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

现代教育学

教师资格证

使用注意事项:

2、使用《现代教育学》相关的练习和试卷,进行应考训练,着重记忆其改错题、填空题以及主观题;3、调整心态,注意方法,做好计划,踏实践行:为顺利通过考试、掌握知识而努力,坚持就是胜利!

主要内容: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P2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教育的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而其中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所谓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名词解释)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同时,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名词解释)

3.教育学:从宏观上说,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从中观上说,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从微观看,教育学是以广义的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名词解释)

4.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5.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6. 学校教育出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原因和条件: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7.简述西方教育史上五大教育思想家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在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简答题)

答:

柏拉图

1“学习即回忆说”,所谓学习,就是把已经忘记了的知识回忆起来。

2他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他认为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

3 作用:《理想国》是西方古代世界一部经典性教育著作,成为西方教育思想重要渊源之一,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了从学龄前教育以至高等教育无所不包的教育制度体系。

夸美纽斯

1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他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泛智教育, 即“普及的教育”和“周全的教育”。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来开展。2夸美纽斯建立了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以及教学过程理论,详尽地论述了各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其中包括自然适应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3 作用:他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为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名著《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诞生。“在夸美纽斯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18 和19世纪许多教育思想的萌芽。”

卢梭

1是坚定的“性善论”者。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开端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就是

要让儿童的天性获得率性的发展。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自然人。

2他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为婴孩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主张根据每个阶段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他还提出了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的思想。

3 作用:卢梭有力地抨击了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点,彻底否定了教室、成人、书本、是教育的中心的观念,提出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根据儿童的需要、能力和兴趣等。他的教育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家。

赫尔巴特

1把管理论、教学论和德育论视为教育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他提出了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后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即分析、综合、联系、系统和方法。

2他把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把德育看作是教育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他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3作用:他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形式阶段”理论,是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杜威

1 对于教育的本质,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杜威认为教育除自身之外无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内在于教育

历程。

2在经验论基础上,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他提出了思维五步说,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广义地说,道德就是教育。”

3作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所涉及的教育基本问题不仅范围广阔,而且意义深远,针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许多合理的见解,对推动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杜威作为一位改革传统教育的思想家,建立起了他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在解决现代教育许多实际问题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他是现代教育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人名、学说、创新点、作用)

人社会教育(2)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简答题)

矛盾性,指人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原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显示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要求之间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发展方向上看,社会发展的方向总是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有倾向于突破甚至摆脱这种规定;发展水平上,社会的发展水平总是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力求超越这种制约;发展结构上,体现在人才的群体结构与社会对人才的结构性需求上;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发展的特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各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特点,两者在特定条件下既可能基本一致,也可能存在程度不同的冲突;

一致性:首先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社会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就是怎样;其次,人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人在实践活动中与社会构成矛盾关系,人适应社会,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又改造社会,是社会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主题。

2、教育的两个基本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简答题)(1与2合起来考)

3、教育的基本着眼点:人,是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这一矛盾中的特殊功能和特殊地位在于有目的地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先天性素质(遗传。物质前提)、社会环境(教育,重大影响)、个体的主观努力(关键)。

(1)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遗传素质上:

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第二: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2)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后天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大环境,小环境。自觉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人的发展的受动性与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第二: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5.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教育,越来越决定于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A、计划性;B、组织性;C、协作性;D、全面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2)但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很多,教育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人的发展也是多方面的,教育业不可能对人所有方面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首先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再次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外部来看,首先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程度,还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程度。

6、教育的经济功能(科教兴国)(与别的知识点合起来考简答)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都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性劳动者转化成专门性的劳动者,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高成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成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7、教育的政治功能(简、判、填)

教育的政治功能,无论是问的是那个政治的功能还是变革政治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政治社会化,不仅可以使年轻一代普遍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而且可以培养出各种专门的政治人才或者为这种人才成长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民主意识的启蒙深入和提升,民主观念的确定都要依靠教育。

(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高校师生的政治思想状态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政治形势的晴雨表,政治运动就是经常从这里发端的。

