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是赵国的一名杰出的将军。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将领,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攻占了阳晋。于是被封为上卿,凭借勇猛善战在各诸侯国闻名。蔺相如是赵国人。他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知道这件事以后就派人给赵王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邑请求交换和氏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以及各位大臣商议,如果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能是白白地受骗。如果不给秦国和氏璧则担心秦国会出兵攻打赵国。拿不定主意,寻求一个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止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呢??我告诉他,我曾跟从大王在赵国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和你交个朋友?我就凭这个知道他了,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那时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要从赵国逃奔到燕国,在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反而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赤身伏在斧质上(向大王)请罪那么也许侥幸能够免罪。?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幸好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有勇有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他。”赵王说:“得了我的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

相如说“秦王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果不答应,赵国理亏.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的话,那就是秦国理亏。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相如说“如果大王实在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和氏璧出使秦国。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璧留给秦国城邑不给赵国请让我把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左右侍从看,群臣高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要把城邑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说“和氏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手持璧退后几步站定,背靠着柱子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于是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倚仗它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和氏璧,而给我们的城邑恐怕得不到。?打算不将和氏璧给秦国。而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触犯强大秦国对我们的感情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璧在朝廷上将国书交给我。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

威望而修饰礼仪表示敬意呀。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来和弄臣们嬉戏。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邑所以又把璧取回来。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向柱子上撞去。秦王怕他真把璧撞碎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以璧击柱并召来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明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这些城邑的他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量此事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住宿。

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给赵国城邑就派他的随从穿着粗麻布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一个是坚守约定的。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考虑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侍从中有人想要拉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置。秦王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还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相如完成礼节后让他回赵国去了。

相如回国之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秦国也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了石城。第二年秦军再次攻赵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如果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胆小。”赵王于是前往赴会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辞别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

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不好推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让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相如向前递上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演奏。秦王不肯击缶。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要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杀相如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退却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只好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相如回头召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秦军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渑池之会结束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凭言词立下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

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碰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过了些时候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齐规谏说“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节义啊。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您却害怕他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就是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相如说“以秦王那样的威势我蔺相如却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两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整理 一、.通假字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同“锧”,铁砧。 2.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3.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用手托。 4.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5.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6.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7.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9.请奉盆瓯秦王。“奉”通“捧”,托、举。“瓯”同“缶”,盛酒浆的瓦器。 二、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徒慕君之高义也/徒以吾两人在也(只,只不过) 幸 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但) 因 ①相如因持壁却立(连词,于是,就)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趁着)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通过) 请 ①请奏瑟(请人做某事,请求) ②请指示王(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请允许我) ③臣请完璧归赵(敬词,表说话人对对方的敬意,可不译)三、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于是,在这时。前进,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⑧未常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竖起)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怀其璧(怀,怀揣着) 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b.名词作状语: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壁西入秦。(西,向西)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堂) 而相如廷斥之(廷,在朝廷上) c.使动用法: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大王必欲急臣(急,使……急,逼迫)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归壁于赵(归,使……回到) 毕礼而归之(归,使……归,回去) 以绝秦望(绝,使……断,断绝) d.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以……为先;以……为后)e.形容词作动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 未常有坚明约束者也(坚、明,坚守,恪守)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题附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人遗.赵王书遗:送。 B.恐惧殊.甚殊:特殊,特别。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谁,哪一个。 D.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驽:愚笨,拙劣。 解析B项,殊:很,极。程度副词。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相如引.车避匿 C.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②且.相如素贱人,吾羞 D.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大王亦幸.赦臣 解析C项“且”,连词,况且。A项“因”,①介词,趁机;②介词,通过,经由。B 项“引”,①动词,延请;②动词,掉转。D项“幸”,①宠幸;②副词,幸而。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C.召有司案图 D.拜送书于庭 解析A项,“质”同“锧”;C项,“案”同“按”;D项,“庭”同“廷”。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 ..王 B.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明年 ..,复攻赵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 ..殊甚 解析D项“恐惧”,古今义都是“害怕”。A项“指示”,古义,用手指给某人看;今

