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

1. 名词解释

2. 挟沙力:在一定的水流条件下,能够携运泥沙的数量。

3. 雨滴的中数直径:一次降雨的雨滴分布,用该次降雨雨滴累计体积百分曲线表示,其中累积体积为50%所对应的雨滴直径称为中数直径,用D50 表示。

4. 溅蚀量:击溅侵蚀引起土粒下移的数量。

5. 侵蚀沟:是在水流不断下切、侧蚀,包括由切实引起的溯源侵蚀,以及侵蚀物质随水流悬疑推移搬运作用下形成的。

6. 起沙风:一切大于使沙粒脱离静止状态开始运动的最小临界风速的风。

7. 风沙流:风与其所搬运的固体颗粒共同组成复杂的二相流,称为风沙流。

8. 风蚀作用: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的吹蚀和磨蚀作用。

9. 风积作用:风沙流运行过程中,由于风力减缓地面障碍等原因,使风沙流中沙粒发生沉降堆积现象。

10. 风沙流的饱和度:在一定风力条件下气流可能搬运的沙量称为容量,实际搬运的沙量称为强度,强度与容量之比。

11. 重力侵蚀:重力侵蚀是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的一系列现象。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块体形式,故也称为块体运动。

12. 错落: 是指陡崖、陡坎、陡坡沿一些近似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

13. 蠕动:主要指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14. 崩岗:指的是发育于红土丘陵地区冲沟沟头因不断地崩塌和陷落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围椅状侵蚀。

15. 陷穴:地表水沿黄土中的裂隙或孔隙下渗,对黄土产生溶蚀和侵蚀,并把可溶性盐类带走,致使下边掏空,当上边的土体失去顶托时,引起黄土的陷落。

16. 冻土:是指温度在0 摄氏度以下,含有冰的土层。

17. 石海:在平坦而排水较好的山顶或山坡上,经冰冻风化形成的大小石块,直接覆盖在基岩面上的地形。

18. 石川:在不太陡的山坡或凹地中,大量的风化产物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下伏的湿润细粒土层表面整体地或部分地向下滑动的石块群体。

19. 热融作用:热融作用是冻土中的冰融化后土体发生收缩、沉陷的过程。

20. 冻融泥流:指冻结的饱水松散土层和风化层解冻后,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发生缓慢流动或蠕动的现象。

21. 岩溶侵蚀:是指可溶性岩层在水的作用下发生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伴随有塌陷、沉积等物理过程及结果程而形成独特地貌景观的过程及结果。

22. 淋溶侵蚀:指降水或灌溉水进入土壤,土壤水分受重力作用沿土壤空隙向下层运动,将溶解的物质和未溶解的细小土壤颗粒带到深层土壤,产生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向土壤剖面更深层的迁移聚集甚至流失进入地下水体中的过程。

23. 盐渍化:在干燥炎热或过度蒸发条件下,土壤毛管水上升运动剧烈,致使地下水及土中盐分向地表迁移并在地表附近发生积盐的过程及结果。

24. 钙积层:是指在土壤剖面的某一层位上碳酸钙、碳酸氢钙的沉淀,形成具有特殊结构和特征的土壤层。

填空

1. 由降雨导致的径流可分为两个阶段:蓄渗阶段、漫流阶段。

2. 分散的地表径流亦可称为坡面径流:坡面漫流阶段、全面漫流阶段。

3. 一般侵蚀沟可分为:沟顶、沟底、水道、沟沿、冲击圆锥及侵蚀沟岸地带等几个部分。

4. 侵蚀沟的发育阶段:溯源侵蚀阶段、纵向侵蚀阶段、横向侵蚀阶段、停止阶段。

5. 防治措施的类型:工程措施、农业措施、林草措施。

6. 工程措施的类型:坡面防治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7. 沙粒运动的基本形式:跃移、蠕移、悬移。

8. 影响坡面重力侵蚀的外营力:重力、水。

9. 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

10. 一个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可分为:清水汇集区、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

11. 地下冰可分为:构造冰、洞穴冰、埋藏冰。

12. 冰川类型:山岳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川、山麓冰川

13. 土壤侵蚀类型区: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风力侵蚀、冻融侵蚀

14. 土壤侵蚀调查的成果:土壤侵蚀调查评估报告;土壤侵蚀相关的图面资料

15. 土壤侵蚀相关资料:土壤侵蚀形式分布图、土壤侵蚀程度图、土壤侵蚀强度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面坡度图、沟系分布图。