8、教育的文化功能(深度理解P56——59)

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即:传递、保存和活化)

○1、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是文化传递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

○2、教育可以活化文化(教育是活化文化的基本手段)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改造文化是指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取舍、调整和再组合。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主要是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来实现的)

(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教育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教育是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的;

教育还可以通过创造新文化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

9. 教育诸多社会功能的联系

(1)整体性;社会诸方面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内在复杂性联系的有机整体,所以教育的

社会功能具有整体性

(2)矛盾性;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各自直接的目的和价值指向本身就是不尽相同,所以导致教育社会功能的矛盾性

10、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

○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性;○4、迟效性;○5、超前性

1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学校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的);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对教学的影响;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自主;重认同轻创造;

1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教育要循序渐进)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设不同年龄水平的学校)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抓关键期)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取长补短)

○5、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全面系统)

○6、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简答)

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因素的特性,体现在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促进或阻碍其发展

(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不因社会的更迭变化而改变

(3)教育又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教育的质规定性就是培养人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与社会生产水平发展的不平衡,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坚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有以下的意义:

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

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批判的

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是有选择的

教育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恰当的距离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3)

1、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2、教育关系是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教育与外部环境诸方面的种种联系。

3、从共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三个构成要素;从历时的角度可以划分为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

4、教育规律的分类

1)教育的结构规律;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和谐,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稳定,促进教育系统的进化;结构必须保持相对稳态,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教育结构必须保持其开放性和动态性,才能促进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表层结构

和深层结构的协调程度,决定其功能的力度和推度

2)教育的功能规律;

3)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均是教育发展所必须的,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

5、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的认识和利用规律,做到

1)认识教育规律;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向教育对象学习2)利用教育规律;表现在: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一定的教育规律得以实现;人们可以使一种教育规律同其他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人们可以利用教育的客观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一方面发生和发展的进程;人们可以将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

6、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7、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选择的基本依据有二:一是现代教育的一般性准则,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人道性原则:

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人道性原则提出的依据有三点:第一,这一原则是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应具有的人

道精神而提出的;第二人道性原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在要求;第三,人道性的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需要。

贯彻教育的人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的合理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有意识的培育学生的人道精神;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教育的个性特征,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依据:学生之间有千变万化的身心差异;个性原则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需要。贯彻教育的个性原则的基本要求:端正对个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培育学生的特长;

教育的创造性原则,教育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依据: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重要标志的;未来教育正越来越成为创新教育。贯彻教育的创造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培育学生的冒险精神;培育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多样性和个性;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表现及创造力的机会;给学生传授一点的创造学知识。

教育的活动性原则,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主动发展。依据:活动是人的生命的基本形式;活动是教育过程的基础。贯彻教育的活动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联系实际问题和通过实际活动实施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深层内在的教育活动;多让学生自主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提高教师的组织才能。

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一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二是指教育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平等。贯彻教育的民主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不断增加教育机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启发教育;(启发性教育的实质

是是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特别是思维的主动积极性,而不是采取一些外在的具体做法)。

8、教育的艺术

所谓教育艺术,是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教育艺术的特点:(填)

○1、情感性;○2、双边性;○3、创造性;○4、审美性

9. 从形式角度看,教育口语具有如下特点:○1、语流相对清晰、畅达;○2、词句比较准确、简练和规范;○3、逻辑性相对较强;○4、语气变化有致,情绪饱满、丰富,但一般不夸张。

从内容的角度看,其特点及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针对性,诱导性,说理性,感染性,教育性。

10.教育的口头言语艺术

(1)说服语:特点和要求:说服的目的要明确;采取疏导与规劝相结合的方法;态度一定要真诚。方式:正面说服;劝导;以情动人(2)激励语;基本要求:要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消极中看到积极;要富有激情;不言过其实。(3)表扬语;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及时真挚;表彰主要以讲究事实为主,赞扬侧重于主观判断。(4)批评语;基本要求:坚持以正面教育以鼓励学生进步为主,辅之以批评处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与人为善;要讲究方法。方式:直接批评与间接批评(5)群体教育口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语言形式;特点:目的明确,面向全体学生,简单严谨(6)处理偶发事件的语言技巧