义,是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或: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B项“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成员。C项“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答案 D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②舍.相如广成传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左右欲刃.相如 ⑤相如廷.叱之⑥秦王恐其破.璧 ⑦庸人尚羞.之⑧宁许以负.秦曲 A.①⑤/②④/③/⑥⑧/⑦B.①②④/⑤/③⑦/⑥⑧ C.①②④⑤/③⑥⑦/⑧D.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解析①⑤名词作状语/②④名词作动词/③形容词作动词/⑥⑧使动用法/⑦意动用法。 答案 A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廉君宣.恶言 肃宣.权旨 B.臣等不肖,请辞.去 近者奉辞.伐罪 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也 D.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相如顾.召赵御史 解析C项,驽,愚笨,拙劣。A项,扬言;传达。B项,辞别;言辞,这里指皇帝的旨意。D项,只是,只不过;回头。 答案 C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相如每朝.时B.大王必欲急.臣 C.而相如廷.叱之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项,名词作动词;B项形容词作动词;C 项名词作状语。 答案 D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相如素.贱人素:向来。 B.顾.吾念之顾:回头看。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文: 司马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 l i n )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ei)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日:‘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日: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f ou)?”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梳理-试卷版(含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梳理-试卷版(含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总结 一、一词多义 1、负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①秦贪,负其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3、引③相如引.车避匿()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4、幸③则幸得脱矣() ①大王亦幸.赦臣()②而君幸.于赵王() 5、以⑨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2

()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何以知之( ) 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④以空言求璧() ⑤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⑥欲以击柱() ⑦赵亦盛设兵以待秦()⑧以戏弄臣() ⑩宁许以负秦曲() ⑾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⑿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⒀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⒁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6、而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①夫秦强而赵弱()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③城入赵而璧留秦()④毕礼而归之()⑥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⑦已而相如出() 3

7、徒③徒慕君之高义也() ①徒见欺( ) ②徒以口舌为劳() 8、因③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①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9、见③望见廉颇() ①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②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10、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②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 11、孰 ①惟大王与群臣孰计之()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12、为③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①拜为上卿()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④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4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学习他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廉颇严于律己,有错就改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归纳法、“引导—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他《史记》中的一篇作品《鸿门宴》,这一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史记》中另一篇作品《廉颇蔺相如列传》。二、解题 1.作家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 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全书共130篇,包括下列五种体裁: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整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整理 一、通假字 1.可与○不 不,通“否”,相当于“吗”。 2.拜书送于○.庭 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查考。 4.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二、古今异义 1.传以示 释: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 的人。左右,古义,侍从;今义,方位名词,左右和右面。 2.请王 释: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上对下的命 令或要求。 3. 释:明年,古义,次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4.于是相如 缶 释: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 动。 释:宣言,古义,扬言,散布言论; 今义,声明,文告。 6.而事君者 释:亲戚,古义,父母和亲属; 今义,亲属(不包括父母)。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译: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 ②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译:是赵国的宦者令缪贤的门客。 ③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译:和氏璧是天下共传的宝贝。 ④我为.赵将。译:我是赵国的大将。 ⑤★臣所以 ..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译:我离开父母和亲属而侍奉您的原因,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2.被动句: ①拜.为上卿译:被授予上卿的官职。 ②而君幸于.赵王.译:而您被赵王宠幸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译: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 欺骗。 ④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译:我恐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宾语前置: ①君何以知燕王。译:您根据什么了解燕王? ②何以知之。译:根据什么了解他? 4.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译:寻求可以派遣回复秦国的人 5.状语后置: ①拜送书[于廷] 译:在朝廷上行叩拜之礼送出国书 ②会[于西河外渑池] 译:在西河外的渑池相会。 ③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因此燕王想和您结交。 ④设九宾礼[于廷] 译: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礼。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复习归纳 一、掌握下列文言词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二、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三、一词多义 1、以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四、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