简答

1. 土壤侵蚀危害

(1)破坏土地,吞食农田

(2)降低土壤肥力,加剧干旱发展

(3)淤积抬高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4)淤塞水库湖泊,影响开发利用

(5)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

(6)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2. 水流的基本特性水流可分为层流和紊流两种基本流态。层流的水质有一定的轨迹,与邻近的质点作平行运动,彼此互不混乱。这种流动仅在水库及含沙量高的浑水中看到,而在坡面及沟槽中很少发生。由于层流没有垂直水流方向的向上分力作用,所以一般不能卷起泥沙。

紊流的水质呈不规则运动,并且互相干扰,在水层与水层之间夹杂了大小不一的漩涡运动。漩涡的产生是由于上下各水层流速不同,分界面上形成相对运动,这种流速的分界面极不稳定,易造成微弱的波动,后在交界面上形成一些列的漩涡。紊流的内部主要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漩涡组成。

3. 溅蚀的过程第一,破坏土壤结构,分散土体或土粒,造成土壤表层孔隙减少或者堵塞,形成“板结”引起土壤渗透性下降,利于地表径流形成和流动;第二,直接打击地表,导致土粒飞溅并沿坡面向下迁移;第三,雨滴的打击增加了地表薄层径流的紊流强度,导致降雨侵蚀和地表径流的输沙能力增大。

4. 影响溅蚀的因素

1. 气候因素

(1)雨型。雨型不同雨滴大小分布亦不同。如黄土地区降雨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局部地形和气候影响产生的来势猛、历时短(1 小时左右)的小面积降雨,称短阵雨型,其雨滴直径较大;另一种主要是锋面影响的大面积普通降雨雨型,其雨滴直径相对较小。就一定雨强来说,局部地区短阵性雨型比大面积的普通雨型更易引起土壤侵蚀。

(2)降雨强度。与雨滴的各种特征参数关系密切,降雨强度也是影响溅蚀作用的因素之一

(3)风力。溅蚀作用受风力强烈影响,风的推动作用会增加雨滴的打击能量,并改变雨滴打击角度。风还把击溅起的土粒吹到更远的地方。在整个降雨期间保持固定方向的大风,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更大。

2. 地形因素

土粒受雨滴打击后,其移动方向取决于坡向和坡度。在斜坡上土粒在击溅作用下向下坡移动的量大于向上坡移动的量。一般情况下坡度越大,溅蚀导致的移动土粒向下坡移动的愈多,移动距离也愈远。

3. 土壤因素土壤种类不同,其粘粒、有机质含量以及其他对土壤起粘结和胶结作用的物质也不同,土壤团粒粘结构的增加能降低或减少雨滴击溅下的土粒分散坡坏。随着团粒中粘土含量的增加,团粒强度增大,雨滴溅蚀量减少。富含粘粒的土壤一般易于胶结,并且其团粒较粉质或沙质土的团粒大

4. 植被因素

植被是地面的保护者,植被和其枯枝落叶层在防治溅蚀过程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枯枝落叶完全覆盖的土壤表面能承受雨点降落时的冲击力,可从根本上消除击溅侵蚀作用。植被冠幅在大范围内减小雨滴的击溅侵蚀,像谷类和大豆这样密集生长的农作物能截留降雨、防止雨滴直接打击在土壤上。地被物不但能拦截降雨,防止雨滴击溅分离土粒,同时也防止了不利于水分下渗的土壤板结,使渗透水份增加减少径流。

5. 面蚀的危害

面试对农田的侵蚀作用不仅使土层变薄,而且还流失掉土壤中的有机质,溶解掉植物所需的可溶性矿物质营养元素,如NPK以致恶化了土壤的化学性质;同时大量细粒土壤的流

失还使土壤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如结构破坏、持水量和渗透性变差、土壤质地变粗等。所有这些表现为土壤肥力急剧降低。因而降低了土地的生产力,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这又为土壤侵蚀现象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所需条件。