教师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称为教育机智。

处理偶发事件的具体要求:○1、控制情绪,沉着冷静;○2、保持良好的“口德”,不谩骂、不恶语伤人;○3、实事求是,重在疏导;○4、要有“大将”风范,切记“小肚鸡肠”。

处理偶发事件需要教师有应急处变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技巧,常见的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种:○1、冲淡;○2、顺话;○3、趣解。(填)

7、家访谈话技巧

教师与家长谈话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与家长寒暄,向家长表明诚意,不要以“告状”或“兴师问罪”的姿态出现,接近与家长的情感距离,消除家长可能产生的误解或戒心,为下面的谈话作好心理上的铺垫;第二阶段,教师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情况及学生在校表现,这基本是以教师独白形式进行;第三阶段,教师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包括学生家长的基本情况、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情况、学生在校外的情况等,这基本以教师发问的形式进行;第四阶段,教师与家长共同商谈教育学生的措施与策略,这基本是以双方交谈的形式进行。

家访谈话策略和技巧。首先,分析家长特点,寻找共同话题;其次,从正面肯定入手,创造良好的谈话情景;再次,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最后,不亢不卑,维护教师尊严,面对个别不尊重教师的无理取闹者,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和语言机智,维护教师的尊严和正当权利。

教育目的(4)

1、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他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2、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针。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教育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基本观点概括如下:

第一、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第二、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第三、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第四、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

第六、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具有以下的素质要素: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

6.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制定的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爱伦凯。类型:以卢梭为代表的最为极端,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以爱伦凯为代表的热衷于颂扬儿童真善美的天性和自由个性;新人文主义性质不拒绝教育的社会目的,但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孔德、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类型:以迪尔凯姆为代表,并未把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只是认为社会是目的,个人是手段;以凯兴斯泰纳为代表的非常极端,是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也没有一个谁也没有一个谁对、谁错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同等的局限性。所以,如果一定要抽象地问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谁对、谁错,谁更合理,这个问题是无法笼统回答的。(判)

7. 教育目的观,主要指对教育所要的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

(1)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哲学基础:人性不变;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基本特征: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2)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哲学基础: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事物应该具有有用性。基本特征: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重视科学教育

(3)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基本精神: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8.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培养劳动者,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9.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10. 全面发展的教育(分析题P69—70、144—146、353—255)

“五育”的基本要求:

一、德育:是塑造人灵魂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伦理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三、体育(了解):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

四、美育(了解):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五、劳动技术教育(了解):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7、“五育”之间的关系(或“五育”的作用)(大题:p146~147 )(这段话有助于理解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记住)。

“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和智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具基础性。

第五章教育改革(略)

第六章教师

1、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教师的劳动连接着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着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教师是以教育职业或活动为

生存、发展方式的职业群体。

2、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kuimao)学制”的颁布实施,使师范教育明确成为学制的一部分。1897年创办南洋公学示范园和1902年清朝的《钦定学堂章程》提出京师大学专设师范馆,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

3、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的职业归类为八大类。其中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

4、教师是影响教育改革进程和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教师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力量。(填)

5、《师说》所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994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简称《教师法》。P192 6、定义: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以下几点:

○1、专业精神的发展;○2、专业知识的发展;○3、专业技能的发展。

7、教师劳动的特点:P195~198

○1、示范性;(师德分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劳动之所以具有强烈的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作为教师劳动对象的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2、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较具有创造性,主要是由对象特殊性和情景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决定的。○3、系统性;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系统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必须高度的协调性;

○4、学习性;(因为教师有学习性特点)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填)

8、教师的权利和义务P202~204

(1)、教师的权利:教师的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四个方面构成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2)、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制止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9、教师的素质:

(1)、教师的道德素质:○1、热爱和忠诚教育事业;○2、品行高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3、热爱学生。

(2)教师的基本素质:○1、专业精神;○2、师德修养(分析);○3、业务素质。(3)、教师的前瞻性素质:○1、教育家的意识;○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3、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4、健康的心理素质;○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6、法律意识。

