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平遥中学历史教研组王晓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表格、材料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其深远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视野,认识到民主、法制的来之不易,培养民主法制意识,关心时政,树立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三、教学策略:对比分析,问题引领,自主探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材料:

“18世纪之末,19世纪之初,专制仆

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

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师:历史与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近……就如老师所站的这个位置,往后是历史,往前是未来,立足的地方就是今天。19世纪“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之后的一百年年又何尝不是“百年锐于千载”,而我们所处的这一百年同样是“百年锐于千载”,这节课我们以1911年的革命为原点,上下三百年,只希望能得到一些于今天的民主、法制建设有益的启示。

2.授新

过渡:

材料:从辛亥革命向前翻开一百年,是嘉庆十六年。这一年,清政府明令严禁西洋人潜住内地。嘉庆皇帝给出的理由是:“西洋人住居京师,原因他们熟习算法,可以推步天文,备钦天监职官先用。至于外省地方,本无需用西洋人地方,也就不应有西洋人在境潜住。”

当时实际的世界形势是什么样的呢?

(1)“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一场现代化的考试(1811-1911)

材料一:课本后“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设问:归纳当时的“世界潮流”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自由化,科学化。)

材料二:P61阅读框,P69“清政府怎样走立宪之路”

设问:面对现代化的考试,清政府这个学生前半场睡着了,但被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后,开始应考,这个学生在卷子上写了些什么?

如果你是阅卷老师,会给清政府这个学生打多少分?并说明评分理由。

追问:那么对于“迟到”的学生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宪派)来讲,他们又在卷子上写了些什么?会给他们打多少分,说明理由。

(2)“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一份早交的答卷(1911-2011)

过渡: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仓促起事,政权草创,但是从“揖美追欧,旧邦新造”的国歌歌词可以窥见其设计之高远,命题之重大,那么碎玉这份早交的答卷该如何评价呢?

辛亥革命:“新”与“旧”

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种,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辛亥革命:“破”与“立”

材料三:辛亥革命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人民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社会发生性质的变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积累了经验和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在“辛亥革命”经验教训基础上,走上了人民革命的道路,最后实现了孙中山等革命先辈没有实现的理想——所以我们说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社会变革的闸门。

——严昌洪材料四:

辛亥革命:“成”与“败”

材料五:P63活动建议

设问:结合材料,思考辛亥革命对之后百年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3)“百年锐于千载”——我的考场我做主(2011-2111)

过渡:“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

——梁启超

设问:我们的一百年,我们的考场将如何答卷?

3.小结

材料:“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地相似。”——马克·吐温

师:从1811年走来,三百年的历程,我们总在寻找历史于现代的启示,探寻其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历史有时看似很远,有时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在我们的时代,我们能肩负起历史的责任,让明天更美好!

六、板书设计

现清政府:改革

代立宪派:改革

15、辛亥革命

化资产阶级

革命派:革命

七、课后练习

思考题:晚清历史上为什么“改革”最终没有跑赢“革命”?历次改革失败的原因何在?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2560 -+=的所有实数根; x x (8)不等式30 x->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 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 用小写字母,,, a b c 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 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 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 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3.2数据与结构-【新教材】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教案