廉颇蔺相如列传随堂练习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随堂练 习答案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廉颇蔺相如列传》随堂同步练习 姓名:班级:得分: 一、基础知识过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前居后恭 B. 完壁归赵亡赵走燕艰明约束 C.相视而嬉不肖之人刎颈之交 D.萎靡不振势不俱生怒发冲冠 3、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拜.为上卿(授予官职)(2)窃.计欲亡走燕(偷盗) (3)均.之二策(比较,权衡)(4)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歪曲)(6)王必.无人(一定,实在) (7)相如奉璧奏.秦王(奏请)(8)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9)相如因持璧却.立(连词,表转折)(10)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感谢) (11)臣请就.汤镬(就是)(12)不如因而厚遇 ..之(优厚款待) (13)卒廷.见相如(朝廷)(1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诚实)(辜负)(15)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估计)(1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回去)(17)位在廉颇之右.(右边)(18)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占)(19)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特别)(20)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希望)A.⑴⑵⑷⑸⑹⒀⒄⒆? B.⑴⑶⑷⑹⑻⑿⒂⒅ C.⑴⑷⑸⑺⑾⒂⒃⒇? D.⑹⑻⑼⑽⑾⑿⒁⒃ 4、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臣愿奉璧往使 B. 拜送书于庭 C. 璧有瑕,请指示王 D.召有司案图

E.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F.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5、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璧有瑕,请指示 ..王 ③廉颇宣言 ..偿赵王城邑 ..曰④臣观大王无意 ⑤未尝有坚明约束 .. ..者⑥相如素贱人 ⑦臣所以去亲戚 .. ..而事君者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⑨于是相如前进 ..至蔺相如门谢罪 ..缶⑩因宾客 A.①③④?B.④⑧⑩?C.⑤⑥⑧?D.③⑥⑨ 6、指出下列各题中与其他三句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句(1)——————————————————————()A.大王必欲急臣 B.宁许以负秦曲 C.臣请完璧归赵 D.左右欲刃相如(2)——————————————————————()A.舍相如广成传 B.卒廷见相如 C.间至赵矣 D.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3)——————————————————————()A.且庸人尚羞之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毕礼而归之 7、下列“于”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 A.乃设九宾礼于.廷 B.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C. 臣头今于璧俱碎于.柱矣 D.拜送书于.庭 8、熟悉课文句子,认真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有误的选项() A.求人可是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字词整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成语(了解大意) 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布衣之交刎颈之交 二、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3、缪:秦自缪公以来(通“穆”)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5、拜送书于庭(通“廷”,朝廷) 三、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在) ④归璧于赵(介词,到)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介,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⑥宁许以负秦曲/以绝秦望/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目的连词,来) ⑦特以诈佯为予赵城(介,用) ⑧以相如功大/徒以吾两人在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连词,因为) 4、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③我见相如(动词,看见) 5、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6、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③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7、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8.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③则幸得脱(侥幸)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及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不肖() 2.刎颈之交() 3.广成传舍() 4.缪贤() 5. 列观() 6.相如虽驽() 7.臣语曰()8.使人遗赵王书()9.睨柱() 10. 不怿()11汤镬( ) 12衣( ) 褐 13盆缻( ) 14甚倨( ) 5.佯.为() 二、在下列句中通假字下画一横线,并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思。 1、可予不 2、详为予赵城 3、设九宾于廷 4、拜送书于庭 5、召有司案图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8、请奏盆缻 三、指出古今异义词并释义 1.明年复攻赵古义:今义: 2.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义:今义: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今义: 4.请指示王古义:今义: 5.于是相如前进缶古义:今义: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类型并释义 1、舍相如广成传 2、左右欲刃相如 3、乃使其从者衣褐 4、怀其壁 5、御史前书曰 6、臣乃敢上壁 7、而相如廷叱之 8、间至赵矣 9、奉璧西入秦 10、怒发上冲冠 1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2、且庸人尚羞之 13、毕礼而归之 1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5、大王必欲急臣 16、完璧归赵 17、宁许以负秦曲 五、解释下面一词多义。 书: 1.使人遗赵王书() 2.秦御史前书曰() 顾: 1.顾吾念之() 2.相如顾召赵御史曰()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况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请: 1.璧有瑕,请指示王() 2.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奏: 1.请奏瑟() 2.相如奉璧奏秦王() 计:

1.计未定() 2.廉颇蔺相如计曰() 3.可计日以待也() 于: 1.闻于诸侯() 2.故燕王欲结于君() 3.归璧于赵() 4.使不辱于诸侯() 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之: 1.得璧,传之美人() 2.即患秦兵之来() 3.均之二策() 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5.填然鼓之() 6.何陋之有() 许: 1.宁许以负秦曲()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时人莫之许也() 4.曳屋许许声() 引: 1.引赵使者蔺相如() 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3.相如引车避匿() 以: 1.以勇气闻于诸侯()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徒以吾两人在也() 4.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因 1.相如因持璧却立() 2.因人之力而敝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不如因而厚遇之() 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大王见臣列观() 5.徒见欺() 6.以勇气闻于诸侯() 7.何以知之()8.而君幸于赵王() 9.且相如素贱人()10.相如闻不忍与会 七、重点句子翻译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字词整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一、文化文学常识 1、司马迁 公元前145~约前87,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早年游踪几遍全国,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职,得尽读史馆藏书,后因历法进行改革,又为李陵辩解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立说,写成《史记》。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代史学影响深远。《史记》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共130篇。该书对许多历史人物的记述描写形象逼真,体现了传记文学的特色,所以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通假字 1、君不如肉袒斧质请罪 2、可予不 3、臣愿奉璧往使 4、拜送书于庭 5、召有司案图 6、设九宾于廷 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8、请奉盆缻秦王 9、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10、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三、词类活用 1、怒发上.冲冠 2、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3、间.至赵矣 4、卒廷.见相如 5、而相如廷.叱之 6、毕.礼而归.之 7、辱.其群臣 8、归.璧于赵 9、秦王竟.酒10、宁许以负.秦曲 11、臣请完.璧归赵 12、大王必欲急.臣 13、秦王恐其破.璧 14、舍.相如广成传舍 15、以绝.秦望 1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17、乃使其从者衣.褐 18、怀.其璧 19、赵王鼓.瑟 20、秦御史前书 ..曰 21、蔺相如前.曰 22、左右欲刃.相如 2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24、臣乃敢上.璧 25、相如前.进缻 26、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27、未尝有坚明 ..约束者也 28、吾羞.,不忍为之下 29、且庸人尚羞.之 30、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2、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33、相如每朝.时 四、古今异义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1)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2、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拜官做上卿。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于诸侯各国闻名。 3、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译文: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4、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译文: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5、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译文: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6、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译文: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被欺骗;想不给,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7、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8、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译文: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9、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译文: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 10、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译文: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了解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11、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文: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12、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