9、教育社会学对教师社会角色的研究主要有四种观点:道德权威论;文化传播论;双重角色论;文化协调论

10、从教师劳动的对象来看,教师的社会职责可以被分解成:提供学生成长需要的系统和正确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学生成为合格的国民和公民;塑造学生成为智力和人格健康的社会成员;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一定角色。

11、从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的角度看,职业理念主要包括: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及意识的认识;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的理解;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的把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对教育教学的制约性的了解;对教师工作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的理解;对教育的献身精神。

第七章课程

1.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课程》一书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诞生。

2.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带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使教师从单纯地讲授知识转变为主要_____,学生从单纯地接收知识转变为主要依靠自学. 2.现代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_____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3.表征教育信息的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_____两大类. 4._____主要利用模型、图像等,它比实物直观和语言直观更为优越. 5.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条件、_____、_____及学校卫生条件等等. 6.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边缘学科,其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及传播理论,而系统科学理论是它的方法论基础. 7.被誉为现代教学论的三大典型代表是苏联赞可夫的"新教学体系",美国布鲁纳的_____教学论和联邦德国瓦根舍因的_____教学论. 8.加涅提出的五类学习结果是理智技能,认知策略,_____,动作技能,态度. 9.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是综合性和_____. 10.有一只镜头焦距为50mm的照相机,标有如下光圈值2.8、4.5、5.6、8、11、16,如果拍照时选用的光圈值8,则此时相机镜头的进光孔直径为_____mm. 11.盒式录音机主要由_____、音频放大电路、超音频振荡电路、走带机构和喇叭等组成. 12.录像电视教材从表现形式上有讲授型、图解型、_____和表演型等四种. 13.录像机录像过程是通过磁头将电信号转换成磁信息记录在磁带上的_____过程.

14.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的"教师"是负责_____和_____工作. 15.有时在播放录像带时,电视机图像画面出现白色水平横条干扰并伴有噪声,这时可以尝试调节录像机上_____旋钮来消除此干扰. 16.教学设计以_____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_____作为研究对象. 17.PC机的硬件系统主要由主机、内存储器、外存储器、_____和_____组成. 18.当代学习理论的三大学派分别是_____、_____和联结—认知学派. 19.课的划分依据一般为: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两课之间的间隔时间和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6分) 1.教育传播中,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是() A.教育传播模式 B.教育传播媒体 C.教育传播通道 D.教育传播环境 2.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论基础是() A.学习理论 B.教学理论 C.传播理论 D.系统科学 3.国外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的促进下兴起的. A.系统科学理论研究发展 B.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发展 C.教育传播理论研究发展 D.直观教育与媒体技术 4.校风和班风是属于教育传播活动中的() A.教育传播媒体 B.教育传播环境 C.教育传播通道 D.教育传播系统

《现代教育技术》题库选择题

一、选择题: 第1章教育技术概述 1.*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 (B )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1918—1942 C. 二战时期 D. 2.*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 (C) A.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电化教育 D. 虚拟技术 3.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 (D) A.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程序教学法 D. 视听运动 4.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验 (C) A. 19世纪末 B. 1922 C. 20世纪20年代 D. 1936年 5.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程序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 (B) A. 戴尔 B. 斯金纳 C. 克劳德 D. 加涅 6.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C) A. 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B. 20世纪60年代早期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 性劳动 C. 当前,CAI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D. 早期的CAI系统的产生曾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

