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中医学院《中药药理学》课程习题

云南中医学院《中药药理学》课程习题

云南中医学院《中药药理学》课程习题
云南中医学院《中药药理学》课程习题

《中药药理学》习题集

第01章绪论

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

1.结合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始于:

A.20年代B.40年代C.60年代D.80年代E.90年代

2.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

A.提取中药的成分B.鉴定中药的种属C.研究中药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等

D.确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E.提取中药的有效部位

二、填空题

1.我国首先对麻黄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药理活性研究,发现其有拟肾上腺素样药理作用。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容包括()和()两个方面。

三、问答题

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学习中药药理学的目的和任务。

3.简述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

4.有人认为中药是天然产物,所以毒副反应低,请简述你对此的看

法。

5.请例举几种具有较好抗肿瘤活性的中药或中药的活性成分,并简述其研究概况。

6.什么是中药药理学、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

第02章中药药性理论

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

1.连续使用温热药会使下列何种机体的递质增加:

A.NA B.Ach C.5-HT D.GABA E.NO

2.辛味药主要含有以下何种相关成分:

A.挥发油B.生物碱C.无机盐D.有机酸E.糖类

二、填空题

1.有抗肿瘤活性的中药多属于药性( )的药物。

2.在中药中,( )、( )等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

三、问答题

1.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安全可靠“的观念是否正确?为什么?

2.中药药动学与归经有什么关系?

3.中药归经的实质是什么?举例说明。

4.简述四性与分泌系统的关系。

5.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6.“五味”所含成分与中药的“功效”、“归经”间有何规律性?7.简述中药五味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

第03章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作用特点

一、选择题

1.中药药理作用的双向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A.机体的机能状态B.实验方法C.药物的采收D.药物剂量E.加工炮制

2.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多数应具有下列何种药理作用:A.抗病原体B.降血压C.降血脂D.抗凝血E.镇痛

3.关于中药药理作用特点的说明哪一项是错的:

A、作用的单一性B、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C、量效关系的复杂性

D、作用相对缓慢、温和E、作用的相对不稳定性

二、填空题

1.中药所含成分复杂,因此其作用具有( )的特点。

2.中药的功效和药理作用之间存在( )和( )。

三、问答题

1.中药药理作用有何特点?

2.什么是中药功效和中药药理作用?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3.中药七情中,何谓“协同”、“拮抗”、“减毒”?何者为配伍禁忌?七情的概念是什么?

4.中药药理所特有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5.中药配伍的目的是什么?

6.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7.什么是中药新药?中药新药的分类有哪些?

8.什么是空白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阳性药对照组?设置该对照组的意义分别是什么?什么是阳性药,对阳性药的要求有哪些?

9.什么是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

10.什么是最大耐受量和最大给药量,在何种情况下进行最大给药量的测定?

第04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一、选择题

1.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肠微生态环境主要指:

A.肠渗透压B.肠菌群C.肠温度D.肠水分E.肠酸碱度

2.同名异物的中药,影响其药理作用差异的因素是:

A.所含成分B.产地C.采收季节D.剂量E.炮制工艺

3.汤剂煎煮方法不同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与下列哪项无关:

A.煎液中有效成分的煎出率改变

B.煎液中各单味药相互作用的不同

C.煎液中出现新的成分

D.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同

E.药物中所含成分破坏的不同

二、填空题

1.中药产地不同可明显影响其( )的种类和含量。

2.大黄经炒炭炮制后,其( )作用增强。

三、问答题

1.复方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中药产地、品种、采收季节、贮存条件、炮制及煎者方法的不同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3.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有哪些?中药的产地对中药药理作用有何影响?

第05章解表药

一、选择题.

1.细辛毒性成分主要是

A、去甲乌药碱

B、甲基丁香酚

C、细辛醚

D、黄樟醚

E、小檗碱

2.柴胡皂甙能抑制组胺、5-羟色胺、右旋糖酐等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白细胞游走和棉球肉芽肿增生,表明其对炎症哪期有效

A、炎症早期

B、炎症中期

C、炎症晚期

D、以上均是

E、以上均不是

二、填空题

1.解表药的发汗作用与( )和( )有关。

2.麻黄通过( )和( )而产生利尿作用。

三、问答题

1.与解表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有哪些?举例说明。

2.阐明麻黄与“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相关的药理作用,

作用机理及有效成分。

3.麻黄对心血管有哪些作用?其作用特点和作用机理有如何?4.麻黄具有哪些主要药理作用?其利尿的成分是什么?

5.简述麻黄平喘的主要有效成分及其机理。

6.桂枝的作用特点如何?

7.与柴胡“透表泄热”相关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8.与柴胡“舒肝解郁”相关的药理作用如何?

9.柴胡抗炎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可能的作用机理如何?10.根对心血管有哪些作用?目前认为其作用机理如何?

11.除心血管作用外,根还有哪些作用?

12.阐明与麻黄"宣肺平喘"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有效成分。

13.细辛的主要药理作用是什么?其毒性成分主要是什么?