最新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含答案

高等数学第六版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习题1-1 1. 设A =(-∞, -5)?(5, +∞), B =[-10, 3), 写出A ?B , A ?B , A \B 及A \(A \B )的表达式. 解 A ?B =(-∞, 3)?(5, +∞), A ? B =[-10, -5), A \ B =(-∞, -10)?(5, +∞), A \(A \B )=[-10, -5). 2. 设A 、B 是任意两个集合, 证明对偶律: (A ?B )C =A C ?B C . 证明 因为 x ∈(A ?B )C ?x ?A ?B ? x ?A 或x ?B ? x ∈A C 或x ∈B C ? x ∈A C ?B C , 所以 (A ?B )C =A C ?B C . 3. 设映射f : X →Y , A ?X , B ?X . 证明 (1)f (A ?B )=f (A )?f (B ); (2)f (A ?B )?f (A )?f (B ). 证明 因为 y ∈f (A ?B )??x ∈A ?B , 使f (x )=y ?(因为x ∈A 或x ∈B ) y ∈f (A )或y ∈f (B ) ? y ∈f (A )?f (B ), 所以 f (A ?B )=f (A )?f (B ). (2)因为 y ∈f (A ?B )??x ∈A ?B , 使f (x )=y ?(因为x ∈A 且x ∈B ) y ∈f (A )且y ∈f (B )? y ∈ f (A )?f (B ), 所以 f (A ?B )?f (A )?f (B ). 4. 设映射f : X →Y , 若存在一个映射g : Y →X , 使X I f g = , Y I g f = , 其中I X 、I Y 分别是X 、Y 上的恒等映射, 即对于每一个x ∈X , 有I X x =x ; 对于每一个y ∈Y , 有I Y y =y . 证明: f 是双射, 且g 是f 的逆映射: g =f -1. 证明 因为对于任意的y ∈Y , 有x =g (y )∈X , 且f (x )=f [g (y )]=I y y =y , 即Y

廉颇蔺相如列传重点词语解释

《廉颇蔺相如列传》重点词语解释 1、使人遗.赵王书 2、徒见 ..欺 3、求人可使报.秦者 4、今君乃.亡赵走燕 5、而束.君归赵矣 6、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7、曲.在秦 8、均之 ..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9、王必.无人,臣愿奉璧 ..往使 10、相如奉璧奏.秦王 11、璧有瑕.,请指示 ..王 12、秦贪,负.其强 13、臣以为布衣之交 ....尚不相欺 14、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15、严.大国之威以修敬 ..也 16、大王必.欲急.臣 17、相如持其璧睨.柱 18、乃辞谢固请 .... 19、召有司案.图 20、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21、舍.相如广成传22、乃使其从者衣褐 .. 23、从径道 ..亡 24、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也 2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6、间.至赵矣 27、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2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9、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30、不如因.而厚遇之 3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32、臣请就汤.镬 33、卒.廷见相如 34、使不辱于.诸侯 35、拔.石城 36、欲与王为好 .. 37、廉颇送至境,与王诀. 38、度道里 ..会遇之礼毕 39、于是相如前进 ..缻,因.跪请秦王 40、左右欲刃.相如 41、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42、秦王不怿. 43、秦王竟酒 .. 44、而蔺相如徒.以口舌 ..为劳 45、且相如素贱人 ... 46、不欲与廉颇争列 .. 47、相如引.车避匿 48、公之视廉将军孰与 ..秦王 49、且庸人尚羞.之 50、臣等不肖 .. 5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52、肉袒负.荆 53、强秦之所以 ..不敢加兵于赵者 54、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5、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6、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 57、宣言 ..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58、为刎颈 ..之交 59、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60、决负.约不偿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翻译对照