7.*教育技术领域的最后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哪一年作出的 (D) A. 1972 B. 1973 C. 1977 D. 1994 8.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4年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结构的内容是 (B) A.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 B.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 C.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为了促进学习 D. 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 9.*下列哪一内容不属于学习资源 (C) A. 信息和人员 B.课程和课件 C. 设计和制作 D. 技术和环境 第2章学与教的理论 1.教育技术学的的基本理论是 (A ) P22 A. 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B. 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C. 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 D. 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 2.桑代克试误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P23 A.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B.学习是认知-发现 C.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D.学习是学习者主支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3.谁提出了程序教学法(B)P25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维特罗克 D.布鲁纳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试题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试卷编号:12 号 一、填空(1' x20) 1、科学研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2、确定性原则是指研究者选择和确定的()应合理适度。 3、遵循确定性原则选题,应注意具体明确、()、难以兼顾的三点要求。 4、阅读研究文献的方法一般有浏览、粗读和()三种。这三种阅读方法各有所长和不足,对于研究工作者阅读分析文献来说,均为非常有用的方法。 5、文献是记录、()、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信息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 6、确定问题的原则有:实践性、可行性、()。 7、根据访谈结构可将访谈分为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访谈。 8、为保证研究的质量,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具备:定向性、价值性、()、新颖性。 9、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来源取样、()、分析单位取样。 10、观察计划和方案的内容包括:观察研究的目的、观察对象、()、观察类型、 观察的取样和时间安排、观察提纲和观察记录表、观察手段和工具等。 11、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称作控制组,

最后测定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然后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这称为( 12、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表述,课题意义,定义、限制和界定,文献查阅,假设,方法,( )7 部分。 13、()是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或平均数)的算术平均数。比重也称为权重,数据的权重反映了该变量在总体中的相对重要性,每种变量的权重的确定与一定的理论经验或变量在总体中的比重有关。 14、选定课题即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它包括两方面含义:()、选择进行时间研究的教育问题。 15、文献研究具有间接性、无反应性、()、保险系数相对较大和便于做纵向分析等 特点。 16.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中的抽样比率是样本容量与()的比率。 17、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18、一份完整的问卷由指导语、()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19、行动研究的四个基本途径是问题研究、合作研究、叙事研究、()。 20、个案追踪法主要适用于三种研究情境:一是探索发展的连续性;二是探索发展的稳定性、三是探索()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响。 二、单选(1' x25)1、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经历的第三个时期是(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得序号填在题干得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得直接与首要目标就是( A ) A、影响人得身心发展 B、促进社会发展 C、提高人得素质 D、促进人类与谐 2、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得著作( D ) A、《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3、教育得出发点就是( D )。 A、社会 B、学校 C、家庭 D、人 4、在一定得前提下,对个体得发展中起着相对得主导作用得就是( A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影响 D、自学 5、“按教育规律办事”得前提就是( A )。 A、认识教育规律 B、认识客观事物 C、利用教育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得人得问题就是关于( D)问题。 A、教育政策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得 7、为实现一定时期得教育目得而规定得教育工作得总方向就是( A )。 A、教育方针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得 8、雅典教育中“缪司”就是指( C )。 A、体育 B、德育 C、智育与美育 D、教育场所 9、教育改革与发展得强大动力就是( B )。 A、教育需要 B、教育理论得创新 C、学校发展 D、教育政策 10、学校教育职能得主要实施者就是(B )。 A、领导 B、教师 C、学生 D、校长 11、标志我国师范教育得开始得文件就是( D )。 A、《关于教师地位得建议》 B、《国家为21世纪得教师作准备》 C、《中华人民共与国教师法》 D、《钦定学堂章程》 12、教育活动得核心就是( B )。 A、教师 B、课程 C、学生 D、教材 13、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得就是( A )。 A、教学 B、领导 C、实践活动 D、党团活动 14、教师中心说得理论体系得构建者就是( B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昆体良 15、教学过程结构得实质就是( C)。 A、空间结构 B、三维结构 C、时间结构 D、立体结构 16、教学方法概念得基点就是( A)。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过程 17、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得教学方法就是( C )。 A、谈话法 B、讨论法 C、发现法 D、将受法 18、现代德育得核心应该就是( A ) A、道德价值培养 B、青春期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兴趣培养 19、马卡连柯教育思想得核心就是( A ) A.集体教育 B.个体教育 C.正面教育 D.反面教育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是( A )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提高人的素质 D. 促进人类和谐 2. 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D) A. 《教育学》 B. 《民主主义与教育》 C. 《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3.教育的出发点是( D )。 A. 社会 B. 学校 C. 家庭 D. 人 4.在一定的前提下,对个体的发展中起着相对的主导作用的是( A )。 A. 学校教育 B. 家庭教育 C. 社会影响 D. 自学 5.“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是( A )。 A. 认识教育规律 B.认识客观事物 C.利用教育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D)问题。 A.教育政策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7.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 A )。 A.教育方针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8.雅典教育中“缪司”是指(C )。 A.体育 B. 德育 C.智育和美育 D. 教育场所 9.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B )。 A. 教育需要 B. 教育理论的创新 C. 学校发展 D. 教育政策 10.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B)。 A. 领导 B. 教师 C. 学生 D. 校长 11.标志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的文件是(D)。 A.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 《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 《钦定学堂章程》 12.教育活动的核心是(B)。 A.教师 B.课程 C.学生 D.教材 13.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 A )。 A.教学 B.领导 C.实践活动 D.党团活动 14.教师中心说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者是( B )。 A.杜威 B. 赫尔巴特 C. 布鲁纳 D. 昆体良 15.教学过程结构的实质是(C)。 A.空间结构 B.三维结构 C. 时间结构 D.立体结构 16. 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是(A)。 A. 教学目标 B. 教学内容 C. 教学原则 D.教学过程 17.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C )。 A. 谈话法 B.讨论法 C. 发现法 D.将受法 18.现代德育的核心应该是( A ) A.道德价值培养 B.青春期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兴趣培养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 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