第06章清热药

一、选择题

1.黄连制剂、小檗碱对鸡胚中培养的型流感病毒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黄连及小檗碱有:

A、体外抗菌作用

B、体抗菌作用

C、体外抗病毒作用

D、体抗病毒作用

E、以上均是

2.黄连为广谱抗菌药,抗菌的主要成分是:

A、棕榈碱

B、苦味质

C、无机盐

D、黄连素

E、鞣质

3.黄连、黄柏抗菌的有效成分是:

A.癸酰乙醛

B.穿心莲脂

C.皮乙素

D.小檗碱

E.原白头翁素用

4.板兰根具有的作用是:

A.抗恶性肿瘤作用

B.抑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作用

C.利胆作用

D.兴奋子宫平滑肌

E.升压作用

5. 山豆根具有的作用是:

A.抗恶性肿瘤作用

B.抑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作用

C.利胆作用

D.兴奋子宫平滑肌

E.升压作

6.鱼腥草抗菌的有效成分是

A.癸酰乙醛

B.穿心莲脂

C.皮乙素

D.小檗碱

E.原白头翁素

二、填空题

1.清热药的解热作用与解表药的区别在于前者( )。

2.苦参抗病毒的机制是( )。

3.黄芩抑菌的主要成分是( )和( )。

三、问答题

1.清热药和解表药均具有解热作用,简述两者解热作用的异同。2.金银花的主要药理作用如何?

3.黄芩保肝利胆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其解毒作用机理如何?4.黄芩对血压有何影响?分析其作用机理。

5.黄芩抗过敏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作用机理如何?

6.黄连“清解热”的药理学基础如何?其作用机理如何?

7.与知母“清热除烦”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有哪些?作用机理是什么?

8.除与“清解热”相关作用以外,黄连还具有什么作用?

9.北豆根的主要药理作用如何?

10.大青叶、板蓝根“清解热”的药理学基础如何?

12.清热药“清解热”的功效与哪些药理作用有关?

13.大青叶和板兰根对免疫功能有什么影响?其用于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什么?

14.青蒿的药理作用有哪些?其用于抗疟原虫的有效成分是什么?15.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的药理学依据是什么?

第07章泻下药

一、选择题

1.芒硝泻下的机制为:

A、刺激肠粘膜

B、肠道润滑C、兴奋肠平滑肌上的M-R

D、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E、使肠渗透压升高2.属于容积性刺激泻下的药物是:

A、大黄

B、番泻叶

C、巴豆 D 、芒硝E、大黄

3.使实验性高氮质血症动物血中尿素氮和肌酐的含量明显降低,治疗高氮质血症和尿毒症的药物是

A、甘草

B、黄芩

C、黄连

D、金银花

E、大黄4.大黄解热作用的机理可能是:

A.直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B.降低中枢PGE等活性物质水平

C.扩血管加速散热

D.发汗作用

E.中和热原

5.炮制后的大黄出现较强抗菌作用属:

A.作用增强

B.毒性减低

C.便于贮存

D.加强和突出某一作用

E.对作用和成分皆无影响

二、填空题

中药药理学必考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必考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汇总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执业药师考点特此整理的,希望大家无论在考试还是工作中都能用到。 清热药的抗菌作用实验 1)体外抑菌:常采用试管法和平皿法。将不同浓度中药制剂置于培养基中与细菌同时温育,观察药物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以判断药物作用的强弱。 2)动物体内实验性治疗:将致死量菌液(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注射于动物体内造成感染再将不同剂量中药对感染动物进行治疗,通过计算存活率或存活时间来判断药物的抗感染作用。 鱼鳔胶的药理作用 鱼鳔胶,又名鱼肚、鱼鳔、白花胶,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小黄鱼或鲟鱼科动物中华鲟、蝗鱼等的鱼鳔干燥而成,一般将干燥的鳔压制成长圆形薄片,色淡黄,角质状,略有光泽,久煮可溶化,浓厚的溶液冷却后凝成冻胶,黏性很强,为“海味八珍”之一。 中医认为,鱼肚性味甘、平,入肾经,有补益精血,滋养筋脉,养肝益肾,养血止血之功。适用于肾虚滑精、吐血、崩漏、腰膝酸软等。《本草纲目》言其“止呕血,散瘀血,消肿毒”,煮粥服食,健脾补血,对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下降等,均有治疗作用。营养分析表明,每100克鱼肚含蛋白质84.4克,脂肪0.2克,钙30毫克,磷29毫克,铁26毫克,为高蛋白滋补佳品,有“海洋人参”之美誉,可治疗消化性溃疡、肺结核、风湿性心脏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脉管炎、神经衰弱及女子闭经、赤白带下、崩漏等。鱼鳔可促进精囊分泌果糖,为精子提供能量,能促进胃肠的消化吸收,提高食欲,有利于防治食欲不振、厌食、消化不良、腹胀、便秘;能增加肌肉组织的韧性和弹力,增强体力,消除疲劳;能滋润皮肤,使皮肤细赋光滑:能增强脑力和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思维和智力,维持腺体正常分泌,并可防止智力减退,神经传导迟缓,反应迟钝,产后乳汁分泌不足,老年性痴呆,健忘、失眠等,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抗疲劳、抑制肿瘤生长。 山茱萸的药理作用 1.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1)山茱萸多糖具有明显促进免疫反应的作用,可激活自然杀伤细胞(NK)和巨噬细胞系统,刺激分泌白细胞介素-1(IL-I)、肿瘤坏死因子(TNF)和7-干扰素(IFN),调节白细胞介素-2(IL-2)的产生,2.5mg/ml可提高淋巴细胞转化90%. 2)抗炎作用山茱萸多糖对热和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均有显著的镇痛对急性、慢性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抑制作用。 3.抗菌作用:用山茱萸提取液对几种常见的食品微生物进行抑菌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山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 总结的很好哦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总结的很好哦 2、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复方配伍,改良剂型,分析传统的炮制原理,改革炮制工艺提供实验依据、 3、发现心得有药用价值的中 草药,扩大药源或发现传统药物的新用途,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 ★中药四性药理作用表现哪几个方面?★五味所含成分与药物功效?答: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有利于表证的解除、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中药药理所特有的影响 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答:药物因素: 1、品种: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 如青蒿,石斛,大黄,贯众等、2、产地:不同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质量、如怀地黄,川黄连等、3、采收季节: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和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 其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中药品种和入