6. 坡面侵蚀的过程/ 细沟状侵蚀过程

坡面水流形成初期,水层很薄,速度较慢,但水质点由于地表凸起物的阻挡形成绕流,流线相互不平行,由于地形起伏的影响,往往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固定的路径,因此能量不大,冲刷力微弱,只能较均匀地带走土壤表层中细小的成悬浮状态的物质和一些松散物质,即形成层状侵蚀。

但当地表径流沿坡面漫流时,径流汇集的面积不断增大,同时又继续接纳沿途降雨,因而流量和流速不断增加,到一定距离后,坡面水流的冲刷能力便大大增加,产生强大的坡面冲刷,引起地面凹陷,随之径流相对集中,侵蚀力变强,在地表上逐渐形成细小而密集的沟,称细沟侵蚀。最初出现的是斑状侵蚀或不连续的侵蚀点,以后互相串通成为连续细沟。

7. 影响坡面侵蚀的因素坡面侵蚀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自然因素中主要有降雨、径流、地形、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人为因素包括人类活动对侵蚀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

1. 气候因素降雨是影响坡面侵蚀的主要因素,而降雨强度和前期降雨又是造成水土流失轻重的决定因素。面蚀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不很显著,而与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由于当降雨量大而强度小时,雨滴直径及末速度都较小,因此它只有较小的动能,所以对土壤的破坏作用就较轻。

地形因素地形因素之所以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不同的坡度、坡长、坡形及坡面糙率是否有利于坡面径流的汇集和能量的转化而决定,当坡度、坡形有利于径流汇集时,则能汇集较多的径流,而当坡面糙率大则在能量转化过程中,消耗一部分能量用于克服粗糙表面对径

流的阻力,径流的冲刷力就要相应的减小。

2. 土壤因素

土壤是侵蚀的对象又是影响径流的因素,因此土壤的各种性质都会对面蚀产生影响。影响土壤上述性质的因素有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及其水稳性、土壤孔隙、剖面构造、土层厚度、土壤湿度,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

4. 植被因素

生长的植物,以其具有的覆盖地面,防止雨滴击溅,枯枝落叶及其形成的物质改变地表径流的条

件和性质,促进下渗水分的增加,并以其根系直接固持土体等作用,与风、水所具有的夷平作用相制约,抵抗平衡的结果,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坡地。

5. 人为因素当破坏力大于土体的抵抗力时,必然发生土壤侵蚀。但是,影响破坏土壤侵蚀发生和发展及控制土壤侵蚀的有关各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破坏力与土体的抵抗力的消长。人类的活动既有引起水土流失的一面,又有通过人的活动控制土壤侵蚀的一面。

8. 山区洪水的类型根据暴雨的时空分布

(1)由短历时大暴雨形成的局地性山洪;

(2)由中等历时的一次暴雨过程所形成的区域性山洪;

(3)有长时间大范围的连续淫雨并由多个地区多次暴雨组合产生的大范围淫雨性山洪。

9. 山洪沉积物的特征

山洪在行进过程中,当流路条件发生变化时,所携带的土沙物质即沉积下来。土沙物质的沉积包括流路中的沉积和山口的沉积。山洪进行到中下游地带受曲流侧蚀作用影响,河道曲折,出现了凹岸、凸岸,泥沙在凸岸沉积下来,在凹岸侵蚀严重。当山洪行进到山口地带时,地势突然变得开阔,流速很快降下来,所带土沙石块则沉积下来,距沟口越近,组成物质越粗。

10. 水力侵蚀防治原则

(1)防治并重,治管结合

(2)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

(3)坡沟兼治加强治坡

(4)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11. 沙粒运动的基本形式

(1)跃移:是由风压力和颗粒的冲击而引起的。沙粒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地表面以后,就从气流中不断获得动量而加速前进。是风沙运动的主体组成部分。跃移质约占风沙流中总沙量的1/2~3/4 。(2)蠕移:沙粒沿地表面滚动或滑动称为蠕移。蠕移质约占风沙流中总沙量的1/5~1/4 。(3)悬移:沙粒保持一定时间悬浮于空气而不与地面接触,并以与气流相同的速度向前运动。悬移质在风蚀总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一般不足5%,甚至1%以下。

12.0~10cm 气流层中含沙量分布的特点

(1)地面以上0~1cm 的第一层含沙量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减少,较高层(从第三层起)中的含沙量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