教科版2019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 第3单元认识数据3. 2数据与结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项目包含"任务一探究网购订单处理”和“任务二探究快件配送过程”两个任务。 任务一包含两个活动:“活动1了解订单数搦”,“活动2编制订单数据处理程序”。 任务二包含三个活动:“活动1了解快件派送线路”,"活动2了解物流网络”,“活动3规划取快递最快路线”。 任务一是让学生通过“活动1”,亲身体验数据的类型:字符串、数值(整数、浮点数)、布尔型(逻辑值),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的基本处理方式;通过''活动2”,以队列为例(PythOn中以列表实现),认识和掌握数据结构是对数据间关系的抽象和组织,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应用数据结构解决学习和生活实际问题,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两个活动相互关联,前者主要是对数拯的简单类型建立感性认识,后者是对简单数据类型进行组织和结构化(成为复合数据类型),以便与实际应用更好对接,建议任务一安排1课时。 任务二有三个重要内容:一是通过“活动1”,了解快递派送线路,领会可将快递(货物)运送的线路抽象为“树”结构,“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再是一对一的线性关系,而是一对多的非线性关系)。二是通过“活动2”,了解物流网络,领会将物流网络抽象为“图结构”,认识'‘多对多”的关系。三是通过“活动3”,了解图的遍历,善于将深度优先遍历转化为树形结构进行分析,并计算最短用时。建议任务二安排1课时。 通过两个任务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数据的简单类型,了解数据结构(列队、树、图)及英应用和简单操作 【教学建议】 计算机是处理数据的工具,不同类型的数据所表达的意义不一样,编码方式不一样,因此适用的运算也不一样,而且,更重要的是,许多零散的小规模的数据,往往还要用一泄的结构形式组织起来(如集合、队列、栈、树、图),实现更复杂的结构,与实例应用对接。 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 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中,发现鲜活的实例。对于实践性强的项目或活动,要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全程参与、深度参与,在体验、经验的基础上领悟、归纳、总结、运用。对于理论性较强的项目或活动,要充分铺垫、诱导、启发、示范、练习,课前学生作好预习,带着问题预习,教师充分准备各种情境下的教学预案,以及教学支架性材料,讲解时以例释理,避免直接灌输结论,更不要让学生机械背诵结论。 【教学目标】

高一化学必修一全套的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课程标准: 本章为高中必修模块的开篇第一章,从实验入手,重点介绍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化学实验应注意的安全事项、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检验等,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另外,在做化学实验时,取用的药品都是可以称量的,但分子、原子、离子等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是难以称量的,为此,引入“物质的量”这一基本物理量,可将一定数目的原子、离子或分子与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 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单位是摩尔。物质的量及其由此导出的其它物理量如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是中学化学的计算核心,也是进行定量实验的计算依据。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 2.通过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树立实验安全意识,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 难点: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有关伤害的事件非常多,你知道哪些?哪些与化学有关?请你说出来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并加以预防。学生思考、讨论。

有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对化学实验,尤其要注意实验安全,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你学习了哪些实验安全问题?对你有什么启示? 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回顾、讨论交流,让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新知学习新知学习 投影有关一些典型的伤害实例和违规实验操作所发生的伤害。 通过血的事实,告诉学生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学生观看,感受颇深。 归纳整理化学实验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学生总结,交流,相互补充。 思考交流 思考交流要做到实验安全,你认为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整理,相互补充,达成共识。 偶发事件的处理练一练1.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实验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水洗,边洗边眨眼睛 B.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C.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上着火时,可用水将其扑灭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巩固练习 &nb sp; 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接触药品 B.用嘴吹熄酒精灯火焰 C.实验后,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便丢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时练

第一单元第4课课时练1.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度B.中外朝制度 C.刺史制度D.郡县制 2.史载: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景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提升为王。对这段故事理解正确的是() A.兄弟情谊B.爱屋及乌 C.分割实力D.分封爵位 3.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大事,其中包括军权的加强,史料记载“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你认为这种做法最有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个朝代() A.秦朝B.唐朝 C.宋朝D.元朝 4.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中书门下B.通判 C.枢密院D.三司使 5.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宋代“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A.藩镇割据出现B.科举制完善 C.分割事权D.重武轻文 6.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职”。他指的制度是() A.汉代的内外朝制度B.唐代三省制度 C.明代的内阁制度D.清代的军机处 7.春联是日常生活中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于()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B.祁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8.某同学通过查找材料确认了以下史实: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为三公之一;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就以上史实得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案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四大发明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概括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识图、操作、占有材料和处理材料、概括历史现象特征、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图表整合知识的能力;养成分享和协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广泛收集课外资料和组织文字、视频材料,制作幻灯片;采用问题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弘扬科学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深深体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理解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地树立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难点: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点一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也有学习、也较感兴趣,同时大多数知识点主要是识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教学过程: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为代表 (一)造纸术: 1、书写材料的演变: ⑴殷商:甲骨、陶器、青铜器 ⑵秦汉:竹木简牍和缣帛(竹简太重、缣帛太贵,难推广) ⑶西汉;西汉时期已发明植物纤维纸。(纸质较粗糙) ⑷东汉: (105年)蔡伦用改进造纸术。(原料易得、造价低廉、质地细腻,被时人称为“蔡侯纸”)。 2、意义: ⑴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也最为显著。 ⑵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二)印刷术的进步 1、印刷术的进步: ⑴雕版印刷术:(每印一页就得雕一块版,雕错一个字就要重新换版) 唐朝(868年)《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课本插图) ⑵活字印刷术: ①发明: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泥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单个反体字,排版印刷后可拆散,反复使用。)(《活字版印西夏佛经》课本插图) 作用:节省雕版的费用,提高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②改进: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应用。 清代:《今古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印刷的最大一部书。 2、印刷术外传: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以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3、对欧洲影响: ⑴推动文教发展:14世纪末出现木版雕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金属活字印刷书籍。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教案第26课