药部位有所不同、金银花在未开花时采集,而菊花等要在开花时采集、4、贮藏条件:如刺五加中丁香甙寒凉,储存时间超过三年或在高温,高湿度,日光照射等条件下储存6个月,几乎消失、5、炮制:酒制提升,姜制发散,入盐走肾经,蜜制补益,土制入脾等、6、 剂型和制剂:中药不同剂型,由于制剂工艺,给药途径不同,从而影 响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性质、如枳实青皮水煎灌胃或口服未见有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却明 显有升压作用、7、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一般说解表药火力要强,补益药火力要温和,牡蛎龙骨先煎,薄荷后下、8、配伍★与解表 药功效相关药理作用有那些?答:一、发汗和促进发汗作用、 1、麻黄碱,麻黄水溶性提取物,挥发油能促使实验动物发汗; 2、生姜挥发油和辛辣成分能使血管扩张,改善体表循环; 3、桂枝也能扩张末梢血管,促使皮肤表面的血液循环而加强黄麻黄发汗作用二、解热作用,通过发汗,促进发汗以及通过抗炎,抗菌,抗病等作用促使体温下降,有效成分有柴胡皂苷,桂皮醛,桂 皮酸钠、三、抗菌抗病毒作用、多种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四、中枢神 经抑制作用、许多药有明显中枢抑制作用,延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睡眠时间以及对抗中枢兴奋药士的宁,戊四唑引起的惊厥有明显抑制作用、五、其他作用、利尿,可用于慢性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者,抗炎:对许多环节如炎症介质的释放,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白细胞

大学本科药学院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单药简答问答

麻黄 1、发汗:水煎液、水溶性提取物、挥发油、麻黄碱、L-甲基麻黄碱等 2、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2,3,5,6-四甲基吡嗪、萜品烯醇 3、利尿:D-伪麻黄碱 4、解热、抗炎:挥发油(解热),伪麻黄碱(抗炎) 5、抗病原微生物:挥发油 6、镇咳、祛痰:麻黄碱、萜品烯醇(镇咳)、挥发油(祛痰) 其他药理作用 (l)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麻黄碱 (2)强心、升高血压:麻黄碱 桂枝 1、发汗:桂皮油 2、解热、镇痛 3、抗炎、抗过敏 4、抗病原微生物 5、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其他药理作用:镇静、抗惊厥、利尿 柴胡 1、解热:柴胡皂苷、皂苷元A、挥发油(丁香酚、己酸、γ-十一酸内酯、对-甲氧基苯二酮) 2、抗病原微生物: 3、抗炎:粗皂苷、皂苷、挥发油 4、促进免疫功能:柴胡多糖、皂苷 5、镇静、镇痛、镇咳:总皂苷、皂苷元 6、保肝、利胆、降血脂:柴胡皂苷、柴胡醇、α-菠菜甾醇(保肝)、利胆(黄酮类物质)、皂苷、皂苷元a,b、柴胡醇、α-菠菜甾醇(降血脂) 7、兴奋内脏平滑肌 其他药理作用 (1)影响物质代谢:柴胡皂苷 (2)抗辐射:柴胡多糖 (3)影响肾脏 葛根 (1)解热:黄酮类 (2)降血糖、降血脂:葛根素 (3)对平滑肌作用 其他药理作用 (1)抗心肌缺血:葛根总黄酮、葛根素 (2)抗心律失常:黄豆苷元、葛根素 (3)扩血管、降血压:葛根总黄酮、葛根素、大豆苷元 (4)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栓 (5)促进记忆 黄芩 (1)抗病原体:黄芩素、 (2)抗炎:黄芩素、总黄酮 (3)抗过敏:黄芩苷、黄芩素 (4)解热:总黄酮、黄芩苷 (5)保肝、利胆:黄芩素、总黄酮

(7)对血液系统 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2)抗氧自由基损伤 (3)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 黄连 (l)抗病原体:小檗碱 (2)抗细菌毒素:小檗碱 (3)抗炎、解热: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 (4)抗溃疡:小檗碱 (5)镇静催眠:小檗碱 (6)降血糖:小檗碱 其他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正性肌力作用 (2)负性频率作用 (3)抗心律失常 (4)降压作用 (5)对缺血心肌的保护 其他:抗脑缺血、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 金银花 (1)抗病原微生物:绿原酸、异绿原酸 (2)抗内毒素 (3) 抗炎 (4)解热 (5)提高免疫功能 大青叶与板蓝根 (1) 抗病原微生物:靛蓝、靛玉红 (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保肝作用 2.其他药理作用:靛玉红有抗白血病作用 知母 (1)抗病原微生物:芒果苷、异芒果苷(抗单纯疱疹病毒) (2) 解热、抗炎:菝葜皂苷元、知母皂苷 (3)降血糖:知母聚糖A、B、C、D 其他药理作用 (1)改善学习记忆 (2)肾上腺皮质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 (3)抑瘤 青蒿 (1)抗病原微生物:青蒿素 (2)抗炎:莨菪亭 (3)解热、镇痛 (4)对免疫功能:青蒿素、青蒿琥酯 (5)抗疟原虫:青蒿素 大黄 (1)泻下:结合型蒽苷,其中以番泻苷A作用最强。