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教育研究方法 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2.对于调查访问,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3.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关于实验设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然后测定他们对某种刺激的反应。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不能被认为是实验处理的结果 B.组间设计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两组被试相等的假设难以得到保证,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两组也难以做到完全相等。因此,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上,可靠性就要降低 C.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是按照测定被试的方式来分类的设计类型 D.事前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前对被试时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事后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后对被试进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前后两次测定的差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试题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试题 及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试题及答案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一、单选题 1.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是()。 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 C.教育目的 D.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A.教育性质 B.教育目的 C.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D.培养目标 3.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教育目的观是()。 A.个人本位 B.指导性 C.现代 D.社会本位 4.斯宾塞提出的教育目的是()。 A.多元化 B.个体本位 C.完满生活 D.社会本位 5.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 6.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说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的学说 7.中国实施新教育最早称教育目的为()。 A.教育宗旨 B.培养目标 C.教育指南 D.教育方案 8.教 1 / 9

育目的是三层次结构中,最低层次的是()。 A.培养目标 B.教学目标 C.课程目标 D.课堂目标 9.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当注重()。 A.社会需要 B.人的需要 C.人的情感 D.人的个性 10.教育目的价值观的客体论转变所导致的是()。 A.占有性个人主体 B.共存的类主体 C.交互主体性 D.主体论二、多选题 1.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 A.个人本位 B.指导性 C.指令性 D.社会本位 2.教育方针一般包括的内容有()。 A.教育制度 B.教育工作总任务 C.培养人才总目标 D.培养人才途径 3.德国的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代表人物有()。 A.席勒 B.裴斯泰洛齐 C.康德 D.赫尔巴特 4.教育目的功能主要有()。 A.激励 B.指导 C.评价 D.指令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体现人类发展历史进程 B.真正的结合点是科学技术C.在我国现阶段还受限制 D.是我国的教育目的 6.教育目的是()。 A.教育行动的先导 B.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 C.只在教育活动开始时发挥作用 D.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 7.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所具备的客观经济条件是()。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重点(实用)