第26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岳麓版教案2009版点击数:247 【字体:小大】【收藏】【查看评论】接收回传【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和史实、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四项原则和表现(中国加入WTO、APEC、建立中国-东盟贸易区)、发展同大国的关系、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及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归纳概括出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 通过阅读教材,能归纳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目的和意义。 能认识到外交活动的目的的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通过阅读历史材料,能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新中国外交是我国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体现。 ⑵新中国外交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信赖和赞誉。 ⑶我国外交战线人才济济,周恩来、乔冠华等人都是外交领域的“天之骄子”。新中国外交成就斐然,与旧中国外交有天渊之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和意义,新时期外交成就。 难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截至2005年2月,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多少个?是168个,世界上大约有200个主权国家,与中国建交的就有168个。可是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和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17个。那么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国际形势?新中国又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呢?我们来学习27课新中国的外交 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国际形势、国家性质、国家综合实力 线索:由于这一课内容比较多,为了方便同学们理解和记忆,我把教材整理了一下。学习的时候,我们分成三大部分来学习: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外交,七十年代的中国外交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一、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外交

最新人教版英语必修一全套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Module I Unit 1 Friendship Teaching Plan I. Teaching aims: 1. Ability Goals: ① Listening: gain useful information and clear views from the listening material; ② Speaking: express one’s attitude or views about friends and friendship in appropriate words. ③ Reading: let Ss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④ Writing: write a letter about how to make friends 2. Knowledge Goals: ① Talk about friends and friendsh ip; how to BE friends; how to gain friendship ② Use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 so do I / neither do I I think it is a good idea All right Yes,but… ③ to get the Ss to master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④ vocabulary and phrases: upset, calm, concern, careless, loose, cheat, list, share, German, series, outdoors, crazy, purpose, thunder, entirely, power, trust, suffer, teenager, advice, quiz, editor, communicate, situation, add up, calm down, have got to, be concerned about, walk the dog, go through, hide away, set down, a series of, on purpose, so as to, face to face, according to, get along with, fall in love with, join in, be upset about, for once 3. Emotion Goals: ① To arise S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② To encourage Ss to take part in the act ivities and make Ss confident; ③ To develop the ability to cooper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 (2)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提取图片和史料信息,拓展教材知识。 (2)组织发动学生通过图书或网上查阅资料,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 (3)设置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比较、分析,探究解决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难点 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董仲舒墓 董仲舒是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又一重要人物。他先后任江都相、胶西王相,58岁时辞官在家讲学著书。朝廷每有大事,汉武帝便派人向他咨询。75岁时病逝,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其墓地在京师长安西郊,汉武帝每次经过那儿,都特意下马致意,因此董仲舒墓地又称为“下马陵”。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他的学说为什么会受到汉