中药药理总结原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药药理学总结 一、论述题主编:唐振璆 1、详述钩藤降压作用 P299 (1)钩藤总碱对正常或高血压大鼠有明显降压作用,同时有负性心律作用。 (2)有效成分:钩藤碱和异钩藤碱 (3)特点:静脉注射钩藤总碱或钩藤碱,血压呈三相变化,先降压,继而升,而后又持续下降。重复给药无快速耐受现象。钩藤的降压作用温和而缓慢。 (4)机理: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并能阻滞交感神经和神经节,抑制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还与钙拮抗有关。 2、详述延胡索的镇痛作用 (1)实验研究证明延胡索的多种制剂均有镇痛作用 (2)有效成分:生物碱,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丑素次之,甲素较弱。 (3)特点:其镇痛作用较吗啡弱,对钝痛的作用优于锐痛。与吗啡等麻醉性镇痛药相比副作用少而安全,没有成瘾性。 (4)机理:阻断脑内多巴胺D1受体,使纹状体亮氨酸脑啡肽含量增加。 3、详述茯苓的抗肿瘤作用 (1)茯苓有明显抗肿瘤作用 (2)有效成分:茯苓多糖与茯苓素 (3)机制: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激活免疫监视系统,直接细胞毒作用。 4、详述甘草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1)甘草浸膏、甘草次酸、甘草甜素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能促进水钠潴留 (2)甘草浸膏,甘草甜素能使大鼠胸腺萎缩,肾上腺重量增加,显示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3)机制:①促进皮质激素的合成;②甘草次酸在结构上与皮质激素相似,能竞争性地抑制皮质激素在肝内的代谢失活,从而间接提高皮质激素的血药浓度。 5、详述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人参对中枢神经既有兴奋作用,又有抑制作用,尤以兴奋作用更为明显。人参对中枢神经功能的作用与其成分和用量有关,人参皂苷Rg有兴奋作用,Rb类有抑制作用。小剂量主要是兴奋,大剂量是则为抑制。

《中药药理学》 作业答案

《中药药理学》第1次作业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许多温热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 [1分]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 2. 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D.无机盐 3. 下列哪项为大多数寒凉药的药理作用 [1分]E.具有抗感染作用 4. 相畏配伍的目的是 [1分]A.减少毒性 5.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温热药长期给药后引起动物的机体变化 [1分]B.体温降低 6. 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B.有机酸 7. 中药材储藏条件不适宜的是 [1分]D.日照 8. 黄连与连翘同用抗感染为下列哪项配伍方法 [1分]B.相须 9. 下列药物,除哪项外,均有镇静、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 [1分]C.麻黄 10. 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是 [1分]A.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 11. 下列哪种配伍为复方配伍禁忌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1分]A.相反 12.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1分]E.机体病理状况 13. 昆布、海藻的主要有效成分是 [1分]D.无机盐 14. 甘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D.蛋白质 15. 知母可兴奋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的能量不足的药物是 [1分]E.附子

16.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长期给寒凉药后,对动物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产生的影响 [1分]D.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增多 17. 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理作用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 [1分]E.枳实 18. 辛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A.挥发油 B型题: 下列每组题有多个备选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使用一次或重复使用,也可以不选,请选择正确答案 1. 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是 [1分] D.麝香、麻黄 2. 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是 [1分] A.黄芩、栀子 3. 炮制后,药物的有效成分溶出率增加的是 [1分] D.延胡索 4. 炮制后,药物的毒性消除或降低的是 [1分] B.乌头 5. 由温热药造成的热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 [1分] D.痛阈值降低,惊厥阈值降低 6. 由寒凉药造成的寒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 [1分] C.中枢抑制性递质5-HT含量增加 7. 附子经炮制后 [1分] B.毒性降低 8. 黄芩炒制的主要目的是 [1分] C.便于贮存 9. 具有增效协同作用的配伍方法为 [1分] B.相须、相使 10. 减低或消除毒性的配伍方法为 [1分] C.相畏、相杀 11. 温热药对寒证大鼠的影响是 [1分] C.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 12. 寒凉药对热证大鼠的影响是 [1分] B.基础体温降低,痛阈升高 13. 抑制机体基础代谢的药物是 [1分] B.大黄、黄连

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 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药药理研究和概貌,初步掌握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打下一定基础。任务:(1)探讨中药防治疾病机理2.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复方配伍,改良剂型,分析传统的炮制原理,改革炮制工艺提供实验依据。3. 发现心得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扩大药源或发现传统药物的新用途,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 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有利于表证的解除。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药物因素:1品种: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如青蒿,石斛,大黄,贯众等。 2. 产地:不同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质量。如怀地黄,川黄连等。 3. 采收季节: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其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中药品种和入药部位有所不同。金银花在未开花时采集,而菊花等要在开花时采集。 4.贮藏条件:如刺五加中丁香甙寒凉,储存时间超过三年或在高温,高湿度,日光照射等条件下储存6个月,几乎消失。 5.炮制:酒制提升,姜制发散,入盐走肾经,蜜制补益,土制入脾等。

中药药理学(归纳精华)