(2)不管风速如何,第二层(地面之上1~2cm的含沙量基本保持不变,等于0~10cm层总沙量的20%;

(3)平均含沙量(10%在2~3cm层中搬运,这一高度保持不变,并不以风速为转移。

13. 风蚀荒漠化形成机制

(1 )风蚀造成土壤物质的流失。风及风沙流对地表土壤颗粒剥离搬运作用,使土壤产生严重流失( 2 )风蚀造成土壤质地变化。侵蚀分选过程使土壤细粒物质损失,粗粒物质相对增多,原有结构遭受破坏,土壤性能变差肥力损失,地力衰退。

(3)风蚀造成土壤养分流失。使土壤中的细粒物质胶体和有机质流失,导致养分流失。

(4)风蚀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养分的流失,结构的粗化,持水能力的降低,耕作层减薄。

(5)风蚀对植物体的“沙割”作用。受害程度取决于作物种类、风速、输沙量等。

14. 风蚀防治技术措施

(1 )增大地表粗糙度。通过植树种草或布设障蔽以增大地表糙度,降低风速,固沙阻沙。

( 2)阻止气流对地面直接作用。增大植被覆盖度,使植被覆盖地表,对沙面形成保护壳。

(3)提高沙粒起动风速。喷洒化学胶结剂或增施有机肥,改变沙土结构,增加沙粒间的黏着力。

(4)改变风沙流蚀积关系。根据风沙运动规律,以风力为动力,通过人为控制,降低地面糙度,改变蚀积关系。

15. 滑坡的地貌特征

书上图P125 (知道各部位在哪)

16. 重力侵蚀的防治 ( 1 )排水工程措施

( 2 )削坡、减重、反压填土措施

( 3 )支挡工程措施

( 4 )锚固工程措施

( 5 )护坡工程措施

( 6 )滑动带加固措施

( 7 )落石防护工程

( 8 )植物固坡措施

17. 泥石流形成的因素

(1)地貌因素。为泥石流活动提供能量和能量转化条件的因素。影响主要体现在区域尺度和流域尺度两方面。

(2)地质因素。主要通过地层、岩性和构造直接影响泥石流形成的松散碎屑物质量。

(3)气候、水文因素。主要通过风化作用,加速岩体的风化崩解,既影响泥石流固相物质的生成,又影响液相物质的生成,而且是泥石流的激发因素。

(4)土壤和植被因素。从总体来看,泥石流形成发育与植被好坏成负相关关系。

18. 泥石流分布规律

(1)沿断裂构造带密集分布。

(2)在地震活动带成群分布。

(3)在软弱岩石和软硬相间岩石区成片集中分布。

(4)沿深切割的高山峡谷区呈带状分布。

(5)与暴雨和长历时高强度降水分布区域一致。

(6)海拔高度不同泥石流类型不同。

(7)泥石流分布的非地带性特征。

19. 泥石流的特征

(1)突发性。一般爆发突然,历时短暂。

(2)准周期性。由于受固体物质来源和降雨的影响,具有波动性和准周期性。

(3)群发性。地震活动作用等影响使得泥石流形成的条件常常呈面状。(4)低频性和猛烈性。一般要进过长期的积累,首次爆发时规模大,危害严重。

(5)季节性和夜发性。受降雨过程的影响。

(6)全球气候变化对泥石流的影响。气温变暖,暴雨频发,水土流失加剧。

20. 泥石流的侵蚀作用与水流的侵蚀作用的比较

(1)泥石流的侵蚀强度和规模巨大。主要表现在下切深度大,侵蚀模数大,泥石流活动区侵蚀模数大。

(2)泥石流侵蚀具有突发性和快速性。

(3)泥石流侵蚀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连续性。(4)泥石流侵蚀在时间分布上具有短暂性。

21.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农业措施:(1)陡坡耕地退耕还林与坡耕地改造。

(2)河滩地退耕还河。

(3)闸沟垫地地埂改造。

(4)实施生态移民。

(5)建立高效农业生产基地。

牧业措施:(1)改良草场

(2)有选择地发展人工草地

(3)调整牧业结构

(4)改变牧业养殖方式

(5)控制草场载畜量

(6)发展相关产业

22. 冻土的基本特征冻土是指温度在摄氏零度以下,含有冰的土(岩)层。处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高纬度极地或亚极地地区,以及高山高原地区,降水量极少、温度低,由于缺少冰雪覆盖,土层直接暴露于地表,从而导致土层中热量不断散失(年平均吸热量V放热量=, 引起地温的逐步