武帝的青睐? 新课学习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一)兴起原因 1.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 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为什么说黄老之学适应了这一需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 (二)兴盛时段 黄老之学什么时候在西汉兴盛?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三)名称由来 什么是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黄老思想与道教的关系。黄老学说起于稷下道家,他们同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至汉初,文帝、景帝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黄老之学迅速兴盛。黄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主义的因素,加上黄老之学研究者中,本来就有许多方士,他们以神仙长生不老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对这些因素作出宗教性的解释,使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相结合,向神仙方术的方向发展。至东汉,进一步将黄帝、老子神秘化,又由着重尊崇黄帝碑争而推崇神化后的老子,逐渐形成崇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并与方术仙道逐步合流,成为早期道教的前身。这些条件和佛教传人的影响,成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产生的基础。 (四)思想内容和特点 内容:黄老之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理解和运用 (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 新课学习 一、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的背景 国内: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②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军纪松散,军备废弛; ④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国际: ①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等国工业革命相继发展; ②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对外扩张,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全册) 课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课时 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理解货币的其基本职能依据:高考常考点,从实际上来说, 重点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货币, 不了解的货币的职能,就不能真正懂 得货币,就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 需要 教学货币的本质和纸币的含义依据:货币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 难点问题,并且纸币代替金银成为价值符号这 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困难, 1. 知识目标:理由:学习本框, 牢记:学生能透过现象 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看本质,从而为其 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更好地参与经济 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纸币的发行规律;生活,正确认识经学习 2. 能力目标:济现象;同时也能目标初步培养透过现象看商品货币本质的能力,提高正确判为其学习后续知断、识别有关商品与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识乃至整本教材 打下良好基础。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 教学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时间环节 课前抽查背诵 1.检查抽背诵 1. 认真背知识点强化记忆 3 分钟三分商品的含义及其查情况 2. 接受抽查检验考纲规定 钟基本属性,货币的 2. 评价总结抽的知识点本质;查结果 货币的基本职能; 纸币的含义及其 优点,纸币的发行

规律; 承接 1.核对自主学习 1. 巡视检查学 1. 学生自己展示验收学生 5 分钟结果中练习册的知识生完成情况,进预习习题完成情自主学习 环节点和例题答案行及时评价。况。的结果并 2.小组同学或同 2. 补充相应知 2. 其余学生互相加强记忆 桌检查识记情况识。补充并学生对所 3. 解决学生的展示习题进行评 问题,并达成共价。 识。 3. 提出质疑,相 互解答。 做议 1. 理解商品的含 1. 展示课件的 1. 学生根据课件 1. 通过丰20 分讲评义及其基本属性材料、事例和问上的问题,完成富多媒钟 环节 2. 了解货币产生题,让学生进行对材料的分析、体、材料的历史必然性思考总结和整理等展示, 3. 并从中理解货 2. 通过材料和 2. 牢记给学生直 币的本质事例进行知识商品的含义及其观的感 4. 理解货币的基点讲解基本属性,货币受,增强 本职能,并知道货 3. 指出书本中的本质;学生思考 币的其它职能;要求背的知识货币的基本职的主动 5. 理解纸币的含点能,货币的基本性。 义及其优点,知道 4. 评价总结学职能;纸币的含 2. 完成能 纸币的发行规律;生所答,并补义及其优点,纸力目标 充。币的发行规律; 3. 训练学 3. 学生以小组或生整合分 同桌为单位讨论析文本的 并总结老师提出能力。 的问题 4. 书上记录相关 补充知识点。

粤教版高一信息技术必修一教案:1.2.1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一、教材作用和地位分析 本章是本书及高中信息技术的开篇章,旨在引导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应用及发展趋势、影响等情况有个总体上的了解。本节作为第一章的第二节,系统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含义,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正确理解。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1、掌握什么是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发展历程 三、教学重难点 1、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 2、从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感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四、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是刚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变阶段,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对信息技术的概念还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相当多的学生还是以为信息技术就是电脑技术,认为信息课程就是电脑课程,从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可以告诉学生,人类应用信息技术是一个漫长的发展的过程,信息由古以来就是

人类重要的资源,提高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正确理解。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较感性,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不感兴趣。通过课程设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设计思路 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比较杂,要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面面俱到的全部掌握很难做到,因此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是本节课最需要注意和最难解决的问题。 根据教材这个特点和学生特点,因此在课程安排上:由IT单词含义引入新课,教师给出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技术的五个发展阶段作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学科了解的重点,着重讲述,并通过学生活动、问答等多种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信息技术学科思维;对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这四种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简单给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课后自学。 六、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活动师生交流 七、学生活动:比划猜词传话活动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言 在上一节课里,我们介绍了解信息这个概念,知道了什么是信息,也知道信息有六个特性: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还知道了信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宋朝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陆王心学。 (2)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由于儒学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使儒学在融合中得到发展。 (3)儒学在两宋时期汲取了佛、道有益的内容,形成了理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这其中“二程一朱”起了决定性作用。 (4)儒学到明朝中期,又发展为心学,它受佛教禅宗影响较大,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5)理解儒学在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面临挑战与融合的史实,分析程颢、程颐、朱熹创立理学的过程,理解其主要思想内涵和影响,探究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图书资料或上网搜索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生平事迹与主要思想言论,增强对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 (2)设置若干思考题,组织小组讨论,比较分析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并注意辨析其精华与糟粕。 (3)提取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若干言论,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探究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的挑战,但儒学汲取佛道的精神,自身也有了充足的发展,一方面说明儒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儒学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2)“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也说明不论外来文化还是中国土生的文化,不论如何神秘还是如何玄虚,都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生根成长。 (3)程朱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较之原来的儒学更加理论化

