识字,有的孩子可能目不识丁。如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子女失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又如,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同是属于所谓“不可遏制塑”的孩子,其中一个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 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范畴。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②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③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④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意义: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①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②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③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方法论意义: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发展不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变化。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使个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重叠地渐进,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初期和后期都包含着前后相邻阶段的特点,发展中任何新的一步都是和以前的发展水平整合在一起的。à连续性 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à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每一发展阶段也不可逾越,个体都必须以同样的顺序,从低向高地发展每个阶段。 3.不平衡性 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心理各组成成分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虽然任何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曲线都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但决不会完全重合。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1.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概念来解释这一过程。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人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如抓握反射、吸吮反射等。同化,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个体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2. 影响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有四: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平衡化。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为认知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练习与习得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儿童认知发展的源泉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3.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1、儿童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规律 儿童心理研究范围是0-18岁,又将其分为几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0-7岁),儿童期(7-12岁),青春期(12-18岁)。 现在,越来越多的妈妈重视胎教,胎儿期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胎儿期的特点如下:(1)胎儿和妈妈是一体的,所需营养全由妈妈提供;(2)妈妈的情绪胎儿可以感受到,如果妈妈的情绪不好或者害怕,胎儿也会感觉恐惧。胎教其实并不是教育胎儿,而是有助于妈妈。至于胎教音乐,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根本听不到,不过胎教有用,主要是妈妈情绪好,有助于胎儿。 宝宝出生之后,要面临新的外在环境,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胎儿其实要12个月才能离开母体,但是为什么现在是10个月呢?因为人类进化,头部较大,12个月生产困难。因此,婴儿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妈妈体内会分泌催产素,对孩子的反应有直觉,比如说,孩子哭了,爸爸可能不知道,但是妈妈会知道,可能是孩子要换尿布了。怎么建立安全感呢?就是孩子有需求的时候,爸爸妈妈是否在身边照顾。婴儿表达需求的方式就是哭,因此孩子有需要时,亲人要及时满足。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婴儿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可信,长大以后会与父母不亲,与伴侣关系也不好。这个需求并没有消失,一直处于一个向外索取的状态。 3-7岁的阶段,心理发展又不同。比如,向外界的人一定要说接受。小时候可以随意吃饭大小便,但是现在不可以了,要按时吃饭,无法自由表达情绪。这个阶段开始社会化,要适应社会的环境。于是,孩子的感觉开始变得不重要,规矩重要。特别是在中国,孩子都变得统一规范化了,孩子必须遵守规矩才能生活下去。延迟满足:我想要的东西,必须通过抑制眼前可以得到的满足,才能最终得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事业上比较成功,家庭比较幸福,生活在社会中上层。在孩子小学阶段,要开始了解世界,以及获得知识。这个阶段培养孩子获得知识的能力很重要。 到了青春期阶段,孩子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叛逆”。一开始是,爸爸妈妈是对的,我是错的,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你让他怎么做,他偏不怎么做,一切都靠不住,一切都不可信,甚至对他自己,他也可能不相信。这个是时候是儿童开始独立,形成人格个性的关键时期。如果青春期的孩子不叛逆,这是不是一个好事呢?这还真不是一个好事,因为将来出来以后,他还会有反抗。这个反抗存在两种情况:(1)大学以后,开始逃离,绝对的一种逃离方式就是毁灭自己——自杀;(2)什么都不做。那么,青春期的叛逆该怎么应对呢?需要让他充分地完成,否则,青春期的这些特点在他的性格中将长期存在。 青春期过了以后,比方说18-25岁,这时孩子要形成一个独特的自我,是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候,孩子开始考虑,我到底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要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我将来的发展,我可能要为自己做些什么?所