中药药理学 第一章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1、对寒证动物灌龙胆草、黄连等寒凉药和执证动物灌附子、干姜等温热药电刺激后,大鼠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中枢处于抑制增强状态; 2、用寒凉药灌胃一周,大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而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 3、寒证大鼠经热性温阳药或温性补气药灌服3日,可使脑内NA和DA含量升高,而使脑内5—HT含量降低。 总之,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而温热药如麻黄、麝香等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二、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1、寒证病人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表现为唾液分泌量多,心率减慢,基础体温偏低,血压偏低、呼吸频率减慢。而热证病人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出现相反的变化。 2、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M---CGMP系统功能亢进,病人尿中CGMP的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人,阳虚病人血中也占优势。在服用温热病和助阳药后,提高神经---B----CAMP 含量,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3、热证病人尿中CAMP含量高于正常人,在服用寒凉病和滋阴病后能提高细胞内CGMP水平,使比值恢复正常。 4、滋阴药知母、生地、龟甲均可使升高的B受体的最大结合点位数值降低,而使降低的M 受体最大结合点位数值升高。 三、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1、长期给予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2、大多数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温热药鹿茸、肉苁蓉、人参、刺五加、黄芪、白术、熟地、当归、何首乌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 温热药附子、肉桂、紫河车、人参、黄芪、何首乌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 温热药附子、肉桂、鹿茸、紫河车、补骨脂、冬虫夏草、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海马、蛤蚧、人参、刺五加、五味子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具有兴奋作用。 四、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1、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热证或寒证。 2、细胞膜钠泵活性与热证或寒证异常有关,肾阳虚病人红细胞膜钠泵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经用温热病红细胞膜钠泵活性均有明显提高。 3、寒凉药生地、知母等具有抑制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的作用。知母菝葜苷元是知母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一个抑制剂。生地地黄梓醇是生地抑制钠泵活性的有效成分。 五、寒凉药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1、辛味药:入肝、脾、肺经。含挥发油。能行能散,具有健胃、化湿、开窍、行气等功效。

《中药药理学》笔记

1.中药药理学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 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四气的现代科学涵义 温热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 1.提高植物神经功能。 2.提高内分泌系统了功能。 3.增强能量代谢,产热增加。 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心升压。 寒凉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 1.降低植物神经功能。 2.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 3.降低能量代谢。 4.减弱心血管系统功能。 五味的现代认识 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四性的物质基础,是产生功效的基本物质。 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 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有利于表证的解除。 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 1.升降浮沉的概念与表现 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本身的性味密切相关 3.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 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 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归经的现代认识 1.中药药效与归经 具有抗惊厥作用的22味中药均入肝经。 具有泻下作用的18味中药均入大肠经。 具有止血作用的21味中药均归肝经。 2.中药药动学与归经 中药归经与有效成分分布密切相关。 14C-鱼腥草素由呼吸道排出,为鱼腥草归肺经提供依据。 3H-川芎嗪的靶器官是肝脏与胆囊,与川芎归肝、胆经的理论相吻合。 3.中药微量元素与归经 微量元素是中药归经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13种补肾药中含有较高的锌、锰配合物,通过锌锰“归经”而补肾。 归肝经的中药富含Zn、Fe、Cu、Mn,与肝脏是微量元素Zn、Fe、Cu、Mn富集之地相符。 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1.毒副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副作用先兴奋后抑制,重则引起中枢麻痹而死亡,如马钱子、乌头类药物。 心血管系统的毒副作用心悸、心肌受损、心律失常等心电图改变,如含乌头碱类药物和含强心甙类药物。 对消化系统的毒副作用胃肠道刺激作用如决明子、大戟等可引起恶心,鸦胆子等可引起呕吐,甘遂、芫花等可引起腹痛、腹泻。 对肝、肾的毒副作用(◇1肝损害:包括损害肝环境,引发药物性黄疽或中毒性肝炎、肝肿瘤。◇2肾损害:损害肾功能,甚至造成肾功能衰竭。◇3致心律失常) 2.过敏反应 有150余种中药能引起过敏反应,其发病急,变化快,甚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3.致畸致癌作用 雷公藤长期接触可使细胞染色体畸变。 槟榔、款冬花、紫草等中药长期喂饲可引起不同的肿瘤生长。 药物因素 1.品种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如青蒿、石斛、大黄、贯众等。 2.产地不同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质量。 3.采收季节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其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中药品种和入药部位有所不同。 4.贮藏条件 5.炮制 6.剂型和制剂中药不同剂型,由于制剂工艺、给药途径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性质。 7.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 8.配伍和禁忌 机体因素 1.生理状况 年龄 ①少儿期正在发育阶段,肝、肾功能尚不健全,用药量应适当减少。小儿不宜用参、茸滋补。 ②老年人肝、肾功能低下,用药量也应适当减量。老年人体虚不宜用攻下祛邪药。 性别 妇女有特殊生理期:月经期不宜用破血药,妊娠期注意妊娠禁忌。 情志、精神 ①情志、精神影响药物疗效。②新药研制中应注意排除“安慰剂”的作用。 2.病理状态①清热药对正常体温的影响,只对

中药药理学重点(小抄版)