和思辨化,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较大,还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嚼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白鹿洞书院 800多年前,南宋大儒朱熹在此举办过一场学术研讨会,陆九渊就儒家义利等问题慷慨陈词。朱熹和陆九渊是南宋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各成一派,将儒学发展推上了一个新高度,称为“新儒学”。 那么,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它出现了哪些变化?如何看待变化? 新课学习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儒学的危机 魏晋南北朝时,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佛教,当时南北对峙,兵戈不息,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所有这些导致了佛教的盛行。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的信徒,而且皇帝大臣信奉道教。 道教、佛教的流传冲击着儒学,这是儒学危机的表层原因,那么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它的深层原因就是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此后孟子、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辛亥革命兴起和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史学评价方法,学生探究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掌握史学评价方法;结合现实,感知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革命者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教材。体会辛亥革命的意义,推动当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教材重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评价。 教材难点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一) 海峡两岸分歧多又大,为什么都要纪念辛亥革命?(学生有可能回答,则组织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直接过渡到探究环节)我们该怎样纪念辛亥革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专题三第二课《辛亥革命》。(播放幻灯片二) 展示课标要求(播放幻灯片三) 二、展示预习成果,师生探究 1、学生通过回答辛亥革命的过程初步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随后提点哪些是辛亥革命背景。五个条件: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行动

2、师生探究 (探究一)思考: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二)临时约法 大家在刚才的自学当中基本了解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现在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下本课的重点内容:辛亥革命的成果及其评价。 辛亥革命的最直接的成果是什么?资产阶级是如何维护的? 自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以来,英美法德等主要资产阶级国家纷纷通过制订宪法的方式维护其革命成果。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表格(播放幻灯片四) 师: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国家虽然同属共和政体,但由于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不同,共和政体也有差别。 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对表格的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更接近于哪个国家的宪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回答) 2. 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性质、意义是什么?(播放幻灯片五) 根据民权主义,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防止帝国主义侵略,规定中华民国领土的范围;根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人民的自由权利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实行责任内阁制;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即主要主权在民、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最新高一必修一集合教案完整版(精心整理)(1)

必修一第一章预习教案(第1次) 1.1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 我来泉州市第九中学; 五中高一(1)班; 我国的直辖市。 分析、归纳上述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归纳出集合的含义。 二、建构数学: 1.集合的概念: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set )。集合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集合A 、集合B …… 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element ),简称元。集合的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a 、b 、c 、p 、q …… 指出下列对象是否构成集合,如果是,指出该集合的元素。 (1)我国的直辖市; (2)五中高一(1)班全体学生;(3)较大的数 (4)young 中的字母; (5)大于100的数; (6)小于0的正数。 2.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 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一般不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但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按照习惯的由小到大的数轴顺序书写。 3.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属于”和“不属于”表示;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4.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的概念: 5.常用数集的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 } ,3,2,1*=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整数与分数=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 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3.5智能处理-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教案