廉颇蔺相如列传 【西汉】司马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去攻打齐国,把 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齐国打得大败,夺取阳晋,被任命做上卿,凭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之间出名。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到了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赵王跟大将军廉颇一班大臣商议: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国吧,恐怕秦国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受欺骗;想不让给秦国吧,又担心秦国的大军马上打过来。 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因此)商量不出结果来,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下客蔺相如可以担任这个差使。?赵王问:?怎么知道他可以呢?? 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了罪, 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私下打算逃跑到燕国去。我的门下客蔺相如拦阻我说:‘您怎么了解燕王?’我告诉他说,我曾跟着大王到边境上 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因此我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去。‘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相如对我说:‘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燕国害怕赵国, 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他们势必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刑具上请求大王处罚,或许侥幸能得到赦免。’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 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大王恩赦了我的罪。我看他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担当这个差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说:?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赵王说:?拿了我的璧,(却)不给我城池,怎么办??相如说:?秦王用城池来换宝玉而赵国不答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屈的是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知识整理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1. 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3.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4.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 为一击缻。“缻”通“缶”,盛酒浆的瓦器。 7. 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二、一词多义 1、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2、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3、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4、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5、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③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侥幸) 6、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7、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8、因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③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继续、接着) ④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于是) 9、闻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听说) 10、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三、古今异义词 ⑴拜为上卿 拜:古义指授予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⑵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患:古义指忧虑,担心。今义指害病;灾祸 ⑶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共21段,可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交代传记中人物的简历,这里主要交代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身份地位;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叙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第三部分(第14—16自然段),叙写了赵秦渑池之会的故事;第四部分(第17—21自然段),叙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将相欢和”(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基础知识整理 ㈠一词多义类: ㈡名词作动词 1、臣乃敢上.璧。(献上) 2、舍.相如广成传舍。(安排……住宿) 3、乃使其从者衣.褐。(穿) 4、怀.其璧,从径道亡。(怀里装着) 5、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6、于是相如前.进缻。(走上前) 7、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走上前) 8、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发出惊讶的声音) 9、赵王鼓.瑟。(弹奏) 10、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向人进酒或献礼) 11、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 12、相如每朝.时。(上朝,朝见) 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 ㈢名词作状语 1、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2、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3、赵王于是遗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4、怒发上.冲冠。(往上) 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用言辞) 6、间.至赵矣。(从小路) ㈣形容词作动词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权衡,比较) 2、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使……完整的)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4、大王必欲急.臣。(逼迫) 5、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撞碎)

6、秦王恐其破.璧。(撞碎,砸碎) 7、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以……为羞) 8、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大) 9、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喜欢) ㈤意动用法 1、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 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㈥使动用法 1、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2、臣请完.璧归赵。(让……完整的) 3、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使……回到) 4、毕.礼而归.之。(使……完毕)(让……回去) 5、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㈦古今异义词 1、璧有瑕,请指示 ..王。 (今)上级长辈在处理问题上给下级、晚辈的原则、方法的话或文字。(古)指点给……看 2、于是 ..相如前进缻 (今)连词,表后一事紧挨前一事。 (古)在这时。 3、于是相如前进 ..缻 (今)向前行动或发展。 (古)上前进献。 4、明年 ..复攻赵 (古)第二年。 ㈧通假字(古今字和通假字) 1、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2、召有司案.图同“按”,审察、察看。 3、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同“锧”,腰斩犯人的刑具。 4、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不.同“否” 5、拜送书于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设九宾.于廷同“傧”,迎客赞礼的官员。 7、秦自缪.公以来同“穆” 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9、请奏盆缻.秦王同“缶”,盛酒浆的瓦器。 ㈨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字词全文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司马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huàn)者令缪贤舍人。 “……者,……也”:文言里判断旬的典型格式,“者”用在主语后边表提顿,“也”用在谓语后边表判断。即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为:做,担任。伐:攻打。破:打败。拜:古时授予官职叫“拜”。这里用于被动意义,是“被任命”的意思。上卿:战国时代最高的官阶。以:介词,凭,靠。闻:闻名,出名。宦者令:官名,宦官的头领。令,长官。舍人:门客。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ai)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日:“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yǔ)曰:臣尝从大(dài)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日:‘夫(fú)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tǎn)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和氏璧:楚国人卞(biàn)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而成璧。壁,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遗:送给。书:国书。以:介词,用。诸:各位,众。徒:副词,白白地。见:被。即:就。患:担忧。秦兵之来:主谓短语作“患”的宾语,“之”用在短语的主谓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求:寻找。可使报秦者: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定后句。使。派遣。报,答复。何以:凭什么。宾语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