第一章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以及病原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学科任务:阐明中医药理论,促进中药学发展,研制新药,实现中药现代化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四气的现代研究: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温热药兴奋、寒凉药抑制)、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寒凉药降低)、 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寒凉药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五味的现代研究: 辛:多含挥发油,其次是苷类与生物碱。 苦:多含生物碱和苷类。 甘:多含氨基酸、糖类、苷类和蛋白质等营养性成分。 酸:多含鞣质和有机酸。 咸:多含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毒副作用(中药毒性的种类):中枢神经系统毒副作用(乌头、莪术)、心血管系统毒副作用(川乌、草乌)、消化系统毒副作用(决明子、大戟)、泌尿系统的毒副作用(苍耳子、川楝子)、变态反应(地龙、天花粉)、造血系统毒副作用(雷公藤、斑蝥)、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雷公藤、槟樃)呼吸系统的毒副作用(苦杏仁、白果)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药物因素: 品种、产地、采收季节、贮藏条件、炮制、制剂、剂量、配伍与相互作用、 机体因素:生理状况、病理状况 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饮食习惯、家庭环境等。补阳药晨服;补阴药晚服。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作用的多效性 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 3、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和整体平衡性 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持久 中药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的相关性 是指经典中药理论对某些中药功效的描述与现代研究所揭示的药理作用存在明显相似。 第五章解表药 解表药主要药理学作用:发汗;解热;抗病原体作用;镇痛、镇静;抗炎、抗过敏作用;止咳、祛痰、平喘作用。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驱散表邪: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作用 解除表证:发汗,解热、镇痛、抗炎 发汗作用:温热性发汗、与中枢状态和外周神经有关。 解热作用:方式较复杂,可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皮肤血管扩张使散热增加;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来解热。 麻黄 【药理作用】1、发汗:2、平喘:平喘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3、利尿:D-伪麻黄碱作用显著4、解热5、抗病原体6、镇咳,祛痰萜品烯醇是镇咳有效成分之一7、兴奋中枢神经系统8、升高血压9抗炎、抗过敏 【现代应用】1感冒2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3低血压状态4鼻塞5肾炎,水肿。 综上所述,麻黄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过敏等作用,是其发汗散寒功效的药理学依据;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轻黏膜水肿、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等作用是其宣肺平喘的药理学基础;消除水肿的功效与利尿作用相关。主要有效成分是生物碱。

中药药理学教材--------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第一节概述 一、中医传统理化 定义:活血化瘀药是指具有疏通血脉、祛除瘀血作用,用以治疗血瘀证的药物。 功效:疏通血脉、祛除瘀血。 适应证:血瘀证。 按作用程度分为和血、活血、破血三类。和血类药系指有养血、和血脉作用者,包括当归、丹参、生地、鸡血藤、赤芍等;活血类药系指有作用者,包括川芎、蒲黄、红花、牛膝、延胡索等;破血类药系指有破血消瘀、攻坚作用者,包括水蛭、桃仁、土鳖虫等。 二、血瘀证的本质 1、按中医的认识,血行应“如水之流”,“行有经纪”,如血行失去了“如水之流”的正常之度,而变为“血凝而不流”或“血泣则不通”或失去了其“行有经纪”的正常之度,而变为“血不归经”或“离经之血”都属于血瘀证。在临床上主要是以疼痛、肿块、瘀斑为主要特征。活血化瘀就是使血行失度恢复正常。 中医学认识:血在脉中循行,正常之度时或如水之流,或行有经纪,当血瘀时或血凝而不流,血泣则不通,或血不归经,离经之血。称为血瘀证。 现代认识:研究表明血瘀证是一个与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的病理过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血液流变学异常 血液流变学是一专门研究血液和其组成成分流动变形规律的科学。 血瘀证患者常有“浓、粘、凝、聚”的血液流变学异常。 浓:指血液的浓度增高,表现为血球压积增加,血浆蛋白、血脂浓度增高。粘:指血液粘稠,表现为全血及血浆粘度增加。 凝:指血液凝固性增加,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凝血速度加快。聚:指血细胞聚集性增加,表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缓慢,血小板凝集性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由于此种种变化,故血瘀证患者血液运行不畅,易致血栓形成,血管栓塞。 2)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一般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间的循环。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

2012年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 1、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 温热药:对机体功能的病理性衰退起兴奋性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及新陈代谢活动,调节内分泌腺功能,增加体内产热。 寒凉药:与温热药相反,对机体的病理性亢进起抑制作用,并且多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的作用。 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1、 四性是药物作用在人体后产生的效应;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产生作用(四性)的物质基础,其本质是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具有各种药理作用的基础。五味是成分,四性是作用。五味是四性的基础。“因有五味,故有四性” 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指中药对机体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应;中药由于成分的复杂性导致治疗作用的多效性。(多效性、成分)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指的是中药药理实验由于影响因素多而重现性差。(重现性差、影响因素多)(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量效关系具有复杂性,规律性差。(复杂、成分) (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时效关系具有复杂性。(复杂、成分) (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称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与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化学成分以及机体的不同状态有关。(成分、剂量、机能状态) (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往往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能证实与传统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也发现了与传统功效无关的新的药理作用。(一致与差异性同在) 第五章解表药 一、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发汗作用 特点:解表药引起的发汗多属温热性发汗 发汗是蒸发散热的方式之一,也是机体维持正常体温的一种方式。 规律:发汗及促进发汗作用以辛温解表药作用突出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药药理学论文 题目: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班级:08级中西医结合临床(2)班 姓名:赵少飞 学号:08411115 日期:2011-5-31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是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机体则指人体、动物体及病原体。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两部分,即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特点。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在讨论到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着重从基本药理概念问题、关于复方研究问题、关于中药血清药理研究问题、关于有毒中药研究问题及关于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们得到相应的对策分析:合理的全面规化, 应当提倡和实施与现代科技接轨的方针, 应当制定中药药理研究的相关原则、规范与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开创新的研究方法等。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研究;研究问题,对策。 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特点是既要遵循中医药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并用现代医药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因此它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桥梁。 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其学科任务逐渐明确。第一,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研究中既要重视单味药的研究,也要注意总结提炼某一类药的共性,形成理论。第二,中药药理学研究要与中药临床应用研究密切结合,为提高中药疗效,促进中医药应用科学的发展做贡献。第三,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几十年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对现代中医药理论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对中药药性理论、归经理论,以及中药清热解毒、攻里通下、活血化疲、扶正固本等作用,已初步建立了与之相关的现代科学概念。第四,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中药新药的开发是以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为基本条件,中药药理学承担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任务,这不仅为临床提供了许多高效低毒的中药新药制剂,也推动了中药药理学自身的发展。第五,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学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共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也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及现状 如果以 1985年 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从那以后, 在以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的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大致经历过了几个历程, 即从 1985年学会提倡的 "不论用什么思路和方法, 也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进行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都是应当值得欢迎的 ";到 1987年 ~ 1990年锐意提倡中药的复方药物特别是中医经典名方的