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原因和结果 1.概念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原因是引起他事物或他现象的产生,结果是受某种事物或现象的作用而产生。 2.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 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2)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表现在: ①原因和结果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取消了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 ②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又是相对的。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就变成了原因。 (3)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生产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方法论意义 (1)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2)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有利于总结实际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3)准确地把握因果联系,能增加工作中的预见性,增强行动的自觉性; 4.举例 神话里有一个国王听巫师说他的儿子长大后会弑父娶母,他怕寓言成真,就命令侍者带走孩子并杀了他,但侍者只是把孩子放进木盆顺水而下,结果被邻国的人收养并长大,成年后出去历练时遇到粗暴的老者,言语不和时错手杀了老者,这个老者就是他的亲生父亲—国王。他继续前进,到了国王的王国,此时国家正在闹瘟疫,但是国王却被人杀死。他拯救了国家,被百姓推选为新的王,娶了前皇后,也就是他的母亲,并保证会抓到杀死前国王的凶手。后来查出凶手就是自己,自杀而死。弑父娶母的结果造就了送走孩子的原因,而原因必然导致结果。二、现象与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六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1质的含义 质是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它物的内在规定性成为某特定事物而不是其它事物的内在根据,是事物本身固有,非现露于外表的,比如,水、生命、社会主义、抽象地说就是使社会主义的,使粉笔之成为粉笔者 理解该概念的要点(1)、质和事物的关系是直接同一关系不仅仅是教材上的两层、 更根本的是、质一改变事物就变为它物(2)、质和属性及其关系 A.、属性的含义是事物相互关系中质的外在表现流动性可燃性 B、质和属性的关系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内在根据与外在现显的关系是表里关系 (3)、怎样确定事物的质结合人的实践需要、抓住本质属性比如;买一个杯子 是作为一件艺术品还是作为喝水的用具选一名运动员还是选先进个人(4)、质的多样性由于事物之间区别的多样性如常三好学生社会主 1、量 (1)、量的含义 (2)、内涵的量与外延的量 (3)、量和事物的关系 (4)、量和质的关系 2、度 (1)、度的含义(2)度和关节点的关系(3)、度的特征A、质和量的相互结合B、质和量的相互规定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关系 1、含义 2、关系(1)、区别是否超出度体现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还是间断性(2)、联系A、必要准备必然结果理论理由事实根据 B、巩固成果、开始新的量变 2、复杂多样性 (1)、量变的复杂性A、具体形式多样基本形式两种B、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A、阶段性部分质变(造成的原因)B、局部性部分质变(造成的原因) C、时间延续上的多样性 (2)、质变的复杂性A、具体形式多样基本形式两种B、相互渗透及其原因C、质变过程中量的特征(与单纯量变的区别) D、质变过程本身的多样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儿童心理学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上,涉及如下的一些理论问题。 第一,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先天遗传,遗传只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前提,但不能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则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或内部矛盾问题。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即存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也是一样。 第三,关于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并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它必须通过儿童心理的内部原因来实现。 第四,关于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儿童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有阶段性的。只看到不断发展的一面,或只看到发展阶段的一面,都是不对的。 这是我们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的理解。这几个问题是儿童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的一部分,本书第三章将作详细的论述。 倚窗远眺,目光目光尽处必有一座山,那影影绰绰的黛绿色的影,是春天的 颜色。周遭流岚升腾,没露出那真实的面孔。面对那流转的薄雾,我会幻想,那 里有一个世外桃源。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夏夜,我会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一场 流星雨的来临… 许下一个愿望,不乞求去实现,至少,曾经,有那么一刻,我那还未枯萎的, 青春的,诗意的心,在我最美的年华里,同星空做了一次灵魂的交流… 秋日里,阳光并不刺眼,天空是一碧如洗的蓝,点缀着飘逸的流云。偶尔, 一片飞舞的落叶,会飘到我的窗前。斑驳的印迹里,携刻着深秋的颜色。在一个 落雪的晨,这纷纷扬扬的雪,飘落着一如千年前的洁白。窗外,是未被污染的银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教案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等构成了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2.简述各个环节的主要内容,认识基本环节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3.引导学生回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普遍发展”的内容。再提出“联系与发展有哪些基本环节”这个问题。 4.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37——39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基础知识 难点:简述各个环节的主要内容并深刻理解。 三、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对学生进行提问:“风吹”与“草动”有什么关系;闪电的出现与云层中放电有什么关系;书写的文字与作品篇章有什么联系;西瓜种子播种后收获的是西瓜而不是南瓜是因为什么性;车祸又是什么性。 根据教材及PPT向同学们讲解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详细内容:

原因和结果: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原因是结果的根源,结果是原因的产物。 补充:在事物确定关系中,因果区分是确定的,不能颠倒;在事物发展中,因果区分是不确定的、相互转换的。 现象和本质: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内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和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可能性和现实性:现实性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强调: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课后研讨: 1.你认为哪些事物之间还存在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内容与形 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关系。 2.你认为事物之间只能单独存在一种关系还是几种关系共存? 五、本课小结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些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世界的过程性就是“现实的诸环节的全部总和与展开”。原因和结果、现象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作为关于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唯物辩证法揭示并阐述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18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为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学习唯物辩证法,最重要的是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树立矛盾观点,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 盾,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到解决矛盾的途径和办法。 1、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 正确地理解矛盾、同一性、斗争性三个基本范畴的含义,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前提。 (1)什么是矛盾? 矛盾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指的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当我们的认识由事物的现象深入到本质时,就会形成关于矛盾的观念。矛盾是用来表达和说明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本质的概念。 一切矛盾都由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构成,矛盾关系就是发生在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没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则不构成矛盾。 (2)矛盾关系包括二方面:一方面是对立关系,另一方面是统一关系。只有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关系,才是矛盾(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通常,我们把矛盾的对立称为斗争性,把矛盾的统一称为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性质。同一指的是一种联系,但不是任何联系都可以称作矛盾的同一性,只有处在统一体中的对立面双方之间的联系,才具有同一的性质。具体说来,矛盾的同一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这意思是说,矛盾着的每一方都不能孤立的存在和发展,一方必须以另一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所谓相互贯通表现为二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即所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性质。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和矛盾的同一性一样,矛盾的斗争性也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无限多样的形式。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 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_)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方面,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其形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得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 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从最初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随着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要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忽视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又要积极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促进作用。 (二)本质与现象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白己的存在;现象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本质与现象的相互依存表明: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总分:2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2,分数:84.00) 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 A.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A. √ B. C. D.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运动变化的观点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A. B. √ C. D. 3.事物的规律是( ) A.事物的特殊的联系 B.事物的普遍的联系 C.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A. B. C. D. √ 4.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B.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A. B. √ C. D. 5.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的变更 A. B. C. √ D. 6.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A. B. √ C. D.