下降,因此在土层下部形成了多年不化的冻结层。冻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冻融作用。有些土层的温度很低,但没有冰的存在则不能称为冻土,只能叫低温寒土。

23. 冻融侵蚀治理措施第一:要选择适生性广抗旱能力强、根系发达、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及草种;第二:选择适宜的工程措施防治以延缓冻融侵蚀的发生,对植物措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第三:采取封育措施,减少人为活动对冻融侵蚀地区的影响,同时也能加快植被恢复的速度。

24. 淋溶侵蚀的危害

它不仅使土壤肥力减退,作物产量降低,导致区域内物种多样性退化,恶化生态环境,而且还会污染水源,恶化水质,直接影响人畜饮水。同时被植物养分污染的河流由于藻类大量繁殖生长,水中有效氧含量下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也会受到影响。

25. 土壤盐渍化形成的条件

( 1 )干旱气候

(2)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

(3)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4)土壤母质的影响

(5)生物的影响

(6)土壤水分运动

26. 土壤盐渍化防治措施

( 1 )控制盐源

( 2 )削减盐量

( 3 )调控盐分浓度

( 4 )转化盐类措施

( 5 )适应性种植措施

27. 土壤侵蚀的目的任务、分区原则、分类目的意义与任务

分区的目的意义是为不同区域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治理土壤侵蚀提供主要依据,并为因地制宜拟定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分区的任务是在详细了解土壤侵蚀类型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特征和分布规律,并考虑影响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根据土壤侵蚀和治理的区域差异性,提出分区方案,划分不同的侵蚀类型区。

分区原则分区原则主要为同一区内的土壤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应基本一致。同一区内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基本一致。同一区内的治理方向、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向基本相似。侵蚀分区以自然界线为主,适当照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和地域的连续性。

28. 面蚀调查的方法

( 1 )侵蚀针法

(2 )坡面径流小区法(3)利用小型水库、坑塘的多年淤积量进行推算其上游控制面积的年侵蚀量(4)根据水文库多年输沙模数资料

论述

钙积层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土壤剖面中钙积层的存在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钙质成分是土壤中常见的胶结成分,它可以促进土壤颗粒间的相互粘结,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土壤剖面中钙积层的存在一方面增加了土壤团粒的数量,另一方面也成为土壤中钙质成分的稳定来源。厚度较大,延展范围较广的钙积层是土壤中较好的隔水层,因为钙积层有比土壤剖面中其他层位更小的孔隙度,当钙质成分淀积较多时,钙积层的透水性大为降低。

但是钙积层的存在,也会对土地生产力造成危害。首先钙积层中的土壤可能因钙质的胶结作用发生团粒之间的粘结形成块状结构,土块与土块间相互架空使土壤中较大孔隙增多,造成土壤透风跑墒,不利于农田蓄水抗旱。且土块与土块间的架空也会是新出的幼苗根系悬空阻碍吸收养分影响成活率。其次,钙积层的存在可增大局部土壤的粘重程度,使土壤透水性降低,作物根系因此不能吸收到足够的水分,也妨碍作物根系生长和作物本身的发育。

土壤侵蚀原理

第二章土壤侵蚀类型

1?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土壤侵蚀量: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

3?土壤侵蚀速率(速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土壤侵蚀量。

4?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的损失。

5?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

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工资源的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事业。6?土壤侵蚀基本营力:1>内营力:内营力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所引起的,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2> 外营力: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于太阳,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2.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关系

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二者虽然存在着共同点,即都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土壤、母质及浅层基岩的剥蚀、运搬和沉积的全过程;但是也有明显差别,即水土流失中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水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与损失,而土壤侵蚀中则没有。

3. 水保持与土壤侵蚀关系

显然土壤侵蚀是水土保持的工作对象,水土保持就是在合理利用水土地资源基础上,组织运用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管理措施等构成水土保持综合措施体系,以达到保持水土、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山丘区和风沙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