中药药理学重点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药效学、药动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主要复习四气的现代研究) 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四气的现代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等的影响?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特点:温热药兴奋、寒凉药抑制?热性:兴奋交感神经、促进内分泌腺的功能、增强物质代谢、强心、正性肌力、正性频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提高cAMP含量、增加脑内兴奋性递质Adr、DA、DβH含量。 消旋去甲乌药碱→兴奋β受体。?寒证、热证:与热性相反(解热、镇静、镇痛、抗惊厥… …)。痛阈值、惊厥阈值,兴奋性神经递质(DA、NA),抑制性神经递质(5-HT)。?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反映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血压)。植物神经递质、受体。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小檗碱、黄芩苷、知母皂苷等多种成分?五味的现代研究: 辛:多含挥发油,其次是苷类与生物碱。?苦:多含生物碱和苷类。 甘:多含氨基酸、糖类、苷类和维生素等营养性成分。?酸:多含鞣质和有机酸。?咸:多含碘和无机盐。?归经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效与归经:肝经:抗惊厥;止血。大肠经:泻下。 中药药动学与归经:3H-川芎嗪:肝、胆囊。注意分布多有靶器官和中毒器官的不同。 中药微量元素与归经:补肾助阳:Zn、Mn、Fe。肝经:Zn、Mn、Cu、Fe。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毒副作用(中药毒性的种类):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肝肾的毒副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番木鳖、汉防己、乌头、莪术、斑蝥:生物碱 心血管系统: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搜山虎:乌头碱。?蟾蜍、罗布麻叶:类似洋地黄中毒(强心苷类) 消化系统:决明子、大戟、青木香、苦参、了哥王、鸦胆子、甘遂、芫花、常山、苍耳子、巴豆:胃肠刺激 肝肾毒性:桑寄生、姜半夏、蒲黄、苍耳子、川楝子、黄药子、雷公藤、黄丹、铅粉:肝脏。斑蝥、云南白药、木通、泽泻、肉桂、苍耳子:肾。 过敏反应:地龙、五味子、金银花、三七、冰片、大青叶、板蓝根、丹参、桑椹、附子、苦参、穿心莲、鹿茸等。 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雷公藤:致畸。槟榔、款冬花、紫草、藿香、石菖蒲、巴豆油:致癌。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品种与产地:“道地药材”?采收与贮藏:人参、金银花、丹参、青蒿、薄荷、泽泻等很多中药的药理作用与药物的采收季节有很大的关系;药材储藏的温度、湿度、时间等也对中药的药理作用有明显影响。 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附子、芍药、半夏、首乌。增加药效:延胡索、杜仲。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大黄(生、熟)?制剂与煎煮方法:煎煮方法和条件:先煎、后下、分煎、合煎等---如大黄?配伍与禁忌: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 禁用药:水蛭、虻虫等 慎用药:大多是破气破血、活血祛瘀、辛热、滑利、沉降的药?机体因素:生理状态(体质、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实验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中药学本科学生使用) Ⅰ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中药学本科学生使用。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药药理学基础课的过程中,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中药药理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能正确、合理地使用仪器,奠定良好的专业课基础;其次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巩固与加深对中药药理学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专业知识独立设计实验。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中每一个实验均由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和思考题组成。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便于学生把握重点学习内容。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8学时。 四、使用教材:《中药药理学实验讲稿》,由药理学教研室自编。 Ⅱ正文 实验一炮制对延胡索镇痛作用的影响(热板法、扭体法)

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掌握热板法与扭体法的原理。 2.掌握热板法中小鼠痛阈值的测定方法及合格小鼠的筛选标准。 3.掌握小鼠扭体疼痛反应的评价方法。 4.掌握中药药物的剂量换算及配制方法。 5.熟悉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6.了解实验数据坐标图示法。 二、教学内容 (一)动物选择原则。 (二)测量正常痛阈值。 (三)筛选,分组。 (四)给药。 (五)测量不同时间的痛阈值。 (六)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图示法。 (七)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三、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延胡索与醋炒延胡索的镇痛作用。 2.阐述醋制对延胡索镇痛作用的影响原因? 3.比较两种镇痛实验方法。 实验二、炮制对附子毒性的影响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药理学总论题