7.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是( )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B.唯心论同唯物论的根本区别 C.相对主义同绝对主义的根本区别 D.唯理论同经验论的根本区别 A. √ B. C. D. 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形式和内容 B.方向和道路 C.内因和外因 D.动力和性质 A. B. √ C. D. 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的规律 A. √ B. C. D. 10.同一矛盾内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B.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D.矛盾的对抗性和矛盾的非对抗性 A. B. √ C. D.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其中( ) A.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B.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C.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也是相对的 D.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A. B. √ C. D. 12.否认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观点是( ) A.形而上学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A. √ B. C. D. 1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方法是(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辩证法 D.唯物主义 A. B. √ C. D. 1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第五章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五章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第一节整体与部分 第二节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第三节相对与绝对 第四节原因与结果(五大范畴)第五节偶然与必然(五大范畴)第六节形式与内容(五大范畴)第七节现象与本质(五大范畴)第八节可能与现实(五大范畴)

整体与部分 整体与部分是哲学史上的一和多的深化,整体与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前者具有反思的独立性而后者具有直接的独立性;但彼此之间也是互为条件。整体与部分历来被看做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辨证法范畴,亦称全局和局部。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于他们的对立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体与部分互相包含。 第二,整体与部分相互转化。实际上只是将整体与部分的相对性。 第三,整体不一定等于部分之和。 如果从哲学上加以全面的概括,可以总结为三种情况: 一,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二,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总和。 三,整体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总和。 整体与部分是一对重要的逻辑范畴,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 首先,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综合和分析的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 其次,人们在实践中应当力求整体最优化,使其发挥更大的功能。这就要注意调节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相互作用。 最后,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从属于整体,因此我们在一切活动中都应该有全局观念或整体观念,同时也要充分重视部分的作用。 相对与绝对(2011 2013) 相对与绝对可以说是由涉及具体事物的部分与整体和涉及一般事物的个别与一般两对范畴的综合而成的。个性或殊性限于个别的事物或特殊的领域,是相对的;共性或普遍性则超出了个别东西的领域,是绝对的。 相对就是有对、有条件、有限,绝对就是无对、无条件、无限,而相对于绝对的区别也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一、个体心理发展表现出以下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1、人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人的一生就是生理、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相互影响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 2、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而且遵循这某些共同的模式。例如,身体及其运动机能的发展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发展序列:首尾方向;远近方向;大小方向。 3、个体的心理发展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 4、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其各自发展到成熟阶段所需的时间以及发展的高峰期所出现的年龄阶段也不尽相同。 5、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1、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科学的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 2、教育必须以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教学应遵循教学的准备性原则,即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该原则又称为“量力 性原则”或“可接受原则”。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 的行为图式,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以此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 命名事物。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在前一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 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是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表象,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儿童的认 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还没有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开始能够凭借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的认知发展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 儿童已出项了“守恒”的概念,即无论客体的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总量是恒定不表的。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儿童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 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特有的,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在活动当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人 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 2.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 级机能转化的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的表现:(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 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内化学说。维果斯基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 的工具理论。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第 1 页共4 页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基本规律和一系列基本范畴组成的,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所有的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都是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的展开。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回忆一下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扭转乾坤、突破乌江天险、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飞兵奇袭腊子口、胜利在望。 我们可以想到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张国涛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给党和红军造成的严重损失。继而想到遵义会议和革命圣地延安。 我们可以想到“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东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我们可以想到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场上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 我们可以想到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 我们可以想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我们还可以想到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一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 我们所联想到的这些历史事件,也就是红军长征前前后后所涉及到的主要关系,有党内的路线斗争,有“九一八”事变,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新的长征等等。对于长征来说,这些关系,有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历史关系和现实关系等等。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一个由各种历史事件所构成的一个普遍联系的网络。这些关系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关系,这些关系具有客观的、普遍的和多样的等多方面的特征。