各章节重点难点 一、教育研究概述(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课题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 (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 (2)自变量=刺激变量=输入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3)因变量=反应变量=输出变量=实验结果,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是实验观察和记录的容。 (4)无关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自变量意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 (四)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1、总体、样本和抽样的概念 (1)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突击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能够代表性的一本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样本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样本容量。 (3)抽样: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是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如抽签、随机数目表,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均等。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却样本数较小的情况。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一些。 (2)随机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样本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为抽样间距,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规模) (3)分层随机抽样:也成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依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次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4)整群随机抽样:抽样的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5)有意抽样法。即按照研究者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抽取样本,也叫有偏的抽样。 (五)课题论证的基本容 1、选题价值论证 2、先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4个要点) (一)文献的作用 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和确定研究人员 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试卷 1 答案 一、简答题(每小题10 分,共20 分) 1.如何认识教育研究教育研究的类型及基本过程是什么答:教育研究是人们按照规划设计的步骤,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及问题,探求教育本质和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发展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类型:(1)按纵向层次,可以把教育研究划分为如下层次:直觉观察水平;探索原因水平;迁移推广水平;理论研究水平(2)按横向层面,我们可以把教育研究划分为如下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1)选择研究课题;(2)研究设计阶段;(3)研究的实施阶段(4)得出结果阶段 2.教育研究问题有哪些来源 答:从教育研究的实践来看,教育研究问题的来源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从现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2.从已知的教育理论中探索问题 (1 )从解之未尽的教育理论中演绎问题。(2 )通过对现有理论的质疑提出问题。 3.从掌握的教育文献资料中寻求问题 4.从与专家的讨论和切磋中认识问题 5.从教育科学研究规划中确立问题 6.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中寻找问题 二、论述题(每小题25 分,共50 分)

1.论述如何进行科学的教育实验设计。 答: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实验过程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基本阶段。准备阶段包含了选定课题、提出假设、确定变量、实验设计等基本环节;实施阶段包含了变量的控制、操作、测量环节;总结阶段包含了数据的统计分析、实验报告的撰写。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 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设。 2.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 3.控制无关变量。 为了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实验研究中需要对除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的无关变量进行控制。教育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 1 )被试的态度因素,指被试的消极型和评价 担忧型态度,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2 )被试的历史因素,指实验对象已有的知识 经验、能力水平以及个性特征会影响学生在实验中的行为表现。( 3 )生长与成熟因素,指 实验期间学生身心的成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4)被试的缺乏,指由于一些学生因转 退学、生病、经常性旷课等而不能坚持参加实验,也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5 )实验的处理 与实施,由于各种原因,实验组的信息和程序会扩散到对照组,使对照组实际上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实验处理,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显着性。(6)测量安排,由于前后测量的迁移作用,可能会造成高估实验效果;另外,各次测验在时间、地点以及施测人员安排上的差异,也有可能造成对结果的影响。 无关变量一般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控制:(1 )消除法。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影响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是控制无关变量的最主要、最理想、最基本的方法。例如,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可以采用双盲程序,即被试和实验者都不了解实验的目的、设计等。(2)恒定法与平衡法。恒定法即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现代教育理论试题

2015年现代教育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2、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A地方 B中央 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复杂性 B师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检查评定成绩 5、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的专著是( )。 A《教育没话》 B《教育学》 C《学记》 D 《论语》 6、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 A传授知识 B增强技能 C教书育人 D学会认知 7、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 C间接性 D示范法 8、“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春秋》 9、“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教育原则 2、教育艺术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有哪些? 2、概述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及基本要求。 3、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1)、教育家的意识;(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3)、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4)、健康的心理素质;(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6)、法律意识。 4、概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四、论述题(30分)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试论怎样上好一堂课?

现代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现代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 现代教育学试题 一、单选题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A) A.《学记》B.《论语》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2.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D) 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 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B )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4.7.我国现在实行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D ) A.6年B.5年C.8年D.9年 5.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B)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6.50年代末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B )A.学科课程理论B.结构主义课程论C.实用主义课程论D.综合课程论7.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A ) A.课程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 8.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A )

A.认识活动B.智育活动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9.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B ) 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区教育D.社会教育 10.“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B ) A.《学记》B.《师说》C.《论语》D.《春秋》 11.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B) 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初期C.封建社会初期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12.“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D ) A.杜威B.夸美纽斯C.华生D.赫尔巴特 1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A )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B.认知结构理C.教学与发展理论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1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B ) 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 15.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B) 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 二、多选题 1.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有(ABC )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内容D.教育环境E.教育形式 2.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BD) A.模仿性B.意识性C.规律性D.社会性E.复杂性 3.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ADE)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一)》总复习