3.5智能处理 导入课程 进入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日常上网的时候,有没有看到过类似网络兼职的广告?” “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是一个叫做打字员的兼职广告。大概意思是,需要完成音频转文字或者图片转文字的任务。”今天,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个骗术低端在哪个地方。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网络聊天软件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许多人采用文字聊天,有些人采用语音聊天,也有部分人采用语音转文字。 这个地方,我们重点来聊一下语音转文字功能。 课程展开 语音识别 通过输入法软件功能,可以把人们说出的话识别成文字,在输入框中显示出来。这就是语音识别的一个表现。除此之外,有没有同学可以说说生活中接触过的语音识别? 手机智能助理;天猫精灵;百度音箱; 这些机器无一不是智能设备,都具备识别语音的功能。随着技术发展,语音识别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发挥作用。而同学们需要意识到,机器能完成的简单任务通常不会用人力来完成。所以所谓音频转文字的打字员兼职,如果真按照人为完成,是一件成本极高,效率不高的事情。 同理,图片识别成文字,从简单的聊天软件qq,已经可以看出这项功能非常简单易上手。只需要将图片扫描,即可得到文字。大家都知道智能手机是电脑的延伸,早在几年前,计算机上已经可以配合相对应的软件系统完成文字识别。这个也就是本节课要重点学习的ocr字符识别。

在你们行动之前,我先演示一遍。 先打开ocr识别软件,从软件中打开图片。 倾斜校正和版面分析; 文字识别; 文稿校对; 存储为文本文件。 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素材中的待识别图片,识别出文本并校对。 有问题及时举手。 获取文本后,可以把文字内容填充到给你们的半成品文档中。 等大家完成后,我会让做的好的同学来分享自己的制作体会。并且对于自己的作品做一个评价。 通过刚刚的实践探究,大家已经对ocr字符识别比较熟悉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在看到书本提到的最后一项智能处理,而在当下网络环境中,非常普遍的一项处理方式:机器翻译,就是常见的在线翻译,一个单词忘记了或者看不懂的单词可以在翻译网站得到大概的结果。流量比较大的网站比如有道翻译、百度翻译。有些外文网站打开后也会提醒你翻译成中文。虽然机器翻译在语法和语义上可能有点误差,但是基本上可以满足简单的要求。 现在请同学们把素材中的英语文章翻译成中文。修改润色完成后,把文档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课后提交。 在课堂结束之前,请大家来讨论最后一个问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0课 梨园春秋2-岳麓版

第10课梨园春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京剧的形成与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戏曲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能力和方法 1、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2、通过京剧的脸谱和服装,激发学生对学习戏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京剧的形成和特点 难点:京剧在形成的原因及艺术成就 二.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探究分析把握时代背景,理解其时代性、多样性、艺术性。 2、利用电教手段:播放中国古代戏曲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加深对古代戏曲的印象。 3、组织分组讨论:理解京剧成为国粹的史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授课的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基本的史实有一定了解,但是基础不夯实,尤其是缺少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因而本节课的授课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深度剖析,以达到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请你猜一猜

导入京剧脸谱的图片,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从而导出本课内容——戏曲。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正课: (1).探究一:提出问题—什么是戏曲?从而导出戏曲的起源 先民们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这逐渐演变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之一—傩戏 进一步引出世界性文化共生现象,傩文化在世界其它地方的遗留表现,让学生深刻分析古代戏曲的特点 (2).探究二:为什么把本节课内容成为“梨园”呢?它有哪些含义 (3).探究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结合PPT材料,找到宋代南戏的兴起和形成的原因 此内容的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4)探究四:展示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概括南戏的特点 ⑴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 ⑵主要在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5).探究五:结合材料和史实分析元杂剧产生原因和特点 举例包括元代四大悲剧,培养学生的美育能力 (6).探究六:欣赏昆曲片段并小组合作总结昆曲特点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增加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深刻了解不同戏曲的不同特点 (7)探究七: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点最后展示一段京剧经典片段《将相和》,欣赏国粹的精髓 五.小结:中国古代戏曲的演变历程

粤教版 高一信息技术必修一教案设计:1.1 信息及其特征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介绍丰富多彩的信息及其重要性、有关信息的几种定义、信息的基本特征等内容。了解性的知识较多,比如信息的定义。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而信息的基本特征对于学生理解信息,解释信息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准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出例子进行探讨,认识和体验到生活中的信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把时间主要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互动等多种途径,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重难点,做到举一反三,并能学以致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是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教学对象为高一新生,由于初中各学校设施设备的差异,使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基础也参差不齐。而本节课纯粹是知识与概念,没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所以,必须通过在课堂上做些小游戏,分组活动等提高课堂气氛,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列举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 ②能够对信息的定义有基本的认识。 ③能够列举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有效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甄别信息、运用信息的信息素养;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学习信息技术奠定良好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在信息活动中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信息素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