那么,所谓联系又是什么呢? 唯物辩证法所说联系,就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同时,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不管人们是否能够认识得到,这种联系都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具体来说,联系的普遍性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事物之间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任何事物是脱离这个统一整体而孤立存在着的。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具有多样性。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在这中间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了事物的规律性。 恩格斯在描绘整个世界普遍联系时,曾经这样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所以,坚持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专题拓展资源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们在本书的第一章讲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发展的方向、顺序;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学前儿童的个别差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等四个方面。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我们实际上对这几个方面的知识都已经有所接触。本章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将对这些知识加以条理化并在理论上作进一步阐述,以帮助读者提纲挈领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章着重讨论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两大问题。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本书第二章到第五章,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上介绍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从第六章起的以后各章,又从认识、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介绍入学前各年龄阶段的特征。从这些横向的和纵向的发展特征,可以看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简单到复杂 刚出生的孩子只有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从不齐全到齐全 新生儿并不完全具备人所特有的全部心理活动,比如:初生时还不能集中注意,头几个月的孩子还不会认人,1岁半以前还没有想象活动,2岁左右才开始真正掌握的语言,6岁左右个性才开始初具雏形。这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是在出生后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规律,感觉和知觉属于简单的认识过程,在感知之后出现记忆,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发生想象和思维等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以及其它复杂的心理活动。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已齐全,并逐渐形成统一的个性时,儿童的心理要比最初复杂得多。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圣才出品

第5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5.1 考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揭示并阐释了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并认为辩证法就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一、规律是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规律,认为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规律既是联系的范畴,又是发展的范畴。1.规律的内涵 (1)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 ①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但并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本质的联系,都构成规律。 ②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a.规律不是事物的现象,而是属于事物本质层次的东西; b.规律不是通过感官直接把握的,规律性的认识属于理性思维层次的认识。 ③在规律中,表现出来的始终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a.作为本质的关系,规律包括继起的本质关系,也包括并列的本质关系。前者体现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之间的本质关系,后者体现在事物相对静止的诸规定性中,如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本质关系。 b.作为本质的关系,规律既包括历时性关系,也包括共时性关系。任何共时性的并存关系都不是凝固不变的,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不断把共时性的关系引向变化,即引向历时性的关

系。 (2)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的联系 ①规律和必然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代表着事物发展过程中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a.规律的必然性是指规律的存在、规律的作用及其后果的不可避免性。一些事物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另一些事物的出现;事物发展的这一阶段不可避免地要把事物引导到另一阶段。 b.作为必然联系,规律是一种因果联系。但是,规律的必然联系并非等同于因果联系。只有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仅具有因果制约性,而且这种因果联系构成本质的联系时,才具有规律的意义。 ②在现实中,规律的必然性并不意味着规律只有一种表现,也不意味着规律只能以一种方式实现出来。 在理解规律的必然性特征时,要注意把规律的必然性和规律的实现方式作适当的区别。 ③规律的必然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实践中不会从事违反规律的活动。 人们通常所说的规律不能违背,是指人们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一定要受到规律的惩罚,而不能理解为人们不会做出违反规律的事情。 (3)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稳定的联系 稳定的联系是指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规律就会反复起作用,普遍地实现出来。规律的必然性正是在规律的重复性、普遍性中得以体现的。 ①规律的重复性 a.规律的重复性是在一个一个不可重复的事物中体现出来,规律的重复性只是重复贯穿同类事物中的必然性的内容。 b.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规律就可以在无限的事物中发挥作用,重复它的必然性。要求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环节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事物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是(C )。 A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决定内容 B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消极服从于内 容 C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D 、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于形式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是D )。 A 、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 B 、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的速度而变化 C 、时间、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 D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3、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D )。 A 、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B 、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C 、运动构成联系 D 、联系构成运动 4、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B)。 A 、由偶然向必然转化 B 、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 、由简单向复杂转化 D 、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5、事物螺旋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A )。 A 、上升性 B 、重复性 C 、回复性 D 、循环性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掌握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ABCD )。 A 、明确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 B 、坚持一切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可能性出发 C 、做到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 D 、努力创造有利的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 E 、从主观愿望出发,凭想当然、凭感觉地去办事 2、事物的联系是复杂性多样的,它们分别是( ABCDE)。 A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B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C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D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E 、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 3、看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AE ). A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 、两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C 、一点论和重点论的统- D 、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 E 、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 4、本质是( ABCDE)。 A 、事物的根本性质 B 、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 、一事物具有质的规定性的内在根据 D 、由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E 、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 5、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CE)。 A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