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一) 总复习 一、名词解释题 1.操作性定义——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的含义,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的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62 2.访谈法——一种研究性谈话,指通过与被访者的口头交流来收集所需资料的研究方法。166 3.个案研究——指采用各种方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单一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过程。189 4.个案研究法——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5.教育观察法——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 仪器,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 6.教育研究——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应用,来认识教育现象,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可依赖的知识;她有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18 7.结构观察——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事先拟定好观察计划,确定使用的结构性观察工具,并严格按照规定的观察内容和程序实施的观察。104 8.课堂观察方法——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102 9.实验——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以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过程。205 10.无关变量——指与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即除了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和需要测定的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是研究者不想研究,但会影响研究进程的,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58 研究的环境中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且和实验主题无关的因素成为无关变量。211 11.问卷法——问卷调查法也称问卷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 12.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以学习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实际状况改变的研究活动。7 13.研究假设——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某种答案,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课题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65 14.样本——抽样总体简称“样本”,是从全及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代表全及总体部分单位的集合体。/ 研究中实际观测或调查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样本(sample)

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考试题(五套)

第一套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合计30分) 1.一个具有信度的研究程序,不论其过程是由谁操作, 或进行多少次同样的操作,其结果总是非常( ) 的。 2. 量化处理是对经过编码分类的资料,运用()方法进行加总、求平均、求百分比、进行差异检验等。 3. 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事件。 4. 参与性观察指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生活和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地观察。 5. 量表是一组符号或一组数量,经过某种建构过程,使之依一定规则描述该量表所测量的()特性,可分为四种量化水平:名称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等比量表。 6.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7. 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8. ( )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 9. 广义的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是为解决()问题所拟定的比较详细的规划及付诸实施的全部过程。 10. 测验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和一种测量的()。 11. 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12. 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点或实验处理。 13. 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评估、()与预测三种功能。

14.对于自己了解较多的问题,可以选择封闭型访谈;而对于自己了解较少的问题,可以选择()型访谈。 15. 测验的()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包括以下诸方面: 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合计15分) 1. 下列不属于观察的设计和准备内容的是()。 A. 问题、目的与对象的确定 B. 理论准备、内容、项目与表格设计 C. 试探性观察与观察取样 D. 组成评价专家组 2. 下列关于区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区分度又称鉴别度,指每一题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或学习成绩) 的有效程度。 B. 区分度分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题目内部一致性分析,另一个是外在效度的分析。 C. 外在效度的分析与区分度分析无关。 D. 题目内部区分度分析指检查个别试题与整个测验之内间的一致性。 3. 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 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 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 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现代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现代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绪论 一、单选题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B.卢梭C.杜威D.赫尔巴特 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A.培根B.格斯纳C.洛克D.克伯屈 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A.卢梭的《爱弥儿》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大学》B.《论语》C.《学记》D.《礼记》 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 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三、材料分析题 “所谓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学”。 四、论述题 1.教育学经历了哪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2.你认为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单选题 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 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 4.教育起源于。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B.人类的生产劳动; 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在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B.近代C.现代D.当代 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 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A.《学记》B.《论语》C.《大学》D.《孟子》 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昆体良 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 A.学记B.论语C.教育漫话D.大教学论 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教育漫话D.林哈德与葛笃德 12.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的出版。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民主主义与教育 13.作为专门术语,“范式”这一概念是由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最先提出的。 A.杜威B.赫尔巴特C.库恩D.柏拉图 二、多选题

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学创立过程中出现的人物 1.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 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2.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 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3.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 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4.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5.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 系; 6.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 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7.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下列不同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主张需要识记(几乎每年必

考): (1)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贡献: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2)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19世纪末,德国,代表人物: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教育学的展望》、利特《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主张通过“陶冶”与“唤醒”培养完整人格。 (3)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代表作:《我的教育信条》、《民本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 (4)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法国,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 (6)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代表人物:美国: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中的文化与经济再生产》、吉鲁《教育中的理论与抵制》,法国: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教育学人物 1、苏格拉底(古希腊)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一起雄辩和青年智者问答法著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