总论 一、选择题 【A 1 型题】 1.下列对选择作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选择性是相对的 B.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 C.是药物分类的依据 D.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E.大多数药物均有各自的选择作用 2.药物的副作用是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发生的 A.极量 B.治疗量 C.最小中毒量 D.特异质病人 E.半数致死量 3.受体激动药与受体 A.只具有内在活性 B.只具有亲和力 C.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 D.既无亲和力也无内在活性 E.以上皆不对 4.青霉素治疗肺部感染是 A.对因治疗 B.对症治疗 C.局部治疗 D.全身治疗 E.直接治疗 5.下列有关受体部分激动药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药物与受体有亲和力 B.药物与受体有较弱的内在活性 C.单独使用有较弱的受体激动药的效应 D.与受体激动药合用则增强激动药的效应 E.具激动药和拮抗药的双重特点 6.气体、易挥发的药物或气雾剂适宜 A.直肠给药 B.舌下给药 C.吸入给药 D.鼻腔给药 E.口服给药 7.对同一药物来讲,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作用越强 B.对不同个体来说,用量相同,作用不一定相同 C.用于妇女时效应可能与男人有别 D.成人应用时,年龄越大,用量应越大 E.小儿应用时,体重越重,用量应越大 8.酸化尿液,可使弱碱性药物经肾排泄时 A.解离↑、再吸收↑、排出↓ B.解离↓、再吸收↑、排出↓ C.解离↓、再吸收↓、排出↑ D.解离↑、再吸收↓、排出↑ E.解离↑、再吸收↓、排出↓ 9.药酶诱导剂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是 A.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 B.血药浓度升高 C.代谢加快 D.代谢减慢 E.毒性增大 10.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 A.解离度降低 B.脂溶性增加 C.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D.易被肾小管重吸收 E.经肾排泄加快 11.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应 A.空腹服用 B.饭前服 C.饭后服 D.睡前服 E.定时服 12.少数病人应用小剂量药物就产生较强的药理作用,甚至引起中毒,称为 A.习惯性 B.后天耐受性 C.成瘾性 D.选择性 E.高敏性 13.A药比B药安全,正确的依据是 A.A药的LD 50/ED 50 比B药大 B.A药的LD 50 比B药小 C.A药的LD 50比B药大 D.A药的ED 50 比B药小 E.A药的ED 50 比B药大 14.下列对药物副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危害多不严重 B.多因剂量过大引起 C.与防治作用同时出现 D.可预知 E.与防治作用可相互转化 15.下列有关毒性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治疗量时产生 B.多因剂量过大引起 C.危害多较严重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交卷时间:2019-12-03 15:45:59 一、单选题 1. (2分)同名异物的中药,影响其药理作用差异的因素是:()? A. 所含成分 ? B. 产地 ? C. 采收季节 ? D. 剂量 ? E. 炮制工艺 得分:0 知识点:中药药理学 展开解析 2. (2分)与山楂消肉积无关的作用是() ? A. 含脂肪酸,促进脂肪的消化 ? B. 增加胃消化酶的分泌有助消化 ? C. 提高胃肠功能有利于消化你

? D. 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促进蛋白的分解消化 ? E. 含有淀粉酶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分解消化 得分:0 知识点:中药药理学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3. (2分)汤剂煎煮方法不同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与下列哪项无关:()? A. 煎液中有效成分的煎出率改变 ? B. 煎液中各单味药相互作用的不同 ? C. 煎液中出现新的成分 ? D. 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同 ? E. 药物中所含成分破坏的不同 得分:0 知识点:中药药理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4.

(2分)芒硝泻下的机制为:() ? A. 刺激肠粘膜 ? B. 肠道润滑 ? C. 兴奋肠平滑肌上的M-R ? D. 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 E. 使肠内渗透压升高 得分:0 知识点:中药药理学 展开解析 答案E 解析 5. (2分)人参益智的作用机制不包含() ? A. 促进脑内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 B. 抑制脑内神经递质Ach合成和释放? C. 促进脑细胞发育 ? D. 增加脑供血 ? E. 保护神经细胞 得分:0 知识点:中药药理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6. (2分)下列泻下药有利尿作用的是()? A. 芒硝 ? B. 番泻叶 ? C. 火麻仁 ? D. 大黄 ? E. 郁李仁 得分:0 知识点:中药药理学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7. (2分)细辛毒性成分主要是:()? A. 去甲乌药碱 ? B. 甲基丁香酚 ? C. 细辛醚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总结的很好哦图文稿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总 结的很好哦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药药理学的目的和任务 答: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药药理研究和概貌,初步掌握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整理和发展祖国医药学打下一定基础.任务:(1)探讨中药防治疾病机理2.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复方配伍,改良剂型,分析传统的炮制原理,改革炮制工艺提供实验依据.3.发现心得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扩大药源或发现传统药物的新用途,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 ★中药四性药理作用表现哪几个方面 ★五味所含成分与药物功效 答: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 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有利于表证的解除. 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中药药理所特有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药物因素: 1.品种: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如青蒿,石斛, 大黄,贯众等. 2.产地:不同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 长,发育,质量.如怀地黄,川黄连等. 3.采收季节: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全草都有一定的 生长和成熟期,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其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中药品种和入药部位有所不同.金银花在未开花时采集,而菊花等要在开花时采集. 4.贮藏条件:如刺五加中丁香甙寒凉,储存时间超过三年或在高温,高湿度,日光照射等条件下储存6个月,几乎消失. 5.炮制:酒制提升,姜制发散,入盐走肾经,蜜制补益,土制入脾等. 6.剂型和制剂:中药不同剂型,由于制剂工艺,给药途径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性质.如枳实青皮水煎灌胃或口服未见有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却明显有升压作用. 7.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一般说解表药火力要强,补益药火力要温和,牡蛎龙骨先煎,薄荷后下. 8.配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